受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技术
受污染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受污染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受污染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水是生命的源泉,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体污染问题日益加剧。
受污染的水体不仅影响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也直接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因此,研究和应用适用于受污染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受污染水体修复技术,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人工湿地修复。
首先,植物修复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水体修复技术。
通过植物的生理代谢和根系吸收作用,能够有效吸收并转化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植物修复具有生态、经济和美观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河湖、污水处理厂、矿山排水沟等水体修复中。
其中,节水植物、浮萍、香蒲等被广泛应用于水体修复中,其根系可以吸收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有机物等污染物质。
其次,微生物修复也是一种常用的水体修复技术。
通过选种适应水体污染环境的微生物菌株,可以分解、转化水体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质。
微生物修复技术具有高效、经济和环保的特点,常用于废水处理、河湖富营养化修复等方面。
例如,通过添加特定微生物菌剂,在废水处理过程中降解有机废水,可以有效提高废水的处理效果。
最后,人工湿地修复是一种集生物、生态和工程于一体的水体修复技术。
通过构建具有水体处理功能的人工湿地,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提高水体质量。
人工湿地修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湿地保护和河湖修复等方面。
例如,通过合理设计湿地植物群落和水流通道,可以实现水体的自然净化和生态保护。
总之,受污染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是解决水体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
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人工湿地修复是目前常见且有效的修复方式。
然而,水体修复并非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具体针对不同的水体污染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修复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受污染水体的修复问题将得到更好的解决综上所述,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人工湿地修复是当前常见且有效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可用于解决水体污染问题。
《2024年受污染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范文

《受污染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受污染水体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生物-生态修复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环保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受污染水体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受污染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包括其原理、应用、挑战与未来发展。
二、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的原理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是利用自然界的生物过程和生态学原理,通过促进受污染水体中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达到修复受污染水体的目的。
该技术主要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三个方面。
1. 物理修复:通过物理手段如吸附、沉淀、过滤等,去除水中的悬浮物、重金属等污染物。
2. 化学修复:利用化学反应将有毒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如利用氧化还原反应降低水中有机物的含量。
3. 生物修复: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体及其代谢活动,降解、转化和去除水中的污染物。
三、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在受污染水体治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河流湖泊治理:利用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恢复河流湖泊的生态功能,提高水质。
2. 工业废水处理:针对工业废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采用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进行处理,达到排放标准。
3.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通过种植耐污植物、建立湿地系统等措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体的影响。
4. 城市雨水污染治理:利用生物滞留池、人工湿地等设施,截留、净化城市雨水,减轻对受纳水体的污染。
四、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的挑战与未来发展虽然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在受污染水体治理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主要包括:1. 技术成本: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的实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成本较高。
2. 技术适应性:不同地区的受污染水体具有不同的特点,需要针对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
3. 长期效果: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的长期效果需要持续的监测和评估。
水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

同时,需要加强政 策引导和技术支持, 推动生物修复技术
用范围
的产业化发展
6
生物修复技术的挑战与对策
生物修复技术的挑战与对策
1. 技术挑战
尽管生物修复技术具有许多优点,但在实际 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技术挑战。首先,不同污 染物的生物降解途径和速率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需要针对不同污染物进行优化处理。其 次,生物修复过程中可能受到环境因素(如 温度、pH值、营养物质等)的影响,需要控 制这些因素以保证处理效果。此外,生物修 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受到污染物的浓度 、种类和分布等因素的影响,需要针对不同 情况进行适应性调整
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农业面源污染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生物修复技术可以应用于农业面源污染治 理中,通过植物的吸收和转化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此外,生物修复技术还可以应 用于农田土壤的改良中,通过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 海洋污染治理 海洋污染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生物修复技术可以应用于海洋污染治理中,通过微生 物和植物的代谢作用,去除海水中溶解态和颗粒态的污染物。此外,生物修复技术还可以 应用于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中,通过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提高海洋的自净能力
复合修复技术研发
结合不同生物修复技术的优点,开 发高效、稳定的复合修复技术
政策引导与技术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生物修复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支持力度,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化发展
7
未来展望
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环保意识 的提高,生物修复技术将在水污
染治理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未来,生物修复技术将朝着以下 几个方向发展
5
结论与展望
结论与展望
生物修复技术作为 一种新兴的水处理
水生态修复的技术措施

水生态修复的技术措施引言水生态修复是一种通过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以恢复或改善水体生态环境的方法。
由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原因,许多水体生态系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恢复和改善水生态环境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水生态修复技术措施,包括湿地修复、再生水利用、生物修复和水体流动控制等。
这些技术措施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在很多地方得到广泛应用。
湿地修复湿地被认为是自然的水生态系统,在水生态修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湿地修复技术旨在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提高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常见的湿地修复技术包括人工湿地的建设、湿地植被恢复和水质处理等。
人工湿地的建设是一种常见的湿地修复技术措施。
它通过人工构造湿地,模拟自然湿地的水文和生物过程,实现水质净化、生物修复等目标。
人工湿地的建设需要选择合适的区位、设计鸟类栖息地和植被覆盖等,以便实现良好的湿地功能。
湿地植被恢复是湿地修复的另一项关键技术。
植被可以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和污染物,提高水质。
同时,湿地植被还能够提供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
水质处理是湿地修复的重要环节。
通过湿地植物的生理活动和微生物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质。
这种技术常被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深度处理等领域。
再生水利用再生水利用是指将废水通过一系列处理工艺,使其达到特定的水质要求,再次利用于农业灌溉、景观用水和工业用水等领域。
再生水利用技术的发展,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再生水利用的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
物理处理主要通过过滤、沉淀和膜分离等方法,去除水中的杂质和悬浮物。
化学处理主要通过氧化、沉淀和吸附等方法,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和污染物。
生物处理主要通过生物膜反应器、植物复合系统等方法,去除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
再生水利用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减少对地下水和表面水的开采,从而保护水资源。
《2024年受污染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范文

《受污染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受污染水体的治理问题愈发严峻。
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保护水资源和环境,成为了国内外众多科研人员关注的焦点。
在众多修复技术中,生物-生态修复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效果,成为了备受瞩目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重点介绍受污染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探讨其原理、应用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原理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和生态学原理,通过自然或人工方式恢复受污染水体生态系统的技术和方法。
其基本原理包括生物降解、生物吸附、生物富集以及生态系统的自然净化能力等。
1. 生物降解:利用微生物等生物体对有机污染物进行分解,将其转化为无害或低害物质。
2. 生物吸附:利用某些生物体对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吸附作用,将污染物固定在生物体内或生物体表面。
3. 生物富集:通过水生植物等生物体的富集作用,将污染物从水中转移到植物体内,降低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
4. 生态系统的自然净化能力:利用自然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使受污染水体逐步恢复生态平衡。
三、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在受污染水体治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应用方式:1. 人工湿地:利用植物、微生物和土壤等自然要素构建人工湿地系统,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净化水质。
适用于处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
2. 生物膜技术:利用生物膜作为微生物的载体,提高微生物的附着和繁殖能力,从而加速有机物的降解和污染物的去除。
3. 水生植物修复: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利用其根系吸附和富集作用,降低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
同时,水生植物还能提供生态栖息地,促进其他生物的繁衍。
4. 微生物燃料电池:利用微生物在电极上的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电流,实现有机物的降解和污染物的去除。
具有高效、环保等优点。
四、案例分析以某城市受污染河流为例,采用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治理。
首先,根据河流的实际情况,选择了人工湿地和微生物燃料电池两种技术进行综合应用。
水体修复技术的分类和特点

水体修复技术的分类和特点水体修复技术是指通过对水体污染的治理,促进水质的提高回归到良好或者可以利用的水质状态。
水体修复技术的分类和特点是很多人比较感兴趣的话题。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介绍水体修复技术的分类和特点。
一、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是通过物理手段来修复水污染,主要包括沉淀、过滤和吸附技术。
其中沉淀技术是利用重力作用使污染物沉降到水体底部,过滤技术则是通过滤网来过滤掉水中的杂质和污染物,而吸附技术则是利用吸附剂去除水中的污染物。
物理修复技术效率高,但是处理面积较小,而且根据不同的水质污染情况需要选用不同的物理修复技术。
二、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是通过化学方法来修复水污染,其中包括沉淀、氧化还原、化学吸附等技术。
其中沉淀技术是利用化学反应使污染物转化成易于沉淀和分离的物质,氧化还原技术则是利用氧化和还原反应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而化学吸附技术则是利用化学吸附剂去除水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污染物。
化学修复技术处理效率高,但是对水体环境也有一定影响,需要谨慎使用。
三、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指通过生物方法修复水体污染,利用水生动植物和微生物来降解和吸附水中的污染物。
生物修复技术比较环保和可持续,适用于大面积水体污染治理,但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四、综合修复技术综合修复技术是将多种修复技术结合使用,达到更好的治理效果,例如有机夹带-气浮-生物处理、沉淀-生物处理等。
综合修复技术可以发挥各种技术的长处,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但是需要大量经验和技术支持。
总的来说,水体修复技术分类多样,针对不同的水体污染类型和情况,需要选用不同的技术。
水体修复技术的特点也有所不同,例如物理治理技术效率高,但处理面积不大;化学治理技术效率也高,但需要谨慎使用;生物治理技术环保可持续但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综合治理技术可以发挥各种技术的长处达到更好的治理效果。
在实际水体修复中,需要结合不同技术的特点,选用最适合自己的治理方案。
生物科技与水资源管理利用生物技术解决水污染问题

生物科技与水资源管理利用生物技术解决水污染问题生物科技与水资源管理:利用生物技术解决水污染问题近年来,随着全球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人类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管理挑战。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物科技的应用逐渐成为解决水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生物科技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重点介绍利用生物技术解决水污染问题的方法和效果。
一、生物科技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1.1 微生物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微生物技术是将微生物应用于水处理过程中的一种有效手段。
通过选种合适的微生物,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
例如,利用好氧微生物可以降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而利用厌氧微生物则可以去除水中的硝酸盐。
此外,生物膜技术也是微生物技术的一种重要应用,通过附着在载体上的微生物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并实现水的净化。
1.2 植物技术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植物技术是利用植物的生理特性和代谢途径,对水中污染物进行吸附、转化或降解的一种方法。
例如,适宜的水生植物如水葫芦、莎草等可以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从而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同时,一些植物还可以将重金属离子转化为无毒的沉淀物。
植物技术不仅能够降低水污染程度,还能为生态系统提供生态服务,提高水质。
1.3 基因工程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基因工程是一种通过改变生物体的基因来实现特定性状的技术。
在水污染物的处理中,基因工程可以用于改良微生物和植物,使其具有更好的降解能力或吸附能力。
通过改变微生物和植物的基因,可以提高其分解有机物和去除重金属的效率,从而实现更高效的水处理。
此外,基因工程还可以用于检测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提高水质监测的准确性。
二、生物技术解决水污染问题的效果2.1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利用生物科技处理污水,不仅可以去除污染物,还可以将污水转化为可再利用的水源。
通过合理的工艺设计和生物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对自然水源的依赖,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2 修复受污染水体生物科技在修复受污染水体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水是生命之源,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水污染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传统的水污染治理方法往往昂贵且效果有限,因此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治理手段备受重视。
生物技术利用生物体的生理代谢过程,运用生物体的特性来清除水中污染物。
本文将探讨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以及其优势和局限性。
1.植物修复法植物修复法是一种利用植物修复水体中污染物的方法。
植物通过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质,并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
这种方法不仅具有环保效果,还可以实现可持续的治理。
例如,一些具有良好吸附能力的水生植物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如亚洲莲花、香蒲等。
同时,植物修复法还可以改善水体的生态环境,提高水质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率。
2.微生物降解法微生物降解法是利用微生物对水中有机物进行降解的一种生物技术。
微生物降解的过程中,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将有机污染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从而净化水体。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将有机物转化为对生态系统有益的物质。
目前,微生物降解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水处理厂和工业废水处理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3.生物固相吸附法生物固相吸附法利用生物吸附剂对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吸附和去除。
生物吸附剂通常是一些具有特殊吸附能力的生物材料,如改性海藻、微生物膜等。
这些生物吸附剂在吸附水中污染物的同时,还可以起到保护生物活性和再生利用的作用。
生物固相吸附法具有高效、低成本和环境友好等优势,因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具有诸多优势,如具有针对性,操作简便,治理效果持久等。
然而,生物技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治理周期长、适用范围窄、技术成本高等。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综合考虑不同生物技术的特点,并结合具体的水污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理方法。
总而言之,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为水污染治理带来创新和突破。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生物技术将成为水污染治理的主要手段,为保护水资源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体净化促生液(Bio-energizer),其含有降 解污染物的多种酶,以及促进微生物生长的有 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等成分。
在投加到受污染水体中后,酶可立即发挥作用, 迅速将各类污染物降解成CO2、H2O等无机物, 达到稳定化的目的,并使水体内污染物的耗氧 量大大下降。 其后,河道中天然存在的污染物降解微生物 (或称土著微生物)利用促生液中微量元素、 维生素及污染物降解中间产物小分子有机物迅 速生长,使残存的有机物继续降解,有机物分 解后释放的N、P等营养会同促生液中的微量元 素及维生素等又可促进水体中藻类的生长,藻 类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大大加速了 黑臭、缺氧水体的天然复氧作用。
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
曝气系统能够有效地增加水层的溶解 氧,同时氨氮和硫化氢能够得到降低, 厌氧环境可以转变为好氧环境。 但内源性磷的控制效果不稳定,停止 曝气就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因此,对 富营养现象的改善或对藻类生长的空 制不如预期的理想。
研究发现
曝气会影响水体生物,深层水由由于 从厌氧转变为好氧,相应生物种类分 发生比较大的变化。 如增加了食草生物的生存空间,某些 大型食草生物的增加有助于控制藻类 等富营养化生物的生长。
受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技术
水污染的种类
有机物污染
重金属污染 氮磷富营养化物
澳大利亚大堡礁因环境污染正 在消亡
水体的生物修复
指生物特别是微生物催化降解有 机污染物,从而去处或消除环境 污染的一个受控的过程,即利用 培育的植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 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 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从而使水 体得到净化的技术。
湖泊的生物修复
现状 我国湖泊水污染已相当严重,主要表 现是“富营养化”。已有约65%的湖 泊呈现富营养状态,还有约29%正在 转向富营养状态。湖泊水的污染不仅 仅影响水体的功能例如供应生活用水, 以及危害水生生物,而且正在导致湖 泊本身的消亡。
常用的修复方法:
富营养化的微生物修复
富营养化的水生植被修复 富营养化的生物操纵修复
水生植物能够不同程度地清除被污染水体 的氮、磷,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并在污 水治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分析水 生植物对水中氮、磷等营养元素和污染物 的吸收及分解作用,可选择不同的水生植 物及其组合来适应不同的受污染水体。还 可通过控制水生植物的数量来调控净化能 力的大小,以修复受污染水体并保持水质。 科学的管理和转化利用是治理的关键。适 量的水葫芦生长有利于水质的净化,在水 葫芦长到适当时就需要打捞,并通过发酵 转化等技术将其转化利用,防止其腐烂造 成的二次污染。沉水植物的治理对湖泊生 态系统有着重大影响,但如果缺乏反馈机 制结果会更恶劣 。
广州河道生物修复成功案例
黑臭河道水体: 朝阳涌 古廖涌 应用技术: 底泥生物氧化 水体生物修复 河涌生态恢复
修复后
上海徐汇区上澳塘水体生物修 复试验
试验采用美国Probiotic Solutions公 司的水体净化促生液,对徐汇区上澳 塘黑臭水体进行生物修复。 结果表明,该净化促生液具有促进水 体好氧洁净状态生态系统各类微生物 的生长,及向良性生态区系演替的作 用,可促进污染水体中微生物由厌氧 向好氧演替,生物由低等向高等演替, 水体中生物多样性增加;同时,还可 促进水体中有机物的降解,并有助于 水体增氧,可有效地消除水体黑臭。
四.富营养化的底泥疏浚修复
底泥疏浚是清除江河湖库内源污 染的重要措施,其疏浚方案的制定 有其重要的内涵,应对疏挖深度、 疏挖形式、疏浚设备、底泥处置 等问题给予科学的分析,真正实现 通过疏浚改善水环境的目标,并能 为进一步修复和重建良好的水生 态系统创造条件.
目前我国水环境修复
生物修复技术的优点
①污染物在原地被降解; ②修复时间较短; ③就地处理操作简便,对周围环境干 扰少; ④较少的修复金费,仅为传统化学、 物理修复金费的30%—50%; ⑤人类直接暴露在这些污染物下的机 会减少; ⑥不产生二次污染,遗留问题少。
生物修复的局限性
不能降解所有进入环境的污染物 需对污染区的状况和存在的污染物进 行详细而昂贵的现场调查 特定的微生物只降解特定类型的化学 物质 微生物活性受温度和其他环境条件影 响 生物修复不能将污染物全部去处
曝气可能有着更深远的作用。
二.富营养化的水生植被修复
湖泊水生植被的恢复是湖泊环境综合 治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浅水湖泊 而言,重建水生植被是富营养化治理 和湖泊生态恢复的重要措施。
我国许多城市湖泊,游览型湖泊和水 源型湖泊已经过治理,但尚没有湖泊 脱离富营养水平,关键在于缺乏水生 植被的恢复环节。
重外源微生物投放而忽视土著微生物 激活 重单一措施而忽视综合处理
重污染源控制而忽视水环境生态恢复
生物修复技术水环境治理应用 探讨
水环境调查是基础 启动水体的生态系统功能是关键 激活土著微生物活性是核心 水体生态恢复是保障
生物修复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需要化学、 微生物学、生物化学、毒理学、环境工程 学、土壤学、水文地质学、植物学、生态 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 针对不同水环境,采用不同的技术组合, 进行生物修复和生态治理。因此,设想依 靠某种微生物制剂的投放、或者单纯的人 工增氧措施治理城市水环境是不现实的, 单一措施不可能解决水环境污染的问题。
三.富营养化的生物操纵修复
生物操纵技术的基本概念,最早 由Shapiro提出来的。它的基本 概念,就是利用调整生物群落结 构的方法控制水质;其主要原理 是调整鱼群结构,保护和发展滤 食性的浮游动物,从而控制藻类 的过度生长;其核心是利用浮游 动物滤食浮游藻类,增加水体透 明度。
实践证明
鳙、鲢鱼和螺、蚌等底栖动物有 滤食浮游藻类或刮食着生藻类的 作用,通过增加消费者规模,加 快生产者消耗速度,促进河湖生 态系统物质循环,还可通过对鱼 类等捕获,将N、P营养盐和有机 污染物移出河湖生态系统。生物 操纵技术已被应用于湖泊富营养 治理,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其他几种修复
陆地生态修复
水生生态修复 湿地生态修复
新泾港河道曝气复氧生物修 复试验
新泾港是苏州河的一条支流,水体 受有机物严重污染并呈黑臭。上海 市环科院于1998年11~12月在河道 内三个断面各设置一个曝气点进行 水体曝气复氧生物修复试验。 结果表明人工曝气复氧可大大提高 原先呈厌氧水体的溶解氧 ,从而 刺激降解有机物的好氧土著菌的生 长。
广义的生物修复
指一切以利用生物为主体的环境 污染的治理技术。它包括利用植 物、动物和微生物吸收、降解、 转化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使 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到可接受的水 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 为无害的物质,也包括将污染物 稳定化,以减少其向周边环境的 扩散。
狭义的生物修复
是指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清除土壤 和水体中的污染物,或是使污染 物无害化的过程。它包括自然的 和人为控制条件下的污染物降解 或无害化过程。
参考 <<污染环境生物修复工程>>陈玉成 <<应用于城市水环境治理生物修复技术 >>刘军 刘斌 秦启伟 <<水生植物对污染物的清除及其应用>>张爱清
谢谢!
对于修复的主体而言分为:
植物修复
动物修复 微生物修复
对于修复受体,生物修复技术 被划分为:
原位微生物修复:指对受污染的介质(土壤、 水体)不作搬运或输送而在原位污染地进行 的生物修复处理,其修复过程主要依赖于被 污染地自身微生物的自然降解能力和人为创 造的合适降解条件。 异位生物修复:指植被污染介质(土壤、水体) 搬动或输送到它处进行生物修复处理。但这 里的搬动和输送是低限底的,而且更强调人 为控制和创造更加优化的降解环境。 联合生物修复:是一种结合原位生物修复和异 位生物修复能够扬长避短,是在当今环境修 复中应用较广泛的生物修复措施。
群落配置 群落配置就是通过人为设计,将欲恢复重建 的水生植物群落,根据环境条件和群落特性 按一定的比例在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方面进 行安排,高效运行达到恢复目标,即净化水 质,形成稳定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系统。 1水平空间配置 指在湖泊不同的受污染水域或湖区上配置 不同的植物群落。 2垂直空间配置 水生植物的生长和分布与水深有密切的 关系,有的植物只能分布在浅水区,有的则 在深水区 。
水生植物可以显著提高富营养水体的 水质,对有毒的有机污染也有明显的 净化作用。恢复以沉水植物为主的水 生植被是合理有效的水质净化和生态 系统恢复的重要措施。
水生植被的优化设计
先锋物种的选择 先锋物种的选择是对水生植物生物学特 性,耐污性,对N,P出去能力等的研究基 础上,筛选出几种具有一定耐受性的,能适 应湖泊水质现状的物种作为恢复的先锋物种 同时为水生植物群落恢复提供建群物种。 1 物种选择原则 适应性原则 本土性原则 强净化能力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 2确定植物种类
水体修复的主要处理方法
生物处理技术
生态塘(氧化塘)处理法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 土地处理技术
污染河流的生物修复
强化自然净化修复:通过采取措 施,向河流输送某种形式的能量 或物质,强化河流的自我净化过 程,加快河流的修复,是一类原位 修复技术。
常用的几种技术:
河流水体曝气复氧技术
多功能河道生态工程修复技术 生物试剂添加技术(投菌法)
结果使河道水体的复氧作用大于耗氧作用, 河水中溶氧水平逐渐恢复。溶解氧的出现 和升高又有助于好氧微生物区系的建立, 有利于污染物在好氧条件下的彻底降解, 并刺激了摄食藻类的微型动物、甚至鱼类 的恢复和生长,它们可使过高的藻类密度 得以降低。 由上可见,污染水体在投加水体净化促生 液后,可加速污染水体净化过程中微生物 及生物的演替,直接(依靠酶)或间接 (借助于放氧光合生物产生的氧)地在生 物的作用下使污染物得以降解,转化成 CO2、H2O等稳定的无机物,增加了水体 中生物的多样性,并使河道水体建立起一 个在洁净水体中才能见到的良性循环的生 态系统。
富营养化的底泥环境疏浚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