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的际遇》有关资料:童年琐忆_模板
13岁的际遇作文(通用38篇)

13岁的际遇作文(通用38篇)13岁的际遇作文篇1这几天整理房间,在一本相册里我发现了一堆照片。
于是便坐下来翻阅着。
小时候,小小的我,圆圆的脸,胖乎乎的小手中拿着糖,却还想再吃一点。
那时候,贪吃的我什么也不懂。
再大点时,我像个小大人,拿着笔专心地写着什么。
不再缠着妈妈了。
那时候,幼稚的我心中怀着许多梦想。
上学了,穿着新校服的我,笑得像朵花,散发着儿童独有的稚气。
那时候,天真的我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将来给父母买零食吃。
步入中学了,我早已摆脱了那股孩子气,带着远大的理想认真的听课。
现在坚定的我坐着载满梦想的小船驶向终点。
我在长大,明白的事情也越来越多。
现在的我可以为一句玩笑话跑到上气不接下气;可以为一本无名小说中的小人物感动得泪流满面。
现在的我,一脚已经踏入了青春成熟的门槛,另一只脚却还在小孩幼稚的梦中死死不肯出来。
想去实现一堆梦想,可又不肯去吃苦。
就是这种多重的性格,让十三岁的我们变得那么独特!有人说:“十三岁的我们,一边玩着童年的大风车,一边却又踏上了人生的第二起跑线”。
十三岁的少年,喜欢春的花、夏的风、秋的月、冬的雪;十三岁的少年,可以壮志凌云、豪气冲天;也可以‘为赋新词强说愁’。
十三岁的花季少年,面对的是一张纯净的白纸,你可以去涂鸦,也可以画出世上最美的图画。
对于我们来说,每一天的太阳都是一轮崭新的红日,理想永远在云端放着异彩!13岁的际遇作文篇2残秋,黄昏。
一缕桔红斜倚在天边,久久不愿归去,我抬头望,它似乎也留恋这绚丽多彩又让人无可奈何的红尘。
自古逢秋悲寂寥,如今,当秋天再来的时候,我暮然回首,才发现这已是我第十三个秋天了我不愿去想,也不曾去想只是当别人问起我多大时,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十二了。
但是回答过后,我总会不由自主地问自己,是十二吗?。
每个人都是完美的渐近线,在趋向完美的过程中,总会留下一些痕迹,伴随着一些失落。
我讨厌长大这个名词,我喜欢停留在属于自己的那个时刻,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十三岁的际遇》ppt课件全面版

3、“我为北大感到骄傲”:北大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之一, 是知识和学问的象征。
“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我在母校的培育下,刻苦学习, 成为无愧于母校的优秀人才。
4、女孩为自己的无知而难过。没有理解。因为我当时是班上的 佼佼者,根本无法体会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的感觉,下面也谈 到“我似乎也理解了那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抽泣的女孩”。
给划线的字注音:
jū xì mò bèng qióng lóng 白驹过隙 蓦然 迸溅 穹隆
zǎn diàn zhòu
yè xù
积攒 沉淀 骤然 呜咽 絮语
bìng xī
tián xié chóu chàng
摒弃 犀利 安恬 撷取 惆怅
白驹 过隙:
弹
变化
刚入校
一脑子的浪 漫念头
“对什么都 充满兴趣和 好奇”
入校两年后的 秋天
成熟的季节
见到新生“怅 然若失”
影响的因素
北大的书
沉静,愉悦, 安详
渴望
北大的人
学生:专注而入迷,敏感,
纯洁、犀利、机智、
生机勃勃
师长:绅士风度和蔼可亲、
平易近人、严谨、诚恳
讨论:
1、“我”看到图书馆时为什么会心头“涌起一 种近乎绝望的感觉”?
老师
做人诚恳,严谨治学
图书馆
追寻美梦,探寻世界
开启大门,陶冶性情
打开窗子,追求真理 启迪心智
展示世界,追求理想
小组交流:
1、“不系之舟”是什么意思?“我是不系之舟”与“我的誓言” 有什么关系?
不靠岸、不停泊的船,象征永不停息的追求。 只有永不停息的追求才能实现自己的誓言。
十三岁的际遇读后感

十三岁的际遇读后感《十三岁的际遇》是一本让人深受触动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十三岁少年的成长故事。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受感动,对书中的情节和人物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他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他的父母离异,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并不富裕。
然而,尽管面临着这些困难,他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而是努力地去面对和克服一切困难。
他热爱学习,努力上进,最终考上了理想的学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我们有勇气和毅力,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
书中的情节让我深受触动,特别是主人公在面对困难时的坚强和勇敢。
他没有因为家庭的困难而自暴自弃,而是选择了相信自己,努力奋斗。
这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
生活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有勇气和毅力,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勇气和希望。
除此之外,书中的人物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主人公的母亲是一个坚强而乐观的女性,她在困难中依然保持着微笑,给予儿子无尽的鼓励和支持。
这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明白了母爱的伟大。
母亲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坚强地面对,给予孩子无尽的爱和支持。
这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亲人,也让我明白了亲情的可贵。
通过阅读《十三岁的际遇》,我不仅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人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书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对自己的成长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相信,只要我们有勇气和毅力,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成长的路上虽然会有风雨,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迎接阳光。
总的来说,读完《十三岁的际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
书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对自己的成长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相信,只要我们有勇气和毅力,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成长的路上虽然会有风雨,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迎接阳光。
十三岁的际遇

• 3.找出这四个阶段作者看到北大时所流露出 的思想感情,并用四个最能体现作者心路 历程的词语概括 7岁 _____北大________________() 10岁 _____北大________________() 13岁 _____北大________________() 16岁 _____北大________________()
4.思考并回答课后题二。
“风景”:一定地域内由山水、花草、树木、建筑物以及某 些自然现象形成的可供人观赏的景象,这里比喻北大的社 会和时代背景 “河”比喻北大前进的轨迹。 “船客”比喻学生 “舵手”和“船工”比喻杰出的导师和广大的教师 “不系之舟”比喻不受环境的束缚,始终勇往直前、驶向理 想彼岸的精神。 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变换,北大这块知识的园地里始 终有对知识不懈的追求,渴望到达理想彼岸的学子和帮助 学子实现理想的辛勤工作的老师。
后来的感情
开始“进行探 寻”,逐渐变得 “沉静、愉悦、 安详”
对学校评价
“真理之光” 为学生打开 神奇之窗, 展示新世界
个人成长
四个“开 始”,三个 “渴望”
学生 北 大 外 “专注而入迷” 的 表 “高声争论” 人 品 “敏感”“纯 质 洁”
“犀利”“机 智” “生机勃勃”
师长
“绅士风度” “谈笑风生” “和蔼可 亲”“平易近 人”“严谨治 学”“诚恳做人”
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
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犀利:(武器、语言等)锋利,锐利。 迷离: 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凝重:凝固而又沉重。 通幽曲径:通向幽深去处的曲折小路。 撷取:摘下,取下。 安恬:安详恬静。 恬:安静。 茫然若失:心中感到空虚、无所知 ,好像失去了什么。 谈笑风生: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兴趣。
《十三岁的际遇》

3、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一只“不系之舟”?
“十三岁的际遇”使作者有缘“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 但她始终没有安于现状,而是无时无刻不在追求,向往着大海的波涛, 寻求新的开拓和发展。 与入学初“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的誓言相呼应。
第一部分
初识北大
七岁时看照片 十岁时不肯看北大 十三岁时进北大
略写
到北大的感受 初进北大的浪漫与新奇 两年后的成长与成熟 北大的书 :心情变得沉静、愉悦、
展示预习成果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精神的魅力》 ,作者______ 田晓菲 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 , 哈佛大学教授 。本文是为纪念北大_____ 90 周年而 现任___________ 16 岁。 写的文章。当时她年仅____
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白驹过隙( jū,xì ) 蓦然(mò ) 积攒( zǎn )
十三岁的际遇
田晓菲
田晓菲,天津人。五六岁时, 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 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 “小书呆子”。在初中时出了她 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 “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 1985年,十三岁(近十四岁)时, 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三的她被北京 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又 赴美留学。26岁获哈佛大学比较 文学博士学位,现在哈佛大学任 教。
本文叙写了作者与北大的际遇以及自己在北大的 怀抱中成长的经历,抒发了作者对北大的向往、热爱、 感激和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情意。
努力吧,同学们!
练习:说明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反问 ( )
(2)中文的、英语的,都在以互不相同的沉默的声音,拟人 向我发出低低的絮语和呼唤。 ( ) 排比
童年琐忆(节选)

童年琐忆(节选)作者:田晓菲来源:《初中生世界·七年级》2013年第09期★《十三岁的际遇》拓展阅读——那时候,就是在白天我也不怎么出去玩,经常在破旧的家里着迷地捧着一本本厚书。
什么《水浒传》《三国演义》《红岩》《李自成》,大多是在那小小的抗震棚里看过的。
尽管一个比我大两岁的男孩给我起绰号,叫我“小书呆子”,可我才不在乎呢!随他叫去好了,一百单八将,三国争天下,可比跳皮筋、抱娃娃有趣得多了。
而且因为地震,哥哥有一年多没能上学,他在家陪伴着我,给我讲故事、画画,回答我提出的各种问题,成了我最好的启蒙老师。
一年多之后,我们又搬到爸爸所在单位的大院里。
我对新居非常满意。
倒不是因为它比过去的住处宽敞了些,而是因为我看书更方便了。
文联资料室有大量藏书和各类杂志。
资料室里的叔叔阿姨们都待我很好,不仅借书给我,有时还允许我到书库里去。
我成了资料室的特殊读者。
我们的窗前有两三棵高大粗壮的槐树,每到夏日,绿阴满窗,更兼槐花盛开如雪,浓烈的香气沁人心脾。
记得一天晚上临睡前,妈妈提议说,菲菲,和你爸爸赛一首诗怎么样啊?就以槐花为题吧!这时,槐花淡雅的香味和朦胧的月光一起弥漫在室内,我兴冲冲地拍手赞成,不一会儿,便将一首五言诗《槐花》吟诵了出来:“槐花开满树,朵朵飘芳香。
蜜蜂来采蜜,酿给众人尝。
”妈妈笑眯眯地表扬我:“好,这次你爸输给你啦!”爸爸也笑着夸我,这使我挺快活。
现在回想起来,不免要怀疑爸爸是真的“甘拜下风”,还是为了鼓励我,可当时我却傻乎乎地确实蛮得意呢!1980年,我参加了世界儿童诗歌比赛,以《迎接美好的明天》一诗荣获了国内奖。
打那时起,我写诗的兴趣更浓了。
巧得很,就在同一年的夏末秋初,我们再次乔迁,搬到了与郊区相近的新住宅区、一个名叫“小海地”的地方。
刚来时,那坑坑洼洼的黄土路和半里之外没多少货物的一个小店铺,使我暗暗诅咒这个偏僻的地方,可在我脑海里占据更多画面的,还是这儿双林农场那一大片一大片绿色的田野,和小路旁静静流淌的小河。
十三岁的际遇原文十三岁的际遇作文

十三岁的际遇原文十三岁的际遇作文十三岁的际遇在岁月的迷宫里闯荡了十五年,蓦然回首、成长的困惑无所不在。
人们都说:“青春是美丽的,是多姿的,”那为什么又有这么多人困惑呢?我一直在苦苦思索着。
少年不说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在孩提时代,我一直渴望成熟、独立。
直到有一天,偶尔路过镜子时我发现自己长大了。
自从那次以后、我发现我不怎么爱哭了、爱笑了。
当我脱下了稚嫩的童装、穿上了大人的衣服,在大街上上走了一圈,周围的人投来了异样的眼光,我又穿上了童装去了大街上,人们好像仍然对我的着装不满,我不时还听见有人在后面说:“这么大的人了,还穿小孩的衣服,装嫩。
”我看着爸爸和妈妈发现成熟不是速成品,是不能在写在脸上和身体上的,而主要的是内在。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有时真不理解周恩来爷爷少年时说的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会招来这么多同学的嘲笑,在魏巍写的《最可爱的人中》写到:“朋友,你这么的爱自己的祖国吗。
”有的同学确认为他是在唱高调。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一定要人说假话不成吗?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一个个困惑都已经解开,心中自然是舒服了许多。
其实,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人都是害怕困惑的,如果没有了困惑,那就没有大彻大悟是的痛快。
生活也就会像矿泉水一般,淡而无味。
孟子曾今说过:“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困惑其实并不可怕关键是你要去面对他。
在成长的天空中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如果没有了困惑,请问他将会变成什么?十三岁的际遇第一次知道这世界上存在一个“海门中学”,是在我刚上小学的时候。
那天,妈妈带我经过海中门口,对我说:“仇心惟,这是海门市最好的学校,只有在初中成绩特别好的哥哥姐姐才能跨入海门中的校门。
”我目不转睛地盯着校园内的一切,高高的大楼,碧绿的草坪,宽阔的操场。
我从未怀疑过我能成为海中的学生,那份稚气十足的自信,仿佛预示着什么。
只是我没有想到,我这么顺利就完成了小时埋藏在心底的梦想。
在我初知海中不久,海中就建立了附属实验学校——能仁中学。
十三岁的际遇

十三岁的际遇
历史,对于旁观者来说是一段故事;对于经历者来说,却是一段切身的喜悦或感伤。
题记
时光行走。
当我穿过十二岁的年华,指尖触碰到十三岁的流年时,我已明白:童年已去,少年的梦开始启航。
我一直想逃避现实,却又不得不承认,我是在不知不觉中,在父亲母亲温暖的目光中成长着。
从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变成一个会向父母撒娇的半大女孩,再成长为今天傻头傻脑又有点小倔强的我。
除了我自己,没有人会明白我的故事里有多少快乐或伤悲,因为这终究只是我一个人的感觉。
我曾想把自己所认为的最值得留恋的东西关在
盒子里,用心封紧,投到记忆的深处。
没想到,
在岁月的卷道行走却发现,它们已被不知不觉地
遗忘在某个角落里,如同那些唱过的童谣和捕过
的蝴蝶,都深深地扎进时光的缝隙里了。
而那些
刻骨铭心的过往,也终在一瞬间,化成了一声轻叹。
蓦然回首,游戏在玩具中,嬉笑在伙伴里,奔
跑在田野上,那里都闪烁着我的身影。
而现在,
我依然在成长着。
十三岁,又一个新的开始,我
将舍去那些好的,不好的过去。
同时也多了一份
眷恋,眷恋着我的过去,我的童年。
过去种种,已经不再执着;未来种种,我也会
坦然面对。
因为自己终会长大,越成长,想得越多,悟得更深。
我会记住父亲曾对我说的话:你
不勇敢,没有人会替你坚强。
我也明白:没有伞
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其实,我们一点点长大,多的,不只是责任,
信念。
还有对往事的一份眷恋。
正如十三岁的我,
站在一个人的城楼上,回忆过去,眺望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三岁的际遇》有关资料:童年琐忆_模板1976年,全家刚迁到天津不久,就赶上了震惊全国的唐山大地震,我们被迫搬进了一个公园里,在那儿搭起了抗震棚。
公园不大,站在前门看得见后门。
可在当时,却足足挤进了六七百户人家!那些又小又破的抗震棚,房檐挨着房檐、墙壁贴着墙壁地挤在一起,说得好听一点,就是“鳞次栉比”呢!我却并未觉得我的家有多简陋,这儿道路有多狭窄,对于刚刚五岁、还不理解长辈艰辛的我来说,这个迷宫殿的天地已是够大的了。
爸爸妈妈给我划定了活动范围,一到晚上,干脆就不再允许哥哥和我出家门了。
全家围着一张书桌,各人看各人的书。
那时“四人帮”被打倒了。
虽然生活艰苦些,但家里却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爸爸妈妈对我的学习更上心了。
爸爸用两个巴掌大的小本,工工整整为我抄了一百多首唐宋诗,每晚教我一首。
由于这都是些琅琅上口、浅显易懂的小诗,我理解得快,背得也快。
什么“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沙上儿童临水立,戏将萍叶饲新鹅”,这明快清丽的诗句,简直使我着了迷,也在我幼小的心田里,暗暗埋下了诗的种子,是种子总要发芽的。
记得有一天,爸爸歇班在家,正在看报纸,我磨着他同我玩。
爸爸显然是没有那份心思的,于是弯下腰哄着说:“你不是背了那么多诗了吗?喏,自己也试着写一首好啦。
”我呢,真的找出一张小卡片,歪歪扭扭地写了起来。
回想起有一次妈妈带着哥哥和我去颐和园看荷花的情景,我兴奋极了,不一会儿就写出了一首题为《游颐和园》的七言诗:“颐和园里风景美,荷花荷叶绣成堆。
船儿绿绿像柳叶,鱼儿有红又有黑。
”尽管既不讲对仗,也没论平仄,我还是很高兴地送给爸爸看。
得到了爸妈的几句鼓励,我更是来劲儿了。
不久,我又写出了第二首、第三首……那时候,就是在白天我也不怎么出去玩,经常在破旧的家里着迷地捧着一本本厚书。
什么《水浒传》《三国演义》《红岩》《李自成》,大多是在那小小抗震棚里看过的。
尽管一个比我大两岁的男孩给我起绰号,叫我“小书呆子”,可我才不在乎呢!随他叫去好了,一百单八将,三国争天下,可比跳皮筋、抱娃娃有趣得多了。
而且因为地震,哥哥有一年多没能上学,他在家陪伴着我,给我讲故事、画画,回答我提出的各种问题,成了我最好的启蒙老师。
一年多之后,我们又搬到爸爸所在单位的大院里。
我对新居非常满意。
倒不是因为它比过去的住处宽敞了些,而是因为我看书更方便了。
文联资料室里有大量藏书和各类杂志。
资料室里的叔叔阿姨们都待我很好,不仅借书给我,有时还允许我到书库里去。
我成了资料室的特殊读者。
我们的窗前有两三棵高大粗壮的槐树,每到夏日,绿阴满窗,更兼槐花盛开如雪,浓烈的香气沁人心脾。
记得一天晚上临睡前,妈妈提议说,菲菲和你爸爸赛一首诗怎么样啊?就以槐花为题吧!这时,槐花淡雅的香味和朦胧的月光一起弥漫在室内,我兴冲冲地拍手赞成,不一会儿,便将一首五言诗《槐花》吟诵了出来:“槐花开满树,朵朵飘芳香。
蜜蜂来采蜜,酿给众人尝。
”妈妈笑眯眯地表扬我:“好,这次你爸输给你啦!”爸爸也笑着夸我,这使我挺快活。
现在回想起来,不免要怀疑爸爸是真的“甘拜下风”,还是为了鼓励我,可当时我却傻乎乎地确实蛮得意呢!1980年,我参加了世界儿童诗歌比赛,以《迎接美好的明天》一诗荣获了国内奖。
打那时起,我写诗的兴趣更浓了。
巧得很,就在同一年的夏末秋初,我们再次乔迁,搬到了与郊区相近的新住宅区、一个名叫“小海地”的地方。
刚来时,那坑坑洼洼的黄土路和半里地之外没多少货物的一个小店铺,使我暗暗诅咒这个偏僻的地方,可在我脑海里占据更多画面的,还是这儿双林农场那一大片一大片绿色的田野,和小路旁静静流淌的小河。
有多少次我在学习疲倦的时候,来到这充满诗情画意的田野,在半尺多高的草丛中捉蜻蜓,捕蝴蝶,在春风抹着淡绿的嫩草中逮蚂蚱,寻找七星瓢虫。
夏天的夜晚,露水清凉,繁星闪烁,似远又近、似密又疏的蛙声给了我多少幻想与遐思!啊,就连田间一座小小的、朴素的农舍,也使我联想起无数迷人的故事……往往是正在田垄上散步,一首诗的构思一下子跳入脑海,于是我急急忙忙捕捉住它,打好腹稿,然后回到我的斗室里,把它写下来。
收在我的第一本诗集里的许多诗,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
小海地那浓郁的田园风光,为我提供了大量诗的素材,同时,也陪伴着我从童年走进了少年时代。
我曾写过一首题为《童年》的诗,里面这样说道:“童年,金色的童年/它比蜜酒还甜/人们把它装在记忆的杯里/它走了,却又常在身边。
”是啊,虽然我的童年并非是条一直无忧无虑、一路顺风的小船,但它毕竟充满了温暖的阳光,充满了孩子不知愁的歌声笑声。
爸爸妈妈和哥哥的爱,在知识的路上留下的一串歪歪扭扭的小脚印,都使它变得格外美好,格外亲切,使我回忆不已,使我难以忘怀……《十三岁的际遇》有关资料:童年琐忆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木兰诗》是北朝时北方乐府民歌杰出的代表作。
北朝民歌因战乱和少数民族风俗的渗入,而展现了一种特异风貌,《木兰诗》是一首淳朴浑厚、简劲粗犷的歌。
木兰这一中国文学史上最光彩夺目的英勇女性的形象,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木兰已成了女中英杰的代名词,可见《木兰诗》影响之深远。
《木兰诗》的艺术美表现于多方面,笔者以为最为突出的是:承传与创新,简劲与细腻,叙忧与状乐。
一、承传与创新《木兰诗》带有鲜明的民歌风,又具有其创新之处。
北朝民歌《折杨柳枝歌》中有这么两首:“敕敕何力力,女子临窗织。
不闻机杼声,只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
”两首诗以女子的叹息声和问答体的形式,将女子内心的隐忧和一种急不可耐的心情表现得毫不掩饰。
《木兰诗》的前四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与上引《折杨柳枝歌》前一首形式完全相同,而《木兰诗》紧接着的两句:“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又与上引后一首的前两句完全相同,这可明显看到《木兰诗》承传了北朝民歌中的一种流行语式,但《木兰诗》中的这六句又一反前诗中的“女子”那个人之幽怨,而是有着强烈的对家事的关切以及自动为家庭承担责任的自觉意识。
虽然《木兰诗》同样落笔于儿女之思,然而其中饱蘸着木兰对家人的亲情。
木兰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婚配,而是战乱给家庭带来的困难:可汗点兵,军书联翩而至,父老无兄。
木兰之所以时织时辍,心事重重,是因为替父担忧,替家担忧。
《木兰诗》的创新还表现于借儿女之思、亲人之情,写战争之事,写了一个平平常常的劳动妇女弃织从军之思,因此,形式和题材上虽仍为传统型的,然而却光彩照人,展现了中国女性深明大义的高贵品德。
这种对民歌形式和题材的承传与创新,既易为人所接受,又能拓展诗歌的容量,可谓蹊径独辟,匠心独运。
不仅如此,《木兰诗》还承传了《折杨柳枝歌》等民歌的五言传统,但又不拘泥于此,有长短句交错,进一步突出了民歌的流畅自然。
从篇制上看,也较同期民歌长得多,后人把《木兰诗》与汉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民歌之“双璧”。
二、简劲与细腻简劲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追求,简劲在《木兰诗》中时带有一种原初色彩的内在活力,因此,既简练,又显得粗犷豪迈、浑厚深沉。
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仅30个字就十分简劲地叙写了十年征战的过程。
其中“万里”二句,写出木兰跟随大军,飞奔塞上。
一个“飞”字既写出战事的匆忙,又写出转战南北、经历的关塞山峦之多。
“朔气”二句,则形象地概括了木兰所处的战争环境,从而衬托出木兰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
“将军”二句,则以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木兰十年不平凡的戎马生涯。
这些简劲之笔,以少胜多,不仅写出了木兰的出生入死、终于凯旋的经历,而且写出了木兰的英雄形象。
诗的结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以比拟手法形象逼真地写出了木兰女扮男装的巧妙与代父从军的勇气,也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她内心的自豪感、自信力。
《木兰诗》更不乏细腻的铺叙之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这四句不吝惜笔墨,巧妙地写出了木兰匆忙而主动地准备行装的过程,对于惨烈的战争,字里行间毫无沉滞之情,笔调相当轻快,显示了木兰代父从军意志之坚定。
谢榛《四溟诗话·卷三》评论说:“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
的确,这里的铺陈形式优美,音韵和谐,宜于咏唱,又渲染了军情紧急的紧张气氛。
再如:“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
写征战而紧扣儿女之思,以宿营地空寂荒凉的夜景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细微地刻画出年轻女子细腻的情怀,从而进一步更为深入地表达了木兰对于家庭的感情,揭示出生活的骤然变化在木兰心灵深处兴起的波澜。
这种不满足于木兰英勇坚强的一面,也不把乍离双亲的少女情怀简单化,以发掘木兰心灵深处隐秘的手法,客观上也反映出北朝时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和痛苦。
简劲与细腻在《木兰诗》中得到了和谐而完美的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沉的思索。
三、叙忧与状乐《木兰诗》由两部分构成,前部分写忧,后部分写乐,忧是乐的反衬,乐是忧的归宿,从而深刻揭示了在战争年代与和平年代两个不同时期的广阔的社会内容,寄托着北朝人民良好的愿望和对融融而乐的幸福生活的憧憬。
《木兰诗》先写木兰停机忧叹,造成悬念。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的问答,排除了儿女之思的狭隘情感,从而突出了木兰为失去和平宁静的男耕女织生活而忧虑,而叹息。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叙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淳朴纯真的女性焦躁不安的心。
时局不安,军情紧急,家庭处于危难之中,这是木兰忧心如焚的根由。
困难当头,主动承担家庭的责任,从军驰骋万里。
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这是木兰忧虑而引发的情思,并终于化作了行为。
在从军途中怀念爷娘的感情,其实还是隐隐忧思的阵阵侵袭的流露,忧的是自己的代父远征能否换得家庭的安宁,忧的是自己这家中具有劳动力的人一走会不会给爷娘带来繁重的劳动、持家负担,让仁慈的爷娘倍受精神的折磨,相思女儿而又不得相见。
写忧使诗的内容更现实化,使木兰形象更丰满、更亲切。
“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归心似箭的表白,不是更让人产生共鸣吗?《木兰诗》状乐的部分笔调轻捷流转,生动鲜明,真切有味。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一系列喜悦场面的铺叙,将木兰为和平生活重新获得而乐的情怀展示得淋漓尽致,也将木兰家人对木兰凯旋的自豪与欣喜表现得奔放而热烈。
《木兰诗》对“乐”的状写,情味浓,寓意深。
熙熙而乐的情景,不正是劳动人民从痛苦的忧虑中摆脱出来,抹去战争阴影而产生的一种喜不自禁的挚情吗?这其中不也深刻表现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吗?从“乐”中,人们不难领悟到幸福宁静生活的来之不易,尤其是从峥嵘岁月中走过来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