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十三岁的际遇11

合集下载

鲁教版语文配套练习册六年级下册参考答案

鲁教版语文配套练习册六年级下册参考答案

(山东教育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配套练习册六年级下册主要参考答案及提示第一单元1理想1. zhuìjué jiàngzhuó玷诅鬓2. (1)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

(2)寂静,空旷。

3. 流沙河诗人4. 可以同意,如岳飞是忠厚者,却遭人陷害;也可以不同意,忠厚者不一定要遭到不幸,忠厚者遇到困难时如果能想办法克服,也可避免不幸。

5. 谈得合情合理即可。

6.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2)示例: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列夫·托尔斯泰(3)示例:理想是路标,指引前进的方向。

7. 示例:周恩来,少年时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最终建功立业,成为一代伟人。

8. 言之成理即可。

9. 形容当前的大好形式。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10. 提示:课文中符合这一特点的诗句均可。

11. 示例:反复推敲雕琢,用心锤炼字句。

如贾岛对“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的推敲;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对“绿”字的锤炼等。

2短文两篇1. chúzhuóshàxíng缀堕2.(1)沦落,流落(2)留恋3. (1)比喻(2)拟人(3)排比4. 张晓风周素珊5. 提示:第一句强调行道树的生活环境:“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第二句强调行道树“忧愁而又快乐”,更好地表现了行道树无私奉献的精神。

6.示例:抗击暴风雪、抗震救灾等展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与爱心;日常家庭生活琐事表现出亲情等。

7. 本文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真挚动人。

如果改变人称,就变成了旁观者的叙述,缺少动人心魄的力量。

8. 示例:它本应在原始森林,而今却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因着神圣的事业,承受着痛苦和悲凉。

人们对它总是视若无睹,它却习惯了这种孤独,因此它忧愁而快乐着。

9. 有事例,有感想即可。

10. 提示:她的文章来自于生活体验,从日常生活中生发感悟。

《十三岁的际遇》读后感

《十三岁的际遇》读后感

《十三岁的际遇》读后感《十三岁的际遇》读后感(通用7篇)《十三岁的际遇》读后感1今天,学习了《十三岁的际遇》这一课,文章很感人,听完之后很耐人寻味。

文章中田晓菲,7岁立志上北大,13岁考上北大,16岁出国留学,这个小女孩的成就很让人钦佩。

老师花了几分钟时间给我们讲做人的道理,距离让我们好好学习。

说实话,家境并不富裕,我是从上海转过来的,因为外地人在那上不了初中。

妈妈告诉我她小时候学习名列前茅,但因为家境贫穷被迫辍学了。

18岁就外出打工,爸妈打工十几年了,一年搬几次家,不怕老师笑话,我家的房子可能没有一个厕所大呢,正因为这样的条件,我在上海的学校里奋发努力,付出终究会有回报,我年年拿到“三好生”。

现今因为我,妈妈不得不放弃她那有养老金的工作,她希望通过学习改变我的命运,不至于走她以前的路。

爸爸经济条件赶不上妈妈,小学还没毕业,没什么文化,不过对我的爱从未减退。

在老家阜宁,我也想学课是上课老师讲方言我听不懂,成绩在班里排到倒数,老师也放弃我。

有一次,开家长我妈妈向他反映这种情况。

第二天,他就“报复我”,处处找我麻烦,每次碰到他我都躲的远远地,我恨透他了,数学成绩一蹶不振。

但上天还是怜悯我的,给了我一个讲课十分生动的语文老师,每次上课都把我们带进人物角色中。

她不像数学老师那样会放弃一些差生,就连脑子有障碍的学生在他的努力下也考了50分,老师还给他一个小奖状。

现在我在盐阜中学我感到数学老师没有放弃我,语文老师虽然很严格但我明白那是另一种关怀,有时老师说话我真觉得我会到了家。

作者跟我同姓,我感到我和她之间有着无限的差距,我的理想是做一名老师,奉献我的爱,但是这样的雄心是要付出努力的,天上不会掉下馅饼,只有通过自己的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十三岁的际遇》读后感2读完了《十三岁的际遇》,我知道我们从小就要有着目标,沿着这个目标奋发向上,不达目的不罢休。

最终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也有个目标,但是这个目标怎么都达不到。

十三岁的际遇阅读题答案

十三岁的际遇阅读题答案

十三岁的际遇阅读题答案《十三岁的际遇》阅读原文: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

有时,我特别愿意静静地站在图书馆阅览室的门口,看那些伏案读书者专注入迷的神情;也愿意一边走向第三教学楼,一边听身旁经过的人高声争论着什么问题——吸引我的,往往不是他们争辩的题目,而是北大特有的敏感,特有的纯洁,言谈的犀利与机智,精神状态的生机勃勃;更愿意站在广告栏前,细细地读那一张张五颜六色的海报,为的是永不厌倦地感受北大清新自由的气氛。

写到这里,不由吐了吐舌头,因为北大老师们的肖像,也一视同仁地留在了我的写生画册上;有的绅士风度,有的和蔼可亲,这个怪癖,那个潇洒,或于谈笑风生间“樯橹灰飞烟灭”,或于古朴凝重之中形成另一番风格……我喜欢由这些亲切的手牵引着走上令人耳目一新的通幽曲径,我喜欢师生之间那种平易而自然的关系。

严谨治学,诚恳做人,我第一次体会到了“老师”二字的真正含义。

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她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

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拥抱未来的船客,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舵手与船工。

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

因此,如果问我大学两年收获了什么又失落了什么的时候,你叫我怎能以轻巧的“得失”二字,来衡量这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

”《十三岁的际遇》阅读题目:1.选文的前两段写了北大的人:学生和老师。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概括出北大学生和老师的特点。

4分2.根据文章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写下表。

4分本体喻体特点北大河流船客渴望拥抱未来舵手与船工3.作者在文中写道:“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

”请说说“委于我心”的是什么。

3分4.品读选文结尾处的诗句,你认为作者强调的是哪一句,请摘录在下面的横线上,并说出该诗句表达的意愿。

3分5.北大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理想学府,结合选文,说出吸引“他们”的原因有哪些。

十三岁的际遇(课堂)

十三岁的际遇(课堂)

十三岁的际遇一、导入同学们,你们今年多大了?(学生回答)13岁的田晓菲已经是北大的学生了。

她是个早慧型的人才,4岁就大量接触文学作品,初一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 13岁被北大破格录取,后来相继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为纪念北大90周年校庆而写作这篇文章时,她也只有16岁,却已是大三的“老生”了,北大带给她怎样的影响呢?她又想对这所享誉全国的著名高等学府说些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

二、走近北大和田晓菲1、作者在13岁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幸运的事情?(答案提示:考取北大。

)为什么作者认为考取北大是一种机遇、时运呢?北大究竟是怎样的一所大学呢?2、仔细阅读文章,把相关介绍北大特点的语句用直线画下来。

关键词语下面加着重号。

组织学生介绍北大,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回答出北大的两个特征,但要紧扣书本有根据地回答。

学生回答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

(答案提示:校园风景秀美——沉静而美丽的湖光塔影、秋天有柔软的遍地落叶、冬天的湖面会冰冻。

藏书量大,是知识的海洋——图书馆有400万册藏书。

学术气氛浓厚——追求真理。

北大的学生——敏感、纯洁、言谈犀利而机智。

北大的老师——有个性,风格各异,都很亲切。

北大是河,老师是舵手和船工,学生是船客。

小结:北大不但风景优美,更是一所充满精神魅力的培养人才的摇篮。

过渡:同学们,你们向往进这样充满魅力的高等学府吗?那么要具备怎样的资质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这个梦想呢?我们下面一起来看看田晓菲是怎么做到的。

3、走进作者美丽的精神世界(1)田晓菲在几岁的时候写成了本文?(2)16岁就能写出如此精彩的文章来,她是一个怎样的人?认真阅读文章结合相关语句回答。

用黑色波浪线划出相关语句,关键词语下面加着重号。

要求能紧扣书本讲出三点。

(答案提示:有远大志向——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

进入北大后,觉得自己是不系之舟,终会离开北大,去追求下一个理想。

七年级语文十三岁的际遇江苏版知识精讲

七年级语文十三岁的际遇江苏版知识精讲

七年级语文十三岁的际遇某某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十三岁的际遇》课文分析十三岁便进入大学英语系的田晓菲,为纪念大学建校90周年而写这篇文章时,她已经是三年级的“老生”了。

她对这所全国著名的高等学府要说些什么呢?对北大,她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呢?文章用空行隔开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作本文的缘起。

第1至3段写作者幼年时与北大的一段奇妙的尘缘。

7岁那年从泛黄的照片中知道了北大;10岁那年乘汽车从北大校门经过.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北大;13岁实现了童年的梦想,写文章时已是进入北大后的第三个秋天。

这三段中流露了作者稚气十足的自信,她“从未怀疑过我能成为北大的学生”。

第4、5两段写进北大两年来自己年龄、感情的变化。

刚入校时,“一脑子浪漫念头”,“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此刻,入校两年后的秋天,“成熟的季节”,见新生而似乎“茫然若失”,实质上是感到了自己的成长和成熟。

幼年时便充满自信要进大学,13岁的少年终于圆了北大梦。

两年的北大学生生活使她要写出积攒下来的许多话。

第二部分,北大为每个学子展示了动人的新世界。

第6至9段写北大图书馆给“我”的巨大影响。

入学之初那句颇为雄壮的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之所以在图书馆大楼的映衬下“骤然显得苍白无力”,“我”“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是因为400多万册——近似天文数字的藏书,展示了知识海洋的浩瀚。

想起某某夏令营发生的那件事,一位小女孩在田晓菲与领队老师面前因知识浅薄而抽泣,自己理解了小女孩的心情,那是自己读过的书的数目跟400多万册数字相比的结果。

读书不是目的。

在书架间徜徉,每册图书都向她发出低低的絮语和呼唤。

与此同时,一扇神奇的窗子打开了,真理、宇宙、人都以全新面目出现了。

读书使“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自由地飞翔,这才是读书的目的。

到了这一步,“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这一誓言才会有力量。

十三岁的际遇读后感

十三岁的际遇读后感

十三岁的际遇读后感《十三岁的际遇》是一本让人深受触动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十三岁少年的成长故事。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受感动,对书中的情节和人物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他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他的父母离异,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并不富裕。

然而,尽管面临着这些困难,他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而是努力地去面对和克服一切困难。

他热爱学习,努力上进,最终考上了理想的学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我们有勇气和毅力,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

书中的情节让我深受触动,特别是主人公在面对困难时的坚强和勇敢。

他没有因为家庭的困难而自暴自弃,而是选择了相信自己,努力奋斗。

这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

生活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有勇气和毅力,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勇气和希望。

除此之外,书中的人物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主人公的母亲是一个坚强而乐观的女性,她在困难中依然保持着微笑,给予儿子无尽的鼓励和支持。

这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明白了母爱的伟大。

母亲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坚强地面对,给予孩子无尽的爱和支持。

这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亲人,也让我明白了亲情的可贵。

通过阅读《十三岁的际遇》,我不仅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人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书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对自己的成长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相信,只要我们有勇气和毅力,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成长的路上虽然会有风雨,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迎接阳光。

总的来说,读完《十三岁的际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

书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对自己的成长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相信,只要我们有勇气和毅力,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成长的路上虽然会有风雨,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迎接阳光。

《十三岁的际遇》阅读及参考答案

《十三岁的际遇》阅读及参考答案

《十三岁的际遇》阅读及参考答案《十三岁的际遇》阅读及参考答案「篇一」① 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

②不止一次把这些诗句悄悄念给你,北大。

千言万语,有时只能凝聚为这最浓最浓的几行。

是的。

我是一叶不系之舟,曾经那样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但我的心无时无刻不在向往大海的波涛。

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发现新的大陆,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③不过,自7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是永远无法忘记的。

“让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它们使我能在北大校园里度过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

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

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份,一部分的我。

它珍藏在我内心最柔软的角落里,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幼稚而美好的少年的回忆一起,永远无法分割开来。

④“啊,也许有一天/意志是我,不系之舟是我/纵然没有智慧/没有绳索和帆桅。

”⑤是的,总有一天,北大,我也会离你而去。

你却永远年轻,微笑着拥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梦想,激励一届又一届学子的抱负,也抚慰一年又一年桃李开落的惆怅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是梦是真,又有什么相干!只要像当初一样,在朋友般的35号楼下小立片刻,所有逝去的岁月都会它新开花结果,所有往昔的梦幻都会再现,我将不顾头上苍苍的白发,再次像个16岁的女孩那样,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1.第②段加粗词“这最浓最浓的几行”具体指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请看第③段中画线句,明明“北大”是作者的“母校”,却说“不仅仅是”。

请你说一说对“师长”“朋友”“我的一部分”和“一部分的我”的理解,并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3.这几节文字写北大主要采用第几人称?这种写法对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参考答案:1.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

8、十三岁的际遇

8、十三岁的际遇

解题知文
“际遇”是什么意思?
怎么理解“十三岁的际遇”?
“际遇”是“机遇”“时运”的意思, 多指遇到的好的事情。 “十三岁的际遇”则指作者因少年时发 表了多首较有影响的诗作十三岁时就被 “北大”破格录取一事。
默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
第一段(1—5)写作本文的缘起 第二段(6—12)写“我”在北大两年的学习生 活
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 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 终有着渴望拥抱未来的船客,有着代代相 传的辛勤的舵手和船工。 北大: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 学 生:船客; 老 师:舵手与船工
作者通过谈北大的书和人,形成了对北大的评价:
1、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 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微风 吹拂的窗口,透进纯洁的真理之光……北大 为我展示一个动人的新世界…… 2、吸引我的……是北大特有的敏感,特有的纯 洁,言谈的犀利与机智,……为的是永不厌倦 地感受北大清新自由的气氛。 3、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 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
研读第三部分,思考:
1、“不系之舟”是什么意思?“我是不系之 舟”与“我的誓言”有什么关系?
不系之舟,本义指到处漂泊的船,比喻不受 环境的束缚,始终勇往直前,驶向理想的彼 岸的精神。这里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只有永不停息地追求才能实现自己的誓言。
2、“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 /我是不系之舟” 中“玫瑰、绿阴、宁静的港湾” 比喻什么? 比喻生活中种种舒适、安乐的情感。
了解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创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 堂,是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 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1912年改名为 北京大学。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是北大的传统精神。 勤奋、严谨、 求实、创新 是北大的学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十三岁的际遇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体会作者十三岁时的感受。

2.通过课文学习,掌握常用词语:
絮语机遇沉淀徜徉面目失落衡量怪癖惆怅纵然反倒束缚尖锐
3.通过课文学习掌握常用句型:
若……就……
不仅……也要……
不再是……不再是……不再是……而是
不管……却
4.加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逐步积累学习经验,丰富学习手段。

5.在课文学习和真实交际中,扩展听说读写和语言交际能力。

第一课时阅读理解课文
一.教学目标:
能过基本理解课文中讲述的故事情节、人物特点,并能够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复述课文大意,理解课文的主旨,进而体会作者的感受。

二.课文导入:
十三岁,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在这个年龄段,作者有了什么特殊的机遇?这个机遇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现在我们来学习田晓霏的《十三岁的机遇》。

三.阅读课文:
1.方法和任务:通过自读,小组内讨论交流初读感受。

2.预设问题:
1)作者在进入北大前,曾经从什么地方听说过北大?
2)作者刚进北大时是什么样子的?现在为什么感到茫然若失?
3)作者为什么理解了那个“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抽泣的女孩”?
4)作者为什么说与北大的机遇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5)作者为什么愿意读北大的人?
6)北大的老师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作者是如何理解“老师”二字的真正含义的?7)作者对北大怀有什么样的感情?
8)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样的想法?
3.各小组汇报主要的收获和未解决的问题
学习提示:让学生自由发挥,有多少说多少,不在乎语言的正确与否,只要是真实感受即可。

四.朗读课文并理解重点词语
絮语机遇沉淀徜徉面目失落衡量怪癖惆怅纵然反倒束缚尖锐
五.课堂练习
做课后练习(一)(三)(五)
六.小结本节课的学习
七.布置课外作业:
1. 口头作业:熟读课文,达到复述的程度
2.书面作业:谈谈自己的成长过程。

八.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深化课文学习
一、教学目标:
1.联系课文描写的故事情节,认真把握人物的特点,理顺课文的条理。

2.掌握课文的结构。

二、深学课文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通读了课文《十三岁的机遇》,了解了其中的大意,这节课我们要深学课文,再次体会作者的感受。

三.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1—3):作者对北大的初步描述。

第二部分(4--5):作者刚进入北大时的感受。

第三部分(6—11):对北大图书馆独特的感情。

第四部分(12—13):作者对北大人及老师的特殊感情。

第五部分(14—19):作者的远大抱负和她与北大血脉相连、终生相连的感情。

五.小结课文的中心意思:
六.课内练习:
做练习六、七题学生自己做,做完后让老师检查
七.课外延伸学习
1. 口头作业:完整地复述课文
2.书面作业:写练习(一)。

八.本课探讨与反思
第三课时:强化训练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对话,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查缺补漏,巩固所学课文内容。

二.课文导入:
学校教育和知识对一个人的成长所起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的。

虽然不是人人都能上北大,但是在平常的学校、教育、知识面前,你应该有什么样的回顾和思考呢?联系自己成长的过程,谈谈学校教育的作用。

三.学习课文句型
若……就……
不仅……也要……
不再是……不再是……不再是……而是
不管……却
四.复述课文:
1.方法和任务
要求学生能够复述课文主要情节,现在小组内复述,然后小组再推选代表在全班复述。

2.复述要点
初识北大,上北大的自信----我的成熟----我的变化----北大图书馆的影响----学习北大人----我对北大的感谢与依恋
五.课外作业
书面作业:总结一下学校教育对你成长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
初识北大,上北大的自信----我的成熟----我的变化----北大图书馆的影响----学习北大人----我对北大的感谢与依恋
七.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真实交际
一.教学目标
围绕学校、成长等内容,设计具体情景,让学生畅所欲言,说愿意说的话,写自己的心里话。

二.教学导入:
学校生活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人的基本知识、才能和品德大都是在学校教育中获得的。

请结合自己的成长谈谈学校生活和老师、同学对你成长的影响。

三.学生分小组学习短文《结伴而行》
思考题:
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放学时我的轻松愉快?
2.小胖是一个怎样的女孩?
3.我为什么放学时想一个人走?
4.最后我懂得了要珍惜什么?我是怎样改正自己的错误的?
5.如何理解短文的最后一句话?
四.分小组交际训练
1.教师对你的成长给予了什么样的帮助?
2.学校的课程和教材,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帮助?
3.学校的环境和氛围,包括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等,对你的成长有什么作用?
4.家庭社会对你的成长有何影响。

五.布置作业
1.收集一些关于成长的故事。

2. 熟读课文,查寻相关资料
六.教学反思:
第五、六课时拓展延伸
一、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巩固知识;走出课本,拓展延伸。

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课外知识。

二、教学导入:
1、本组两篇课文进行比较,谈感想。

2、介绍名篇佳作,鼓励阅读。

三、课堂练习:
1、听写本课词语,巩固所学知识。

2、共同完成《一课三练》阅读理解部分习题。

3、教师答题解疑。

四、总结本组两篇课文所学所得
1、学生交流本课学习中学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可以从语言知识上谈收获,也能从情感教育上谈所得.)
2、选派几名学生上台汇报交流。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
2、预习第7课《奇妙的人体》所要学的内容,熟读课文,查寻相关资料
六、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