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合集下载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美育是培养人的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的教育,通过美育,使人们具有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等,这也就是我们习惯上说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以培养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语文课具有丰富的美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语文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可以说,在学校众多的美育活动中,课堂美育是最重要的活动形式,而在课堂美育中,语文教学又是具有举足轻重的美育途径。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注意语文课在文化学习中的基础地位,却忽略了语文课的美育作用,只把它当成智育、德育的手段,而很少注意它在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及对美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具有的独到价值。

可以这样说,人类对美的信息的获得,对美的欣赏的视线,对美的创造的完成,对美的观念的确立,都与语文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可以说,语文课从内容到形式无不与美学有关,语文课自然也就有了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语文课可以培养人正确认识美的形态。

美的形态多种多样,可以是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艺术美。

而艺术美又包括文学美、绘画美、雕塑美、音乐美等多种形式。

先说自然美,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从徐霞客的《游黄山记》中认识了黄山的奇峰、怪石、云海、劲松,也从徐霞客的《黄山记》看到了大自然中黄山的鬼斧神工之趣,从而认识了黄山的自然之美。

《与朱元思书》中春江的清流幽谷,《风景谈》断壁残磨的“桃林小景”、《岳阳楼记》洞庭湖阴雨季节的浊浪排空和晴日的上下天光,一碧万倾……不同的自然景物,给与我们不同的自然美,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或诉诸于视觉——线条、形状、色彩,或诉诸于听觉——冷冷作响的清流、婉转悦耳的鸟鸣,或诉诸于味觉、嗅觉——暗香浮动、清香扑鼻、芳草诱人。

而这些感受,让人由自然而社会,在流连忘返之后,既感受到自然之美,也感受到美的意蕴。

如《与朱元思书》中描绘了自然美景之后,顺手带过“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论事务者,窥谷忘返”,说明自然景物让忙于事务的人也会在自然中得到心灵净化。

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

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摘要语文审美教育,就是“以语文教育中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与审美理想,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语文教学方面蕴含丰富的审美内容,大致说来主要有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

语文美育是感性、形象性、非概念性的;使人愉悦;是不可抗拒的,能以情动人;能激励学生的独创性。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教师要善于创造美的氛围;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帮助学生领悟情感共鸣,树立正确审美观;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审美鉴赏力;引导学生多想象,培养审美创造力。

关键词:审美教育;语文教学,创造美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引导想象前言文学的审美教育是通过直觉的方式作用于阅读主体的,凡进入审美境界的阅读,阅读者都是持有“无所为而为”的心态的,都是把文学作品当作独立绝缘的意象来看待的。

正因为如此,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和文学的认识作用、教化作用是截然不同的。

语文美育是感性、形象性、非概念性的;使人愉悦;是不可抗拒的,能以情动人;能激励学生的独创性。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教师要善于创造美的氛围;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帮助学生领悟情感共鸣,树立正确审美观;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审美鉴赏力;引导学生多想象,培养审美创造力。

一、语文美育的目的语文审美教育,就是“以语文教育中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与审美理想,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1]语文学科不同于数理化等学科,它更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语文教学离不开一个“美”字,语文审美教育就是鼓舞教育学生去爱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

因此,语文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发展人,使人成为身心健康的完美的人。

二、语文美育的内容语文是门充满美的学科,语文教学方面蕴含丰富的审美内容,美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自然美蕴藏于大自然之中,指由一切自然物的颜色、形状、光泽、线条等产生的美。

窦桂梅教学案例审美教育(3篇)

窦桂梅教学案例审美教育(3篇)

第1篇一、引言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窦桂梅老师是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语文教师,她的教学案例充分体现了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本文将以窦桂梅教学案例为例,探讨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实践。

二、窦桂梅教学案例简介窦桂梅老师曾教授一篇名为《荷塘月色》的课文。

这篇课文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荷塘夜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窦桂梅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将审美教育融入课堂,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三、审美教育在窦桂梅教学案例中的应用1. 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窦桂梅老师在课堂上,首先播放了一段荷塘夜景的视频,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

随后,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的荷塘美景。

通过创设审美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 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在教学中,窦桂梅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她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鉴赏:(1)描绘画面:让学生描绘出荷塘夜景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感受意境: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营造的意境,如朦胧、宁静、优美等。

(3)品味语言:分析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

(4)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所表达的主题,如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等。

3. 拓展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窦桂梅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还注重拓展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她组织学生开展以下活动:(1)绘画比赛: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出荷塘夜景的画面,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

(2)诗歌朗诵:鼓励学生朗诵与荷塘美景相关的诗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作文写作:要求学生以荷塘美景为题材,写一篇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总结窦桂梅教学案例充分展示了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
艺 术 创 作 的 动 力 ,也 是 艺 术 创 作 的 核 心 ,人 如 果 进 入 到 这 个 领 域
化 中 感 染 并 塑 造 学 生 的 心 灵 。 朗读 是 学 习 语 文 的 传 统 方 法 ,它 有 里 ,情 感 就 会 得 到 净 化 ,精 神 则能 升 华 ,情 操 也 会 变 得 高 尚 。这 利 于 学 生 深 入 品 味 文 字 作 品 ,提 高语 言表 达 能 力 以 及 发 挥 语 言 的 是其他教育无法代替的 。 感染 力 ,是 一 种 高 尚的 精 神 享 受 。诵 读 的 方 法 可 以 老 师 范读 、 学 学 生 的认 识 总是 从 感 知 开 始 的 ,通 过 感 知 ,形 成 表 象 。语 文 生齐 读 ; 可 以 个 别 读 、小 组 读 ; 可 以 通过 配 乐 朗 诵 磁 带 ,学 还 还 教 师就 是要 用 作 品 形 象 的 可 感 性 、直 接 性 ,抓 住 形 象 的 分 析 ,感 生 听 读 。 对 于 比 较 长 的 文 学 作 品或 精 彩 片 断 的 鉴 赏 ,最 适 宜 用 鉴 情 的 熏 染 ,运 用 生 动 优 美 的 语 言 向学 生 展开 作 品 所描 绘 的 生 动 画 赏 性 听 读 方 法 。 这 都 是 一 种 高 尚 的 精 神 享 受 。 在 朗 读 的 境 界 中 ,
《 文 课 程 标 准 》 在 第 一 部 分 的 课 程 的 基 本 理 念 中就 明 确 指 的 感 情 ,从 而 达 到 培 养 学 生 健 康 高 尚的 目的 ,树 立正 确 的 审 美观 语
出 : 语 文 课 程 还 应 重 视 提 高 学 生 的 品 德 修 养 和 审 美 情 趣 ,使 他 “ 们 逐 步 形 成 良好 的 个 性 和 健 全 的人 格 ,促 进 德 、 智 、体 的 和 谐 发 念 。 如 罗丹 所 说 : 生 活 中 不 是 缺 少 美 , 是 缺 少 发现 美 的 眼睛 。 正 “ ,感受美 、热爱美

论初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有效融合

论初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有效融合
其资源环保政策制度执行不到位和资金分配、使 用与管理中存在的不合规、不真实等问题;二是 将资源环境审计与投资审计相融合。三是将资源 环境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融合。关注领导干部 职责,尤其是完成 节能减排目标、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责任 目 标的情况,揭露其由于决策失误、履责不当和管 理不力造成的资源环境问 题。 三、注重创新 资源环境 审计 工作技术方 法 和手段,全面提升环 境审计人员素质 技术仓 蜻饼 不仅仅局限于从未在任何领域使 用的技术及操作办法 ,可以是针对特殊审计情形 开发的审计软件等,也可以是其他领域的技术手 段在审计业务当中的创新使用。审计过程中, 可 以借鉴环保部门的核查数据或监测结果,在充分 利用环保部门的计算机系统数据,积极运用信息 技术与方法开展工作的同时,还可以利用 G P S 技 术、G I S技术等。与此 同时,要适应资源环境审 计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专业性政策性强的特点, 全面提升环境审计人员素质。 四 、逐步 建立起 包括 操作准 则和评价标 准 等在 内的资源环境 审计评价体 系,实现资 源环境 审计 的规 范化 由于资源环境审计 的专业性、复杂性,其 操作准则应比现有 的审计准则在资源环境专业 方面更具体 、更有操作性 ,充分明确环境审计 的规程 、 方法和标尺 , 规范资源环境审计过程 。 从具体情况来看 ,资源环境审计评价体系,可 以以环境保护、农林水利 、国土资源等专业主 管部门制定的相关标准为基础 ,综合考虑国际 通用的系列标准和我国已制定的系列环境标准 的要求 ,把资源环境管理指标和环境审计 目 标 要求相结合 ,探索建立既满足环境审计需要 , 又符合行业规范的评价体系。 五、不 断完善资源环境 审计法律依 据和 相关制度建设 ,全方位在我 国开展环境审计 方面,加快资源环境审计立法。可以参 照国际资源环境审计的先进经验 ,结合我 国环 境审计 的实际情况 ,尽快建立有关 的法律法规 体系, 完善 《 审计法 》 对资源环境审计的规定 , 明确环境审计对象 、目标等相关 内容和法律责 任, 适当扩大审计机关对资源环境 的审计权限 , 提高资源环境审计执法力度 , 使资源环境审计 工作进一步合法化、规范化、成熟化。 另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出台配合 资源环境审计 的制度或政策。分析资源环境损 失 、财产损失 、人员伤亡 、其它损失等成本要 素,推进建立环境损坏赔偿制度 。责任追究制 是促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 是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保 障。尽快建立起 有关环境污染的会 己 录 、计量 、计价 、成本 费用 、报告等要素齐全 的统一环境会计制度。 建立规范可行 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 ,强制企业 定期公开披露环境会计和环境审计的信息 ,加 强环境信息披露的立法和管理工作 ,对环境污 染企业制定严厉的处罚政策,提高企业违法成 本 ,致使企业不敢以身试法 。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而 审计作为构成这一过程的政府职能部门之一 , 应 当适应形势 ,及 时转型升级 ,有的放矢 、规 范有序、依法依规 的做好资源环境 审计。 参考文献: [ 1 ] 钱艳 . 审计机关开展资源环境审计的 要点分 析 . 行政 事 业资产 与财 务:下,2 0 1审美能力大部分是停留 在初级阶段 ,他们获得美的感受多是仅凭一种 会性等等特 点,尤其 是它用优 美的 文字向我 直 觉 。 因此 ,在 教学 中 ,教 师 要在 学 生初 步理 们展 示了一个清新优 美、丰 富多彩 的世界 。 解文本的基础上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 这 多姿 多 彩 的世 界 就 需 要 我 们 对 学 生进 行 审 发现文本中的美,唤起学生美的体验。 美教 育。提 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促 使 学生形 2 . 多种途径培养学生 审美能力 成健康 的审美情趣 。本 文笔者就初 中语文教 初中学生 的审美情 感具有 比较鲜 明的年 学与审美教育的有效融合进行一些探 索。 龄特征 ,他们 的审美情感主观色彩浓 厚,很 容易被那 些色彩鲜明、节奏明快的审美对象 【 关键词 】 初 中语文 ;审美教育 所 吸引,而对那些 深沉内敛的美往往是 比较 新课 程基本理念指 出: “ 语文课 程还应 难于产生 审美情感。因此,在语文教学 中教 该 重视提高学生 的品德修养 和审美情趣 ,促 师要通过 多种教 学方法去引导学生发掘各种 进 学生形成 良好 的个性 和健 全的人格 ,促进 美 ,体验各种美 ,提高学 生的审美意识和审 德、智、体 、美 的和谐发展 。”这一 教学理 美 能力 。 念 指出在语文教学 中必须重视 审美 教育 ,以 ( 1 )在 朗读 中感 知语 促 进 学 生健 康 的发 展 。 言美 。 “ 朗 读 ”是 学 生进 行 语文教 学审美特征 情感体验的一个重要途径 。 语文教 学离不开审美 ,可 以说 审美教育 学生通过朗读可以更好的感 渗透 于语文教学 的各个环 节,无论是 知识学 知 文 章的 语 言 表达 ,这 也是 习,还是情 感归结等等都是 如此。因此 ,语 学生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重要 文教 学必须 自始至终都要与审美教育 进行 融 途径 之 一 。 通 过 朗读 让学 生 合 ,这才 能产生更好 的教学效 果。下 面就语 把无声 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 文教学审美特征加 以分析 。 言 ,人于眼 、出于 口、闻于 耳、记于心 ,让学生仿佛置 1 .寓教 于 乐 如见其人 , 如闻其声 , 贺拉斯洗 过 :“ 诗人 的作品应该寓教于乐 , 身于 “ 既劝谕读书者 , 又使他们喜爱 , 才符合众望。 ” 如临其境”的美 的感受中。 这也 正体 现出了语文审美教育 的寓教 于乐特 这里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 征 ,通过语 文学 习得到美的享受。如读 到清 效 的朗读引导,这样才能让 新的散文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等等。 学生更好的去体味文中语言 2 .以 情感 人 的优 美 之处 。 语文教学通过 文字描写来触动学 生的心 ( 2 ) 创 造美 的意境 。 灵 ,引发学 生的各种情感体验 ,陶冶 学生 的 创设美 的意境可以唤起学生 性情 。可 以说语 文教学具有极强的 以情感 人 的 审美 情 趣 。如 , 《 天 净 的特 征,如 通过完善形象 、深情 的语 言、顿 沙 ・ 秋思 》 教学时 ,可以配 挫 的语调 等等来感染学生 ,给学生 以美 的享 以琵琶独奏曲 《 忧思 》,这 首凄美哀怨的曲本身就是一 受 ,从而促使学生进行情感上的飞跃。 3 .具有 高尚情操 段故事 ,再辅 以多媒体展示 语文教学 中通 过审美教育的渗透在潜 移 的 画 面 “ 荒 野 幽径 图 ” ,这 默化 中感 染学生、熏陶学生 ,让学生形成 正 样 的情境极易引起学生的情 确 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促进学生 产 感共 鸣,让学生产生 “ 断肠 甘肃 省 兰州市 兰州 新 区中 川中 学 甘肃 兰州 高明泰 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 让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人在天涯”的共鸣。 二 、语文教学 中与审美教育的融合方法 3 .发 挥 学生 审 美联 想 及 想 象能 力 1 . 提高学生感知美的能力 语文课程资 源中蕴含着丰 富的美 ,这 些 从心理学意义上看,审 美并不是一开始就能让学生发现到 、 体会到。 美是人们调动感觉 、知觉 、 有这 么句话 : “ 这个世 界从来不缺少美 ,只 联想 、想象 、情感、思维等 是缺少发 现美的眼睛。”如何 引导学生从平 的心理形式感受美对象 的过 面 的语 文教材 中,在无声 、无形、无景 的语 程 。而想象 又是联想高级阶 言文 字中去发现美 、体会美 ,享受美 ,并受 段 ,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 到美 的教 育呢?这就需要 教师在语文教学 中 创 新 思维 的充分 体 现。因 此 ,在 语文 教 学 中 教师 重 视 必须重视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 ( 1 )传授学生基本的美学知识。首先 , 培养学生的审美联想及想象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美育教学技能 , 其次 , 能力 。如 ,教学中尽可能地 传授学生必 要的美学知识 ,让学生 明确是什 将文 中的审美 因素和学生的 么是美 、为什 么美 、如何 审美 ,只有让学生 审美 经验联系起来 ,把审美融人到学生 的生 知其然知其所 以然才能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活 中, 启发学生进行勾连、嫁接 、回忆和联系。 综上所述 ,在初 中语文教学 中要 与审美 奠定基础。 ( 2 ) 善于扑捉美学 因

聚焦核心素养,落实审美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

聚焦核心素养,落实审美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

32知识文库2023.7(下)对于学生德育、智育以及全方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明确如何有效挖掘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元素的基础上,从创新教学组织形式、联动课堂内外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发挥审美主观能动性、合理应用读写结合教学方式等角度,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策略,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师所参考。

审美教育作为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与多维素养培育具有重要价值。

从本质上来讲,审美是面向小学生心灵层面的教学内容,主要采用艺术的方式使小学生认识美、感受美,进而培养他们逐步形成高尚的情操以及丰富的精神生活。

尽管审美教育主要以艺术手段面向小学生开展,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艺术课程才能够进行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同样可以渗透审美教育,推动学生文化素养积累与审美体验的同步进行。

因此,有必要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渗透路径研究,在丰富拓展小学语文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同时,也为孩子们的健康快乐成长提供新的教育范式。

1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优越性结合目前小学阶段所使用的语文教材来看,无论是教材的方方面面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美学元素。

在课文题材方面,既有展示介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课文,又有描写山河绚丽场景的优美文章,同时还有描他们切身感受到学习与生活的幸福与美好;在体裁方面,形式十分丰富,既有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谣、儿歌,又有简单明了、易读易学的记叙文,同时还有文化特征突出的古诗、诗歌等;在教材配图方面,既有色彩均匀、明亮柔和、人物造型丰富的封面背景,又与课文内容相互呼应,结合生动形象、富有美术气息的插图,从而使艺术美学贯穿于学生学习教材的全过程。

这些内容都为小学语文教学开展审美教育提供了巨大的优势。

教师在面向学生进行美学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利用以上美学教育切入途径,在完成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体会形式多样的美学意境,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循序渐进发挥审美教育的优越性。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不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努力寻求正确的方法,从不同角度,采用多种途经将审美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使学生在美的感染中学好语文知识,通过对学生的美育教育,使其自觉地把美育和智育、德育联系在一起,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在受到教育之中发现美、创造美。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

美感起于形象直觉。

语文课的审美教育源于作品的语言,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

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

例如,《风景谈》一开头,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是一幅“沙漠驼铃”的画面,望不到边际的沙漠“白茫茫一片”,发着“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黑点”,逐渐变成“黑线”,微风送来铃铛“丁当,丁当”的“柔声”,“昂然高步”的驼队排成整齐的方阵,加上那“长方形猩红大旗”与那“苍茫”“寂静”的沙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庄严、妩媚”的感觉。

我们可以抓住以上这些词语从色彩、感情、声音及动静变幻去指导学生感知形象,从中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及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力,进而理解“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深层内涵。

二、培养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

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和“回忆和联系”。

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生进行 审美教育 ,必须根据 学生的年龄特 点,在训练语言 文 处长 的崇 敬之情 。通 过这 样层 层深 入地剖 析课 文 ,再配 合 字 能力 的过程 中让学 生潜移 默化 地领 悟文 本 中人物 的心 灵 其它 教学 手段 的运用 ,军 需处 长 的光辉形 象在 学 生心 目中
美 ,宇 宙空间的神秘美 ,大 自 然 中的意境美 ……
二、分析欣赏,领悟美
版 纳热 带花 卉 园。 回来后 ,指 导学 生抓住 园 内特 点 ,依照 《 桂林 山水 》 的行 文 结构来 写 ,结果 ,一 篇篇 结构清 晰 、
“ 圣 人 以诗 教 涤 荡 其 浊 心 。 ”这 说 明 美 的教 育 对 于

就会 越来 越高 大 ,他 那忠 于党 、忠 于革命 、毫 不利 己 、专 门利人 、一心 为公 的无私 精神 就就 会给 学生 强烈 的感染 。 三、形象比较 ,鉴 赏美

感情 朗读 ,品味美
现 行 的语文 教材 中有许 多清 新流 畅 、优美 而富有 音乐
美 、绘画美 和建 筑美 的课文 。通 过 朗读 能把无 声 的文字变
入云 际 。”读 时把 “ 线条 ”、 “ 渲 染 ”、 “ 勾 勒 ”读得 稍 过 学 习 比较感 受到 的美 就 能较 牢 固地 扎进心 田,受到 美 的 重 点, “ 到处 翠色 欲流 ,轻轻 流入 云 际”读得 轻 点、舒 缓 熏 陶 。 点 。让学 生在老 师 的指 导下 多读几 遍 ,就能感 受到 那绿 色 的草 原 一望无 际和 天相 接 ,仿 佛翠 绿 的颜色 流入 了天 际的 柔美 意境 。这 也就 是古 人所说 的 “ 书读 百遍 ,其义 自 见” 四、指导作文,创造美 作 文 教学是 语文 教学 中的一 个重 要组 成部 分 ,作 文是 培 养学 生创 造美 的重 要途径 。在 教学 中 ,鼓励 学生积 累 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池州市第十中学 姜冬炎
摘要:语文课主要向学生传授语言文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除此之
外,它还是“兼有思想性的工具课”,也具有审美教育功能。但长期以
来,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及按“知识点”的条条框框和思考题逐一分
析、解答、落实的应试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对文章美的直觉感知和体验,
不能让学生感受到美的魅力。如何扭转这种不良现象,切实可行的方法
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塑造、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而
学生的审美心理的建构是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
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
心理结构。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语文课主要向学生传授语言文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还是“兼有思
想性的工具课”,也具有审美教育功能。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
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本文拟
就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作一短论。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美育内容:
1、自然美。教材里关于自然环境的描写,因经作家的审美处理,
比自然美更精致、更完美、更细腻、更激动人心,更给人以美感。郦道
远的《三峡》是一遍脍炙人口的散文,作者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的语言,再现了巫峡的壮美。这些都显示出大
自然的迷人姿色,具有明显的美育内容,我们应该使学生在掌握字、词、
句、篇知识的同时,领会祖国山水的壮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社会生活美。选进课本中的文艺作品,却比现实生活更典型、 更
集中,因而教材中的文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美,对于人们的感染和
- 2 -

熏陶更强烈。《唐睢不辱使命》等课文反映对侵略者的反抗,《变色龙》
等课文对趋炎附势、欺上压下的鞭挞,《巴黎圣母院》所反映敲钟人形
“丑”而神“美”和《我的叔叔于勒》所反映的菲利普夫妇的形“美”
而神“丑”,等等。这些无不使学生在思想、感情、心灵上受到感染,
产生喜怒 、哀乐、爱憎等情绪,从而形成美丑、善恶、是非、得失的
审美观念。
3、艺术美。艺术美是自然美、社会生活美的集中表现,从语文教
学特点看,艺术美应包括内容美与形式美,内容美即题材、思想、主题
情节的美;形式美即语言、结构 、艺术手法、风格的美。《雷电颂》
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就是因为作品构思的奇特,借助自然界雷
电的磅礴气势,运用丰富的想象,以表现人物内心的愤怒,使情为景生,
景为情活,达到情景和谐的地步;同时写景内外交织,并运用排比与反
复,加强了语言的气势。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再现这些美,自然会达
到我们教学目的。
语文教材中有着如此丰富的美育内容,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
行审美教育、培养审美能力呢?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
语言,多数的文学作品更是借助形象化的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
实生活的。学生对课文鉴赏美和感受美都是在对感知语言美的基础上实
现的。因此,教师在进行美育时就应抓住语言,找准“美点”,要着重
分析作品怎样通过生动的语言鲜明而深刻地刻画人物形象、描绘景物事
件、展露社会生活本质的,使学生对思想内容美的理解寓于对语言美的
深刻感受中。
部分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
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如《济南的冬天》一
课,教师要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条主线,紧扣着“山”和
“水”,运用一幅幅淡雅的工笔画,如小山摇篮图、雪霁晴峦美景图、
- 3 -

空灵水晶图等。通过对一幅幅画面的讲述,使学生感受到济南的暖冬慈
善如娘亲,可爱似少女,清亮赛水晶。济南虽在北中国,冬天却非但没
有一幅严酷的面孔,反而是那么笑容可掬,慈善可亲,学生自然心有所
感,情为所动。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
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两种突然同时迸发的意识内容
A和B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联想使学生产生
愉悦的快感,联想的结果是让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吟诵李白的
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
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
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
更丰富了。又如在教《石壕吏》时启发大家很好想象一下差役进村时的
情景。一个学生说:“差役进村时一定是一副气急败坏、恼羞成怒的腔
调,疯狗般地咬人”。另一学生说:“差役一进村,准是拼命地敲着一
面破锣,声嘶力竭地叫嚷,张牙舞爪地搜索,老妇人面对着差役,一边
诉说一边哭泣。”学生都讲得活灵活现。这样启发学生想象,比教师讲
差役如何凶狠,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欣赏中共同参与形象、情境的创
造,使美鲜明生动地再现于头脑之中,增强美感体验,提高审美水平。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
这些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但由于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尚
没达到一定高度,因而他们对美的理解也是肤浅的,这就要求去启发、
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物的自身,了解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这时教师可以用丰富的语言,饱含激情的语调和生动的表情扣击学生心
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如李白的《望天门山》
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诗。它描绘了天门山壮阔雄奇的景色,表现了作
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生读后也能知道诗很美,但这只是一个笼统
的印象,未能进入诗歌所展现的艺术境界之中。因此,教学时在学生充
- 4 -

分朗读、初步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后,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1)诗中
描绘了怎样的美景?“断”“开”两个词用得好,好在哪?(2)“青
山”本是静止不动的,为什么说成“出”,能否改成“立”?(以动写
静,画面有动态美。)(3)诗中运用了哪些表达色彩的词?这些色彩
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碧水、青山、白帆、红日。画面绚丽多彩。)
(4)这首诗既有景,也有情,正是因为作者心中有一股激情涌动,才
深切地感受到美并用如画的文笔描绘出美,那种激情是什么?(对祖国
山河的热爱,从而理解本诗思想美和艺术美的统一。)经过这样设疑、
启发,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诗的美,享受诗的美,提高鉴赏水平。读苏东
坡的意境开阔、场面宏大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体会作品所表达
的时间流逝,世事沉浮的怀古之幽情,就必须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
进作品的深层,把“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联系起来,同苏轼当时被贬黄州不得志的思想情绪联系
起来,体会作者对雄姿英发的周瑜建功立业的敬慕,体会作者感慨今昔,
由物及人,由人及己,抒发“人生如梦”的心理历程,由此而获得自己
的审美感悟。
最后通过多诵读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及理解能力,教学时有目的
地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诵读,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进入
美的境界。我在教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第二段时,并
不是单纯地讲解,而是将难点点到为止,然后让学生反复地集体朗读,
死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从而唤起了他们的想象,眼前仿佛出现了菜
畦、桑椹、何首乌等优美的景物,同学们沉浸在美感的情境中,也走进
了作者心中的“乐园”, 恰如叶圣陶先生称有感情的朗读为“美读”,
他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
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可见诵读能发挥其美育功
能: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既是对美的体察,又是对美的再创造。
- 5 -

诵读时不仅课文的内在美陶冶着学生的性情,课文的外形美也在培
养着学生的审美趣味,特别是古代诗文,工于词句,富于辞采和音乐美,
如《爱莲说》《陋室铭》《醉翁亭记》等。诵读本身便是一种美的享受,
诵读时能使文字外化为有声语言,从而使得句子的长短、骈散、排比、
回环等句式变化的形式美得以显现,使语言的节奏感 、叠词的使用、
平仄、语气的舒缓、音调的高低等音乐美得以体现,文中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双关、通感等把学生带进意境的美。
可见,诵读能使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发现美,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认
识的客体上产生审美的共鸣,在艺术的空白中借想象对美的事物进行再
创造,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审美的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觉得,美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巨大的感人作用,语
文教学贯穿审美教育,二者有机结合,可以使语文教学充满情趣,使学
生获得美的享受。这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心性,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必须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让美育之花在语文教学的园圃中结出丰硕的成果吧!

参考文献:
1、《学周刊》2013年07期---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
2、《文学教育(中)》2012年04期---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
3、《审美教育》作者:陈慧玲 出版社: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4、《语文审美教育研究》作者:刘荧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