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太极的教派
武当山是什么教派

武当山是什么教派武当山是什么教派:道教武当派:武当派兴起于明代,由张三丰于湖北均县武当山创立,故称武当派、武当道。
以供奉真武大帝为主神。
武当山在明代以前早已是道教的活动圣地。
汉魏以前就传说有不少羽客、隐士在此隐居修炼。
南朝刘宋时的刘虬解官辟谷于武当。
晋太康中(280—290)有谢道通辞官入道,西上武当于石室中结茅修炼。
唐太宗时姚简曾为武当节度,后隐居武当。
五代宋初的陈抟曾隐居武当,诵《易》于武当五龙观,又隐居武当九室岩服气辟谷20余年之久。
元代有法师叶希真、刘道明、华洞真等任武当提点(即道官)。
元末,武当山遭兵燹。
至明,特别是明成祖朱棣、明英宗朱祁镇崇奉“真武”之神,命工部侍郎郭进、隆平侯张信等督丁夫30余万人,费银计百万,历时7年,大修武当山宫殿,共建成八宫二观及金殿、紫禁城等,并赐名“太和太岳山”。
成祖朱棣问张三丰:“吾欲学道,谁最乐者?”三丰对答:“食美嗜,遗通利,极乐事。
”后又为成祖疗病,深得成祖信服,由此张三丰声名大振,武当山由此大兴,并不断。
创始人: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又名君宝,号三丰,又号玄玄子。
因衣裳褛褛,不修边幅,人称张邋遢。
相传元时曾于河南鹿邑太清宫学道,熟读经书, 曾至陕西宝鸡金台观学得养生延命之术, 明洪武后又至湖北均县武当山玉虚宫五边树结茅庵修炼,修炼内丹大法,如武当内家拳、内丹睡功、阴阳调息功、筑基功等,是太极拳的创始人。
武当派的特点:一、以“真武大帝”为主神。
“真武大帝”即“玄武大帝”,因避讳而改称“真武”,为北方七宿即斗、牛、女、虚、危、室、壁的合称,以其形似龟蛇,故名“玄武”。
其地位崇高,为我国古代所崇奉的北方之神,亦为道教所供奉,更为武当派崇拜。
二、重习三丰武当内家拳技。
张三丰内家拳取道家以静制动,融合道教内丹炼养、无为、虚静、柔弱、自然于武术中,形成贵柔尚意的独特风格,实为内丹气功与武术的融合。
三、主张三教合一,以“道”为三教共同之源。
认为道统生天地人物,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微之妙,统无极,生太极,是万物的根本、本始和主宰,并强调: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
武当全真龙门派武功

武当全真龙门派武功作者:宋学玉来源:《少林与太极》2011年第01期道教龙门派是“全真教”旗下的一个分支,它是“全真龙门派”的简称;而“武当全真龙门派”,则是在武当山流传形成的一个全真龙门派分支,一般简称为“武当龙门派”。
武当龙门派明末开始相继走出武当山建观续宗,至清朝、民国时期已遍布各地形成网络。
金世宗大定七年,陕西籍道士王重阳(1112—1170年)在山东宁海创立全真教,至此打破了中国道教自汉代以来的传统格局,形成“正一”、“全真”两大系统在教内沿传至今。
之后,王重阳门下七大弟子翘楚群类,秉承法统又各续分支。
其中,马钰创遇仙派、谭处端创南无派、刘处玄创随山派、邱处机创龙门派、王处一创嵛山派、郝大通创华山派、孙不二创清静派,世称“全真七子”,形成了全真教派的七大支柱体系。
由于全真创教初期受到元朝统治者的荫护,于是催生了它的快速发展。
钦点“全真掌教”这一史实,把元政府对全真教的尊宠推至空前绝后的历史顶点。
此后,全真教再也没有“掌教”之职出现,龙门派也因传承分支复杂而没有“掌门”一说。
全真教历任掌教是: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尹志平、李志常、王志坦、张志敬、祁志诚、张志仙、苗道一、孙德彧、兰道元、孙履道、苗道一(复职)、完颜德明。
全真教盛于元代,寂于明清,其间命运沉浮不定,仅出现过短暂的辉煌。
在风雨飘摇的历史长河中,全真派能够延传于今,其关键人物——全真龙门派祖师邱处机至关重要;而另一重要因素,则是有了明代皇家庙宇——武当山,才使它成为后世道教的主要流派。
邱处机(1148—1227年),字通密,号长春子,金末人。
他在王重阳去世后到墦溪穴居六年,后又赴饶州龙门山潜修七年,道行高深名响北壁。
全真教创立后的半个世纪里,是邱处机把它推向了历史巅峰,使之成为道教一大主脉。
同时,邱处机其人也深为金朝和蒙古帝国统治者所敬重,钦赐“神仙”,爵“大宗师”,诏封“国师”,命其掌管天下道教。
邱处机过世后,被元世祖追封为“长春演道主教真人”。
武当太极拳的文理概述

武当太极拳的文理概述本人俗名成加义,有幸拜在武当三丰派钟云龙道长门下,皈依武当三丰派,受恩师钟云龙赐予道号:师一,下面我简单的向大家阐述一下武当太极拳的源流和它的特殊性。
说到太极拳大家都不陌生,武当太极拳与众多流派太极拳大同小异,当今每个城市中的晨练者都以习练太极拳为主,太极拳是中国拳术之一,是一种艺术瑰宝,如诗、书、画、乐、舞等一样追求高超、高雅和高尚。
其不单只是一个拳种,有包含道家哲学思想,以及生命科学,人体科学,易学,在这里我若讲很深邃的文化内含就显得有点自以为是了,自身对文化末学肤受,因为我打小以习武为主,很少修习文化,这也是我的一个遗憾,毕竟文武双全且精通的人在少数,无论是习文或是练武都是活到老学到老练到老,人在小的时候就会接受各种教育,由于我小时受家乡习武风气所影响,然转为弃文从武。
所以对于哲学,易学,各种学说,只是略知皮毛。
我的简历不一一详述。
武当三丰太极拳根于道教文化,源于中华武术。
在这里首先讲下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两字,这也是太极拳的特殊性之一,因为太极拳是以太极学说为指导的拳术,太极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中,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大极就是太极,吉凶就是阴阳,把事物的发展规律一分为二,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说到: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所以说太极拳是以太极学说为理论指导的拳术。
太极拳是一门与道教分不开的拳法,我们把道教推展到道家,二者相关,而非同一,前者是宗教,后者是学派,既研究老庄之学。
而今天我们奉张三丰为创造太极拳的始祖,是一种信仰,就如宗教信仰。
所谓天人合一,拳道合一,其方法来源有三,一是经络学说,二是吐纳之法,三是引导之术,所以讲太极拳是养生之道,(行功心解)说:气以直养而无害,又说:气敛入骨,推想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所以太极拳又包含气论,养气说:气欲柔不欲强,欲顺不欲逆,欲定不欲乱,欲聚不欲散。
(养生肤语)说:人之雄健者曰有气力,以见力与气,元自相通,力从气而出,凡以力从事者,都会损气,古时会养生的先辈都是呼不出声,行不扬尘,所以太极拳的风格是息力以生气的缓慢柔和,(抱朴子内篇)说: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
武当道家混元太极

武当道家混元太极武当道教混元太极南京武协道家功法研究会释延帆混元太极来源于道家文化,所以其内功心法的表述多与道家文化的语汇和修道的阶梯进程有关。
一般来说,太极拳是太极拳架、太极术、太极道的融合体。
这里的太极架指的是形体动作,太极术指的是内功心法,太极道指道德修养。
也就是说,真正的太极拳或者说太极文化应该包括以上3个方面的内容。
如果只进行一方面的学练,则表明没有得到太极拳的真谛,而变成大街上老年人演练的仅有活动筋骨作用的太极操了。
如果只练太极拳架而没有内功心法(太极术),则只是在空描,没有深刻的神意气之内涵和功夫上身的内在体验;只有内功心法没有拳架的变化,则生命活动就缺少了的物质载体;只进行道德修养没有拳架(阳面)和内功(阴面)的滋润,则不易达到“延年益寿不老春”等太极拳修炼的终极目的。
人身之阴阳,往往不得其平,则血气滞而疾病生。
作为内功拳,武当混元太极拳以功为本,以拳为母,以养为主。
作为其内功修炼之道,混元功(如无极桩功、开合桩功、揉球桩功等)一系列功法疏通经络、平谧阴阳,培补内气,增长内功。
所以,混元太极可以从根本上养生,把五脏六腑调整到最佳状态,修复病灶拯救苍生。
混元太极功夫架又可以由内而外,丹田转动瞬间发力无坚不摧无人能敌。
武当混元太极内功——太极术1.无极混元桩1.动作:吸气时重心上升,呼气时重心下沉,命门穴始终放松,呼气时从头到脚节节放松,肌肉与骨骼挂落分离。
2.呼吸与意气:吸气时小腹微鼓,宇宙真气走中脉到下丹田,呼气时小腹里凹,真气由下丹田走中脉到涌泉穴,再到地下。
2.太极开合桩1.动作:两手两肘开合运行时,勿走折线,其运行轨迹均为非常扁的椭圆。
呼气时命门穴后突,脊柱崩直后靠,重心位于后脚跟,劳宫穴微突,吸气时命门穴放松,重心位于前脚掌,劳宫穴微凹。
2.呼吸与意气:吸气时小腹微鼓,命门真气到下丹田,同时混元气由手中所抱混元气团走下丹田,呼气时小腹里凹,混元气由丹田冲向命门,同时循经冲向两手劳宫,冲出劳宫,在两手中形成混元气团。
武当玄武派的简介

武当玄武派的简介武当玄武派是现存武当山众多门派中的一支,玄武派是武当山的本山派系。
武当山的主神是玄武神,玄武派由此而生,武当山原名太和山,参上山,为火山,玄武神为水神,唯水能克火,此山有"非真武而不足当之"之意,故改名:"武当山",随着玄武神的显赫,武当山的知名度也就越来越大,而后便成玄武神的代名,甚至取代了玄武神的知名度,为此,在"玄武派"传至第十二代时武当山又诞生了"武当派",此时武当山大量的道人都皈依于"武当派""玄武派"从此暂时断传。
此后武当山高道倍出,从而又出现在了如:"武当清微派"、"新武当派"、"武当榔梅派"、"武当三丰派"、"武当龙门派"等十几个派系。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武当玄武派的简介。
武当玄武派介绍武当山原名太和山,明朝时由于皇家对于武当山和张三丰推崇,称武当为'太岳',名位在五岳之上,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将其列入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九福地。
'武当山人称"仙室",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为中原道教的活动中心,为此中道教各教派诞生之后均相继传入武当,至使武当为成为了一个多派系同修的场所。
改革开放以后,宗教政策得到了落实,武当各派也恢复了传承,为了使武当各派能在武当和蔼相处、共同发展,同时也是便于武当道教协会的总一管理,一九八九年九月九日,武当道教协会经研究决定,恢复"武当玄武派",当时距分派辈的方法是,武当玄武派承接原第十二代,继第十三代为承接的第一代,续承武当玄武派的第一代为玄武派第十三代弟子,第二代(一九八六年正月初一至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三十日为第二代)为玄武派第十四代弟子,再后五年一代排列,由武当道教协会统一收徒。
武当太极拳

武当太极拳武当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的一个拳种,也称为内家拳,其归属于道教武术门派。
是摄养生之精髓,集技击之大成,同时又是参研道家传统的内丹心法,遵循太极自然演化之理而形成的一门拳技。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武当太极拳。
欢迎阅读!武当太极拳[武当太极拳] 太极拳种之一。
拳谱载由张三丰所传,历张松溪、黄百家至武当山道总徐本善传承至今。
共有八路歌诀,108式动作。
拳式开展,练习时劲路连绵不断,动作刚柔相济,如行云流水。
走架用缠丝弧形内劲,柔和缓慢。
[武当太极拳社]太极拳机构。
1926年由叶大密在上海开设。
是当时上海著名的武术组织,许多著名武术人士如郑曼青、黄景华、濮冰如、濮秋丞、金仁霖等均积极参与活动。
现有叶大密支流传人在海外开设有武当太极拳社,发展太极拳。
[武当神功太极拳]太极拳种类之一,亦为武当武术之一种。
据传为张三丰所创。
拳术分四路,第一路:升阳柔环功,共44式,以柔身运气之法活畅气血,疏通经络,萌发真气;第二路:盛刚运丹功,共60势;是进一步运气炼丹之法;第三路:壮阳九转功,共51势,通过蓄气宠神、柔肩润肺、叠腰伸筋达到悟性壮阳,元气上升,增加内劲和走化应变功能;第四路:固阳全真功,共70势,通过意守丹田、聚神练气等方法进一步修炼真气与真劲。
武当神功太极拳在练习时以柔环见著,要求运动时周身一家,以和、壮、沉、腾、柔、刚、疾、掩、灵等体用九势为其总体风格。
[武当太极剑]太极剑技术著作。
作者裴敬珍、潘云霞、白淑媛。
航空工业出版社1988年10月出版。
本书为太极剑演练教程。
书中介绍了剑术的基本知识,讲解武当太极剑的技术内容及教学方法。
全书约5万字,100多幅插图。
[武当云房太极拳]太极拳流派。
云房太极拳为武当道传,是道家于丹室中导引修持之术。
练习时心息相依,连绵不断,水流云绕,循环无端。
练拳意念要求凝神一志,万虑抛开;呼吸讲究吐惟细细,纳则绵绵。
形态上蛇缠雀啄,鹤立猫行,鹰旋熊坐,虎扑龙吞。
全套拳法共136式,式式相承。
武当云房太极拳的简介

武当云房太极拳的简介武当云房太极拳为道家于丹室中炼筋柔膜之方,导引肢体,以求难老,心息相依,连绵不断,水流云绕,循环无端,弧行圈走,旋转自如,阴阳开合,浑元一体。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武当云房太极拳的简介。
武当云房太极拳的资料武当云房太极拳属于武当道教一派,拳法高深莫测,正宗武当太极拳法,历史源远流长,武当云房太极拳武当太极拳是祖师张三丰经过整理内家拳法时所创的,武当太极拳讲究"拳打卧牛之地",基本上两米方圆足以施展,其中除螺旋缠丝外,另有九宫、八卦的内容。
武当云房太极拳的要决就是:拳随心境,舒展绵长,恢宏大气,容万物于心,武当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能四两拨千斤。
不但是强身健体还可以防身自卫,武当太极拳结合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还虚合道的道教气功功法,开人智慧、发人体能,使人延年益寿、长生久世,是一种集武术与养生一体,上乘的拳法。
太极拳的练习过程分三个阶段:首先练形、然后练气、最后练神。
其内含功法主要有:吐纳导引功、外气采补功、混元站桩功。
其动作以崩履、挤、按、采、列、肘、靠为主,在应用中随、连、粘、贴,连绵不断、行云流水。
演练太极拳要求虚灵顶静、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动作舒展,做到神形俱妙。
武当太极拳动静结合、内外相含,是内外双修的至宝,是人体性命的源泉。
武当云房太极拳的歌诀云房太极,武当道传,方丈之地,室内演练,凝神一志,万念皆捐,吐唯细细,纳则绵绵,升降开合,法乎自然。
进退反侧,循环无端。
基本要求,有一二三:尾闾百会,垂直一线;蹲身下坐,二腿平面;臀膝踵联,三角等边。
悬顶顺项,坠肘沉肩,平目抵腭,拨背含胸,封裆合膝,提肛收臀。
腰旋胯转,掌凹指分,三尖六合,五位八门。
一三六式,式式相承,共分三段,段段均匀。
蛇缠雀啄,鹤立猫行鹰旋熊坐,虎扑龙吞,内运脏腑,外壮骨筋。
弧行圈走,流水行云官骸得养,肢体轻灵。
勤习勿间,日久功成。
腰腿常健,松柏长青,专气致柔,返老还婴。
武当武术中道家的哲学思想内涵

武当武术中道家的哲学思想内涵武当武术作为一种载体,承载着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道教文化,同时她也是道教文化发展的一个历史见证。
如欲深入理解武当武术的本源,必须理解武当武术中所蕴涵的道家文化的哲学思想内涵。
由老子开创的道家,是一个以“道”为最高概念,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哲学流派。
道家的哲学本质是一种人生哲学,它引导人们超越世俗的种种羁绊,返朴归真,追求一种合乎人本性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摄取道家经典而产生的道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宗教,她历史悠久,范围广泛;其哲理博大精深,其教义包涵万有。
作为四大道教名山之魁的武当山,不仅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宗教,而且也创造了独树一帜的武当武术。
在武当武术文化中深涵着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从认识角度看,道家的认识论不是独立的知识系统,它与人生理论认识境界和实践活动的提升紧密联系在一起。
道家以老庄的“道”的本体学说作为认识论的基础,认为万事万物皆生于“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教的认识论方法基本继承了老庄之学说,并根据道教“修仙”的宗教要求,把道家的认识方法神秘化,使之与炼养术紧密结合起来。
道教的认识方法论是综合性的,直觉体验与感性、理性融为一体,侧重于用形象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它强调修炼的实践,是“知行合一”的过程。
其具体的方法有内视、存想、坐忘,守一和性命双修。
在“道法自然”的道家认识论影响下,武当武术重视自然,且强调“效法自然”,并把其作为区别其他拳派的本质特征之一,乃至上升为武当武术理论的根基。
武当武术在形成过程中,侧重于用形象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以养生、悟道、技击三位一体的综合方式,大量采用了对自然万物的模仿,经过加工提炼、修炼、再改进、再修炼的螺旋上升的认知方式,实现“知行合一”,以求得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最终达到得“气”“完形”。
相传,张三丰从鹊蛇相斗(龙凤斗),蛇能取胜中悟出深刻的哲理,以此创编了武当拳。
体现的就是“拳法自然”的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当太极的教派
北宋以前,武当山道教无明显宗派区分。
以其宗教行为而论,大体分为丹鼎派和符箓派。
其明显的门派区分,应自南宋和金元对峙之时开始。
分属全真、正一两大道派的全真派、上清五龙派、正一派、清微派等,长期在武当山传道授徒。
这些道教派别虽然教义有别,但在尊崇真武这一点上是共同认可的,而且不同程度的融合是其主流。
:全真派
亦称全真教、全真道。
与正一道同为元以后道教两大派。
金大定七年1167年陕西咸
阳人王喆,即王重阳创立。
主张三教合一。
教旨以“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为“真功”,“济贫拔苦,先人后己,与物无私”为“真行”;功行俱全,故名全真。
该派
主要典籍有《道德清净经》、《船若心经》、《孝径》等。
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汪思真
来武当山五龙观开山传宗,授徒百余人。
:正一派
亦称正一道,是道教符箓各派的总称。
原为五斗米道,东汉末张陵所创,后尊张陵为
天师,故亦称“天师道”。
唐宋以后,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道派合流。
元成宗大德
八年1304年封张陵第三十八代后裔张与材为“正一教主”,总领三山符箓,即龙虎山、
阁皂山、茅山。
此后凡是道教的符箓各派统称正一道。
主要奉持《正一经》画符念咒、驱
鬼降妖、祈福禳灾等。
该派汉末后传入武当山,明代曾为武当山的主要道派。
:上清派
东晋时创立。
起初流传于江南一带。
自陶弘景以后,该派主要在江苏茅山地区活动,
故亦称“茅山宗”。
上清派以《黄庭经》为主要内修理论,称《大洞经》、《雌一五老宝经》和《太上素灵大有妙经》为“道者三奇”,奉元始天王、太上大道君、太微天帝君、
后圣金阙帝君、太上老君等为最高神。
北宋时,武当山就有上清玉仙观,但由于典籍湮没,北宋以前上清派在武当山的传承情况,无可考。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茅山清真观道士
孙寂然登武当山,兴复五龙诸观庙宇,以上清五雷诸法传授弟子,擅长符箓驱邪,遂形成“五龙之派”,该派以武当山五龙观为主要传授活动场所,所以也叫“上清五龙派。
”
:清徽派
是宋元民间影响较大的符箓派别,主要从上清派演化而来,自谓其符箓道法出于清微
天元始天尊,故以清徽为名。
张宇初《道门十规》称:“清微自魏华存、祖舒二师而下,
则有朱洞元、李少微、南毕道、黄舜申诸师,传衍尤盛。
凡符章经道斋法雷法之文,率多
黄舜申所衍”。
宋元时期流行于南方。
该派主要经籍有《清微丹诀》、《清微斋法》、
《清微仙谱》等,另有《道法会元》268卷,述及该派宗旨、道法、斋仪、戒律等,多出
自黄舜申之手。
可见,黄舜申为清微派之中坚及集大成者。
黄舜申之后又分南支,熊道辉
为首;北支以张道贵为首,并以武当山为传播中心,授徒数百人。
张道贵原师承汪贞常,
为全真派道士,后与叶云莱、刘道明同师黄舜申,学成后返武当山授徒,并将清微之法传
于张守清。
张守清本亦全真道士,师武当鲁大宥。
因此张道贵、张守清一系的北支当为全
真与清徽的融合,名为“武当清微派”。
张守清在二十余年中授徒四千人。
元代中期以后,天一真庆宫、紫宵宫、太和宫等宫道士,多为张守清弟子。
:三丰派
明洪武初,著名道士张三丰来到武当山,择地建庵,传授弟子,并创三丰派。
该派主
张三教合一,修己利人,崇奉真武神。
其传承系谱为:张三丰传卢秋云、刘古泉、杨善澄、周真德、李性之、丘玄清;李性之又传紫道人又传舒复初;丘玄清又传燕善名、蒲善渊、马
善宁;蒲善渊又传易本中。
>>>武当太极剑注意事项及练习要点
《诸真宗派总簿》所载张三丰创立的宗派有八支:一是自然派,其流传宗谱为:“玄
云通曲静,清虚色自轻,月圆皈命礼,抱意管丹诚。
元玄明至本,大详理幽微,参透无中有,方可达希夷。
”二是三丰祖师自然派,其流传宗谱为:“惟道然之宗,若守可以隆,
功德归盛泰,万世礼仙真。
本静从玄教,福寿永长兴,合清仁志点,秉义复元登”。
三是
三丰派,其流传宗谱为:“道德机宏容,真正守长清,万强工夫首,宗来教方春。
星月皎
天汉,守静默行功,一德无量念,玄理至仁忠。
”四亦三丰派,其流传宗谱为:“玄云通
道居端静,白鹤乘虚向目清,师资月圆皈志礼,身中抱一管丹诚。
太上渊微入妙元,凌元
星朗贮壶天,功侯到日方许就,始悟真言信可传。
”五亦三丰派,其流传宗谱为:“大道
英勇德,真正守常存,万疆共福寿,宗脉教芳春”。
六是三丰祖师日新派,其流传宗谱为:“大道应永得,守教志常真。
一阳来复本,同静德玄风”。
七是日新派,其流传宗谱为:“冲和天根定,涵养易书深,宝元得正体,归吉万年身。
”八是三丰祖师蓬莱派,其流传
宗谱为:“园通智敏用,是清修觅真,丹体蓬莱会,保定炼成金”。
:全真龙门派
王重阳弟子丘处机创立,传入时间不详。
明代武当山已有该派传承。
康熙二年1669
年全真龙门派“中兴之祖”王常月率徒从北京南下传道,曾在武当山玉虚宫立坛授戒,此
后本山各大宫观皆有该派道士,并成为武当道教的主体。
其流传宗谱为:“道德通玄静,
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
至理宗诚信,崇高嗣法兴,世景荣惟懋,希微衍
自宁。
住修正仁义,超生云会登,大妙中黄贵,圣体全用功。
虚空乾坤秀,金木姓相逢,
山海龙虎交,莲开现宝新。
行满丹书诏,月盈祥光生,万古续仙号,三界都是亲。
”?清初,武当山道教的道派力量有所变化,全真派取代正一派而占居全山主要地位。
康熙二年
后全真龙门派道士遍布武当山各大宫观,一直延续至今。
:武当玄武派
永乐十一年1413年,朝廷在武当山大修宫观,传天师法箓的正一派道士张宇清等奉
令到淅江、江西、湖广、山西、河南、陕西等省和应天府,挑选道士四百余人来武当山办道,从中选拔二十余人担任各宫观提点、住持,他们多是正一道所属的上清、清微等派。
这些道派都以真武为最高偶像,引张三丰为“我祖”,擅长符箓斋醮,统被称为“真武玄
武派”。
但各道派仍分别收徒,保持它们各自的传承关系。
,武当山道教协会以形成于明
代的“真武玄武派”名称意义重复,会同公议,改称为“武当玄武派”,并在太和、紫霄
二宫举行了传派仪式。
该派有众多经籍,以《真武经》为主要经典,奉真武为“玄天上帝”。
主张三教合一,尊真武为“三教祖师”,重修内丹,信行多术,称真武为“万法教主”。
其宗谱为:“宣
渊一道志,求德振常存。
照应通玄理,微希太景成。
武当兴法派,惟仙尊之宗。
大岳气自然,五龙呈祥烟。
玉虚宏图展,三丰丹技传。
南岩捧圣真,紫霄永吉昌。
”
:榔梅派
为武当山本山派。
明永乐十年1412年敕孙碧云武当山南岩宫住持,遂开创此派。
其
门下弟子称他为“碧云祖师”。
明代承流此派者颇众。
其流传宗谱为:“碧山传日月,守
道众自然,性理通玄德,清微古太元,真静长悠久,宗教福寿长,庆云冲霄汉,永达大吉昌。
”
此外,武当山历代还有郝祖岔派、老华山派以及静一派、三茅派、大茅派、吕祖蓬莱派、遇山派、华山派、神霄派等道教宗派活动。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