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十三岁的际遇》
初一语文《十三岁的际遇》

练习:说明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反问 ()
(2)中文的、英语的,都在以互不相同的沉默的声音,拟人
向我发出低低的絮语和呼唤。
() 排比
(3)我开始思索,开始疑问,开始摒弃,开始相信。( ) 比喻
(4)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
()
.Leabharlann 骤然( zhòu).
(3)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写“我”进了北大,实现了 童年的梦想;
第二部分:写“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 习和收获;
第三部分:抒发“我”对北大的热爱之 情。
.
结构特点
层次清楚,重点突出:
从过去写到现在,从现在写到未来;从初识 写到进校,从校内的三年生活再写到对北大 的赞美歌颂。
2、这一部分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抒发了依恋北大而又最终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 因为北大不仅仅是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 一部分的“我”。
.
文章特色:
1、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详略得当。 2、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 3、时空交替。(第4段在两年后回顾两年前的自己)
.
小结:
本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我”的惊奇、喜悦、感动之情。 文 章开头段,写作者在七岁时看到那张“湖光塔影”的照片,心 中 就悄悄升起一种莫名的惊奇、喜悦和感动之情,这种感情贯穿 于文章的始终。其中有才进校门,参观北大图书馆引起的惊奇、 感动之情;有走进图书馆时的激动不安和惊喜之情;有对北大 的同学、北大的气氛和北大的老师的喜爱、赞赏与感激之情; 有在即将离开母校时的无限眷恋、惆怅之情;也有驶向知识海 洋深处,为北大增光添彩,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的壮志豪 情; 还有梦幻中暮年归来,再次轻依在“湖光塔影”的胸前的眷眷
初一语文《十三岁的际遇》课件

•北京大学历史
• 北京大学创于1898年,初名京师 •大学堂,是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 •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
•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是北 大的• 传统精神。 • 勤奋、严谨、 求实、创新是北 大的学风。
•蔡元培
•北大的魅力
•北大的书 •沉静,愉悦,安详
•渴望
•北大的 人• 学生:专注而入迷;敏
感,纯洁、犀利、机智、生机 勃勃;气氛清新自由、渴望理 想
• 老师:绅士风度,和蔼 可亲;怪僻,潇洒;谈笑风生 ,古朴凝重……
•
1、“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
•始终有着渴望拥抱未来的船客,有着
•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 你
•是如何理解“风景”“河”“船客” “船” “舵手与
船工”的?
•“风景”:北大的社会和时代背景“河 ”:北大前进的轨迹 •“船客”:莘莘学子 •“舵手与船工”:北大的老师
•再读课文,第三部分 •回答问题
•读文中作者引用的小诗
•1、“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 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 中“ 玫瑰、绿阴、宁静的港湾”比喻什 么?
• 七岁初识北 大
• 莫名的惊奇、 喜悦与感动……
•10岁,初见北 大
• 从未怀疑过我能成 为北大的学生……
•十三岁的际遇
•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和好奇
•十六岁的熟悉
• 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北 •大的人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 •精神。
读6—12段思考:
• 北大魅力无限,作者重点从哪些方面 写北大对她的影响,使她对北大产生 了浓厚的感情呢?
• 读课文看作 •者成长的足迹
《十三岁的际遇》七年级教案

《十三岁的际遇》是一部寓言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小明在他十三岁生日那天经历的一系列际遇。
通过这些际遇,小明逐渐成长、变得成熟并明白了许多道理。
本教案旨在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明白成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故事,学生能够理解成长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价值观。
3.能够通过故事背后的意义,将故事所表达的道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教学重点:通过故事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故事背后的道理。
教学难点:将故事所表达的道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0分钟)1.显示故事封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请学生猜测故事的可能内容。
Step 2:阅读故事(30分钟)2.提问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思考,比如主人公的变化、他从遇到的人和事中学到了什么等。
Step 3: 讨论(20分钟)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讨论主人公从遇到的人和事中学到了什么,并写下来。
2.随机选择几组分享他们的观点,与其他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Step 4: 应用(30分钟)1.引导学生将故事所表达的道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让学生思考他们自己在类似情境中应该怎么做。
2.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思考和决策,并和其他同学分享,以促进思想的碰撞和相互学习。
Step 5: 总结(10分钟)1.小结故事主要内容和背后的道理。
2.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在这个故事中有何启发,以及以后还能应用这些思考在哪些情境中。
Step 6: 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请学生以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个事件为例,写一篇文章,分析事件中自己的成长和学到的道理。
教学方式:1.小组讨论2.课堂讨论3.个人写作教学资源:1.《十三岁的际遇》故事纸质书或电子版2.小组讨论的记录纸3.个人写作用纸评估方式:1.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2.学生个人写作的内容和思考程度扩展活动:1.学生可以根据故事中的情节自行编写故事续集,或是改编成一幕话剧进行表演。
2.学生可以分角色扮演故事中的人物,通过模拟对话来更好地理解故事。
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阅读练习及答案

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文章《十三岁的际遇》,完成15-20题。
(18分)十三岁的际遇田晓菲⑴第一次知道这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北大,是在我七岁的时候。
那天,偶尔从抽屉里翻出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是一片沉静而美丽的湖光塔影。
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
母亲告诉我:这,就是北大。
十岁,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
身边的阿姨唤我快看快看,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⑵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
那份稚气十足的自信,似乎预示了一段奇妙的尘线。
只是我没有想到,我会这么快就实现了童年的梦想;而且,在白驹过隙的弹指一瞬,这已是我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
⑶蓦然回首,我仿佛认出了两年前的自己:短短的头发,天真的目光,还不满十四岁,完全是个一脑子浪漫念头的小女孩,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
纷扬的白雪里,依稀看到她穿着蓝色羽绒衣,在结冰的湖面掷下一年雪团般四处进溅的清脆笑声。
如今,秋风又起,树枝树叶交织出金色的穹隆。
落叶遍地,踩上去很柔软,好像此时此刻不胜凉意的心情。
眼看八七级新生穿着军训时领来的绿军衣满校走,我才恍悟到自己已是三年级的老生了。
悄立在朋友般亲切的三十五楼下,不由地感到有些茫然若失……⑷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了。
我似乎应该对你说点儿什么,北大。
不是已经和你朝夕相处整整两年了吗?不是已经长成停停少女、就要度过自己的十六岁生日了吗?但平时常在嘴边的歌这会儿全都沉默了。
我望着陌生而又熟悉的你,北大,两年里积攒下来的那么多话,竟全部悄悄沉淀了下来。
⑸才进校门,高年级同学就带着我们参观北大图书馆。
⑹当时,好像还看了一个介绍图书馆的纪录片。
入学之初那句颇为雄壮的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在图书馆大楼的映衬下骤然显得苍白无力。
我紧闭着嘴,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四百万册图书!实在难以想象。
《十三岁的际遇》阅读及参考答案

《十三岁的际遇》阅读及参考答案《十三岁的际遇》阅读及参考答案「篇一」① 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
②不止一次把这些诗句悄悄念给你,北大。
千言万语,有时只能凝聚为这最浓最浓的几行。
是的。
我是一叶不系之舟,曾经那样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但我的心无时无刻不在向往大海的波涛。
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发现新的大陆,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③不过,自7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是永远无法忘记的。
“让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它们使我能在北大校园里度过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
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
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份,一部分的我。
它珍藏在我内心最柔软的角落里,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幼稚而美好的少年的回忆一起,永远无法分割开来。
④“啊,也许有一天/意志是我,不系之舟是我/纵然没有智慧/没有绳索和帆桅。
”⑤是的,总有一天,北大,我也会离你而去。
你却永远年轻,微笑着拥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梦想,激励一届又一届学子的抱负,也抚慰一年又一年桃李开落的惆怅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是梦是真,又有什么相干!只要像当初一样,在朋友般的35号楼下小立片刻,所有逝去的岁月都会它新开花结果,所有往昔的梦幻都会再现,我将不顾头上苍苍的白发,再次像个16岁的女孩那样,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1.第②段加粗词“这最浓最浓的几行”具体指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请看第③段中画线句,明明“北大”是作者的“母校”,却说“不仅仅是”。
请你说一说对“师长”“朋友”“我的一部分”和“一部分的我”的理解,并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3.这几节文字写北大主要采用第几人称?这种写法对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参考答案:1.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
8、十三岁的际遇

解题知文
“际遇”是什么意思?
怎么理解“十三岁的际遇”?
“际遇”是“机遇”“时运”的意思, 多指遇到的好的事情。 “十三岁的际遇”则指作者因少年时发 表了多首较有影响的诗作十三岁时就被 “北大”破格录取一事。
默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
第一段(1—5)写作本文的缘起 第二段(6—12)写“我”在北大两年的学习生 活
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 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 终有着渴望拥抱未来的船客,有着代代相 传的辛勤的舵手和船工。 北大: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 学 生:船客; 老 师:舵手与船工
作者通过谈北大的书和人,形成了对北大的评价:
1、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 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微风 吹拂的窗口,透进纯洁的真理之光……北大 为我展示一个动人的新世界…… 2、吸引我的……是北大特有的敏感,特有的纯 洁,言谈的犀利与机智,……为的是永不厌倦 地感受北大清新自由的气氛。 3、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 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
研读第三部分,思考:
1、“不系之舟”是什么意思?“我是不系之 舟”与“我的誓言”有什么关系?
不系之舟,本义指到处漂泊的船,比喻不受 环境的束缚,始终勇往直前,驶向理想的彼 岸的精神。这里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只有永不停息地追求才能实现自己的誓言。
2、“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 /我是不系之舟” 中“玫瑰、绿阴、宁静的港湾” 比喻什么? 比喻生活中种种舒适、安乐的情感。
了解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创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 堂,是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 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1912年改名为 北京大学。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是北大的传统精神。 勤奋、严谨、 求实、创新 是北大的学风。
七年级语文上册《十三岁的际遇》课件 新人教版

2、说北大是“我的一 部分,一部分的我”如何理 解?
说明我与北大已 经息息相关,密不可 分。
努力吧,同学们!
你有什么样的梦想?
jū 白驹 xì mò bèng qióng lóng 过隙 蓦然 迸溅 穹隆
zǎn diàn zhòu
积攒 bìng 摒弃 沉淀 xī 犀利 骤然
yè xù
呜咽 絮语
tián xié chóu chàng 安恬 撷取 惆怅
读课文看 作者成长的 足迹
七岁初识北大
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 动……
10岁,初见北大
从未怀疑过我能成为北大的学 生……
十三岁我考上北大
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和好奇
两年后的现在
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北 大的人(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 精神)。
线索:
认识北大(1-5)
按 时 间
成长在北大(6-12)
感激北大(13-17)
北大的魅力
图书馆
1、“我为北大感到骄 傲”和“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 怎么理解?
5、北大,特别是北大的 图书馆,为作者打开了一扇 怎样的门?
认识世界与人生,让作者看 到闪烁着真理之光的宇宙和人生 的全新世界。
追寻美梦,探寻世界
图书馆
启 开启大门,陶冶性情 迪 打开窗子,追求真理 心 智
展示世界,追求理想
北大的书 沉静,;敏感, 纯洁、犀利、机智、生机勃勃; 气氛清新自由、渴望理想
作者简介
田晓菲,天津人。是个不折不扣的 “小书呆子”。在初中时她的第一本诗 集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 1985年,十三岁(近十四岁)时,在天 津十三中读初三的她被北京大学英语系 破格录取,后来,又出国留学。这篇文 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 为纪念北大建校90周年写的。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设计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十三岁的际遇》,使学生了解和理解人生的困境和选择,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能够进行综合性语言运用;3.通过讨论,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掌握《十三岁的际遇》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性格;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技巧,能准确理解小说中的深层含义;3.讨论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小说中的难题和人性的深层问题;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十三岁的际遇》的文本;2.涂鸦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先展示一张描绘少年生活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谈谈自己对少年生活的看法。
2.阅读(20分钟)分发《十三岁的际遇》的文本,让学生自主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
3.讨论(30分钟)a.教师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进行讨论,特别是小男孩面对艰难抉择时的心理和行为。
b.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小说中孩子的选择是否正确,并运用小说中的情节和原因支持自己的观点。
c.学生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结果,并进行集体讨论。
4.写作(30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撰写一篇关于小男孩作出选择的合理性的文章。
要求学生通过举例和论证来支持观点。
5.总结(10分钟)学生回顾讨论的结果和自己的写作,总结学到的东西,并得出教材对孩子选择问题的引导意义。
六、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写作,并预告下一节课的主题。
七、教学延伸:可引导学生以其他类似题材的小说或电影为素材,进行扩展性讨论并展开写作,拓宽视野和思维。
八、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反应和理解程度;2.评价学生的讨论和写作表现,包括思维能力、论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以便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三岁的际遇》作业纸
主备:何石青严文君审稿: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课内精读:
(一)
才进校门,高年级的同学就带我们参观北大图书馆。
当时,好像还看了一个介绍图书馆的纪录片。
入学之初那句颇为雄壮的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在图书馆大楼的映衬下骤然显得苍白无力。
我紧闭着嘴,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400多万册图书!实在难以想像。
而其中我所读过的,大概连这个数目的最小零头都不到吧!不知怎么,我回忆起了1983年在青岛过夏令营时发生的一件事情:记得那时灯已熄了,我们在黑暗里躺在床上,随意聊着天儿。
我和领队的那个女老师正说得津津有味,我上铺的女孩却忽然哭了起来。
我们惊讶地问她怎么了,她呜咽着答道:“你们知道得那么多,可我什么都不懂……”如今,我和女老师的谈话早忘得一干二净了,可那女孩子的呜咽反倒长久而清晰地留存在心中。
当我随着面孔尚未记熟的新同学一起走出图书馆的时候,我似乎刚刚理解了那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抽泣的女孩……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颇()呜咽()
2.结合文意解释词语。
清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析“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前后的破折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紧闭着嘴,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一句后面的冒号的作用是什么?“近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原文说明“我”的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400万册图书!”中,感叹号改成逗号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在青岛过夏令营时发生的一件事情”从记叙顺序上来说采用的是什么顺序?作者写这件事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而其中我所读过的,大概连这个数目的最小零头都不到吧!”中的“最小”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为什么说“走出图书馆的时候,我似乎刚刚理解了那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抽泣的女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如果不读下文,你能通过这一段的叙述推想出作者接下来会怎么样做吗?请试着说出你的猜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延伸:
(二)
①以往的岁月里,我曾经向好几位书法大师求过墨宝。
每次,当宣纸铺开,笔墨调匀,大师问我要什么字时,我总是说,我喜欢“静水流深”的意味;每当这时,大师们总会歇下竹管,良久不语。
这份静默,让我隐约感到了一种深度。
然而,不知为什么,每次大师们留下的,都不是“静水流深”这四个字。
我多少有些遗憾,却没有深想。
②直到前不久,我向一位同龄朋友再次讨求这四个字时,他才坦诚地说:我不敢写这四个字。
③这让我着实吃了一惊。
④中国的书法,博大精深。
朋友说,但凡弄墨之人,对汉字都怀着一种深深的敬畏。
一般说来,有多深的功夫,多深的悟性,才敢写多(shēn ào)的字。
而“静水流深”一句,初觉陌生,可凝神细想,心底,便觉有一种涌动,是什么呢?一时难以琢磨透彻,又怎么能轻易落笔呢?
⑤落拓不羁的那些年,生命渴望被一句格言警醒,一句真正从我的血脉心魄里流淌出的叮嘱,于是我开始寻找。
那一年,我从海上(piāo bó)归来,经了一夜的水路,清晨走上甲板,蓦然一惊:那是怎样阔大无边的静啊,全然不见了想像中的惊涛狂澜……
⑥静,让水焕发出了生命原初的博大与深邃;静,让我感受到家乡大平原那安详坦荡的呼吸……
⑦静水流深。
⑧也就是在那一刻,我深刻地感知到了什么是生命中的际遇与契合,我心底的泉眼涌出了这一句生命禅。
⑨朋友不禁也被我的“凡人格言”所触动:是啊,“静水流深”这四个字,字面很是宁静,绝没有伸胳膊蹬腿的张狂,排列在一起规矩自然,不显山不露水不虚张声势。
即便有大家风范,遇上这样的字也不敢轻易挥毫。
有道是:一枝竹管安天下,锦绣心机卷里藏啊!
⑩我感动于朋友的会心。
我想起了一位诗人的一段独白:……左手研墨,右手卷一册汉简来读。
读至心通了,墨浓了,蘸好了笔,这时面对着那张白纸的感觉,真像是要去茫茫宇宙中投胎。
这日子该多么有滋味!
我又想起一诗友从黄河边归来时说过的话:(A)黄河的中游有一段,看上去就是凝滞不动的浑浊的泥浆,(B)然而,连搏击过激流的黄河船夫,也不敢在这里放船,(C)因为河心是活的,没有谁能说清它究竟有多深……
我还想起那些有渡河经验的人,在涉水之前,总会习惯地随手抓起一块石头投入水中以测量水深。
水花溅得越高,水声越是响亮,河水也就越浅。
那溅不起多大水花、听不见多大水声的河水,必定是深不可测的……
我就这样想着想着,心中便又一波波地涌动了,那阔大无边的静啊……
静,就是生命的完满;水,就是生命的本源;流,就是生命的体现;深,就是生命的蕴藉啊……
(选自《读者》2003年第七期)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落拓()羁()蘸()深邃()
2.结合文意解释下列词语。
①落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深不可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虚张声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深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书法大师们为什么都没有给“我”留下“静水流深”四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俗话说:“满瓶水不荡,半瓶水晃荡。
”文章第段也表达了相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第④、⑤两段括号中的拼音提示写出汉字。
shēn ào________________ piāo bó________________
6.作者说“‘静水流深’这四个字,字面很是宁静,绝没有伸胳膊蹬腿的张狂,排列在一起规矩自然,不显山不露水不虚张声势。
”请简要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们的母亲河并不总是奔腾咆哮的。
”一句是从第段中抽出来的,请根据上下文判断,应放回(A)(B)(C)中哪个位置才完整连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④段中有“而‘静水流深’一句,初觉陌生,可凝神细想,心底,便觉有一种涌动,是什么呢?”一句,第段中有“我就这样想着想着,心中便又一波波地涌动了”一句。
读完全文,谈谈“我”心中到底“涌动”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