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理环境概况
四川省人文地理概况

四川省人文地理概况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中国的一个省份,省会为成都市。
四川省是中国内陆地理位置最重要的省份之一,地处长江上游,东临重庆市,北接陕西省和甘肃省,西南濒临西藏自治区,西接云南省,南接贵州省。
四川省地形复杂多样,东部是亚高山丘陵地带,中部是川中盆地,西部是高山峡谷地带。
四川省的地势高低起伏,有很多山脉和高原。
其中著名的山峰有峨眉山、四姑娘山、稻城亚丁等。
四川省的最高峰为四姑娘山主峰,海拔6264米。
四川省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中国最大的水利能源基地之一。
四川省拥有许多著名的河流,包括长江、嘉陵江、岷江等。
四川省还有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电站,以及一系列龙头水库,如石门水库和都江堰。
四川省是中国的农业大省,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
四川省还以养殖业和茶叶产业闻名,是中国著名的茶叶产区之一。
四川省还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工业以电力、石油化工、钢铁、冶金、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为主要支柱。
四川省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天然气、铁矿石等。
四川省的人文历史悠久,是中国四大文化发源地之一。
四川省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景点,包括乐山大佛、都江堰、峨眉山、青城山、武侯祠等。
四川省还有许多民族文化,包括川剧、
川菜、藏族文化等。
四川省是一个地理多样、资源丰富、人文历史悠久的省份,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着众多游客和研究者。
八年级地理会考知识点四川

八年级地理会考知识点四川八年级地理会考知识点-四川四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也是一个充满山川秀美的地方。
以下是四川地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希望能对八年级同学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地理位置四川位于亚洲东部,中国西南地区。
北纬26°03'—34°19',东经97°21'—108°51'之间,东、南、西三面与云南、贵州、重庆、陕西等省市接壤,西北与甘肃、青海两省毗连。
二、地形地貌四川自然地理特征鲜明,境内的崇山峻岭、深谷幽壑、河流众多、土地肥沃、天气多变等都是四川地理的显著特征。
1. 山地:四川省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山地区,包括东部的四川盆地以及西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和贡嘎山。
2. 平原:四川盆地是四川省中心部分的平原区域,其中包括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
3. 河流:四川省境内有许多主要河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长江和岷江两条河流。
三、气候特征四川省气候多样,温带和亚热带气候区域为主。
南部则属于热带气候区域。
四川省境内的气候特征包括以下方面:1. 温度:四川省气温高,夏季最高温度可达到30℃以上。
2. 降雨:四川省降雨充沛,但降雨分布不均匀。
冬、春季降水较少,夏季则是四川主要的降雨季节。
四、自然资源四川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包括以下方面:1. 森林资源:四川省的森林资源非常丰富,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9.4%。
2. 水力资源:四川省河流丰富,其中以长江和岷江最具代表性。
3. 矿产资源:四川省的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包括煤、铁、铜、锰等多种矿物。
五、经济发展四川省的经济也在不断发展中,主要以农业为主,同时也涉及到能源、金融、旅游、电子等多个领域。
四川省还是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物流和交通枢纽。
以上便是八年级地理会考知识点-四川的介绍。
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这些重要的地理知识,并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好的了解四川的自然与文化。
地理高二下册知识点四川

地理高二下册知识点四川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域之一。
四川地理环境独特,地貌多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
本文将介绍四川省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水资源及自然灾害等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四川位于东经97°21'到108°12',北纬26°03'到34°19'之间,东与重庆市、贵州省为邻,南与云南省相连,西与西藏自治区接壤,北与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相接。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四川成为了连接西南地区和中原地区的重要通道。
二、地形地貌四川地势复杂多样,同时也是中国西南地区地形起伏最大的省份之一。
四川境内有川西高原、四川盆地和成渝地区等主要地貌类型。
川西高原是地势最高的地区,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
四川盆地位于四川中部,是中国最大的盆地之一。
成渝地区则位于四川盆地的西北部,是四川省的经济、交通中心。
三、气候特点四川气候温和湿润,以高原季风气候为主要特点。
四川的气候可分为四季分明的高原季风气候和独立的高山季风气候两种。
高原季风气候主要表现为夏季雨水充沛,冬季干燥少雨;高山季风气候则以年平均气温下降、降水增多为特点。
四川的气温和降水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特点,东部和南部相对温暖湿润,西部和北部相对寒冷干燥。
四、水资源四川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是中国最重要的水资源省份之一。
四川境内有成渝地区的重要河流嘉陵江、岷江和四川盆地的主要河流汉江、大渡河等。
此外,四川还分布有众多的湖泊和水库,如峨眉湖、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色达、红原等。
这些水资源给四川的农业灌溉和工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五、自然灾害四川地处地震带,常年地震频发。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一次里氏8.0级的强烈地震,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此外,四川还经常受到洪涝灾害、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四川地处高原和山地交汇的区域,地质条件复杂,容易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公共基础知识地理常识:四川省地理概况

公共基础知识地理常识:四川省地理概况
一、地理位置
四川简称“川’,或“蜀”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介于东经 97 度 21 分~108 度31 分和北纬 26 度 03分~34 度 19 分之间,北连青海、甘肃、陕西,东邻重庆,南接云南、贵州、西衔西藏。
东西长 1075 公里,南北宽 921 公里,东、西边境时差达 51分钟。
现辖 18 个地级市、3 个民族自治州;全省共有 181 个县(市、区) ,列全国首位,其中有 43 个市辖区、14 个县级市、120 个县,4 个自治县。
辖区面积 48.5 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 5大省。
二、地形地貌
四川地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横断山脉、秦巴山地、四川盆地等几大地貌单元。
复杂的地形和地貌,大致沿东经 130 度子午线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东边是著名的四川盆地,地势低陷,海拔高度一般在 300 或 400米间,丘陵低山散布其间,物产丰富;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 4000 米以上,雪峰、冰川、高原、沼泽、草原……多种多样的地势,在这里应有尽有。
四川地理的概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现出“西高东低”、“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势大观。
平原、丘陵、山地和高原 4种地貌类型齐全的地势地貌条件,造就了四川类型各异的自然环境和独特风光。
四川盆地以浅丘和平原为主,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
四川从高原、山地、峡谷到盆地、丘陵、平原,从江河湖泊到温泉瀑布,从岩溶地形到丹霞地貌,一应俱全,旅游资源之丰富,世界罕见。
四川最高点是西部横断山脉的主峰贡嘎山,海拔 7556 米。
最低点在南边沪州市合江县的长江之滨,海拔约220 米。
四川省情资料

四川省情
一、地理概况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部,地跨东经97°21′52″~108°05′36″,北纬26°03′25″~34°19′09″之间。
四川省总面积约50.4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5.3%,是中国面积第五大的省份。
四川省地形复杂,有川西高原、大巴山、大渡河、金沙江等地理地貌。
二、人文历史
四川省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在古代,四川曾是巴蜀文化和蜀
文化的中心,形成了独特的巴蜀文化。
在历史上,四川是“南成都”和“蜀都”的称呼,素有“天府之国”、“天府之乡”的美誉。
三、经济发展
四川省是中国西部大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四川省以农业、工业、能源、旅游等多元产业为主,经济总量居全国前列。
其中,成都、重庆等城市是四川省的经济中心,也是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四、文化特色
四川省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还有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川剧、蜀绣、川菜等都
是四川省的代表性文化。
此外,四川还有许多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如都江堰、峨眉山、乐山大佛等,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五、旅游资源
四川省是中国著名的旅游省份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蜀山之
王峨眉山、雅安市的亚丁、乌当区的龙泉古镇等都是四川省的旅游胜地。
四川的旅游业也蓬勃发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游览。
结语
四川省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风景优美的省份,不仅有着独特的自然资源,也拥有丰富多彩的人文传统。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前来四川省,领略这里的风土人情,感受四川的独特魅力。
地理高考四川知识点总结

地理高考四川知识点总结四川是中国的西南省份,面积广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下面将对四川的地理知识点进行全面总结。
一、地理位置与地貌四川位于中国的西南部,东经97°21′52″至108°12′50″,北纬26°03′35″至34°19′07″之间。
四川的地形和山脉众多,主要包括川东、川南、川西和川北四个主要地貌类型。
川东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平均海拔在300米以上;川南是山地区,主要由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组成;川西则是高山峡谷地带,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米以上,包括了四川境内最高峰九寨沟黛叫海、乌尤、北川等;川北地区地形起伏不定,有大面积的盆地和丘陵。
二、气候特点四川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地带,由于地势复杂,气候差异明显。
四川的气候类型主要包括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和高山气候。
四川的温度和降水量均很丰富,年均气温在12-18℃之间,年降水量在800-1500毫米之间。
三、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四川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天然气、盐矿、石油和水电资源等。
四川的经济以农业和工业为主,其中农业以水稻、小麦、玉米和油菜等为主要种植作物;工业则以能源、化工、冶金和机械制造为主要产业。
此外,四川还以旅游业为重点发展方向,拥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
四、地震活动和灾害防治四川位于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强烈地震。
其中,2008年汶川地震是四川近代以来最为严重的地震事件之一,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减少地震灾害的影响,四川积极进行地震灾害防治工作,加强了地震预警和防护设施建设。
五、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四川是中国的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域之一,拥有丰富的植物和动物资源。
其中,四川盆地、卧龙自然保护区、九寨沟等地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四川积极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加强了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监测。
四川简介资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川江号子:四川地区特有的民间歌谣
• 成都糖画:四川地区传统手工艺
• 四川竹编:四川地区传统手工艺
03
四川经济发展
四川经济发展概况
经济发展水平
• 四川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为全国经济大省
• 2019年,四川地区GDP达到万亿元
产业结构
• 以第三产业为主导
• 第二产业、第一产业为辅
经济发展特点
• 形成了以成都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格局
• 充分发挥西部大开发政策优势,大力发展经济
四川主要产业及特点
主要产业
产业特点
• 电子信息产业:如成都富士康等
• 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 汽车产业:如一汽-大众、长安汽车等
• 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 食品饮料产业:如五粮液、泸州老窖等
• 旅游业:四川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达
• 主要地貌类型包括丘陵、山地等
四川省气候条件及自然资源
气候条件
• 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
• 气温适中,四季分明
• 降水量丰富,水资源丰富
自然资源
• 矿产资源丰富,如铁、铜、铝等
• 水资源丰富,拥有长江、黄河等河流
• 森林资源丰富,覆盖率高
• 生物资源丰富,拥有多种珍稀动植物
02
四川历史文化
四川历史发展概述
远古时期
秦汉时期
明清时期
• 四川地区就有人类活动
• 秦朝统一六国后,四川地区纳入
• 四川地区经历多次战乱,经济有
• 青铜器时代,四川地区出现蜀文
中央政权管辖
所衰退
化
• 汉朝时期,四川地区经济发展,
• 清末,四川地区进行洋务运动,
四川自然环境介绍

四川自然环境介绍四川的自然环境可以分为高山、丘陵、盆地和平原四种地形。
四川拥有广袤的高山,其中包括著名的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和雅砻江盆地等。
四川的高山峻岭星罗棋布,巍峨壮观,主要有四川盆地的川东坡三大山脉,即大雪山、岷山和昭觉山;川西坡主要有甘孜山脉、大庙山脉和木里山脉等。
四川的高山峰峦连绵,有众多海拔超过5000米的高峰,如四姑娘山、贡嘎山、都斛雀儿山等。
四川的丘陵地貌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的边缘,如邛崃山、葱岭山等。
四川的丘陵地形起伏不大,适宜发展农业和林业。
四川的盆地地形广泛,多为溪谷、湿地和碧波酒色的湖泊,如大觉山湖、茶山湖、仰天湖等。
四川的盆地地形有利于农业生产和旅游开发。
四川的平原地形也很广泛,主要分布在四川的河谷地带,如峨眉山脉、达尾山脉、大赖山脉等。
四川的平原地形起伏平缓,适宜发展农业和渔业。
四川的平原地形也有一些重要的城市,如成都、绵阳、广元等。
四川的自然景观也是丰富多彩的。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省份,拥有众多自然景观资源,包括自然保护区、自然风景区和自然公园等。
四川的自然保护区包括若隐若现的大熊猫栖息地、绝美的九寨沟景区、雄伟的黄龙景区等。
四川的自然风景区有著名的峨眉山、峨眉山、乐山大佛等。
四川的自然公园还有青城山、都江堰等。
四川的气候也是多变的。
四川地跨亚热带、暖温带和寒温带三个气候带,气候类型多样,主要有高山气候、平原气候和盆地气候等。
四川的气候还受到周围地区的影响,季风和地形起伏也会导致四川的气候多变。
四川的气候变化大,多年平均气温在5℃到20℃之间,年降雨量在400毫米到2000毫米之间。
四川的自然环境是丰富多彩的,拥有众多自然风景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
四川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不仅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还有众多珍稀动植物资源。
四川的自然环境既适宜农业生产,又适宜旅游开发,是一个自然风光迷人的省份。
四川的自然环境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是一个值得一游的省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地理环境概况籍田中学地理组高正春一.四川省地形概况四川省位于我国西部,地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几大地貌单元,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最高点是西部的大雪山主峰贡嘎山,海拔高达7556米。
地形复杂多样。
以龙门山-大凉山一线为界,东部为四川盆地及盆缘山地,西部为川西高山高原及川西南山地。
(一)四川盆地底部地区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面积17万平方公里,海拔300-700米,四周为海拔1000-4000米的山地所环抱。
盆地底部龙泉山以西为川西平原区,由成都平原、眉山-峨眉平原组成。
其中,成都平原面积达6200平方公里,是我省最大的平原。
龙泉山以东地区为盆地丘陵地貌区。
该区地貌条件差异较大,据此又可分为川中方山丘陵、川东平行岭谷区两个地貌亚区。
华蓥山主峰海拔1704米,是盆地内最高峰。
(二)四川盆地边缘地区本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3%。
其中,又以海拔1500-3000米的中低山地为主,占山地面积的96%左右。
该区主要的山脉有:北东缘的米仓山、大巴山;东南缘的大娄山、七曜山、巫山;西北缘、西南缘的龙门山、邛崃山、大相岭等。
盆地西南缘的佛教名山峨眉山以及西北缘的道教名山青城山均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区内最高峰为西部岷山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
该区丘陵和平原较少,零星分布山地之间,平原在当地俗称为坝子。
比较有名的有广元坝子、天全坝子等,是当地的农业中心。
(三)川西南山地区川西南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系中段,地貌类型为中山峡谷。
全区94%的面积为山地,且多为南北走向,两山夹一谷。
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左右,个别山峰超过了4000米。
主要山脉有小凉山、大凉山、小相岭、锦屏山。
最高峰为石棉、九龙与康定三县交界处的无名山峰,海拔高达5793米。
本区东部的大凉山山地为山原地貌。
山原顶部海拔为3500-4000米,北部为大风顶,南部为黄茅埂。
本区中部的安宁河谷为平原,面积约960平方公里,是我省第二大平原。
(四)川西北高原地区本区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地面海拔4000-4500米,分为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两部分。
川西北高原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分为丘状高原和高平原。
丘谷相间,谷宽丘圆,排列稀疏,广布沼泽。
分布在若尔盖、红原与阿坝一带的高原沼泽是我国南方地区最大的沼泽带。
川西山地西北高、东南低。
根据切割深浅可分为高山原和高山峡谷区。
主要山脉有岷山、巴颜喀拉山、牟尼芒起山、大雪山、雀儿山、沙鲁里山。
大雪山主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它不仅是四川第一高峰,也是世界著名高峰。
二.四川省气候概况四川气候总的特点是:区域表现差异显著,东部冬暖、春早、夏热、秋雨、多云雾、少日照、生长季长,西部则寒冷、冬长、基本无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雨季分明;气候垂直变化大,气候类型多,有利于农、林、牧综合发展;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范围大,主要是干旱,暴雨、洪涝和低温等也经常发生。
由于受地理纬度和地貌的影响,气候的地带性和垂直方向变化十分明显,东部和西部的差异很大,高原山地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并存。
根据水、热和光照条件的差异,大致可分为三大气候区:一、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即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
该区全年温暖湿润,年均温16~18℃,日温≥10℃的持续期240~280天,积温达到4000~6000℃,气温日较差小,年较差大,冬暖夏热,无霜期230~340天。
盆地云量多,晴天少,全年日照时间较短,仅为1000~1400小时,比同纬度的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少600~800小时。
雨量充沛,年降水量达1000~1200毫米。
二、川西南山地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
该区全年气温较高,年均温12~20℃,年较差小,日较差大,早寒午暖,四季不明显,但干湿季分明。
降水量较少,全年有7个月为旱季,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90%集中在5~10月。
云量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年日照多为2000~2600小时。
其河谷地区受焚风影响形成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山地形成显著的立体气候三、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气候区。
该区海拔高差大,气候立体变化明显,从河谷到山脊依次出现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和永冻带。
总体上以寒温带气候为主,河谷干暖,山地冷湿,冬寒夏凉,水热不足,年均温4~12℃,年降水量500~900毫米。
天气晴朗,日照充足,年日照1600~2600小时。
东部盆地全年日照900~1600小时,是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
在地域上由西向东递增:盆西900~1200小时,盆中1200~1400小时,盆东1400 ~1600小时。
在时间上,春夏多于秋冬,盛夏最多。
全年太阳总辐射量3100~4200兆焦尔/平方米,其时空分布与日照类似。
西部高原全年日照数为2000~2500小时,地区差异不大,仅龙门山区相对少,为1600~2000小时。
全年太阳总辐射量多为5000~6800兆焦尔/平方米,属全国光能丰富区之列。
西南山地全年日照时数1200~2700小时,较东部盆地多一倍。
空间上,由东北向西南部递增;时间上,干季多于雨季。
全年太阳总辐射量4000~6200兆焦尔/平方米,除小凉山东侧外,光能资源大于东部盆地。
东部盆地大部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
但在地域上,盆周多于盆底,盆西缘山地是全省降雨最多之地,为1300~1800毫米;次为盆东北和东南缘山地,为1200~1400毫米;盆中丘陵区降雨最少,为800~1000毫米。
在季节上,冬季(12月~2月)降水最少,占全年总雨量的3~5%,夏季(5月~10月)降水最多,占全年总雨量的80%,冬干夏雨,雨热同期。
川西高原降雨少,年降水量大部为600~700毫米,金沙江河谷<400毫米。
干雨季分明,6月~9月为雨季,降雨占全年总雨量的70~90%;11月~4月为干季,各月降水量小于10毫米。
川西南山地降水地区差异大,干湿季节分明。
大部年降水800~1200毫米。
木里以北与川西北高原接壤,年降水小于800毫米;安宁河东侧与东部盆地相当,年降水1000毫米左右。
雨季(6月~9月)降水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5~90%。
三.四川河流四川河流众多,源远流长。
境内共有大小河流1419条,其中流域面积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45条,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2条,号称“千水之省”。
除西北的白河、黑河由南向北注入黄河外,其余均属长江水系。
金沙江、岷江、嘉陵江、沱江、涪江等河流长度皆超过500公里,各河流皆由边缘山地汇集到盆地底部,并注入浩浩长江之中。
长江滚滚的江水向东一泻千里,冲破层峦叠嶂,与大海相通相汇。
岷江水系:全长735公里的岷江,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是长江上游最大的一条支流之一。
她从仙境般的阿坝州走来,向物产丰饶的成都平原而去,一路穿山越岭,奔向大海。
她孕育了古老庄重的藏羌风情,造就了泽被千古的都江堰,留下了奇异瑰丽的远古文明,养育了沿河两岸逐其而居的人民…… 岷江的惠泽之功,使她赢得了“天府之国”“母亲河”的誉称。
金沙江水系:金沙江是长江的正源,在四川境内长1375公里。
唐古拉山皑皑雪峰下的涓涓细流,汇集成了虎跳峡的滔滔急流,惊涛拍岸。
这里是四川省境内自然生态保存完好和彝族、摩梭人风情独特的地区,拥有巨大的水能资源和生态资源。
沱江水系。
全长702公里的沱江,因《史记》载“岷江导江,东别为沱”的记述而得名。
并被视为岷江的“双生”河流。
沱江发源于茂县九顶山,主要流经盆地丘陵地区。
沿途土地肥沃,人口集聚,文化悠远,古迹众多,是古蜀文化最集中的地域之一嘉陵江水系:嘉陵江是四川水路运输的主要河流,全长1120公里。
其支流众多,最大的两条支流是涪江和渠江。
涪江发源于岷江雪宝顶,流经绵阳、德阳、遂宁、广安等川中丘陵区;渠江发源于大巴山,又称潜江,流经巴中、达州至渠县三汇镇始称渠江;两江均于合川与嘉陵江汇合。
嘉陵江流域是四川古蜀道遗址和三国蜀汉遗迹分布最集中的区域,是四川北部和东部的一条重要旅游线路。
四.四川土壤四川土壤的形成,从纬度来看,属于亚热带气候。
地带性土壤为亚热常绿阔叶林下形成的红壤和黄壤。
但因省境东部是盆地,西南是山地河谷,西部是高山高原,这种地貌上的差异,使省内的水热状况发生重新分配,导致并影响着四川气候、植被和土壤的地域性分异;因而出现以下各种不同的土类:在盆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主要为黄壤;在川西南山地河谷主要为红壤;在川西北(南)高山高原森林与草甸及草甸草原下主要为暗棕壤、山地草甸土和高山草甸土。
再从山体高度来看,在盆地边缘山地的垂直温暖带、温带的生物、气候条件影响下发育着黄棕壤、棕壤或暗棕壤,而在西北高山高原的对应位置上则是褐土和棕壤。
由此可见,因地貌差异而造成的区域性水、热状况的变化,是引起四川省境内土壤区域和垂直带谱出现明显分异的最重要原因。
为此,可将全省划分为以下三个地带,即:四川省东部盆地湿润森林土壤地带;四川省西南山地河谷森林土壤地带;和川西北高山高原半湿润半干旱森林于草甸草原土壤地带。
四川省东部盆地湿润森林土壤地带:本土壤地带包括整个四川盆地及其边缘山地,在东南太平洋湿润气候条件和常绿阔叶林或次生松杉林影响下,从盆地到盆周山地,形成一系列反映湿润生物气候特征的森林土壤组合。
1.四川盆地内土壤的形成与分布:盆地内丘陵连绵,地表出露的主要是侏罗系、白垩系紫色砂泥岩,分布于盆地70余县,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
除西南部及南部的白垩系灌口组和夹关组的部分母质属酸性反应外,其余绝大部分均具有中性和微碱性反应,并含有较多的盐基物质和矿质养分,由于长期耕作,自然的生物气候的成土作用早已中断,从目前肥力水平及发育状况来看,应属于一种特殊的棕壤类型,习惯上把紫色土叫做紫棕壤,耕作熟化后成为紫泥土,是省内主要的农业土壤。
2.盆周山地土壤的形成与分布:盆周山地位于四川盆地的四周,包括川东南娄山北麓、巫山西坡、大巴山和米仓山南坡、摩天岭南坡、九顶山和夹金山的东坡、大相邻北坡和大凉山东坡。
热量随高度递减,湿度则在一定范围内随高度增大,土壤分布也因之具有垂直分带的特征,即自下而上依次有: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棕色针叶林土。
在各个具体地段,虽属同一个气候带,但因雨量不同,又可以产生不同的垂直带谱结构五.四川历史200多万年前,四川便开始有了人类活动,距今25000年前开始出现文明,并形成了以三星堆文明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古蜀文明。
秦王朝统治四川后,四川逐渐融入中原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古蜀文明根据考古发现,200多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早期,四川便开始有了人类活动。
四川境内有已被命名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四处。
距今7~8千年的时候,四川地区逐渐进入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很广,目前已发现200多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广汉三星堆遗址、广元营盘梁遗址、西昌礼州遗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