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合集下载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美育,即审美教育,也叫美感教育,是一种形象教育、情感教育。

它借助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等美好事物陶冶感情.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而且在人的精神面貌上也受到了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内容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作为语文教师应重视和突出语文教学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发展学生的想像和创造力,让学生在语文课的有限时空中得到美的陶冶、美的净化,领略美的魅力,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素质。

那么,浯文教学如何进行美育渗透呢?1.应注意挖掘教材的美.懂得欣赏美和感受美1.1道德的美。

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通过描写母亲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纱、挑水、和气待人、救济穷人等日常小事,体现了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苦人民中的一员”的本质特征:勤劳俭朴的品质、宽厚仁慈的美德、坚强不屈的性格。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纬线,把这些典型事例巧妙地编织起来。

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构成一曲弘扬中华”女性”美德的颂歌。

1.2图画的美。

主要体现在说明文中。

如《苏州园林》、《桥梁远景图》等,无不从事物的构造、用材、做工、雄壮等等方面向人们展现这些建筑的美,给人以雄伟壮观的图画美。

那些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散文也给人以”人在画中游”的图画美的感觉。

如《济南的冬天》、《竹林深处人家》等文章。

2.领略文章的情境美很多文学体裁都需要描写环境。

一般说来.怍者在描写环境时都会带上他观察世界、感受世界的个性特点。

在这里,我们把文学作品中描绘的环境称之为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透过文章语言的具体意义.再参照自身的生活经验:这样日然而然就会在想像中加以补充,而形成一种”完整情境。

3.感受文章的人格美人格美是社会美的核心。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

”在社会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美,主要通过社会性的人表现出来。

特定身份的人物反映特定的社会生活层面;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人物折射出来的审美因素也有各自的时代特征和美学内涵。

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中的价值体现

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中的价值体现

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中的价值体现引言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感受美、思考美和创造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还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探讨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中的价值体现。

一、培养审美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欣赏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学生可以在感受语言魅力的同时,培养自身的审美能力。

教材中的经典作品往往蕴含丰富的情感和美的意象,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这些作品,能够帮助他们理解美的表现形式,并发展自己的审美观。

二、增强语言表达审美教育不仅体现在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上,还可以通过创作活动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故事编写等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语言的韵律和节奏,从而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审美体验中深化对语言的理解,增加对美的感受。

三、促进情感发展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充满情感,审美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作品中的情感世界。

这种情感的认同与共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人,从而培养同理心与情感交流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分享对文本的感受,进而增强他们的情感认知。

四、提升文化素养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文化熏陶的重要时期,通过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和理解中华优秀文化。

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内涵。

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也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认同感。

五、促进综合发展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局限于学习和理解作品,还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通过审美活动,学生能够锻炼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

结论审美教育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它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还促进了他们的情感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融入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美、追求美,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

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

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审美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重要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就从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和写作活动等方面,介绍一些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

一、课堂教学1. 创设艺术氛围:教师可以布置课堂环境,如挂上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图片或名言警句,定期播放音乐等,使学生感受到艺术的氛围,增强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2. 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并通过精彩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艺术魅力和美感。

也可以通过课堂演讲、朗诵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的文学作品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3. 组织课外剧社和朗诵队等艺术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艺术活动,如课外剧社、朗诵队等,让学生通过表演和朗诵等方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也可以邀请一些文学名家或艺术家来学校授课,与学生进行交流,激发学生的艺术感知和创造力。

二、课外阅读1. 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学生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往往来源于他们所读的书籍。

教师可以提供一系列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名著、诗歌、散文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2. 引导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读书分享,让他们可以通过朗读、演讲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于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学生在阅读时,需要一个安静、舒适和有趣的环境。

教师可以布置一个阅读角,为学生提供安静的阅读环境,并定期组织阅读活动,让学生能够尽兴地阅读。

三、写作活动1.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活动,如日记写作、诗歌创作等,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乐趣,并从中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2. 提供多样的写作题材和形式:教师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写作题材和写作形式,如议论文、记叙文、描写文等,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语文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

语文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

语文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语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教育内容。

实施审美教育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领略美的感受,培养他们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下面从多个方面来探讨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

一、优秀文学作品的选取语文教学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平台,通过选取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中的美。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精心挑选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中领略文学的意境和情感。

对于小学生,可以选取一些简单易懂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让他们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感受美好的道德情感。

对于中学生,可以引导他们阅读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让他们领略文学的深刻内涵和艺术魅力。

通过精心挑选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不仅要让学生领略文学作品中的美,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他们在语言文字中发现美,创造美。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布置一些创作任务,比如让学生写一篇小故事、一首诗歌,或是进行一些语言组词的练习等,让学生在创作中体验美的过程,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创造能力。

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加观察,多加思考,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用语言文字将美表达出来。

通过创作,学生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度和表达能力。

三、诗词歌赋的欣赏和朗诵诗词歌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情感和艺术魅力。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诗词歌赋的欣赏和朗诵,让学生领略诗词之美,感受语言之美。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诗词歌赋,如《登鹳雀楼》、《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让学生在朗诵中感受古文的韵律和艺术魅力。

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进行一些诗词歌赋的创作和欣赏活动,让学生在欣赏中领略诗词之美,在朗诵中感受语言之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结合语文教学实践,作者从审美教育的特点、作用和方法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审美教育的特点1.形象性学生接受知识,往往从具体形象开始。

中学语文教材中描绘了大量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

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描写了济南冬天下小雪的情景:山坡上的积雪,风儿吹动的山头,日落时的融雪。

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美妙的雪景画,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就是以形感人。

2.情感性凡优秀作品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如,《大堰河》的母子情、《背影》的父子情、《藤野先生》的师生情、《过零丁洋》的爱国情等,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以情动人,就是凭借这些强烈的思想感情,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引起学生情感上的震动,进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3.愉悦性语文教学的愉悦性,是以形悦人,以情悦人。

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采用了三个结合和三个调动的方法:三个结合就是把文章和诗、画结合起来,三个调动就是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器官。

导入新课时,我选用了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作为配乐,在乐曲的感染下,同学们沉醉在美的愉悦之中。

我再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进一步调动学生情感,初步沟通了作品情、教师情和学生情。

而后,我抓住课文所描述的对象:荷叶、荷花绘制了一幅彩图,引导学生读文看画,步入画境,体会荷塘月色的美;最后以南朝乐府诗中的《西洲曲》感受作者对美好人生的向往。

让学生感到即是看画人,赏心悦目,又是画中人,仿佛身临其境。

二、审美教育的作用1.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中学语文课本选录的大多数作品,是反映自然、社会、艺术、科学、语言等美的结晶。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践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践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践一、引言审美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资源,为教师开展审美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本文将从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两个层面,阐述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践。

二、理论探讨1.审美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审美教育是指通过艺术、文学、自然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审美创造力,使其具有正确的审美标准,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

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具有情感性,通过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二是具有形象性,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意境美;三是具有创造性,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其审美创造力。

2.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意义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意境美,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最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其未来的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三、实践应用1.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资源中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资源。

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元素,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等。

例如,在讲授《荷塘月色》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语言运用、意境营造等方面入手,感受文章的美学价值。

2.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中,感受其中的情感美。

例如,在讲授《红楼梦》节选“黛玉葬花”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亲身感受角色的情感变化,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审美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如何挖掘文章中的意境美、开掘教材丰富的美育资源、培养健康正确的审美观、方法多样地加强美育教育、让学生学会欣赏语文的艺术美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审美教育美育资源审美观意境美美育教育艺术美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语文教学变得程式化、功利化和抽象化,许多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多大的兴趣,这样的学习不仅不能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而且还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何让语文这一实践性很强的科目走出枯燥而又程式化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笔者认为,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挖掘文章中的意境美审美教育其实是一种情感教育,它能丰富并纯化人的情感,使人的身心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

德育、体育主要与意志相关,智育主要增长知识与智力,而美育则直接与情感相联系。

美育的这种独特地位和作用,是不可缺少的,是德育、智育、体育所难以取代的。

中学语文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很大程度上也属于情感教育,因此,语文与审美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

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并熟读成诵,甚至可以举行一场读诗会,看看谁读得最好。

通过这些方法,能够将学生引入这个意境。

二、开掘教材丰富的美育资源我们通常把山光水色等大自然中存在的美,称之为自然美。

作家在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不仅再现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而且也表达了作家的审美观点。

反映自然美的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文中,占有一定的数量。

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刘增山的《秋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这些作品犹如一幅幅色彩绚丽的画卷,生动地再现了壮丽的祖国河山和鸟语花香的大自然景色。

这类写景作品易于理解,学生也喜爱阅读。

三、培养健康正确的审美观针对审美心理,引导阅读兴趣,兴趣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巨大动力,在课外文学阅读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审美能力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还能促进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 引导学生接触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选择经典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等,引导学生细读、欣赏和理解作品。

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多读各类文学作品,培养他们对文字的感受力和鉴赏能力。

2. 提倡创作与表达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通过创作与表达得到锻炼。

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写作任务,如写景、写人、写事等,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各类朗诵、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才能。

3. 培养学生欣赏文化艺术的兴趣学生对文化艺术的欣赏能力也是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方面。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剧院等文化艺术场所,让学生亲身感受艺术的魅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的文艺演出,如音乐会、戏剧表演等,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4. 注重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

语言是审美的媒介,只有掌握了准确、流畅、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更好地欣赏、理解和表达审美情感。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授、课外阅读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

5. 增加文化常识的学习学生的审美能力也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

教师可以适时增加一些与文学艺术相关的文化常识的学习,如文学史、艺术流派、文学名著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总结起来,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接触文学作品、提倡创作与表达、培养学生欣赏文化艺术的兴趣、注重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以及增加文化常识的学习等途径,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只有通过系统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艺术享受,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和独特的审美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美育是培养人的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的教育,通过美育,使人们具有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等,这也就是我们习惯上说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以培养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语文课具有丰富的美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语文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可以说,在学校众多的美育活动中,课堂美育是最重要的活动形式,而在课堂美育中,语文教学又是具有举足轻重的美育途径。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注意语文课在文化学习中的基础地位,却忽略了语文课的美育作用,只把它当成智育、德育的手段,而很少注意它在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及对美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具有的独到价值。

可以这样说,人类对美的信息的获得,对美的欣赏的视线,对美的创造的完成,对美的观念的确立,都与语文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可以说,语文课从内容到形式无不与美学有关,语文课自然也就有了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语文课可以培养人正确认识美的形态。

美的形态多种多样,可以是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艺术美。

而艺术美又包括文学美、绘画美、雕塑美、音乐美等多种形式。

先说自然美,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从徐霞客的《游黄山记》中认识了黄山的奇峰、怪石、云海、劲松,也从徐霞客的《黄山记》看到了大自然中黄山的鬼斧神工之趣,从而认识了黄山的自然之美。

《与朱元思书》中春江的清流幽谷,《风景谈》断壁残磨的“桃林小景”、《岳阳楼记》洞庭湖阴雨季节的浊浪排空和晴日的上下天光,一碧万倾……不同的自然景物,给与我们不同的自然美,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或诉诸于视觉——线条、形状、色彩,或诉诸于听觉——冷冷作响的清流、婉转悦耳的鸟鸣,或诉诸于味觉、嗅觉——暗香浮动、清香扑鼻、芳草诱人。

而这些感受,让人由自然而社会,在流连忘返之后,既感受到自然之美,也感受到美的意蕴。

如《与朱元思书》中描绘了自然美景之后,顺手带过“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论事务者,窥谷忘返”,说明自然景物让忙于事务的人也会在自然中得到心灵净化。

可见自然美,不仅是“人化”,而且也会“化人”,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变得高尚。

由洞庭阴晴变化,想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就是自然美景的崇高升华了。

再说社会美。

人是社会的核心。

社会美的核心是人。

无论是人的劳动,人的自由创造,还是进步的人生观,高尚的道德情操,都呈现着一定的社会美、劳动之美、自由创造之美、悲壮之美等等。

而学生通过社会美洗涤了心灵,得到启迪,从而在美的感受中受到熏陶。

如《愚公移山》不仅表现人征服自然的劳动之美,更是崇高和壮美的体现,“以子子孙孙无穷匮”的精神与自然斗争。

而社会美有的是以丑的形态出现,如《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就是一个丑恶的形象。

审美就是认识丑、鞭挞丑,而人们在对丑的批判中达到灵魂的净化。

科学美也是语文课
常有的内容。

蜜蜂的六角蜂巢,《中国石拱桥》中赵州桥的”长虹卧波”,《花儿为什麽这样红》中各种花儿的美与繁殖的关系。

《死海不死》中奇特的死海,都让我们大家在不知不觉中感受着科学美的魅力。

一千年前的数学家普罗克拉斯说“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数学方程与几何图形,他们艺术的形态出现,外观表现为对称、均衡、比例、协调。

如“黄金分割”的比例,既是典型的数字之美,同时也以破坏均衡的不均衡形态出现,如《苏州园林》,“摇滚乐”等。

而用来反映自然科学的文章则让人们更从科学的角度认识自然的规律性。

可以这样说,科学美是自然美与社会美的具体体现。

最后说艺术美。

就语文课而言,艺术美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在于它的文字美。

文字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艺术自身的特点充分会把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的宏观形象,或是具体入微的微观形象,或是丰富深刻的人的内心世界以及外在的音容笑貌,形神毕现地表现出来。

《故乡》中闰土的悲剧形象,《荷塘月色》中月下荷塘之美,《祝福》中的祥林嫂等,无不呈现出人物的形象美。

而语言艺术中往往又着意于绘画之美、雕塑之美、音乐之美、建筑之美。

《荷塘月色》中“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舞女的裙”,既有绘画美又有雕塑美。

而“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则有音乐之美。

而“泉水激石,泠泠作响”的小石潭(《小石潭记》)、“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的三峡(《三峡》)都充满了音乐之美。

而诗歌往往注重建筑之美,长短错落,高下相合。

《泊船瓜洲》不仅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韵致,更有七绝诗的铿锵。

而《甘蔗林——青纱帐》以及毛泽东的《昆仑》、臧克家的《老马》、《有的人》等诗人的诗,更是充满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

其次,语文课还要培养学生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

近代学问家王国维说“教育之事亦分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

”可见美育是培养人的高尚情操的重要手段。

语文课担负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功能,即在自然中、社会中、艺术中发现美的能力。

审美能力是获得精神享受的必要条件,也是进行美的创造的前提和基础。

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创而后识器”。

我们要通过具体生动的文学作品,去引导学生认识什麽是美,发现什麽是美的事物。

铁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只有懂得美在哪里,才能真正体会到美的妙处,否则“枯藤、老树、昏鸦”只能当作一种败相,而不知其远趣。

“两只黄鹂鸣翠柳”也不能引发我们美的感受。

美的创造性在于美的审美实践性,学以致用,教给学生发现美之后,还要能给学生运用美的手段,创造美的境界。

朱自清先生的《春》写出了春的独到之处,从色彩、形态、描绘初春的景象,我们能否让学生从身边发现美、发掘美呢?能否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让学生感到审美情趣呢?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美的创造力。

从课文中发现美的闪光,让这种闪光体真正照耀到学生的阅读、认知、写作实践中,那麽,我们的从欣赏美到创造美的工程才能最终完成。

总之,语文课的审美教育是一个大课题,需要所有的语文教师共同努力,为
之探索,在这里提一点端倪,仅作引玉之砖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