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中国人(2014)年度人物获奖人公示

合集下载

为人生写下勤奋的注脚

 为人生写下勤奋的注脚

62 科学中国人 2015年11月·综合【年度人物系列报道】为人生写下勤奋的注脚本刊记者 徐芳芳在科学中国人(2014)年度人物中,有一位是来自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的张涛教授。

他出生在北京一户普通的工薪家庭,从小便要强上进,靠着勤奋与坚韧,从小小的布衣之家,一步步攀上前沿科学的殿堂。

“起初没想搞学术”高考那年,张涛的目标很明确——考清华。

然而除此之外,要报考什么专业他没有仔细考虑过。

填报志愿时,班主任让大家根据模拟考试的分数选专业,专业不要太集中。

那时候,建筑专业大热,为了避免“撞车”的张涛填报了自动化系,一是想闯一闯这个高分专业,二是懵懂地认为自动化可能与计算机相关,是很前沿的学科,将来也许更容易找工作。

连张涛自己都没有想到,误打误撞进了清华自动化系这扇大门后,他将在科研的道路上成就人生。

在清华大学,张涛兢兢业业地完成了本科与研究生的学业,直到获得硕士学位,他都没有考虑过将来要从事学术研究。

1995年,张涛开始攻读博士学位,此时,他开始认为,自己未来也许适合从事科研工作,而当时国内的博士教育水平与国外差距甚远,一个学生能在国内的学术期刊发表一两篇文章就能拿到博士学位。

既然选择从事科研,张涛便开始考虑如何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所幸,张涛的导师曾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深造,与德国的导师一直有联系。

恰逢德国政府推出了中德两国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中国的学生依然在国内拿学位,但可以到德国深造一年。

在导师的推荐下,张涛拿到了德国D A A D 奖学金,于1997年来到慕尼黑工业大学深造。

第一次出国,第一次来到诞生了多个诺贝尔奖的学府,年轻的张涛大开眼界。

上世纪90年代,赴德留学的大都是在职公派,而张涛却以在读博士的身份来到德国,他十分珍惜这样的机会,学习自然刻苦。

在研究室,他尽管做着自己的课题,却十分注意与其他学生的交流,同时观察德国人是如何做科研的。

在德国的一年,张涛学到的不仅是德国人的研究方法,还有德国人的思考方式。

教育部关于2014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教技发[2015]2号

教育部关于2014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教技发[2015]2号

教育部关于2014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正文:----------------------------------------------------------------------------------------------------------------------------------------------------教育部关于2014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教技发[2015]2号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根据《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我部组织开展了2014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评审工作。

经评审,决定授予“新型低功耗多栅MOS器件的实验与理论研究”等42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授予“飞秒激光三维微纳制备机理及其应用基础研究”等87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授予“特种液晶材料及调光膜制备技术”等20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授予“新型高效厌氧悬浮床反应器关键技术、装备及应用”等23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授予“华北大气污染跨省域输送—转化机理及预报—联控技术”等39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授予“强震区桥隧混凝土抗渗裂增韧协同设计方法与工程应用”等78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授予“空化湍流机理研究及其在水力机械中的应用与推广”等3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推广类)二等奖;授予“一种多孔纳晶电极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等2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专利奖二等奖。

全国高校科学技术工作者要向全体获奖者学习,继续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投身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践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科学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李婵颖:非线性的精彩人生

李婵颖:非线性的精彩人生

李婵颖:非线性的精彩人生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4年第12期通讯员师延路本刊记者汲晓奇一些人常说,女人是感性的动物,逻辑思维天生与女性无缘。

然而,越来越多的女科学家如繁星般闪现,打破了这个魔咒。

李婵颖在非线性控制领域的突出成果,再一次向我们证实,科学没有性别的禁区。

这位200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数学系的高材生,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先后取得了硕士学位与博士学位,又飞赴美国韦恩州立大学电子计算机工程系与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

2011年12月,学成归来的李婵颖留在了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

其间先后在美国纽约大学理工学院以及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进行过学术访问。

问鼎关肇直奖2 0 1 4 年7 月3 0 日,古都南京传来喜讯:在第3 3 届中国控制会议(C C C2014)在上,李婵颖提交的论文,在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27个国家和地区的2377篇投稿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第20届关肇直奖。

“关肇直奖”是为纪念我国著名的数学家、控制理论专家,我国现代控制理论的开拓者关肇直教授而设立的。

这个奖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于1994年设立,旨在鼓励我国青年科技人员从事控制理论及其应用开发研究,对在这方面做出突出贡献青年人给予奖励。

该奖以其严格的评审以及获奖论文高水平的质量在控制界享有盛誉,系目前我国控制理论界最高水平的青年学术奖项。

李婵颖主要从事控制理论的研究工作,包括反馈机制的最大能力与局限、自适应控制和采样系统等。

众所周知,线性系统和具有线性增长率的非线性系统控制理论,以及连续时间非线性系统的可镇定性理论,均已发展较为完善。

但当系统的非线性增长率快于线性速度时,镇定离散时间非线性系统的控制器设计将遭遇本质性困难。

事实上,当系统的非线性程度过高,任何反馈控制律都可能无法镇定住该离散时间不确定系统。

由此,李婵颖的合作者,郭雷院士提出反馈确实存在可定量刻画的局限,开启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陈富龙:漫步在遥感技术的大道上

陈富龙:漫步在遥感技术的大道上

陈富龙:漫步在遥感技术的大道上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4年第4期本刊记者严永红2012年9月,在历经4年半海外科研生涯的磨砺后,陈富龙以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加入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参加工作,并担任研究员。

从求学到治学,从内地到香港,陈富龙都是最优秀的那批人,翘首走进遥感技术的知识殿堂。

而今,他满腔热血回归,带着多年累积的科研经验,一边潜心在遥感技术的科研创新中,一边又奋斗在遥感技术应用的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寻找着科技智慧和现实生产力的最佳切合点,期望为遥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岁末年初,我们来到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采访陈富龙,走进了他在遥感技术领域的探索历程。

青春熠熠辉2011年,亚洲遥感协会为陈富龙颁发了“村井俊治奖——年度亚洲遥感学会最佳青年论文奖”。

这在别人眼里光芒四射、让人惊叹的荣誉,在陈富龙的叙述中却如云淡风轻般平常,若不是我们有意提起,他似乎早已将之忘诸脑后。

“之所以获奖,在我看来归属于两大原因:一是因为我的选题比较有意义——用微波遥感技术解释冰川变化与全球变暖之间规律的关系,获得了一些定量的分析结果,该选题得到了评委们的青睐。

二是我的工作做得还算细致,不仅在理论上做出了创新,还通过实地考察进行了科学验证。

”诚然,一个年青科学家对理想的执着与追求本不是为了所谓的奖项,因为科研之路意味着枯燥与乏味,意味着日复一日的实验与攻坚,意味着淡漠名利,甘于寂寞。

每当谈起当初为何会选择走上遥感技术研究的专业道路,陈富龙回忆说,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结果。

在1999年的秋天,陈富龙顺利走进了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的殿堂,珞珈山下的四年,是他人生中的一段美好时光。

随着专业课程的开启,陈富龙对遥感这种新型、实用性技术的兴趣日渐浓厚。

他说,接触的时间越久,掌握的理论越多,他越发现,遥感是一门应用面很广的科学,它不仅涉及到全球变化和地球系统科学方面的研究,在资源环境和其他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与创新同行——科学中国人(2014)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侧记

与创新同行——科学中国人(2014)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侧记

与创新同行——科学中国人(2014)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侧记
方方
【期刊名称】《科学中国人》
【年(卷),期】2015(000)016
【摘要】6月26日下午.北京万寿宾馆,科学中国人(2014)年度人物颁奖典
礼现场,精神矍铄的曾庆存院士走上领奖台。

他是我国著名大气动力学家、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家,曾首创了用于数值天气预报的半隐式差分方法,并建立了迄今最深入和最系统的风场和气压场的适应理论。

他一生追求创新,在大气遥感和卫星气象学、气候动力学、地球系统科学等方面的杰出成果为中国赢得了国际声誉。

此时,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走到他面前.为他颁发“终身成就奖”的奖杯和证书。

【总页数】3页(P10-12)
【作者】方方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科学中国人创新论坛暨科学中国人(2007)年度人物颁奖典礼
2.评点科技前沿
人物弘扬自主创新精神——科学中国人创新论坛暨科学中国人(2007)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掠影3.倡导科学精神启迪创新思维——科学中国人(2012)年度人物颁奖
典礼举行4.激励创新一路前行——科学中国人2010(第九届)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侧
记5.向科技利器的铸造者致敬——科学中国人(2015)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侧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教育促民族进步创新伴梦想前行r——记国家级教学名师、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教授赖绍聪

教育促民族进步创新伴梦想前行r——记国家级教学名师、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教授赖绍聪

教育促民族进步创新伴梦想前行r——记国家级教学名师、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教授赖绍聪运怡冰【期刊名称】《创新时代》【年(卷),期】2016(000)009【总页数】3页(P36-38)【作者】运怡冰【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赖绍聪,二级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组部第一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陕西省首批“三秦学者”特聘教授。

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负责人。

教育部高等学校地质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陕西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陕西省优秀教材一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地矿行业最高终身荣誉奖“李四光奖”等多项奖励。

发表学术论文190余篇,58篇论文被“SCI”收录,26篇论文被“EI”收录,出版著作3部、教材5部。

在地质科研领域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在教学领域发挥创新思维,有效推动了地质学科发展。

以史为鉴,敢于直言,尽显学者的赤诚无私的心态;不断创新,更要不断反思,在科学家赖绍聪心中,科学和真理更需要坦荡的情怀。

“人生最大的价值在于奉献,为国家奉献,为社会奉献,为人类奉献,在奉献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在奉献中享受最快乐的人生,为学科奠基,为教育铺路。

”这是国家级教学名师赖绍聪的价值观,也是他的人生信条,他正是秉持着这样的信念,在教育领域和地质科研领域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更为国家的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赖绍聪的简介中,陕西省教学名师、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与师者相关的称号总是写在最前面,因为在所有人眼中,他首先是一位老师。

他总是会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在著书立说和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体现出来,他更会将自己的真知灼见用独特的方式在更大的层面中传播。

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将最前沿的思想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引领学生不断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

科学中国人(2013)年度人物展示

科学中国人(2013)年度人物展示

龙源期刊网 科学中国人(2013)年度人物展示作者:来源:《科学中国人》2014年第09期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感谢您多年来对“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始终如一的关注、支持和厚爱。

“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始于2002年,是我国科技界具有专业品质和重要影响力的一项评选活动。

截至目前,此项活动已经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两院院士中认知度最高、备受社会各界推崇的一个品牌活动,已成功举办12届,在以往的评选中,我们先后评选出了袁隆平、师昌绪、杨振宁、闵恩泽、徐光宪、陈可冀、卢世璧、白春礼、顾秉林、孙家栋、黄伯云、王小谟、邓中翰、冯军等多名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科教管理者和科技型企业家。

2014年7月5日,科学中国人(2013)年度人物揭晓,再次引发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为使评审更加公平公正,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研究中心依据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两项评价指标,为本届年度人物评审建立了评价体系。

整体评选活动依据“影响力、创造力、转化力、责任感”等多项评选标准,最终确定了获奖名单,共评选出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天宫一号”总设计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杨宏,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中国4G掌门人”、东南大学教授尤肖虎等80位获奖者。

本届年度人物特设5项特别奖。

其中,中国“氢弹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敏获“终身成就奖”,诺丁汉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获“杰出大学校长奖”,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徐铭恩等11人获“杰出青年科学家奖”,深圳市赛百诺基因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徐卫等5人被授予“科技型企业家”,北京太华兄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太华获“文化艺术创新奖”。

“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一路走来,一步一个脚印赢得了业界的肯定。

我们会继续努力,敬请期待更多属于科技人物的荣耀。

2014年度最具影响力十大“科技创新人物”揭晓

2014年度最具影响力十大“科技创新人物”揭晓

2014年度最具影响力十大“科技创新人物”揭晓
文怡
【期刊名称】《今日科技》
【年(卷),期】2014(0)12
【摘要】在这充满机遇和变革的2014年里,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勇攀科学高峰,打开了一扇扇机遇之窗:从病毒拆解到智能革命,从蔚蓝地球到遥远星际,他们以产业升级抢占市场先机,以核心技术维护国家安全;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他们让稻花之香洒满世界;在晶体管和芯片的赛场上,他们连续跑出世界第一;无数的科研人员,用他们的不懈探索,多学科、多领域地提升国家科技的整体实力,用他们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引领我国经济从资源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总页数】2页(P41-42)
【作者】文怡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2014年全球航运业最具影响力十大人物榜单 [J], 劳氏
2.数字伴侣和他们的手脑速算研究所记2007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创新人物徐明义夫妇 [J],
3.数字伴侣和他们的手脑速算研究所记2007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创新人物徐明义夫妇 [J],
4.2014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科技创新人物” [J],
5.中国建材集团获评“2016年度最具影响力企业”、宋志平荣获“2016年度中国十大企业人物” [J], 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中国人(2014)年度人物获奖人公示
6月26日,由《科学中国人》杂志主办的“科学中国人(2014)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北京万寿宾馆举行。

年度人物评选组委会面向全国,从基础研究、医药卫生、信息技术与电子、土木水利与建筑、机械运载、化工冶金材料、能源矿业、工程管理、农业、环境与轻纺十个领域评选出146位获奖者。

终身成就奖
曾庆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杰出大学校长奖
许智宏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杰出贡献奖
丁晓青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
基础研究领域
陈翰馥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科学研究
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颜宁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
王晗苏州大学生物钟研究中心教授
王学路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
黄来强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
赖绍聪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系主任
师蕾暨南大学药学院研究员
赵鹏江苏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副院长
陈厚早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红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院长
于晓方吉林大学艾滋病与病毒研究所所长
张学记北京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
杨必成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
尹大川西北工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
杨文力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教授
钟涛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副主任
医药卫生领域
吴天一青海高原医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乔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
蔡志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
萧伟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丽梅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糖尿病研
究所副所长
夏昭林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职业卫生与毒理学教研室
副主任
静进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妇幼卫生系主任
李先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主任医师
李平亚吉林大学药学院国家发改委“人参创新药物开发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陈国强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党委副书记
孟元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妇产科主任
陈卫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系系主任
蒋忠民吉林大学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朱献军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研究员
唐仕波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院长
吴传斌中山大学药学院副院长
魏启明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教授
周永宁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
信息技术与电子领域
郭华东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中国科
学院院士
廖湘科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
马林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科技委常务
副主任
赵生捷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
刘成林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
室主任
王笑京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王卓然电子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教授
韩张华中国计量学院太赫兹技术与应用研究所研究员高飞飞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副教授
方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
王宏志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
王世伟华南理工大学国家移动超生技术研究中心生命探
测事业部总监
段纯刚华东师范大学极化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主任
陈恩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
黄志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马于涛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
贺昱曜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教授
土木水利与建筑领域
王浩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仲建华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
单炜东北林业大学寒区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
孟庆林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
主任
罗隽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总建筑师
谢春庆成都军区空军勘察设计院总工程师
符锌砂华南理工大学道路工程系主任
聂树明广东省地震局地震应急与信息中心总工程师
林姚宇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管理学
院副教授
张建民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
龚剑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刘航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机械运载领域
李鹤林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
高级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江川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研究员/嫦娥二号卫星总设计师
邓伟文吉林大学汽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仁府华中科技大学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兰红波青岛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
苏建吉林大学交通学院-汽车运输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张涛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副系主任
杨炽夫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液伺服仿真与试验系统研究所
副所长
王洋江苏大学流体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徐国卿中国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先进集成技术研究
所所长
化工冶金材料领域
万立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田永君燕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王际平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先进纺织材料

制备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党智敏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
江南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表面工程
事业部副主任
张中武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海洋工
程金属材料研究所所长
陈清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纳米器件物理与化学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王强东北大学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黄立民南方科技大学树仁书院副院长
麦立强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试点学院执行院长
王政宁夏大学宁夏能源化工重点实验室教授
徐时清中国计量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贺军辉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能源矿业领域
裴荣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姜伟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副总工程师
李文昌云南省地质调查局局长
姜在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教授
池汝安武汉工程大学校长助理兼科技处处长
汪宁渤甘肃省电力公司风电技术中心主任
张刘平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李美成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副院长
工程管理领域
曹耀峰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郑晓瑛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
王世鑫天津市西青医院院长兼党总支书记
肖条军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教授
王伟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环境与儿童健
康教育部和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农业领域
方智远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茹振钢河南科技学院教授
邓华凤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陈启和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教授
沈新春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张红印江苏大学农产品病害生物防治研究中心主任
游艾青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
程科军丽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中药材所副所长
吴清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刘君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研究员
环境与轻纺领域
陈联寿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严小军宁波大学海洋学院院长
王军成山东省科学院研究员
刘新旗北京工商大学食品学院教授
魏利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博士
何理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新能源与城市环境
研究中心主任
李成江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何洪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化学化工系副
主任
周启星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欧阳峰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
科技型企业家
姜淼江门铂鑫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陆培仁东莞市科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严月根博瑞德(南京)净化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俞水泉苏州市宇城医学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刘俊松武汉绿素高科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吴佩芳北京天宜上佳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凤鸣常州博闻迪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谢旭辉广州博鳌纵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陈宁深圳云天励飞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杨旭清北京索普兴大医药研究有限公司总裁
毛思宁宁波希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科技型企业
江苏哈宜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
杰出青年科学家奖
吴松深圳大学附属罗湖医院(罗湖区人民医院)副院长
王海黎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副院长
黄攀峰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教授
江伟南京大学现代工学院教授
邵振峰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教授
宋晓艳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齐崴天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
杜震洪浙江省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GIS)重点实验室副
主任
张志飞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教授
赵亚平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
何松青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常务副院长
陈宏伟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特别研究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