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几年一次唐朝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举制度几年一次唐朝

科举制度几年一次唐朝

。文两项。至此,科举进士科三场考试杂文、对策和帖经的模式最终确定下来。

三、社会文化对唐朝科举考试的影响唐朝初年,对策是科举进士科的唯一考试科目,所以进士录取的唯一标准就是策文的优劣。唐朝初年的文风袭承魏晋南北朝注重辞藻华丽的习惯,上到皇帝敕令、朝廷公文,下到士子科举策文,无不使用骈体

①书写,堆砌着大量的华丽辞藻和经史典故,这也成为唐朝初年科举进士科士子所作策文优劣的衡量标准。科举进士科发展到唐朝中期时,由于策文重形式而不重内容,并且对策考试的模式已经实行了太长时间,形式老套、题目陈旧。因此士子为了应付考试,就收集整理历年策问题目及优秀策文,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而不是钻研经史典籍,所作策文俱是模仿套用旧有的策文,这导致了科举考试士子的综合文化水平不增反降。有鉴于此,唐高宗下诏科举进士科加考杂文一项,内容即士人所熟知的诗赋等文学体裁,以提高应试士子的文化修养,而诗赋也成为杂文考试的首选,这直接促进了唐诗的繁荣。武则天时期,为了打压传统的世家大族,进一步推行进士科,拓宽朝廷人才来源渠道就成为必然的手段。所以在她二十多年的统治时间里,杂文仍然以诗赋为主。到唐中宗时,科举进士科对策、帖经、杂文三场考试的制度确定下来,以诗赋取士彻底取代了以策文取士。开元之治初期,唐玄宗为了解决涌现的大量新的社会问题,在选拔人才时,不再一味侧重其词华,而是更加注重真才实学。随着唐玄宗的励精图

治,政局逐渐稳定下来,经济开始高速发展,开元之治进入到繁荣时期,文学亦开始昌盛起来。这在科举考试上的表现为文学之士及第进士的人数越来越多。随着唐玄宗提倡文治,对杂文优劣的评鉴标准也开始发生变化,要求杂文既要重视辞藻华丽,也要重视内容充实、言之有物。开元二十四年左右,朝廷之中爆发了一场实干人才与文学之士争夺权力的激烈斗争,这场斗争的结果是实干人才掌握了朝廷大部分的实权。政治上的斗争对科举考试产生了严重影响,以文取士受到阻碍。但是到了玄宗末年时,科举考试的文学因素再次占据主流。进士科以文采高低为标准录取人才,可在选拔官吏时却又重用实干人才,这种矛盾现象的出现有着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自玄宗掌权以来,虽然出现了开元盛世,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也不断涌现,科举出身的文士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实干型人才取代文学之士掌握政权的最重要原因。广德元年,科举进士科已经实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由于以文取士的传统造成诗赋等文学繁荣昌盛,但是儒学经典却无人问津,故此在朝廷之中发生了科举是否应该继续施行的争论。礼部侍郎杨绾奏请停开进士科,恢复察举制,以孝廉选才任能。尚书左丞贾至也主张废除科举,他建议用察举和学校的方法来取代科举制。朝中多数大臣均支持杨绾、贾至废除科举的建议,科举制一度面临被废止的命运。但是这次改革在建中元年被德宗纠停,科举考试继续施行下去。诗赋考核在唐朝的科举进士科考试中一直是重要内容,但在不同的时期其地位持续不断地变化着。唐代宗时,只有诗赋华丽的举子才能够登科入仕,而到了

① 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

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贞元末年,科举进士录取的主要标准从诗赋的好坏转变为策文的优劣,但是评鉴策文的依据重内容而不是形式,和唐朝初年正好相反。大历年时,涌现了一批既有文才又有政治实干才能的文士,这些人注重对儒家经典的学习,讲求经世致用,反对浮夸空谈。

四、科举制对唐朝社会的积极影响科举制体现在政治上最大的作用就是扩大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在科举制出现之前,无论是两汉的察举制还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其选才考核的范围均仅局限于世家大族。这种制度很容易造成士族门阀的力量越来越强,进而出现把持朝政的情况,威胁统治者。而科举制度是在新兴庶族地主势力不断增强的形势下发展起来的,它最大的意义是打破了旧有选官制度的门第身份限制,为庶族地主和寒门士子步入朝堂,跻身统治阶层提供了途径。唐朝初年,太宗曾下诏:

“〃〃〃不顺论数世之前,至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

①这沉重打击了士族门阀的世俗特权,而庶族出身的士子为官只要达到五品,就可入氏族谱。从这以后,唐朝朝堂之中没有世家大族与寒门庶族的区别,只有官位品级高下之分。同时由于官位品级的高低决定着能够享有特权的多少,又极大地激发了士人们竞逐于科举考试的热情。科举取士的盛行导致了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不同阶层的势力组成不断变化着,士族门阀与庶族地主之间斗争不断,彼此一消一长,最终引起士庶合流。科举制为唐朝朝廷培养了大量的人才,选拔了一批优秀的官吏。根据徐松的《登科记考》

②,唐代及第进士六千多人,今可考察的有两千余人。对于唐朝有着重要贡献的人物,不少都是科举出身,特别是进士一科。如政治

家狄仁杰,理财家刘晏,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思想家刘禹锡、柳宗元都是科举出身的并有卓越才能的人。通过科举制度,唐朝统治者将大量学有所成的知识分子吸收进朝廷中,提高了官僚队伍的综合素质,加强了吏治,维护了唐朝长久稳定的统治,促进了唐朝的繁荣。唐朝进士科考试对策、帖经、杂文三项,其中帖经属于基础知识,主要考核学子学习经史子集的熟练程度,杂文考核学子的文学素养和文化水平,对策考核学子对时事的观点以及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能力。唐朝为科举考试服务,对儒家经典进行统一的整理、编纂、诠释。唐太宗时《五经正义》成书,这标志着对于儒家经典的学习和评鉴有了统一的标准,大大促进了儒家学说的推广。同时唐太宗还设立了弘文馆用于收集整理历史文化典籍,创造经史子集四部书分类法,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化古籍。随着科举考试制度逐渐稳定下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考试参考书,以适应以进士科为主的科举考试。譬如魏征《时务策》、自居易《白氏长庆集》,骆宾王《百道判集》等,这些参考书内容多样,海纳百川,科举考试的各种体裁书中俱有收

① 贞观六年,唐太宗令高士廉等人勘正姓氏,修订《氏族志》。

②《登科记考》唐五代文史资料性学术专著,编撰者清代徐松,字星伯,大兴(今属北京)人。录。而在大量的参考书类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昭明文选》

①,这是唐朝最完备的收录诗赋、策文的总集,是当时学子应试科举的必备参考书。《昭明文选》在当时的盛行充分反映了科举制对于文学发展巨大的推动作用,甚至因此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学流派“文选学”。唐朝科举制度的推行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兴起。唐朝的学校是完全为科举考试服务的,学校的教学内容、教育方式均完全以应对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