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茶文化

合集下载

国外茶文化的饮茶习俗

国外茶文化的饮茶习俗

国外茶文化的饮茶习俗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

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国外茶文化的饮茶习俗,一起来看看。

国外茶文化的饮茶习俗斯里兰卡:斯里兰卡的居民酷爱喝浓茶,茶叶又苦又涩,他们却觉得津津有味。

该国红茶畅销世界各地,在首都科伦坡有经销茶叶的大商行,设有试茶部,由专家凭舌试味,再核等级和价格。

英国:英国各阶层人士都喜爱饮料。

茶,几乎可称为英国的民族饮料。

他们喜爱现煮的浓茶,并放一二块糖,加少许冷牛奶。

泰国:泰国人喜爱在茶水里加冰,一下子就冷却了,甚至冰冻了,这就是冰茶。

在泰国,当地茶客不饮热茶,要饮热茶的通常是外来的客人。

蒙古:蒙古人喜爱吃砖茶。

他们把砖茶放在木臼中捣成粉末,加水放在锅中煮开,然后加上一些,还加牛奶和羊奶,加上适当的盐。

新西兰:新西兰人把喝茶作为人生最大的享受之一。

许多机关、学校、厂矿等还特别订出饮茶时间。

各乡镇茶叶店和茶馆比比皆是。

马里:马里人喜爱饭后喝茶。

他们把茶叶和水放入茶壶里,然后炖在泥炉上煮开。

茶煮沸后加上糖,每人斟一杯。

他们的煮茶方法不同一般:每天起床,就以锡罐烧水,投入茶叶;任其煎煮,直到同时煮的腌肉烧熟,再同时吃肉喝茶。

加拿大:加拿大人泡茶方法较特别,先将陶壶烫热,放一茶匙茶叶,然后以沸水注于其上,浸七、八分钟,再将茶叶倾入另一热壶供饮。

通常加入乳酪与糖。

俄罗斯:俄罗斯人泡茶,每杯常加柠檬一片,也有用果浆代柠檬的。

在冬季则有时加入甜酒,预防感冒。

埃及:埃及的甜茶。

埃及人待客,常端上一杯热茶,里面放许多白糖,只喝二三杯这种甜茶,嘴里就会感到粘糊糊的,连饭也不想吃了。

北非:北非的薄荷茶。

北非人喝茶,喜欢在绿茶花里几片新鲜薄荷叶和一些冰糖,饮时清凉可口。

有客来访,客人得将主人向他敬的三杯茶喝完,才算有礼貌。

南美:南美的马黛茶。

南美许多国家,人们用当地的马黛树的叶子制成茶,既提神又助化。

他们是用吸管从茶杯中慢慢着品味着。

茶文化的世界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茶文化的世界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茶文化的世界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茶,作为我国的国饮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茶的文化价值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茶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从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世界茶文化遗产以及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和保护等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茶文化的历史渊源茶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37年,当时我国的神农尝百草,发现了茶树的价值。

自此以后,茶的种植和饮用逐渐流传开来,兴盛于汉唐时代。

茶馆、茶道等茶文化活动也开始兴起,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茶文化。

第二部分:茶作为世界茶文化遗产的代表茶的文化价值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的龙井茶、碧螺春、普洱茶等茶文化元素列为世界茶文化遗产。

这些茶叶品种以及与之相关的制作工艺、品尝方法等都代表着中华茶文化的精髓,对世界茶文化的影响巨大。

第三部分: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及其保护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饮品,更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茶艺表演、茶道表演等茶文化元素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这些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成为保护茶文化的重要任务。

在保护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应加强相关传统茶道、茶艺表演的培训,提高传承人的技能水平。

此外,还应加强茶文化的宣传推广,鼓励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茶文化,将其传承下去。

结论:茶文化作为世界茶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保护茶文化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将其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茶文化的魅力,使其不断与时俱进,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乐趣和启发。

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茶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我们文化遗产的瑰宝。

世界各国茶道的基本介绍

世界各国茶道的基本介绍

世界各国茶道的基本介绍世界各国茶道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世界各国茶道的基本介绍,一起来看看。

世界各国茶道的基本介绍阿根廷:“非茶之茶”马黛茶去过阿根廷的人都知道,随处都可见到阿根廷马黛茶YerbaMate,这种平民且普遍的马黛茶是阿根廷的“国宝”,在当地语言中,“YerbaMate”就是“仙草”“天神赐茶”的意思,与中国绿茶、咖啡并称为世界界三大茶。

马黛茶本是冬青科的一种多年生木本植物,通常称它为巴拉圭草,树叶翠绿,呈椭圆形。

南美人把绿叶和嫩芽采摘下来,经过晾晒、烘烤、发酵和研磨等工序,就制成了芳香可口的阿根廷马黛茶。

然而按照我们东方人对茶的理解,阿根廷耶巴马黛茶应该算是“非茶之茶”。

在阿根廷大牌球员(梅西)踢球的间隙要喝,贫民窟里无所事事的混混也爱喝,茶具不讲究,用竹筒或葫芦挖空,插上一根金属就能喝。

阿根廷马黛茶以阿根廷的产量最多,是家庭聚会的象征,在上海世博会期间,阿根廷政府精心挑选出国宝马黛茶作为“使者”先行来到中国,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中阿文化交流暨阿根廷马黛茶文化中国推广会”,为其国茶马黛茶顺利登陆东方古国而造势,进一步加深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感情。

目前,“Yerbamate”商标已在中国注册,音译成“耶巴马黛茶”,该茶同时还获得中国健康世纪行全民家庭健康工程重点推广项目、国民体质改善行动推荐使用进口健康食品认证等。

德国:“有花无茶”花果茶德国是花果茶出口第一大国,德国境内森林密布,果木繁盛,盛产“花果茶”,德国的花茶不同于其他的花茶,而是摘食浆果冲泡饮用,主要是用各种花瓣加上苹果、山楂、洛神花、覆盆子、接骨木果、蓝莓、樱桃、葡萄、玫瑰果等果干制成的,再加上向日葵花、矢车菊、紫罗兰、玫瑰等花瓣则作为调色和装饰,里面一片茶叶也没有,可谓真正的“有花无茶”。

德国花果茶冲泡后呈现鲜艳红色,花青素含量十分丰富,与中国茶相比,中国的花茶讲究的是清香,而德国的花果茶讲究的是花瓣的真实,同时德国花茶饮时需放糖,不然因花香太盛,有股涩酸味,这就是德国人独具特色的“冲茶”习惯。

世界茶文化传播的研究

世界茶文化传播的研究

世界茶文化传播的研究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它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不仅是一种饮品,还是一种文化。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一部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传播。

然而,茶文化的传播和研究对于世界各国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促进各国文化交流、拓展视野、加强国际交往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特点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

茶文化以茶的种植、制作、品尝和礼仪为核心,包括茶的文化性、生态性和伦理性的三个方面。

文化性包括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生态性包括自然环境、土壤、气候、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内容;伦理性包括礼仪、礼节、品德、思想等方面的内容。

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在于“博古通今、和而不同、求真务实”。

中国人崇尚“和谐”、“和合”,认为各种力量可以和谐共荣才是最好的。

博古通今意味着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并打破传统的束缚,开拓创新,做时代的领头羊。

中国人注重求真务实的生活方式,她们反对虚伪、膜拜世俗,推崇真诚和自然。

二、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具有多种方式,包括文学、艺术、口口相传、茶商传播和网络传播等。

其中,文学和艺术的传播方式比较广泛,如中国唐代诗人陆羽的《茶经》、清代茶壶烧制的技艺,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另外,在丝绸之路上,随着茶叶的传播,茶几、茶壶、茶杯等的文化器具也随之而来,并得以传承。

茶商传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茶商们利用商业和国际交流的渠道,将茶文化传播到各个国家和地区。

现在,随着网络的发展,茶文化的传播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和灵活化,茶叶的价格、茶叶品质的评价、茶叶的知识等信息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到,这种方式为茶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更广泛的空间和机会。

三、中国茶文化传播的影响和意义1.促进文化交流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对于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茶文化

世界茶文化

世界茶文化茶的传播现在,全世界五大洲有50多个国家种植茶,有120多个国家的20亿人有饮茶习惯。

世界各国的种茶和饮茶习俗,最早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播去的,茶和瓷器、丝绸都是中国人民对全世界的伟大贡献。

早在公元六世纪和七世纪,朝鲜半岛上的大批新罗僧人为求佛法来到中国,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在中国经过10年左右的专心修学,尔后回国传教。

他们在唐土时,当然会接触到饮茶,并在回国时将茶和茶籽带回新罗。

高丽时代金富轼《三国史记?新罗本纪》载:“茶自善德王有之。

”善德女王公元632—647年在位。

高丽时代普觉国师一然的《三国遗事》中收录金良鉴所撰《驾洛国记》记:“每岁时酿醪醴,设以饼、饭、茶、果、庶羞等奠,年年不坠”。

这是驾洛国金首露王的第十五代后裔新罗第三十代文武王即位那年(公元661),首露王庙合祀于新罗宗庙,祭祖时所遵行的礼仪,其中茶作祭祀之用。

由此可见,新罗饮茶不会晚于七世纪中叶。

日本文献《奥仪抄》记载,日本天平元年(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四月,朝廷召集百僧到禁廷讲《大般若经》时,曾有赐茶之事,则日本人饮茶始于八世纪前期。

据《日吉神道密记》记载,公元805年,从中国学佛归来的最澄和尚带回了茶籽,种在了日吉神社的旁边,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

至今在京都比睿山的东麓还立有《日吉茶园之碑》,其周围仍生长着一些茶树。

南宋时代,日本的荣西和尚两次来华学佛。

第二次入宋,在宋四年零四个月,于1191年回国。

他不仅潜心钻研禅学,而且亲身体验了宋朝的茶文化。

荣西回国时,在他登陆的第一站——九州平户岛上的富春院,撒下茶籽。

荣西在九州的背振山也种了茶,不久繁衍了一山,出现了名为“石上苑”的茶园。

他还在九州的圣福寺种了茶。

荣西还送给京都拇尾高山寺明惠上人5粒茶籽,明惠将其种植在寺旁。

同时荣西还用汉文编写了日本历史上第一部茶书《吃茶养生记》。

由于此书的问世,对日本饮茶之风,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荣西也被尊为日本的茶祖。

日本接受中国茶文化,结合日本固有的文化艺术,在16世纪初,形成了日本独特的“茶道”仪式,流传至今。

世界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融合与发展研究

世界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融合与发展研究

世界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融合与发展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茶文化逐渐成为沟通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桥梁。

而世界茶文化和中国茶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更是茶文化所追求的目标。

本篇文章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世界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一、世界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共同之处首先,茶文化是一种何止千年的文化现象。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都有着自己的独特特色。

中国茶文化是整个茶文化中最悠久的文化形式,在唐宋时期茶文化也得到了较为完整的发展。

而世界茶文化则包含着英国下午茶、日本茶道、印度奶茶等多种文化。

无论是中国茶文化还是世界茶文化,都要通过茶叶、茶器、茶艺等各种因素来表达文化内涵,充分体现出茶文化的深厚魅力。

其次,茶文化是一种渗透整个社会生活的文化现象。

在中国,茶文化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茶香伴随着每一个人,茶艺更是赢得大家的赞赏。

而世界茶文化也同样是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茶馆、咖啡厅等成为了了解当地文化的重要场所。

这种通过茶文化来感受文化多样性的方式无疑是最自然不过的方式。

第三,茶文化更是一种交流的形式。

茶文化无论在中外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与交流。

中国茶文化是由中国传入日本,之后逐渐传入世界的,而世界茶文化也融入了中国茶文化中。

茶,所具有的交流特性,也被赋予了茶文化的交流意义。

二、世界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差异尽管有着同样的渊源,但中国茶文化与世界茶文化仍有着差异。

第一个显著的差异,就是茶文化形式的不同。

中国茶文化强调的是寡淡纯正,更多的展现出茶香自然本质;而世界茶文化更注重茶与各种谷物、牛奶等的混合,更加多样化。

第二,茶文化的内涵有所不同。

中国茶文化更在强调茶道的沉淀力量,讲求茶道、茶禅一体,更多的是表现出趋向于平淡与沉静的文化情感。

而世界茶文化则更加娱乐化,看似只是一件轻松愉悦的休闲活动。

虽然有着差异,但不可否认茶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文化魅力是相通的,营造出的茶文化氛围也是相似的。

三、世界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融合与发展茶文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传播,已经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发展,但对于世界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却应该追求更多的交流互动,共同发扬茶文化的魅力。

世界各国的独特茶文化

世界各国的独特茶文化

世界各国的独特茶文化茶文化在世界各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茶文化。

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身份的象征。

本文将为您介绍几个国家的独特茶文化。

中国的茶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拥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

中国茶以其多样化和精细化而闻名于世。

中国的茶可以分成几大类:绿茶、红茶、白茶、黄茶、乌龙茶和黑茶。

每一类茶都有其特点和饮用方式。

中国的传统茶道注重茶艺和品茗过程。

茶道讲究茶具、茶艺和茶者的气质。

一般而言,中国人喜欢用瓷器来泡茶。

品茗时,人们还会欣赏茶的颜色、香气、味道和茶叶的形状。

日本的茶文化日本的茶道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它是一种追求内心平静和精神宁静的修行方式。

日本茶道最有名的茶是抹茶,一种粉末状的绿茶。

抹茶有着独特的制作和品饮方式。

在日本的茶道中,准备和享用茶的过程被视为仪式。

整个过程都礼节庄重,注重细节。

在品尝抹茶之前,人们会先清洗茶具,然后准备茶粉和热水。

茶道师傅会用特殊工具将茶粉搅打成泡沫。

英国的茶文化在英国,下午茶已经成为一个传统习俗。

下午茶通常在下午三点至五点之间进行。

人们会喝红茶,并搭配各种甜点、点心和小吃。

英国的下午茶被视为一种社交活动,是与家人和朋友聚会的好机会。

在传统的下午茶中,茶是用陶瓷茶具泡制的,而红茶则常常加入牛奶和糖。

印度的茶文化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之一。

印度的茶文化以红茶为主,尤其是阿萨姆红茶和达尔吉林红茶。

在印度,茶被称为“刻录国家的经文”的饮料。

在印度,茶叶通常用锅煮沸,并加入牛奶和香料,如姜、丁香和肉桂。

这种茶被称为马萨拉茶,是印度人每天早晨的必备饮料。

葡萄牙的茶文化葡萄牙是欧洲最大的茶叶生产国之一,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茶文化。

在葡萄牙,茶通常搭配蛋糕、点心和面包享用。

茶在葡萄牙被视为一种温暖和舒适的饮品。

葡萄牙的茶文化受到英国下午茶的影响,但也有其自己的特点。

葡萄牙的传统茶具是由陶瓷制成的,茶壶上通常带有细致的装饰。

总结茶作为一种全球性的饮品,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世界各国饮茶习俗以及茶文化

世界各国饮茶习俗以及茶文化

世界各国饮茶习俗以及茶文化世界各国饮茶习俗以及茶文化世界各国饮茶习俗当今世界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亿人饮茶,人均年茶叶消费量为500多克。

有22个国家及地区在此平均线之上,尔兰、英国、科威特一直稳居前三位。

接着依次为:土耳其、卡塔尔、巴林、叙利亚、伊朗、斯里兰卡、摩洛哥、突尼斯、埃及、日本、智利、澳大利亚、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印度、前苏联、荷兰。

一般的茶叶饮用大致可分成两种方式,即热饮与冷饮。

热饮又分清饮与加料调味饮用。

热饮清饮法源于中国,在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所谓“华夏文化圈地区”如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亚洲国家较盛行。

日本人在中喜爱清饮蒸青绿茶,几乎是三餐不离。

韩国受华夏文化及日本文化的双重影响,提倡饮茶与品格修行相结合的“茶礼”,泡茶也多以清饮为主。

热饮加料调饮是在泡茶时添加佐料,调和后饮用。

佐料多为调味品、奶类、粮食(如炒米粉)、水果等。

红茶加调料以英国最具代表性,并因其殖民地扩张史而影响广泛。

失恋时,中国人说“有缘无份”,英国人则说“他(她)不是我的那杯茶”,茶与生活之密切可想而知。

英国人的一天是从“睁眼茶”开始的:早上初醒,不待洗漱先来一杯红茶、几片小饼干。

起床后享用丰盛早餐,当然少不了一两杯香浓奶茶。

上午工作告一段落,无论上班与否,都为自己安排“午前茶”,选比较浓烈的红茶,松弛身心且提神。

下午茶时间,人们会放下工作,轻松享用一杯好茶,配以清淡的小点心。

有闲阶级更是要举行社交意味的下午茶会,绅士、淑女饮茶笑谈,乐此不疲。

傍晚18时左右有一顿茶,称为“hightea”,喝茶时配以肉类、火腿及煎蛋、沙拉等食物。

临睡前,全家人会在客厅喝“睡前茶”,男士喝淡酒,女士与儿童喝奶茶、果味茶,围着火炉或闲聊或看书,茶尽人欢互道晚安。

“下午茶”是英国茶文化的精华所在。

20世纪初丘吉尔出任自由党商务大臣,“准许职工享有工间饮茶的权利”是其社会改革内容之一。

全民享有上午和下午各15分钟的法定喝茶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茶文化发展与传播
茶的传播
现在,全世界五大洲有50多个国家种植茶,有120多个国家的20亿人有饮茶习惯。

世界各国的种茶和饮茶习俗,最早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播去的,茶和瓷器、丝绸都是中国人民对全世界的伟大贡献。

早在公元六世纪和七世纪,朝鲜半岛上的大批新罗僧人为求佛法来到中国,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在中国经过10年左右的专心修学,尔后回国传教。

他们在唐土时,当然会接触到饮侠君茶,并在回国时将茶和茶籽带回新罗。

高丽时代金富轼《三国史记?新罗本纪》载:“茶自善德王有之。

”善德女王公元632—647
年在位。

高丽时代普觉国师一然的《三国遗事》中收录金良鉴所撰《驾洛国记》记:“每岁时酿醪醴,设以饼、饭、茶、果、庶羞等奠,年年不坠”。

这是驾洛国金首露王的第十五代后裔新罗第三十代文武王即位那年(公元661),首露王庙合祀于新罗宗庙,祭祖时所遵行的礼仪,其中茶作祭祀之用。

由此可见,新罗饮茶不会晚于七世纪中叶。

日本文献《奥仪抄》记载,日本天平元年(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四月,朝廷召集百僧到禁廷讲《大般若经》时,曾有赐侠君茶之事,则日本人饮茶始于八世纪前期。

据《日吉神道密记》记载,公元805年,从中国学佛归来的最澄和尚带回了茶籽,种在了日吉神社的旁边,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

至今在京都比睿山的东麓还立有《日吉茶园之碑》,其周围仍生长着一些茶树。

南宋时代,日本的荣西和尚两次来华学佛。

第二次入宋,在宋四年零四个月,于1191年回国。

他不仅潜心钻研禅学,而且亲身体验了宋朝的茶文化。

荣西回国时,在他登陆的第一站——九州平户岛上的富春院,撒下茶籽。

荣西在九州的背振山也种了茶,不久繁衍了一山,出现了名为“石上苑”的茶园。

他还在九州的圣福寺种了茶。

荣西还送给京都拇尾高山寺明惠上人5粒茶籽,明惠将其种植在寺旁。

同时荣西还用汉文编写了日本历史上第一部茶书《吃茶养生记》。

由于
此书的问世,对日本饮茶之风,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荣西也被尊为日本的茶祖。

日本接受中国茶文化,结合日本固有的文化艺术,在16世纪初,形成了日本独特的“茶道”仪式,流传至今。

早在公元851年,阿拉伯人苏莱曼在《中国印度见闻录》介绍中国广州的情况,其中就提到侠君茶。

14至17世纪,经陆路,中国茶在中亚、波斯、印度西北部和阿拉伯地区。

通过阿拉伯人,茶的信息首次传到西欧。

此时,欧洲传教士开始来到元和明朝传教,在为中西文化交流搭起桥梁时,也将中国的茶介绍到欧洲。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就是突出的例子,《利玛窦中国札记》对中国的饮茶习俗的记载详细而具体。

据陈椽《茶业通史》:“1559年威尼斯著名作家拉摩晓(1485—1557年,死后出版)著《茶之摘记》、《中国茶摘记》、《旅行剳记》3书出版,是欧洲最早述及茶叶的著作。

”葡萄牙传教士克鲁兹于1556年在广州居住数月,观察到了中国人的饮茶情况,记入介绍中国的书《广州述记》中,1569年出版。

1517年,葡萄牙海员从中国带去茶叶,饮茶开始在欧洲传播。

1607年,荷兰人从海上来澳门将中国茶叶贩运到印度尼西亚。

1610年,荷兰直接从中国贩运茶叶,转销欧洲。

1618年,明使携带茶叶两箱历经18个月到达俄京以赠俄皇。

1613年,英国首次直接从中国贩运茶叶。

17世纪,茶叶先后传到荷兰、英国、法国,以后又相继传到德国、瑞典、丹麦、西班牙等国。

18世纪,饮茶之风已经风靡整个欧洲。

欧洲殖民者又将饮茶习俗传入美洲的美国、加拿大以及大洋州的澳大利亚等英、法殖民地。

到19世纪,中国茶叶的传播几乎遍及全球。

锡兰高地红茶
锡兰高地红茶,以乌沃茶最著名,产于山岳地带的东侧,常年云雾弥漫,由于冬季吹送的东北季风带来雨量(11月-次年2月),不利茶园生产,以7-9月所获的品质最优。

产于山岳地带西机时的汀布拉茶和努沃勒埃利耶茶,则因为受到夏季(5-8月)西南季风送雨的影响,以1-3月收获的最佳。

锡兰的高地茶通常制
为碎形茶,呈赤褐色。

其中的乌沃茶汤色橙红明亮,上品的汤面环有金黄色的光圈,犹如加冕一般;其风味具刺激性,透出如薄荷、铃兰的芳香,滋味醇厚,虽较苦涩,但回味甘甜。

汀布拉茶的汤色鲜红,滋味爽口柔和,带花香,涩味较少。

努沃勒埃利耶茶无论色、香、味都较前二者淡,汤色橙黄,香味清芬,口感稍近绿茶。

河内圆茶
越南的莱州,在云南普洱茶外销的历史上,曾扮演过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越南的北部山区,茶叶生长的自然条件,与云南茶区并无太大的区别。

越南因此产普洱茶,但不是最优质的那种,而是边境普洱一类货色。

在50年代和6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云南普洱茶销往海外的市场并不顺畅,产于泰国、老挝和越南的边境普洱曾一度滥竽充数,填充了港澳及海外市场,其中由越南河内茶厂生产的“河内圆茶”以及由北越廖福茶厂之类的小茶庄生产的散茶就曾为广大海外消费者所接受。

“HANOI”(河内)普洱圆茶,是典型的边境普洱茶代表。

除了其内飞有“HANOI”字样外,最重要的是其茶菁的茶性,其饼面有细小压模痕迹,暗黑且油亮不足,条索细短,梗条较多,有碎而杂之感,且茶香味杂,茶饼剥开时,茶梗总是会被拉出,呈“藕断丝连”状。

在包装方面,其竹箸竹篾与云南产品相似,装捆技术也与云南产品别无二致,疑为漂泊在外的云南普洱茶技师们所为。

河内圆茶无内票,但都有署“XUONGCHEHANOICHE 8AN11”越南文的8×5.6公分横式内飞,底土黄色,字朱红色。

现行世的产于50年代,陈期已有50年左右。

至于“廖福散茶”,其塑料袋包装外写有“廖福茶号”字样,更应是中国茶师在越南的手笔,其茶菁细长,多细长梗条,茶面栗黄色,略带有白霜,茶身轻碎干燥,油光不足,是由生茶工艺制在且干仓贮存,茶汤栗色,在青香中略带有微弱兰香,是边境茶中的上品。

大吉岭红茶
大吉岭红茶,产于印度西孟加拉省北部喜马拉雅山麓的大吉岭高原一带。

当地年均温15℃左右,白天日照充足,但日夜温差大,谷地里常年弥漫云雾,是孕育此茶独特芳香的一大因素。

以5-6月的二号茶品质最优,被誉为“红茶中的香槟”。

大吉岭红茶拥有高昂的身价。

三、四月的一号茶多为青绿色,二号茶为金黄。

其汤色橙黄,气味芬芳高雅,上品尤其带有葡萄香,口感细致柔和。

大吉岭红茶最适合清饮,但因为茶叶较大,需稍久焖(约5分钟)使茶叶尽舒,才能得其味。

下午茶及进食口味生的盛餐后,最宜饮此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