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性

合集下载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任何人的主观意志,而是符合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革命发展规律的,是历史作出的选择,是无产阶级的选择。

这条道路必将引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顺应历史潮流,是历史作出的选择。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独立的封建中国逐渐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此后,帝国主义列强接踵而至,加速了侵略的步伐。

中国的主权丧失、领土被瓜分、资源被掠夺、人民被压榨。

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为了救亡图存,寻找一条适合当时中国生存、发展的道路,近代的仁人志士提出了各种救国方案,进行了各种尝试。

资产阶级共和方案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人们追求的方法。

1851年,农民出身的洪秀全掀起了一场历时14年,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农民革命运动,但由于小农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最后也只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1860年,洋务派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

他们企图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来拯救清王朝,结果在中日甲午战争的炮火中破灭。

1895年,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主要代表的维新派发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他们试图在不推翻清王朝的前提下,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但由于封建保守势力的强大与维新派严重脱离群众,戊戌变法仅仅持续了103天就以失败而告终。

1911年,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但辛亥革命最终的成果被清王朝的旧臣袁世凯所窃取。

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连年混战,人民仍然处于水生火热之中,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面貌没有改变。

正当中国的先进分子对国家的命运彷徨和思索的时候,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1919年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深受着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在1921年,无产阶级成立了自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他们奋斗的目标。

浅谈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浅谈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浅谈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现在很多人有这么一个观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基础应该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上的。

而共产主义生产关系更应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上的。

而现实是中国的生产力水平比美国的生产力水平低了很多很多。

但是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美国却是资本主义国家。

也就是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在并不发达的的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上的。

因而,现在中国不应该去建设社会主义,而应该去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只有建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要发展,要先补上资本主义这一课。

这种观念,不仅在理论界很有市场,在党和国家的各级干部当中,也很有市场。

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我可以告诉大家: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他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

中国不需要再去补资本主义这一课,也无法利用补这一课来发展生产力。

既然如此,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有这种错误观念呢?归根到底,就是因为我们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什么是共产主义生产关系?”、“什么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错误理解所造成的。

第一、我们要正确理解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力”是什么呢?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这种说法过于笼统,理解起来太空虚。

我是这样理解:生产力是社会公民利用科技知识,加工自然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加工品,生产产品,来满足社会公民生活需要的一种能力。

生产力有两大要素:1、社会公民的劳动积极性。

2、社会公民掌握科技知识水平的高低。

说起生产力的两大要素,不能不想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话,其实这句话是错误的。

生产力是公民利用科技知识搞生产的能力,战斗力是军人利用军事装备打仗的能力。

如果有人大肆宣传“军事装备是第一战斗力”,我想全国人民都会笑了,拥有第一战斗力绝对优势的蒋介石国民党怎么会被毛主席共产党用小米加步枪打得落花流水,逃跑到台湾去了呢?当然,在当时知识分子被打成臭老九,科技知识作为生产力的重要要素被严重轻视的情况下,用这句话来提高知识分子的地位,解放生产力,也无可非议。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作者:聂向前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07期摘要本文在初步对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选择论内涵的阐述上提出了一个新名词——历史辩证统一论,试图来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历史决定和历史选择的辨证统一的结果。

针对1949年中国人民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样一个案例,本文阐明了这种选择是历史辩证统一论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历史决定论历史选择论历史辩证统一论作者简介:聂向前,湖南工业大学2008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3-281-02对这样一个重大问题的分析和探讨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即历史的发展是必然性的还是偶然性的,换句话说,对历史的发展是持历史决定论还是历史选择论的观点?同时还有一个基础性的事实,那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实践哲学的理解问题。

因此要分析1949年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到底是历史决定论还是历史选择论,或者是第三者,本文拟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展开分析。

一、对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选择论的理解历史决定论的概念,此名词是由卡儿·波普尔首先提出来的。

其含义是指认为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存在着普遍的因果关系、必然性和规律性,人的活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必然性的制约。

这个概念是建立在先前的决定论概念基础上的。

而关于决定论的含义,从斯宾若莎到霍尔巴哈、从牛顿到拉普拉斯,尤其是拉普拉斯对决定论的解释成为一个经典,即“所谓决定论是指关于世界因果结构的这样一种理论,它认为宇宙中未来的事件依因果律由过去事件严格决定,因而和过去一样已成定局;只要给出宇宙现在状态的完整和精确描述,依因果律,未来事件便能精确预知。

豍“19世纪和20世纪的绝大多数哲学家和科学家都使用过这个概念。

豎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华夏先生在他发表在1993年第六期《中国社会科学》上的《决定论究竟是什么?》这篇论文里,从量子力学的领域分析这种决定论的错误,他认为“量子力学说明,并非宇宙中的一切事件及其特征值都完全由因果决定。

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作者:胡骏来源:《大观》2015年第08期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不可动摇的底线,但也不能脱离与全球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性一、从历史的角度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从历史发展的轨迹看,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奴隶制带来生产力的衰退,封建帝制和专制独裁都阻碍中国发展。

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国家,无产阶级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新课题;新民主主义解决了经济落后国家在夺取政权后,如何建设新国家、以最小的代价和平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等的难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如何进行共产主义运动,如何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为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架起一座桥梁。

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中国与世界发生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新民主主义不再适合中国。

当时的中国领导人开始思考究竟什么路线最适合中国国情。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肃清国民党在大陆的残余力量,召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健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归国家所有,完成新解放区的土地制度改革,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

在完成社会改革和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同时,到1952年底,全国工农业生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面恢复了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为发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准备了条件。

随之而来的考验就是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存在误解,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论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_兼驳资本主义_补课论_曾长秋

论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_兼驳资本主义_补课论_曾长秋

第15卷第4期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15No4 2009年8月J. CENT. SOUTH UNIV. (SOCIAL SCIENCE)Aug 2009论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兼驳资本主义“补课论”曾长秋(中南大学政治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摘要:马克思提出的经济落后国家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而进入社会主义的理论,在中国得到了实现。

毛泽东创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邓小平等阐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则回答了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两次飞跃,论证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跨越“卡夫丁峡谷”;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驳“补课论”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09)04−0464−061881年3月,马克思在给俄国女作家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中,提出了经济落后国家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而进入社会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理论。

经过从列宁到毛泽东、邓小平等人近130年的探索,不仅在理论上论证了其正确性,而且在俄国、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得到了证实。

从理论上讲,列宁在20世纪20年代初指出,殖民地和落后国家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过渡到苏维埃制度;毛泽东创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邓小平等阐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则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在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问题。

从实践上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两次飞跃,进一步夯实了马克思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理论基础。

现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了。

历史已经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不能实现,是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不容许,世界无产阶级不援助,中国工农大众不答应。

历史小论文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历史小论文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我的映映大国,中华民族是有着几千年党派灿烂文化的悠久民族。

她曾经为中国及至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四大发明早已斐声中外,就是一例。

然后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中国近代落伍了。

强盗的入侵,列强的欺凌,让中华民族饱尝了幸酸与屈辱。

无数志士仁人,奔走沥血,都失败了,唯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才将中华民族拯救于灾难之中,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使中国走向独立、富强、光明的道路。

在那不堪回首的岁月,鸦片战争的炮声,扣开了中国沉重的闭关自守的大门,从此列强纷至沓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中国由开始认为半殖民地到完全成为半殖民地。

赔款总额达13亿两白银之多。

租界的开辟,工厂的兴办,华人与狗牌子的竖立,中国已国将不国。

然而那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中华民族,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斗争,尤其是那些仁人志士,为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而前仆后继。

金田起义的烈火,揭开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的波澜壮阔的农民革命运动——太平天国革命的序幕,斗争达十几省,坚持战斗14年,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但洪秀全的“天国”理想,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了。

历史证明,农民阶级“天国”设想不可能领导中国走向胜利。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面对日益严峻的民族危机。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积极倡导民主立宪,并进行一百零三天的“百日维新”,虽然在当时起了社会启蒙作用,但最终由于顽固反动势力的强大,以戊戌六君子血洒菜市口而宣告结束,说明改良主义的君主立宪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人们探索着、抗争着。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资产阶级的壮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积极倡导民主共和国,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尽管都失败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最终点燃了武昌革命的熊熊烈火,终于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近代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必然选择

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必然选择

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必然选择回首中国坎坷的岁月历史,中国就是再一次又一次的思想大潮的洗礼下,不断向前探索,不断向前迈进。

然而最后是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救国强国的梦想,再一次又一次的思想革命中,历久铭新,夯实毅力于先进思想之林。

中国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是否具有历史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有历史必然性吗?答案是肯定的。

纵观历史,自1840年起,我国就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

西方列强以及恶毒的封建统治者的压迫使亿万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奴役生活。

当然。

中国人民也进行了多次反抗斗争:三元里人民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黄海战役,然而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又签下了一条有一条卖国求辱的不平等条约。

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益加深。

除此以外,我们还试图像西方资本主义看齐、学习。

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民主革命,试图将中国引入资本主义道路来拯救中国。

然而事实告诉我们,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因为,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帝国主义以及封建势力双重压迫的夹缝中诞生的,他有自身的软弱性、妥协性以及依赖性,是一个发展不良的畸形主义形式。

自然不能过带领中国走出困境,走向繁荣昌盛。

1919年5月4日,中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的革命运动,由青年学生起先锋作用,工人起主力军作用,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思想解放运动。

他也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从次,中国开始了从旧民族主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最开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慢慢被更多的先进知识分子所熟悉与接纳,渐渐深入人心。

又有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大大的鼓舞了中国人民抵抗外敌的信心。

从此,中国又开始效仿苏联成功的范例,一步一步的走,攻打主要城市、攻打敌人主要力量的道路。

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然而这条道路走的并不顺利。

再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中共领导人总结出了并不能完全照搬马克思主义在苏联的胜利例子,应该要考虑中国国情,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总结出一条最适合中国革命的道路。

试论20世纪50年代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试论20世纪50年代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试论20世纪50年代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了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把向社会主义全面过渡的问题提到中国共产党的面前。

就当时国内国际的政治、经济形势而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这个时期向全面过渡的主客观条件业已成熟,提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适时的和必要的。

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做出的正确选择。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国民经济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道路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是当时客观形势发展的产物当时的形势是:抗美援朝战局早已稳定,和谈在主要问题上已经达成协议,新中国被迫进行的这场战争不久可望结束;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主要是大规模土地改革的任务,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尽管受战争的影响并有紧张的社会改革相伴随,由于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进行得比较顺利,原来设想“三年五年恢复”,现在三年就实现并超过了预计的目标。

以上说明,我们已经获得了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的条件。

党及时决定从1953年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计划的主体当然是国家的工业化,并根据国内国际形势,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计划同落后、分散的个体农业,同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发展重工业的资金积累在我国相当大部分是来自农业,并且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对粮、布和副食品的需求也将大幅度增加。

而我国个体农业的状况是:经济力量十分薄弱,只能勉强维持简单再生产,根本无力扩大再生产;农民生活艰难,购买力很低;个体农业商品率低,基本上是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

这样落后的农业难以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只能是把个体农业改造成为集体农业以增加农业生产。

从体制上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在当时,客观上要求建立高度集中的靠行政手段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了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就必须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造成国家完全能够控制的、执行国家计划的经济组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中国之所以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是从这几个方面来认识的:一.从近现代史的演变来看,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

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加深。

人民被逼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民族的解放。

从康梁的戊戌变法,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都是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都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

但是,戊戌变法的失败,辛亥革命的果实被窃,导致了资本主义无法在中国进行下去。

人民的生活,也在水深火热中煎熬。

二.中国共产党明确中国的发展道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它主导了中国的革命,明确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中共认为中国未来是要走向社会主义的,而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的第一步。

新民主主义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本身就处于深刻的变动之中。

在这样的变动之中,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三.过渡时期的发展体现了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提出了这一时期的总路线。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也就是说,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渡道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

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受到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军事上、外交上的严密封锁以及遏制。

中国难以从资本主义国家那里获得必要的援助。

当时,只有
社会主义国家和为独立而斗争的国家同情中国,只有苏联愿意和能够帮助中国。

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也有利于给中国提供经验,帮助中国顺利实现社会主义。

这种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五、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并取得一系列的成就。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其实是“摸着石头过河”。

在探索中虽然出现过“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错误,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都很好地解决了。

在纠正错误之后,中国取得了重大的显著的成就。

主要表现在: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基本建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医疗、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国际环境不断改善,国际形象日益友好。

同时,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在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政治方面提出了若干基本原则。

为社会主义的良好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不断彰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经济、文化、政治方面都迈入了新时期。

改革开放的初步展开,农村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农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社会不断发展。

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也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被提出。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三步走”等战略形成,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不断完善。

改革的突破,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济体制完善,精神文明建设增强。

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并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提高了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人民迈入了一个新的生活阶段,人民的利益得到保障。

总的来说,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也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中
国才可能不断发展,实现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人民的生活水平才会提高,利益才会有保障。

这样,我们才可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终向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不断迈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