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教学审美化功效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峨眉山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所谓审美教育,就是通过形象熏陶启迪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魄。
语文教师的教学过程,都与审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
将审美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完善自我,让学生在心理、思想等方面得到升华,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审美教育。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呢?一、妙用导语,感受愉悦美心理学研究表明:愉悦的情绪对学习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它能引起和保持学习的兴趣,给大脑带来清晰的状态。
因此,适当得体的导语不仅能消除学生的疲劳、集中学生的精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给学生一种和谐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愉悦美。
富有经验的教师很重视导语的设计,他们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投石激浪,往往瞬间就可勃发学生的热情,引人入胜。
精妙的导语能够调节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五彩缤纷的语文课堂。
导语主要是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文体来设计,它可以是一段风趣生动的语言,可以是一幅优美宜人的画面,可以是一段轻松明快的音乐,可以是一个蕴含哲理的问题,也可以是一次小小的活动。
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先用课件播放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孩子们用欣赏的眼光欣赏这座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欣赏时有的学生睁大了眼睛,目不转睛;有的则不停地发出赞叹声,很显然,学生已经被圆明园昔日的灿烂辉煌和精妙绝伦深深地震撼了。
然而当看到圆明园遭受毁灭的情景时大家流下了眼泪,心里痛恨着这些强盗,痛恨他们的野蛮行为。
此时,学生表达的欲望已经被激活了。
有的学生说:“圆明园曾经的确真是宏伟瑰丽啊!”有的学生说:“这些帝国主义真野蛮,我们要向他们讨回公道!”有的学生说:“我们从现在开始要好好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富强,不让其他国家欺负我们了。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审美教育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审美教育摘要:审美教育和语文教学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本文主要通过对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来阐述其作用,并探讨在语文阅读分析教学中如何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真正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加强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深化学生的审美感受,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提高阅读质量。
关键词:审美教育语文教学培养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这给语文教学明确了目标和任务,因此,语文教学应加强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不断深化学生的审美感受,形成审美特质,从而提高阅读质量。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发现美、判断美、崇尚美的能力教育,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自我约束不严,思辨能力欠缺,管控意识薄弱,他们生活在纷繁复杂而又节奏快变的社会,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盲从性,缺乏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标准,更有必要唤起他们审美的意识,全面提高审美素质,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成为符合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注重对美的发现、追求与创造,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使之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能力。
”针对这一现实问题,笔者仅从阅读分析过程中语言教学这一方面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加强文本阅读,体味语言的精妙,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何深入体会作品的内涵,与作者实现思维对接,产生感情共鸣,激发学生的审美潜能?唯一的办法是加强文本阅读,体味语言的精妙,体会作者的情感。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小学语文教学的美育化设计

02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目标
培养审美意识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优美的文学作品, 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培养他 们对美的敏感度和感知力。
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 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激发他们对 美的追求和向往。
06
小学语文美育化教学的评价 与反馈
学生审美能力的评价
观察学生的审美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审美表现,如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对美的表达和创造等。
评估学生的审美认知
通过测试和作业,评估学生对美的认知和理解,如对文学作品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的把握。
考查学生的审美判断
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判断,考查他们能否运用自己的审美标方式,及时收集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和建 议,了解他们对美育化教学的接受程度和期望。
分析反馈信息
对收集到的反馈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 足。
制定改进措施
根据反馈信息,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 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THANKS
结构美
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让学生领悟文章的组织之美,提高学 生的写作能力。
引导美的感悟
启发思考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 入思考文章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理 解美的内涵。
拓展想象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对文章进行再 创造,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美的无限 可能。
05
小学语文美育化教学的实施 策略
结合多媒体教学
组织审美实践活动
总结词
通过组织审美实践活动,如朗诵、角色扮演 、写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美、创造美 。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内容之一,需要各学科教师共同努力。
下面谈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体会。
1、在语文教学中,注意传授美育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一种善于在生活、自然、艺术中发现美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是一种感觉上的能力,而且是一种对美的本质的认识能力。
一个人的审美能力与其美学理论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说来,美学理论水平高,审美能力就强。
现在学生审美能力总体水平不高,有必要在学校普及美学理论知识。
诚然,美学知识的教学主要由美育学科的教师来承担,但其他学科的教师也有这个责任,应该为普及美学知识作出贡献。
而且美育和德育、智育有互相促进的作用。
在学科教学中传授美育知识并不影响本学科的学习。
语文学科历来提倡与美育相结合,在语文教学中传授美育知识是必要的、可行的。
在语文教学中,以何种形式传授美学知识呢?在卫生部颁发的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通过优秀作品的教学,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品德熏陶,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途径是范文的学习,传授美学理论知识也要通过范文的学习来传授。
然而,语文课毕竟不是美育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寻找最佳的切人点、适当地讲授美学理论知识。
2、利用课文内容进行人格美的教育人格是一个人的根本之格,人格美能唤起人类最珍贵的感情——敬重;能化为强大的道德力量,激人向上。
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正是确立人生价值观时期,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人格美的教育。
语文课文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人格美育资源,语文教师可通过课文内容进行人格美的教育。
教师利用课文内容进行人格美教育时,要遵循美育的规律,按照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进行诱导,才能收到良好的美育效果,忽视了这一点,那是德育而不是美育。
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设计好教学程序,上课时注意观察学生的情感反应,适时诱导学生感受人格美。
2、利用课文体裁、语体进行形式美的教育形式相对于内容而言。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1. 引言1.1 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怀,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个性化审美观。
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审美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解读,学生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激发内心对美的追求和热爱,从而更加投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中。
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通过欣赏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情感,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欣赏水平,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
审美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
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真、善、美的价值观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成为有情怀的人,拥有高尚的人格和道德修养。
1.2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认识、理解和欣赏优秀文学作品的重要平台。
通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文学作品,感受不同主题、风格和表达形式。
在阅读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扩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通过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社会风貌,增加自己的文化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2. 正文2.1 审美教育与语文阅读教学的融合审美教育与语文阅读教学的融合是中学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审美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使他们具备欣赏美的能力和品味。
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文学修养的主要途径。
将审美教育与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文学情感,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
通过审美教育的引导,学生能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更加细致入微地品味文字细节,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邱光洲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胡集实验小学摘要:本文紧扣“美”展开。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紧紧围绕新课标来设计教学,深入研究小语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本文从品析语言,感知文采美;抓住人物,分析形象美;深入情节,体味情感美;回归自然,挖掘生活美等方面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的教育,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及表现美的能力,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小语;审美;品悟所谓的审美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与艺术作品中的美好事物进行准确的认识和理解。
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首先是通过具体课文使学生认识和掌握祖国的丰厚文化遗产、优秀的语言艺术、丰富的表达手段,培养学生充分地感受美、正确地鉴赏美。
其次是引导学生在第二课堂时时处处留心观察美的事物、美的生活。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曾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实践证明,它对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品析语言,感知文采美对于作品中清新明丽的文字、贴切传神的语言、含蓄深沉的语意,如何让学生来感受呢?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引导学生领会准确而富有新意的语句,引导学生剖析含蓄而富有深意的字词,使他们有美的感受、美的熏陶,从而提高他们美的表达能力。
《三亚落日》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
文章一开始就开门见山,点明“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
”接着介绍三亚洋溢着热带风情的自然风光,分别对天空、海面、椰树、沙滩进行描写。
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从“蓝透了、洁白、碧玉般、玉屑银末般”等词语想象海之蓝,鸥之白,沙之明亮,体会三亚落日的色彩美。
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日落的过程,凸现了三亚落日的独特之美。
讲课时,引导学生欣赏、体会,从形象、感觉、色彩和动态、静态的变化上指导学生感知形象,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领略三亚落日的形态美和意境美。
二、抓住人物,分析形象美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是一种内在的美,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美。
浅谈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余满仓《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
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
”可见新的课程标准非常重视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绝大多数作品无不与美有关,与人的美化有关,可以说,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这富有情感的学科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
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今天,美育与语文有质的统一性,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一、以情感人,理寓情中情感是审美的主要标志,离开了情感,审美就不可能实现。
语文教材里的文学作品是依据美的规则再现生活的,是用一个个美的形象打动人的情感,使之渐渐地忘记自身所在,完全沉浸到所创造得艺术世界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获得审美愉悦的满足。
再通过欣赏自己的思考,由情感上升到理智,从而获得各种情感体验和道德教育,逐步掌握辨别是非,判断美丑的道德标准。
所以说,情感是美育的核心,有人把审美教育称为情感教育,不是没有道理的。
语文教师要使学生与作品间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就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情感因素,充分发挥语文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情感优势,拨动学生的情弦,去启迪学生的审美情趣,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用了四个直觉形象(“飞鸟绝”、“人踪灭”、“孤舟”、“独钓”)创造出一幅静态美的图画,通过画面能直觉地感知的内心世界:孤独寂寞。
再联系他的经历,则能进一步理解其实是把政治上的失落感,借助于画面而和盘托出,在讲读这首诗时,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就能使他们受到心灵的熏陶。
二、通过作品赏析,把握美的本质在当今经济社会大潮中,由于受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有些青少年往往以丑为美,追求虚荣,自私自利,讲究吃喝玩乐。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生活中处处都有美,人们除了在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进行各种美的创造外,还要通过审美教育,实现自身的美化。
审美教育是指运用美学理论和美的现象,在审美关系中实施教育,以陶冶人的感情、启迪人的智慧,使人们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审美能力,培养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能力。
学校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课堂教学实践的需要,更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因此在语文教育中实施审美教育是极其必要的。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推进和美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教师更要高度重视审美教育,通过美育陶冶性情、美化心灵、丰富精神生活,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从而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那么如何更好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呢?下面我就浅谈一下我个人的几点体会:一、积极引导学生感知美,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文学作品虽是语言艺术,但和其他艺术一样,具有形象的可感性。
荷塘月色的恬淡幽美、大好秋色的绚丽灿烂、南国花城的旖旎艳丽、长江三峡的雄奇险峻、泰山雨景的迷蒙磅礴,无不显现出大自然的迷人姿容;祖国农村的美丽富饶、刘和珍、白求恩等英雄形象光彩照人,无不充满着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语文教学要抓住形象进行分析,进行感情熏陶;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展开作品描绘的形象,在作品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感知美、热爱美,从而激发其审美情趣。
如在《醉翁亭记》(初中语文第五册)中,欧阳修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滁州琅琊山的优美:“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且幽香,佳期木秀而繁阴……”面对这变化的优美山色,学生们感到了轻柔和谐之美,所以审美愉悦不可穷尽。
中学课本中这样的美的形态比比皆是,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激发起审美情感因素,调动起审美想象,在课文间接表现的自然物的优美欣赏中,唤起并加强他们内心的审美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