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文学与文化自信

合集下载

昭通地方文化教育活动设计方案在幼儿园的应用

昭通地方文化教育活动设计方案在幼儿园的应用

昭通地方文化教育活动设计方案在幼儿园的应用1. 引言地方文化是每个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和独特的特色。

在幼儿园教育中,加强对昭通地方文化的传承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设计一个昭通地方文化教育活动方案,并探讨其在幼儿园中的应用。

2. 活动目标本活动的目标是增强幼儿对昭通地方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文化自信和传统美德。

3. 活动内容3.1 学习昭通地方文化知识•组织幼儿观看昭通地方文化宣传片,介绍昭通的历史、人文、自然景观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绘本、图书、图片等多种形式,向幼儿讲解昭通的地方特色文化,如昭通白蛇传、苗族文化等。

3.2 体验昭通地方文化•安排幼儿参观昭通当地的文化景点,如昭通博物馆、名胜古迹等,让幼儿亲身感受昭通的地方文化。

•组织幼儿参与传统手工艺活动,如剪纸、泥塑制作等,让他们亲身参与到昭通地方文化的传承中来。

3.3 培养昭通地方文化意识•组织幼儿表演昭通地方传统戏曲或舞蹈,让幼儿感受到昭通地方文化的艺术魅力。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昭通方言,传承昭通的语言文化。

3.4 开展昭通地方文化节日活动•组织幼儿参与昭通地方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如苗族芦笙节等,让幼儿感受到昭通地方文化的节日氛围。

•鼓励幼儿家庭在家中一起庆祝昭通地方节日,加强幼儿与家庭的互动与交流。

4. 活动实施方案4.1 周期安排•活动总时长:2个月•每周安排2次课外活动,每次活动时长为1小时。

•课堂教学安排:每周1次昭通地方文化知识教育,每次课堂时长为30分钟。

4.2 资源准备•昭通地方文化宣传片、绘本、图书、图片等教学资源•昭通当地文化景点的参观安排•传统手工艺材料•昭通地方传统戏曲或舞蹈的音乐、舞蹈教学资源•昭通地方传统节日的装饰和庆祝用品4.3 教学方法•通过观看影片、绘本、图片等方式让幼儿了解昭通地方文化的基本知识。

•通过参观昭通当地文化景点,让幼儿亲身感受昭通的地方文化。

•通过实践体验,如手工艺制作、表演等,让幼儿参与昭通地方文化的传承。

昭通文化——精选推荐

昭通文化——精选推荐

昭通作家群是一个以地域来命名的文学作者群体,他们文学创作的相对丰收与他们文学发生地经济的相对落后,构成了一个奇特的反差,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昭通文学现象。

[1]在全国被中国作协认定的4个创作群体中,昭通作家群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市级地名命名的作家群。

关于昭通作家群,最简明扼要的说法,就是指昭通籍的写作者,主要包括两部分人:一是至今还生活在昭通的作家;二是已经离开昭通来到昆明后继续写作的作家。

这个群体三个层次的作家:第一个层次是奠基者,这批人有蒋仲文、曾令云、邹长铭、甄朝彬、朱冬才、陈孝宁、夏天敏等,他们作品的共同点是极富有昭通的文化意味。

虽然蒋仲文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有一点现代主义的因素,但骨子里的东西仍然是昭通本质文化精神的体现。

第二部分的作家经历了出去——归来——再出去的人生旅途。

如黄玲、潘灵、雷平阳、付泽刚、胡性能、张仲全、刘广雄等。

当然这部分作家中雷平阳和张仲全没有“归来”的经历,但他们的创作理念大概是一致的。

这批作家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昆明的昭通籍作家”。

昭通作家群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创作者首先是昭通人,他的作品要有昭通式的文化思考,他的整个创作背景要体现昭通的人文思想和自然文化景观,他的叙述是昭通式的叙述。

[2]编辑本段熏陶:朱提文化背景下的“其民好学”位于滇东北的昭通历史悠久,早在10万年前人类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自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后,成为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门户。

历史上的昭通一度商贾云集,成为“锁钥南滇、咽喉西蜀”的重要通道和云贵川三省的物资集散地。

境内乌蒙磅礴,金沙浪拍,山川俊秀,为我国著名的“南丝绸之路”的要冲,为西南地区的开发和繁荣起过重要作用。

“朱提”一名最早出现于西汉,系彝语地名音译,是昭通古时称谓。

朱提文化上承滇文化,下接南诏大理文化,为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

从公元前135年设县至公元630年设置通州,其间虽有郡县建制变化,但“朱提”之名未变,共存在760多年历史。

云南省昭通市荣获“中国文学之乡”称号

云南省昭通市荣获“中国文学之乡”称号

云南省昭通市荣获“中国文学之乡”称号
作者:
来源:《文学教育》2020年第11期
“中国文学之乡”授牌儀式日前在昭通国际会议会展中心举行。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茅盾文学学院院长何建明,中华文学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鲍坚,中华文学基金会文学项目部负责人赵蓉,昭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陶天蓉、副市长田渊、市政协副主席陶仁、市政府秘书长郭晓东等出席仪式。

授牌仪式由昭通市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尹朝禹主持。

何建明说,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昭通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昭通文学工作者在这块土地上用激情的笔触和优美的文字抒写了对故乡的热爱,展现了昭通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篇章。

他认为,昭通人民对文学文化的支持和贡献是巨大的。

他相信这次授牌会给昭通的文学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据了解,“中国文学之乡”是在中国作家协会的领导下,由中华文学基金会具体实施的文学公益项目,通过文学品牌创建进一步繁荣当地文学创作、普及文学知识、鼓励和扶持基层文学事业建设,起到“标杆”示范作用,共同推动文学事业的发展。

申报“中国文学之乡”,对于进一步发现和扶持昭通文学新人、打造昭通文学品牌、增强昭通文化自信、助推昭通文化旅游业健康繁荣发展、提高昭通知名度和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云南省昭通市语文高考模拟试卷及解答

云南省昭通市语文高考模拟试卷及解答

云南省昭通市语文高考模拟试卷及解答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标题:昭通市的文脉与传承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这里不仅有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片土地上,文脉如河,流淌着千年的智慧与情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昭通人民。

昭通市的文脉,首先体现在其悠久的历史上。

自古以来,昭通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从古老的彝族火把节到神秘的苗族花山节,从壮丽的古城遗址到精美的民间工艺,都是昭通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文学领域,昭通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和作品。

他们以笔为剑,以墨为舟,在文学的海洋中遨游,创作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昭通人民的生活面貌和精神世界,也展现了昭通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地域特色。

然而,在融媒时代,昭通市的文脉传承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随着数字化的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另一方面,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也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变得更加困难。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昭通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传承文脉。

例如,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来宣传和推广传统文化,以及通过学校教育等方式来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阅读文本完成题目:1.昭通市位于哪个省份的东北部?• A. 四川省• B. 贵州省• C. 云南省• D. 广西壮族自治区答案:C2.下列哪一项不是昭通市文脉的体现?• A. 彝族火把节• B. 苗族花山节• C. 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D. 古城遗址答案:C3.昭通市在文学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简要回答:昭通市在文学领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和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昭通人民的生活面貌和精神世界,展现了昭通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地域特色。

4.融媒时代给昭通市文脉传承带来了哪些挑战?•简要回答:融媒时代给昭通市文脉传承带来了阅读习惯和审美方式变化的挑战,以及快节奏生活方式和碎片化信息获取方式导致的传统文化传播和传承困难。

昭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

昭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

昭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昭通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8.03.08•【字号】昭政发〔2018〕9号•【施行日期】2018.03.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昭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昭政发〔2018〕9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为有效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根据《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昭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意见》规定,经过组织申报、评审推荐、社会公示和复核审定,现将第三批49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予以公布。

昭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掌握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代表性人物。

各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要围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围绕脱贫攻坚凝心聚力、围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三条主线”,结合“文化点亮昭通行动”的实施,认真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采取有效措施,创新保护方式,为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培训和展示创造更好条件,推动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希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再接再厉,积极开展传习活动,为推动全市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做出积极贡献。

附件:昭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昭通市人民政府2018年3月8日附件昭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合计:49名)一、民间文学Ⅰ(4名)二、传统音乐Ⅱ(8名)三、传统舞蹈Ⅲ(3名)名)四、传统戏剧Ⅳ(3五、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Ⅵ(2名)六、传统美术Ⅶ(5名)七、传统技艺Ⅷ(18名)八、民俗Ⅹ(6名)注:1. 郎学志原传承项目为端公戏,现变更为昭通甲马;2. 刘忠英原传承项目为撒麻舞,现变更为苗族(滇东北次方言)服饰。

昭通市星火文学会召开“文学与文化”交流座谈会

昭通市星火文学会召开“文学与文化”交流座谈会

昭通市星火文学会召开“文学与文化”交流座谈会
刘绍清
7月6日,昭通市星火文学会举行“文学与文化”交流座谈会,昭通部分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参加,共同探讨文学与文化的发展和出路。

为推动非公经济文化建设,7月2日,长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金海峰到昭通作了“儒家经典与企业文化建设”专题讲座,星火文学会多名会员应邀参加。

学会负责人首先传达了金海峰教授的观点,“拿什么来喂养我们的心灵?文化。

”“心理需求是最大的市场,心理认同是最大的品牌”等等。

与会人员在交流中,共同探讨如何拿文化来喂养心灵,如何才能有效推广文学文化,使之成为广大市民的心理需求和心理认同,以及星火文学会今后将如何开展工作等。

大家在激烈的交流探讨中形成三方面共识,一是文化需求应成为每个人的精神需要。

只要投身于繁荣文学文化事业,努力让文学文化成为人们普遍的心理需要和心理认知,就会增加人类幸福感。

二是文化活动应成为每个人的锻炼平台。

人都需要展示和获得社会认可,在参加组织和开展文化活动中,可提高自我的思想境界和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

三是实现人生价值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

事业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每个人都应该在业余时间多做一些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事,在做事和奉献中会体会到助人为乐的真谛,会体验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对一些有价值的理论和观点,还应该形成理论文章互相学习交流,便于推广和传播,为社会传递正能量。

参加座谈交流的有诗人云鹏、农民作家万国超、残疾作家吴长江、音乐人马良及部分星火学会负责人和会员共10余人。

每个人都结合自身的创作和经历,作了精彩的交流发言,实现了沟通“以文学为载体,从心灵开始”的一种文化交流模式。

边缘与自信——历史上的昭通文化现象

边缘与自信——历史上的昭通文化现象

植 出一种 大气 包容 、 自强 自信 的地方 精神 的结果 。
这里 之所 以 指 出 昭 通 文 化 本 已具 备 一 定 底
蕴, 是针对那 种 离开 了外 来 文化 因素 的影 响 , 昭通 本地 就 只会 生 长 天麻 核 桃 , 了 鹦鹉 学 舌 就成 不 除 了更 大气候 的 流行 观念 而 言的 。这种 观念似 乎认 为云南 、 昭通 的土地 只适 合生 长野 蛮 落后 , 河洞 黄 庭湖 才 是先 进 文 化 的摇 篮 。其 实在 云 南 2 6个 民 族 中, 不仅汉 族 , 回族 、 彝族 、 白族 、 傣族 、 壮族 等原
来 则 成 为 云 南主 流 文 化 的边 缘 。 但 朱 提— — 昭 通 相 对 于 古代 中 原 、 代 云 南 的边 缘 地 位 . 未 导 致 其 惟 “ 现 并 中心 ” 马 首 是 瞻 的 边 缘 定 位 认 同感 以及 相 应 的 边 缘 文 化 作 为 , 而是 在 诸 多人 文 领 域 张 扬 个 性 , 出 自我 , 现 出较 强 突 体
在, 然而文 化 却 一直 都 值 得 昭通 人 骄 傲 。文 化不 是万 能的 , 离开 文化 却是 万万 不 能 的。 中国人 、 昭 通人 要解决 面 临 的某 些 问题 , 不妨 从 文化 角 度 着 手 。这 里我 把历 史上 具有 代表 性 的 昭通 文 化现象 总结 为五个 字—— 边 缘 与 自信 , 就是说 : 史上 昭 历
我们 的祖 先就 在 云南 生 活 得很 滋 润 ; 春秋 战 国 时
出 自我 , 现 出较 强 的 文 化 自信 。诸 如政 治 上 的 体
“ 主南 宰” 军 事上 的 “ 北 、 以土 抗 流 ” 民俗 上 的“ 、 淮 橘 为枳” 学 术上 的“ 、 国语 强势 ” 文学上 的“ 、 昭通 文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如何推动文化自信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如何推动文化自信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如何推动文化自信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成为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

而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作为我国多元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对于推动文化自信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承载着各民族独特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每一种少数民族语言都蕴含着丰富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这些独特的语言元素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例如,蒙古族的史诗《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王传》、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这些以少数民族语言传承下来的文学作品,生动地记录了各民族的起源、迁徙、战争、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历史,是民族发展的珍贵记忆。

通过这些语言文学作品,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各民族的过去,感受他们在漫长岁月中所积累的智慧和经验,从而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价值观。

不同的少数民族有着各自独特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这些都在他们的语言文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比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壮族的歌圩等民族节日,在相关的文学作品中都有生动的描绘,让人们感受到各民族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同时,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所倡导的团结友爱、勤劳勇敢、诚实守信等价值观,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通过文学作品的传播,不仅能够增强本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能够为整个社会提供有益的精神滋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为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在现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等元素,为影视、动漫、游戏等领域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例如,电影《阿诗玛》以彝族民间传说为蓝本,展现了彝族独特的文化魅力;动画片《勇士》取材于蒙古族的民间故事,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这些成功的案例表明,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具有巨大的文化产业开发潜力。

通过对其进行创新性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能够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还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少数民族文化,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昭通文学与文化自信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

这需要每一位龙的子孙共同行动。

作为文学艺术工作者,应该怀揣中国梦,笔写中国情,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作为地方写作者,我们更想畅谈一下自己身边的文学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昭通文学成就辉煌,已成为昭通的一张文化名片,是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

早在2006年,昭通政府就提出:“昭通文学艺术和昭通作家群是昭通的文化品牌。

我们搞旅游业是从昭通经济社会发展这个角度来看,但是旅游业的发展内涵必须是文化,没有文化的支撑旅游业搞不好。

”可见,文化是灵魂,昭通文学艺术便是昭通旅游发展突出的亮点之一。

把昭通文学打造成为一个品牌,结合昭通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等资源,可以带动昭通文化产业、旅游业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地方经济、政治、文明建设的长足发展。

昭通曾是云南通向川黔两省的重要门户,是中原文化进入云南的重要通道,是我国著名的“南丝绸之路”的要冲,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称,昭通也曾是云南著名的“小昆明”。

过去的辉煌不在,如何实现复兴,是摆在昭通人面前的一大难题。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的同时,昭通也必须实现复兴。

原昭通市委书记刘建华曾在2013年7月发表讲话,指出要“重塑‘小昆明’,实现‘昭通梦’”。

而实现“昭通梦”,离不开昭通文学这个文化品牌,需要增加文化自信心。

一、昭通文学正能量散发的文化自信梦是体现了人的价值观,梦的境界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文学在为实现中国梦想的征程中,应该积极发挥其精神动力的作用。

著名评论家何建明认为,文学艺术应该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正能量,在正能量中散发出文化自信的独特魅力。

昭通文学应当如何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正能量?应该挖掘实现生活中真善美的素材,表现阳光的、芬芳的情怀。

2013年7月8日,昭通电视台召开《视角》微电影栏目恳谈会,特别邀请昭通本土知名作家与会。

恳谈会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希望昭通作家群创作一批反映昭通风土人情的微电影剧本,着力宣传、弘扬昭通的正能量,扩大昭通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加快发展昭通文化产业、旅游业。

作为影视艺术,就应该旗帜鲜明地彰显社会的正能量。

昭通文学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书写苦难。

这在过去,可能是昭通的现实。

而现在,发展中的昭通,已踏上了建设小康生活的金光大道。

如果昭通作家眼里只有苦难,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的。

恳谈会上,旅游局的一位领导发言说,《好大一对羊》的成功,引起外界对昭通特别是对大山包的关注,同时,“好大一对羊”被注册为一个商业品牌,为大山包的旅游开发、经济发展打开了一扇窗口。

但是,《好大一对羊》书写的苦难、贫穷、丑陋,虽然具有其艺术的真实性,但也在现实层面上起到了负面的宣传。

昭通在外里的整体上形象并不乐观。

许多人认为,昭通过去出土匪、草莽,今天出贫穷、苦难,出无赖、流氓。

许多工地老板招小工,都不愿意招昭通的打工者。

如果我们的昭通文学不积极地塑造一些新时代的昭通人的形象,文学品牌的价值大厦就会崩塌。

审丑是艺术的一种方式,但仅只是特殊年代、特殊环境里的发展需要,比如闻一多写的《死水》,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现实里,它是具有其特殊的社会意义的。

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即使存在一些不和谐的音符,那也不是主流,不应该着重关注。

在2010年,昭通作家在省级及省级以上的刊物上发表的作品达519件,出现了井喷现象。

但近几年来,发表数量有所减少,作品质量也参差不齐。

原因可能很多,但其中有一个,应该是昭通作家抒写的内容已经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了。

过去,昭通文学热衷于书写卑微的小人物,表现他们的苦难,体现作家的悲悯情怀。

今天,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昭通作家也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塑造美好的形象,让文学放射出正能量,温暖世道人心,坚定前进的脚步。

正如著名评论家雷达所说,“我们可以借助文学特有的情感驱动力和艺术感染力把中国梦置入广大人民的心田。

”让“文学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融入中华文化复兴的伟大进程”。

二、昭通文学文化软实力的文化自信雷达认为:“文学生产就是文化生产,文学精品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名片,是文化软实力的表征,是一个国家在世界文化竞争中是否具有优势的重要凭靠。

”所谓“软实力”,就是指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它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德国的《世界报》就评论说:“这不仅是莫言的成功,也是中国全球软实力战略的成功。

”印尼《星洲日报》也认为,这也是中华文化软实力走向世界的鲜明标志。

对于昭通文学来说,夏天敏和雷平阳先后分别获得鲁迅文学奖,这对于昭通这个小地方来说,也是相当震撼人心。

他们两人获奖,标志着昭通文学的走向成熟。

他们的成就,体现了昭通这个相对贫瘠的山区具有相当不俗的文化软实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把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写进党代会的报告,这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作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

昭通也具有相当丰富的文化底蕴。

“昭通历史悠久,早在10万年前人类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自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后,成为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门户”。

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后,“‘朱提银’在全国的深远影响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夜郎文化、古滇文化等诸多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独领风骚的代表‘云南多元文化的缩影’的朱提文化”。

发掘昭通文化的优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行为相联系,自觉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

但在昭通作家里,真正挖掘地方文化,发挥文化优势的作家屈指可数。

曾令云独树一帜,主要挖掘昭通本土文化,创作了《啼血杜鹃》《清官亭的传说》《龙卢演义》《姜亮夫》《罗炳辉》《氏龙家祠》《豆沙关》《群星璀璨》《乐马厂》《云兴街》等著作。

如《罗炳辉》,作者把史学与文学的笔法相融汇,生动地再现了罗炳辉将军从出生于贫苦农村中的“干娃”逐步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军事家的光辉历程。

作家在历史的命运与时代的轨迹中,紧紧把握罗炳辉将军成长的脉络,竭力凸显出历史小说的独特张力。

再如,他新出版的长篇巨制《云兴街》,以感恩故乡的豪迈情怀,抒写昭通社会历史、风土人情,阅读起来给人一种自豪的历史感。

作者通过挖掘本地文化,体现昭通的文化软实力,体现出浓浓的文化自信。

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为支撑。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而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必然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根本途径。

昭通文学是昭通的一个品牌,它的发展繁荣,一定会提升昭通的文化软实力,为昭通的复兴梦想提供精神动力。

三、构建昭通文学梦想的大厦的文化自信文学梦想是中国梦的一部分。

正如董学文所认为的那样,“文学理想要同中国梦结合”,因为文学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它的理想务必要同民族的梦想相结合。

文学的梦想与社会的梦想互为表里,相互渗透。

昭通作家的文学梦想,就应该体现中国梦想,体现昭通的梦想。

昭通全民好学,热爱文学。

无论是学生、教师、工人、干部,还是农民、小贩,他们在一起谈文学,谈理想,真可谓“全民创作”。

在昭通,你随便在一个书店、一个报刊亭,都可以买到《收获》《人民文学》《小说选刊》等这样的大型的纯文学刊物;在昭通,你随处可以见到官方的、民间的所办的文学小报、文学杂志,过去有学生凑饭票办刊物,现有自费办刊、出书;在昭通,你可能会见到一个三轮车师傅正捧着一本《大家》阅读,可能会发现一个卖烘烤的小贩竟然是一个大诗人,还可能看到守大门的保安也是一位诗作上了《人民文学》《诗刊》的诗人。

如果你走进田间地方,看到泥土里生长的除了庄稼,还有文学。

昭通人热爱文学,对文学怀着崇敬与虔诚,文学的梦想,文化的自信,在精神的殿堂里熠熠生辉。

昭通人怀着文学梦想,穿过泥沼,来到了春暖花开的城市,过上了有地位、有尊严的生活。

于是,有的文学的梦想凋谢了。

通过文学走上从政道路的作家,握紧了话筒,忘记了笔筒;通过文学从农村进到城市的作家,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知足常乐,江郎才尽。

许多人都认为,昭通作家通过文学改变人生后,就沉沦了。

文学梦想的光环散尽了,昭通文学乏力的一个原因就可想而之了。

能像夏天敏、曾令云这样,穷其一生,为文学梦想奋勇前行的人,还是不多。

他们虽然人生七十,但笔耕不辍,佳作不断。

他们心怀最纯洁的文学梦想,文学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阔。

反之,只会山穷水尽。

昭通人心怀文学梦想,绽放文化自信的光芒,有目共睹。

但是,我们要让这个梦想四季常绿,春色满园,就应该将文学的梦想提升到中国梦想的层面,即“融入于人民群众对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期待的理想,是一种把人民的信念、好恶和审美追求日臻完善地统一于艺术创作上的理想”。

只有真正建构起这样宏伟的文学梦想,昭通文学才会永葆青春,绚丽多姿。

如果文学梦想仅只是一个人梦想,仅只是想通过文学改变个人的命运,这样的文学梦,是不会做的长的,也不会做大的。

昭通文学绚丽多姿,文化自信铿锵有力,为昭通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活力,为昭通文化旅游的开发插上鲜花。

在昭通作家奋进的脚步声里,自信的歌声里,昭通的发展也会风生水起,梦想正在冉冉升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