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台河市自然资源及农业

合集下载

感受七台河龙山林场原生态自然风貌

感受七台河龙山林场原生态自然风貌

感受七台河龙山林场原生态自然风貌作者:冯赣勇来源:《绿色中国·B》2016年第08期如今能够到原生态的大自然环境中去感受,可谓是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绝佳身心享受。

2016年8月19日,记者与《中国绿色时报》王兮之主任、《中华合作时报》记者白京京一行,在参加完大型系列主题活动“绿色中国行”走进美丽七台河活动后,抽暇前往黑龙江七台河龙山林场观光。

当日上午,在七台河市林业局副局长兼七台河市林业公安局局长王振林和司机王大仓的陪同下,记者一行从七台河七煤宾馆出发,经过大约30多分钟的行程顺利抵达了龙山林场。

驱车驶进林场的小路,不宽的道路两旁是茂盛的植被,偶尔透过稍微低矮的灌木后能够看到远处群山环抱下的大草甸景致。

进入林场不久后,早已等候在林场内的另一辆车在我们前面带着往林中深处行驶。

王振林局长告诉记者,那是七台河市林业局龙山林场场长李贵林得知我们的到来特意在此等候。

在李贵林场长的引领下,我们的车子又开了一段路后在林中深处停了下来。

李场长快步地迎过来,热情欢迎记者一行前来林场参观。

在他的带领下,记者一行缓步顺着山道向山上漫步而行。

只见林中树木参天,各种植被极其茂盛。

特别是在一片片主要以绿色为主色调中,一些带有一些颜色的野花、野果和枝头的枯叶异常醒目,似一道道林中的风景线点缀着林中景色。

大家边走边聊,贵林场长也开始深入浅出地向记者一行介绍起龙山林场的情况。

李贵林场长介绍说:龙山林场于1962年建厂,位于七台河市东南部,距市区18公里,隶属于七台河市林业局。

龙山林场辖区内有石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和石龙山生态自然保护区。

总面积10395.2公顷,有林地8500公顷,总蓄积5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2%,土地550公顷。

其东面与855农场相连,南部以山脊为界与密山市、鸡东县相接,西部与七台河市铁山林场毗邻,北部与七台河市农业区接壤。

整个施业区总面积10328公顷。

行政区域属茄子河区铁山乡。

这里地处完达山余脉,那丹哈达岭低山丘陵地段。

七台河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七台河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公告

七台河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七台河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公告

七台河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七台河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公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七台河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10.15•【字号】•【施行日期】2007.10.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矿产资源正文七台河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七台河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公告为了加强我市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黑龙江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等有关规定编制的《七台河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5-2015年)》,已经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同意七台河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批复》(黑国土资发[2007]118号)审查同意,现予以公告实施。

《七台河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共分总则、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形势、规划目标、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和矿山生态环境的调查与监测、规划实施管理和保证措施等七章,并有附表、附图,现将其主要内容公告如下: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振兴老工业基地为契机,围绕市委提出的“三个加快、两次跨越、一个前提”的中心任务,对我市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统筹规划,从市情、矿情和市场需求出发,立足原有矿山,加快矿业结构调整;多方吸引资金加大地质勘查力度;加强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增加高附加值矿产品产量,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市场为导向,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建立宏观调控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应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及矿山环境治理的力度,实现我市的远景规划目标。

二、规划目标1、2010年规划目标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得到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量得到控制;矿业规模结构和布局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加强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矿业开发利用生产基地进一步发展;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和矿山生态环境的调查与监测实现制度化、信息化。

七台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七台河市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七台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七台河市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七台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七台河市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七台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0.08.25•【字号】七政办发〔2020〕13号•【施行日期】2020.08.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矿产资源正文七台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七台河市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七政办发〔2020〕13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直属单位:现将《七台河市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七台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0年8月25日七台河市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19〕25号)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我省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通知》(黑政办发〔2019〕43号)精神,全面深化我市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促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有效保护,进一步推动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规划先行,建管并重,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生态布局,着力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直面矛盾、勇于担当上下功夫、求实效,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坚持走好转型发展“三条根本出路”,大力实施“四轮驱动”,以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为重点,以落实产权主体为关键,以调查监测和确权登记为基础,全力促进自然资源集约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修复,加强监督管理,注重改革创新,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体系。

感受七台河龙山林场原生态自然风貌

感受七台河龙山林场原生态自然风貌

74如今能够到原生态的大自然环境中去感受,可谓是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绝佳身心享受。

2016年8月19日,记者与《中国绿色时报》王兮之主任、《中华合作时报》记者白京京一行,在参加完大型系列主题活动“绿色中国行”走进美丽七台河活动后,抽暇前往黑龙江七台河龙山林场观光。

当日上午,在七台河市林业局副局长兼七台河市林业公安局局长王振林和司机王大仓的陪同下,记者一行从七台河七煤宾馆出发,经过大约30多分钟的行程顺利抵达了龙山林场。

驱车驶进林场的小路,不宽的道路两旁是茂盛的植被,偶尔透过稍微低矮的灌木后能够看到远处群山环抱下的大草甸景致。

进入林场不久文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冯赣勇感受七台河龙山林场原生态自然风貌 Feel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Nature of Qitaihe Longshan Forest Farm75后,早已等候在林场内的另一辆车在我们前面带着往林中深处行驶。

王振林局长告诉记者,那是七台河市林业局龙山林场场长李贵林得知我们的到来特意在此等候。

在李贵林场长的引领下,我们的车子又开了一段路后在林中深处停了下来。

李场长快步地迎过来,热情欢迎记者一行前来林场参观。

在他的带领下,记者一行缓步顺着山道向山上漫步而行。

只见林中树木参天,各种植被极其茂盛。

特别是在一片片主要以绿色为主色调中,一些带有一些颜色的野花、野果和枝头的枯叶异常醒目,似一道道林中的风景线点缀着林中景色。

大家边走边聊,贵林场长也开始深入浅出地向记者一行介绍起龙山林场的情况。

李贵林场长介绍说:龙山林场于1962年建厂,位于七台河市东南部,距市区18公里,隶属于七台河市林业局。

龙山林场辖区内有石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和石龙山生态自然保护区。

总面积10395.2公顷,有林地8500公顷,总蓄积5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2%,土地550公顷。

其东面与855农场相连,南部以山脊为界与密山市、鸡东县相接,西部与七台河市铁山林场毗邻,北部与七台河市农业区接壤。

七台河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

七台河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

七台河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郭鸿剑(吉林大学,吉林长春130012)[摘要]当前,七台河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现代农业农民整体素质偏低,人才缺乏;现代农业基础设施供需失衡等。

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主要是农业政策运行体系与现代农业发展不协调,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农业发展不协调,农民培训与教育体系与现代农业发展不协调,现代农业资金投入及利用效率与现代农业发展不协调。

当地政府应结合七台河地区的实际,寻求解决之路。

[关键词]七台河地区;现代农业;现状;问题;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B[收稿日期]2012-10-09[作者简介]郭鸿剑(1975-),黑龙江七台河人,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农村区域发展。

第2012年第10期(总第408期)商业经济SHANGYE JINGJINo.10,2012Total No.408[文章编号]1009-6043(2012)10-0021-02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大背景下,阐述七台河地区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归纳出现代农业存在问题和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七台河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对策和建议,为七台河地区实现农业转型,充分利用现代农业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最大程度实现经济和产业优势,推进七台河地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一、七台河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一是培育优势产业,特色农业初具规模。

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农业特产之乡”的要求,我们结合区县场不同的地域特点和农民的种植习惯,科学引导农民发展优质粮食及绿特色作物,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新格局。

勃利县大力发展水稻、玉米和大豆等优质粮食作物,加快了向产粮大县发展步伐;种畜场坚持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思路,加快了绿色、无公害粮食生产基地建设;茄子河区根据浅山区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白瓜籽、红小豆、杂粮等绿特色产业,创建了特色农业种植示范区;新兴、桃山两区大力发展棚室蔬菜产业,城郊设施农业发展初具规模。

七台河市自然资源

七台河市自然资源

七台河市自然资源
七台河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是一座充满自然资源宝藏的城市。

从七台河市的地理位置来看,它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首先,七台河市拥有广阔的森林资源,森林覆盖率高达70%以上,这不仅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也为城市注入了清新的空气和绿色的活力。

其次,七台河市还拥有丰富的水域资源,独特的水系让城市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饮用水和生活用水。

再者,七台河市的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煤炭、铁矿等资源储量丰富,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总的来看,七台河市的自然资源丰富多样,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当加强保护,合理利用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七台河市地理环境

七台河市地理环境

七台河市地理环境
七台河市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偏东,地处东经130°35′-131°57′,北纬
45°21′-46°09′之间。

地理环境优越,是一座典型的山水林田湖草城市。

七台河市总面积约为9242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积占比较高,水域资源丰富。

自然资源丰富
七台河市地处松嫩平原西部,地势平坦,是黑龙江省的重要粮食产区之一。

市内
有多条河流穿城而过,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此外,市境内还分布着大片森林,各类
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是生态环境优美的区域。

气候温和湿润
七台河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秋宜人。

降水
充沛,年均降水量较高,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冬季多雪,夏季多雨,气候湿润适宜,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

生态环境保护
七台河市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推进森林植被保护和恢复工程,加强
水域生态环境治理,改善空气质量。

市内建设了多个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保护了
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努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旅游资源丰富
七台河市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了多样化的旅游业。

市内
有许多风景名胜和独具特色的旅游线路,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四季皆宜的
气候和优美的自然景观,使七台河成为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

总体来说,七台河市地理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气候宜人,生态环境良好,
旅游资源丰富。

市政府和居民共同努力,致力于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展现出
勃勃生机和发展活力。

七台河调研报告

七台河调研报告

七台河调研报告《七台河调研报告》一、引言七台河是中国黑龙江省的一个城市,位于东北地区。

本文将对七台河市进行调研并进行综合评估。

二、调研目的我们的调研目的是了解七台河市目前的发展情况、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三、城市概况七台河市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以煤炭资源为主要支撑,同时也有较为发达的农业和旅游业。

七台河是黑龙江省最年轻的地级市,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四、调研结果1. 经济状况七台河市的经济以煤炭、石油、化工为主导产业,这些产业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环保政策的逐渐加强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煤炭产业面临一定的挑战。

七台河市需要加强其他行业的发展,以实现经济多元化。

2. 城市规划与建设七台河市在城市规划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城市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利。

但在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需要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城市设施。

3. 社会发展七台河市的社会发展相对较为平稳,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然而,一些社会问题,如教育资源不均衡、医疗服务不足等仍需要得到更好的解决。

4. 人才引进和培养七台河市需要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和创新人才。

同时,要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环境,吸引高素质人才留在七台河市。

五、问题与挑战1. 环保压力七台河市的主要产业煤炭行业对环境污染有一定的影响,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2. 人口老龄化七台河市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增加养老服务设施,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3. 文化传承与创新七台河市的传统文化需要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同时要积极推动文化创新,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

六、建议1.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并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知名企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2. 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提高煤炭等传统产业的环保水平,推动绿色发展。

3. 加大对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台河市自然资源及农业2001-12-09城乡一体,自成群落。

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4 人。

主要有14 个民族构成,汉族占总人口的92 %,满、朝鲜、回、蒙古等族占8 %。

地理位置:七台河市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倭肯河中上游。

位居东经130 °至131 °44 ′,北纬45 °16 ′至45 °37 ′之间,版图面积6221 平方公里。

东与密山市、宝清县接壤,西与依兰县相连,南与林口县、鸡东县交错,北与桦南县为邻。

地形地貌:东西直径130 公里,南北直径84 公里。

从东部起到南、西三面环山,东部区为山,中部丘陵,西北部平原。

市境内有二十七座高的山岭,均属完达山系余脉,最高山峰勃利县通天二林场李牧营沟的界山,海拔1008 米,平原和丘陵地区平均高度都在海拔235 米左右。

倭肯河贯穿我市辖区、勃利县境内。

气候特征:七台河市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高温多雨,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土壤结冻期在每年10 月至 5 月上旬,长达230 天左右。

年平均积温 5.1 ℃,最高温度33.7 ℃,最低温度-30.3 ℃。

年平均降雨量492.4 毫米。

资源:主要河流17 条,穿越全境集水面积达1248 平方公里的倭肯河、挠力河两大水系滋润着两岸丰腴的土地。

我市现已形成水库26 座,其中桃山水库积雨面积2100 平方公里,蓄水量 2.64 亿立方,是黑龙江省第二大人工水库。

植被属于“长白山植物亚区”,草木茂盛。

林地面积164 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6.1 %。

主要生长着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有柞、桦、椴、松等20 多种,木材积蓄量1042 千立方米。

山药材、山野菜极为丰富,党参、桔梗、刺五加等野生中药300 余种;木耳、猴头、榛蘑等食用菌类10 余种,都是难得的绿色珍品。

鹿、熊、狍、雉鸡等野生珍稀动物长年栖息在密林中。

迄今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炭、黄金、石墨、膨润土等十余种,尤以煤炭最为丰富,是七台河一大优势能源。

七台河煤田是国家保护性开采的三个稀有煤田之一,已探明储量17 亿吨,远景储量41 吨,分布面积810 平方公里,可采煤层厚度60 米以上,是国家重要的生产基地、东北地区重要的焦煤和黑龙江省唯一的无烟煤生产基地。

煤种齐全,品质优良,焦煤约占总储量的44 %以上,又低硫、低磷、低灰、高热值的特点,发热量在5700-7800 大卡,素有工业食粮“精粉”之美誉。

七台河市是黑龙江省一座新兴煤炭工业城市,是我国重要的主焦炭生产基地,全国保护开采的四个稀有煤田之一。

七台河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地处完达山脉,北接三江平原,西、北与佳木斯、双鸭山市接壤,东与宝清县、密山市相连,南部与牡丹江市、鸡西市毗邻。

全市总面积6221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767平方公里,现辖桃山区、新兴区、茄子河区和勃利县。

1997年末全市总人口83.4万人,其中市区人口47.2万人,农业人口占53.8%。

有汉、满、朝鲜、回、蒙古、藏、苗、壮、布依、侗、土家、白、高山、瑶、达斡尔、锡伯、鄂伦春、赫哲等多个民族。

七台河市土地类型多样,耕地、牧草地、林地、荒草地等都有大面积分布。

全市有耕地面积19.8万公顷,牧草地面积0.5万公顷,林地面积32.6万公顷,荒地面积4.1万公顷。

七台河市矿产资源分类为煤炭、金属等32种。

以煤炭为主,煤种齐全、煤质好,低硫低磷,发热量平均在6000千卡/千克以上,可供炼煤焦用煤占总储量1/3,是国家重要的焦煤生产基地。

七台河市现已探明的煤炭地质储量为20亿吨,有14处远景预测区,储量达16亿吨。

非煤矿产资源也比较丰富,有石墨、沸石、膨润土、大理石岩、珍珠岩、玄武岩、花岗岩、陶土、硅石、莹石等16种非金属矿产。

金属矿产有黄金、白银、铁、铜、铝、白钨、锂、铍、钽等。

七台河市地处完达山西段,森林资源丰富。

山林面积33.1万公顷,占全市面积的53.4%。

全市林业用地14万公顷,其中天然林地5万公顷,占35.7%,人工林5.9万公顷,占42.4%。

主要树种有柞树、桦树、落叶松、樟子松、红松、杨树等,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680万立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为30%。

七台河境内有倭肯河、挠力河两大水系,大小河流24条,水资源总量11.7亿立方米。

市内共有大中小型水库19座,其中桃山、吉兴河、互助3座水库是省重点水库。

七台河市重点风景名胜区共四处,桃山水库风景区、吉兴河水库风景区、通天林风景区、石龙山水库风景区。

七台河市地处低山丘陵区,属完达山余脉,远眺山峦叠起,夏秋季节,绿色铺满大地,一片片森林宛如一道道绿色屏障,不仅有利于生态平衡,还形成了绿色银行。

这里地下矿产资源丰富,地上农业资源也占相当的比重。

在全市总面积6212平方公里土地上,其中山林3313平方公里,占53.4%;河流水域378平方公里,占6.2%;耕地1354平方公里,占21.8%;荒坡草地693平方公里,占11.2%。

在全市总人口中农业人口占43.86%。

可谓是地下宝藏地上粮,亦工亦农两翼齐飞。

自然植被七台河属于“长白山植物亚区”,植物种类近千种。

全市林地面积32.6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8.2%,当山花野草旺盛季节,只要你走近密林深山,你将被扑鼻而来的芳香所陶醉。

大自然赐给这片神奇的土地,生长着有松、椴、柞、桦、杨等20多个树种,能为房屋建筑、桥梁建造、家具制造等行业提供丰富优质的木材原料。

七台河牧地草场肥沃,拥有30万亩野生草场,生长着繁茂的小叶樟、三棱草、落豆秧等多种宜牧草类,是发展畜牧养殖业的优良场地,在山区和丘陵地带,还有大量天然野生繁殖的党参、桔梗、防风、刺五加、黄芪、五味子、穿地龙等300多种名贵中草药材,成为北方中草药采收的重要基地。

在荒山林地中,生长着丰富的黑木耳、猴头、榛蘑、榆黄蘑、元蘑等10多种食用菌。

蕨菜、黄花菜、山辣椒、刺老芽等20多种山野果菜已经形成采收、加工一条龙的产业链。

产品深受海内客商的青睐,并远销俄罗斯、日本、香港及东南亚各地。

由于这些产品生长在远离市区的密林深处,生态环境污染极少,基本达到生产绿色食品的本质要求。

同时,大森林里还繁衍生息着野生鹿、熊、狍、雉鸡、林蛙等珍贵动物,这里不仅奏响了生态平衡与绿色银行的交响曲,而且有些动物药用范围广泛,价值也很昂贵,皮毛加工更为时尚。

气候环境七台河属于中温带湿润气候区,冬季较长,气候寒冷,最低气温在零下34度左右,夏季较短,温和湿润,最高气温在37度左右,年均温度为4.1度,年平均为2450度,年均无霜期152天。

年均降水量为518.5毫米,作物生长期年均在植物生长季节,正是本地热量最丰富的季节,雨热同季,光照充足,能满足种植作物的生长需要。

土壤状况七台河区域内土壤共有7个土类33个亚类,以暗棕壤、黑土、草甸土为主。

土壤肥沃,实为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绝对优势。

近年来,我市采取退耕还林、还草、杜绝超坡度开荒等一系列保护措施,通过推行用地养地相结合、改土治水等有效措施,改善了土地状况,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全市乡村合作经济组织现有耕地164万亩,其中旱田面积占85%,水田面积占15%。

分布在丘陵岗坡土壤,是全市耕地中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土壤以暗棕壤为主,黑土层厚度达10-20厘米,土质肥沃,通透性强,土温高,适宜各类作物生长,主要栽培作物有大豆、玉米、小麦等传统粮食作物,更适宜红小豆、绿豆及杂粮或经济作物类的亚麻、烤烟、甜菜、葵花、瓜果蔬菜、薯类作物生长。

分布在川洼地的耕的土壤多以黑土为主,黑土层在20厘米以上,土壤营养成份含量高,是栽培水稻、大豆等作物的最佳土壤,并适宜各种农作物种植,是永续利用的宝贵资源。

水利设施七台河水资源十分丰富,行政区域内水源广阔,主要河流17条,均通过主干河流倭肯河流入牡丹江交叉汇入松花江。

区域内已建成各类水库26座,其中“八五”期间国家投资兴建的桃山水库蓄水量为2.64亿立方米,居于本省第二位。

桃山水库建成后,基本保证了全市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及城市居民生活用水。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市坚持“水利建设,规划先行”的工作方针,在加强水利规划和积极做好各项前期工作的同时,以水源建设、防洪工程和灌溉工程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

全市万亩以上灌区的中鲜、互助、吉兴河、倭肯、长兴、泥鳅河等配套工程已基本完成,重点灌区水田实灌面积十多万亩。

西部涝区、连珠河涝区、碾子河涝区建设已具规模,除涝面积20万亩。

水利工程设施对全市工业、农业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转观念、破旧习,逐步改变小富即安的旧意识,充分认识到改变农村产业结构是走出困境兴业富民的根本出路,上下齐心合力,在调整改变农村产业结构上花气力下功夫,取得可喜成果。

种植业在种植业上,全面实施“两高一优”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效益为目的,大力推广农业新科技,增加农业基本建设的投入,从过去单纯追求产量解决温饱转到努力改良品种、提高质量、适销对路、增加效益上来。

引导农民南菜北种、野菜家种,要引进优质新品种、种植绿色粮菜,发展绿色食品,搞好、搞活、搞精农产品深加工等。

在种植业内部,坚持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加大了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扩大杂粮、杂豆和瓜果蔬菜种植面积,努力发展经济作物,营造了一批非粮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由于调整对路,引导正确,使我市生产的红小豆,白瓜籽、葵花籽、小毛葱等产品成为农民手中的摇钱树,并走出国门,闯入国际市场。

地产瓜果和棚室蔬菜除满足供应本地市场外,还销往周边市县及省外各地。

畜牧业“八五”以来,七台河畜牧业被推上农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的位置上,市委和各级政府把畜牧业纳入目标管理,十年间财政投入200余万元,民间资金投入和银贷资金逐年递增。

1999年当年畜牧业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资金达到1.6亿元,是十年前的9倍,社会服务体系已经形成官办、民办相结合的体系,诊疗、防治、供料、繁育站所达到110多个。

短短十年间,畜牧业步入了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产业化的初级阶段。

各类养殖业户6200户,牧场420家,专业小区27个,专业村52个,绿色养殖基地4个,特色养殖基地16个,猪、鸡、鸭、鹅、肉狗、肉免、肉牛、绵山羊、奶牛良种覆盖面积分别达到80%。

各类基地提供的畜禽产品量剧增,1999年肉蛋产量分别达到2.5万吨,是1990年的5.6倍,自给由10年前的20%,增加到自给有余,一跃转为对外输出,牧业产值达到1.97亿元,为1990年的4倍。

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5.3%上升到29.7%,近于三分天下有其一。

近几年,注重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稳定发展食粮动物,大力发展草食节粮动物,适度发展珍稀奇特动物,如鹿、七彩山鸡、鹧鸪、獭免等均由异国他乡纷至我市安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