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师范大学概况
【江苏师范大学排名】江苏师范大学特色专业-江苏师范大学录取分数线

【江苏师范大学排名】江苏师范大学特色专业-江苏师范大学录取分数线江苏师范大学坐落于江苏省徐州市,是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9所实施高校之一,江苏省和徐州市重点建设的省属重点大学。
学校首任校长为战功卓著的刘先胜中将。
学校设有3个试点学部、21个专业学院以及教师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独立学院科文学院。
设有70个本科专业,2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覆盖十一个学科门类。
学校是全国首批200所“有资格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之一,相继与国外2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先后接收24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来校学习。
学校已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建立了孔子学院,并与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等国高校开展了合作办学和学分互认项目。
与哈佛大学、香港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合作开展了师资和管理人员培训项目。
2012年10月26日,江苏师范大学建校6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分别发来贺信或题词。
省委书记罗志军致信祝贺。
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燕文出席庆祝大会并讲话。
在学校发展史上,有著名的汉语言学家廖序东教授,著名诗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吴奔星教授,戏剧家、中国古代文学史家王进珊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吴汝煜教授,教育家刘百川教授,心理学家张焕庭教授,历史学家臧云浦教授,地理学家罗其湘教授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
廖序东教授与黄伯荣教授共同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三十年来一直为全国高校通用教材,发行量超过500万册。
50多年来,全校师生秉承先辈们创立的“崇德厚学,励志敦行”的校训,发扬“厚重笃实,艰苦创业”的校园精神,经过不懈努力,各项事业都有了快速的发展。
学校占地2047亩,校舍面积78.06万平方米(其中实验室总面积1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11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77亿元;图书馆藏书230万余册。
学校现有泉山、云龙、奎园、贾汪4个校区,21个专业学院以及成人教育学院、技术教育学院(社区学院)和独立学院科文学院,另设有1个直属教学单位、40个校属科研机构。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简介

二〇二〇年第七期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以培养小学和学前师资为重点的省属普通本科学校。
学校前身江苏教育学院创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江苏省较早设立的17所公办本科学校之一。
学校1959年开始举办本科教育,“文革”期间停办,1978年复办,1996年恢复本科教育。
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转设为省属普通本科学校并更名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60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服务江苏基础教育的办学定位,逐步形成了“职前职后融通、教育科研引领、实践取向鲜明”的办学特色。
学校秉承“崇德敬业、求真创新”的校训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范精神,围绕内涵建设主线,扎实推进人才培养卓越计划、师资队伍振兴计划、学科建设提升计划、教育科研领先计划、合作协同发展计划、内部治理创新计划等六大计划,朝着“建成高水平有特色的师范学院”目标稳步前进。
学校拥有江苏省一流专业7个,品牌专业、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10个,江苏省实验教学和实践教育示范中心3个。
建设有江苏省精品课程9门和在线开放课程8门,11部教材被评为江苏省重点教材。
近五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8项。
学校拥有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3个,拥有江苏高校优秀创新团队、江苏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江苏高校重点社科研究基地和江苏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培育智库。
学校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近年来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全国排舞锦标赛一等奖、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海报设计大赛金奖、国际和平海报双年展金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三等奖、江苏省大学生师范技能大赛一等奖等奖项近百项。
学校重视国际交流和合作,先后与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与海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建立了院士工作站、俄罗斯文化中心、西班牙文化中心和海峡两岸戏曲与国学传承交流基地,其中俄罗斯文化研究中心获批教育部国别研究中心。
江苏师范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3. 科研实力雄厚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拥有省优秀创新团队 1 个。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14 项,其中重大项目 2 项,省部级项目 20 余项。在 包括《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研究》、《哲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 等国内权威期刊,以及国外的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于 2016 年 1 月由原法律政治学院和管理学院的相关 专业组建而成立。设有哲学、社会工作、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公共 事业管理等全日制本科专业,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成人教育本科专 业。学院拥有哲学、公共管理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建有公共管理硕士(MPA) 和社会工作硕士(MSW)两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哲学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学科, 公共管理为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的支撑学科,社会工作专业在 2019 年入选江 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双万计划)。 1.师资力量雄厚
(含一流学科)应届本科毕业生、我校接收的普通类推免生,第一学年可直 接获得一等学业奖学金(名额单列,不占一等奖学金规定的比例)。 (2)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按有关规定评定,奖学金标准为 20000 元/人。 (3)朱敬文奖助学金按有关文件评定,获得特别奖学金标准为 5000 元/人, 获得一般奖学金标准为 2000 元/人,获得助学金标准为 2000 元/人。
②《公共管理学》,张成福、党秀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年修订 版。 855 社会保障概论 ①《社会保障概论》,孙光德、董克用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年第五版; ②《社会保障概论》,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年第一版。 4. 公共管理硕士(MPA) 199 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全国统考,不指定参考书目) 204 英语二(全国统考,不指定参考书目) 5. 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 331 社会工作原理 ①《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指导教材, 中国社会出版社,2018 年版; ②《社会工作理论》(第二版),何雪松著,格致出版社,2017 年版。 437 社会工作实务 ①《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指导教材,中 国社会出版社,2018 年版; ②《个案工作》,许莉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年版; ③《小组工作》,刘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年版; ④《社区工作》,徐永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 (二)复试科目及参考书目 1.哲学专业
江苏教育院校推荐信模板

——向有志青年推荐江苏省优质教育院校尊敬的[收信人姓名]:您好!在此,我衷心地向您推荐江苏省内的几所优质教育院校,希望这些院校能为您的孩子或亲友提供一个卓越的学习平台,助力他们实现梦想。
首先,我强烈推荐江苏师范大学。
作为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江苏师范大学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之一。
自1952年创办以来,学校已走过70余年的辉煌历程。
其前身为江苏师范专科学校,后与徐州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徐州师范学院,再后来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
学校秉承“崇德厚学,励志敏行”的校训,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江苏师范大学拥有泉山、云龙、奎园、贾汪4个校区,设有22个专业学院,包括敬文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等。
学校位列《泰晤士高等教育》2022世界大学排名中国(内地)大学50-72位,U.S.News2022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国(内地)大学第94位,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在这里,您的孩子将有机会接触到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江苏大学也是不容错过的选择。
这所由原江苏理工大学、镇江医学院、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重点综合性大学,拥有百年办学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江苏大学作为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共建高校,以及首批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其综合实力一直位居全国百强之列。
江苏大学的前身镇江农业机械学院,是国内最早设立农机专业、最早系统开展农机教育的高校。
学校坚持立足江苏、服务行业,始终以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现代化为使命。
在这里,您的孩子将有机会接触到农业、工程、医学等多个领域的优质教育资源,为他们的未来职业生涯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此外,江苏省内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教育院校,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
这些院校在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拥有独特的优势,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在此,我衷心希望您能认真考虑以上推荐,为您的孩子或亲友选择一所合适的院校。
徐师大简介

徐州师范大学简介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徐州师范大学,不,应该改口为江苏师范大学啦!一个星期前才刚刚改名啊!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久久广场。
大家请跟我到这边来,让我们看看这块石碑上的字--------江苏师范大学。
曾经这里写着徐州师范大学六个大字,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故事。
在1996年之前,徐州师范大学原名徐州师范学院,当时著名的书法家郭沫若先生为我校题词,在更名之后,我们仿照了郭沫若先生的字体,添了一个大字,省掉院字,就成了大家现在看到的徐州师范大学。
而现在已经是江苏师范大学啦!大家继续跟我走,我们一起看看石碑后面的字,石碑后面写有“崇德厚学,励志敦行”八个大字,这是出自著名的书法家尉天池之手。
徐州师范大学的前身是1952年创办于江苏无锡的转业干部文化速成学校,战功卓著的刘先胜中将是第一任校长。
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转制为普通高等教育序列,成立江苏师范专科学校。
1958年学校北迁徐州,1959年与徐州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徐州师范学院,当年起招收本科生,是当时苏北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高校。
60年代初,全国高校布局调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指示:“徐州地区地域辽阔,要有大学”,学校因此得以保留。
从此,学校扎根苏北,艰苦创业,逐步发展。
1989年,成立于1984年的第二所徐州师范专科学校并入我校。
1996 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徐州师范大学。
1999年,原隶属国家煤炭部的徐州工业学院并入我校,促进了我校工科专业的发展。
学校现有泉山、云龙、奎园、贾汪4个校区,21个专业学院,另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淮海发展研究院、汉文化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江苏省药用植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语言科学与神经认知工程重点实验室等直属教学科研单位以及成人教育学院、社区学院和独立民办学院科文学院。
学校现有65个本科专业,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5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并具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在校研究生、普通全日制本科生近25000人。
江苏师范大学(中外合作)

江苏圣理工学院-中俄学院简介江苏师范大学(中外合作)1628江苏圣理工学院—中俄学院是江苏师范大学二级专业学院,负责整合中俄合作院校优质科教资源、统筹江苏师范大学中俄合作办学工作。
江苏师范大学中俄合作办学始于2007年,先后与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莫斯科国立经济统计信息大学、圣彼得堡亚历山大一世国立交通大学及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等俄罗斯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2013年,江苏师范大学设立“中俄学院”,负责“中俄合作办学项目”工作,推进我校对俄合作办学工作。
2016年,中国教育部批复设立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江苏师范大学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联合工程学院”(简称江苏圣理工学院)。
2017年1月,学校对江苏圣理工学院、中俄学院两个学院进行合并管理,简称为江苏圣理工学院-中俄学院。
学院有全日制在籍本科生1190人。
2009年以来赴俄罗斯学习学生共330人,目前有87人在读,36人在本科阶段获得国家政府奖学金,116人获得学院资助出国留学。
赴俄罗斯学习的139名双学位生全部获得俄罗斯高校颁发的学士学位证书,其中96人在俄罗斯高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专业设置江苏圣理工学院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 、“电子科学与技术” “和电子信息工程” 4个本科专业和“机械工程” 、“光学工程”2个硕士专业。
本科专业采用“2+2”培养模式,即前2年在江苏师范大学学习,顺利完成教学计划且通过俄罗斯对外俄语等级考试一级测试后,学生可到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学习。
完成教学计划、毕业考试合格并通过本科毕业论文答辩的学生,可获得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颁发的本科毕业证书(含学士学位)和江苏师范大学颁发的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不出国的本科生,可继续在江苏师范大学学习,学制为 4 年,完成教学计划、通过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并达到学士学位规定要求的学生可获得江苏师范大学颁发的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核心课程:综合俄语、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理论力学、电子技术、材料力学、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金属切削原理、金属切削刀具。
江苏师范大学2021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导语】从教育部阳光⾼考信息公开平台获悉,江苏师范⼤学2021年普通本科招⽣章程已公布,具体详情如下: 第⼀章总则 第⼀条为保证招⽣⼯作的顺利进⾏,规范招⽣⾏为,切实维护考⽣合法权益,根据《中华⼈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民共和国⾼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和教育部有关招⽣规定,以及相关省(⾃治区、直辖市)的招⽣政策,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章程。
第⼆条学校名称:江苏师范⼤学。
学校代码:10320(国标代码)。
办学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新区上海路101号(泉⼭校区);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和平路57号(云龙校区)。
办学层次及类型:本科,公办全⽇制普通⾼等学校。
第三条学校对在规定的年限内达到所学专业毕业要求的全⽇制本科⽣,颁发江苏师范⼤学普通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校学位授予有关规定的全⽇制本科⽣,颁发江苏师范⼤学学⼠学位证书。
第四条江苏师范⼤学招⽣⼯作将全⾯贯彻教育部、各省(⾃治区、直辖市)有关⽂件精神,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德智体美劳全⾯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并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考⽣、家长及社会各界的监督。
第⼆章组织机构 第五条学校招⽣⼯作的领导机构是“江苏师范⼤学本科招⽣⼯作领导⼩组”,全⾯负责本科招⽣⼯作。
第六条本科招⽣办公室是学校组织和实施本科招⽣⼯作的常设机构,具体负责学校本科招⽣的⽇常⼯作。
第七条学校纪检监察部门负责监督本科招⽣各项政策和规定的实施。
第三章招⽣计划 第⼋条学校根据教育部及各省级招⽣主管部门有关⽂件精神,结合⼈才培养⽬标、办学条件等实际情况,统筹考虑各省(⾃治区、直辖市)⾼考⼈数、⽣源质量、区域协调发展等因素,兼顾历年招⽣录取情况,综合分析,合理确定分省分专业招⽣计划。
年度招⽣计划及分省分专业招⽣计划以教育部及各省级招办审核公布的为准。
第九条学校预留计划不超过本校年度本科招⽣计划总数的1%,主要⽤于调节各地统考上线⽣源的不平衡。
第四章报名条件 第⼗条凡符合⽣源所在地各省(⾃治区、直辖市)招⽣委员会规定的报名条件的考⽣均可报考。
江苏师范大学开题报告

江苏师范大学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和意义江苏师范大学是江苏省一所重点综合性大学,一直以来在教育学、心理学、文化与传媒学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学术声誉。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教育领域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本研究拟以江苏师范大学为例,对其在当前大数据时代下的教育信息化状况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为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提供参考和建议。
2. 研究目标本研究旨在了解江苏师范大学的教育信息化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进一步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分析江苏师范大学的教育信息化需求和挑战;•调查江苏师范大学教师和学生对教育信息化的认知和态度;•研究江苏师范大学现有的教育信息化技术和平台,并评估其对教学和学习的实际效果;•探索江苏师范大学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发展趋势,并提出改进策略和建议。
3.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察和文献综述等。
具体方法如下:3.1 问卷调查设计并发放针对江苏师范大学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以了解其对教育信息化的认知和态度。
问卷包括信息化技术应用情况、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需求、信息技术培训需求等内容。
3.2 访谈通过与江苏师范大学教师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访谈,进一步了解其对教育信息化的实际需求和感受。
3.3 实地观察实地观察江苏师范大学的教育信息化设施和平台的使用情况,分析其在实际教学和学习中的应用效果。
3.4 文献综述回顾和分析已有的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了解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发展前沿和前人研究成果。
4. 预期结果基于以上研究方法,预期获得以下结果:•揭示江苏师范大学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需求和挑战;•分析教师和学生对教育信息化的认知和态度;•评估现有教育信息化技术和平台的实际应用效果;•提出江苏师范大学教育信息化改进策略和建议。
5. 研究计划本研究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5.1 研究准备阶段(1周)•定义研究问题和目标;•收集相关文献和调研资料;•设计问卷和访谈提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师范大学概况
江苏师范大学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是区域引领性示范高校。
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全国首批有资格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
学校现有泉山、云龙、奎园、贾汪4个校区,占地2047亩。
学校设有3个试点学部、22个专业学院以及中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和独立学院科文学院。
现有86个本科专业,2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覆盖十一个学科门类。
有教育硕士、体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艺术硕士、翻译硕士、工程硕士、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等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具有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研究生推免权。
现有在校普通全日制学生28300人。
学校相继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和巴基斯坦等国的44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先后接收26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来校学习。
学校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建立了孔子学院,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等国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和学分互认项目,与哈佛大学、香港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合作开展师资和管理人员培训项目。
建校以来,学校已向社会输送了十八万名毕业生,一大批取得突出成就的江苏师范大学校友活跃在海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等各个领域。
学校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在现有的1425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21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5人)、副教授465人,具有博士学位者554人。
目前我校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讲座教授1人,江苏特聘教授5人;双聘院士量级人才9人,长江学者、国家“杰青”量级人才46人;专任教师中有4人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3人入选“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32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9人获得“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5人为省“双创计划”引进人才,11人为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91人入选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128人入选省“青蓝工程”;有省“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3个、科技创新团队3个,江苏省“创新团队计划”引进团队4个,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3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1个。
学校注重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内涵建设水平稳步提升。
现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6项,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9个;化学学科进入全球ESI最新排名前1%。
现有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个;有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工业设计中心1个,省部共建研究基地1个,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
决策咨询研究基地1个,其他部级研究基地3个,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省高校国际问题研究中心1个、培育建设点1个;获批成为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二级保密资格单位。
近五年来,共获得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018项,其中国家基金项目299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6项、重点项目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获得包括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在内的部省级以上科研奖励近65项。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2004年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其中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3项(其中特等奖2项)。
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项,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教材1种,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项,承担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项,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6项;获批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4项,省级品牌、特色专业20个,省级重点专业类1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精品教材14部,省级重点教材9部,省级优秀精品课程47门,高校省级英文授课精品课程1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江苏省软件服务外包类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2项。
获得“中央支持地方财政专项”31项,拥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6个。
学校积极拓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途径,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彰显。
近年来,立足基础教育改革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立了江苏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先后与苏北十校共建教学科研联合体;与徐州、盐城、连云港、宿迁、宁夏中卫、内蒙古满洲里等地方政府建立了校市战略合作关系;与徐工集团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建立校地共建载体平台、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等产学研合作基地100余家。
大学科技园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江苏省留学人员创业园、徐州市大学生创业园、徐州市重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技术转移中心获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发展。
学校主动发挥作为苏北地区唯一的江苏省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的服务功能,不断为推进校地、校企深度合作,全面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积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