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学笔记

合集下载

社会保障笔记

社会保障笔记

社会保障⏹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主要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发展和改革的历程,掌握社会保障的含义、特点及其四个组成层次,即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社会救助:最低层次⏹社会保险:核心⏹社会福利:最高层次⏹社会优抚:针对特定人群:军人及其亲属⏹第一章:绪论(3)⏹第二章:发展沿革(2)⏹第三章:立法与管理(1)⏹第四章:社会救助(6)⏹第五章:社保基金(4)⏹第六章:社会福利(2)⏹第七章:社会优抚与安置(2)⏹第八章:养老保险(4)⏹第九章:医疗保险(4)⏹第十章:其他社会保险(8)(工伤,生育、失业)⏹第十一章:补充保障(3)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社保的概念和特征一、概念的产生及不同界定1、社保制度萌芽*产生于17世纪初*英伊丽莎白女王《济贫法》2、社会保障概念的出现*美罗斯福“新政” 《社会保障法》*首先提出了“社会保障”的概念3、(1)美国⏹最早提出社会保障概念⏹“社会安全网”(2)德国⏹最早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基于市场经济的理论⏹目的:使之重新获得参与竞争的机会(3)英国⏹西方福利国家的代表⏹英国牛津大学《贝弗里奇报告》⏹以国家为主体的公共福利计划(4)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5)定义社会保障是⏹为保障民生以及促进社会进步,⏹由国家和社会以立法为依据出面举办,⏹由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组织实施,⏹对因各种经济和社会风险事故而陷入困境的人群以及有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全体公民提供的⏹福利性的物质援助和专业服务的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社保目的:保障民生和促进社会进步⏹社保的依据:国家立法⏹社保的责任主体:国家和社会⏹社保的获益主体:全体公民⏹社保的内容:经济保障和服务保障。

二、社保的特征社会性福利性互济性强制性第二节社会保障的功能和体系一、社会保障的功能(一)社会保障的经济功能维持劳动力再生产促进资金市场发展(二)社会保障的社会功能体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二、社会保障的体系(一)美国社会保障体系就业和失业保障老年福利保障健康医疗福利保障教育福利保障住房福利保障妇女幼儿福利保障残疾人福利保障退伍军人安置保障(二)英国社会保障体系*收入性福利:国民保险—社会保险、非缴费性福利—社会救助*实物性福利:医疗、住房、教育等(三)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1、社会救助*对象:社会中最困难的群体*来源:国家财政或社会捐赠*内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救济制度农村贫困地区扶贫开发项目自然灾害救济活动2、社会保险*对象:整个社会成员中最重要的部分—劳动者群体*来源: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筹集*内容:养老保险(职工、公务员、农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3、社会福利*狭义:是指国家对鳏寡孤独病残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的福利性质的服务与保障措施。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2.1 复习笔记一、西方社会保障发展的理论基础1.亚当·斯密的社会保障思想(1)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市场经济是“国富裕民”的康庄大道。

他认为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在合理地配置资源。

(2)斯密反对国家以各种形式对工商业一般事务进行干预,主张保护私人产权。

(3)斯密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干预主义,但他并不反对国家对公共产品的投入和管理,以及对有害于社会自由的必要干涉。

(4)古典经济学派主张自由放任主义,认为市场机制可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反对政府对社会经济的任何干预,反对进行收入再分配。

在他们看来,市场分配结果是最合理的,正是由于政府的介入才使分配出现不合理现象。

2.德国新历史学派德国新历史学派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施穆勒、布伦坦诺等人。

德国新历史学派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1)主张国家至上,强调国家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他们认为国家具有管理社会生活的职能,应该负起“文明和福利”的责任。

(2)认为劳工问题是当时德国所面临的最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

他们从改良社会主义观点出发,提出要增进社会福利,实现社会改革,并通过工会组织来调解劳资之间的矛盾,主张由国家来制定劳动保险法、孤寡救济法等。

(3)强调伦理道德因素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他们主张劳资问题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不是革命,而主要是对工人进行教育,改变其心理和伦理道德观点。

(4)强调法律对经济的制约作用。

他们强调国家应该通过各种法律、法规对社会经济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5)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理论实质上是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增进社会福利,缓和尖锐的劳资矛盾,创造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其主要目的是稳定劳动力队伍。

3.瑞典学派(1)瑞典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

代表人物主要有大卫·达维逊、古斯塔夫·卡塞尔、克努特·维克塞尔、伊里克·林达尔、阿萨·林德伯克等瑞典经济学家。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健康保障)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健康保障)

第七章健康保障7.1 复习笔记一、健康保障的基本理念1.健康保障的基本内涵(1)健康、疾病与疾病风险①关于健康定义a.从医学角度。

健康是“一个有机体或有机体的部分处于安宁状态(它的特征是有机体有正常的功能),以及没有疾病”。

即健康是没有疾病,生理机能失调是疾病。

b.从社会文化角度。

“健康即履行社会职责的能力”,“健康可以解释为已社会化的个人完成角色和任务的能力处于最适当的状态”。

c.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多角度观察。

以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为代表,其定义是“一种完整的肉体、心理和社会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伤残”。

d.健康是人体器官发育良好和各项机能正常,简单讲是没有疾病。

②疾病与疾病风险a.疾病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由于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态和生物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威胁,产生肌体、生理、心理上的伤害,不能正常发挥功能和作用。

b.疾病风险是指人们因患病而遭受痛苦、不幸和损失的一种不确定的状态,是人类面临的诸多风险中危害严重、涉及面广、纷繁复杂、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权利的一种特殊风险。

疾病风险有别于其他风险,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疾病风险危害的对象是人,而不是财产物等;第二,疾病风险具有较大的随机性、不可预知性和不可避免性;第三,疾病风险产生具有复杂性,不仅会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发生产生疾病,而且往往因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生活等因素产生疾病;第四,疾病风险与其他风险具有紧密关联性,疾病风险不仅影响到患者个人,而且有可能影响到患者家庭、地区和社会;第五,疾病风险不具有完全的经济补偿性。

其他风险可以通过一定的经济补偿来减轻和消除损失,但疾病风险则因人而异,因病而异,难以实行定额经济补偿,因他的损失是多方面的,是难以衡量和测算的。

(2)医疗保障与健康保障的含义①医疗保障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有关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因患病、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或意外事故造成身体疾病时,能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并给予经济补偿与帮助,保障国民得到医疗服务的经济制度。

社会保障学笔记

社会保障学笔记

社会保障学笔记·郑功成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一、社会保障概念的界定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

这一定义包含了如下要素1.依法建立。

即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遵循的是立法先行的原则,是通过社会保障立法来确立社会保障制度,法制规范是社会保障制度赖以建立的客观基础与依据。

2.突出以人为本。

它以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为宗旨,包括经济保障与服务保障等。

3.具有经济福利性。

即从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来看,因有政府、雇主与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分担责任,受益者的所得要大于所费。

4.属于社会化行为。

即由官方机构或社会团体来承担社会保障的实施任务,而非供给者与受益方的直接对应行为。

二、从层次上划分,社会保障可以划分为如下三个层次:经济保障、服务保障、精神保障第二节社会保障学的基本理论框架:1.社会保障的基础理论问题2.社会保障的政策理论问题3.社会保障的管理理论问题第三节一、社会保障的目标社会保障的总目标是通过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围绕着上述总目标,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中需要实现如下分目标:1.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

由于各种先天与后天因素及自身与外来原因的影响,部分国民可能因疾患、天灾人祸、失业等事件陷入生活困境,如果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这部分国民将陷人生存危机而无法自拔,因此,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来解除国民的生存危机是社会保障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最低追求目标。

2·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的福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也是不断发展的。

社会保障制度正是通过经济保障、服务保障乃至精神保障的提供,来达到满足国民福利增长需求并保证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福利的目标的,它相对于前一个目标而言,是更高层次的追求目标。

3.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作为一个由多个社会保障子系统或项目构成的基本社会制度,社会保障追求的并不只是解决某些社会问题和增进国民福利的目标,而是为了促使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保障读书笔记

社会保障读书笔记

社会保障读书笔记社会保障读书笔记篇1社会保障读书笔记今天我阅读了一本名为《社会保障》的书,这本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类型以及实施社会保障的意义。

社会保障是一种社会制度,旨在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以保障其基本权利。

它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多个方面,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在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

从最初的慈善救济到现代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作者还介绍了不同类型的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以及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社会保障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它不仅能够保障人们的生存权利,还能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从而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同时,我也深刻理解到社会保障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制度,它需要政府、企业、个人等多方面的合作才能实现。

只有大家都认识到并积极参与到社会保障中来,才能让这个制度发挥出它的最大作用。

总的来说,我认为《社会保障》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

它不仅能够让我们深入了解社会保障的基本知识,还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够从中获得启示和帮助。

社会保障读书笔记为本网站原创作品,不得擅自转载!社会保障读书笔记篇2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的一项基本制度,它涉及的问题很多,其基本内容一般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医疗卫生、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等。

社保、医保,在我们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解决社保、医保就是解决财富问题,人人都有稳定的收入****,安心做好工作。

因此,我觉得,了解社保、医保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社会保障学》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社会保障的内涵、功能与特征开始,阐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并介绍了社会保障的产生背景以及西方社会保障理论学说及其代表人物。

同时,也从现实出发介绍了我国的社会保障的现状,我国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过程中,要注意不能脱离我国的国情,既要建立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系统,也要努力使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为经济发展服务。

社会保障整理笔记

社会保障整理笔记

社会保障整理笔记第⼀章社会保障的定义、体系结构及其功能⼀、社会保障的定义社会保障是以政府责任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以及由于各种原因⽽⽣活发⽣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活的制度。

⼆、基本体系结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由其各个层次的诸多项⽬构成的整体。

如果把这些项⽬从保障对象、保障⽬标、资⾦来源、给付⽅式等⽅⾯加以归纳,可归纳总结为三种不同的保障形式,即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层次,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最后⼀道防线。

三、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以国家为责任主体,对有⼯资收⼊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或虽有劳动能⼒⽽⽆⼯作亦即丧失⽣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法⼿段,运⽤社会⼒量,给这些劳动者以⼀定程度的收⼊损失补偿,使之能不低于基本⽣活⽔平,从⽽保证劳动⼒再⽣产和扩⼤再⽣产的正常进⾏,保证社会稳定的⼀种制度。

特点:(1)强制性(2)互济性(3)储备性(4)补偿性项⽬:(1)⽼年社会保险(2)医疗社会保险(3)失业社会保险(4)⼯伤社会保险(5)⽣育社会保险(6)残障社会保险(7)死亡社会保险四、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是依据法律规定,政府和社会对因⾃然灾害或其他原因⽽⽆法维持最低⽣活⽔平的⽆收⼊和低收⼊的个⼈或家庭给予帮助,满⾜其⽣存需要的制度。

特点:(1)对象是⽆收⼊、⽆⽣活来源或孤苦⽆依的⽆法⽣活者,以及有收⼊,但因遭遇意外事故或收⼊较低⽆法维持⽣活的⼈们(2)⽬标是维持最低⽣活需要,给付标准⼀般低于社会保险(3)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拨款或特别税捐(4)享受救助时,要提出申请,有关机构进⾏调查,确定救助标准,按期或⼀次性给付救济⾦对象:(1)⽆劳动能⼒、⽆⼈赡养、完全没有⽣活来源的⼈,主要是孤⼉、孤寡⽼⼈、领社会保险补贴仍不能维持最低⽣活的⼈(2)有劳动能⼒,也有收⼊,但因意外灾害降临,遭受重⼤财产损失、⼈⾝损伤,⼀时⽣活困难的⼈。

社会保障学--重点笔记

社会保障学--重点笔记

社会保障学1.定义: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实施的,以国民收入再分配为手段,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的社会行为及其机制、制度和事业的总称2.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补充保障3.社会保障的特点强制性社会性福利性互济性保障性公平性4.四种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投保资助型福利国家型国家保险型强制储蓄型5.支撑这种高收入、高税收、高福利制度的基础是什么呢?主要有三点:一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大。

二是高度发达的经济。

高度发达的经济和科技,是支撑“三高”政策的根本。

三是高素质的国民。

当然,北欧能够实行“三高”政策,还有一些其他条件。

如长期没有战争,对外奉行“中立”政策,国防开支少等,也有助于社会稳定和财富积累。

北欧能实行“三高”政策,高税负支付高福利,高福利培育高素质,高素质带来经济的高速发展,还需要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政府官员的廉洁;(法制健全完善)二是医疗教育体制的优良高效,能把税负资源有效的使用。

6.中国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城乡二元分割的体系:在城市,建立起以国家保险为主体、以单位福利为补充的制度;在农村,则建立起以社会救济为主体、以集体福利为补充的制度。

其主要内容是:两项主体,三项补充。

两项主体:A、企业职工的劳动保险B、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三项补充:C、农村社队集体保障D、社会救济E、对革命军人的优待和抚恤7.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第一,高度附属于计划经济体制。

国家统包统配,不单是劳动保险,还包括公费住房、免费教育。

✧第二,平均主义的价值取向。

✧第三,以单位身份为基础的社会等级制度。

单位制是整个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典型特征。

✧第四,城乡二元结构化的制度设计。

1956 年以后,中国开始限制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居民自由流动,出台了户籍制度,对于城乡两个地区的居民进行严格的户籍身份管理。

8.对改革前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价:一套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学——郑功成 笔记整理

社会保障学——郑功成 笔记整理

目录【上篇基本理论篇】 (2)第1章绪论 (2)1.1 复习笔记 (2)1.2课后习题详解 (7)1.3考研真题详解 (12)第2章社会保障的发展 (14)2.1复习笔记 (14)2.2课后习题详解 (22)2.3考研真题详解 (28)第3章社会保障理论基石 (36)3.1复习笔记 (36)3.2课后习题详解 (40)3.3考研真题详解 (46)第4章社会保障相关关系 (47)4.1复习笔记 (47)4.2课后习题详解 (55)4.3考研真题详解 (59)第5章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 (66)5.1复习笔记 (66)5.2课后习题详解 (72)5.3考研真题详解 (77)第6章社会保障基金 (82)6.1复习笔记 (82)6.2课后习题详解 (89)6.3考研真题详解 (94)第7章社会保障立法与管理 (101)7.1复习笔记 (101)7.2课后习题详解 (107)7.3考研真题详解 (111)【下篇制度实践篇】 (116)第8章社会救助 (116)8.1复习笔记 (116)8.2课后习题详解 (122)8.3考研真题详解 (127)第9章社会保险制度 (135)9.1复习笔记 (135)9.2课后习题详解 (148)9.3考研真题详解 (155)第10章社会福利 (177)10.1复习笔i己 (177)10.2课后习题详解 (185)10.3考研真题详解 (192)第11章军人保障 (193)11.1复习笔记 (193)11.2课后习题详解 (199)11.3考研真题详解 (202)第12章补充保障 (203)12.1复习笔记 (203)12.2课后习题详解 (211)12.3考研真题详解 (216)【上篇基本理论篇】导图链接第1章绪论1.1 复习笔记一、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1.国外对社会保障概念的界定(1)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劳工组织在1942年出版的文献中即将社会保障界定为:通过一定的组织对这个组织的成员所面临的某种风险提供保障,为公民提供保险金、预防或治疗疾病,失业时资助并帮助他重新找到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保障学笔记·郑功成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一、社会保障概念的界定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

这一定义包含了如下要素1.依法建立。

即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遵循的是立法先行的原则,是通过社会保障立法来确立社会保障制度,法制规范是社会保障制度赖以建立的客观基础与依据。

2.突出以人为本。

它以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为宗旨,包括经济保障与服务保障等。

3.具有经济福利性。

即从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来看,因有政府、雇主与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分担责任,受益者的所得要大于所费。

4.属于社会化行为。

即由官方机构或社会团体来承担社会保障的实施任务,而非供给者与受益方的直接对应行为。

二、从层次上划分,社会保障可以划分为如下三个层次:经济保障、服务保障、精神保障第二节社会保障学的基本理论框架:1.社会保障的基础理论问题2.社会保障的政策理论问题3.社会保障的管理理论问题第三节一、社会保障的目标社会保障的总目标是通过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围绕着上述总目标,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中需要实现如下分目标:1.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

由于各种先天与后天因素及自身与外来原因的影响,部分国民可能因疾患、天灾人祸、失业等事件陷入生活困境,如果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这部分国民将陷人生存危机而无法自拔,因此,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来解除国民的生存危机是社会保障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最低追求目标。

2·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的福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也是不断发展的。

社会保障制度正是通过经济保障、服务保障乃至精神保障的提供,来达到满足国民福利增长需求并保证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福利的目标的,它相对于前一个目标而言,是更高层次的追求目标。

3.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作为一个由多个社会保障子系统或项目构成的基本社会制度,社会保障追求的并不只是解决某些社会问题和增进国民福利的目标,而是为了促使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社会保障的功能:(1)稳定功能,防范和消解社会成员因生存危机而可能出现的对社会和政府地埋怨心理和反叛行为;有效缓和乃至消除引起社会震荡的潜在风险;解除社会成员后顾之忧,为他们发展创造条件;(2)调节功能,政治调节功能,①社会主义下的调节功能,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以人为本的优越性;增强了政府对社会成员的凝聚力;促进社会成员的主人翁地位;②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调节功能,加强了社会成员对现有制度的依赖和认同;调节和缓和不同阶层的政治冲突;促进了政治的稳定和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经济调节功能,有效调节社会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再分配;直接调节国民经济发展;对市场体系起调节作用;社会和谐调节功能,一定程度的调解因收入分配差距而导致的非公平性,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得到缓和,调节不同地区因经济引起的矛盾和冲突(3)促进发展功能,①社会保障本身发展,现代的社会保障制度由被动的事后补救机制转变为主动事前与事后相结合的保障机制;社会保障范围的扩大和资金积累规模的扩大,使其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实力;社会保障制度的日益完善和普及使其在推动市场经济的完善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②促进社会成员和社会发展,能够保证遭受特殊事件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稳定其情绪和社会秩序;促使社会成员福利待遇的提高,使其满足现实环境并努力为社会工作;促进政府有关社会政策的落实;促进社会进步展示社会文明③促进经济发展,为经济发展营造稳定环境;通过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促进某些产业的发展;促进劳动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生产效力提高(4)互助功能,资金、物资、劳务互助第四节一、社会保障的特征(一)公平性1.保障范围的公平性2.保障待遇的公平性3.保障过程的公平性(二)社会化1.制度的开放性2.筹资社会化3.服务社会化4.管理与监督社会化(三)福利性(四)法制规范性(五)多样化1.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日益多样性2.同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国之内夜蛾呈现不同的模式3.项目结构多样化4.水平结构多样化(六)刚性发展二、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一)公平的原则(二)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三)责任分担原则(四)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五)互济性原则(六)法制性原则第五节社会保障的意义:第一,社会保障突出以人为本,彰显人道主义,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与推动力量。

第二,社会保障维护并创造着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着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

第三,社会保障能够化解多种社会矛盾,不断增进国民福利,并促使整个社会和谐发展。

第四,社会保障能够为其他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配套。

第五,社会保障能够创造就业机会,改良着社会产业结构。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发展第一节一、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划分(一)划分社会保障发展阶段的标志主要有:1.一定时期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它是决定该时期社会保障实践活动的关键性因素。

2.一定时期内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降的需求。

它是决定该时期举办社会保障项目或内容的社会基础。

3.政府介入的程度。

它是社会保障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的一个分水岭。

4.社会保陈实践的出发点与基本目标。

这是衡量社会保障发达状态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

5.一定时期内社会保障实践的具体内容。

它是衡量社会保障处于何种发展阶段的客观标志,(二)根据上述标准和社会保障活动的具体实践,可以对社会保障的发展阶段作不同的划分。

1、以政府介入的程度或制度化作为依据,则社会保障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发展实践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大的阶段:一是慈善事业时代或前社会保障阶段;二是济贫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三是现代社会保障阶段,它又可以分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阶段、发展阶段与成熟阶段。

2、以社会保障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实践内容为依据,也可以划分为以下三大发展阶段:一是社会救助型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只有救灾、济贫活动,目的在于化解部分社会成员因灾荒而导致的生存危机,在社会保险制度建立之前均可以归入这一阶段;二是社会保险型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并非不要救灾、济贫措施,而是适应工业社会的需要,社会保险制度成为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主体内容,它从社会保险制度产生开始,到社会保险制度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保障制度为止,其目的在于解除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后顾之忧,从而在保障内容与目标上产生了质的飞跃;三是社会福利型发展阶段,即当人们的后顾之忧获得化解后,关注的领域必然是如何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这是社会福利所要解决且能够解决的问题,因此,社会福利逐渐成为社会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从而进入社会福利型发展阶段。

二、影响社会保障发展进程的因素1.经济因素2.社会因素3.道德伦理因素4.政治因素第二节一、慈善事业时代(一)宗教慈善事业(二)官办慈善事业官办慈善事业虽然是政府介入社会保障领域的表现,但这一时期的政府介入却有着如下典型特征:一是没有法制约束,二是并非固定的、经常性的措施,三是所提供的救助被看成是一种恩赐行为,四是这种救济活动十分有限。

因此,官办慈善事业只不过是举办者改变而已,它仍然是与宗教慈善事业性质相同的一种传统意义上的慈善事业,从而不能与现代社会政府举办的济贫事业相提并论。

(三)民办慈善事业二、济贫制度的出现和发展三、对早期社会保障发展的简要评论第一,性质上是居高临下的施舍型。

第二,根本目的是防止被统治者反抗。

第三,保障项目是极端有限型。

第四,保障水平是极端低下型。

第五,保障效果是不良型。

第三节一、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一)以社会保险制度的出现作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理由在于:一是社会保险属于制度化的社会保障机制,从而完成了由济贫时代的不确定性、临时性到稳定性、经常性的转变;二是由雇员、雇主共同供款和国家资助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险制度,真正确立了社会责任与风险的共同分担机制;三是受保障者无需以牺牲人格尊严和接受惩戒为受益条件,免去了济贫制度下的经济状况调查和济贫院的奚落。

因此,尽管社会保险制度在产生之初只不过是统治者的一种“怀柔之术”,但它的出现确实使社会保障发展进程产生了质的飞跃,即零星的救灾济贫措施发展成为稳定的社会政策,施舍式的社会救助发展成为公民的法定权利。

(二)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特征其一,社会保险在性质上是权利义务结合型。

其二,社会保险制度的根本目的是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

其三,保障水平是基本保障型。

其四,保障过程是规范化、强制性。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1.社会保障在性质上表现为全民普遍性福利。

2.社会保障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和促使整个社会和谐发展。

3.社会保障项目走向完备化。

4.实施过程进一步社会化。

三、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规律(一)立法先行(二)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三)协调发展(四)多样化发展第四节一、社会保障发展的国际经验1.尊重本国的国情2.追求长期稳定、协调、和谐发展3.健全社会保障法律制度4.努力追求社会化5.对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日益重视二、社会保障发展的国际教训第一,国家包办社会保障事务和福利的高速膨胀,将带来严重的社会保障财政危机第二,社会保障水平过高会助长国民惰性,影响国家竞争力第三,社会保障体系的残缺不全或水平过低亦会使有关社会问题进一步恶化三、国外社会保障(一)福利国家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措施1.削减福利支出2.调整福利结构3.扩充社会保障资金来源4.引入私营机制第五节一、计划经济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与特色1.基本框架从制度结构出发,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国家一单位保障制的基本框架由国家保障、城镇单位保障、农村集体保障三大板块组成。

2.主要特色国家负责、单位包办、板块分割、全面保障、封闭运行、缺乏效率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1、新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明显不足2、法制建设滞后3、责任模糊4、新制度的有效性还有待提高第三章社会保障理论基石现代社会保障并非单纯的社会制度安排,它要牵涉到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的分配与社会公正、政府责任等,其成败在表面上看取决于现实制度安排与政策实践,实际上却深受着一定的理论流派与价值偏好的影响。

因此,研究社会保障理论与选择社会保障政策,均有必要了解能够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的理论基础与理论流派,这是真正开启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内幕的钥匙。

社会保障是在多学科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

而能够对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产生重要影响的学科不外乎是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成熟的学科体系。

经济学、社会学与政治学等事实上构成了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石。

西方社会保障的理论源流包括空想社会论、宗教思想与空想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保障的理论源流则是大同社会论、社会互助论、仑储后备论和社会救济论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