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论文终审稿)
唐诗宋词鉴赏论文

唐诗宋词鉴赏论文美的化身——领略唐诗宋词中的艺术之美从小就对唐诗宋词有着一种莫名的情素,刚学会认字父亲便教我念诗。
虽然来了科大,读了理科,却仍爱默默地玩味着这千年余韵,体会着作者心中那种欲说还休的感情,感受着这千年文化之美。
在中国,凡是稍通文墨的人,没有不喜欢唐诗宋词的。
唐诗宋词的魅力在哪儿?我觉得艺术之美是诗词最吸引人的地方。
以最切近而又最神秘的方式伴随着人类精神的历史,以最明显的表象和最莫测的本质挑战着人的智慧,以最崇高的承诺和最艰苦的承受塑造着人的心灵,因一个字麾集无数天才的激情:美。
唐诗宋词便是这历史长河沉淀出来最美的结晶,是美的化身。
诗歌中的色彩之美极大的吸引着我们的眼球,激发起我们的联想,带给我们一个色彩鲜明的的美丽世界。
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绪体验。
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斩醅酒,红泥小人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一首相饮的小诗,其诱人之处,正在于绿酒、红炉两种色彩的和谐配合,在天寒欲雪的背景下,产生了一种亲切而温暖的情味,仿佛在向客人含笑招手。
构成了一幅和谐温馨的画面。
色彩的组合给唐宋诗词带来了浓郁的画意和鲜明的节奏。
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在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正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江欲暮。
这是周邦彦《玉楼春》词中的名句。
青无数指暮霭中青山连绵,眺望不尽;而雁背上那暗红的夕照却不过一缕而已。
青、红二色的对比,一个无限在,一个非常小;然而正是在无边青苍的背景上,才衬托出这一缕晚照是那样地引人注目和令人依恋。
诗人爱用鲜明的对比色,来增加感情色彩的浓度。
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美,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的姿色风韵,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诗歌》论文综述中国古代诗词的鉴赏78kXXX班学号:XXXXXXX 姓名:XXX古代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文字最精练,内涵最丰富的艺术形式之一,好的古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修养,下面我从两个部分来谈谈如何鉴赏诗歌。
一.抓住意象,把握意境,弄清基调,分清类型。
鉴赏古诗词,首先应当明确,作者是通过什么意象来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
意象,即被赋予了特定意义的事物,如杜鹃,往往代表着思乡;柳与留谐音,与留恋有关;月亮与思乡念家、思念亲人、盼望团圆有关;雁与乡愁有关……了解通过这些意象所创设的生活图景;知道作者是如何将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相融合的,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明快高亢还是阴暗低沉,是喜悦欢愉还是凄苦悲凉,是豪迈壮观还是闲适淡雅……最后根据诗词内容将其大致分为五类:1.咏物言志诗这类诗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借景物来表达自己高远的志向,一种是表达自己高洁的品质。
如唐·李忱的《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这就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诗。
诗中描绘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艺术形象——瀑布,作者就是借瀑布的形象,表达出自己一往无前的豪情壮怀。
又如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其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要香如故”,也是借梅花来表达自己的高洁的品格。
还有,如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诗人也是借苔不为环境所限依然青春焕发、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苔不为自己弱小而自暴自弃、敢于争先的品格,寄托了自己自适其乐、不甘示弱,高雅俊洁的人格精神的。
2.送别诗送别诗或是叮咛对方、劝慰对方,或是表达一种依依不舍之情,或是表达别后的思念等等。
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我们知道,“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
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为灞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
盛唐诗歌鉴赏

盛唐诗歌鉴赏第一篇:盛唐诗歌鉴赏浅析盛唐(时期)诗歌的文化融合精神(中文)摘要:盛唐时期的经济、社会、文化孕育了繁荣的盛唐诗歌和诗歌中独特的盛唐气象。
这种气象,不仅从边塞诗歌作品豪迈、雄浑的风格中体现出来,也从山水诗歌作品清新、优美的风格中体现出来;不仅从天真、浪漫的诗人作品中体现出来,也从现实、沉潜的诗人作品中体现出来;不仅以诗歌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也以诗人的情怀、理想、精神风貌来表现;不只是某个诗人的创作表现出这种气象,而是该时期诗人群体创作共同形成的时代气象。
唐朝的兴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社会条件。
在此基础上益繁荣的唐代诗歌,逐步形成蓬勃向上、积极进取、乐观豪迈的时代风貌。
这种诗歌风貌,尤以被誉为“开元盛世”的盛唐时期表现得特别充分。
盛唐时期的诗歌,不仅表现在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佳作如林,更为特别和重要之处在于,在越来越多的诗歌中体现出一种激越昂扬、自信奋发的独有时代气质。
盛唐的诗歌在其多姿多彩的外形包装下,深藏了一股扑面而来、为后人所心仪神往的盛唐人精神气息。
关键词:盛唐;边塞诗;田园山水诗一、盛唐边塞诗(中)的时代精神(文化融合性)以军旅、征战等边塞生活为题材的边塞诗,肇始于《诗经》。
至开疆拓上的汉代,战争频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边塞诗无论在质上或量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降及唐代,边塞生活成为诗歌创作的普遍题材。
特别是自玄宗开元元年(713)至代宗大历五年(770)这一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更是以其充沛的感情,刚健的笔触,描写了寥廓壮丽的边塞风光,豪迈慷慨的军戍生活以及幽怨悲凉的征夫之恨、思妇之悲,题材多样,意境雄浑,为历代边塞诗之冠。
诚如南宋严羽所言:“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滴、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1】为什么边塞诗不兴盛于汉代,不成就于元代、清代,而在唐代结出硕果呢?笔者以为,这既有唐代社会经济政治进步的原因,又有诗歌内在发展的必然。
概言之,唐代边塞诗,特别是盛唐边塞诗的繁荣是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唐帝国文治武功极盛与占典诗歌高度发展成熟的历史条件相结合的产物。
唐诗欣赏论文

五邑大学唐诗欣赏论文这学期选修的唐诗欣赏课程,让我对唐诗的理解能力有了更深的一个层次,下面让我对以下这三首唐诗的语言艺术,及其情感,声色和韵味来分析一下。
相思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逗后文的相思之情。
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
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
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
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手法。
末句点题,“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有双关的妙用。
“此物最相思”就象说:只有这红豆才最惹人喜爱,最叫人忘不了呢。
这是补充解释何以“愿君多采撷”的理由。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却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
诗歌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
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
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
无题二首(其二)李商隐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这首无题写一位深锁幽闺的女子追求爱情而幻灭的绝望之情。
首联“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描绘环境气氛:飒飒东风,飘来蒙蒙细雨;芙蓉塘外,传来阵阵轻雷。
既隐隐传达了生命萌动的春天气息,又带有一些凄迷黯淡的色调,烘托出女主人公春心萌动和难以名状的迷惘苦闷。
颔联“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写女子居处的幽寂。
室内户外,所见者惟闭锁的香炉,汲井的辘轳,它们衬托出女子幽处孤寂的情景和长日无聊、深锁春光的惆怅。
香炉和辘轳,在诗词中也常和男女欢爱联系在一起,它们同时又是牵动女主人公相思之情的东西。
总之,这一联兼用赋、比,既表现女主人公深闭幽闺的孤寞,又暗示她内心时时被牵动的情丝。
唐诗宋词鉴赏论文

在我国古代,蝉被视为高洁的象征,因为它高居枝上,餐风饮露,与世无争。
因此古代很多诗人咏蝉,有的借以歌颂高洁的品格,有的寓意感慨身世的凄凉。
如“清心自饮露,哀响乍吟风。
未上华冠侧,先惊翳叶中。
”(李百药《咏在狱(咏物诗) 蝉》)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饮露非表清,轻身易知足。
”(褚澐《赋得蝉》)“ 烦君最相惊,我亦举家清。
” (李商隐《蝉》),在不同身世经历的诗人笔下,平凡常见的蝉各具性灵,仿佛是品格高尚的高士形象的化身。
而在历代鳞次栉比的咏蝉诗中,最受称颂、广为流传的就数这道《在狱咏蝉》诗了。
在狱咏蝉》诗,与一般的咏蝉诗不同,感情真挚而充沛,不但没有无病呻吟,更非“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平常慨喟。
它抒写的是含冤莫辨的深切哀痛。
该诗是骆宾王于仪凤三年在狱中所作。
他下狱的原因尽管说法不一,然而多数认为是被诬陷的。
例如有传说,武后专政,排斥异己,严刑苛法,告密之风盛行。
骆宾王屡次上书讽谏,因此获罪撤了职,并以贪赃入狱。
也有人依据他的《狱中书情》,分析“三缄慎祸胎”等语,认为他是言语不慎招来了莫须有的打击。
具有侠义性格的骆宾王蒙受如此不白之冤,就借咏蝉来替自己的清白申辩,宣泄心中激愤之情。
诗的序言中他写道:“仆失路艰虞,遭时徽,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
闻蟪蛄之有声,悟平反(昭雪疑狱)之已奏。
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
感而缀诗,贻诸知己。
”在狱中诗人触景生情作该诗,既向知己的朋友诉说自己的冤屈,又表明了对昭雪信心不足。
序言的末尾说:“非为文墨,取代幽忧云耳。
”由此可见所写都是肺腑之言。
诗的首联点题,上句中的“西陆”,一方面表明时令已是秋天,一方面又交待了诗人被囚禁的地点一禁垣西。
蝉声唱,指蝉的鸣叫。
诗序里说:“余禁所,禁垣西,是法曹厅事也。
有古槐数株焉。
..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
岂人心异于曩时,虫响悲乎前听?”诗人失去了自由,听了寒蝉时断时续的鸣叫声,觉得异乎寻常,深感其中有一种幽咽、凄楚的意味。
诗词论文总结范文

摘要:本文以唐诗为研究对象,探讨唐诗中的意境美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对唐诗中意境美的内涵、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的分析,揭示唐诗意境美的独特魅力,并探讨其对后世文学、艺术乃至社会文化的影响。
一、引言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后人。
在唐代,诗人们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创作出了大量意境优美的诗作。
本文旨在分析唐诗中的意境美,探讨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唐诗意境美的内涵与特点1. 内涵唐诗意境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景观的描绘:唐代诗人善于捕捉自然景观的美丽,通过对山川、草木、花鸟等自然元素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美好的意境。
(2)人物情感的抒发:诗人将自身情感融入诗歌,通过细腻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喜怒哀乐。
(3)哲理思想的阐释:唐诗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想,诗人通过对人生、宇宙、自然等问题的思考,传达出一种深刻的哲理意境。
2. 特点(1)意境深远:唐诗意境美具有深远的特点,既包含自然景观的描绘,又蕴含人物情感的抒发和哲理思想的阐释。
(2)情景交融:唐诗意境美注重情景交融,使读者在欣赏自然景观的同时,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哲理。
(3)形象鲜明:唐诗意境美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使读者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三、唐诗意境美的形成原因1. 历史背景: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繁荣,为唐诗意境美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 诗人素养:唐代诗人具有高超的艺术素养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在创作过程中能够充分展现意境美。
3. 文学传统:唐代诗人继承了先秦、汉魏、南北朝等时期的文学传统,使唐诗意境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四、唐诗意境美对后世的影响1. 文学影响:唐诗意境美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后世的诗人、词人、戏曲家等,都从唐诗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具有意境美的作品。
2. 艺术影响:唐诗意境美对后世艺术创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画家、书法家、音乐家等,都从唐诗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具有意境美的艺术作品。
古诗词鉴赏论文1(范文)

古诗词鉴赏论文1(范文)第一篇:古诗词鉴赏论文1(范文)当前中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以传授鉴赏知识和应试知识为本位,以应试为目的,未遵循古诗词鉴赏学习规律和学生鉴赏能力发展规律,不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鉴赏教学存在一系列矛盾问题。
本文立足于中国当代语感研究理论,借鉴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批评理论和中国古代语感培养教育经验,客观分析了当前中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课中存在的三大矛盾问题及症结,指出古诗词鉴赏活动的特点和鉴赏能力形成的特点,论证了语感在古诗词鉴赏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语感培养是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以及语感培养对实现学生鉴赏主体地位的重要作用。
在理论论证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古诗词鉴赏教学中语感培养的具体教学实践措施:语感培养的教学原则、师生关系的重构、语感培养的基本途径、语感培养的具体教学方法。
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语感培养教学实践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语感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养成为归宿,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当前中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三大矛盾问题,提高鉴赏课的效率,而且将在潜移默化、熏陶感悟的教学实践中回归语文教学“育人”的终极目标。
第二篇:古诗词鉴赏论文古诗词鉴赏在高考试题中的比重,越来越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我们看看下面的古诗词鉴赏论文吧!古诗词鉴赏论文摘要:如何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应在诗词的意想、形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加以引导。
关键词:诗词鉴赏意想形象语言技巧中学生中有许多学生爱好古诗词,但由于种种原因对古诗词阅读较少,鉴赏能力差,甚至有部分学生读不懂古典诗词。
这与新课标中提出的“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现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和思考”的要求相差甚远。
如何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呢?一、必须牢牢记住古诗词中有关意象及其所代表的情思,掌握一些常见的典故。
1.古诗词中有关意象及其所代表的情思。
多情月与水。
在许多诗人的笔下,月、水多是思乡念家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古典诗词赏析论文

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 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 不似湘江水北流。
诗的首句“迟日园林悲昔游”, 是因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昔的春游。
当年, 春日迟迟, 园林如绣, 游目骋怀, 该是心旷神怡的。
而这里追叙“昔游”时却用了一个“悲”字。
这个悲, 是今天的悲, 是从今天的悲追溯昔日的乐;而反过来, 也可以说, 正因为想起当时的游乐, 就更觉得当前处境之可悲。
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 “情能移境, 境亦能移情。
”这一句诗是用现在的情移过去的境, 为昔日的欢乐景物注入了今天的悲伤心情。
诗的第二句“今春花鸟作边愁”, 是从昔游的回忆写到今春的边愁。
一般说来, 鸟语花香是令人欢乐的景物;可是, 这些景物却使诗人更想起自己正在流放去边疆的途中。
鸟语也好, 花香也好, 在诗人心目中只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
这一句诗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
诗人缘情写景, 因而景随情迁。
如果就艺术手法来说, 以“花鸟”与“边愁”形成对比, 是从反面来衬托边愁。
与杜审言的这句诗有些近似的有杜甫《春望》诗中的“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一联, 司马光的《续诗话》评这一联诗说: “花鸟平时可娱之物, 见之而泣, 闻之而悲, 则时可知矣。
”这里, 以花鸟可娱之物来写“感时”、“恨别”之情, 采用的也是反衬法。
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 对杜甫有直接影响。
“花溅泪”、“鸟惊心”一联, 可能就是从“花鸟作边愁”这一句化出的。
诗的第三句“独怜京国人南窜”, 是整首诗的中心, 起承上启下作用。
上两句, 忆昔游而悲, 见花鸟成愁, 以及下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 都因为诗人远离京国, 正在南窜途中。
上下三句都是围绕着这一句, 从这一句生发的。
但这一句还没有点到《渡湘江》这个题目。
最后一句“不似湘江水北流”, 才提到湘江, 点破诗题, 而以“水北流”来烘托“人南窜”, 也是用反衬手法来加强诗的中心内容。
这首诗, 通篇运用反衬、对比的手法。
诗的前两句是今与昔的衬比, 哀与乐的衬比, 以昔日对照今春, 以园游对照边愁;诗的后两句是人与物的衬比, 南与北的衬比, 以京国逐客对照湘江逝水, 以斯人南窜对照江水北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鉴赏论文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论唐诗之美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班级:13工商03班
姓名:陈吉
学号:27
论唐诗之美
大唐的傲骨铸就了唐诗的气度,唐诗之美是一种复合的美,它沉淀着深邃,积蓄着厚重,凝结着辽远,负载着磅礴,是客船上难眠的渔火,是山寺里传来的钟声,是海角与天涯的对接,是天长与地久的凝聚,尽管也会有黄泉与碧落的交融。
相较于其他的文学表现形式,我认为唐诗的感染之处就在于通过寥寥数字,将不可取代的情感魅力和美之集大成者凝练于诗作之中。
音律美、色彩美和空间美使诗作的表现更富有感染力,使读者在相应的无尽联想和情绪体验中,获得审美愉悦和精神陶冶。
一、唐诗的音律之美
音律在诗词中就起了很大的作用。
音乐性的韵律节奏,使读者读起来每一句都感觉耳目一新,在音律的节奏起伏中,可以见得诗人毫无雕饰之感的情感变化,真挚而动人。
唐诗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还要求第二句与第一句的平仄相反,第三句与第二句的平仄相同,比如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中第一句“急”“高”“啸”与第二句的“清”“白”“飞”严格对仗,正是在这样工整的音律节奏中,诗人描绘出一副悲凉的秋景图画,定下了全是悲凉的感情基调。
颔联透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大笔写意,毫无音律所有的束缚之感;上半句仰视,下半句俯视,俯仰之间,尽是磅礴之气。
这首律诗其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这首诗可以说是唐诗中的具有音律美的代表作,描写景色雄浑开阔,感情沉郁顿挫,处处体现了音律之美。
灵活多变而余味无穷的音律之美,使得人们对唐诗百读不厌,这也正是唐诗流传了数百年的历史而依然魅力无限的原因。
二、唐诗的色彩之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我国诗画艺术的最高境界。
唐代诗人深悟其中之妙,他们细致的观察生活中的各种色彩,并将它们生动的表现出来,虽然不能直接画在之上,但是通过语言的描绘和形容,引起读者对色彩的联想,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在唐诗中对色彩的表现手法变化不定,或对比鲜明,或和谐衬托,在诗作中摇曳多姿、生动活泼。
首先,在唐诗中描写景物时最常用的是对比手法,在绚丽多彩的艺术效果表现中,可以更充分地表达诗人的感情。
如杜甫《绝句》中的诗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诗人用“碧”绿的江水对比飞鸟洁“白”的羽毛,用峰峦的“青”翠对比山花的火红。
这四种颜色相互对比,使得画面颜色十分显眼明亮,却又不失和谐统一。
在这样的身闲心急下,更突出了诗人不可抑制的思乡之情。
其次,唐诗中还多采用衬托的手法来描写色彩。
刘禹锡的《秋词》中有“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描写经霜的枫叶,由浅黄而变深红,妙在运用色彩的转换,如实地勾勒出秋天的本色,一派生气盎然。
从诗中可以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情趣的追求。
再次,还有诗人善于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描写色彩之美。
如我们所熟知的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在夕阳晚照下,枫叶如丹,层林尽染,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和热烈的生机。
唐诗通过文字依靠视觉使读者得益感染,自然之美促使诗人用饱含激情的笔墨创作出色彩纷呈的艺术之美,读者对美的享受不绝于此,唐诗更有了亘古千年的艺术魅力。
三、唐诗的空间之美
空间之美在各种艺术中都有所体现,和诗歌、建筑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唐诗达到了后世不可企及的高峰,朴素的空间之美幽肆流淌。
唐代的边塞诗就多长于塑造空间美感,比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开头雄浑高远,描写了萧索而又壮阔的西北风光,逆流而望,看到黄河的源头在云端之上,类似于电影中的远景镜头,具有恢弘的气势和深纵感;近景是万仞高山环抱着的“一片孤城”。
空间布局远近分明,山川的宏伟烘托出境遇的荒凉,大自然激发的豪放中又包含着远征的怨情。
边塞诗的自然风光描写多为远景,气象开阔而情调悲壮。
唐诗之美并不仅限于本文中所讨论的这三种美,唐诗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对艺术的品读需要的不仅仅是眼见、耳闻和想象,更重要的是要用人生去体验诗人笔下流传百年的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