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类风湿因子检测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风湿病实验室检查解读解析ppt课件.ppt

风湿病实验室检查解读解析ppt课件.ppt

是SLE的标记性抗体之一,多见于SLE的活 动期。
抗体滴度的高低与SLE病情活动正相关 此抗体阳性时,易罹患狼疮性肾炎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2、抗组蛋白抗体(AHA)
组蛋白是一组与DNA结合的富含赖氨酸和 精氨酸的碱性蛋白。
AHA用ELISA方法检测,其阳性的临床 意义:
SLE患者50%为阳性 药物性狼疮(DIL)95%~100%呈阳性 AHA阳性对诊断DIL有帮助,但不能确诊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d、抗SSB/La抗体
现已证实1975年命名抗SSB抗体与其临床意义如下: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此抗体阳性率为40%。
抗SSB抗体阳性对诊断SS比抗SSA抗体阳性更 具特异性,故可认为抗SSB抗体是SS的标记性 抗体。
抗SSB抗体阳性时,抗SSA抗体肯定阳性,但 抗SSA抗体阳性时,抗SSB抗体可以阴性。
Ⅱ类:抗组蛋白抗体(AHA) Ⅲ类:抗非组蛋白抗体:抗ENA抗体
抗着丝点抗体(ACA) Ⅳ类:抗核仁抗体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ANA阳性时常见的荧光染色核型
抗SSA抗体的临床意义
➢ 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时,此抗体阳性率为 60%。
➢ 约40%SLE患者此抗体为阳性。 ➢ RA及SSc等继发干燥综合征时此抗体为阳性。 ➢ 在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时,此

类风湿因子RF测定

类风湿因子RF测定

类风湿因子RF测定1检验目的指导本室工作人员规范操作本检测项目,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

2原理RF是针对自身的变性IgG分子结晶片段的一种自身抗体。

本试剂将人微球蛋白胶合于胶乳微粒,与待测样本中的RF 发生免疫反应,引起微粒的凝集,导致反应体系浊度增加,该浊度的高低在一定量抗体存在时与抗原的含量成正比。

与通过同样处理的标准液比较,即可计算出样本中的RF。

3标本要求3.1使用新鲜血清,不使用血浆.3.2在采集血液后2h分离血清.3.38h内不能及时测定血清可存放于2-80C冰箱保存,3天后测定的血清置-150C―-200C 冰冻保存,但冰冻血清只能复融一次.3.4严重溶血或脂血的标本不能作测定.4试剂4.1试剂:本科使用浙江伊利康生物技术限公司的试剂盒. (浙食药监械(准)字2014第2400384号YZB/浙2314-40-2014)4.1.1试剂盒组成如下:R1三羟甲基氨基缓冲液:20mmol/L叠氮钠:0.95g/LR2:类风湿因子致敏胶乳液:适量叠氮钠:0.95g/L4.1.2 试剂准备:试剂为即用式。

4.1.3 试剂稳定性与贮存:在2~8℃避光、密封的储存条件下,试剂盒自生产之日起有效期为12个月。

4.1.4 变质指示:当试剂有看得见的微生物生长,有浊度,或者未开盖的液体有沉淀时,表明试剂已变质,不能继续使用。

4.1.5 注意事项:试剂中含有稳定剂,可能存在一定的刺激作用和毒性,请勿直接接触皮肤及眼睛。

一旦接触,即用大量清水冲洗。

请勿吞服。

4.2 校准品:使用浙江伊利康生物技术限公司提供的RF校准品对自动分析仪进行校准。

4.3 质控品:使用正常值、病理值复合控制品。

5 仪器AU2700生化分析仪,罗氏P800生化分析仪, 西门子ADVIA-2400生化分析仪,东芝TBA-120生化分析仪6 操作步骤6.1 样品的准备:将标好号的样品离心后放到仪器规定的位置。

6.2 试剂的检测:仪器开机后,检查各种试剂的位置,体积等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测定。

实验四类风湿因子检测讲解

实验四类风湿因子检测讲解
实验四 类风湿因子的检测
类风湿因子的检测

类风湿因子(RF)是一种抗人或动物IgG分
子Fc片段抗原决定簇的抗体,是以变性IgG为靶
抗原的自身抗体。RF最初由Rose等(1984年)
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发现。RA
患者体内有产生RF的B细胞克隆,在变性IgG或
EB病毒的直接作用下可大量合成RF。RF主要为
混合,用肉眼观察有无凝集。
结果观察和判断
• 有凝集时红细胞相互聚集成团,出现大小不等的 颗粒。
注意事项
• 玻片应洁净、干燥、中性,以防止和减少 非特异性凝集。
• 室温低于10℃时,易出现冷凝集而造成的 结果。
临床意义
• 在美国风湿病协会所规定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 准中,本试验是诊断标准之一。本试验对类风湿性 疾病的阳性率约80~90﹪。
• IgG型RF:在RA患者血清或滑膜液中IgG型RF的出现 与患者的滑膜炎、血管炎和关节的症状密切相关, 此类RF常伴随高滴度的IgM型RF在同一RA患者血清 或滑膜液中出现。在正常人及非RA患者中很难检测 出IgG型RF.IgG型RF在关节软骨表面的沉积可激活 补体引起关节的炎性损伤,因此滑膜液中检测出 IgG型RF比血清中检出IgM型RF更具病理意义。
胶乳凝集试验检测RF
• 概念: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或表面包 被抗原(抗体)的颗粒状物质与相应的抗 体(抗原)在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相互结 合,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团现象。
正向间接凝集试验—测RF
原理(胶乳凝集试验)
• 类风湿因子(RF)是一组抗变性IgG的自身抗体, 它能与人或动物的变性IgG结合,而不与正常人 IgG发生凝集反应。
操作步骤
(1)在3块载玻片上分别加一滴RF阳性血清、 RF阴性血清及待检血清。

检测ra的实验室指标

检测ra的实验室指标

检测ra的实验室指标RA(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关节,导致关节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为了诊断和监测RA的病情,实验室检查成为至关重要的工具。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RA实验室指标及其解释,希望对读者有所指导。

1. 非特异性炎症指标:- C反应蛋白(CRP):CRP是肝脏合成的一种蛋白质,它在全身炎症反应中迅速升高。

RA患者常常有持续升高的CRP水平,反映了疾病的活动性和炎症程度。

- 乌尔酸:乌尔酸是尿液中的一种代谢产物,它的升高与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有关。

RA患者常常有乌尔酸水平升高的情况,可以作为疾病活动性的指标之一。

2. 免疫学指标:- 风湿因子(RF):RF是一种自身免疫相关抗体,它能结合在免疫球蛋白G的Fc(结晶片段)部分上。

RF阳性可以提示RA的可能性,但它并非特异性指标,因为在其他自身免疫疾病和感染中也可以出现阳性结果。

- 抗环瓜氨酸肽(anti-CCP)抗体:该抗体是针对一种特定的蛋白质产生的,称为循环瓜氨酸肽。

在RA患者中,anti-CCP抗体阳性的概率更高,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预测价值。

3. 关节液分析:- 关节液中的白细胞计数和分类:正常关节液中的白细胞计数通常很低,但在RA患者中,关节炎症会导致白细胞增加。

同时,进一步分类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有助于判断炎症的性质和病情活动。

4. 其他实验室指标:- 血沉:血沉又称红细胞沉降率(ESR),是衡量炎症反应的指标之一。

RA患者的血沉常常升高,但它并非特异性指标。

- 血常规:血常规可以提供有关贫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信息,帮助医生综合判断RA患者的整体情况。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RA实验室指标,不同的实验室可能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标准。

因此,在获取实验室结果时,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和解读。

这些指标虽然重要,但不能单独用于诊断或监测RA,综合考虑才能取得更准确的结果。

总之,实验室检测在RA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类风湿因子标准

类风湿因子标准
id factor,RF)是一种抗体,主要与类风湿性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RA)相关。类风湿因子标准是指用于诊断和评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 标准。
目前,常用的类风湿因子标准包括以下几种:
1. 血清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血清类风湿因子是一种自身抗体,主要 是IgM类免疫球蛋白,可以与自身的免疫球蛋白(IgG)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在类风湿性关 节炎患者中,约有70-80%的人会出现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清类风湿因子的检测是诊断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常规方法之一。
类风湿因子标准
2. 抗环瓜氨酸肽(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anti-CCP):抗环瓜氨酸 肽抗体是一种特异性抗体,可以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血清中的瓜氨酸肽抗原结合。抗环瓜 氨酸肽抗体检测对于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和预测疾病进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3. 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抗核抗体是一类自身抗体,可以与细胞核 内的抗原结合。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约有30-40%的人会出现抗核抗体阳性。抗核抗体 的检测可以帮助排除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并作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辅助诊断指标之一。
类风湿因子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类风湿因子标准并非是用于确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唯一标准,临床医生还 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结果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来做出综合判断。因此 ,如果怀疑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建议及时就医并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常见风湿病实验检查知识讲稿

常见风湿病实验检查知识讲稿

X线检查
X线检查是风湿病常用的影像学 检查方法,通过X线平片可以观 察关节骨质、关节间隙和软组织
的变化。
X线检查对于骨关节炎、类风湿 关节炎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 义,可以发现关节骨质侵蚀、关 节间隙狭窄、软组织肿胀等病变。
X线检查具有无创、无痛、无辐 射等优点,但有时对于早期病变 的敏感性较低,需要结合其他检
炎症指标检测
C反应蛋白(CRP)检测
总结词
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其检测结果有助于判断炎症反应的 程度。
详细描述
C反应蛋白由肝脏合成,当机体受到感 染或组织损伤时,其水平会迅速升高 。CRP检测通常用于评估风湿性疾病 的活动性和疗效观察。, 可作为判断炎症和病情活动的参考指 标。
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与解读
抗核抗体(ANA)
类风湿因子(RF)
阳性提示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 疮(SLE)、干燥综合征等。
阳性提示类风湿关节炎(RA)的可能性,但 其他疾病也可能出现阳性结果。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
抗角蛋白抗体(AKA)
阳性提示血管炎,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 等。
免疫球蛋白检测
有助于评估体液免疫状态, 了解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 效果。
补体检测
补体系统参与免疫应答和 炎症反应,检测有助于了 解风湿病的发病机制和病 情变化。
肾功能检查
肾脏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风湿病常累及的器官,肾 功能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 肾脏损害。
THANKS
感谢观看
阳性提示类风湿关节炎的活动期。
炎症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与解读
C反应蛋白(CRP)
升高提示炎症或感染,常见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风 湿病活动期。

类风湿因子(RF)测试:原理,步骤,解释和临床意义

类风湿因子(RF)测试:原理,步骤,解释和临床意义

类风湿因子(RF)测试:原理,步骤,解释和临床意义类风湿因子(RF)是与个体自身免疫球蛋白反应的自身抗体。

这些抗体通常针对人IgG的Fc片段。

RF已与三种主要的免疫球蛋白类别相关:IgM,IgG和IgA。

在这些中,最常见的是IgM和IgG。

关节间隙中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导致补体的活化和破坏性炎症,从而引起类风湿关节炎(RA)如其名称所示,RF特别适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和监测。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影响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

在诊断出类风湿关节炎的病例中,有60-80%的人检出了类风湿因子。

但是,有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血清中和某些非风湿性疾病中也可以检测到。

在正常的老年人口中也可以观察到升高的值。

测试原理有许多方法可用于测试RF。

最常用的血清学方法是基于乳胶凝集试验。

由于RF是针对IgG分子Fc部分的IgM类抗体,因此可以通过其凝集涂有IgG分子的乳胶颗粒的能力来检测。

使用的试剂是聚苯乙烯胶乳颗粒在甘氨酸盐水溶液中的悬浮液,pH值为8.6±0.1,并涂有人丙种球蛋白。

定性方法程序1. 将所有试剂和标本置于室温。

2. 将一滴阳性对照和40ul患者血清分别放入幻灯片上的圆圈中。

3. 轻轻地在每个要测试和控制的样品圆上添加一滴RF乳胶试剂。

4. 使用单独的涂药棒/搅拌棒将反应混合物散布在特定区域的整个区域。

5. 在旋转摇床上将载玻片前后倾斜2分钟,使混合物缓慢旋转。

6. 2分钟后在明亮的人造光下观察凝集。

解释胶乳颗粒的凝集被认为是阳性反应,表明类风湿因子的存在处于可检测的显着水平。

阳性结果:乳胶颗粒悬浮液会在两分钟内发生凝集,表明RF水平超过18 IU / ml。

阴性结果:乳胶颗粒悬浮液在两分钟内没有凝集。

半定量法1. 使用等渗盐水以定性方法1:2、1:4、1:8、1:16、1:32、1:64、1:128等方式制备阳性样品的系列稀释液,如下所示:1. 对于每个要测试的样品,将100 µL的0.9%盐水加入1至5的试管中。

类风湿实验报告

类风湿实验报告

一、摘要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患者进行类风湿因子(RF)检测,分析其临床意义,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本次实验共检测了100例疑似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血清样本,通过ELISA法检测RF水平,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其他指标,对类风湿关节炎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实验目的1. 通过检测类风湿因子(RF)水平,为临床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提供依据。

2. 分析RF检测结果与其他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3. 探讨RF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三、实验方法1. 样本收集:选取100例疑似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收集其血清样本,并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2. 试剂与仪器:采用ELISA法检测RF水平,所用试剂为美国Biolegend公司生产的RF检测试剂盒。

仪器包括酶标仪、洗板机、移液器等。

3. 实验步骤:(1)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配制工作液。

(2)将血清样本和标准品分别加入相应的孔中,进行孵育。

(3)加入酶标抗体,再次孵育。

(4)加入底物,进行显色反应。

(5)终止反应,测定吸光度(OD)值。

4.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组别RF水平及与其他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

四、结果1. 类风湿因子(RF)检测结果:100例疑似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RF阳性率为60%,其中IgM型RF阳性率为50%,IgG型RF阳性率为30%,IgA型RF阳性率为20%。

2. RF水平与其他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1)RF水平与红细胞沉降率(ESR)呈正相关(r=0.78,P<0.01)。

(2)RF水平与C反应蛋白(CRP)呈正相关(r=0.65,P<0.01)。

(3)RF水平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呈正相关(r=0.45,P<0.05)。

3.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与鉴别诊断:(1)根据RF检测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其他指标,共确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40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RF检测方法一般有胶乳凝集试验、双抗原夹心 ELISA法、速率散射比浊法 。
• 一般医院主要采用胶乳凝集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 定类风湿因子。
类风湿因子的检测
• 类风湿因子的主要类型: IgM型 • 特点:高凝集、易于沉淀 • 测定方法为: 1、乳胶凝集法 2、酶联免疫吸附法 3 、乳胶免疫比浊法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 将处理过的人IgG与胶乳颗粒共价交联,使其吸附 于胶乳颗粒载体上,称为致敏胶乳颗粒。当待检 血清中有RF时,则与致敏胶乳颗粒上的变性IgG发 生反应,出现凝集现象。
(变性IgG)
(正向)间接凝集反应原理示意图
主要的试剂和器材
• 类风湿胶乳诊断试剂 • RF阴性对照 • RF阳性对照 • 反应板 • 搅拌棒
• 类风湿因子并非类风湿病所特有,部分正常人及肝 炎病人也可呈阳性反应,75岁以上的老年人阳性率 较高。据报导,在类风湿病活动期内,(多数报导 认为)此期的阳性率为60—80﹪,非活动期的阳性 率为20—50﹪。风湿热的阳性率约为10—40﹪,风 湿病以外的疾病仍有4 —10 ﹪呈阳性。有10﹪的正 常人也呈阳性,并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阳性率也升高。 尤其是60岁以上者增高较为常见。
主要的试剂和器材
• 抗A血型定型试剂 • 抗B血型定型试剂 • 搅拌棒 • 玻片
步骤
• 取玻片1块,左上角和右上角分别标上“A”和“B” • 用采血针采指尖血(左手无名指尺侧),将血滴在
玻片的两端。 • 在两血滴上分别滴上抗A标准血清和抗B标准血清,
用搅拌棒搅匀。 • 手持玻片,前后旋转摇动,促使血清与红细胞充分
胶乳凝集试验检测RF
• 概念: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或表面包 被抗原(抗体)的颗粒状物质与相应的抗 体(抗原)在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相互结 合,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团现象。
正向间接凝集试验—测RF
原理(胶乳凝集试验)
• 类风湿因子(RF)是一组抗变性IgG的自身抗体, 它能与人或动物的变性IgG结合,而不与正常人 IgG发生凝集反应。
混合,用肉眼观察有无凝集。
结果观察和判断
• 有凝集时红细胞相互聚集成团,出现大小不等的 颗粒。
注意事项
• 玻片应洁净、干燥、中性,以防止和减少 非特异性凝集。
• 室温低于10℃时,易出现冷凝集而造成的 结果。
临床意义
• 在美国风湿病协会所规定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 准中,本试验是诊断标准之一。本试验对类风湿性 疾病的阳性率约80~90﹪。
• 常见的RF有IgM型、IgG型、IgA型和IgE型, 其中IgM和IgA类风湿因子易于检测,而IgG类 风湿因子难于测出。IgA类风湿因子及IgM类 风湿因子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有较好的参考 价值。
• IgM型RF:在RA患者血清中IgM型RF效价> 80IU/ml并伴有严重关节功能障碍时,通常提 示患者预后不良。
• RF在RA患者中的阳性检出率很高,可达79.6%, 是RA患者血清中常见的自身抗体。高滴度RF阳性 支持对早期RA的诊断,在RA患者,RF的滴度与患 者的临床表现呈正相关,即随症状加重而效价升高。 但RF不是仅在RA患者中出现,在SLE、进行性全 身性硬化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和部分老年人中 RF的阳性率可达28.9%~50%。因而RF对RA患者 并不具有严格特异性,RF阳性不能作为诊断RA的 惟一标准。尽管在多种疾病中可有RF阳性,但滴均 较低(<40IU/ml),随着RF滴度增加,RF对RA 的诊断特异性增高。
操作步骤
(1)在3块载玻片上分别加一滴RF阳性血清、 RF阴性血清及待检血清。
(2)加20ul IgG致敏的胶乳于各血清样品中, 轻微晃动载玻片混匀。
(3)1 min 后观察凝集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和判断
• 在室内的光线下观察,有清晰的凝集颗粒 出现,且液体澄清者为RF阳性。
• 若需做半定量测定,可将血清作倍比稀释, 重复上述测定,以出现凝集的血清最高稀 释度为RF的效价(滴度)。
类风湿因子的病理作用(一)
• 类风湿性血管炎,在外周血液循环中,类 风湿性关节炎特异性RF与自身IgG分子结 合形成稳定的免疫复合物,部分被单核-吞 噬细胞系统清除,部分沉积于血管壁,激 活补体导致血管炎。
类风湿因子的病理作用 (二)
• 关节型损伤由于类风湿关节滑液中缺少正 常的IgG分子,IgG-RF自身结合形成多聚 体复合物,IgG-RF多聚体沉积于关节表面 激活补体引起关节性损伤。
注意事项
(1)器材要洁净、血清要新鲜、以确保结果 可靠
(2)注意阴性、阳性对照的设立 (3)注意血清及致敏胶乳加样量的比例
直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集试验(玻片法)--测ABO血型
原理
• 天然的颗粒性抗原(如细胞、细菌等)与相应抗 体在适宜条件下反应,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物, 称为直接凝集反应。
• 玻片法属于定性试验。
• IgG型RF:在RA患者血清或滑膜液中IgG型RF的出现 与患者的滑膜炎、血管炎和关节的症状密切相关, 此类RF常伴随高滴度的IgM型RF在同一RA患者血清 或滑膜液中出现。在正常人及非RA患者中很难检测 出IgG型RF.IgG型RF在关节软骨表面的沉积可激活 补体引起关节的炎性损伤,因此滑膜液中检测出 IgG型RF比血清中检出IgM型RF更具病理意义。
实验四类风湿因子检测

RF与体内变性的IgG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后
可活化补体,或被吞噬细胞吞噬。由吞噬细胞释
放的溶酶体酶、活化肽、胶原酶、前列腺素E2等 物质,在细胞因子和炎性粘附分子的参与下,致
组织炎性损伤,可使患者发生骨关节炎及血管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 类风湿关节炎( RA): 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 不完全明了, 推测可能为外源性感染作用于 遗传易感个体, 导致机体免疫系统紊乱, 进而 引起关节滑膜、软骨组织慢性炎症和破坏的 自身免疫性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