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

合集下载

中国地方志汇集 一(100册)

中国地方志汇集 一(100册)

中国地方志汇集一(100册)中国地方志汇集P.531中华续道藏01-07繪圖歷代神仙傳P.459《本草纲目》PDF版P.988明代传记丛刊·学林类10-11(012)启祯两朝遗诗小传、明诗纪...P.850明代传记丛刊·学林类11(013)明诗纪事(二)_0 P.967明代传记丛刊·学林类11(014)明诗纪事(三_0明代传记丛刊·学林类11(014)明诗纪事(三_0分类:历史| 上传:2015-03-07 21:45积分:500下载次数:0浏览次数:0P.530[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三辑第30册.清涼山新志].杜洁祥主编P.135[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三辑第29-2册.上方山志].杜洁祥主编P.120[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三辑第29-1册.忍草庵志].杜洁祥主编P.663[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三辑第17-18册.玉泉寺志].杜洁祥主编P.101[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三辑第16-2册.洪山宝通寺志.卷下]....P.133[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三辑第16-1册.洪山宝通寺志.P.770[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三辑第14-15册.青原志略].杜洁祥主编P.152[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三辑第13-3册.翠山寺志].杜洁祥主编P.158[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三辑第13-2册.辩利院志].杜洁祥主编P.90[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三辑第13-1册.雪窦寺志].杜洁祥主编P.729[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三辑第11-12册.幽溪别志].杜洁祥主编P.629[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三辑第05-06册.昭觉寺志].杜洁祥主编P.386[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三辑第07册.圣因接待寺志(卷1-卷4)]....P.477[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三辑第04册.黄檗山寺志].杜洁祥主编P.362[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三辑第03册.光孝寺志].杜洁祥主编P.909[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三辑第01-02册.301.鸡足山寺志].杜...P.488[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二辑第30册.峨眉山志補].杜P.115[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二辑第29-2册.云岡石窟寺记].杜洁祥主编P.344[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二辑第29-1册.228.清凉山志].杜洁祥主编P.684[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二辑第25册.畿辅梵刹志].杜洁祥主编P.816[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二辑第23-24册.嵩山少林寺辑志].杜...P.417[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二辑第22册.九华山志].杜洁祥主编P.420[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二辑第21册.仰山乘].杜洁祥主编P.304[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二辑第15册.云居山志].杜洁祥主编P.43[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二辑第14-3册.靈巖志略].杜洁祥主编P.122[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二辑第14-2册.靈巖记略].杜洁祥主编P.246[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二辑第14-1册.棲霞山志].杜洁祥主编P.88[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二辑第13-3册.献花岩志].杜洁祥主编P.222[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二辑第13-2册.牛首山志].杜洁祥主编P.183[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二辑第13-1册.金陵大报].杜洁祥主编P.516[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二辑第12册.灵谷禅林志].杜洁祥主编P.323[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二辑第11册.尧峰山志].杜洁祥主编P.423[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二辑第10册.雁山志].杜洁祥主编P.471[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二辑第09册.天台勝迹录].杜洁祥主编P.206[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二辑第08-2册.厦门南普陀寺志].杜...P.189[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二辑第08-1册.泉州开元寺志].杜洁祥主编P.411[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二辑第07册.雪峰志].杜洁祥主编P.133[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二辑第06-2册.大屿山志].杜洁祥主编P.283[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二辑第06-1册.云门山志].杜洁祥主编P.466[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二辑第04-05册.重修曹溪通志(一、...P.362[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二辑第03册.江南梵刹志].杜洁祥主编P.132[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二辑第02-2册.南朝寺考并附编].杜...P.227[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二辑第02-1册.重刊洛阳伽蓝记].杜...P.408[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二辑第01册.洛阳伽蓝记校注].杜洁祥主编P.177[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48册.华峰山志].杜洁祥主编P.676[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47-48册.鼎湖山志].杜洁祥主编P.459[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46册.新版峨山图志].杜洁祥主编P.406[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45册.峨眉山志].杜洁祥主编P.277[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44-2册.弘慈广濟寺新志].杜...P.273[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44-1册.潭柘山岫雲寺志].杜...P.66[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43-4册.鹤林寺志.京口三山全...P.213[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43-3册.鹤林寺志.释明贤本]....P.54[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43-2册.鹿泉寺志].杜洁祥主编P.224[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43-1册.寒山寺志].杜洁祥主编P.682[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42册.鄧尉山圣恩寺志].杜洁祥主编P.671[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41册.宝华山志].杜洁祥主编P.579[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40册.平山堂图志].杜洁祥主编P.275[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39册.续金山志].杜洁祥主编P.590[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38册.金山志].杜洁祥主编P.711[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36-37册.金山龙游禪寺志略]....P.138[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35-2册.破山興福寺志].杜洁祥主编P.432[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35-1册.武进天宁寺志].杜洁祥主编P.649[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34册.攝山志].杜洁祥主编P.690[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33册.西天目祖山志].杜洁祥主编P.153[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30-2册.崇福寺志.续崇福寺志...P.274[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30-1册.西谿梵隱志].杜洁祥主编P.524[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29册.龙興样符戒壇寺志].杜...P.199[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28-2册.云棲纪事].杜洁祥主编P.302[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28-1册.虎跑定慧寺志].杜洁祥主编P.325[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27册.雲居圣水寺志].杜洁祥主编P.458[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26册.杭州上天竺讲寺志].杜洁祥主编P.547[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25册.雲林寺续志].杜洁祥主编P.377[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24册.增修雲林寺志].杜洁祥主编P.674[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23册.武林靈隐寺志].杜洁祥主编P.540[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22册.龙井见闻录.附.宋僧元...P.543[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21册.武林理安寺志].杜洁祥主编P.94[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20-2册.凤凰山圣果寺志].杜...P.754[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13-14册.天童寺志].杜洁祥主编P.290[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20-1册.王岑山慧因高丽华嚴...P.416[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16册.武林大昭庆律寺志].杜...P.187[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15-2册.明州岳林寺志].杜洁祥主编P.960[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11-12册.明州阿育].杜洁祥主编P.669[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10册.普陀洛迦新志].杜洁祥主编P.390[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02册.南朝佛寺志].杜洁祥主编P.576[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01册.洛阳伽蓝记.明如隐堂本...P.509[敦煌经部文献合集.第01册].张涌泉主编.扫描版P.856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辑11P.552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辑10P.614中國地方志集成贵州编15P.610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地方志集成03P.598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地方志集成02P.564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地方志集成01P.674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编47P.697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编45P.675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编40。

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全70册)

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全70册)

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全70册)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全70册)作者:出版机构:凤凰出版社丛书名称:中国地方志集成出版时间:2005年05月书籍格式:【PDG 】【JPG或PNG】书籍清晰度:大图版【150DPI≤清晰度<300DPI】书籍大小(单位为MB或GB):13.5G书籍完整性:完整-------------------------------------------------------目录如下: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1 乾隆太原府志(一)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2 乾隆太原府志(二)道光阳曲县志道光太原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3 光绪续太原县志康熙徐清县志光绪补修徐沟光绪清源乡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4 乾隆大同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5 道光大同县志光绪天镇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6 崇祯山阴县志康熙灵邱县志光绪灵邱县补志光绪怀仁县新志光绪沁水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7 雍正阳高县志顺治浑源州志乾隆浑源州志光绪浑源州续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8 乾隆广灵县光绪广灵县补光绪长子县民国新修岳阳县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9 雍正朔平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10 民国马邑县志光绪左云县志雍正朔州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11 乾隆宁武府志咸丰续宁武府光绪代州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12 乾隆忻州志光绪忻州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13 雍正定襄县志光绪定襄县补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14 光绪五台新志乾隆崞县志光绪续修崞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15 道光繁峙县志光绪繁峙县志乾隆保德州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16 同治河曲县志同治榆次县志光绪榆次县续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17 光绪平遥县志光绪神池县志康熙岢岚州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18 民国昔阳县志雍正辽州志民国重修和顺县志光绪榆社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19 乾隆太谷县志民国太谷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20 嘉庆灵石县志民国灵石县志_ 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21 光绪平定州志光绪平定州志补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22 光绪孟县志光绪寿阳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23 乾隆兴县志光绪兴县续志光绪祁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24 乾隆介休县志嘉庆介休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25 康熙永宁州志光绪交城县志乾隆孝义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26 光绪汾阳县志雍正石楼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27 乾隆汾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28 康熙文水县志光绪文水县志乾隆长治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29 光绪长治县志乾隆应州续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30 乾隆潞安府志(一)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31 乾隆潞安府志(二)康熙宁乡县志民国临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32 雍正泽州府志(一)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33 雍正泽州府志(二)康熙隰州志光绪续修隰州志乾隆重修襄垣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34 民国襄垣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35 道光壶关县志康熙黎城县志光绪黎城县续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36 乾隆高平县志同治高平县志光绪续高平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37 乾隆凤台县志光绪凤台县续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38 乾隆阳城县志同治阳城县志光绪续阳城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39 乾隆沁州志光绪沁州复续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40 雍正沁源县志光绪沁源县续志民国沁源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41 乾隆武乡县志民国武乡新志光绪潞城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42 民国平顺县志乾隆陵川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43 民国重修安泽县志光绪屯留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44 光绪汾西县志雍正平阳府志(一)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45 雍正平阳府志(二)光绪吉州全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46 乾隆临汾县志民国临汾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47 民国永和县志光绪翼城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48 乾隆新修曲沃县志乾隆续修曲沃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49 光绪续修曲沃县志民国新修曲沃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50 民国襄陵县新志乾隆蒲县志光绪蒲县续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51 民国洪洞县志民国洪洞县水利志补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52 道光赵城县志道光太平县志(一)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53 道光太平县志(二)光绪太平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54 道光直隶霍州志光绪续刻直隶霍州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55 同治浮山县志光绪浮山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56 民国浮山县志光绪解州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57 乾隆乡宁县志光绪续修乡宁县志民国乡宁县志光绪大宁县志道光偏关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58 民国解县志乾隆解州安邑县志光绪安邑续志乾隆解州安邑县运城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59 光绪直隶绛州志民国新绛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60 乾隆闻喜县志光绪闻喜县志斠光绪闻喜县志补光绪闻喜县志续民国闻喜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61 光绪垣曲县志乾隆绛县志光绪绛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62 光绪河津县志同治稷山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63 光绪续修稷山县志康熙夏县志乾隆解州夏县志乾隆解州芮城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64 民国芮城县志乾隆解州平陸县志光绪平陸县续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65 光绪夏县志乾隆临晋县志光绪续修临晋县志民国临晋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66 乾隆蒲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67 光绪永济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68 光绪虞乡县志民国虞乡县新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69 乾隆荣河县志民国荣河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 70 民国万泉县志雍正猗氏县志同治续猗氏县志光绪续猗氏县志。

当地民俗文化(当地民俗文化报告)

当地民俗文化(当地民俗文化报告)

当地民俗文化(当地民俗文化报告)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当地民俗文化,以及当地民俗文化报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各个地方的民风民俗2、各地民风民俗的资料3、云南风俗有哪些?各个地方的民风民俗一、安徽集居与散居.安徽宣城民俗风情旧时民间村落多为集族而居。

如至今还保存明清时期建筑风貌的黄山市黟县宏村、西递村等,村民居舍相连一体,依山抱水,坐北朝南。

各户头喜欢建立独门独户的居室,如建成连三、连五、连七(七间屋并排建筑),或“明三暗五”式居室,中间为大厅,左右室各间隔为二,前场后院。

多数为土砖瓦房,少数建青砖墙壁;贫户则盖土墙茅屋遮顶。

共和国成立后,少数城市民众住进了单元楼房;80年代后兴起老城改造,各街道大都建筑有整齐划一的高楼大厦,城镇人以居住单元楼为主。

90年代以来,小区建设渐成气候。

二、四川彝族火把节: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

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

康定转山会:每年四月初八这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云集康定,在山顶草坪上,帐篷绵延,人山人海,白天赛马,摔跤等民族体育活动。

入夜,燃起篝火,席地饮酒,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黄龙庙会:每年农历六月十六日,方圆数百里的藏、羌、回、汉各族人民集会黄龙寺,在寺前空地上帐篷连营,炉火如星,各部酋长率众排列大围,环跳互唱,应声山谷。

川剧:是流行四川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剧,是戏曲中较为古老的剧种之一。

由于它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我国戏剧舞台上占有一定位置,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春倌说春:汉族社会习俗。

流行于四川各地。

时间在春节前后。

旧时的春倌头戴乌纱帽,身着官服,左手执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现在的春倌,装束与普通人一样,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

地方志资料的收集整理与使用

地方志资料的收集整理与使用

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事件、人物、
过程、结果。如果说资料是志书的生命, 那么时间就是资料的灵魂;而地点、事 件、人物、过程等则是资料的血肉。
一、时间: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范围:发端、 转折、阶段、结果。 二、地点:事件发生发展的空间范围:发端、 转折、阶段、结果。 三、事件:要给出权威的、准确的概念,重大 的政治事件要与党中央作出的定性保持一致。 四、人物:事件的主体,注重典型人物在历史 进程中的作用。 五、过程:用事实资料记述事件发生、发展以 及结果或阶段性结果的具体情况,注重典型事 件的记述。 六、结果:记述一个历史过程结束的资料。而 这个历史过程在断限内基本是一次性的。

三、地方志是中国人的大一统思想的体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历史上统一的中央政 权,如何掌控国家版图,除派驻军队,迁徙百 姓屯耕生产外,统治者了解国情地情制定治国 方略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依靠地方记录。自隋 唐以后,地方记录进入了第三阶段,即图经时 期。到了宋代,由于国别史、地记、图经相互 渗透融合的发展,导致集三者特点为一体的方 志的出现。元代,方志的编写,进入稳步发展 期。元代方志编修,大体上继承了宋朝的成规, 《大元一统志》开了后世编修一统志的先河。
有关报道、文章等。报刊资料中也可寻觅到历 史活动的真实记录,虽然新闻报道的体裁与志 书不同,但它也是基于真实事件基础上完成的。 不仅能提供资料,还可为资料收集工作提供重 要线索。 总之,图书报刊是编志所需资料的重要来源。 旧志书、史书、资料汇编或资料工具书年鉴、 私人撰著、族谱、各种报纸杂志,都有对地方、 自然和社会不同程度的记述,“群书采录”, 从中可以汇集起丰富的资料。
第三节 资料工作的总体要求
一、资料工作要有制度保障 。各级修志机构, 可制定资料工作细则,为资料工作人员“全面 地搜集资料”创造便利条件。 二、资料工作人员要专业化。一是严谨科学的 工作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不迷信,不盲从,顾全大局。二是敏锐 的资料意识。培养对资料的敏感性,能够随时 随地发掘身边有价值的资料,并及时收集积累。 三是弃而不舍的敬业精神。追求资料的真实、 系统、完整,尽量避免资料的遗漏、缺失和讹 误现象。

中国民俗书籍

中国民俗书籍

中国民俗书籍一、秦汉风俗学史概况司马迁:《史记》。

首部文献风俗专著,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原书30卷,现存10卷。

王充:《论衡》。

西汉汜胜之:《汜胜之书》。

东汉崔寔撰:《四民月令》。

《西京杂记》,无撰者名。

二、隋唐风俗学史概况《酉阳杂俎》,唐段成式撰。

《朝野佥载》,唐张鷟的随笔。

《大唐新语》,唐刘肃著。

《教坊记》,唐崔令钦撰,是一部记载盛唐伎艺,兼及音乐、舞蹈、戏剧的专门著作。

《茶经》,唐陆羽著。

《开元天宝遗事》、《杜阳杂编》、《独异志》、《宣室志》、《岭南异录》、《北户录》等对唐代社会风俗文化均有所记载。

魏晋南北朝风俗学史概况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

周处:《风土记》。

颜推之:《颜氏家训》。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晋人干宝:《搜神记》。

贾思勰:《齐民要术》。

晋陈寿撰:《三国志》。

三、五代宋元风俗学史概况1.文人笔记《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著。

《梦梁录》,南宋吴自牧撰。

《武林旧事》,南宋周密撰。

《齐东野语》,南宋周密撰。

2.考索性风俗研究著作《岁时广记》,南宋陈元靓编。

《云麓漫钞》,南宋赵彦卫著。

《容斋随笔》,南宋洪迈著。

3.小说、史书、地方志对风俗有所采用《太平广记》、《太广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四明图经》、《临安志》。

四、明代风俗学史概况1.郡邑的方志《天下郡县志书》(明成祖永乐十六年[1418年]诏修)《寰宇通志》(陈循等主修,景泰七年[1456])《大明一统志》(李贤等主修,天顺五年[1461年])2.布政使司的“通志”3.文人笔记沈榜:《宛署杂记》,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初刻,全书20卷。

记载明代北京宛平属区各方面的情况,经济、政治制度、风俗掌故。

刘侗:《帝京景物略》,该书对风俗,以岁时为主,且较为详细,并有所考索。

张岱:《陶庵梦忆》,对明代江南地区的风俗民情有所记载,为研究明代江南地区士大夫阶层生活风俗的重要资料。

陆容:《菽园杂记》,以明代朝野掌故为主,同时记载手工业与社会风俗。

中国历代地方志概述(作者:黄燕生)

中国历代地方志概述(作者:黄燕生)

中国历代地方志概述(作者:黄燕生)中国历代地方志概述(作者黄燕生)方志的起源中国的地方志有着悠久的历史。

方志起于何时,渊薮所在,历代学者曾经作过多方面的考辨,并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宋代学者王存、程大昌、王象之等人推《禹贡》、《山海经》等古代地理书为方志之祖,同代人司马光、马光祖则认为导源于《周礼》记述的古方国史;还有学者以多源的观点阐释方志的产生,如《隋书·经籍志》的作者以晋挚虞所作《畿服经》为例,称该书合《禹贡》、《周官》例而成。

宋代地理学家欧阳忞纂《舆地广记》,序称:"凡自昔史官之作,与夫山经、地志,旁见杂出,莫不入于其中。

"元人黄溍则将方志归结为古地志与古地图的合流。

明清以来,溯方志之源于史书的说法较为盛行,章学诚力证《周官》外史所掌"四方之志"即是当时的地方志,洪亮吉认为,汉晋霸史《越绝书》、《华阳国志》是方志之始。

建国以来,对于方志起源问题的讨论,虽未完全统一认识,但方志多源,已为多数学者所接受。

地方志内容包罗万象,宋代以前出现的各类名目纷繁的地方史籍、地理杂著、人物传记、诗文选集均与定型方志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渊源关系,其中,以《山海经》、《禹贡》、《周官》和古地图对方志的定型与成熟影响最大。

《山海经》,18卷,分为《山经》、《海经》和《大荒经》三部分。

作者不详。

全书仅3.1万多字,却包括了地理、历史、神话、民族、动物、植物、矿产、医药、宗教等多方面内容。

由于奇谈甚多,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称:"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

"《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形法家之首,明人胡应麟称其为"古今语怪之祖",清《四库全书总目》也谓其为"小说之最古者",并置于小说类;但该书的多数内容涉及山川地理,唐刘知几《史通》以及《隋书·经籍志》等历代史目又置其于地理之属。

宋代一些全国区域志的编纂者述及修纂缘起,每每提及《山海经》。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所载民俗探微——以山东莘县和河南新乡为例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所载民俗探微——以山东莘县和河南新乡为例

张艳敏(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摘要:《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是一部有关专科性民俗资料的类书,详细地汇集了各地方志中的民俗资料,这些资料对于考究同一个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有着重要意义。

对这些民俗资料的开掘和保护、传承和创新对当今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类书;地方民俗资料;民俗考究中图分类号:K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207-02一、《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概说《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是一部专科性民俗资料的类书,它专门汇集地方志中的民俗资料,所辑地方志绝大多数为1949年以前所纂,每种志书注明卷数及版本年代,下分“礼仪”“岁时”“信仰”“生活”“民间文艺”“民间语言”等类目。

本书由丁世良、赵放主编,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分东北卷、华北卷、西北卷、中南卷、西南卷、华东卷六卷,共十册。

这些民族资料的编选力求保持了地方志文献记载的原貌,由于种种现实条件的限制,编选中会有不同程度地留露出编纂者个人积极或消极的意识的现象,但总体上保持了该地区民俗资料的原貌。

同时,这部书为便于读者查阅原书,各地方志与现在行政区划对应关系基本上按《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的排列方式进行编排,只是其中的个别处做了不同程度的调整[1]。

二、同地区和不同地区民俗考究何为“民俗”?研究民俗,最重要的是要明白民俗的含义,对民俗这一概念有所界定。

《说文解字》解作:“俗,习也。

”《汉书·地理志》说:“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

”[2]可见民俗的基本特点是地域性很强,同时也是自然而然生成的,尤其是下层民众相沿成习的行为习惯。

所以可以这样理解民俗:是指一个社会群体中广大民众所创造、沿袭的生活文化习惯,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世代相传、相沿袭的行为模式。

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动作、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生活习惯。

中国民俗资料

中国民俗资料

(一)中国民俗按表现内容来分:口头民俗1、叙事民俗(神话、故事、传说等) 2、俗语民俗(谚语、谜语、绕口令等) 3、音韵民俗(民歌、民谣、口头史诗)风俗民俗民间节日、民间信仰、民间礼仪。

物质民俗饮食民俗、民间服饰、民间建筑这些分类只是大致而言,其实许多民俗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如春节里,既是风俗民俗,其中也有物质民俗、口头民俗(三)民俗文化的功能娱乐性教育功能文化强化和保存功能心理调节功能NO1.中国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集体性地域性 1、自然环境决定着民俗的地域特征。

2、社会环境也决定着民俗的地域性变异性传承性规范性NO2.试论岁时节日民俗的由来和发展(一)岁时节日的由来来源于原始的宗教活动,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

将岁时视为生命的历程,春夏秋冬四时的代谢有如生命机体的生长衰亡,在旧死和新生的季节循环中,人们逐渐形成了时间更新的意识。

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时间不仅具有伦理属性,同时它亦具有如生命再生的更新特征。

(二)随时节日的发展1 神话传说的嵌入2 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3 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4 宗教节日(或其因素)的渗透5 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NO3.中国饮食民俗文化的内涵1、精辟凝练的饮食理论2、无所不包的饮食的内容3、多姿多彩的烹饪艺术4、底蕴深厚的饮食文化心理NO4.列举并分析鲁菜、苏菜、川菜、粤菜的基本特点,并写出代表菜名。

1、鲁菜:由济南和胶东两部分地方风味组成。

特点:讲究刀功、火候,味浓厚、嗜葱蒜,尤以烹制海鲜,汤菜和各种动物内脏为长。

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而著名,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

济南菜擅长爆、烧、炸、炒,调味以咸为主,酸甜为辅。

山东自古就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农业生产区。

名菜:油爆大虾、红烧海螺、糖醋鲤鱼,奶汤鲫鱼等。

2、苏菜:由扬州、苏州、南京地方菜发展而成。

特点:烹调技艺以炖、焖、煨著称;重视调汤,保持原汁。

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河流经的几个点:通州、天津、临清、济宁、徐州、淮安、扬州岁时旅行;庙会旅行庙与祠的区别。

丁世良、赵放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M].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地方志为主,民俗资料分七大类:礼仪民俗,岁时民俗,生活民俗,民间文艺,民间语言,其他等。

北京市《顺天府志》(一百三十卷.清光绪二十八年重印本)P2岁时民俗农业种类繁多北京.饮食正月:1、《水东日记》名曰“贺新年”。

所食之物,如曰百事大吉盒儿者,柿饼、荔枝、圆眼、栗子、熟枣,共装盛之,又驴头肉亦以小盒盛之,名日“嚼鬼”,以俗称驴为鬼也。

庙会《北京岁华记》五鼓时,不卧而嚏,嚏则急起,或不及衣,日卧嚏者病也。

不卧而语言,或户外呼则不应,日呼者鬼也。

夙兴盥漱,啖黍糕,日“年年糕”。

家长少毕拜,姻友投笺互拜。

烧香东岳庙,赛放爆仗,纸且寸。

东之琉璃厂、西之向塔寺,卖琉璃瓶盛朱鱼,转侧其影,大小俄忽。

男女《宛署杂记》且至三日,男女于白塔寺绕塔。

且至晦日,家家竿标楼阅阁、松柏枝荫之夜灯,之日“天灯”。

商业:《景物略》初三日至十七日,陈百货于琉璃厂,书画、金玉、骨董均设地摊,而火神庙尤甚,游人杂沓,名日逛厂。

喇叭:《明宫史》初八日,弘仁寺打鬼。

其制,以长教喇嘛披黄锦衣,乘车持钵,诸侍从各执仪仗、法器拥护,又以小番僧名班第者,衣彩冑,带黑白头盔,手执彩棒,随意挥洒白沙,前以鼓吹导引,众番僧执曲锤柄鼓、鸣锣、吹角、演念经文,绕寺周匝,迎祥驱祟。

念五日,德胜门外黄寺,行亦如之。

饮食:《帝京岁时纪胜》初九日后,吃元宵。

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为果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

商业(呈大流,物价依稀为贵)《明宫史》“人家用粉糁(san米粒)、寒具馈送,遍市鬻之,五花帚(zhou)为号。

宴席间尚王瓜、豆荚,一瓜之值三金,豆一金,点茶用椿芽、蒲笋,发之冰下。

牡丹、芍药、蔷薇俱有花,较春时薄小,一瓶值数千线,贵戚、倡家插茉莉花。

”出游:《宛署杂记》十九日,都人集白云观,游治纷沓,志马蒲博,谓之“燕九带”,或曰“阉邱”,或曰“宴邱”。

P26《通州志》十卷清光绪五年刻本庙会、城隍庙,游行P26 正月“元旦”,家设香烛酒果,拜天地、祖宗,出门贺节。

城隍庙中,自隔岁除夕至元旦,有庙场香会。

“元宵节”,以果相馈。

自十三至十六,各庙鼓楼悬灯,放花炮。

其演戏者,曰“灯戏”。

男女各游街市观灯,日“走百病”,又曰“走桥儿”。

自十五至三十,里二泗娘娘庙有庙场香会。

庙会P27二月二日,为“龙抬头”。

......用自初一至初三,各署土地庙演戏,祀神。

十九日,北坝菩萨庙有庙场香会。

庙会、城隍庙,游行P27三月“清明节”,本州城隍盛仪仗、驺从出巡,赦孤。

家各祀祖先,数日内各扫墓。

有丧之家,三年内于春首戊寅日以前,祭新坟,俗谓“新坟不过天赦日”也。

自二月晦日至初二,孤出庙有庙场香会。

自十七至十九,杨富店娘娘庙有庙场香会。

自二十七至二十九,东岳庙有庙场香会。

寺庙会有接待功能P27:四月八日,为“浴佛会”,遍以熟豆施入,谓之“结缘”。

自初一至十五,宏仁桥娘娘庙、张湾广福寺即接待寺,俱有庙场香会。

初八日,堂子胡同碧霞行官万缘庙会众,请天仙圣母神像,赴山朝顶。

十八日,草寺娘娘庙有庙场香会。

二十七、八日,城内外四处药王庙有庙场香会。

二十八日,北关九神庙有庙场香会。

庙会的“商业性”P27五月初一日,本州城隍庙自四月晦日至初一,有庙场香会。

里二泗娘娘庙亦于初一有庙场香会。

“端午节”,家以角黍相馈遗。

插艾,悬符,饮菖蒲、雄黄酒,制五色线系儿女臂以避毒。

演龙舟于运河之中以为戏。

十三日,为“关帝诞”。

自初一至晦日,王恕园关帝庙有庙场香会。

陈积百货,互相市易,演戏,礼神,游人杂沓。

六月六日,曝衣。

十七日,俗称为“本州城隍诞”,有庙会。

七月七日,为“女节”。

用盎盛水曝日中,水面生膜,投以小针,谓之“丢巧”。

十五日,家各祀祖先。

本州城隍盛仪仗、驺从出巡,赦孤。

各处作佛事,放河灯,超度孤魂。

各庙作“盂兰会”。

八月十五日,家设瓜果祭月,以月饼相馈遗。

旅行九月九日,蒸粉面,置枣、栗其上,曰“花糕”。

间有采菊载酒登登高者。

(旅行者)十月初一日,本州城隍盛仪仗、驺从出巡,赦孤。

家各祭祖先,裁纸为衣焚之,曰“送寒衣”。

初八,相传为“本州土地诞”。

初七至初九三日,于士地祠内演戏,张灯,游人云集。

《天津卫志》(四卷.民国二十三年易社校印清康熙十三年本)P41妇女群游正月“立春”食萝ト,谓之咬春”。

......“上元日”,通衙张灯结彩,放花炬。

妇女群游,日“走百病”。

作粉丸食之,曰“元宵”。

三月“清明节”前一日,为“寒食”。

妇女上坟扫墓,标楮钱焚化,增新土于冢上,陈祭品哭新鬼。

P41农桑业开始的时间四月初八日,“浴佛”之期,邑人(都城之人)就农桑业。

P42(手工业)六月六日。

曝晒书帙、衣服,造曲、造酱,饮豆汤,食面。

出游七月七日,女子设瓜果祀织女,“乞巧”。

十五日,荐祖先,各庙修“盂兰盆会”,放河灯、路灯。

九月九日,登高寻菊。

饮食十二月八日,食腊粥,以米、豆、枣、粟杂煮之,曰“腊八粥”。

兼饲贫。

二十四日,相传灶君朝天,设糖果而饯之。

“除夕”,多嫁娶。

易门神,换桃符,插芝麻秸于壁。

辞岁,祭祖。

祢,条品较常丰盛。

家人设酒守岁。

《天津府志》(五十四卷.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本)跟前面的习俗一样P43青县:农耕时间:正月“元旦”,祀神,更相贺岁。

“立春”,鞭土牛,帖宜春,啖春饼,饤春盘。

......二十五日,“填仓”。

下旬入学,民始耕。

二月二日,引龙。

社日乡社祭先农。

“春分”酿酒,冰泮取鱼。

岁时出游:三月三日,祀真武庙、三皇庙。

“寒食”,墓祭,树秋千,放纸莺。

“清明”,祭墓,插柳,看花,踏青,挑菜。

“谷雨”,禁虫竭。

二十八日,祭东岳庙。

四月四日,酿酒。

八日,“浴佛”。

十八日,祭泰山祠。

二十八日,祀药王庙。

五月十三日,祀关帝庙。

夏至,食麦粥。

九月九日,登高,泛萸,酿酒。

P44南皮县正月“立春日”......“元宵”,蒸麦面为小灯百余盏,燃之中庭,凡家之灶陉、井臼、户雷、阶栏,各置一盏。

市巷箫鼓喧填,为火树高吐数丈,张挂花灯,或各以意象作诙言隐语相弹射,谓之“灯谜”。

游人观赏至夜分不禁。

十六日,结伴游寺庙,登阁,走桥,日旰始散,谓之“遣百病”。

(重阳)九月“重阳”,以面觞蒸糕,谓之“菊米糕”。

新酿黍酒,谓之“菊花酒。

邀宾观菊,插茱萸。

出郊野饮,谓之“登高”。

P45盐山县正月“元旦”,夜半子时,长幼皆起贺岁,食馄饨。

味爽,亲戚党里交拜。

履新即日祭墓。

迎春日,啖春饼,观土牛,结彩楼以以导芒神。

十三日,悬灯干门。

二十五日,“填仓”。

三月“清明"前一日,日“寒食”。

妇女架秋千。

“清明日”,扫墓陈祭,哭新鬼。

士夫挈壶郊游,折柳踏青。

P45庆云县正月“元旦”,夜半子时,长幼皆起贺岁,食饺子。

亲友交拜,祭墓。

元日阴晴天,卜岁丰歉,晴主丰,阴主歉。

“立春”,送土牛,啖春饼,游东郊。

手工业P46三月“清明”前一日,为“寒食”。

祭墓,增土,挂纸钱。

是日,栽柳,踏青,戏秋千。

“谷雨”,书符曰:“辰逢谷雨商山伯,莫教青奴枕席来。

”妇女理蚕。

占侯初一、初二雨,主岁饥。

月终作政瑰饼。

商业p46四月八日,“浴佛”。

十八日,西山会场,商贾骈集。

占侯初一、初二雨,麦疸黄。

雨后分菊。

六月六日,农家挂纸饯田间,曝书帙,晒衣服。

占侯此日雨,杀虫。

初伏,食面。

三伏,作豆豉、面酱。

占侯三伏无雨,莫种麦;淋伏头,旱伏尾。

P48《天津县续志》(二十卷・清同治九年刻本)正月元日至初五,不以生米为饮,谓之“忌破五”。

“上元节”,通衙张灯结彩,放花炮。

诸寺观作“天官会”。

P48商业、杂剧:三月初三日,文士祀文昌帝君于城西庙中。

凡贫民之拾补缀者,皆集以其所,检字纸送入庙中;是日酬以酒食,坐诸两廊伏待之。

“凊明日”,迎城隍神于西郊,赦辜。

以是日风为久风兆。

二十三日“天后誕辰”,预演百会,俗呼为“皇会”。

十六日,曰“送驾”。

十八日,曰“接驾”。

二十、二十二两日,辇驾出巡。

先之以杂剧填塞街巷,连宵达旦,游人如狂,极太平之景象。

P48庙会旅行者:四月初六、初八两日,府县城隍神出巡,赛会如前。

二十八日,“药王诞辰”。

自二十日始,各庙赛会者,二十五日河东,二十六日杨柳青,二十七日城西。

有因亲病立愿者,是日以红布裹胫赤足,右手燕香,左手携砖,匍匐翻之,自一步至五步望庙而拜,名曰“拜香”。

其香火最盛者,则距城三十余里之峰山。

P55食:食:津门人处五方,其食欲虽性有所不能强同,但津门究有其特殊之食品。

春有蚬(xian)、蛏、河豚、海蟹,秋有螃蟹,冬有铁雀、银鱼、黄芽、白菜等,至青鲫、白虾,则四时皆有,盖地域使然也。

兹就意想所及,更录常食之品如下:杏仁茶、炸银鱼、填鸭、炒山楂、山楂糕、炸冰核、扒白菜、白干酒、烫面饺、炸比目鱼条、酸沙紫蟹等。

民国P71农上衣曰衣,下衣曰裳。

孔子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

”《诗》曰:“彼其之子,不称其服。

”故衣者,为吾人生重要之表现。

其大别有四:(一)阶级:《尧典》曰:“车服以庯。

”古时未有命者不得衣文锦。

古人衣服之制,以为人行谊之表证。

欲使贤、不肖知耻而自勉,惟寓惩劝于日用寻常之事,收效最易耳。

吾邑,明制稍有区別,清制惟公服有定制,民间便服则无分贵贱,富有者以时尚为转移。

公服大抵以帽顶、补服、朝珠、端罩之颜色、花样、质料分别之。

字繁不录。

(二)式样:明朝尚宽大,至清朝顺治二年,剃发之令下,且云:“衣帽装束悉从本朝制度。

”由是,宽大之衣裳,一变而为瘦窄矣。

然人民相传有“生降死不降,男降女不降,老降幼不降”之说,故生从时服,死虽古服无禁,女子、儿童古服均无禁。

迄至民国之今日,衣服更漫无限制矣。

(三)名称:吾邑最普通之冠制,一曰便帽,一曰毡帽。

便帽色皆黑,六瓣合缝,缀以檐形,如覆碗,创于明太祖,盖取六合一统之意也。

质料有布、有缎,上有结红色或青色,居丧者用布结,白色。

毡帽系洋毛制,国产一名毡帽头,可护脑,有时防险。

《唐鉴》:李师道所养刺客,刚杀武元衡于靖安坊,又入通化坊刺裴度,伤其首,因度所带毡帽厚,得不死。

至于妇人衣服,近年尚有今则绝无者,一曰“氅”,其制如公服之外套;一曰“云肩”,即古之诃(he)梨子也。

诗云:“蝤蛴领上河子”是也。

其余:马褂,往年大襟现对襟,套裤、背心(即半背,俗名坎肩)亦少。

(四)颜色及质料:大抵春夏尚白,秋冬尚黑;男尚素,女尚丽。

中下之家,新妇则尚红色。

至于衣料,以国货为最,布匹多来自高阳及天津。

其次则洋布,绸缎甚少。

现有麻织品,光泽甚美,惟不耐久,多系舶来品,稍经济者不用也。

又吾邑未能免俗者,鞋为践踏泥秽之物,除农人外,鞋料必优美,式必趋时,或皮、或缎、或呢,价昂亦不借,有人讥为“小人下达”,此风亦难易矣。

P72食北方管子曰:“衣食足,然后知礼节。

”《书》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