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太极图》及《太极图说》

合集下载

周敦颐《太极图》及《太极图说》

周敦颐《太极图》及《太极图说》

周敦颐《太极图》及《太极图说》先谢过御剑兄的《太極圖說--朱熹解附;並附朱熹辯及注後記》,让我有幸得此文章,今研习之,已有所得,感激之至,因周敦颐的《太极图》与《太极图说》是两种可合为一、可分为二的著作,图离开了说,就不能明其意,说离开图,则无以立其象。

我在网上搜索,幸而得之,今附于此.第一节周敦颐作《图》及《图说》考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

宋真宗天禧元年至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17—1073年)间人。

生于道州营道县之营乐里。

原名惇实,后避英宗旧讳改敦颐。

他是一位顺应三教合流思潮的儒家学者。

他以儒家的社会伦理哲学为主体,吸取佛教的“禅定”思想及道教陈抟《无极图》的宇宙观,开创了道(理)学体系。

他把儒家的《周易》思想与阴阳五行说、道教的内丹理论相结合,论证宇宙的本原——“无极而太极”,并制作了描绘宇宙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宇宙生成图式,还著作了阐发《太极图》的《太极图说》。

元脱脱撰《宋史·列传·道学》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瞭若指掌。

《宋史·周敦颐传》也说他:博学力行,著《太极图》,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

按《太极图说》为《太极图》之阐发,《太极图》为《太极图说》之图象。

朱熹说:“先生之精,因图以示,先生之蕴,因图以发”。

虽然,《宋史》肯定周敦颐曾作《太极图》及《太极图说》⑴,但从宋代至清代,对《图》及《图说》是否出自周敦颐,均有争议。

如宋时朱熹与陆九渊反复辨难,朱熹作肯定,陆九渊则疑其非周之作;迨至清代,黄宗炎作肯定,而朱彝尊则疑其出之于程颢(明道)。

同时,认为出自周敦颐者,又有分岐,宋代朱震等认为周敦颐乃受之于穆修,而朱熹等则认为是周敦颐所自作。

自宋以来,仍属悬案。

关于周敦颐哲学著作的最早记载,为周敦颐至友潘兴嗣所撰《濂溪先生墓志铭》:尤善谈名理,深于易学,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

太极图说

太极图说

经典选读——太极图说周敦颐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年―1073年),原名敦实,别称濂溪先生,又称周元皓,因避宋英宗旧讳改名敦颐,字茂叔,号濂溪。

北宋五子之一,程朱理学代表人,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

北宋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学界公认的理学鼻祖,称"周子"。

周氏学术思想,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融合道学,间杂佛学。

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论,故作《太极图说》文章简介:太极图是以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

该词最早出现在《易传·系辞上》中。

太极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术语,意为派生万物的本源。

太极图形象化地表达了它阴阳轮转,相反相成是万物生成变化根源的哲理。

太极图说上篇第一节:自无极而太极。

注疏:极,言对待之极至也。

无极,极化谓太极,去极化达无极。

两极并举,对立之成也。

两极调和谓中,然中庸,非此无极也,中庸之尽也必以此,故以异乎彼者言之于道源也。

道者万物玄同圆觉之修,尽归者此无极也。

所谓无极,即非无极,是谓无极,而凡夫之人贪着其事;所谓凡夫者,即非凡夫,是谓凡夫。

梁武帝问李兴业“太极”有无,李以“易有太极”对曰:“是有”。

邵雍曰:“太极既分,两仪立焉。

”“一气分而阴阳判。

”(《观物外篇》),刘牧曰:“太极者,一气也。

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一气所判,是曰两仪。

”(《易数钩隐图》)第二节: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注疏:太极动而生阳,是本自非动也。

一动一静,各一其性而言之也,以象观之谓一阴一阳。

两仪立,阳变阴合,化中偏正,万象成焉。

第三节: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注疏:阳变阴合,化中偏正有差,万象成焉。

如于道经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乃阴阳归极中也,偏正出万象。

《太极图说》,249字道破宇宙人生的真谛

《太极图说》,249字道破宇宙人生的真谛

奇鹏奇门遁甲|《太极图说》,249字道破宇宙人生的真谛太极图是以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

该词最早出现在《易传•系辞上》中。

太极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术语,意为派生万物的本源。

太极图形象化地表达了它阴阳轮转,相反相成是万物生成变化根源的哲理。

太极图形展现了一种互相转化,相对统一的形式美、和谐美。

它以后又发展成中国民族图案所特有的“美”的结构。

如“喜相逢”、“鸾凤和鸣”、“龙凤呈祥”等都是这种以一上一下、一正一反的形式组成生动优美的吉祥图案,极受民间喜爱。

《太极图说》则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哲学著作,全文只有249字。

受《周易•系辞传》的启发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阐释了其宇宙观,“无极而生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

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1.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无极和太极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两个概念,古人认为,宇宙形成之初是从一片“混沌”开始的,是静止的,没有方向、没有时间,不存在具体形态的物质;这种混沌的状态称作“无极”,之后,逐渐形成了天地、及各种具体形态的物质,经过不断地发展演变,形成了今天世界的面貌,这个世界始终都在运动着,不停地变化着。

那么从当初无极的静止,到事物开始成长变化的过程就称为“太极”。

简而言之,一切事物未产生之时,称之为“无极”,一切事物开始发生的萌动阶段,称之为“太极”;所以无极就是空无、静止;太极就是初生、将动。

“太极“动起来,就产生出阳,动到极点就静下来,于是生出阴,静达到极点又动,一动一静,互为根本,分化出阴阳二气。

阴阳二气交互作用就产生五行和万物。

2.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周敦颐《太极图说》之分析

周敦颐《太极图说》之分析

智库时代 ·269·智库论坛周敦颐《太极图说》之分析王 宁(河北大学,河北保定 071000)摘要:周敦颐,宋明理学之开端者,其学术被称为“濂学”。

著有《太极图》,《太极图说》,《易说》,《通书》等。

《太极图说》一文乃其思想的纲领,共249字,是为其《太极图》所写的一篇说明。

全文讲了大致两部分的内容,从开始至“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一句所讲的是”宇宙生成论“,其后半部分讲的则是道德伦理思想。

关键词:太极图说;核心思想;儒家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18)27-0269-002一、《太极图说》的内容(一)《太极图说》原文如下:“自无极而为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

阴阳,一太极也。

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全文讲了两部分的内容,从开始至“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一句所讲的是”宇宙生成论“,其后半部分讲的则是道德伦理思想。

有《太极图说》则必然先有《太极图》,《太极图说》是为了解图,周敦颐在构筑其哲学思辩结构时,是沿着“出入于释老“而”反求诸六经“这样的三教合一路数来的。

追溯《太极图》的渊源,也并非是他自己独作,而是以《道藏。

太极先天之图》为蓝本,吸收佛教禅师的《阿赖耶识图》,并依照陈抟的《无极图》而制造出来的,这也反映了宋代时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趋势和周敦颐出入释老的实际情况。

周敦颐与《太极图说》

周敦颐与《太极图说》

周敦颐与《太极图说》主讲:蔡厚淳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讲座的题目是《周敦颐与“太极图说”》。

为了表示对周夫子的敬重,出门前,我特地沐浴更衣,并在讲座现场焚起了檀香。

目的是形成一种气氛,让我们一起“宁心静气”,很好地来品味宋代理学开山者的代表作。

先介绍周敦颐。

周敦颐,字茂叔。

原名宗实,恰好与宋英宗的旧名相同,为避讳,遂改名惇颐。

到南宋时,其名又犯宋光宗赵惇的御讳,于是宋人又将他改名敦颐,这已是他身后一百几十年的事。

关于周敦颐的名字,张端:《贵耳集》卷上说:“周濂溪以舅官出仕,两改名。

先名宗实,因英宗旧名改惇颐,后又以光宗御名改敦颐。

”可见,周宗实改名周惇颐,乃他生前自改,而周惇颐改名周敦颐,乃南宋人为避宋光宗赵惇的名讳而帮他改的。

一个人,都已经死了一百几十年了,还得为避讳而改名,封建制度之腐朽,可见一斑。

所以,社会一定要进步。

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旗帜鲜明。

周敦颐是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

生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很遗憾,他只活了57岁。

至于他为什么五十几岁就去世了,后面我将专门讲到。

2009年他992岁。

周敦颐谥号元,称“元公”。

其父周辅成,也是进士出身。

我在一些场合都表达过我的观点,我觉得,我们不能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科举。

千年以来,科举这种制度,在相对公平地选拔人才方面,还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只是到了明朝以后,科举逐步演变为教条的、僵化的“八股取士”,才使它丧失了生命力。

而作为一种考试制度,无疑,至今依然是先进的。

英国就公然宣称,他们的现代考试制度就是就是向中国的科举学习的。

而美国承认,他们的国家考试制度是向英国学习的。

所以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老是妄自菲薄。

要珍惜、继承、尊重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许多好的东西。

同样,今天我们也不能因为现行的高考制度存在某些弊端,就提出要把它给废掉。

这叫“因噎废食”。

虽然我对高考制度的本身也有诸多的意见,但是,我仍坚持认为,在现在的国情面前,妄言取消现有的考试制度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太极图说全文及译文

太极图说全文及译文

太极图说全文及译文太极图说全文及译文《太极图说》是中国宋代周敦颐为其《太极图》写的.一篇说明。

全文249字。

该文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原,人和万物都是由于阴阳二气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构成的,为大家分享了太极图说原文及译文,一起来看看吧!《太极图说》全文如下:「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

又曰:原始反终。

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原文解释上篇第一节:自无极而太极。

周子原书有‘自’,朱熹删订之。

是知无极无自故。

极,言对待之极至也。

与‘仪’类同,然仪以用身外易知,极乃天地造化之极,有自于其中,难以言也,故异之。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思想研究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思想研究

摘要:周敦颐(公元1017—1073年)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

在曾任县主簿、县令、州判官、州通判、知州军,最高做到知州军,但为时不到半年。

晚年因在江西庐山莲花洞创办了濂溪书院,所以世称“濂溪先生”。

他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被誉为“道学宗主、理学开山”,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代表作《太极图说》首次表现出用道教的观点表达儒家的宇宙本体论,还阐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儒家的基本价值观和儒家的天人合一等哲学观点。

关键词:太极图说周敦颐儒释道中正仁义天人合一一、儒释道三教合一周子与其他理学家们不同的是,他并未一味排斥佛老,而喜欢与得道高僧道士切磋交流, 常与他们谈经论道。

他的文章诗句中体现出他与道教十分密切,以及他对道教经典著作的的广泛阅读。

《太极图说》的开篇:无极而太极。

“无极”“太极”这些词大家都熟知,不常见与儒家经典作品之中,而在道家经典之作中却常见。

《老子·知其雄章》曰: “知其白守其黑, 为天下式, 常得不忒,复归于无极。

”《庄子·在宥》:“余将去女,入无穷之门, 以游无极之野。

”在周敦颐的思想中,他把“无极”的无形无象的范畴当作儒家宇宙的本体。

进而说到“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

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宇宙从无形到有形不断的发展壮大,不断的循环往复。

动和静这两个运动状态生成了宇宙阴阳二气。

阴阳动静之间相互转化,相互斗争,相互依存。

到阴阳,动静平衡时,天地才能生成。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以天地二象确立后的宇宙为新的出发点,天地间阴阳二气融合变化而生金木水火土五行。

五行之气依照一定的顺序布散开来,四时也就形成了。

五行中:金代表秋,木代表春,水代表冬,火代表夏,土则是和之气。

周敦颐作为理学开山鼻祖,他的思想还包含佛教的观点。

当时禅宗出现十分兴盛的局面,因此儒学家在努力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时,无不借鉴禅宗的学说与修为,周敦颐就是典型的代表人物。

周敦颐与《太极图说》(下)

周敦颐与《太极图说》(下)

周敦颐与《太极图说》(下)蔡厚淳名人名篇系列讲座第四讲周敦颐与《太极图说》(下)下面讲《太极图说》的部分。

为了使各位更好地理解《太极图说》,我首先讲一下“太极”与“无极”这两个概念。

太,至也;极,极限也。

“太极”就是至于极限, 无有相匹之意。

既包括至极之理,也包括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

但有穷。

“无极”则是无穷。

乃比太极更加原始更加终极之状态。

庄子《逍遥游》云:“无极之外,复无极也。

”即宇宙无边无际,无穷之外,还是无穷。

朱子则认为无极就是太极。

朱熹说:“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实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也。

故曰:无极而太极。

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

”可见,他是强调“无极就是太极”这种说法的。

正因为如此,所以经过朱熹订正的《太极图说》去掉了周敦颐原本的第一个字“自”。

接下来讲第六个问题:黄宗炎之《太极图》来源考:关于《太极图》,中国明末清初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黄宗羲之弟黄宗炎曾作过《图学辩惑》,就《太极图》的来源作了一番考证。

据他所考证,这个《太极图》是汉朝的河上公作的,讲的是“方士修炼之术”。

这个图原来的名字是《无极图》。

魏伯阳得到这个图,作了一部书,就是《参同契》。

钟离权得到这个图,传给吕洞宾。

吕洞宾和陈抟同隐华山,就把这个图传给陈抟。

陈抟把它刻在华山的一个石壁上,又把他传给穆修,穆修传给周敦颐。

按黄宗炎的考证,这个图原来是从下面看起,自下而上。

周惇颐得到这个图,就把对于这个图的看法颠倒过来。

不是从下往上看,而是从上往下看。

并把这个图的名字改为《太极图》。

黄宗炎说:“盖方士之诀,在逆而成丹,故从下而上。

周子之意,以顺而生人,故从上而下。

”有生就有死,生死是自然的程序,也是自然的规律。

道教的修炼的目的是长生不死,这是反自然的程序和规律,就是所谓“逆”。

周敦颐把对于这个图的看法颠倒过来,不是用以表示方士修炼的阶段和过程,而是用以表示宇宙演化的程序和过程。

这是黄宗炎对于《太极图》的考证所作的结论。

这个看法是很有见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敦颐《太极图》及《太极图说》先谢过御剑兄的《太極圖說--朱熹解附;並附朱熹辯及注後記》,让我有幸得此文章,今研习之,已有所得,感激之至,因周敦颐的《太极图》与《太极图说》是两种可合为一、可分为二的著作,图离开了说,就不能明其意,说离开图,则无以立其象。

我在网上搜索,幸而得之,今附于此.第一节周敦颐作《图》及《图说》考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

宋真宗天禧元年至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17—1073年)间人。

生于道州营道县之营乐里。

原名惇实,后避英宗旧讳改敦颐。

他是一位顺应三教合流思潮的儒家学者。

他以儒家的社会伦理哲学为主体,吸取佛教的“禅定”思想及道教陈抟《无极图》的宇宙观,开创了道(理)学体系。

他把儒家的《周易》思想与阴阳五行说、道教的内丹理论相结合,论证宇宙的本原——“无极而太极”,并制作了描绘宇宙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宇宙生成图式,还著作了阐发《太极图》的《太极图说》。

元脱脱撰《宋史·列传·道学》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瞭若指掌。

《宋史·周敦颐传》也说他:博学力行,著《太极图》,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

按《太极图说》为《太极图》之阐发,《太极图》为《太极图说》之图象。

朱熹说:“先生之精,因图以示,先生之蕴,因图以发”。

虽然,《宋史》肯定周敦颐曾作《太极图》及《太极图说》⑴,但从宋代至清代,对《图》及《图说》是否出自周敦颐,均有争议。

如宋时朱熹与陆九渊反复辨难,朱熹作肯定,陆九渊则疑其非周之作;迨至清代,黄宗炎作肯定,而朱彝尊则疑其出之于程颢(明道)。

同时,认为出自周敦颐者,又有分岐,宋代朱震等认为周敦颐乃受之于穆修,而朱熹等则认为是周敦颐所自作。

自宋以来,仍属悬案。

关于周敦颐哲学著作的最早记载,为周敦颐至友潘兴嗣所撰《濂溪先生墓志铭》:尤善谈名理,深于易学,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

南宋初朱震在《汉上易解》中也述及此事,《宋史·朱震传》中说: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

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

朱震在宋高宗四年(公元1134年)为高宗讲《易》时,在《进周易表》中亦曾谓抟以《太极图》传种放,种放传穆修,修传周敦颐。

朱熹是坚持周敦颐作《图》及《图说》者,他不同意朱震“修传周敦颐”的说法,只勉强承认穆修对周敦颐有所影响,而《图》仍系周敦颐所自作。

他在《再定太极通书后序》⑵中说:张忠定公(张咏)尝从希夷学,而其论公事之有阴阳,颇与图说意合。

窃疑是说之传,固有端绪,至于先生然后得之于心,而天地万物之理,巨细幽明,高下精粗,无所不贯,于是始为此图,以发其秘耳。

在《周子太极通书后序》⑶中说:五峰胡公仁仲作《通书序》,……夫以先生之学之妙,不出此图,以为得之于人,则决非种穆所及,……是以尝窃疑之。

及得志文⑷考之,然后知其果先生之所自作,而非有所受于人者。

因此,朱熹在《濂溪先生事状》⑸中肯定周敦颐作《图》及《图说》。

他不仅肯定周敦颐作《太极图》;而且认为《太极图》应列为《通书》之首篇;更认为周敦颐道学之奥妙均具于《太极图》中。

《周子太极通书后序》⑹:盖先生之学,其妙具于太极一图,《通书》之言,皆发此图之蕴,而程先生兄弟语及性命之际,亦未尝不因其说。

……潘清逸志先生之墓志,叙所著作,特以作《太极图》为称首,然则此图当为书首不疑也。

及至明末,王夫之(船山)认为只有第二圈之“取坎填离”图是陈抟所传,其余则皆为周敦颐所自作。

《思问录外篇》:《太极》第二图,东有坎、西有离,颇与玄家毕月鸟、房曰兔,龙吞虎髓、虎吸龙精之说相类,所谓互藏其宅也。

世传周子得之于陈图南,愚意陈所传者此一图,而上下四图,则周子以其心得者益之,非陈所及也。

明末清初的黄宗炎,在《易学辨惑·太极图说辨》⑺中说,周敦颐“得图于方士,得偈于释心证,而后推墨附儒,借大易以申之,更为《太极图说》”。

认为此图非易,为老、仙、释淆乱之作。

《太极图说辨》中说:太极图者,并刃于河上公,传自陈图南,名为无极图,乃方士修炼之术,……周茂叔得之更为太极图说,则穷其本而反于老庄,可谓拾瓦砾而悟精蕴,但缀说于图,合二途为一门,……又惧老氏非孔孟之正道,不可以传来学,借大易以申其易,混二术而总冒以儒……。

清毛奇龄依据:张南轩所说周濂溪之学始宗陈希夷,后从穆修、邵康节游,又尝学于润州鹤林寺僧寿涯;胡汲仲《大同论》所说河南程氏二子得周子之传,周子之传出北固(润州)竹林(鹤林)寺僧寿涯;胡双湖一桂《启蒙翼传》所说胡武平、周茂叔同师润州鹤林僧寿寺涯,其后武平传其学于家,茂叔传二程等说法。

认为周敦颐的《太极图》端绪于陈抟及僧寿涯,所谓“方士所传,老僧所授”,周敦颐合二氏加以修饰,绘制出了《太极图》。

他在所撰《西河合集·太极图说遗议》⑻中肯定周敦颐传《太极图》:闻之汉上(朱震)所进图在高宗绍兴甲寅,而亲见其图,而摩画之,则在徽宗政和之丙申,……况其图后注云:右太极图周惇实,茂叔传二程先生,其称惇实,则在英宗以前,未经避讳改名之际,其图之最真最先已暸然矣。

以上所引述的这些,基本上都肯定周敦颐作了《图》及《图说》。

而自宋以来,持异议者亦复不少,如宋陆九渊、清朱彝尊可为代表。

如朱熹《答陆子静书》⑼记载:象山陆九渊书云:梭山兄谓《太极图说》与《通书》不类,疑非周子所为……。

陆九渊最根本的理由是,《太极图》及《太极图说》在“太极”之上又加“无极”,“太极”是儒家宇宙本原的术语,而“无极”乃道家宇宙本原的术语,周敦颐是儒家,他所著《通书》亦不言“无极”,故断定《图》与《说》非周之作。

可是他又有所犹豫,接着说:假令《太极图说》是其所传,或是少时所作,则作《通书》时,盖已知其说之非矣。

此言殆未可忽也。

及至清代,朱彝尊撰《太极图授受考》,在该文的前部分也说:陈抟居华山,曾以《无极图》刊诸石,相传抟受之吕岩,岩受之钟离权,权得说于伯阳,伯阳闻其旨于河上公;周敦颐取而转易之,更名《太极图》,仍不没《无极》之旨。

可是在该文后部却又拐弯抹角怀疑周传《太极图》之说。

他写道:山阳对积作元公⑽年表,书庆历六年知虔州兴国县,程公珀假促南安,因与先生为友,令二丁师之,时明道年十五,伊川年十四,尔其后先生作《太极图》,独手授之,他莫得而闻焉。

考是年元公以转运使王逵荐移知彬县,自是而后,二程子未闻与元公觌面,然则从何地手授乎?伊川撰《明道行状》云:“先生为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未知其要,泛□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反求诸后得之”。

绎其文,若似乎未受业于元公者,不然,何以求道未知其要,复出入于老、释邪?言外之意,即程颢并不曾受图及说于周敦颐,由于程颖多年出入于老、释,则图及说可能为程颢所作,非周敦颐所作。

综上所述,我认为潘兴嗣、胡五峰等与周敦颐同时,而且关系较密切,朱熹根据他们的记述加以考订,是比较可靠的。

陆九渊、黄宗炎、朱彝尊等之所以有疵议,关键在于儒道相绌,出发于维护儒家尊严,千方百计要摆脱周敦颐开创的道学吸取了道家“无极”之旨的说法;可是在事实面前,又只能无可奈何地游移其词,甚至如黄宗炎在承认之后却又痛斥这是“奉螟蛉为高曾”、“戴僭窃为君父⑾”,不免失之偏激。

其实朱熹早就力辟关于周敦颐吸取道家“无极”为宇宙本原的说法。

据《国史·周敦颐传》所载《太极图说》原文为“自无极而为太极”,朱熹觉察到这样会过份抬高道家,有损儒家尊严,于是他在考订《太极图说》时,便删去“自”、“为”,并且一再解释“无极”乃是指“太极”的原始体性,无声、无嗅、无形……。

在《太极图说解》中说:“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

其实,这都不过是“掩耳盗铃”而已。

第二节《太极图》、《太极图说》蘊义据《周子全书》卷一记载,经朱熹整理考订后的周敦颐《太极图说》,全文为: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运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唯人也得其秀而为灵。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曰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元脱脱撰《宋史·周敦颐传》亦录周敦颐《太极图说》全文。

与《周子全书》所录《太极图说》相校,则微有出入,“四时运焉”改作“四时行焉”,“唯人也得其秀而为灵”改作“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余尽同。

关于周敦颐《太极图》,我所见到流传下来的图式,有好几种。

(一)朱震向来高宗所进周敦颐《太极图》。

朱震字子发,荆门军人,登政和进士第。

胡安国荐于高宗。

既至,高宗问以《易》、《春秋》之旨,他把考订的周敦颐《太极图》进给了高宗。

据清代毛奇齡《太极图说遗议》所抄录朱震《易挂图》上卷《太极图》,其图示:自上而下,首圈为“阴静”。

次圈为“坎离匡郭”图。

首、次圈表示自“无极而太极”。

“坎离匡郭图”外边的一轮,左边白表示“太极动而生阳”,右边黑表示“动极而静,静而生阴”;第二轮黑白相错,左黑右白,表示“静极复动”;第三轮白黑相错,左白右黑,表示“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第三圈的“阳动”与五行相生联在一起,表示太极生两仪后,“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运行。

?=相生图至首圈“阴静”,就体现“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图中下小圈,表示“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第四圈表示“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产生了人类。

第五圈表示“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二)朱熹所考订的周敦颐《太极图》。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

祖籍安徽婺源,出生于福建南剑尤溪县,生于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卒于宋宁宗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

朱熹得程氏正传,非常重视《太极图》。

他校订周敦颐著作,《太极图》便包括在内。

《宋史·朱熹传》载,朱熹著有《太极图解》。

《周子全书》中录朱熹考订的图示为:据《朱子图解》,大意是:(第一圈)○此所谓无极而太极也。

所以动而阳、静而阴之本体也……。

(第二圈)此○之动而阳、静而阴也。

中○者,其本体也。

左圈者,阳之动也,○之用所以行也。

右圈者,阴之静也,○之体所以立也……。

(第三圈)此阳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也。

者,阳之变也;者,阴之合也……。

(第四圈)乾男坤女,以气化者言也。

各一其性,而男女一太极也……。

(第五圈) ○万物化生,以形化者言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