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财政是我国整个财政体系的基础

合集下载

财政所工作职能

财政所工作职能

财政所工作职能预算编制管理。

担任组织和管理乡镇财政支出和支出,编制执行乡镇年度财政预算,监视乡镇单位预算执行,编制财政决算;组织协调支出。

依据财政体制规则,担任乡镇契税,耕地占用税的征收与管理;担任乡镇规费,政府性基金、租金支出等非税支出资金的管理;专项资金管理。

监视粮食直接补贴、劣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补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退耕还林工程现金补助、退耕还林补助粮食资金等直接面向农民的补贴性资金和下级下达的农田水利树立、新乡村树立等支农专项资金、乡村公益项目资金的落实;担任或协助乡镇范围内乡村五保户补助、抚恤优抚资金,乡村低保资金等政策规则的社会保证资金以及方案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乡村贫穷先生〝两免一补〞资金的监视,管理和发放;担任新型乡村协作医疗资金的监视管理;担任乡镇转移支付资金专户贮存,核拨及监视管理等;国有资产管理。

对乡镇国有资产的置办、注销、处置停止管理,确保乡镇国有资产平安和保值增值;单位财务监管。

担任乡镇各单位会计核算和代理村级会计核算任务;财经政策执行。

贯彻党和国度财经方针政策,严厉执行财政法规和财经制度;依法监管会计人员从业资历和会计信息,培训会计人员;催促会计人员依法实行职责;担任监视乡镇范围内各单位的财务活动,反省财税政策、法则和财务会计制度执行状况。

我县乡镇财政管理局下设10个乡镇财政所,区分为:塔里木乡财政所、古勒巴格乡财政所、兴平乡财政所、勾搭乡财政所、墩阔坦乡财政所、尉犁镇财政所、西尼尔镇财政所阿克苏甫乡财政所、喀尔曲尕乡财政所、塔里木垦区财税所。

机构上划,归乡镇财政局管理,财政所人员57人。

自2005年起全县7乡2镇推行〝乡财县管〞革新试点任务,担负管理各乡镇财政资金的职责。

规范和完善乡镇财务管理,更好地发扬财政管理职能。

对涉农综合补助资金的发放及有关管理任务,以及对乡村税费革新转移支付资金和国有农牧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运用。

对乡村五保户供养、乡村低保、乡村救灾救援、方案生育奖励补助、财政扶贫等涉农资金的监视管理。

基于江苏贫困地区乡镇财政困难成因及对策研究

基于江苏贫困地区乡镇财政困难成因及对策研究

基于江苏贫困地区乡镇财政困难成因及对策研究作者:袁建群来源:《北方经济》2010年第10期摘要:乡镇财政是我国财政体系的基础环节。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税的取消、乡镇财政改革的滞后,潜伏于乡镇。

特别是贫困地区乡镇财政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乡镇财政困难加重,制约了乡镇财政职能作用的正常发挥。

本文分析江苏省贫困地区乡镇财政困难的成因,拟从财政收入征管、支出控减以及化解债务等方面探讨解决贫困地区乡镇财政困难的对策。

关键词:乡镇财政财政管理财政监督截至2009年底,江苏省共有1206个乡镇(含参照乡镇管理的涉农街道及开发区),其中镇928个,乡127个,贫困地区乡镇约占总数的1/3。

乡镇财政是财政体系的基础环节。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建立以来,获得了迅速发展,已成为不可替代的一级财政。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县乡财政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极大地激发了乡镇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促进了乡镇财政的快速发展。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税的取消、乡镇财政改革的滞后,潜伏于乡镇,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乡镇(尤其革命老区)财政中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乡镇财政困难加重,制约了乡镇财政职能作用的正常发挥。

一、江苏省贫困地区乡镇财政困难发展现状(一)贫困地区乡镇农村公益事业资金短缺在取消“三提五统”和各种集资摊派后,又取消农业特产税和农业税,乡村兴办公益事业,如农村教育、卫生、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等面临新的困难。

国家转移支付的数额有限,不可能对所有乡村的所有项目都照顾到,而按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政策规定来解决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问题,由于标准低、数额小,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就必然导致一些乡村,特别是江苏兴化这样农业县乡村和江苏姜堰这样贫困地区乡村难以兴办公益事业,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难以实现。

对于大部分乡村来说,挤出一块经费来安排乡镇道路建设支出似乎不太现实。

税费改革后,江苏省贫困地区乡镇财政同样是捉襟见肘,虽然自1998年起,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都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这块转移支付大都是有条件的,即需要乡镇财政按一定比例配套。

“标准化”建设破解乡镇财政难题——冀州市“标准化财政所”建设探析

“标准化”建设破解乡镇财政难题——冀州市“标准化财政所”建设探析
中 , 外服 务 全 部 实 行 “ 制 服 务 ” 对 六 , 即 : 正 常 支 出实 行 “ 时 拨 付 制 ” 对 定
整 , 最 终 建 立 起 符 合 乡 镇 财 政 工 作 需 要 的 财 政 所 运 作 体 制 。 具 体 工 作 中 , 州市 财 政局 按 照 由内及 外 、 冀 逐
鳓恻
m I s e J眦 h 薹
双 基 建 设
“ 标准化” 建设破解乡镇财政难题
冀 州 市“ 准化 财政 所 " 标 建设探 析
■ 薄 志广 李 延 雷
乡 镇 财 政 所 是 整 个 财 政 体 系 的 基 础 层 级 , 承 担 着 落 实 支 农 惠 农 政 策 、 支 持 农 村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 重 要
式 , 由 财 政 局 统 一 管 理 财 政 所 的 人 事 、 资 和 业 务 。但 由 于 取 消 农 业 税 工
政预算 、 镇 零户、 事一议等7 乡 一 个 账 户 ,统 一 设 置 财 政 预 算 、 一 事 一
议 、 财 乡 管 等 1 本 账 簿 , 到 了 财 村 1 做
以 前 ,财 政 所 在 乡 镇 工 作 中 独 立 性 不 强 , 直 是 乡 里 管 的 多 、 里 管 的 一 局 少 。针 对 这 种情 况 , 市在 “ ; 该 标 隹化 财 政 所 ” 设 中 , 照 新 形 势 下 转 变 建 按 财 政 所职 能的 需 要 ,进 一 步 明晰 了 财 政 所 领 导 权 , 确 “ 政 所 业 务 工 明 财 作 由 市 局 统 一 领 导 , 岗 位 考 核 由 市 局 和 乡镇 政 府 共 同 实 施 ”强 调 “ , 财 政 所 工 作 重 心 是 财 政 , 工 作 重 点 是

当前县乡财政面临的困难和对策

当前县乡财政面临的困难和对策

当前县乡财政面临的困难和对策县乡财政是我国财政体系中的基础环节,也是县域的重要推动力量,对整个国家财政收支具有举足轻重的。

县乡财政能否走出困境,关系到国家财政的振兴和国家政权的稳定,关系到经济能否快速发展,关系到小康能否如期实现。

因此,直面县乡财政难题,积极探讨解决对策,促进财政工作良性发展刻不容缓。

一、县乡财政困难现状(一)县乡经济总量小。

许多县乡经济缺少充满活力的、市场前景广阔的支柱产业,民营经济比重低,经济增长缓慢,经济总量小。

区域经济结构还未从根本上得到合理调整,主要依赖农业经济的县域二元结构尚未改变,传统农业仍占主导地位,缺少支柱产业,工业化程度低,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发展慢。

近年来,我县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县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先后培育了食用菌、电线电缆、板材加工等支柱产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由1996年的58.3% 、20.7% 、21.0% 调整为31.8% 、41.7%、26.5,但仍然没有改变以传统农业为主的二元经济结构。

(二)财政总体实力弱。

一是财政收入总量小。

县乡经济总量小从根本上决定了财政收入总量必然小,同时由于经济效益低下,增长速度慢,使财政收入增长空间狭窄,人均水平低。

特别是随着农业税税率降点政策的落实,近年内县级一般预算收入总量不会有大的增长。

二是从财政收入结构来,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县乡财政收入结构中来自农业的比重大,来自工业及第三产业的比重小,来自的税收过低,而其他收入所占的比重过大,财政收入的质量不高。

如我县2003年的县级地方财政收入中,来自农业四税的收入占61%,来自企业的收入占28%,其他收入仅占11%.(三)政策性减收明显。

近几年,国家陆续出台的一些减免税政策,对县级财政产生了很大影响。

主要有2004年起省财政对体制下划的省级收入以2003年为基数全额上解,同时对工商税中的主要税种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三税按照超收部分的20%划为省级收入;提高国税起征点;取消降低烟叶特产税外的农业特产税;推进税费改革等,使县级财政直接、间接获取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性资金大为减少。

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管亟待加强——关于乡镇财政职能转变与树立财政大监督理念的调查与思考

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管亟待加强——关于乡镇财政职能转变与树立财政大监督理念的调查与思考
到 地 方 税 务 部 门 , 镇 财 政 组 织 收 入 的 乡 职 能 则 几 近 消 亡 , 镇 自身 可 支 配 财 力 乡 微乎 其微 , 本上 变成 纯支 出型财 政。 基 二 是 由 “ 算 管 理 型 ” “ 算 管 理 预 向 核
农 丰 税 费 改革 后 乡镇 财 政 入 主 要 包 括 征 收 农 业 “ 税 ”农 业 税 、 寸 四 ( 职 能 的新 变 化 农 业 特 产 税 、 地 占 用 税 、 税 )行 政 耕 契 、
- 0 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霪 港
l0 : l l i
2 1年 01 1 4
0 ; jAN U
实务
严 重 削 弱 、组 织 收 入 职 能 明显 减 弱 、 财 政 监 督 职 能 相 对 薄 弱 ; 镇 财 政 所 干 部 乡 业 务 素 质 和 乡 镇 财 政 所 的基 础设 施 建 不 变 、 务 审 批 权 不 变 、 立 核 算 主 体 财 独

( 耕地 占用 税 ) 全年 该财 政所 拨付 乡镇 ,
公 用 经 费 、 类 专项 资金 、 各 涉农 补 贴 等
资 金 高 达 12 0 0 9 10 0元 ,收 支 比 为 1 : 18 组织 收入 的职 能不 断萎 缩 , 支出 2, 而 管 理的任 务却 成倍 增长 。 如果耕 地 占用 税 和契 税 的 征 管 职能 由财 政部 门移 交
实施 者。 农村 税费 改革特别 是 取消农业 税 , 行“ 财 乡用 县 监 管 ” , 实 乡 后 乡镇财
政 职能和 工作 任务发 生 了重大 变化 。 本
镇 为例 ,0 0年该 乡 财政 收入 f 21 耕地 占
用 税) 成 7 0 0 完 5 0 0元 , 而全 年 该财 政 所 拨付 乡镇公 用 经费 、各类 专项 资金 、 涉 农补 贴 等资 金高 达 16 6 0 2 6 10元 ,利辛

2021年乡镇财政的地位和作用

2021年乡镇财政的地位和作用

乡镇财政的地位和作用财政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乡镇财政作为我国财政体系中最基层的一级财政,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乡镇政权的建立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一)乡镇财权是满足农村社会公共需要必不可少的一级政权组织。

要理解和把握乡镇一级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性,必须从农村公共需要的满足途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

1.农村社会公共需要及满足农村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原理。

农村社会公共需要,是指向农村社会提供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

就每一具体的农村社会公共需要而言,其存在范围和受益区域有大小之别,因而可将其区分为全国性农村社会公共需要和区域性(地区性)农村社会公共需要。

正因为如此,农村社会公共需要才必须分散由多级政权组织来提供和满足。

全国性农村社会公共需要应由中央政府来提供,区域性农村社会公共需要就应由地方政府来提供。

就区域性农村社会公共需要而言,那些存在范围广、受益区域大的农村社会公共需要应由高一级的地方政权提供,反之则由低一级的农村基层权来提供。

2.建立乡镇政权是满足农村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途径。

(1)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农村社会公共需要具有多层次、多样化和差异性大等特征。

因此,在农村建立一级政权组织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这一客观条件决定的。

首先,从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众多、由多民族组成的大国这一基本国情来看,第一,我国农村人员数量巨大,人口素质存在巨大差异且普遍较低。

这样,一方面巨大的素质普遍较低的农村人口必然会形成许多属于农村所特衣的社会公共需要,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素质的人在社会公共需要上的差异呈显著性特征,因而在人口素质不同的地区必然会出现不同层次的社会公共需要。

第二,我国是一个由五十多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在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因而各民族在对农村社会公共需要的要求方面,自然会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第三,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幅员辽阔、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巨大的国家,这就决定了不同自然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农村社会公共需要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

乡镇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乡镇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乡镇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引言乡镇财政是我国财政体制中最基层、最基础的一环。

重视乡镇财务管理,既可以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规范财务管理制度;也可以支持民生工程,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改善和提升。

以乡镇财务管理制度为指导,将财务管理工作提上议事日程,是对国家财务管理制度的有效贯彻和执行,同时也对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目前,乡镇财务管理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要想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就应当对此有准确和充分的认识,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一、乡镇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一)预算管理控制有待完善首先,部分乡镇财政部门对财政预算未给予足够的关注,致使财政预算执行绩效不高。

乡镇在制定财务管理工作方案时,对预算管理方法和规则不够重视,忽视了预算编制的原则,未结合预算执行的有关经验,改进预算管理方式,进而导致预算编制混乱和预算超支问题。

其次,部分乡镇对预算编制与执行的工作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在预算编制中缺乏完善的责任体系和指标体系,预算编制随意性较大,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控制机制,在执行过程中也没有严格按照规定流程进行,最终导致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难以取得实际效果[1],在实际工作中也没有将预算绩效管理与全面预算管理乃至当前的预算一体化管理相结合。

最后,部分乡镇的业务与财务人员对于新预算法的精神领会不够深入,对基层预算管理的要求掌握得不到位,使得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不够全面;同时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控制、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等各个环节在预算管理与控制过程中的融入有待加强,导致预算编制的随意性较大。

(二)资金管理工作不到位首先,部分乡镇政府对于资金监管力度不够,缺乏具体的监管方案,导致专项资金的管理存在松懈现象。

乡镇政府对于财政资金的预算编制不够详细,未按预算执行。

部分专项资金虽然有专门的账户,但账户使用和管理缺乏规范性;部分专项资金的支出审批环节也没有严格按照规定流程执行,专项资金的使用缺少相应的审批手续;一些专项资金在申请项目时缺少相关资料和申请审批手续,造成了项目未能有效开展。

(完整版)关于对乡镇财政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完整版)关于对乡镇财政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对乡镇财政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对乡镇财政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乡镇财政是我国整个财政体系的基础,直接面对广大乡村和农民群众,在巩固基层政权,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推进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期,我们组成专门调研组,对有关乡镇财政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调研中发现,各乡镇都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稳健的财政政策,优化支出结构,强化财政监督,坚持依法行政、科学理财,努力推动了镇域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调研情况1、乡镇基本情况竹行镇基本概况:全镇镇域平方公里,总人口31318人,XX年实现社会总产值亿元,比上年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10052元,增长%。

XX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实现利税亿元,同比增长%;利润总额达亿元,同比增长%。

其中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产值51亿元,同比增长%。

实现农业总产值8120万元,完成农业增加值4226万元,同比增长%。

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

新增个体工商户961户,新增注册资本4558万元,全镇个体工商户达2436户。

XX年,全镇财政收入亿元。

其中:增值税完成8087万元,企业所得税完成1030万元,个人所得税完成364万元,营业税完成138万元。

当年可用财力万元。

小海镇基本概况:全镇总面积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万亩。

XX年年末财政供养人口163人。

XX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工业总产值105亿元,农业生产总值5900万元,农业增加值34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026元。

预算内财政收入8650万元,预算内财政支出2682万元,预算内可用财力1658万元;预算外收入13万元,预算外支出13万元,预算内外年终赤字万元。

新开镇基本概况:新开镇是国家级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心镇,全镇辖区面积平方公里,下辖2个行政村,7个居委会,总人口万人,其中外来人口6027人。

截止6月份,全镇实现财政收入万元,同比增长%,实现财政支出1760万元,同比增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镇财政是我国整个财政体系的基础,直接面对广大乡村和农民群众,在巩固基层政权,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推进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农村税费改革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财政的综合服务、会计核算和资金监管职能日益加强,其工作任务和运行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面对新的形势,厅党组决定由苏新泉副厅长牵头,省综改办抽调市县综改办同志和高校教师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全省30多个县区对乡镇财政体制、职能定位、资金监管和机构队伍建设等进行了重点调研,了解掌握了全省乡镇财政运行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完善乡镇财政体制、充实乡镇财政职能的政策建议和保障措施,力争经过三年的努力,初步建立起“职责明晰、机构统一、管理规范、监督有力、运转高效”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增强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更好发挥乡镇财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一、当前全省乡镇财政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以乡镇体制变化和农村税费改革为标志,我省乡镇财政经历了建立期(1949—1983年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发展期(1983—2000年农村税费改革前)和转型期(农村税费改革以来—至今)三个阶段。

虽然乡镇财政在不同的阶段工作侧重点不同,但都保证了乡镇组织的正常运转,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农村税费改革后,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加速推进,各级财政用于支持“三农”的资金规模越来越大,农村公共服务的内容越来越多,直接面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资金及各种财政补贴的具体落实和管理责任多数由乡镇财政所承担,工作任务量较税改前更为繁重,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更为突出。

(一)乡镇财政体制运行情况。

2005年全省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财政自主收入规模大幅下降、支出范围明显缩小,特别是不少乡镇的经济基础薄弱、财政供养人员较多、债务负担过重、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日渐显现,严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基层政权稳定。

为适应这种新变化,根据财政部的要求,省政府决定从2006年起,全省除少数经济较发达、财政收支规模大并具有一定管理水平的乡镇外,其余乡镇全面推行“乡财乡用县监管”管理方式。

其核心是在保持乡镇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财务审批权不变的情况下,实行县乡“预算共编、账户统设、资金统调、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由县级财政部门直接管理并监督乡镇财政收支。

目前,全省107个县区都已全部实行了“乡财乡用县监管”,有50多个县实现了县乡联网,有些地方已初步做到了县乡资金网上申请、网上审批、网上拨款。

从几年的运行情况看,“乡财乡用县监管”的实施,加强了县对乡镇财政收支的监管力度,确保了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规范了乡镇收支行为,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促进了控制新债、消化旧债长效机制的建立,实现了乡镇财政职能的转变,乡镇财政服务、核算、监督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

市、县财政部门普遍反映,“乡财乡用县监管”管理方式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是符合陕西实际的。

但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现行的统收统支乡镇财政体制和“乡财乡用县监管”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是预算共编在不少地方变成了预算代编、预算代理,乡镇成为一个县级预算部门,失去了预算编制的法律地位。

二是乡镇三权不变中仅落实了财务审批权不变,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上移到县财政,乡镇政府缺乏自主权。

三是统收统支财政体制调动了县级财政理财积极性,部分乡镇政府对培植财源、组织收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四是一些经济发达镇缺乏统筹城乡发展的财力基础。

农村税费改革后,绝大多数乡镇政府无主体收入来源,乡镇财政自身可支配财力有限,基层政权运转基本上完全靠县以上财政供给,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进程中,经济发达镇没有足够的自主财力作支撑,也桎梏了乡镇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据调查,延安市乡镇财政收入占县级财政收入的比例由税改前的19%下降到税改后的4%。

2009年,全市乡镇财政收入仅为2.9亿元,而且主要集中在少数乡镇。

一些重点镇和扩权强镇的镇财政收入高、财力好,但由于受县乡体制的制约,乡镇收入被县级集中,影响了县域城镇化建设。

如岐山县蔡家坡镇2009年全镇财政收入2718万元,财政支出180万元,仅占收入的7%。

(二)乡镇财政职能转变情况。

随着农村改革发展特别是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乡镇财政职能发生了三个“转变”,即由收支管理型向支出管理型转变,由预算管理型向核算管理型转变,由维持保障型向服务发展型转变。

与过去相比,乡镇财政一些原有的职能严重弱化,一些则明显增强,具体呈现为三强三弱:──发放各类惠农政策资金的职责不断强化。

随着国家惠农支农政策的全面实施,对农村的转移支付资金和各类补贴越来越多。

这些资金的发放涉及面广,种类繁多,政策性和时效性强。

以商洛市为例,惠农补贴的发放形式由最初进村入户发放现金到现在实行“一折通”发放,资金项目由初始的10多项增加到现在的40多项,资金数量由开始的2.3 亿元增加到6.5亿元,全市得到惠农补贴的农户达54万多户。

随着改革的深入,乡镇财政所发放国家惠农政策资金的职责将不断强化。

──会计核算职能日益增强。

实施“乡财乡用县监管”后,许多乡镇都成立了农村财务服务中心,与财政所合署办公,由财政所人员担任会计,负责乡镇预算单位经费管理和村级资金管理以及转移支付资金、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专项资金管理,全权代理乡村账务,集中时间对外办公,定期进行账务公开,通过代管方式发挥监督作用。

咸阳、宝鸡、商洛、渭南等市的乡镇直属部门财务已全部纳入财政所管理,实行会计集中核算。

全省大多数县区推行了“村财村用乡代管”,对村级组织运转资金和村集体资金实行代理记账。

──支出管理职能明显加强。

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城乡统筹政策措施的落实,通过乡镇财政下达的新农村建设、救灾、涉农补贴等资金逐年增加,乡镇财政承担的基础管理和资金兑付工作量明显加大,支出管理职能越来越强。

同时,乡镇财政还担负着对村级资金的监管任务。

──组织收入职能明显减弱。

具体表现为:一是税源大幅减少。

取消农业税后,多数地方乡镇财政固定税收收入大幅减少,仅剩下契税和耕地占用税两个税种,且税源有限。

二是非税收入产生的可用财力少。

乡镇非税收入中,社会抚养费占较大比重,有的占到80%左右。

而乡镇要足额征收社会抚养费需依靠村级组织的协助,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或奖励,扣除征收成本后乡镇剩余很少。

三是组织协调难度大。

由于乡镇税务所按片设臵,征管人员少,加之税务人员经费实行垂直管理,增加了乡镇财政所的协调难度。

四是乡镇组织财政收入的积极性减小。

实行“乡财乡用县监管”后,乡镇政府的调控能力削弱,一般都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涵养和培植财源的积极性不高。

──预算管理职能严重削弱。

实行“乡财乡用县监管”后,县财政统揽了乡镇干部职工工资发放、组织财政收入、代为编制预算、专项资金项目储备申报和分配下达等业务,乡镇财政只承担财政供养人员管理、工资申报、公用经费、补助资金的报账核算和涉农专项资金的兑现落实等具体业务,收支管理工作单纯、业务局限性强、范围狭窄,缺乏统筹调控余地。

以商洛市为例,目前各县普遍将所辖各乡镇政府分别作为独立的预算单位,除洛南县将公用和专项经费直接预算到乡镇各单位外,其余县区只预算到乡镇,再由乡镇分解到各单位。

乡镇财政实际上等于县财政的一个预算单位,成为县财政的报账单位和“出纳员”。

──财政监督职能相对薄弱。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强有力的惩戒手段和相应的监管能力,乡镇财政对非财政渠道下达的涉农资金监管难,对非税收入的征收监管难,对乡村的资产监管难,对报账单位的资金使用监管难,乡镇财政所对报账单位开支的真实性无法掌握,仅能审查票据是否违规而已,对专项资金发生转移用途、截留挪用和使用不规范时,乡镇财政“看得见、管不着”。

这些情况表明,必须紧密跟踪乡镇财政职能变化,瞄准乡镇财政职能定位,该加强的加强,该明确的明确,不断提高乡镇财政的履职能力。

(三)乡镇财政机构和队伍建设情况。

经过多年的努力,全省已拥有一支较稳定的乡镇财政机构和基层财政干部队伍。

据统计,截止2009年底,全省共有乡镇财政所1745个,其中:属于行政机构的1509个,占86.5%;属于事业机构的236个,占13.5%。

乡镇财政所的管理体制大体分为县财政垂直管理、乡镇直接管理和县、乡双重管理三种模式。

全省实有乡镇财政工作人员9828人,占全省财政队伍总人数的37%。

按编制性质分,行政编制实有6945人,占71%;事业编制实有2488人,占25%;以工代干271人,占3%;集体人员124人,占1%。

按年龄结构分,30岁以下的1698人,占17%;31-40岁的3762人,占38%;41-50岁的3171人,占32%;51-60岁的1227人,占13%。

按学历状况分,本科以上学历的1316人,占13%;大专学历的4045人,占41%;中专学历的3000人,占30%;高中以下学历的1497人,占15%。

在乡镇财政机构和队伍建设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缺乏对乡镇财政的工作指导。

我省省、市两级财政部门没有专门的乡镇财政管理机构,县级财政部门大多是由预算、综改等科室负责业务部署和工作指导,极少数县财政局成立了乡财科。

总体上看,乡镇一级(对上挂县,对下挂村)监管什么和如何监管,财政工作如何开展,缺乏上级财政明确的指导和支持。

二是人员编制不足,队伍不稳定。

一些地方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将乡镇财政所由行政改为事业,减少了财政所人员编制。

许多乡镇财政所人员编制不足,与实际担负的工作任务不匹配。

有的地方乡镇财政所只有2—3人,甚至还有不少1人所。

不少地方乡镇财政干部中,行政、事业、聘用人员并存,长期混编混岗,身份模糊,人心不稳。

三是业务培训机会少,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乡镇财政干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全省41-60岁的乡镇财政干部4398名,占总人数的45 %;中专以下学历的4497名,占45%。

这些人大多都是在财政所成立时进入的农税人员,知识结构单一、老化,又得不到财政政策和业务知识等正规培训,有些还不会使用计算机,形成基层财政干部年龄老化、素质不高的局面。

(四)乡镇财政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从总体上看,全省乡镇财政办公用房条件较差,工作经费紧张,信息化建设进程较慢,“双基”建设相对滞后。

据统计,全省1745个乡镇财政所中,有独立办公用房的795个,与乡镇政府机关合署办公的808个,租赁房屋办公的40个,无办公场所的102个。

同时,信息化、网络化办公没有全面普及,目前实行电算化的1193个,仍有552个财政所实行手工记账。

据铜川市调查,多数财政所办公用房属于砖木结构且房龄在30年以上,多年来从未维修,许多成了危房,不能满足正常工作的需要。

有的财政所7个工作人员挤在一间办公室,有的至今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购买的民房里办公,有的甚至还租用民房办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