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沪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比较
中国经济发展几种模式

苏南模式
苏南模式,通常是指江苏省苏州、无锡和常州(有时也包括南京和镇江)等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
由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提出。
其主要特征是: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
苏南模式是“地方政府公司主义模式”、“能人经济模式”和“政绩经济模式”,本质上是“政府超强干预模式”。
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是指浙江省东南部的温州地区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
小商品是指生产规模、技术含量和运输成本都较低的商品。
大市场是指温州人在全国建立的市场网络。
其基本特征:经济形式家庭化,小商品大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经营方式专业化,有家庭生产过程的工艺分工、产品的门类分工和区域分工;专业生产系列化;生产要素市场化,按市场的供需要求组织生产与流通,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均可自由流动;服务环节社会化。
珠江模式
珠江模式是人们对广东省珠江流域中以广州、深圳等为中心的14个市县,自改革开放以来,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社会经济发展道路的概括和总结。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利用国家赋予的优惠政策,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土地和劳动力等优势,与外来资源相结合,创造了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外向型快速工业化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沿海地区新工业化发展道路。
耿车模式
耿车模式是江苏省宿迁县耿车乡在中国不发达农业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一种模式。
80年代,“耿车模式”响彻大江南北,与“温州模式”、“泉州模式”、“苏南模式”并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样板。
(精)心得体会: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问题思考(最新)

(精)心得体会: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问题思考(最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是由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X经济发展既有发展速度与发展规模的不足,又面临高质量发展的挑战。
因此,X经济发展既要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又不可忽视一定的发展速度,否则X经济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弯道超车”。
下面,我就X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问题谈点看法。
一、X经济发展落后的核心问题是什么?X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很多,有体制机制、有内部外部、有主观客观等方面因素。
而关键是内因。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X经济发展落后核心问题是内因。
时间上的分水岭是1992年。
外部原因最主要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石化作为X的主导产业,喜忧参半。
喜的是石化确实是X产业品牌,忧的是它不能像马钢、铜陵有色、芜湖奇瑞那样在X 形成产业链,与地方中小企业形成产业关联,并将企业税收约一半留在地方。
但X 石化并不是这样。
X石化收编到中石化集团后,其生产经营进入中石化内部体系流转,同时分税制改革使X石化税收约90%以上上交国家。
因此,X发展石油化工就面临一个原料来源的问题,如果得不到中石化支持,X发展化工就遭遇上游产品的瓶颈,这就是X发展化工难以取得突破的根本原因。
而分税制改革,X石化税收60亿以上交给国家,如果能像沿江其他城市那样,市本级财政收入每年至少要增加30亿元以上,那X的今天一定不是这样。
当然外部原因很多,如行政管理体制上,X在全省的战略位置并不彰显等等。
东风浩荡、心潮激荡,纵有不足,铆足劲来发展照样都会大变样。
心潮不荡漾,纵使东风再浩荡,结果还是一个样。
内部因素更为重要,如果自身不努力顺应时代潮流,不抓住机遇发展,再好的外部条件都是枉费。
死守手中的权力,不发挥好市场机制的作用,经济运行机制就是残缺的。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以惊人的发展速度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这个以庞大人口为基础的国家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从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城市化与地区经济发展报告》中可以看出,中国整体经济增长的背后,不同地区推力的差异极大,东南沿海地区依然保持着引领全国发展的态势,而中西部地区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那么,究竟是什么影响了不同地区经济的发展差异呢?一、历史遗留问题中国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在各个发展阶段都有自己的优劣势。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处于传统的农业经济体系,且社会主义经济的政治形式,初期的改革开放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先天优势势不可挡。
而中西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的标志是要到1990年代后期,这个时候东南沿海地区经济体系已经基本成型。
二、不同地区资源禀赋不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依赖于本地的资源禀赋,如工业、基础设施、人口等。
一些资源条件好的地区如江浙沪地区,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开发较早、沿海便利的交通等因素,先天优势明显,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人才,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
西部地区山地较多,土地面积小,如四川盆地和贵州高原,由于地理上的局限性,资源的利用难度较大,因此区域经济开发水平较为滞后。
而东北地区的历史原因使得其经济结构转型较为困难,导致了当前形势不佳。
三、市场环境差异市场环境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同地区的市场环境差异较大。
东南沿海地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具有更为完备的市场机制,得益于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了更加国际化的市场环境、更为先进的市场经济机制和更高效的法律、财务等服务体系,这些有利的条件吸引了更多的资本和人才,有力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中西部地区在这些方面的配套条件要差得多。
四、政策差异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拥有着重要作用。
不同地区的政府政策不同,可能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东南沿海地区依托于政策优惠和迅速提升的发展氛围,支付了巨大的发展代价。
推进共同富裕的研究述评

推进共同富裕的研究述评作者:任磊唐沁越来源:《理财·市场版》2024年第02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并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035年,“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本文使用CiteSpace的可视化工具,对近年来推进共同富裕的相关文献进行图谱分析,清晰、准确地反映出这一课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关注焦点和未来趋势,从而有助于促进对共同富裕的持续探索和实践。
共同富裕研究热点分析一、高频关键词分析共同富裕的研究热点体现在相关词汇出现的频率上,在设定相关参数时,将Node Types 的类型选为“Keyword”,裁剪选项为Pathfinder、Pruning sliced networks。
通过对1998―2022年的时间跨度和1年的时间切片的数据运算,得到图1关键词共现图谱。
结果显示,在“共同富裕”的主题词中,有747个主题词,主题词之间的共线性关系为1539条,主题词之间的关联度比较高。
根据高频、低频关键词的分界公式:,其中代表的是关键词的总量,T代表的是关键词高频、低频的分界,共同富裕研究关键词总量为747个,按照上面的公式计算得T≈ 39.16,也就是39次或39次以上的关键词是高频关键词。
根据表1的数据,“共同富裕”的出现次数最多,达到1438次,“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次之。
共同富裕是本次研究的主题,因此作为关键词出现的次数最多,而“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是推进共同富裕的目标与重要实现路径,因此是出现次数前几位的关键词。
此外,“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收入差距”和“生产力”的出现时间较早,1998年就已经被多次提及,可以看出这些关键词与当时的政治方向紧密相关。
2024年对标江浙沪心得体会模版(2篇)

2024年对标江浙沪心得体会模版____年对江浙沪地区的心得体会____年,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和先进的地区之一,江浙沪地区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我有幸在这个节点来到这里,亲身感受到了这里的巨变和进步。
在接下来的____字里,我将分享我对____年江浙沪地区的心得体会。
一、经济发展成果首先,我惊叹于江浙沪地区在经济发展上所取得的成果。
____年,这里的经济实力已经进一步强大起来,成为了国内乃至全球的经济中心。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继续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浦东新区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吸引了大量的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进驻。
同时,江浙沪地区的制造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汽车、电子、纺织等产业实力进一步增强。
其次,我对江浙沪地区的城市建设印象深刻。
城市的外观和规划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形成了醒目的城市地标;交通网络更加完善,地铁、高铁等便捷的交通方式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同时,城市的环境质量也在不断提升,更多的绿化和公园建设使得城市空气清新,人们的生活品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科技创新的力量在____年的江浙沪地区,科技创新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我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江浙沪地区的高科技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大量的科技企业、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在这里落户。
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在这里得到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产业的效率和竞争力,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我对江浙沪地区对创新创业的支持政策感到印象深刻,这里的政府对科技企业和创业者提供了很多支持。
创新创业的氛围浓厚,大量的创新项目和初创企业涌现出来,成为了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三、文化繁荣和多元化江浙沪地区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文化也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我对这里的文化氛围和多元化感到欣喜。
首先,江浙沪地区的传统文化得到了重视和保护。
传统艺术、古建筑等文化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丰富的文化活动使得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的浙江经济发展

浙江建设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和优质创新资源集聚。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
浙江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推动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完善,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03
02
01
浙江的区域经济发展
03
杭州湾经济区概述
杭州湾经济区是浙江省重点发展的区域之一,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黄金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生产性服务业
浙江加快发展金融、物流、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
消费性服务业
浙江积极发展旅游、文化、教育等消费性服务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
服务业创新发展
浙江鼓励服务业创新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
高新技术企业培育
浙江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力度,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04
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01
自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对外贸易规模持续增长,出口额和进口额均呈现显著增长趋势。
出口商品结构优化
02
浙江出口商品结构从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转变,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逐渐增加。
出口市场多元化
03
浙江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出口市场覆盖全球,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长较快。
对外投资规模扩大
随着浙江企业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化水平的提高,浙江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领域涉及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开发等多个领域。
对外投资主体多元化
浙江对外投资的主体既有大型企业集团,也有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为浙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外投资区域广泛
浙江对外投资区域覆盖全球各地,尤其在欧美、东南亚、非洲等地区有较大投资规模,对外投资成为浙江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江浙沪地区产业结构差异性分析

江浙沪地区产业结构差异性分析江浙沪地区是中国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经济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
在这三个地区中,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莫过于上海,其次则是江苏、浙江两个省份。
这三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强大,但是其中的产业结构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是由于各个地区的历史、地理、资源等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
江浙沪三地的产业结构在宏观层面上的表现是,上海以服务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弱势产业中的工业和农业发展相对较少;江苏则以制造业占据主要位置,其次为服务业,农业和林业、渔业等弱势产业的发展相对落后;而浙江则以工贸业迅猛发展,在此外,服务业和农业发展相对平衡。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上海是中国最早进行现代化改革的地区之一,上海所处的位置也使得其具有拥有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进入20世纪,上海的贸易、金融、工业等方面发展迅速,民营经济在这里得到了非常好的发展机遇。
随着市场发展,服务业的地位逐渐上升,成为上海现在经济最为重要的产业。
江苏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也是东部地区的十二个经济圈之一。
江苏的产业结构也与其历史有关。
20世纪70年代以前,江苏的传统产业是纱织、纺织、涂料、药品等产业,以与上海紧密联合的方式,为上海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但是随着上海的服务业取代制造业成为主导产业,江苏的制造业开始由粗放发展向精细化、高端化发展,成为江苏经济的支柱。
浙江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
改革开放后,浙江的制造业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大量制造业企业迅速成长起来。
与此同时,浙江经济比较集中的江浙沪地区相比,农村经济有一定差距,导致浙江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从地理位置来看,上海依靠港口,江苏依靠丹徒口和淮海经济带,浙江依靠宁波、温州、义乌等地对外开放,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其经济结构的发展。
总之,在江浙沪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然而,面对未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江浙沪地区必须不断地调整和优化自己的产业结构,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提高经济的创新力、竞争力和可持续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从而带动更多地区的经济发展。
双循环背景下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

一、引言2008年9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方针之一。
根据国务院2016年9月发布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可知,长江经济带包含上海、江苏、浙江、江西等11个省份,占据国土总面积的21%,但是其贡献了全国40%左右的GDP。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中明确提出“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阶段转变,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建设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且促进效果不断加速(丁俊菘等,2022)。
2020年5月,中共中央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而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双循环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王一鸣,2020)。
其中,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区域增长极,对中国经济的全面高质量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其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不平衡现象也逐渐产生(梁婉君和何平,2022)。
长江经济带的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且不同地区之间的提升程度各不相同,呈现出从上至下逐渐增强的分布特征(张明斗和李玥,2022)。
我国“十四五”规划提上日程,该阶段发展的主题是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求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阶段,同时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均需要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所以研究双循环背景下的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背后的影响机制对其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更加准确地认识长江经济带中各个省份经济发展状况,而且对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函数型数据分类研究,编号:KYCX22—220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浙沪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比较
江浙沪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比较
内容提要: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区域经济对外开放呈现出不同的模式。
在我国经济最活跃的东部沿海地区,先后出现了“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浦东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形成了“新苏南模式”、浙江模式和上海模式。
本文对江浙沪三地开放模式进行比较,认为江苏在“引进来”方面有优势,浙江在”走出去”方面有特色,而上海则在中心城市的国际化发展领先全国;同时,三种模式也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因此,应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打造长三角经济发展的未来。
关键词:江浙沪,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比较所谓开放型经济模式,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或地区通过对外开放将本土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融合,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的类型与方式。
因此,开放型经济模式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成就了长三角上世纪80年代的发展,而江苏“开发区产业集聚”、“浙江现象”和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形成了长江三角洲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模式,并在上世纪90年代得到不断深化,也奠定了长三角在21世纪初期在中国的地位和在世界上的影响。
一、江浙沪开放型经济模式产生与演化比较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的江苏、浙江、上海,选择开放型经济作为经济跨越的支点,使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成为中国开放度最高、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
三地在原“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浦东模式”基础上经过一次次嬗变,原模式所涵盖的区域以及内涵均已大大拓展,甚至发生了质的飞跃,演变成新苏南模式、浙江模式和上海模式。
1、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产生与演变
江苏经济发展的精髓充分体现在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上,即着名的“苏南模式”。
”苏南模式”这个词是费孝通先生在1983年所写的《小城镇•再探索》中提出来的,是对以乡镇政府为主组织资源,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的高度概括。
江苏苏南以乡镇集体企业起步并由此而迅速推进的“苏南模式”,作为工业化
的一种区域范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苏南模式在经过了20世纪80年代大发展、进入90年代后,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原有的模式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已难以再有作为。
90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在经过对内进行产权改革,对外实行开放后,抓住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机遇,走上了国际化发展道路。
这一嬗变,使苏南模式有了全新的内涵,以“外资、外贸、外经”三外齐上,以外养内”的战略为基调,突破了原来以乡镇企业为主体、城乡经济结合为内容的旧“苏南模式”,为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之在世纪转折时期重新显现出生机。
尤其在利用外资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也成为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典范。
从以乡镇工业发展为主体的苏南模式到以开放为主要特征的新苏南
模式,其经济发展走过了一条先工业化、再市场化、再国际化的发展路径。
2、从温州模式到浙江模式
浙江经济发展模式的精华主要体现在温台地区的经济发展上,即着名的“温州模式”。
所谓温州模式是对浙江省东南部的温州地区,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独特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种概括。
20世纪80年代初,一大批温州人背井离乡做小生意,跑供销,家庭工业、联户企业迅速成长起来,在此基础上,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大型专业市场迅速崛起。
1985年5月《解放日报》以《乡镇工业看苏南,家庭工业看浙南——温州33万人从事家庭工业》为题报道了温州的家庭工业,第一次使用了温州模式这一提法,此后直到90年代后期才在正式文件中出现并广泛传播。
温州模式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期之后,温州模式进入制度、技术、市场和产品的全面创新阶段。
工业和人口向城镇集聚,城镇建设市场化,产品和企业向规模化、公司制和品牌经营迈进,而本地专业市场进入衰退期,开始向国内外市场发展。
通过“走出去”,首先是商品走出去,然后是商人走出去,如在国外开办中国商品城等,继而带动了相关产业、产品与劳务走出去,形成了以“走出去”为主
要特征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与此同时,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浙江经济从封闭的自我积累方式向开放型经济转变,产业链开始向省外甚至国外延伸,
1、开放度比较
开放度是一国或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以及本地区经济发展与国
外经济的联系程度。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开放度有很多因素,考虑到现阶段我国对外开放主要体现在对外贸易与利用外资方面,因此,本文构建对外开放度指标等于外贸依存度与外资依存度之和。
即: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GDP,外资依存度=实际利用外资总额/GDP。
经测算,江浙沪的对外开放度如下表所示:
表1:江浙沪对外开放度比较年份上海江苏浙江外贸依存度外资依存度对外开放度外贸依存度外资依存度对外开放度外贸依存度外资依存度对外开放度
19900.1740.0070.1810.0450.0030.0480.0590.0030.06219920.1760 .0160.1920.0570.0130.070.0770.0040.08119950.8250.1020.9270. 2660.0870.3530.2690.0300.29919980.7040.0820.7860.3020.0760. 3790.2460.0220.26919990.6410.0580.6990.3230.0710.3950.2820. 01900.300000.9950.0571.0520.4400.0610.5020.3810.0220.404200 11.0180.0711.0890.4460.0600.5070.4020.0270.42920021.1110.06 51.1760.5470.0790.6260.4450.0320.47820031.4870.0721.5590.75 50.0700.8250.5410.0430.584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相关年份统计数据计算得出。
从计算结果来看,江浙沪开放度总体水平较高,并呈稳步上长态势,特别是在加入WTO后,三个地区对外开放度都有明显提高。
2003年上海对外开放度为2000年1.48倍,江苏为2000年1.64倍,浙江为 1.445倍,江苏提高的幅度相对大一些。
从开放度的比较情况来看,上海开放度最高,江苏次之,浙江最低,其重要原因是由于江苏、浙江有广大的农村,城市化率低,故开放度也较上海低;从开放度的结构来看,上海贸易依存度明显高于江浙,表明上海出口产品具有竞争力,外资开放度上海与江苏非常接近,而浙江无论是对外贸易依存度还是利用外资依存度,都明显低于上海与江苏,主
要是由于浙江开放模式与上海、江苏模式的差异所致。
2、主要经济指标比较表2:2003年江浙沪主要经济指标比较指标江苏值上海值浙江值国内生产总值(亿元)451.86250.819395.0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167963653319730三大产业增加值比例8.8:54.5:36.61.5:50.1:48.47.8:52.3:39.7财政总收入(亿元)798.1886.2706.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92621486713180农民人均纯收入(元)423966585431进出口额(亿美元)1136.713.4614.1出口额(亿美元)591.4484.82416.0合同利用外资(亿美元)308.1110.640.5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158.058.554.5对外经济合作(亿美元)20.8714.9813.16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上海经济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2004年浙江统计公报。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江苏省的经济总量大,特别是开放型主要经济指标均高于上海与浙江;但人均指标低于上海与浙江,在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上海第一,浙江次之,江苏最低。
反映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对经济增长及居民富裕程度的不平衡性。
3、开放型经济在全国地位的比较
表3:2003年沪苏浙对外贸易与利用外资情况
对外贸易额(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亿美元)绝对量占全国比重(%)绝对量占全国比重(%)全国85.1100535100江苏
1136.713.3515829.53上海13.9713.2058.510.93浙江
614.27.2254.510.19
资料来源: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
从上表可看出,江浙沪开放型经济在全国均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江苏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占全国的比重最高,尤其利用外资,高达29.53%,也反映了江苏利用外资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外贸易江苏与上海相差不大;利用外资浙江与上海比较接近,但江苏与浙江两个指标差距均较大,这也反映了两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