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的分子机制(严选)

合集下载

炎症反应过程机理

炎症反应过程机理

炎症反应过程机理人体在遭受创伤、感染、化学物质或辐射等伤害因素的时候,会引发炎症反应,以保护自身免受进一步的伤害。

炎症反应是身体的一种自然防御机制,它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

本文将详细介绍炎症反应的机理。

炎症反应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局部反应、细胞浸润和修复阶段。

一、局部反应阶段当组织遭受伤害时,受损的细胞会释放化学信号分子,如组织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IL-1)和IL-6等。

这些信号分子作用于周围的细胞,激活它们的炎症反应。

局部反应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高组织因子和其他炎症介质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导致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高。

这使得白细胞和炎症介质得以渗透到受损区域,与损伤部位的细胞互动。

2. 白细胞的趋化和粘附白细胞趋化的过程是由趋化因子(chemokine)调节的。

趋化因子可以通过信号转导途径作用于白细胞,并使其朝向发炎部位移动。

此外,细胞黏附分子还会导致白细胞停留在发炎部位并与其他细胞相互作用。

3. 炎症介质的释放炎症介质向周围的细胞释放,包括前列腺素、白板素和组胺等。

这些化学物质作用于受损区域周围的细胞,促进更多的炎症细胞进入受伤组织,形成更强的炎症反应。

4. 氧自由基的产生炎症反应还导致大量氧自由基的产生。

这些活性氧分子可以杀死细菌和其他微生物,但同时也可能对周围的健康细胞造成损害。

二、细胞浸润阶段一旦局部反应被激发,白细胞和炎症细胞被吸引到受伤组织中,开始进行清除和修复工作。

细胞浸润的过程是由白细胞和其他炎症细胞在血管中粘附并穿越血管壁涌入受损的组织中。

这个过程需要通过炎症介质的作用,如趋化因子的趋化作用、黏附分子的作用等。

受损组织的清除作用是由一系列机制协同完成的。

白细胞通过飞行的细胞质向受伤组织周围的细胞释放酶和蛋白质,以分解和清除受损组织中的细胞和组织垃圾。

另一方面,巨噬细胞可以摄取和分解病原体和组织被杀死的细胞。

免疫细胞在炎症反应中的分子调控

免疫细胞在炎症反应中的分子调控

免疫细胞在炎症反应中的分子调控免疫细胞是机体内重要的免疫系统组成部分,在炎症反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免疫细胞通过分子调控来参与炎症反应的调节和调整,以保持机体内稳定的免疫状态。

本文将探讨免疫细胞在炎症反应中的分子调控机制。

一、免疫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免疫细胞主要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淋巴细胞等。

在机体损伤或感染时,免疫细胞能够识别并吞噬病原体,激活免疫系统。

这一过程会导致炎症反应的发生,表现为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等症状。

二、免疫细胞的活化与信号传导当免疫细胞与病原体结合后,一系列信号传导会激活免疫细胞并引发炎症反应。

这些信号包括抗原受体信号、细胞因子信号和炎症介质信号等。

免疫细胞内的信号分子将通过一系列的反应级联,最终调控细胞的功能和炎症反应的进行。

三、炎症细胞因子的分泌与调控免疫细胞在炎症反应中能够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等。

这些细胞因子在炎症反应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例如,TNF-α可以引起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和炎症细胞的激活,从而促进炎症反应的进行。

四、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与调控在炎症反应中,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和调控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通过细胞间相互作用来调节炎症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这些相互作用和调控是通过细胞间信号的传递和受体的结合来实现的。

五、炎症感受器的识别与激活免疫细胞能够通过感受器来识别炎症信号,并在信号的激活下参与炎症反应的调控。

炎症感受器包括Toll样受体(TLR)和NLRP3炎症小体等。

这些感受器能够识别细菌、病毒和其他炎症因子,从而激活免疫细胞并引发炎症反应。

免疫细胞在炎症反应中通过分子调控来参与免疫应答的调节和调整。

通过研究免疫细胞的分子调控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免疫反应的过程,为炎症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随着对免疫细胞分子调控机制的深入研究,相信未来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免疫细胞来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慢性炎症的分子机制和治疗

慢性炎症的分子机制和治疗

慢性炎症的分子机制和治疗慢性炎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常见的病症包括肠炎、关节炎、心血管疾病等。

慢性炎症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牵涉到多个分子通路的异常表达和相互作用。

针对慢性炎症的治疗方法也十分有限,亟需进一步深入了解慢性炎症的分子机制,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一、慢性炎症的分子机制慢性炎症的分子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到多种细胞和分子的异常表达和相互作用。

下面就几个代表性的分子机制进行简单的介绍。

1、Toll样受体通路Toll样受体(TLR)是一类在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受体,主要负责对外来病原体的识别和清除。

但是在慢性炎症中,TLR通路的异常激活常常导致局部的炎症反应不断加剧,继而导致全身的炎症反应。

研究发现,TLR2、TLR4和TLR9等是慢性炎症中表达较多的Toll样受体。

2、核因子-kB通路核因子-kB(NF-kB)通路是在多种炎症反应中常常发挥重要作用的通路。

NF-kB通过调节炎性因子的表达实现对炎性反应的调节,但在慢性炎症中,NF-kB的异常激活常常导致炎症反应的进一步加剧。

研究发现,慢性炎症患者中NF-kB的激活程度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3、细胞因子通路细胞因子是一类在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分子,主要负责调节免疫应答。

但是在慢性炎症中,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经常出现,导致炎症反应的不断加剧。

研究发现,TNF-a、IL-1β、IL-6等是慢性炎症中表达较多的细胞因子。

4、氧化应激通路氧化应激是由于氧自由基和其他活性分子的异常产生而导致的一种异常状态,在慢性炎症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些研究表明,慢性炎症常伴随着氧化应激的异常增加,这也是炎症反应不断加剧的原因之一。

二、慢性炎症的治疗方法针对慢性炎症的治疗方法也十分有限,目前主要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等。

然而,这些治疗方法的不良反应较为明显,也存在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当前,一些针对慢性炎症分子机制的治疗方案也逐渐被应用于临床实践。

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及其调控

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及其调控

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及其调控炎症反应是机体对于感染、创伤、放射、化学物质等外界刺激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也是许多疾病的共同表现。

炎症反应的本质是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涉及到多种细胞和分子。

研究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及其调控,对于预防和治疗炎症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I. 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在感染或创伤等外界刺激下,宿主机体先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反应识别并清除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

随后,特异性免疫系统被激活,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从而引发炎症反应。

(一)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机体各个器官及组织的蛋白质,具有极其重要的调节作用。

在炎症反应中,细胞因子发挥着细胞识别、介质释放、炎症反应调节等重要作用。

在细胞因子中,以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的家族最为重要,它们能够激活多种炎症介质的产生,并诱导各种免疫细胞的活化。

(二)趋化因子趋化因子是一类能够引导免疫细胞向炎症部位趋向的介质。

在炎症反应中,趋化因子的释放与炎症部位免疫细胞的增多有关,它通过作用于免疫细胞表面的趋化受体,促进免疫细胞向局部进行集聚。

与细胞因子不同的是,趋化因子的作用范围相对单一,最常见的趋化因子是白细胞介素-8(IL-8)。

II. 炎症反应的调控炎症反应的持续性和过度性是许多疾病的共同特征,因此对炎症反应的调控至关重要。

炎症反应的调控主要通过下调炎症介质的产生和中和已经释放的介质来实现。

其中,免疫抑制剂和神经调节等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是一种能够抑制免疫细胞活化和介质释放的分子。

研究发现,正常机体内各种介质都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通过它们与受体的结合,控制炎症反应的反应性和持续性。

免疫抑制剂的发现和开发是炎症反应调控的重要领域之一。

(二)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是机体对炎症反应进行调控的另一种重要机制。

神经调节能够通过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对免疫细胞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调控。

研究发现,神经系统对于炎症反应的调节主要通过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和肾上腺素的影响来实现。

骨关节炎的分子机制与治疗新策略

骨关节炎的分子机制与治疗新策略

骨关节炎的分子机制与治疗新策略简介:骨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发展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软骨的退化和关节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关节炎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造成残疾和工作能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探讨骨关节炎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并介绍目前正处于探索阶段的治疗新策略。

一、骨关节炎的分子机制1. 软骨退变:长期受到力学压力和其他刺激,导致软骨细胞代谢失衡,胶原纤维降解速度超过合成速度,从而引起软骨退变。

(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最重要的组织蛋白降解蛋白酶家族成员,在软骨退变中起关键作用。

(2)细胞凋亡:应力刺激导致软骨细胞凋亡增加,进一步促进软骨退变。

2. 慢性炎症反应:炎症在骨关节炎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慢性炎症反应会导致细胞因子的释放,如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介素-1β(IL-1β)等,引起软骨蚀变和骨吸收。

3. 关节润滑及免疫机制的紊乱:骨关节炎时,滑膜组织产生少量粘弹性不足的关节液,导致关节摩擦增加、关节功能障碍。

同时,免疫系统同样参与了骨关节炎的发展过程。

(1)自身免疫:由于免疫系统失调,机体对自身结缔组织发生攻击而诱导骨关节炎的发生。

(2)神经源性:神经源性因素介导了关节内外神经纤维重新生长、血管新生和相关基质成分改变等过程。

二、治疗新策略1. 药物治疗:目前,常用的药物治疗骨关节炎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糖皮质激素和关节内注射药物等。

然而,这些治疗方法仅能缓解症状并不能改变关节软骨的退化过程。

2. 分子靶向治疗: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成为骨关节炎研究的新方向。

以下是一些具有潜力的治疗策略:(1)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通过抑制MMPs活性,阻断软骨降解过程。

(2)抑制慢性炎症反应:针对TNF-α和IL-1β等细胞因子进行干预。

(3)调控自身免疫: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来减少自身结缔组织的损伤。

(4)神经源性干预:通过针对神经纤维重新生长和血管新生的干预来减轻关节损伤。

中药抗炎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

中药抗炎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

中药抗炎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近年来,中药在治疗炎症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疗效。

然而,中药的抗炎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这给其临床应用和深入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本文将从分子层面出发,探讨中药抗炎作用的分子机制。

一、中药与炎症反应炎症是机体对于损伤和刺激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其特征为红、肿、痛、热。

中药作为传统的治疗方式之一,被广泛运用于炎症的治疗过程中。

中药中的活性成分与机体细胞相互作用,发挥其抗炎作用。

然而,寻找中药活性成分的分子机制一直是一个挑战。

二、中药抗炎作用的分子机制1. 抗氧化作用机制炎症过程中,活性氧化物的生成增加,导致细胞损伤。

中药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中和活性氧化物,减轻细胞损伤。

例如,黄酮类化合物可通过捕捉自由基,减少氧化受体的活化,从而减轻炎症。

2. 抗炎细胞因子调节机制中药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可以调节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从而达到抑制炎症反应的效果。

例如,一些中药通过抑制白细胞趋化因子的合成和释放来减轻炎症反应。

3. 下调炎症信号通路机制炎症过程中,一系列的信号通路被激活,导致炎症的发生和发展。

中药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可以通过抑制炎症信号通路的激活来减轻炎症。

例如,一些中药可以通过下调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来抑制炎症的产生。

4. 调节免疫细胞功能机制中药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具有调节免疫细胞功能的作用,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例如,一些中药活性成分可以调节巨噬细胞的分泌功能,减少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

三、研究方法和挑战为深入了解中药的抗炎分子机制,研究人员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其中包括体内和体外实验、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

然而,由于中药活性成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研究中存在一些挑战。

例如,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多种多样,难以确定具体的作用分子。

此外,中药的产地和种类也会对其抗炎作用产生影响,研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四、前景与应用中药作为传统的治疗方式,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中药抗炎作用的深入研究将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免疫细胞和炎症调控的分子机制

免疫细胞和炎症调控的分子机制

免疫细胞和炎症调控的分子机制免疫系统是人体一种非常重要的生物防御系统,其主要摆脱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其中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特异性生物学反应在人体内产生免疫应答,调节内环境的平衡状态,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炎症是免疫反应的一部分,是处理外来威胁物的非特异性生理应激反应,免疫系统中炎症调控的关键分子机制已成为研究热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剖析免疫细胞和炎症调控的分子机制,以期更好地认识免疫系统和炎症反应。

1. 免疫系统中的关键细胞及其分子机制首先,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细胞类型,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等。

B细胞是一种生成抗体的细胞,可以在免疫应答中分泌免疫球蛋白,起到抗体体液免疫的作用。

T细胞是通过产生细胞因子和抗原特异性杀伤作用消灭感染性细胞的一种免疫组织细胞,与B细胞共同构成细胞免疫系统。

吞噬细胞则是负责吞噬、杀死和处理病原体的重要细胞类型,如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

免疫系统中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调节机制是非常复杂的,其中的关键分子机制包括免疫识别分子、共刺激分子、免疫防御分子、促炎症因子、抗炎症因子等。

(1)免疫识别分子免疫识别分子主要包括抗原识别受体(T细胞受体和B细胞受体)、表面抗原和经典的MHC分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它们是病原体与免疫系统之间的桥梁。

T细胞受体是由不同亚基组成的膜受体,识别抗原片段和MHC分子结合的配体,并进行信号转导使细胞激活。

B细胞受体则是一种双股螺旋结构的膜受体,识别抗原分子并在体内生成抗体。

MHC分子是一种表达在细胞膜表面上的重要免疫分子,并与抗原片段相结合,激活T细胞和调节T细胞的活性。

(2)共刺激分子共刺激分子是另一类关键的分子机制,主要包括CD28、CTLA-4、PD-1等。

共刺激分子的主要作用是控制T细胞的活性,通过激活或抑制相关的刺激分子,增强或减弱T细胞的免疫应答。

(3)免疫防御分子免疫防御分子包括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巨噬细胞促炎症因子和抗菌肽等。

第12章_炎症的分子机制模板

第12章_炎症的分子机制模板

一、参与炎症反应的细胞
二、炎症反应细胞聚集的分子机制
2018/12/24
11
一、参与炎症反应的细胞
细胞种类
肥大细胞
释放的炎性介质
组织胺、 5- 羟色胺、蛋白 聚糖、趋化因子
主要作用
小动脉扩张、小静脉收缩、 血管通透性增强、致痛、刺 激其他白细胞活化 细胞毒作用
中性粒细胞
穿孔素、粒酶、溶菌防御 素、蛋白酶、酯酶、自由 基,包括活性氧和活性氮 化合物
P-选择素(CD62P) E选择素(CD62E) GlyCAM
白细胞移动及其与血 管内皮细胞的结合
整合素 - 免疫球 蛋白超家族相 互作用
ICAM-1(CD54 )
ICAM-2 (CD102 ) VCAM-1 ( CD106)
继发性粘附、伸展、 在炎症组织的归巢
免疫球蛋白超 家族相互作用
PECAM-1 (CD31)

伤害性刺激信号 温度、压力、氧化氮、二氧化硫等

受体种类
压力受体、温度受体等
2018/12/24
8
●受体作用
伤害性刺激 ↓ 压力受体、温度受体 ↓ 向细胞转导 ↓ 诱导机体对这些刺激产生保护性反应
2018/12/24 9
伤害性刺激信号受体示意图
2018/12/24
10
第二节
参与炎症反应的细胞及其作用机制
2018/12/24
25

特点
不具有催化活性
作用浓度低(一般在pmol/L 到nmol/L之间)

作用方式
多方面,取决于靶细胞的类型、该因子的浓 度及同时存在的其他细胞因子的种类和浓度
2018/12/24
2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 炎症的分子机制
2019/10/19
技术类
1
第一节 炎症性刺激信号及其受体 第二节 参与炎症反应的细胞及其作用机制 第三节 介导炎症反应的主要分子及其作用机制 第四节 炎症反应相关的信号转导机制 第五节 急性时相反应 第六节 炎症反应的的调控点
2019/10/19
技术类
2
炎症(inflammation)
2019/10/19
技术类
18
白细胞趋化性迁移
白细胞随着环境中化学物质分布的梯度进行定向迁移
趋化物的特点
既有吸引细胞的物质,也有排斥细胞的物质; 既有内源性也有外源性
2019/10/19
技术类
19
趋化因子(chemokine)
由宿主细胞产生的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 是内源性趋化物中最重要的一大类分子
2019/10/19
技术类
12
特点
1. 炎症急性期、慢性期参与反应的细胞不同 2. 肥大细胞是天然炎症反应的最初反应细胞 3. 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是炎症反应的中心细胞
2019/10/19
技术类
13
● 中性粒细胞是对感染原等发生排斥的第一线细胞 ● 巨噬细胞是对感染原等发生排斥的第二线细胞 ● 巨噬细胞在炎症反应中的主要作用
PECAM-1 (CD31)
技术类
继发性粘附、伸展、 在炎症组织的归巢
增强粘附、白细胞跨 血管壁基质的移动、 与透明质酸及其他细 胞外基质结合
17
3.白细胞的迁移和趋化的分子机制
白细胞迁移方式
● 自然发生的非定向移动
● 诱导发生的非定向移动
● 在趋化物作用下发生的移动
趋化性迁移(chemotaxis) 在感染和损伤部位聚集的主要方式
技术类
9
伤害性刺激信号受体示意图
2019/10/19
技术类
10
第二节 参与炎症反应的细胞及其作用机制 一、参与炎症反应的细胞 二、炎症反应细胞聚集的分子机制
2019/10/19
技术类
11
一、参与炎症反应的细胞
细胞种类 释放的炎性介质
主要作用
肥大细胞 中性粒细胞 巨噬细胞
组织胺、5-羟色胺、蛋白 聚糖、趋化因子
接受的主要刺激
TLR1
细菌脂蛋白
2019/10/19
TLR2 TLR3 TLR4 TLR5 TLR6 TLR7 TLR8 TLR9 TLR10 TLR11
细菌脂蛋白、甘露糖
病毒双链RNA、Poly(I:C)
革兰氏阴性菌内毒素(LPS)
细菌鞭毛蛋白
细菌脂蛋白、甘露糖
病毒单链RNA (如HIV-1)
病毒单链RNA(如HIV-1)
吞噬 分泌 杀伤 抗原呈递
2019/10/19
技术类
14
二、炎症反应细胞聚集的分子机制
1. 白细胞进入炎症组织的三个步骤
粘附在血管内皮细胞的表面 ↓
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刺激活化 ↓
穿过血管壁基底膜进入组织间隙
2019/10/19
技术类
15
2.白细胞粘附分子的种类和作用
种类
选择素家族 整合素家族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钙离子依赖的细胞粘附素家族
小动脉扩张、小静脉收缩、 血管通透性增强、致痛、刺 激其他白细胞活化
穿孔素、粒酶、溶菌防御 素、蛋白酶、酯酶、自由 基,包括活性氧和活性氮 化合物
IL-1 、 TNF- a 等 100 多 种炎症介质
细胞毒作用
防御反应的二线细胞 破坏被吞噬的病原微生物、阻 止病原微生物的复制、杀伤靶 细胞、辅助T细胞活化、提呈 抗原
白细胞介素、生长因子、趋化因子 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杀伤淋巴细胞、
补体、穿孔素、活性氧
技术类
4
第一节 炎症性刺激信号及其受体
一、生物致炎因素的主要受体―TLR受体 二、物理及化学伤害性刺激信号受体
2019/10/19
技术类
5
一、生物致炎因素的主要受体―TLR受体家族 ● 生物致炎因素
病原微生物 ●受体
整合素-免疫球 蛋白超家族相 互作用
LFA-1(CD11a/ CD18) VLA-4 (CD49d/CD29)
免疫球蛋白超 家族相互作用
PECAM-1 (CD31) HCAM ( CD44 )
2019/10/19
ICAM-1(CD54 )
ICAM-2 (CD102 ) VCAM-1 ( CD106)
作用
使白细胞粘附在血管内表面
2019/10/19
技术类
16
粘附因子的种类和作用
中性粒细胞 粘附分子
血管内皮细胞 相应的粘附分子
作用
选择素 相互作用
p150sLex (CD15) sLex (CD15) L-选择素 ( CD62L)
P-选择素(CD62P) E选择素(CD62E) GlyCAM
白细胞移动及其与血 管内皮细胞的结合
TLR家族(Toll-like receptors, TLR) Toll 可接受生物致炎信号刺激的一种重要受体;
是果蝇体内介导天然免疫反应的一种重要受体
●目前已发现的TLR家族成员有11个 ●作用是与各种细菌或病毒的分解产物结合
2019/10/19
技术类
6
TLR受体家族接受的外源刺激信号
TLR受体种类
炎症是伴随多种疾病状态的一种共有的病理现象
炎症只能发生在有血管分布的组织内
炎症的本质是机体对各种损伤性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 炎症具有杀灭病原体、限制感染及修复损伤等作用 炎症需要精确调控的过程,反应紊乱会造成组织损伤, 危害机体,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2019/10/19
技术类
3
参与炎症反应基本过程的主要细胞和分子举例
CpG DNA
未确定 泌尿系敏感细菌产物
技术类
7
二、物理及化学伤害性刺激信号受体
● 伤害性刺激信号 温度、压力、氧化氮、二氧化硫等
● 受体种类 压力受体、温度受体等
2019/10/19
技术类
8
●受体作用
伤害性刺激 ↓
压力受体、温度受体 ↓
向细胞转导 ↓
诱导机体对这些刺激产生保护性反应
2019/10/19
炎症反应基本过程
主要效应细胞和炎症介质
抗原识别 特异性 非特异性
炎症反应放大
抗原清除
2019/10/19
T淋巴细胞、抗体(浆细胞) 中性粒细胞、嗜酸细胞、嗜碱细胞、单核/ 巨噬细胞
补体补救途径、凝血系统
中性粒细胞、嗜酸细胞、嗜碱细胞、单核/ 巨噬细胞 补体系统、凝血系统 花生四烯酸衍生物、肥大细胞释放物质 血小板活化因子、缓激肽、5-羟色胺
种类 C-X-C
C-C
C 作用
(C代表半胱氨酸,X代表任何氨基酸)
促使白细胞停留、粘附、移动和渗出血管
2019/10/19
技术类
20
代表性内源趋化因子的种类和作用
作用细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趋化因子的种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