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_经济发展理论

合集下载

《发展经济学》速水佑次郎 第一章 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 (读书汇报PPT)

《发展经济学》速水佑次郎 第一章 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 (读书汇报PPT)
技术进步
土地压力
资源压力
人口贫困化
生态环境破坏
....
制度创新 受政治、文化、历史等影响
政治因素 文化因素 制度因素
经济增长
读书汇报:《发展经济学》
本章读书体会
• 经济发展 ≠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数量方面, • 诱致性制度创新机制并不总是有效,应考虑该机制不能发挥作用的情况。
以土地制度为例,应考虑制度变革的过程中各方的利益和历史的路径依赖, 进而使制度变革的产出最大化,带来经济社会发展。 • 制度变迁需要考虑制度成本。越是好的制度,运行成本可能就越大,甚至 大过其带来的收益,那么制度再好也要收场或调整(制度的净收益为正)。 •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巨大差距,同样也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技术 创新和制度创新有丰富的经验。 • 研究中国土地经济问题需结合中国文化和土地制度,用发展的眼光、全面、 客观地研究问题。
读书汇报:《发展经济学》
诱致性创新理论
诱致性技术创新:
• 当要素A的禀赋相对于要素B变得 更为丰富时,特定的相对要素价格 会诱导出使用更多的要素A和节省 要素B的技术变迁。
• 成本最小化+预期收益最大
诱致性制度创新:
• 进行技术创新的预期总利润超过了 组织集体行动的总成本,进而引导 集体行动,推动制度的完善和创新。
(技术变革→部分群体收益→支持采取行动的政治家→①政治领导人效用增 量>成本→制度创新得以继续;②政治领导人效用增量<成本→制度创新受 阻) • 政治诱致机制的转换效率较低 • 个体的收益、地区的价值体系、各利益集团的冲突等都会影响公共品供给
读书汇报:《发展经济学》
诱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创新理论
历史上的路径依赖

第01章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050831

第01章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050831

经济发展程度与自然资源分布状况有
一定的联系,自然资源丰富是经济发展程 度提高的物质前提。但是,世界上到处都 存在“自然资源越丰富经济越落后”的现 象,有人把这种经济现象概括为“人均自 然资源丰富陷阱”理论。这是为什么呢? 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3、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每个区域特 别是“地区经济”、“地方经济”,都是相对 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都有自身的经济利益, 因而不能再搞“一平二调”。但区域之间又必 须互相支持,互相帮助,这样才能协调发展, 共同发展。
第一章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区域经 济发展的应用性经济学科,一门多学科相 互渗透、交叉结合而逐步形成的综合性边 缘学科,一门年轻的、富有朝气和广阔前 景的成长性学科。区域经济学诞生在西方 国家,但是在当代中国受到高度重视,邓 小平经济理论中含有丰富的区域经济理论。 中国的区域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 正在为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区域经 济学而努力奋斗。
二、“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1、 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这是形成区 域经济的物质前提。由特殊的自然资源和特殊的 社会资源构成的经济资源,就是所谓“要素禀 赋”,正是这种禀赋不同,才形成了不同的区域。
2、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这是划分区 域经济的重要标准。主要使用GDP(GNP)、人均 GDP(人均GNP)、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收入)、固 定资产投资规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 贸易总额、劳动生产率等指标来衡量。不同区域 经济之间,经济发展程度相差很大。
(2)“空间”的含义:
①“空间”与“区域”的联系和区别:“空 间”与“区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活 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 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 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 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 “指示器”。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发展与建设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发展与建设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发展与建设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经济发展与建设理论扮演着重要角色。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着眼于社会发展的全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为基础,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建设的路径。

以下将从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发展与建设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将经济发展置于社会历史的长河之中,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水平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

在这一基础上,经济发展被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社会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人类社会才能逐步实现自身的解放和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驱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内在动力。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生产关系的矛盾则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

这种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只有通过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和改革,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和实践经验。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应当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进生产关系的合理化和优化。

通过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不断完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才能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发展与建设理论,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建设的路径。

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经济发展的规律,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高中政治必修二 第1章第1节《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必修二 第1章第1节《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一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

(2)理解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

(3)理解公有制主体地位及其体现。

(4)理解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含义及其作用。

(5)了解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形式的含义,理解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区分我国经济不同所有制形式的能力,分析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理解并认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科学指引,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2.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通过学习本节课知识,学生可以认识到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内涵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必要性,认识到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地位和作用,通过我国几十年经济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逐步增强经济制度自信、经济理论自信。

【科学精神】通过运用比较分析法,比较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固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比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的区别和联系,会区分各种经济形式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公有制主体地位及其体现、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含义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一)引入新课第一课我们要学习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一内容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消费各种各样的产品,接受各种各样的服务。

这些产品和服务是由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生产和提供的。

劳动者从事生产、提供服务都是在基本经济制度下进行的。

基本经济制度看似离我们很远,实则与我们密切相关,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辉煌成就都离不开他。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如何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让我们带着好奇心去探索这些问题。

(二)讲授新课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板书)公有制主体地位及其体现(板书)探究与分享一: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页探究与分享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第一章 市场经济及一般特征

第一章 市场经济及一般特征
教学目的:本章通过讲述市场经济的基本含 义、要求、功能、特征以及市场经济的产生 和发展等内容,从而为以后各章理论的深入 研究提供知识背景。
教学内容: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市场经 济的含义、基本特征和功能;市场经济和商 品经济的区别与联系;市场经济与产权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及特征。
教学重点: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 和商品经济的区别与联系;市场经济与产权 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及特征。
(5)市场经济具有促进开放的功能。 (6)市场经济具有快速促进整个社会全面进步的
作用。
2.市场经济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1)生产经营活动具有一定的自发性; (2)生产经营决策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3)生产经营活动具有投机性; (4)宏观经济总量平衡中具有不稳定性; (5)收益分配具有非公平性; (6)经济发展中具有外部不经济性。
4.合作制企业制度:这种企业制度最初是在 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为避免资本剥削或 商业中间盘剥而兴办的一种劳动合作企业, 即合作社。这种合作企业,最初在消费领域, 后来逐渐扩展到生产及信用等领域。
5.我国企业产权制度及其产权重组:企业成 为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
展和自我约束的独立的经济实体。
第二个阶段:现代市场经济阶段:又称现 代型市场经济或计划市场经济。它是指建立在 现代生产力水平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 以生产资料的高度集团化、社会化、国际化为 特征,采取宏观计划调控的市场经济。
2.目前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现代市场经济。 就是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
知识链接:
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1)兼并。 (2)租赁。 (3)拍卖。 (4)股份转让。 (5)资产转让。 (6)合并。 (7)收购。

第一章发展经济学

第一章发展经济学
公开失业率高 ➢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劳动力中公开失业者约占10-15%,15-24岁青少年失业率高达
30%左右 严重就业不足 ➢ 就业不足(Under-employment),指劳动者的实际工作时间少于他们能够工作的时间,
或劳动者形式上在工作,但实际效率极低,减少劳动时间对总产出没有影响 ➢ 这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很普遍
(3)发展中国家的共有特征
发展中国家各自有其相异之处,有时差异甚至很大(历史传统、国土大小、人口多少、 收入水平、产业结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禀赋、公营和私营部门比重、对外依赖程度、 经济体制等 )
但有很多共同的特点,所以“可以在颇为相似的框架内去观察它们”(否则失去意义)
共有特征 (贫困、失业、公平)
教育水平低下
各级学校的入学率发展中国家均低于发达国家 1998年,低收入国家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男性为30%,女性为49%,而发达国家的
文盲率体制的约束(资本、人力资本、土地占有、市场发育等)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③人口负担严重
人口基数大 人口增长率高 人口赡养负担(Dependency Burden)重 童工现象非常严重
NICs是指工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变化显著、制成品在出口产品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 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人均收入较高的国家和地区
世界银行的分 类
世界银行则按地理位置将发展中国家分 类 分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北非、中东、除日本之外的亚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东欧的
转型国家。
世界银行按人均收入划分
①低收入国家,②中低收入国家,③中高收入国家,④高收入国家(世界银行的标准):
第一阶段(1940s末至1960s初) 第二阶段(1960s中期至1970s末) 第三阶段(1980s至今)

第一章 富国富民论(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

第一章 富国富民论(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

1.孔子(前551——前479)
• ④“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分配观 • “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 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氏》) • 反对聚敛,对冉求的批判,“鸣鼓而攻之” (《先进》);对管仲的否定:“三归”。 • 肯定救济,但有一个原则:“周急不继富”。反 对锦上添花型,肯定雪中送炭型。“原思为之宰, 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 乎!’”
一﹑西汉的“富国富民”思想
1.桑弘羊的富国思想 ①背景:时代背景;个人成长背景 ②措施:整顿币制;盐铁官营,酒类专卖; 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移民屯边,假民公 田。 ③效果:“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史 记•平准书》)
盐铁加价的经济影响?“破 窗理论”(看得见的和看不 见的)?
一﹑西汉的“富国富民”思想
2.司马迁的富国富民思想(富民基础上的富 国) ①背景:时代背景;个人成长背景 ②措施:善者因之(因顺人求利的本性)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 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源而鱼生之。山深而 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二﹑宋朝的富国富民思想
(一)李觏的富国富民思想(兼顾国家与百 姓利益,主张上下俱富) (二)宋朝的为富人辩护思潮
2.孟子(前372——前289)
• ①恒产论: •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 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 •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 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 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 ②井田论 •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 百亩,同养公亩。”;“公事毕,然后敢治私 事,”
(一)李觏的富国富民思想

教育经济学-期末重点

教育经济学-期末重点

第一章绪论1、教育经济学学科产生的理论根源:解开经济增长计算过程中的“经济之谜”,20世纪初到中叶,美国运用传统的计量经济增长的方法计算国民经济增长额,出现了剩余因子,即“经济之谜”。

2、舒尔茨(填空)舒尔茨是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奠基人。

他的理论研究主要涉及农业经济、人力资本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三个方面舒尔茨不仅在西方教育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和理论基础研究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教育经济学计量方法方面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3、韦锥他于1962年出版了最早以“教育经济学”命名的专著,曾有人认为他的这本专著是教育经济学形成的标志。

4、斯特鲁米林:于1924年在苏联《计划经济》杂志上发表了《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一文,这是世界上第一篇用数量统计的方法,用数量化语言专门论述教育经济意义的论文。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1、社会主义教育经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

这是社会主义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2、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所谓生产劳动是指可直接生产使用价值的物质生产劳动。

包含两层意思:①生产的是使用价值,是维护社会生产劳动继续进行的劳动、维护劳动能力再生产的劳动;②是物质生产劳动,是人与自然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其内容是物质变换,其结果是物质产品。

总之,凡是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才属于生产劳动的范畴。

3、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理论、关于生产劳动概念所辖的范围,观察教育劳动的性质以及教育投资的性质,可以得出如下论点:①教育劳动是一种劳务性或服务型的劳动②从扩大了的生产劳动概念角度来看,教育是培养不一定要亲自动手且可以远离劳动对象的生产管理人员、工程师、工艺师、设计师和技术人员的劳动。

③教育劳动对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的生产和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直接生产的性质。

4、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着重研究教育在社会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价值,即教育在劳动力再生产中的功能和教育在科学知识形态生产力再生产中的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The Age of High Mass Consumption
是一个富裕阶段。收入水平
的提高逐渐改变了人们的消 费习惯,人们不满足于衣食 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开始 追求更高水平的消费。 主导部门转向耐用消费品和 服务业部门。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白领 (技术工人)人口比重增加。 社会福利和保障事业得到深 入发展,便宜的大众化汽车 可以购买到。
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 通过生产扩大、技术进步、产 业结构变化等使一个国家从低 水平经济走向高水平经济。
人均GDP
世界各地人均GDP增长 (1990盖凯美元)
西欧29国 美国 苏联 拉丁美洲 中国 印度 日本 南韩 亚洲 非洲 世界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人们更希望追求高质量的生活, 而不是去拼命地赚钱。 •各种艺术追求和人自身精神发展。 •追求精品生活。珍馐美食。 •主导部门已经从耐用消费品生产 部门转移到以服务业为代表的与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部 门,提供的产品主要是劳务,而 不是有形的产品。
•需要解决的主 要问题是那些可 能妨碍社会顺利 发展的社会问题。
5,000 0
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000
1500
1600
1700
1820
1870
1900
1913
1950
1980
为什么经济发展在一些国家(地区)发生,而在另一些国 家(地区)就没有发生?为什么经济发展在一些国家(地区) 进展迅速,而在另一些国家(地区)总是比较缓慢?
2001
年份
第一章 经济发展理论
第一节 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经济成长阶段划分为6个阶段
1.传统社会阶段(Traditional Society)。 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形式。 在有限的生产函数内发展起来的社会,以前 牛顿时代的科学技术和世界观为基础。 牛顿是历史的分水岭,牛顿之后,人们开始 广泛的相信规律,系统地进行生产控制。 经济处于原始状态;没有现代科学技术,人们赖以生存 的产业以农业为主;社会结构僵化,阻碍经济变革。整个 社会生产力低下,人均收入仅能维持生存。
4.向成熟推进阶段
The Drive to Maturity
历时40年左右,是一个持续进步的阶段,是重大结构转变阶段,是一个 资源多样化的时期。
• 现代技术波及到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发展了有效生产种类繁多的商 品技术。
• 新投资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通常占国民收入的10%-20%。 • 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加强。 • 生产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
其中:较高的资本积累率是经济起飞的重要条件,政治与 社会制度的变革是起飞顺利实现的保证。
发展中国家促进起飞的措施
• 困难:人口增长率高;由国内政治动荡引起的人才和资金 外流。 • 有利条件:现成的技术可以利用;国际援助可以加快起飞 进程。 • 措施与政策: – 防止消费早熟以积累资金。 – 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 严格控制人口出生率。 – 发展出口创汇部门,为进口机器设备积蓄外汇。 – 推广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解决隐性失业。 – 防止人才和资本外流。 – 动员国内资金,提高储蓄率并引进外资。 –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先进思想和观念的产生或引进,以动摇传统社会,加速其解体; 建立起一个有效的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反对传统的地区性地 主集团和殖民政权。
3.―起飞”阶段Take-off 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分水岭意义的阶段
既指经济起飞,也指社会起飞。起飞是一个国家从 传统社会进入现代化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起飞标志着 现代社会的开始和“自我维持的增长”时代的到来。 特征:储蓄和投资上升,产生了一个日益扩大的企 业家阶层,迄今未曾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生产方法得到 采用,人均产值大幅增加。
经济成长的原因
1.经济成长阶段出现依次更替的原因。
主 另 观 不是一 原素断由 方 因)更于 面 替人 (类 心欲 理望 因的
客 一 观 的是 方 原 依由 面 因 次于 更主 替导 部 门
经济成长的主观动力
罗斯托利用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
中几代人对生活不同的要求来说明社会成长阶段的更替、 主导部门的变化、中心人物的置换,提出了布登勃洛克式 动力(Buddenbrooks Dynamics)。
• 中国利用外资的总量中,约有50%来自中国的 单独关税地区,即港、澳、台,并非严格意义 的“外”资; • 中国利用的外资80%分布在只占国土面积不足20 %的沿海开放地带,有60%的投资在工业部门, 表现出地区的过分倾斜和产业的过分集中; •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的最重要要素——人 才竞争中仍处于守势,即吸引的人才不及人才 外流多;
人均产量水平存在一个最高限度,经济技术生产率的进 步非常有限。 一般不得不把大部分资源用于农业生产。
2.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 Preconditions for Take-off
是一个过渡阶段,包括处于转变过程中 的所有社会,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各种 条件正在逐步形成。 特点:新的科学技术正在应用于农业 和工业,金融机构开始出现,交通运输 状况得到很大改进,商业范围扩大。 条件:
对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的评论
• 罗斯托认为,共产主义是一种病症,是一国经济不能顺利起飞时的产物。 因此,要赢得冷战,就要赶快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起飞”。正是 这一观点使罗斯托得到了华盛顿的赏识。 • 然而,现实与罗斯托所谓每个国家都可以实现“起飞”相反,工业革命 后二百多年来,只有英美法德意日等少数国家实现了“起飞”,其他国 家虽然大多数也实行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其上流社会所使用的消费品也 和欧美富豪们一样,但却都没有实现“起飞”。为什么? • 资本主义制度从一开始就是扩张性的、侵略性的,或者用罗斯托可以接 受的术语:竞争性的,这就决定了世界上有且只能有一部分国家可以靠 击败竞争对手,控制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吸噬世界上多数国家的血液而 “起飞”。 • 如果把各国的经济发展比喻为飞机的话,那么更真实的情况是,这些飞 机不是飞行在不同航线上互不干扰的民航班机,而是相互攻击的战斗机。 先飞起来的战斗机用密集火力摧毁后起飞机的驾驶舱(本国立场的智力 精英)和发动机(资金、技术和市场),并将后起飞机的油厢(地矿资 源和廉价劳动力)挂到自己的机身下,以保证自己的“持续增长”。 -------韩德强《碰撞》/cnread1/jjzp/h/handeqiang/pz/008.htm

中国经济起飞的 条件与障碍

中国经济起飞的条件
前提:农产品供应充裕。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 另外主要考虑三个条件:一是资本积累率达到一 个较高水平;二是主导产业部门的形成;三是制 度创新。 资本投资率近40%(资本产出率仅0.14,即投入 7~8元才能增加1元的GDP),中国的资本原始积 累已经完成。 中国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 建筑业、汽车工业、石油化业、机械制造业及第 三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起飞的条件: 农业和工业采用现代的组织技术与方法(新技术的不断发现和 传播); 经济中的净投资上升,(由5%以下)达到国民收入的10%以上; 产生了重要的新的工业部门,它们又带动了辅助部门的发展 (新的主导产业的形成)。 一个准备把现代化作为最重要政治事业的政治集团的出现(适 宜的制度机构,更准确地说是私有制及相应的规则)
哈多模型的思想与假设
资本的不断形成是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惟一原因。
个人生活经验:没有钱就很难挣到钱。 假设: (1)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既可以消费又可 生产。 (2)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两者比 例固定不变。 (3)规模报酬不变(资本-产出比不变)。 (4)不存在技术进步。
哈多模型的内容
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障碍
• 竞争力低、科技落后、水和石 油资源缺乏以及腐败和浪费(朱镕基 报告) • 人均占有自然资源低于全球平均水 平; • 人民受教育程度相对高速发展的经 济社会管理和科技知识的不足。
这种制约因素使中国在国际经济合作 中既没有资源优势,又没有技术优势
• 所以: • 以世界22%人口和全球第四大经济体(2005年) 的地位,中国的货物贸易仅占世界总量的6-7%。 在当今迅速发展的世界服务贸易中并未占有应有 的席位; • 在中国出口结构中,中国商品虽然大量出口到世 界各地,但没有多少国际品牌,是贸易大国但非 贸易强国; • 中国利用外资总额虽然可观,但人均额比许多发 展中国家都少;
哈多模型: • 一国的经济增长率由储蓄倾向及资本—产出比所 决定。
s G Y / Y k
G经济增长率,是国民收入增量与(上一期)国民收入之比;
s储蓄倾向,平均储蓄率,储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率; k资本—产出比率,即投资系数或加速系数,它是指生产
单位产出所需要的资本量。
哈多模型的应用
• • • • 如果 s = 12% (储蓄率=投资率) k = 3 (3 单位的资本才能产生1单位的产出) 则G= 12%/3 = 4%
第二节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第三节 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
第四节 新增长理论 第五节 刘易斯的两部门剩余劳动理论模型
第六节 托达罗城乡人口迁移模型
第七节 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型
第八节 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的综合经济增长理论
第一节 经济 成长阶段理论
罗斯托(Rostow,W.W.) 用经济史的标准来划分人类 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 这一理论初创于20世纪40— 50年代,系统阐发于1960年 发表的《经济增长的阶段: 非共产党宣言》一书,1971 年在《政治和成长阶段》一 书中加进了第六个阶段。
对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的评论
• 历史唯物主义者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把人类历史分为五 个阶段,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和共产主义社会。 • 罗斯托的划分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的特征(反共、反社会主 义),故采用“非共产党宣言”的副标题。 • 该书发表后不久,罗斯托即应美国总统肯尼迪、约翰逊等政 要的邀请,担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特别助理、国务院顾问 兼政策计划委员会主席等职,从事对外政策研究,特别是对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策的研究。政界的赏识使罗斯托成为经 济学界的红人,也使经济成长阶段论成为流行理论。一时间, “起飞”一词成为媒体使用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亨利· 罗索 夫斯基甚至认为:“罗斯托无疑是我们时代最著名的经济史 学家……‘起飞’这个术语成了本世纪中叶词汇中的一个标准 名词。没有一个活着的经济史学家占据类似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