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课程纲要

合集下载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教学计划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教学计划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教学计划学科名称:历史学段:七年级学期:下学期学时安排:每周2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世界各个古代文明的兴衰变迁和文化特点,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掌握历史的大体脉络,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

3.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分析、推理、判断、归纳和动手能力等。

4. 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将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联系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文明的起源—追寻人类的发展足迹1. 文明的概念及其特点2.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生活3. 新石器时代的人类生活4. 农业文明的诞生与发展5. 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6. 法老王时期的埃及文明7. 约150分钟的复习与检测2. 第二单元:古代中国—中华文明的发展1.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2. 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社会生活3.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国家分裂4. 秦帝国的统一与统治5. 汉代的科技与文化成就6. 唐宋时期的繁荣与辉煌7. 约150分钟的复习与检测3. 第三单元:古代印度—神秘与辉煌的古都1. 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2. 阿育王与孔雀王朝3. 南亚次大陆的佛教盛行4. 莫卧儿王朝的兴衰5. 古代印度文化的传统与影响6. 约150分钟的复习与检测4. 第四单元:古希腊—民主与哲学之邦1. 希腊古代城邦的起源及民主制度2. 古希腊的军事与文化3. 古希腊的哲学思想4. 古希腊奥运会的起源与发展5. 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与传播6. 约150分钟的复习与检测三、教学方法1. 知识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学习和传授历史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3. 图表分析法:通过图表、图像等方式,提供视觉信息,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和概念。

4.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合作学习,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表达能力。

5. 观察实践法:通过参观博物馆、古迹等实际场所,锻炼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七年期下册历史课纲

七年期下册历史课纲

七年期下册历史课纲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1,隋文帝有哪些功劳?2,隋文帝在位时,国家安定,经济繁荣有何表现?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繁荣?3,隋炀帝为什么开通大运河?开通大运河有何意义?4,隋炀帝为什么能够开通大运河?第2课:“贞观之治”1,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2,“贞观之治”出现的繁荣景象表现在哪些方面?3,如何评价武则天?第3课:“开元盛世”1,开元盛世局面是怎样取得的?2,开元盛世经济的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3,唐玄宗统治前期为什么称为“开元盛世”?4,唐朝衰亡的原因有哪些?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1,科举制诞生的原因是什么?2,科举制诞生到完善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3,科举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你认为科举制好不好,请做简要评述?第5课:“和同为一家”1,为什么说隋唐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2,唐和吐蕃和亲产生了怎样的意义?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1,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表现在哪些方面?2,隋唐时期,中日交往有何重要意义?3,隋唐与新罗交往频繁有何表现?4,唐朝与天竺交往频繁有何表现?5,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有何历史意义?1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1,隋唐时期的建筑有何特点?高水平的代表性建筑有哪些?2,印刷术有何历史地位?隋唐印刷术有何成就?3,唐诗有何历史地位?其特点如何?有哪些重要代表人物?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1,隋朝书法有何特点和意义?2,隋朝最著名的书法家有哪些?他们的书法个有什么特点?3,隋唐绘画艺术高度发展有何表现?4,有影响的话就有哪些?他们的作品各有什么特点?5,为什么莫高窟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6,隋唐时期的舞乐有什么特点?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1,隋唐时期,契丹逐步强大起来的原因是什么?有何表现?2,五代后期,统一趋势不断加强表现在哪些方面?3,如何评价“檀渊之盟”?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1,我国从唐朝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体现哪些方面?2,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其表现如何?3,为什么说宋代时南方手工业很兴旺?4,宋代商业繁荣的原因有哪些?表现在哪些方面?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1,宋朝服饰方面的变化有哪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南宋,北宋;南方,北方在饮食方面有何差异?23,宋代农村住房和城市住房各有什么特点?4,宋朝的交通工具有哪些?5,瓦子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瓦子里有哪些方面的活动?6,流传至今的重要传统节日有哪些在宋朝已经出现了?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1,蒙古国建立有何意义?2,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了怎样的意义?3,元朝统治时期有何特点?为加强政治统治元朝采取了哪些措施?4,元朝民族融合有何表现?产生了怎样的意义?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1,为什么说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2,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有何意义?3,指南针在我国发展历程如何?有何影响?4,火药在我国古代发展历程如何?5,我国的四大发明包括哪些?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1,《资治通鉴》有何特点和地位?2,司马光有哪些优秀的品质?4,宋词的产生发展过程如何?5,宋朝有哪些著名的词人,分别说出他们的作品风格特点及贡献?6,为什么说元朝戏剧空前发达?7,宋元时期的绘画有何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8,两宋绘画有什么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9,宋代著名的四大书法家包括哪些人?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1,明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君权?2,明朝“八股取士”的目的及影响分别是什么?3,什么叫“靖难之役”?(为什么发生靖难之役?)4,明成祖进一步强化君权采取了哪些措施?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1,明朝中外交往与冲突分别有何表现?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3,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4,戚继光抗倭的原因及其获胜的原因分别有哪些?5,葡萄牙是如何摄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第17课:君主集权化的强化1,满洲兴起有何表现?清朝是如何建立的?32,皇太极能建立清朝的原因有哪些?3,清朝君主集权强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1,郑成功采取什么办法驱逐占领台湾的荷夷?应如何评价郑成功?2,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如何治理台湾?设置台湾府有何意义?3,雅克萨之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4,雅克萨之战结果如何?《尼布楚条约》的内容是什么?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清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2,乾隆帝决心平定大小和卓的原因及其获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3,清朝乾隆时期如何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理?4,土尔扈特回归祖国有何重大意义?5,清朝前期我国的疆域如何?6,清朝对民族地区的有效统一管辖有何意义?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1,明清时期经济发展有何表现?2,为什么说明朝中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3,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有哪些?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1,北京城是如何建成的?其布局如何?2,长成有何历史意义?请你简要介绍明长城。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大纲及进度表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大纲及进度表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大纲
及进度表
教学大纲
第一单元:秦朝的统一
- 重点内容:
- 秦朝的建立与统一
- 秦始皇的励精图治
- 起义农民的起义活动
- 秦朝的法家思想和铁腕统治
- 教学目标:
- 了解秦朝的建立和统一过程
- 理解秦始皇的重要举措和政策
- 掌握秦朝法家思想的特点
- 教学资源:
- 课本:第一单元
- 录像资料:秦始皇和法家思想
- 评价方式:课堂讨论与小组展示
第二单元:两汉的政治制度
- 重点内容:
- 汉朝的建立和王莽的新政
- 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 东汉的地方政权和郡县制度
- 教学目标:
- 了解汉朝的政治制度演变
- 掌握王莽新政的特点和影响
- 理解汉朝地方政权的运作
- 教学资源:
- 课本:第二单元
- 文献资料:王莽新政的内容与评价- 评价方式:课堂问答与个人报告
第三单元:帝国的经济文化
- 重点内容:
- 马车和船只的出现
- 丝绸之路的开通
- 文化艺术的发展和流传
- 教学目标:
- 了解古代交通工具的发展
- 掌握丝绸之路的作用和影响
- 了解古代文化艺术的特点
- 教学资源:
- 课本:第三单元
- 图片资料:古代交通工具和丝绸之路- 文献资料:古代文化艺术的介绍
- 评价方式:小组研究与课堂展示
教学进度表。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全面概括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全面概括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全面概括
本文档旨在全面概括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的内容。

以下是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关键点:
1. 《大航海时代的开启》
- 介绍了大航海时代的背景和开启
- 讲述了郑和下西洋的事迹和影响
- 分析了大航海时代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2. 《大国崛起与它们的交往》
- 探讨了和在东南亚传播的影响
- 介绍了蒙古帝国的崛起和扩张
- 分析了明朝与外国的交往及其影响
3. 《阿拉伯帝国的兴起与传播》
- 研究了阿拉伯帝国的兴起和发展
- 讲述了的创立和传播
- 探究了阿拉伯帝国的科学、文化和商业成就
4.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 分析了文艺复兴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 探讨了宗教改革的原因和影响
- 介绍了马丁·路德和他的改革思想
5. 《欧洲列强的扩张》
- 研究了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
- 讲述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兴起- 分析了殖民扩张对殖民地和原住民的影响
6. 《日本的变革与现代化》
- 探究了日本的幕末时期和明治维新
- 介绍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和西方研究
- 分析了日本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和地位的变化
7. 《中国近代史的变革》
- 研究了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变革
- 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戊戌变法
- 探讨了中国近代化的努力和挑战
通过研究这些历史课程,学生将能够了解世界各地不同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力。

注意:本文档仅概括了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的主要内容,具体细节和案例请参考教材和课堂讲解。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全面概括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全面概括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全面概括本文档旨在全面概括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的内容,以下为主要内容的简要介绍:第一单元:大国崛起与战争的年代本单元主要介绍了近代以来几个大国的崛起和战争的年代。

内容包括:- 近代世界的格局变化- 英国的工业革命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日本的近代化进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第二单元:中国古代科技与生活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科技和生活情况。

内容包括:-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古代农业技术和生活方式- 古代交通运输和商业活动- 古代医药和科学技术第三单元:古代希腊罗马文明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古希腊和古罗马两个古代文明的特点和贡献。

内容包括:- 古希腊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 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艺术和建筑-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科学和哲学成就第四单元:亚非古代文明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亚洲和非洲的古代文明。

内容包括:- 印度古代文明的特点和贡献- 埃及古代文明的特点和贡献- 古代非洲的文化和社会制度- 古代亚洲和非洲的经济和交流第五单元:中世纪欧洲的变与不变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中世纪欧洲的社会与政治情况。

内容包括:- 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宗教改革和宗教战争- 欧洲的城市与商业- 欧洲的文化和科学成就第六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内容包括:- 周朝的封建制度和分封制度-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汉朝的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 隋唐的科举制度和地方政权以上是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的主要内容概要,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七年级历史课程纲要

七年级历史课程纲要

七年级历史课程纲要一、引言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培养其对历史的兴趣和尊重,提高其历史意识和素养。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为其今后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历史背景本课程将以中国古代历史为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时期:1. 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介绍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介绍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修建万里长城、开凿灵渠等历史事件,以及儒家文化的发展。

3. 三国到唐朝时期(214年-907年):介绍这一时期的三国鼎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繁荣和隋唐盛世。

4. 宋元明清时期(960年-1840年):介绍这一时期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变革。

三、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上述历史时期的基本史实、重要事件、人物和时间线。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历史材料,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其历史意识和素养。

3. 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尊重,培养其正确的历史观念和爱国精神。

四、授课策略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授课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促进其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文献回顾:引导学生阅读古代文献,培养其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五、评估方法本课程的评估将采用以下方法:1. 作业:定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关于历史事件、人物和时间的简答题和小论文,以检查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测验:定期进行课堂测验,以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

3. 考试:学期末进行开卷考试,涵盖本学期所学全部内容,以评估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整体掌握情况。

六、课程资源本课程将需要以下资源:1. 教室:提供宽敞明亮的教室,以供学生听课、讨论和阅读。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课程纲要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课程纲要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开发者】李玉波【授课人】七年级历史教师【课程类型】必修【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课时安排】36课时【课程性质】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义务教育阶段7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

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课程目标】依据《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的相关要求,结合七年级历史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本学期课程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2、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3、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4、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5、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

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1、知道北宋的建立、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2、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七年级历史下册纲要

七年级历史下册纲要
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本学科知识产生了兴趣,有一定的学习动力。但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跟不上教学进度的较多。同时由于教材内容比上学期繁多,对于理解、分析能力较弱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人教版(教材版别)历史(学科)七年级下学期全册
《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
城关二初中
课程类型
必修课
设计教师
王晓雷
适用年级
七年级
总课时
28
设计日期
2011.12
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
本册教材以隋朝到清朝初期为主要的历史发展线索。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讲述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郑和下西洋的史实、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使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最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以“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七年级历史下册》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2版
授课时间:6课时
授课教师:吕银萍、刘继红、李红军
授课对象:七年级全体学生
课程目标:
2、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1)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建立及其先后并立的情况。

会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

藉此理解宋元时期民族融汇的进一步发展。

(2)通过学习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有关史实,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初步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3)初步了解宋代城乡社会生活的基本情况。

(4)以四大发明中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在宋元时期的发展为例,体会这一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5)知道《资治通鉴》这一重要史学成就。

(6)知道宋词、元曲的繁荣及其代表人物与作品。

课程内容: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讲述:960——1368年(400年历史)。

包含三个阶段的历史:1.宋与辽和西夏并立。

2.南宋与金对峙。

3.元朝大一统局面。

这一时期历史主要特点是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

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如:教材、影视作品、歌曲、网络资源等,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二)学习方式让学生收集照片、票证和物件等,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三)课时安排
每一节课为一课时,
(四)课外拓展性练习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让他们通过拟订访谈提纲、访问长辈、实地考察、整理记录、收集资料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实事求是精神和体验探究式学习方法。

课程评价:
(一)学生历史学习过程的评价
(1)教师当堂对学生学习状态进行点评,点评以鼓励为主。

(2)学生对一阶段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评价,可以是自我评语或简要的自评报告。

(3)学习小组对本组成员的学习情况开展互评,形成简要的评价报告。

(4)在各项学习活动中临时组成的协作小组,在合作基础上展开
相互评价。

(5)收集的有关资料,合作完成一次实践活动,撰写想象作文或历史小论文。

(6)单元学习进行复习整理和小型检测,学生书写错题分析报告,检测结果计入学期总评。

(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
(1)卷面测试:按容易、较易、较难比例7:2:1,难度系数0.8的要求编制期中、期末质量检测卷,进行考查,基本知识正确率90%以上,思维性问题正确率80-70%,应用型问题正确率60%。

能否正确表达历史事件的过程与内涵;能否把握解决历史问题的有效方法;能否结合现实生活和新情境解决历史问题。

(2)进行一次历史故事竞赛,对学生历史基本知识的把握情况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情况进行考查。

(3)进行一次作业展评,对作业的错误率加以控制。

(4)学生自评和互评和教师、家长的评价相结合,给每位学生做出综合评定。

评价方式应当多种多样,可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方式。

所需条件: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涉及的知识广泛。

学校应有意识地调整图书馆或资料室的藏书结构,如通俗历史读物、中学生历史刊物、历史文物图册、历史地图、历史图表、历史小说、科学技术史、文学艺术史、考古和旅游等方面的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社
会人文知识,加深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另外学校,充分利用各种与历史学习有关的计算机教学辅助软件、多媒体历史课件、远程教育中的历史课程,互联网提供的历史教育网站、历史资料数据库和图书馆、档案馆网站等,以获取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