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专项训练:3.3《生命活动调节类》(含答案)
2022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能力提升生命活动调节

2022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能力提升生命活动调节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用赤霉素处理芹菜,可以使食用的叶柄增长B.生长素能促进生长,但它的作用又会被乙烯所抵消C.幼根、幼芽中含较多的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不含乙烯和脱落酸D.啤酒生产中,利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以降低成本,同时不影响啤酒品质解析:幼根、幼芽中含较多的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也含少量乙烯和脱落酸。
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各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
答案: C22022·嘉兴模拟如下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茎的向光性实验中,若测得茎向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为b点浓度,则背光一侧的浓度一定在de之间B.若c点表示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则ce段可表示最靠近顶芽的侧芽中的生长素浓度C.在利用生长素作用原理来培育无子番茄时,所用生长素浓度应低于e点浓度D.若c点表示促进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则a、d点可能分别表示促进根、芽生长的最适宜浓度答案: C3.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果实发育所需的生长素主要来自顶芽B.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影响不同C.顶端优势现象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D.顶芽和幼茎中生长素浓度一般保持在促进生长的范围内答案: A4.下列关于顶端优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顶芽生长衰弱,促进侧芽生长B.除去顶芽,侧芽生长被抑制C.顶芽优先生长时,侧芽生长受抑制D.切除顶芽,切口涂以高浓度生长素,侧芽生长受抑制解析:本题考查顶端优势的相关知识。
顶端优势是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输到侧芽,使侧芽的生长素浓度过高而抑制侧芽的生长,除去顶芽后,则解除了对侧芽的抑制,故B 错误。
答案: B52022·天津十校联考某高三同学从生物学资料上得知:“植株上的幼叶能合成生长素防止叶柄脱落”。
为了验证这一结论,该同学利用如右图所示的植株进行实验,实验中所需要的步骤是①选取同种生长状况相同的植株3株分别编号为甲株、乙株、丙株②将3株全部去掉顶芽③将3株全部保留顶芽④将甲、乙两株去掉叶片,保留叶柄,并将甲株的叶柄横断面均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丙株保留幼叶⑤将去掉叶片的甲、乙两株横断面均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⑥观察3株叶柄脱落情况A.①③④⑥ B.①②④⑥C.①③⑤⑥ D.①②⑤⑥答案: B6.如下图是关于生长素发现的相关实验过程,请根据所学知识和图示实验过程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上述实验排序②和③⑤①④,就是科学家发现植物生长素的科研实验顺序B.序号⑤所表示的实验验证的结论是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C.实验设计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序号④所表示的实验的单一变量是琼脂块是否与胚芽鞘尖端接触过D.序号①、②、③所表示的实验都能验证单侧光照射能够引起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物质发生横向移动答案: D7.某人右侧下肢因受外伤造成运动障碍,但有感觉。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核心考点 专题11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含答案)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核心素养1.通过掌握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其稳态,形成稳态与平衡的生命观;理解神经细胞的结构与兴奋的产生传导相适应;把握神经—体液调节对维持稳态的作用及实例,形成稳态与平衡观。
(生命观念)2.通过分析体液各成分间相互转化的模型图,培养科学思维能力;构建反射弧的结构模型及膜电位变化的曲线模型;归纳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构建血糖调节模型。
(科学思维)3.通过“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提高实验设计及对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的能力;通过“膜电位的测量”及“反射弧中兴奋传导特点的实验探究”,提升实验设计及对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通过“动物激素的实验探究”掌握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科学探究)4.通过总结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形成关注人类健康的态度;通过总结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措施,关注人体健康。
(社会责任)考点精讲考点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 内环境成分的判断方法一看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浆蛋白、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O2、CO2、激素、代谢废物等)。
若是,则一定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二看是否属于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载体蛋白等)。
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三看是否属于体内外界环境液体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中的成分)。
若是,则一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2.细胞外液各成分相互转化的模型图①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毛细血管壁有一定的通透性,正常情况下除血细胞和大部分血浆蛋白外,其他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
②淋巴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毛细淋巴管的功能是回收组织液,组织液中的一些物质一旦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③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也是单向的,淋巴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汇入血浆。
3.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图4.组织水肿产生原因的解析图考点二、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与过程1,兴奋的传导与传递(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解读:①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
新高考二轮生物练习—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新高考.二轮生物练习—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2020·德州一模)膀胱充盈时,牵张感受器兴奋,反射性引起逼尿肌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使尿液排出;当尿液流经尿道,刺激尿道中感受器兴奋,导致逼尿肌进一步收缩,直至尿液排空。
下图为相关反射弧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不宜排尿时,逼尿肌和括约肌都处于舒张状态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可引起牵张感受器兴奋C.牵张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入脊髓即可产生尿意D.尿液排出时导致逼尿肌进一步收缩属于反馈调节答案.D解析:不宜排尿时,尿道括约肌处于收缩状态,A错误;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可使尿量减少,B 错误;产生尿意的部位是大脑皮层,C错误;当尿液流经尿道,刺激尿道中感受器兴奋,导致逼尿肌进一步收缩,直至尿液排空,这种调节方式属于反馈(正反馈),D正确(多选)2.(2020·德州一模)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会出现打寒战、心跳加快、尿量増多等现象,此时体内发生的调节过程有A.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机体产热大于散热B.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多,细胞耗氧量增多C.汗腺分泌减少,尿量增多D.低级神经中枢控制肌肉收缩,产热增加答案.BCD解析:解析:寒冷环境中,人体体温保持正常,机体产热等于散热,A错误;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増多,机体新陈代谢加强,细胞耗氧量增多,B正确;寒冷环境中,为了减少散热,汗腺分泌减少,尿量增多,C正确;肌肉收缩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肌肉收缩,产热增加,D正确。
3.(2020·德州一模)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临床上可以将人血白蛋白静脉注射到患者体内,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白蛋白增多,会引起组织水肿B.白蛋白减少,会使机体尿量减少C.注射白蛋白,可治疗肝腹水D.注射白蛋白,可缓解高原反应答案.C解析:白蛋白增多,血浆的渗透压增多,组织液减少,不会引起组织水肿,A错误;白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液增多,B错误;注射白蛋白,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减少,可治疗肝腹水,C正确;白蛋白没有运输氧气的能力,不能缓解高原反应,D错误。
高考生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二轮复习题(附答案)

高考生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二轮复习题(附答案)专题六生命活动的调整其次讲人体的稳态与免疫一、单项选择题1. (·扬州一模)病毒疫苗和抗血清(含特异性抗体的血清)在现代免疫学预防、治疗中有重要作用。
以下分析中正确的选项是( )A. 毁灭人体内病毒只需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加B. 一个效应B淋巴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C. 人体接种病毒疫苗获得相应免疫力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 以抗血清治疗病毒性重症患者属于二次免疫2. (·泰州一模)肝脏和小肠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其血液流淌状况如下列图所示(箭头表示血流方向)。
据图推断某人在进食后,血管P、G和H中,血糖浓度最高及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最高的血管分别是( )A. G血管和P血管B. H血管和P血管C. H血管和G血管D. G血管和H血管3. (·连云港一模)人体稳态的调整力量是有肯定限度的。
以下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A. 寒冷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B. 胰岛B细胞受损消失尿糖C. 饮水缺乏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D. 猛烈运动后,人体血液pH由7.42下降到7.384. (·苏锡常镇二模)以下关于人体免疫调整的表达中,错误的选项是( )A. 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可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B. 体液免疫过程中,少数浆细胞可形成记忆细胞C. HIV攻击T细胞,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严峻缺陷D. 某种过敏原第一次感染人体,人体不会产生相应的过敏反应5. (·苏中二模)H1N1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并诱导体液免疫的过程中,不会发生( )A. 吞噬细胞摄取、处理流感病毒B. 记忆细胞增殖并大量分泌抗体C. 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D. T细胞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6. (·盐城二模)下列图表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以下有关表达中正确的选项是( )A. ①中可以直接合成大量的血浆蛋白B. 肝脏中①的葡萄糖浓度肯定高于③C. 淋巴细胞与吞噬细胞均可与②直接进行物质交换D. ③和细胞内液之间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物质交换7. (·南京、盐城三模)右图中的a、b、c分别表示人体内三种细胞外液,细胞1、2、3分别表示处于该细胞外液中的多种细胞,箭头表示这三种液体之间的互相关系。
高考生物大题03 生命活动的调节(解析版)

大题03 生命活动的调节【高考真题分布】【题型解读】一、个体生命活动调节:动物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等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是每年的必考题,其中对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考查较多,近年对免疫与健康部分也有较多考查。
除了对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基础知识进行考查外,还对课本涉及的实验过程进行深度考查,侧重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考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常结合代谢部分进行深度考查,主要考查考生结合农业生产时的具体应用和实验探究能力。
二、动物生命活动与人的生活和人体健康密不可分,在生活、生产实践中,与动物生命活动相关的情景比比皆是。
动物生命活动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通过分析近几年试题,发现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调节(血糖调节、体温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等),免疫的具体应用及分析、脊椎动物激素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等,通过具体的生活、生产实践以及科研成果等情境在高考试题中得以考查,是本部分内容中的高频考点。
科学研究对人体健康的探索从未停止,相关的论文也成为试题体情境,多以实验过程、结果分析的形式呈现,对考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三、预测2024年可能从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针对某一稳态事例的分析、特异性免疫过程、传染病的预防、激素调节、环境因素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结合光合作用的具体实例等方面选择素材命题,这些都可以借助生活、生产实践及科研成果等情景进行考查。
因此,在复习时要关注最新的科研成果,明确与生物学相关的内容,从生活、生产实践入手,以实践强化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和综合化。
要从不同渠道搜集相应的资料、文献、数据等创设情景,进行相关的实验探究及分析推理等。
典例一: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基本过程1.(2023·海南·高考真题)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TH)可调节人体多种生命活动。
双酚A(BPA)是一种有机化合物,若进入人体可导致甲状腺等内分泌腺功能紊乱。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PT)轴及BPA 作用位点如图。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特色专项训练三(三)生命活动调节类(含解析)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特色专项训练三(三)生命活动调节类(含解析)1.下图为神经—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部分示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表示人在进入寒冷环境后,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神经调节的中枢在________,神经调节的效应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反过来抑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这属于________调节。
当体内缺乏碘元素时,将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受阻,引起激素①②的分泌量________(填“减少”“不变”或“增加”)。
(2)科研人员利用免疫调节原理将毒性弱的霍乱弧菌苗注入正常小鼠体内,作为________起作用,使其体内产生了相应的免疫活性物质,该过程会出现图2中________(填“A”或“B”)所示的现象。
向该小鼠第二次注射毒性极强的霍乱弧菌制剂后小鼠没有发病,则在此免疫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主要生理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为人体的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1)图中反射弧较为简单的是________(填“缩手反射”或“膝跳反射”)。
直接刺激图中⑥处也能引起缩手反应,该过程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2)图示缩手反射中,手被钉刺后立即缩回,并不是在感觉到痛后才缩回,这个事实说明调节缩手反应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
在检查膝跳反射时,如果测试者事先告诉受试者,受试者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抵制或加强这一反射,可见膝跳反射受________的控制。
2021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大板块练生命活动的调节含解析

大板块练生命活动的调节1.突触一般是两个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与肌肉或腺体细胞相接触B.突触小体能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C.突触后膜通常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D.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有关解析:传出神经可支配肌肉或腺体,所以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与肌肉或腺体细胞相接触,A正确;突触小体能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换,B错误;突触后膜通常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C正确;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有关,D正确。
答案:B2.人体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如图表示排尿反射过程。
当膀胱被尿液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使人产生尿意,引起膀胱的逼尿肌收缩,排出尿液,逼尿肌收缩又进一步刺激牵张感受器兴奋。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排尿活动的调节属于正反馈调节B.若P处受损膀胱将无法排出尿液C.人产生尿意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D.成人适时排尿体现神经分级调节解析:排尿活动的调节属于正反馈调节,A正确;若P处受损,脊髓失去了高级中枢的控制,但是在脊髓的控制下,膀胱仍然可以排出尿液,B错误;大脑皮层属于人的高级中枢,存在感觉中枢等,因此人产生尿意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C正确;成人适时排尿体现了有意识的对排尿过程的控制,即体现了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分级调节,D正确。
答案:B3.避蚊胺是良好的驱蚊剂,能有效地使昆虫失去对人类或动物发出特殊气味的感觉。
科学家利用人体散发的气味分子、气味分子+避蚊胺、避蚊胺分别刺激蚊子,三组实验均在触角上检测到了神经元电响应,且发现蚊子对避蚊胺的敏感性高于对气味分子的敏感性。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避蚊胺破坏了蚊子触角上的气味分子感受器细胞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不需要消耗能量C.蚊子对气味分子和避蚊胺的敏感性差异可能与受体不同有关D.避蚊胺可能通过破坏蚊子嗅觉受体来发挥驱蚊效果解析:避蚊胺能有效地使昆虫失去对人类或动物发出特殊气味的感觉,从三组实验均在触角上检测到了神经元电响应来看,感受器细胞能产生兴奋,说明避蚊胺没有破坏蚊子触角上的气味分子感受器细胞,A错误;神经递质通过扩散作用到达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不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气味分子和避蚊胺可能与不同的受体结合,从而导致蚊子对两者的敏感性差异,C正确;避蚊胺可能通过破坏蚊子嗅觉受体来发挥驱蚊的效果,D正确。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限时集训10生命活动的调节(A)(含解析)

专题限时集训 ( 十)(A)( 时间: 40 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 ( 每题 6 分,共 48 分 )1.(2019 ·龙岩市高三期末) 以下图为正常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互换的表示图,A、B、C 表示细胞外液,据图判断正确的选项是()A.A 液中含有激素、氨基酸、尿素、血红蛋白等物质B.强烈运动时产生的乳酸会惹起 A 液 pH 的强烈变化C.A、 B、 C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D.蛋白质摄取严重不足时,C液含量显然增添D [A 液是血浆,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 A 错误;人体内环境中存在的缓冲物质碳酸氢钠会与乳酸发生反响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使pH 保持在 7.35 ~ 7.45 之间, B 错误;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C错误。
]○2.(2019 ·安徽省皖西南高三期末) 以下图表示喜悦在神经细胞X、 Y 之间的传达过程,其中 5- 羟色胺是一种喜悦性神经递质。
以下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构造①为突触前膜,能够是神经细胞的轴突膜B.图中蛋白M是 5- 羟色胺的受体,同时也能辅助K+大批进入细胞C.5- 羟色胺和蛋白M联合后,可能会使突触后膜电位变成外负内正D.5-羟色胺降解酶活性加强,将影响突触后神经元喜悦的发生B [5- 羟色胺是一种喜悦性神经递质,所以蛋白M可携带 Na+进入细胞, B 错误。
]3.(2019 ·河北省名校结盟高三诊疗) 为研究长久摄取高碘及硒对血清中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影响,进行以下实验:取生理状态同样的小鼠若干,随机分为 3 组,进行不一样的办理,在同样且适合环境中饲养 4 个月后测定血清中T4的含量,办理方法及结果见下表。
以下剖析错误的是()组别正常比较组高碘组高碘加硒组T4(nmol/L)99.8760.5691.15 ( 注: T4的含量变化与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呈正有关)A.据表推断,比较组小鼠体内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最高B.为保证实验的谨慎性,还需要增添独自补硒的实验C.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神经细胞,提升神经系统的喜悦性D.据表剖析,补硒能缓解高碘致使的小鼠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减少A [ 据剖析可知,高碘组的T4含量较低,对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克制作用较弱,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应高于比较组, A 错误;依据实验按照的单调变量和比较原则,需要增添单独补硒的实验,以保证实验的谨慎性, B 正确;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神经细胞,提升神经系统的喜悦性, C 正确;依据表格数据,高碘加硒组的T4含量与比较组靠近,高于高碘组,说明补硒能缓解高碘致使的小鼠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减少,D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生命活动调节类1.下图为神经—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部分示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表示人在进入寒冷环境后,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神经调节的中枢在________,神经调节的效应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反过来抑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这属于________调节。
当体内缺乏碘元素时,将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受阻,引起激素①②的分泌量________(填“减少”“不变”或“增加”)。
(2)科研人员利用免疫调节原理将毒性弱的霍乱弧菌苗注入正常小鼠体内,作为________起作用,使其体内产生了相应的免疫活性物质,该过程会出现图2中________(填“A”或“B”)所示的现象。
向该小鼠第二次注射毒性极强的霍乱弧菌制剂后小鼠没有发病,则在此免疫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主要生理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为人体的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1)图中反射弧较为简单的是________(填“缩手反射”或“膝跳反射”)。
直接刺激图中⑥处也能引起缩手反应,该过程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2)图示缩手反射中,手被钉刺后立即缩回,并不是在感觉到痛后才缩回,这个事实说明调节缩手反应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
在检查膝跳反射时,如果测试者事先告诉受试者,受试者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抵制或加强这一反射,可见膝跳反射受________的控制。
(3)在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中,神经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兴奋部位的________离子大量内流导致膜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破伤风杆菌产生的破伤风霉素可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从而引起肌肉痉挛(收缩),由此可见甘氨酸属于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性神经递质。
3.(2014·广东深圳二模)正常成年人血液中化学物质(X)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
(1)在饥饿时,如果X是血糖,在a→b时段,血糖浓度这一变化主要是通过________的分解等过程实现的;b→c的变化过程与血液中________(激素)的上升有关。
(2)如果X是抗利尿激素,c→d时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的通透性________,导致血浆渗透压________和尿液中尿素的浓度________。
(3)人体的呼吸中枢位于________。
如果X是CO2,c→d时段,呼吸强度会________,参与该过程调节的是________________。
(4)如果X是甲状腺激素,请用箭头和文字描述c→d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
4.如图为肾上腺素作用于不同组织细胞发挥作用的机制,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激素作为信息分子,首先要与________结合,一经发挥作用就会被________。
(2)当人体处于十分危险的环境时,肾上腺素分泌就会增多。
据图可知,肾上腺素可改变不同器官的血流量,使血液更多地流向________(填“骨骼肌”或“消化系统”),使骨骼肌运动能力________(填“增强”“不变”或“减弱”)。
同时,肾上腺素会引起血糖________(填“上升”“不变”或“下降”),使机体在短时间内爆发出更大的能量,以应对危机环境。
(3)肾上腺素作用于血管,图(b)和图(c)结果不同是由于________不同。
肾上腺素与β受体结合,图(a)和图(b)结果不同是由于激素作用于不同的________。
5.(2014·安徽蚌埠第三次质检)甘蔗发霉时滋生的节菱孢霉菌能产生三硝基丙酸(3—NP),引起神经细胞中毒或凋亡。
图甲表示突触结构,表示兴奋性神经递质。
图乙表示注射生理盐水配制的1 mL3—NP(300 μmol/L)后,小鼠纹状体细胞合成的与凋亡蛋白相关的mRNA(P53)的总含量。
请回答:(1)图甲结构①中能发生的代谢过程是________。
A.蛋白质的合成B.DNA的复制C.葡萄糖的分解D.O2的还原E.ATP的形成(2)胆碱酯酶能够分解兴奋性神经递质,而3—NP能抑制胆碱酯酶的合成,将导致下一个神经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同期对照组中应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在神经细胞衰老过程中细胞核的主要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图乙可知3~6小时P53总含量出现明显下降,请推测出现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6.(2014·河南十校段考)下列为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1)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靶细胞表面缺乏胰岛素受体,则细胞将________。
(填“加快”或“减缓”)摄取血糖,胰岛B细胞的活动还受神经系统的调控,则在反射弧的五个组成部分中,胰岛B细胞属于________。
(2)糖尿病病因之一是患者血液中存在异常抗体(图中抗体1、抗体2)。
血糖调节,如果因________(填“抗体1”或“抗体2”)的存在导致高血糖症状,则注射胰岛素能起到有效降低血糖的效果。
(3)某糖尿病患者欲检测导致其患病的原因,该患者在医院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其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正常,但患者仍表现出糖尿病症状,最有可能类似于图中的________(填“抗体1”或“抗体2”)所致。
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该患者糖尿病属于________病。
(4)某人以健康小鼠为实验对象,在给小鼠喂高糖饲料后一段时间,检测其血液中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得到的结果如下图:①从血液中能检测到激素含量变化的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给小鼠喂高糖饲料后,小鼠体内的血糖浓度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
③实验者认为,胰高血糖素浓素之所以下降,是由于胰岛素直接抑制胰岛A细胞的分泌。
若要证实这一结论,可在胰岛组织中注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检测注射前后其周围血液中__________________的浓度变化来确定。
7.抗利尿激素(ADH)是9肽,可与肾小管基底膜侧的抗利尿激素受体(ADHR)结合,激活细胞内一系列反应,有利于水通道蛋白-2插入肾小管上皮细胞膜(管腔面),提高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从而使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如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1)ADH在下丘脑神经细胞内的________(填细胞器)中合成,能引起ADH分泌量增加的有效刺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下丘脑神经细胞将合成的ADH输送至垂体后叶,垂体后叶中的ADH通过________的方式从细胞进入血液。
(2)ADH可以与ADHR特异性结合并引发细胞内一系列反应,这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含水通道蛋白-2的小泡可与管腔膜结合,这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尿量超过3 L/d称尿崩,尿崩症的病因有多种,一是ADH分泌量________,二是肾脏相应细胞表面缺乏________而使ADH不能发挥作用。
若某病毒的一种表面抗原与ADHR结构非常相似,当人体感染该病毒后,机体产生的抗体可与ADHR特异性结合,使机体无法维持水平衡,这种免疫系统疾病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图甲是金环蛇毒引发机体免疫效应的部分示意图,图乙是金环蛇毒影响细胞间兴奋传递的部分示意图。
请分析回答:(1)图甲中细胞①是________________,物质A是________________。
③在金环蛇毒和物质A的作用下,将增殖分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被毒蛇咬伤后,产生恐惧感,同时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含量也增加,使机体出现上述变化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
(3)由图乙可知,正常情况下,乙酰胆碱在人体突触前神经细胞内合成后,贮存在________________内,以防止被细胞内其它酶系破坏。
当兴奋传导到图乙④________________处时,乙酰胆碱释放,并与位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瞬间引起其膜内外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述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