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十 新闻阅读 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新闻类阅读ppt(共80张)

实用类文本阅读 【原大纲】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 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 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 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新大纲】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 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 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 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理解 B⑴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分析】同上文,用语更加规范,三篇现代文的考查目标用语非常齐整 有序。同样,增补了理解层级的考查,分析同上。 最大亮点在于新闻和传记的考查,2个词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一直 以来雄踞实用类“一把手”位置的传记终于“退居二线”,新闻这一信 息时代最“实用”,应用最广泛的文体终于被推到了前台。备考的同学 们,今年对于新闻的考查不可掉以轻心。结合去年考试大纲就出现的新 闻文本的“样题”,可以肯定,2017年新闻的考查可能性无比之大。
高考专题辅导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新闻类阅读》
高中必背古诗文天天读
《阿房宫赋》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亡 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 ,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 ,非天下也 。 灭六国者六国也 2.《阿房宫赋》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 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 , 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告诫后人光是感叹是没有用的, 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否则将重蹈覆辙的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语句是“ , ”。 4.《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 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 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
高考语文一轮精品课件 4.2新闻阅读 新人教版

说,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这一问题,傅聪认为,“我觉得, 也许最重要的是勇气”。针对访问者提出的“你经常提到‘赤 子之心’这四个字,这是不是你做人、弹琴的原则”这一问题, 傅聪认为,“真诚第一。感人的音乐一定是真诚的”。
答案:能摈弃世俗观念,有“大爱之心”,有献身艺术的 精神;有坚持原则的勇气;有“赤子之心”(真诚)。
答案:演奏家要经历一个“师今人、师古人、师造化”的 过程,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演奏家要对音乐原作的内涵有 真正的理解,领悟到作曲家的精神世界;演奏家把个人体验和 追求融入作品,从而使作品具有个性和创造性(不断地对作品进 行演绎、阐释和再创造)。
◎ 考纲阐释 ◎ 见 P258~P259(学生用书 P156~P157)实用类文本阅读“对
两行标题的形式有:“正题+副题”、“引题+正题”。 拟标题时,标题要注意虚实结合——“实”是指包含有具体新 闻事实内容;“虚”是指描绘气氛、揭示意义或点明意图。
一般来说,单行标题必须是实题,双行标题中,必须有一 个实题,而“正题+副题”的标题,副题必须是虚题。
(2)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它用简明生动的 文字,写出消息中最核心的信息,鲜明地揭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导语通常要包含五个 “W” 和一个“H” : 何时 (When) 、 何地 (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如何(How)。 常见导语类型有:叙述式、描写式、对比式、评论式、提问式、 结论式。
2.全面。对客观事物进行报道的时候要全面看问题,不能 主观片面。
3.深刻。新闻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不能只看表面现象,为假象所迷惑。
(二)时效性 要及时迅速地传达出来以求新鲜、新颖、适时。消息的时 效性要求最高,通讯次之,特写最弱。 (三)语言简明 言简意赅,短小精悍,是新闻的语言特征。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新闻基本阅读 课件 (共84张)

新闻
基本阅读
何谓新闻?
是指生活中新发生或新发现 的、通过新闻媒体及时准确的 报道而为大众所听闻、所了解 的事实。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人物访谈和新闻评论。 消息是指简要而迅速的新闻报道; 通讯是指丰富具体而又翔实生动的新闻报道; 人物访谈是指与新闻人物进行直接的会话报道; 新闻评论是媒体就当前重大问题、新闻事件发议论、 作解释、提批评、谈意见的一种论说文体。
卡尔文现在是四年级, 他是巴尔的摩市六个“从残疾人转入 正规班级”的盲童之一。 他们和能“看”的孩子一起在公立学校 的正常课堂上课。最出色的是,卡尔文能阅读,能拼写,能做小 数,能用他特制的盲文书籍跟上教学进度。他很聪明,他能做其 他同学做的每一件事,除了“看”之外。 “下一个单词是什么,卡尔文?”他的老师杰克逊夫人问。 “十一。”他根据盲文课本读道。 “现在告诉我们怎么拼写它——不要低头看书! ”她快速说 着,把卡尔文的手指从那个被禁止看的单词上拿开。 “e-l-e-v-e-n。”他很轻易地就拼读出来;
依据标题所要表达的内容,还可以分为实题和虚题。实题是 新闻标题中叙述事实的部分,虚题是新闻标题中发表议论的部 分。 新闻标题从内在的逻辑关系上来讲, 引题说理, 宜虚不宜实; 主题叙事,宜实不宜虚;副题是对主题的解释、说明和阐述。 ①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形式有单行标题, 多行标题。 多行——引题(引标):交代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 正题(主标):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副题(副标):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
新闻的结构
电头 引标题 7000余人连续40多小时 全力搜救武警福州某部遭受山洪袭击失踪人员 正标 题
找到50遇难者遗体
仍有36人下落不明
新华社北京10月4日电 在解放军总部机关、武警总部工作组 和福建省有关领导的现场组织指挥下,经7000多官兵、公安民警和 当地干部群众连续40多个小时的全力搜救,截至4日17时,共找到遇 难者遗体50具,还有36人下落不明。目前,搜救工作仍在紧张进行。 受19号台风影响,福州地区突降特大暴雨,2日傍晚造成山洪爆 发,武警福州指挥学校训练基地突然受到山洪袭击,部队驻用的两幢 民房被冲毁,部分学员被山洪冲走。
基本阅读
何谓新闻?
是指生活中新发生或新发现 的、通过新闻媒体及时准确的 报道而为大众所听闻、所了解 的事实。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人物访谈和新闻评论。 消息是指简要而迅速的新闻报道; 通讯是指丰富具体而又翔实生动的新闻报道; 人物访谈是指与新闻人物进行直接的会话报道; 新闻评论是媒体就当前重大问题、新闻事件发议论、 作解释、提批评、谈意见的一种论说文体。
卡尔文现在是四年级, 他是巴尔的摩市六个“从残疾人转入 正规班级”的盲童之一。 他们和能“看”的孩子一起在公立学校 的正常课堂上课。最出色的是,卡尔文能阅读,能拼写,能做小 数,能用他特制的盲文书籍跟上教学进度。他很聪明,他能做其 他同学做的每一件事,除了“看”之外。 “下一个单词是什么,卡尔文?”他的老师杰克逊夫人问。 “十一。”他根据盲文课本读道。 “现在告诉我们怎么拼写它——不要低头看书! ”她快速说 着,把卡尔文的手指从那个被禁止看的单词上拿开。 “e-l-e-v-e-n。”他很轻易地就拼读出来;
依据标题所要表达的内容,还可以分为实题和虚题。实题是 新闻标题中叙述事实的部分,虚题是新闻标题中发表议论的部 分。 新闻标题从内在的逻辑关系上来讲, 引题说理, 宜虚不宜实; 主题叙事,宜实不宜虚;副题是对主题的解释、说明和阐述。 ①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形式有单行标题, 多行标题。 多行——引题(引标):交代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 正题(主标):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副题(副标):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
新闻的结构
电头 引标题 7000余人连续40多小时 全力搜救武警福州某部遭受山洪袭击失踪人员 正标 题
找到50遇难者遗体
仍有36人下落不明
新华社北京10月4日电 在解放军总部机关、武警总部工作组 和福建省有关领导的现场组织指挥下,经7000多官兵、公安民警和 当地干部群众连续40多个小时的全力搜救,截至4日17时,共找到遇 难者遗体50具,还有36人下落不明。目前,搜救工作仍在紧张进行。 受19号台风影响,福州地区突降特大暴雨,2日傍晚造成山洪爆 发,武警福州指挥学校训练基地突然受到山洪袭击,部队驻用的两幢 民房被冲毁,部分学员被山洪冲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新闻(含访谈)整体阅读配套特色专题课件 苏教版

记者: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的形势(xíngshì)来看,现在都是一个 大变革的年代,是一个出思想家也呼唤思想家的年代,但为什么又是 一个缺少思想家的年代?
第九页,共21页。
俞吾金:当今确实应该是一个出大思想家的时代。随着科 学技术,尤其是航空、电脑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地球已经 变为村落。无论是当代人所了解、所经历的东西,还是他们所 思考探索的问题,都比以前的任何时代都要多得多,也要深刻 得多。无疑,丰富多彩、瞬息万变的当代生活为伟大思想家的 诞生提供了合适的土壤。但在我看来,思想家的诞生仍然需要 一些重要的助力。
我觉得学术探讨需要自由探索。德国诗人海涅(hǎi niè)曾经说过, 从1780年到1820年这40年间,德国出现了以康德、歌德、费希 特、谢林、黑格尔等人为代表的一大批思想家。为什么德国的
第十页,共21页。
天空突然间群星灿烂?在海涅看来,正是学术探讨上的自由空
气使然。思想上的重大突破,不仅在时间上要付出重要的代
第二页,共21页。
按照这六个步骤进行阅读,一般就能逐步达到全面掌握阅读一篇新闻 的目的。
第一步,看标题信息,即通过对标题含义的揣摩,辨出该文的记叙对 象,是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是消息还是通讯。
第二步,抓记叙要素,无论哪种类型的新闻,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 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要素。
第十七页,共21页。
2.这篇访谈在思想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广受好评。请分析访谈成功 (chénggōng)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回答该问题要从文章的选题、采访者和受访者三个方面分析 回答。
第九页,共21页。
俞吾金:当今确实应该是一个出大思想家的时代。随着科 学技术,尤其是航空、电脑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地球已经 变为村落。无论是当代人所了解、所经历的东西,还是他们所 思考探索的问题,都比以前的任何时代都要多得多,也要深刻 得多。无疑,丰富多彩、瞬息万变的当代生活为伟大思想家的 诞生提供了合适的土壤。但在我看来,思想家的诞生仍然需要 一些重要的助力。
我觉得学术探讨需要自由探索。德国诗人海涅(hǎi niè)曾经说过, 从1780年到1820年这40年间,德国出现了以康德、歌德、费希 特、谢林、黑格尔等人为代表的一大批思想家。为什么德国的
第十页,共21页。
天空突然间群星灿烂?在海涅看来,正是学术探讨上的自由空
气使然。思想上的重大突破,不仅在时间上要付出重要的代
第二页,共21页。
按照这六个步骤进行阅读,一般就能逐步达到全面掌握阅读一篇新闻 的目的。
第一步,看标题信息,即通过对标题含义的揣摩,辨出该文的记叙对 象,是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是消息还是通讯。
第二步,抓记叙要素,无论哪种类型的新闻,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 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要素。
第十七页,共21页。
2.这篇访谈在思想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广受好评。请分析访谈成功 (chénggōng)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回答该问题要从文章的选题、采访者和受访者三个方面分析 回答。
201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二十 新闻阅读

什么是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 能、海洋能等,相对于越用越少、不可再生的煤和石油,这些能 源可谓循环往复、取之不竭。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专门立法来 保护它们的开发呢?原来这阳光、这风、这些生物等并不自由。 我们歌颂阳光的美丽,羡慕风的来去,欣赏生物的多姿,①其实 它们受着许多的束缚,满肚子委屈。阳光不远万里来到地球,不 只是为了红几朵花,绿几棵树,它还能发电、供热,能让汽车跑, 能让电灯亮。科学家说,晴天太阳照着的每一平方米就蕴藏着 1 千瓦时左右的能量。风儿在地球上飘荡,也不只是为了来一点凉 爽、送几片白帆,它还有更大的力量,却无用武之地,所以就恼 怒、狂躁。你看那台风、飓风、龙卷风是怎样地拍胸怒吼。地球 上除人类以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生物,不过它们只是无奈地独处, 兰在幽谷无人问,花自飘零水自流,②还有谁知道它们居然蕴藏 着丰富的能源呢?
③学者在与媒体互动中不能守住学术界限,降低了学术影响。
3.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
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
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 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F 级。虽然这题的答案有一定
来管?国家来管。用什么办法来管?用法律。只有法律才能平
等地规范所有人的行为,保护人类的长远利益。于是就有了《可 再生能源法》。
1831年,当整个欧洲还在靠油灯、蜡烛照明,煤炭取暖时, 法拉第把一块磁铁投入线圈,电流计上的指针轻轻摆动了一下。 他给人表演时,有绅士问:“这有什么用?”法拉第说:“先 生,不用多久,它就会给您交税的。”现在全世界靠电力生产 的财富和税收早已多得难以统计。为推广新能源,各国都制定 了相关法律。现在阳光、风、生物等新能源才崭露头角,就像 当年法拉第手中的磁物、地热、海洋有这么多本事,为什么 不使出来呢?有两个原因:一是人们的认识所限,有眼不识金 镶玉,轻慢了它们,它们当然就不出力。这好办,随着科学的 进步,观念的转变,会纠正的。二是人们的固执,明知可用就 是不用,甚至不许别人用。原来能源一族也和人类社会一样, 新旧之间会明争暗斗,抢位臵、争高低,先来的见不得后到的, 强势者挤兑着弱小的。新能源的开发当然要投资,旧能源说,
高考语文总复习精品课件3-3-27 新闻阅读 76张(人教版)

5.结语 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的消息,事实说清楚了, 就是需要结局。它可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 发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对发展趋势作预测;可提出值得深 思的问题。
四、新闻的表现手法 新闻的表现手法与文学类文本相似,从结构和细节方面 设题是新闻考查的热点。答题时要结合文本特征,注意表达 技巧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分析表达技巧对表现新闻人 物特点的作用;(2)对表现新闻主题的作用;(3)对表现新闻群 众接受的作用:①让群众如临新闻现场(生动形象),②让群众 体会作者态度,③让群众把握新闻主题,④突现新闻的社会 效应。
3.主体 新闻正文是导语之后的“展开部分”。正文的任务,主 要是运用具体的事实有层次地回答、说明、解释或补充导语 中提到的问题或事件。消息的正文,是具体展示新闻内容, 充分而有力地体现新闻主题的核心部分。因此,环绕新闻主 题,选取典型的材料,并加以巧妙的运用、布局和安排,注 意表达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做到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这是 正文写作中必须做好的工作。
板块二
把握新闻内容,理清文学结构
(1)看标题,抓要素,整体把握新闻内容。 新闻标题是新闻主要内容的提要,通过对题意的揣摩, 能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是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是消息 还是通讯。通过标题把握文本的对象和主要内容。新闻属于 记叙类文体,离不开记叙的要素,所以,分析人物、时间、 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可以帮助进一步把握 主要内容。
五、几种新闻体裁文本的阅读关注点 (1)消息一般都采用“倒金字塔”式写法。即先说结果, 再说重要事实,最后说次要内容。特殊写法也可采用金字塔 式、悬念式、并列式等。阅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理解并 把握标题和导语;依靠关键语句捕捉主要信息;重点体会消 息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人教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新闻报告阅读》PPT课件

“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 好,我们都欢迎。”中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目前, 中国发起成立的“亚投行”正式运营,丝路基金、中国—欧亚 经济合作基金等陆续组建;中泰铁路、土耳其东西高铁、匈塞 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加快推进。仅以2016 年上半年为例,我 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达 514.5 亿美 元,同比增长 37%。凡此种种,映照着中国对“一带一路”倡 议的真诚落实,更彰显出相关合作的巨大潜力。
从区域来看,较高风险的投资地区仍在南亚、西亚和北非, 投资风险较明显提升的区域是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但是,从 整体看,中东欧的投资风险仍然较低。
根据《报告》,这些变化主要归因至三个方面:一是欧元的 大幅贬值对中东欧等国的汇率变化产生较大影响,二是欧美对 俄罗斯采取的经济制裁产生各种后果,三是国际油价下跌打击 了资源国家的经济。
(摘自《人民大学评估报告:“一带一路”首重能源合作》, 中国证券网 2017 年 1 月 15 日)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介绍的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渊源,指出中 国以此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
B.材料二说明的是“一带一路”倡议对白俄罗斯的现代化 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见他们对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
第一节 新闻报告阅读
高考演练 一、(2020 年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 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 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 施建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点 之一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摘编自《俄媒关注:中国“新基建”助力“工业革命 4.0”》,《参考消息》2020 年6月6日)
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4.2新闻、报告阅读

3.评价访谈题材、内容和文中观点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一般来说,访谈的题材往往是大众所关注的人或者事,与当 前整个社会或某一阶层息息相关,因此,访谈势必会产生一 定的社会价值(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访谈者的观点或倾向 往往对社会或某一阶层的人们有着一定的影响。评价时,需 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象),比照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念, 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文本对社会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以及我们应当如何对待这些影响。
因此,我们在复习备考时,要强化能力培养意识,养成良 好的新闻阅读习惯。近年来,对报告的考查虽相对较少, 但在平时的复习中也不可忽视。
从高考对新闻、报告的考查趋势来看,选材上既体现 时代特色,又注重文本所具有的实用价值;题型相对灵活, 既有客观题,又有主观题,形式多样;考查内容涉及对语 句的理解、信息筛选、文意把握、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 度等能力的考查。
(六)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从写作特点方面分析新 闻的基本要求,目的是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 表现手法,鉴赏评价文本的某种特色,并就某些特色作 深度的思考和判断。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 论等表达方式,烘托、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 及比喻、拟人等种种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考试时 一般宜结合新闻对象,抓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表现手 法来分析。
祝同学们学习愉快!
二、访谈类文本阅读方法指南
阅读访谈类文章的关键是把握访谈的话题,理清访谈的 线索,归纳访谈的内容,分析访谈的技巧,评价访谈的效果, 探究访谈的价值。
阅读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把握访谈的进程和各部分的内容
一篇完整的访谈纪实,一般会有多个问题,但采访者往 往会紧紧围绕其中一个,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提问。因此, 要透过采访者的提问迅速把握访谈的话题,以及提问涉及的 不同侧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 于教师。
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
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 样的致谢?
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 般性劳动,也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 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 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忘,在这 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感谢和深深敬意,是非常必要的。
房不宽裕,在出版社借了20 平方米的房间,夏天没有空调,但 他又不敢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挥汗如雨地 工作,多少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很多人说,这多苦啊,我才 不吃这个苦呢。实际上陈先生是苦中有乐,这种乐趣,是别人 难以体会的。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寞的环境 中,内心也并不孤单,相反,很充实,很幸福。
(原载《解放日报》2009年9月11日第17、18版,有删改)
1.围绕“寂寞出学问”,秦绍德从哪三个方面做了倡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 C 级。解答此题,应先根据题干要求,通读全文, 从原文中筛选出和题干相关的句子,再加以提炼。访谈在记者 的提问和总结的带动下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均为秦绍德 对“寂寞出学问”不同方面的认识,由此分别列出要点即可得 出答案。 【参考答案】①治学精神方面:要有坚守学术,静心求实 的精神;②治学态度方面:要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爱;③ 治学环境方面:媒体与学者应当形成良性关系,要弘扬学术精 神、宣传学术成果而不是学者的私生活。
2.秦绍德认为,学者“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 根据文意,怎样理解这一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考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 向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级。本题在采访之初即提及,在采访 末段专门讨论媒体与学者应有的关系,答题区域可以确定主要 在末段,但是也不能忽视前文,媒体作为外部环境是对学者思 想是有一定影响的,这个影响点在于出学问必须“静”,如果 媒体过分关注,无疑会打扰学者做学问。 【参考答案】①媒体过分关注会影响学者静心求实;②媒体 过分关注学者的私生活会影响它们恰当地宣传学者的学术成果; ③学者在与媒体互动中不能守住学术界限,降低了学术影响。
记者:您倡导学者要“甘坐冷板凳”,显然与当前浮躁的 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关。不少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 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在这其中,媒体似乎也起了不 少的作用。那么,您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学者和媒体之间应 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秦:应当形成良性关系。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 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 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媒体的过度关注实 用类文本阅读 “对考试说明的具体阐
释”。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是 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笨, 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粤考精讲 一、(2012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寂寞出学问 ——《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 昨天是第25个教师节,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
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 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
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 秦: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20 世纪50 年代,南京大学 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 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 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 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在这个方面, 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 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 一。
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必须静心求实。 其实,“寂寞出学问”也是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 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
秦: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做学问,首要 的是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爱。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20年 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补编》、《全唐诗补编》,他做的工作大部 分是辑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的学问。当年陈先生住
记者:不少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走出象牙塔、 主动参与公共空间为己任。
秦:确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的。我们的态 度是,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识在媒体上讲点话, 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知识分子提出一些意见,对守住社会的 良心、主张社会公正,绝对是有好处的。但是,学者在和媒体 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学者可以通过媒体适当传播学术成 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媒 体学者”。学者不要以为通过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自己就可 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看法的“全 才”。这事实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
记者:这种精神是可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 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
秦:这个疑问可能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 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 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都 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 可以完成的。“著作等身”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我 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 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
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
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 样的致谢?
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 般性劳动,也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 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 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忘,在这 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感谢和深深敬意,是非常必要的。
房不宽裕,在出版社借了20 平方米的房间,夏天没有空调,但 他又不敢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挥汗如雨地 工作,多少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很多人说,这多苦啊,我才 不吃这个苦呢。实际上陈先生是苦中有乐,这种乐趣,是别人 难以体会的。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寞的环境 中,内心也并不孤单,相反,很充实,很幸福。
(原载《解放日报》2009年9月11日第17、18版,有删改)
1.围绕“寂寞出学问”,秦绍德从哪三个方面做了倡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 C 级。解答此题,应先根据题干要求,通读全文, 从原文中筛选出和题干相关的句子,再加以提炼。访谈在记者 的提问和总结的带动下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均为秦绍德 对“寂寞出学问”不同方面的认识,由此分别列出要点即可得 出答案。 【参考答案】①治学精神方面:要有坚守学术,静心求实 的精神;②治学态度方面:要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爱;③ 治学环境方面:媒体与学者应当形成良性关系,要弘扬学术精 神、宣传学术成果而不是学者的私生活。
2.秦绍德认为,学者“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 根据文意,怎样理解这一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考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 向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级。本题在采访之初即提及,在采访 末段专门讨论媒体与学者应有的关系,答题区域可以确定主要 在末段,但是也不能忽视前文,媒体作为外部环境是对学者思 想是有一定影响的,这个影响点在于出学问必须“静”,如果 媒体过分关注,无疑会打扰学者做学问。 【参考答案】①媒体过分关注会影响学者静心求实;②媒体 过分关注学者的私生活会影响它们恰当地宣传学者的学术成果; ③学者在与媒体互动中不能守住学术界限,降低了学术影响。
记者:您倡导学者要“甘坐冷板凳”,显然与当前浮躁的 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关。不少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 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在这其中,媒体似乎也起了不 少的作用。那么,您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学者和媒体之间应 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秦:应当形成良性关系。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 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 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媒体的过度关注实 用类文本阅读 “对考试说明的具体阐
释”。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是 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笨, 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粤考精讲 一、(2012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寂寞出学问 ——《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 昨天是第25个教师节,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
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 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
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 秦: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20 世纪50 年代,南京大学 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 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 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 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在这个方面, 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 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 一。
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必须静心求实。 其实,“寂寞出学问”也是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 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
秦: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做学问,首要 的是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爱。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20年 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补编》、《全唐诗补编》,他做的工作大部 分是辑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的学问。当年陈先生住
记者:不少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走出象牙塔、 主动参与公共空间为己任。
秦:确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的。我们的态 度是,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识在媒体上讲点话, 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知识分子提出一些意见,对守住社会的 良心、主张社会公正,绝对是有好处的。但是,学者在和媒体 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学者可以通过媒体适当传播学术成 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媒 体学者”。学者不要以为通过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自己就可 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看法的“全 才”。这事实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
记者:这种精神是可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 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
秦:这个疑问可能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 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 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都 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 可以完成的。“著作等身”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我 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 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