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发挥人民主体地位

合集下载

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涵义

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涵义

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涵义
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是指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的利益和福祉置于首位,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保障权益的价值观和原则。

这一理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涵义:
1.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国家的创造者、发展者和决策者,他们拥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意味着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 保障人民权益:人民至上的理念要求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包括生存权、发展权、安全权、自由权等。

国家应该通过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提供公共服务等措施,确保人民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和实现。

3. 促进人民福祉:人民至上的理念追求人民的福祉和幸福感。

国家应该以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解决人民关心的问题,让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成果。

4. 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人民至上的理念强调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健康、和谐、有序的社会发展。

国家应该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促进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减少贫富差距,消除各种不公平现象,增强社会的凝聚力、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5. 依法治国和民主参与:人民至上的理念要求依法治国和民主
参与。

国家应该依法为人民提供公平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让人民能够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并享有平等的民主权利和机会。

总之,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和原则,旨在实现人民的利益和福祉,推动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

坚持和尊重人民的改革主体地位

坚持和尊重人民的改革主体地位

/ / √ 按照党的十 、 八届三中 全会通过的 《 中 共中央 关
者观点 的通俗 表达 。从群众 中来 、 到群众 中去 , 是人
于全 面深化改革若 干重大问题 的决 定》 关于 “ 人 民是 民群众是历史 创造者观点 的实际运用 。正是 由于坚
改革 的主体” 的精神 , 充分发挥人 民群众在改革 中的 持群众 观点 和群 众路线 , 我们 才获 得 了战胜一 切 困
人 民的要求 ; 改革 开放 中的许许 学地 揭示 出了物质生产在社会 发展 中的基础性 和决 改革是 大家的主意 , 定 性 的作用 , 从 而雄辩地 揭示 出 了作 为物 质生产 主 多 多的东 西 , 都 是 由群众 在实践 中提 出来 的 。我们 体 的人 民群众 的历 史创 造者 的地位 , 认为 人 民只有 党 的高明之处就在 于顺 应 了人 民群众 迫切要求改革
验, 无不来 自于人 民群众 的实践和奉 献 。今天 , 全 面 哪个 环节 问题 突 出 , 哪个领 域 哪个环 节就是 改革 的 不仅可 以保证改革 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 深 化改 革仍 然必 须坚持 这一 宝贵 的经验 , 让 人 民群 重点 。这样 , 众 在党 的领 导下 、 在社 会 主义制 度 的 自我完 善 中 自
从 而极 大 地 推 动 了社会 主 义社 会 的发 在 改革 中的 自觉体 现 。长期 以来 , 由于忽视 或无视 主 体 地位 , 物 质生 产在社 会发展 中的决定性 作用 , 以往 的 切 展 。同样 , 作为 社会 主义 自我完善 的改革 是 由人 民
是人 民群 众历史 主体 性和创 造性 社会 历史理论都没有 看到从事 物质生产 的人 民群众 群众 自觉发 起 的 , 如 果没 有安徽 的历史 主体地 位 , 将 人类 社会 的历史 看作 是 由帝 王 的新 的展示 。回顾 改革 开放 的历 史 ,

坚持“三个必须”与发挥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三个必须”与发挥人民主体地位

是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 实践 中一以贯之的根本原则。要 尊重人 民首创精神 , 就 必须坚持理
论创 新 , 维护好 人 民 的根 本 利益 , 加 强制度 建设 , 切 实把 人 民主体 地位 和 党 的群 众路 线 贯 穿 于社
会 建设 与发展 的 各个 方面 。
关 键词 : 人 民主体地 位 ; 群 众路 线 ; 理 论创 新 ; 根 本利 益 ; 制度 建设 中图分 类号 : D 6 2 1 . 5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1 — 2 9 9 4 ( 2 0 1 4) 0 1 — 0 1 5 2 — 0 4

终坚持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原理的指导作 用, 同时, 不 断根 据 发展 变 化着 的社 会 形 势 和 时代 要 求 进行 理论 创新 。 1 、 必须 准确把 握 不 同历 史 时期人 民的 内涵 。人 民是一个政治概念 , 存 在于政治关系之 中, 指 的是起 着 进 步 历 史 作 用 的 大 多数 社 会 成 员 的总 和 或 总 体 。 第一, 人 民在质和量两方面有着规定性 。在质方面 , 人 民指所有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 的人们 ,在量方 面, 人 民 占社 会成 员 的绝 大 多数 。 第二 , 人 民是 一个 历史范畴 ,在不同国家或在同一 国家的不 同历史 时
不 断发 展 和变 化着 的时代 和形 势 的需 要 。中 国共 产
党是一个既重视理论指导又重视理论创新 的马克思 主义政党 , 在开展 中国革命和建设 的历史进程中 , 始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1 1 — 0 6
开放的前提下 ,人民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要在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和强化 ,这奠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实践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实践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实践人民主体地位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价值观。

它强调人民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根本地位,体现了国家制度和社会组织对人民的尊重和信任。

实践中,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发展,也关系到人民的切实利益和尊严。

首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确保国家政治制度顺利运转的必要条件。

政治制度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制度,它规定了国家的组织形式、政治体系和运行方式。

而国家的政治体系又是由各种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构成的。

因此,政治制度必须建立在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才能保证政治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就是保证政治组织和制度的民主性和公正性,让人民享有广泛的参与权和发言权,使人民的政治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其次,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障。

当家作主是人类的共同愿望,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求。

它体现了人们对自身命运的掌控和决策权。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就是保证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这不仅是国家制度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价值观。

只有真正尊重人民,听取人民的意见,反映人民的利益,才能实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再次,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人民是国家的根基,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才能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发展机会和条件,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这不仅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保障。

因此,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必须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实现国家的跨越式发展。

最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的重要保障。

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是国家的根本利益,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价值取向。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才能充分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稳定,有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这不仅是国家制度的基本要求,也是国际社会的基本准则。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作者:炊红霞来源:《决策探索》2014年第04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

”这一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表明了我们党最丰厚的政治资源和最富特色的政治优势,进一步彰显了我们党高度的执政自觉,是改革开放成功实践的重要经验。

当前,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夯实党的生命基础,必须坚持人民主体思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这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内涵唯物史观的重大理论贡献,就是明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决定性力量。

由此,马克思主义得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重要结论。

坚持这一观点,就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这里所说的“主体”包含三个方面,第一,人民是历史的主体。

就是说,人民群众不仅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最终意义上影响和决定着社会基本矛盾的走势,而且还以主力军的角色直接参与推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参与推动社会形态的演进。

第二,人民是实践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创造者和推动者。

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体现着人类实践的本质和主流,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第三,人民是价值的主体。

人民是价值的创造者,也应该是价值的享有者。

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都是人民创造的,因而都应该由人民共享。

人民的主体地位,是历史主体、实践主体、价值主体的统一。

因此,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包括尊重人民的意愿,体现人民当家做主,做到发展为了人民;也包括尊重人民的智慧、创造和作用,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依靠人民;还包括尊重人民利益需求,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做到发展惠及人民。

二、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现实要求(一)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本质性要求人民主体地位不是一句空话,要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具体的方面体现出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概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概括

遵循上述思路,我们尝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作出如下概括:(一)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最本质、最核心的价值理念。

它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是对以往一切剥削压迫社会以“神”为本和以“物”为本的颠覆与超越,代表了人类从支配自己命运的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共产主义理想。

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是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随着科学发展观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得到全社会广泛认同,成为指引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战略思想和价值取向。

(二)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就是把发展作为党和国家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价值目标。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富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根本在于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我们追求的发展是惠及全体人民和子孙后代的发展,我们要走的发展道路是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

是否把共同富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一个根本标志。

(三)民主法治民主法治,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权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是党的执政之基

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是党的执政之基
人 民群众 的时候 , 通常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 建设遭受挫折时期。改革开放后 , 人 民主体地位 重新被
人 物的结果 , 而是 人 民群众 的活动创 造 , 人 民群众 才 是 历史的 主体 , 是 自然 的改造 者 , 是社 会物质 财 富和精 神
放在重要位置 , “ 邓小 平 同志始 终相信 人 民、 依 靠人 民 ,
的辉煌 开始 。
义建设的根 本 , 因此 , 尊重人 民的主体 地位 , 对党 的发展 和建设具有 重大意义 , 是 党 的生命 之所在 , 也 是党 的价
值体现 。 ( 一) 尊 重人 民主体地 位是社会 历史发展 的必然 要
求 。自有 人类 历史 以来 , 人 民是社 会发展 中 的大 多数 ,

人 民主 体 地 位 思 想 的 发 展 过 程
人 民主体 地位 的思 想是 由马克 思首 先 提 出来 的。 在 马克思 主义之前 , 历史是神的意志力 的结果 或者是英 雄 人物 的推 动作用等 唯心 主义和形而 上学的解 释 比较 流行 。马克思在全面考察社会历史发展 的基 础上 , 第 一 次正确 的提 出社会历史发展 的真正动力是人 民群众 , 人 民才是社会历 史发展 的 主体 。马克思第 一 次准确 阐 明 了人 民群众 在历 史 的地位 和作用 : “ 历史 活动是群 众 的 活动 , 随着历史 活动 的深 入, 必 将 是 群 众 队 伍 的 扩 大。 ” L 1 J 所 以马克思认 为 , 社会历史的发展 不是神和英 雄
心和灵魂就是 “ 始终代表最广大人 民群众 的根本利益 ” 。 他号召全党要转 变作风 , 全心 全意为人 民服务 , 把 人 民 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 , 诚心诚 意为人 民群众谋利 益, 保持 同人 民群众的血 肉联 系。新 世 纪初 , 胡 锦涛再 次提出了“ 以人为本” 为核心 的科学 发展 观 , 要求 “ 每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主要内容以人为本共同富裕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团结与谐开放包容(一)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就是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得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得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就是社会主义最本质、最核心得价值理念。

它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与人得自由全面发展得理论,就是对以往一切剥削压迫社会以“神”为本与以“物”为本得颠覆与超越,代表了人类从支配自己命运得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得共产主义理想。

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得根本宗旨与执政理念,就是我们党提出得科学发展观得核心。

随着科学发展观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得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得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得到全社会广泛认同,成为指引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得重要战略思想与价值取向。

(二)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就就是把发展作为党与国家得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与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得科学发展,实现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就是社会主义得本质特征与根本价值目标。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得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贫穷不就是社会主义,贫富两极分化也不就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得优势,根本在于我们建设得社会主义就是全面发展、共同富裕得社会主义,我们追求得发展就是惠及全体人民与子孙后代得发展,我们要走得发展道路就是不同于资本主义得又好又快得发展道路。

就是否把共同富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就是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得一个根本标志。

(三)民主法治民主法治,就就是坚持党得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得有机统一,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得统一与尊严,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权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重发挥人民主体地位
班级:12化本学号:02 姓名:杜苍松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推动者,是我们国家的主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要根本的、彻底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人民群众作为日常生活的主体,是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动力。

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人民主人翁精神的充分发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取得胜利的不竭动力。

只有尊重发挥人民主体地位,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

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的内在要求。

一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其中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而核心问题是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十八大提出的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七大任务中,都直接或间接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相关联。

其中,关于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等建设任务,关键是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牢牢把握这一基本要求,对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具有重要意义。

“发挥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系统总结这条经验对于深刻揭示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基本规律,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发挥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就是坚持人民创造历史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注重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注重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理论揭示。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创造者。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都是全国各族人民辛勤劳动、共同创造的结果。

新的征程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需要全体人民积极投身这一宏伟壮丽的事业。

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和真正的英雄。

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都要聚焦于、服务于、满足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同时,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也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集中人民群众智慧、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必然要求。

如何尊重人民主体性地位?这就要求这就要求充分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

要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制度保障是关键。

第一,党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第二,进一步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发展,广纳群言、广集民智。

第三,进一步健全基层民主制度,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第四,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确保权力行使的过程成为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的过程。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还应做到三个始终。

一是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切实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

二是始终尊重最广大人民的意愿,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各项决策的最高准则。

多深入到社会问题多、群众意见大的地方去,了解群众需要,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困难,化解群众矛盾,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三是始终把民生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从人民
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从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全力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

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发挥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既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经验,又是推进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一条重要机理与方法。

其中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创造的一种科学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方法。

只有坚持贯彻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实现人民福祉,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

人民创造了历史,人民是历史的主人,在历史发展中居于最高位置。

近百年来,我们党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归根结底,都是依靠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

环顾全球,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没有变,但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为人类作出应有贡献,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靠我们党继续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奋斗,人民的“最高位置”决不能有丝毫动摇。

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充分认识和始终坚持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是我们正确应对新时代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挑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新局面的关键。

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胜利,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只有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才能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整合民力,为民谋利,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把握战略机遇期,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