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与缅甸两国的关系

合集下载

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

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两国于1960年签署的一份重要的国际条约,其目的是确定两国之间的国界线,保证双方的领土完整性和主权,加强两国的邻里友好关系,促进区域和平与发展。

条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的边界线从中国西藏省拉萨市西北部开始,沿着珠穆朗玛峰东北边缘,一直延伸到若开邦东南部,总长度约为2180公里。

条约还规定,两国双方应尊重彼此的领土完整性和主权,保持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安全,不得在边界地区实施任何军事行动,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涉对方的内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的签署,标志着中国和缅甸之间建立了正式的国界线,也标志着两国之间友好关系的发展,为两国和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缅甸知多少?和中国关系如何?

缅甸知多少?和中国关系如何?

缅甸知多少?和中国关系如何?缅甸地图缅甸知多少?缅甸和中国的历史相似吗?和中国关系如何?各地文明发展的路线相似吗?历年来因为想从整个历史去了解中国远征军远征缅甸的情形,研读了一些缅甸的历史,因为没有接触过缅甸文化,完全不懂缅甸语文,连地名都是英国人按语音而给的,只好自我感叹对缅甸能知多少? 所读的说不定完全是文人的构思,与实际情形相距多远呢?从学科学的角度,我们应该从社会人心和文化发展过程了解事件的发生,历史是文明发展的概述或速影,缅甸的历史和它的地理和人文有密切关系,自然有他的特点,以前读缅甸历史时,看到王朝兴衰成败,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如果我们忽略难记的帝王名字,你也许觉得缅甸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相似,和中国也有相同的地方。

到缅甸前我想把看过的资料整理一下,一方面让自己心中有个条理,一方面也是作为心理的准备,有了大纲才能在访问、旅游、探索、和交谈中得到收益。

谈到中国远征军,我们常听到缅甸的野人山、蚂蟥、蚊虫、疟疾等可怕的名词,然而缅甸真的是蛮荒地带吗?缅甸的地理形态,润育了什么样的独特历史和文化呢?要了解这些,当然我们可以从各种文献看到不少。

我总觉得缅甸的地图像一个风筝,风筝主体像桥牌中的方块(diamond),从西北开始到东南方,三面都是高山,把邻国印度、中国(云南),辽国、泰国(Thailand or Siam)等相开,面临安达曼海(Andaman Sea) 长长的海边地段,构成风筝的尾巴。

方块西南面就是孟加拉海湾(Bay of Bengal)。

高山之间从北向南,是一条广大的伊洛瓦底(Irrawaddy R.) 大河和它的支流,江河水系适合人类生活,古代交通不便,居民各自发展自己的农业、牧业、文字、技术和文化,所以缅甸人也是由好多少数民族构成,有才干的人领导之下,让一些部落变得强大,弱肉强食,不免也有战争,甚至有相继的王朝兴衰,中国历史不也是如此吗?历史上神权时代有多长?很难给一个肯定的答案,今天不是有很多人编造神论,利用神权驯服子民或招募信徒吗?居心良好的带领信徒行善而得到快乐,别有用心的利用人对来生来世的追求,制造迷信。

中国对 中美缅关系 的历史误判及调整要求

中国对 中美缅关系 的历史误判及调整要求

中国对中美缅关系的历史误判及调整要求(2015-03-14 12:56:56)转载▼标签:军事时评历史教育中美两国与缅甸的关系判断本文摘自笔者《热战时代》一书(194页至196页),不知当时的判断与今天的局面误差有多大。

.................................................................................................在国际关系方面,美缅关系曾经复杂曲折,但随着希拉里对缅甸的成功访问,美国与缅甸的外交关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中国必须重新审视中美缅三方外交的新规划。

中国国际问题专家对于“美缅关系”的判断大多存在误判的成分,大多是基于历史的判断,而不是基于现实和未来的判断,这种判断已经稍显落伍,有几种观点显然值得商榷:一是美国把民主改造缅甸看成是头等大事。

这种判断不符合奥巴马政府和未来任何美国政府的外交思维,美国早已经意识到民主改造缅甸只能步步为营,不可急于求成,所以,奥巴马政府上台以后立刻向缅甸抛出了胡萝卜,缅甸也毫不客气地接受了美国的缓和论调。

缅甸并没有为此付出太多的民主承诺,昂山素季绝对不是美缅关系的障碍,而是一个借口,留待各方争论的借口。

美国并不急于民主改造缅甸,因为对美方来说,比民主更重要的是战略利益,美国回归亚洲决不能依仗民主开路,民主顶多只能是美国前进过程中的伴随物而已。

二是美国会采取接触与制裁并重的双线策略。

这种判断符合过去,但不符合未来,美国现在对缅甸的所谓“制裁”完全是假象,是做给中国看的,是延缓中国在缅甸问题上的政策调整速度。

部分中国专家认为美国要想得到缅甸还有太长的路要走,中国完全可以不必对缅政策作出大的调整,这种误判只会帮助美国在缅甸事务取得更多的发言权和控制力。

实际上,美国政府正在有步骤、有计划地进攻缅甸的各个领域,而中国却还沉醉于对缅甸的传统影响力。

大家一定要记住:美国用强硬作掩护,用利益作诱饵,最后的目的就是钓缅甸这条大鱼。

中国与缅甸的经贸现状、困境与路径分析

中国与缅甸的经贸现状、困境与路径分析

中国与缅甸的经贸现状、困境与路径分析摘要:2020年是中缅建交70周年,两国持续推动各领域的合作,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两国携手加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

缅甸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中缅两国山水相连,在推动全球经贸交流中,两国有着较强的经济互补性和贸易潜力。

本文研究中缅经贸合作现状,探讨面临的困境,推动双边贸易更好发展。

关键词:中缅经贸;困境;路径分析一、中缅经贸现状(一)贸易额度。

据缅甸联邦议会公共账目委员会报告显示,2019-2020财年上半年,中国是缅甸最大的贸易伙伴,中缅贸易额占缅贸易总额超过33%,泰国占13.6%,新加坡9.7%,日本5.3%,印度4%,其他国家占34.3%。

2019-2020财年前8个月,缅对中国贸易超过83亿(美元),其中进口45.8亿,出口37.4亿。

缅中边境木姐、雷基、清水河、甘拜地等四个口岸的贸易额为36.42亿,同比减少1.79亿。

(二)贸易结构。

缅甸商务部数据显示,本财年前10个月农产品出口额超过33亿美元,同比增加5亿美元。

农产品在所有出口产品中表现最好,占总出口额的22%。

缅甸主要向中国、新加坡等出口大米、碎米、豆类等农产品。

牛津商业集团调查报告显示,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复苏,缅甸的经济复苏将比区域地区国家都要快。

缅甸政府采取新政策来减轻经济负担,为进出口贸易提供在线办理审批、放宽执照要求、减免税收、降低银行贷款利率、建立救济基金资助受影响严重企业。

缅政府的经济救济计划重点关注数字经济的发展,鼓励国内电子支付和电子商务发展。

中缅双方的贸易结构不断优化、附加值不断提高。

中国从缅甸主要进口初级产品,缅甸从中国主要进口技术密集型产品和较为先进的服务贸易。

缅甸是云南省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中缅边贸额在缅甸的边贸总额上占比高达80%。

缅甸向中国出口的种类主要为珍珠宝石、矿物燃料等原材料,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主要为机电设备、车辆及零件等技术密集型产品。

缅北战事与中国外交定势

缅北战事与中国外交定势

缅北战事与中国外交定势3月13日一架来自缅甸的战机在中国境内云南临沧市耿马县投下了一枚炸弹造成多人死伤。

对此中国很快通过外交途径对缅甸进行了“警告”,而且通过军事部署的手段向缅甸施压。

然而很快3月20日缅甸炸弹再次落入中国境内,中国的态度也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

作为中国南方的重要邻国,维护中国与缅甸之间的友好关系确实十分重要。

从历史上来看,在1949年之后缅甸长期同中国保持友好关系,双边的政治互信也较高,中国在缅甸的经济和战略利益较大;从现实来看,中国仍然在缅甸有大量的海外利益和工程项目,此外缅甸也有数量巨大的华人群体,而这些华人群体在缅北地区的社会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缅甸对于中国都十分重要。

事实上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输出革命”的战略中缅甸曾经是重要的一环,不少缅甸华人都曾经受到来自大陆共产主义的影响而组织和参与了各类武装团体。

包括现在果敢同盟军的领导人彭家声就曾经是缅共的党员。

只不过彭家声后来“叛变”,因此不少舆论支持缅甸军方剿灭彭家声,认为彭是叛徒,“死有余辜”。

此前,中国对于缅甸军方在缅北地区的军事行动一直保持克制和冷静,对于采取此行动的原因,中国国内的舆论无外乎从几个方面进行辩护:首先是中国—缅甸关系很重要,拉拢缅甸有助于维护未来过境缅甸的石油线路;其次是“事态太复杂”,美国人在其后“动作频频”,美国是“果敢同盟军”的盟友;第三是果敢同盟军“死有余辜”,彭家声过去“贩毒”“绑架”,现在又有小算计,罪孽深重,因此活该挨打;第四是认为缅甸果敢和缅甸相比,“不过一隅”,支持果敢而丢了缅甸,实在划不来。

总之各种言论之外,只有一个结论,那就是中国应该继续观望战事,并且借此稳定通缅甸的友好关系。

其实,无论怎么样的理由,都需要在现实中经起一番推敲。

首先不少评论认为彭家声自取灭亡,“毒贩子”、“叛徒”的标签将彭家声一棒子“打死”。

姑且不论“贴标签”是否有利于政治决策,就算真的彭家声死有余辜,也并不代表彭家声领导的果敢同盟军和果敢华人应当陪葬。

中国与各国的关系

中国与各国的关系

• 第四等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 国家:欧盟(2003)、英国 (2004)、法国 (2004)、意大利 (2004)、西班牙 (2005)、 葡萄牙 (2005)、哈萨克斯坦(2005)、希腊 (2006)、丹麦(2008)、南非 (2010)、巴西 (2012)、秘鲁 等等 • 没有冠以“合作”二字,暗示与这些国家 的关系并非没有问题。包括澳大利亚和新 西兰在内的一些西方国家,与中国都在战 略问题、政治和外交问题上存在差异。不 过,这并不妨碍这些国家具有重要且全面 的战略价值。
• 第八等级: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 • 国家:比利时、新加坡。 • 比全面等级要低一些。合作的程度不高, 但很多时候又要出于一定的理由适当尊重 一下。比如比利时是欧盟总部所在地,新 加坡对中国较为敌视,但是马六甲海峡对 中国石油以及资源进口至关重要。
• 第九等级:友好合作伙伴关系/重要合作伙 伴关系/新型合作伙伴关系 • 国家:匈牙利、塞加内尔、牙买加、斐济 (2006)、阿尔巴尼亚(2009)、特立尼达和多 巴哥(2013)、安提瓜和巴布达(2013)、芬兰
中国与各国的关系
• 首先,“伙伴”是指可以互相信任,遵守“求同 存异”原则,跟中国连伙伴都不是的国家只有二 个——日本、美国。
• 其次,什么是“合作”。一般来说,单独出现的 合作专指经济方面的合作,也就是在商言商,咱 们之间,只谈生意,你想看航母?自己造去。合 作前面的词缀越多,说明展开合作的经济领域越 广,比如“全面合作”、“深层次合作”,都只 是个范围问题。
• 伙伴关系:我相信你不会阴我,你也相信我不会阴你, 别的没了。 合作伙伴关系:我们不会互相阴,我们还要互相赚对方 一些钱。 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我们不会互相阴,我们还要互相赚 对方很多很多的钱。 战略伙伴关系:我们不会互相阴,我们来一起分配利益 吧。 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我们不会互相阴,我们来一起分配 利益吧,分配的时候都为对方着想一下。

论中国解决边界争端的模式——以中缅、中俄关系为例

论中国解决边界争端的模式——以中缅、中俄关系为例

界中存在很 多不确定性 ,有的边界没有划定 ,有的虽划定但
由于 自然和人为的原 因而形成一些争议①。边 界不确定 ,甚 至部分领土被他国侵 占,伤害 了主权和领土的完整性 ,这对

了明确的边界争端解决模式 ,成 为中国后来处理与其他邻 国 争端 的先例和范例 ;中俄边 界问题则是最近解决的 ,它可以
来 ,中国主权和领土屡受外国欺侮侵略 ,国内社会期待一个 强有力的政府 ,维护 国家 的根本利益 。然而 ,边界争端的存 在 ,特别是带有屈辱性的边界 问题 ,对 中华人 民共和国政府 来说,是一种严肃的挑战 。以中缅两国的边界争端为例 。15 90
20 0 4年 。前两次谈判双方 分歧 较大 ,加上两 国政治关 系
的边 界解决政策,中俄边界问题则代表了冷战后一超 多强格 局下中国边界争端解决政策,这两 个案例可以说明 ,中国的 边界争端解决政策是否会受到国际格局变动的影响 。

之间【。中国边界问题的解决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 ,第一个 1 】
时期是 2 世纪 6 年代 ,中国与缅 甸 、尼泊尔 、蒙古 、巴基 0 0 斯坦 、阿富汗等 国签订 了边 界条约或协定 ;第 二个时期是 19 9 1— 2 0 04年,中国与俄罗斯 、老挝 和越 南以及新独立的 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等国解决 了边界问 题 。在总数 2 个边界争端 中,中国对 1 个争端作出了实质 3 7 性让步 ;通常接受 少于 5 %的争议领土[。我们需要了解 的 0 2 】
是 ,中国解决陆地边界争端的模式是否具有连续性?有什 么 特征?如何理解这种对外政 策的本质及其国际影响?本文试
图 以中缅 、中俄关系为例 ,对 以上 问题做 出一些 回答 。 在 已经解决的 中外边界争端 中,中缅 、中俄 关系最具代 表1 生。在 国家类型上 ,缅甸是小 国,俄罗斯 是大国,这两个 案例可以说明 ,不管是弱小邻国还是强大邻 国,中国的边界 争端解决政策是连续一致的 。从时 间维度来看,中缅边界争 端是中国解决的第一个争端 ,正是在这个过程 中,中国形成

中缅关系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前瞻

中缅关系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前瞻

中缅关系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前瞻作者:马一来源:《人民论坛》2020年第28期中国与缅甸于1950年6月8日正式建交,今年恰好是70周年。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续写千年胞波情谊的崭新篇章》署名文章,并于2020年1月17日至18日,应邀对缅甸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国事访问,两国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与友谊,共同打造中缅命运共同体,极大推动了两国关系全面提质升级,掀开了中缅关系的新篇章。

中缅两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值此中缅建交70周年之际,追溯中缅长达几千年关系史,有利于两国共筑中缅关系的历史记忆,传承中缅友好往来的历史传统,始终如一,携手前行,共创美好未来。

缅甸是中国重要的传统友邦。

中缅山水相连,民族相通,人文相亲,两国人民互称“瑞苗胞波”,情深谊厚,源远流长。

正是这种地缘、人缘、文缘等因素的影响,自古以来中缅两国就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早在公元前4世纪,两国人民就克服“山川延邈,道里修阻”的艰难险阻,通过贯穿川滇缅印的陆路天然通道往来通商。

中缅两国最早建立邦交当在汉和帝永元六年(公元94年),位于缅北的掸国遣使来朝。

总体上而言,从先秦至宋的长时段中,因受限于道路交通和中国内部的状况,两国使团互访的频度不高,往来的规模和水平比较有限。

元朝时期,中国再度实现大一统,拓宽了通往缅甸的水陆交通,中缅大规模的经贸往来开始发展起来,陆路贸易迅速发展,海道贸易相当繁荣。

明朝时期,明与上缅甸的阿瓦王朝、下缅甸的白古王朝,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清朝时期,中缅关系时好时坏,一度比较紧张,直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缅甸才正式纳入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宗藩体系,两国关系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开启了持续近百年的友好往来、贸易互通。

总体来看,元、明、清三朝,中缅关系虽发展历经曲折,发生过短暂的摩擦、冲突甚至战争,但民间的互通有无未尝间断,长时期和平友好、平稳发展依然是中缅两国历史关系的主流。

近代以降,中缅两国历史遭际相似,皆时运不济,盛极转衰,遭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名称:东盟国家概况(公选课)论文题目:论中国与缅甸两国关系班级:化工本111班学号:************姓名:***论中国与缅甸两国的关系一、中缅两国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二、中缅两国关系发展的现状分析三、中缅两国关系发展的突出问题四、中缅两国的友好关系五、中缅两国关系发展的前景展望前言:缅甸,对于中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缅甸虎视着马六甲海峡出口,西可以压缩印度向南海、东南亚一线伸展的空间,北可以切断中国与东盟国家的陆地联络。

也是中国的南大门。

一、缅甸是我西南最佳战略出海通道。

有利于打破“马六甲困局”。

我国的出海通道处处受人围堵,东面有三道岛链,南面有马六甲海峡。

之所以这样,都是因为我国的四大海都是边缘海,除了台湾直面太平洋外,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出海口!而唯一的台湾,我们又未能解决、收复。

虽然还有一个琉球,日本只有治权,但实际上我国还不适宜提出主权要求,暂不论。

在此情形下,我们就会受制于南面的马六甲海峡,产生了所谓的“马六甲困局“,建立从缅甸方向进入印度洋的出海口就显得特别迫切。

二、有利于打破美日台的围堵。

现在美国、日本对我国的围堵已渐渐合拢,我们的出海通道受到了严重威胁。

而一旦我国建立了西南战略出海通道,将为我国打开一个重要战略战略缺口,使我国立于不败之地。

美日对我国的围堵将迎刃而解。

三、有利于制衡印度。

藏南领土尚未收回,印度尚做着大国梦,表面的友善掩盖不住其骨子里时时处处与我国为敌。

印度还梦想着独霸印度洋,野心不小呢。

而尽快从缅甸方向建立西南战略出海通道,可有效地制衡印度。

建立西南战略出海通道,可大大缩短航程,节约运输成本,具有重要的经济利益,如果建立稳定的铁路和输油管道,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国的经济环境,使我国的经济获得稳定的外部支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军事上来看,建立西南战略出海通道,可使我国军力前出,进可攻,退可守,获得极大的便利。

在政治上,如果我国顺利打通此战略通道,无疑明确表明了我们已经为可能的战争作好了反封锁的准备,可威慑台海、东海和美日台,具有显著的政治意义。

因而,中缅关系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搞好中缅关系也是每一届领导者执政期所必需做的。

中缅两国关系关系的发展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缅甸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之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始国之一,是第一个与中国签订边界条约及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的国家。

除了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受到干扰外,中缅双方一直保持睦邻友好、和平合作的关系。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阐述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其原则。

原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它宣布:“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外国的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

中国这一外交政策适应于缅甸。

新中国成立后,缅甸实行承认新中国,发展对华友好关系的对华政策。

1949年12月16日,缅甸外长伊・蒙电告周恩来总理:缅甸政府“决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期望外交关系之建立与使节之互换”。

缅方的建议得到中国政府的积极响应。

经过谈判,1950年6月8日,中缅建立外交关系。

冷战时期,中缅双方克服国际冷战格局对双边关系的消极作用与不利影响,两国睦邻友好、和平合作关系和两国人民之间的“胞波”友谊迅速发展。

这主要表现为:其一,1954年6月,中缅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规定并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两国关系;其二,友好地解决了居住在缅甸的华侨双重国籍问题;其三,妥善地解决了逃亡缅甸的国民党残兵问题;其四,在互谅互让、公平合理的基础上解决了中缅边界问题,并签订《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

1960年1月,缅甸奈温总理访华,同周恩来总理签订了《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同年10月,中缅双方正式签订了《中缅边界条约》,“中缅边界条约是亚洲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的榜样,是亚洲国家解决边界问题和其他争端的范例”;其五,妥善地处理了中缅双方国家与国家之间、政党与政党之间的关系,为中缅友好关系的发展清除了障碍。

此后,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两国睦邻友好关系逐步稳定发展。

冷战时期,中缅关系也曾经历了短暂的曲折、困难时期。

这主要是60年代后期,中方由于“文化大革命”“左”倾思想干扰了其对外政策,向外输出革命,公开支持缅甸国内共产党的斗争。

缅甸对中国疑虑增加,出现反华排华倾向,双方关系恶化,1969年3月,缅甸照会中方,《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于1970年5月14日期满后予以终止,至此,中缅关系跌入低谷。

但是,这种状况为时不长,70年代初,中缅双方各从本国利益出发,恢复了双边睦邻友好关系。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国际形势与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缅甸国内局势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1988年,缅甸国内发生了大规模的反政府运动,以苏貌为首的军人政府“缅甸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接管缅甸国家政权,国内局势复杂。

对缅甸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政府严格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干涉缅甸内部事务,尊重缅甸人民的选择。

在这一政策指导下,中缅在各个领域继续保持了正常的交往,两国高层领导互访不断,双方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中缅友好关系有了新的发展。

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中缅两国“为邻国之间和平友好相处树立了典范”。

伴随双方政治关系的发展,中缅双边经济关系也建立和发展起来了。

这主要表现为:其一,双边贸易不断发展。

1954年中缅双方签订为期3年的贸易协定,从此,两国贸易稳步发展。

70年代末,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缅关系及双边贸易发展势头更加良好。

据我国海关统计,中缅贸易总额1985年和1986年为0.7亿美元、1987年为1.637亿美元、1988年为2.7亿美元、1989年为3.127亿美元、1990年为3.27亿美元、1991年为3.92亿美元、1992年为3.682亿美元、1993年为4.895亿美元、1994年为5.12亿美元、1995年为7.76亿美元、1996年为6.58亿美元、1997年为6.43亿美元、1998年为5.8亿美元。

同时,中缅边界贸易繁荣、活跃。

其二,中缅经济技术合作加强。

1961年,中缅两国政府签订《中缅经济技术合作协定》,中国向缅方提供3000万英镑的无息贷款,并提供技术和设备,帮助缅甸建设纺织厂、水力发电站、桥梁等10个项目。

1979年,中缅签订新的经济技术合作协定,中方向缅方提供6300万美元的无息贷款,援建8项工程。

1986年中方向缅方提供3.17亿元人民币的无息贷款。

1993年中缅签订经济技术协定,中方向缅提供5000万元人民币无息贷款。

1998年中国向缅甸提供1.5亿美元的贷款,帮助缅甸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对缅甸的经济技术援助主要是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重型机器和成套设备。

援助的项目主要是建厂、修建公路、桥梁、水力发电站、卫星通讯地面站等,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对中国的援助,缅甸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主席丹瑞指出:“中国政府和人民给了我们公正无私的支持和援助。

”同时,中缅关系在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联系密切,合作顺利。

中缅两国关系发展突出问题1)边界问题中国和缅甸两国之间边界的形成和最后确定(划定),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中缅边界中国一侧全在云南省境,又是少数民族地区。

边界问题的形成过程中,还曾发生过轰动一时、震惊全国的中缅界条北段的片马事件和南段的班洪事件。

直至1960年,中缅两国边界才得以最后确定。

中缅两国山水相连,民族相通,今天两国边境线长2186公里。

纵贯缅甸的伊洛瓦底江源于中国西藏,中国怒江的下游则是缅甸的萨尔温江。

缅甸的10多种民族与中国云南境内的景颇、德昂、佤、傈僳、哈尼、拉祜、阿昌、独龙、布朗、傣族以及克木人等是跨国而居的同一民族。

互为近邻的地理位置和民族亲缘关系,为中缅两国密切往来提供了条件。

据有文字可考的中缅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 世纪,距今已2000多年。

尽管元、明、清时期,中缅两国曾发生过战争,但为时不长,战后两国关系迅速恢复和发展,友好关系成为中缅两国历史上的主流。

直至近代西方列强入侵缅甸以前,中缅边界问题并不突出。

虽然双方从未划定过边界,然而中国政府在中缅边界地段的实际控制地区大体上还是明确的。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实行的和平外交和睦邻友好的政策,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的解决,奠下了良好的基础。

1954年,我国周恩来总理参与创导和制定的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进一步解决邻国关系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正如周恩来所说:自从中缅“两国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压迫,获得独立以后,特别是1954年两国总理共同创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且以此为两国关系的指导原则之后,就为解决这个问题(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中缅边界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们两国政府一贯珍视两国的传统友谊和维护两国独立和亚洲和平的根本利益,因而在解决边界问题的时候,既考虑历史背景,又考虑当前实际情况,确定了互谅互让和友好协商的方针。

”(注:《周恩来总理在首都各界人民庆祝中缅边界条约签订大会上讲话》(1960.10.2)。

)1960年1月28日,中缅两国签订了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1960年1月 28日在北京签字,2月19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批准,5月12日经缅甸联邦总统批准,于同年5月14日在仰光互换批准书。

)。

1960年10月1日,中缅两国签订了边界条约(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1960年10月1日在北京签字,12月20 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批准,12月29日经缅甸联邦总统批准,于1961年1月4日在仰光互换批准书。

)。

这样就完满解决了两国之间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

2)毒品问题“金三角” (Golden Triangle) 是指位于东南亚泰国、缅甸和老挝三国边境地区的一个三角形地带,因这一地区盛产鸦片等毒品、是世界上主要的毒品产地,而以“金三角”闻名于世界。

缅甸致力于2014年成为无罂粟种植国家,中缅两国签署罂粟替代种植行动方案,中国支持企业帮助“金三角”发展罂粟替代产业。

在相关国家的共同努力下,“金三角”地区罂粟种植面积占世界总量的份额已从1998年的66%下降到2006年的12%。

近年来,“金三角”地区罂粟种植面积大幅下降。

老挝全国已基本实现罂粟禁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