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合集下载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意识的教育,是由语文学科的学科性质所决定的,审美意识是主体根据美的规律、美的体验、美的要求去把握世界的心理功能,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能力以及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身和投身实践的能力。

语文教学的美育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艺术境界进行感受、体验、领悟、理解、玩味,得到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道德情操等方面教益的过程。

语文教师在按照教学规律组织教学的同时,也应该注意按照美学规律将审美意识渗透其中,指导学生感受美、判断美、创造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具体说,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感知力是审美教育的基本能力,是审美素质的核心。

审美感知力的获得,主要是听和看,让学生亲身领会到生活中的美。

敏锐的感知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感情的重要手段,对内在情感的体验、认识和积累往往是通过感官对外部自然形式和艺术形式的把握完成的。

1、引导“美读”是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小学生读书有喜欢唱读的习惯,不明其义,读书不得法,效果也不会好,为了指导学生正确读书,叶圣陶先生提出了“美读”的要求。

“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

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婉转处还他个婉转,诸如此类。

美读的方法,所读的若是白话文,就如戏剧演员读台词那个样子……”叶老的这段话,是语文教学中关于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的经验总结。

教师进行“美读”示范,引导学生进行“美读”训练,是使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美的主要方法,教师“美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抽象的文字变为真实的情感,调动学生听觉和思维,使文章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浮现于学生眼前。

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美读”练习,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面感知课文的内容,能与作者心灵相通,进而悟出课文的美来。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审美能力是指人们对于美感和审美价值的认知和感受能力,它不仅与个人修养和情趣有关,还与学生的学业能力和人生发展息息相关。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创造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语言艺术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首先,教师应该注重教授语言的美感。

语言是表现美的形式之一,好的文字、好的声音、好的画面等都是能够带给人美的享受。

教师可以从语文课本中挑选具有浓郁文化气息和艺术价值的诗歌、歌曲、故事等进行阅读和朗诵,将其美感和情感通过语言呈现出来。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如配音、合唱、模拟剧场等方式进行语言教学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交流能力。

其次,教师应该加强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

学生只有具备了足够的艺术修养,才能够更好地欣赏、理解和创造优秀的语言艺术品。

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和学习诗歌、小说、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的历史和流派,让学生领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艺术欣赏活动,如拟人化画面、诗词游戏、文化短剧等活动,让学生通过深入学习和感知,提高审美品味和文化素养。

最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意是审美的源泉,只有让学生在创意活动中得到发挥,才能够培养出更多有独特魅力的语言艺术作品。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启发性的教学策略,如角色扮演、故事创作、诗歌填空等,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创造,并及时给予评价和帮助,鼓励他们发挥语言艺术的天赋和潜能,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工程,涉及到教师的教学策略、教材选择以及学生的学习意识等多个方面。

只有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有效促进下,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语言的艺术魅力,提高审美价值的认知和感受能力。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其中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艺术审美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与魅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创造力。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呢?一、引导学生感知语言之美语言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艺术审美的载体。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等方式,感受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和形象美。

朗读是感知语言美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范读、领读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不同作品中语气、语调、重音和停顿的变化所带来的美感。

例如,在朗读古诗词时,通过把握平仄和押韵,感受其韵律之美;在朗读散文时,注重语气的舒缓与急促,体会情感的起伏。

品味语言则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字背后的内涵。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词语的精准运用、修辞手法的巧妙之处,从而感受语言的魅力。

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一个字就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运用夸张的手法,展现出瀑布的雄伟壮观。

二、挖掘文学作品的情感之美每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与之产生共鸣,从而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和创作动机。

这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为何如此深沉或激昂。

比如,杜甫的诗歌大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就能更好地体会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其次,通过分析作品中的细节描写,感受其中的情感。

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句话,都可能蕴含着深刻的情感。

比如,《背影》中父亲买橘子时蹒跚的背影,细腻地展现了父爱之深沉。

再者,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对作品中的情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让学生在作品中找到自己的情感投射,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情感之美。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想象与联想是艺术审美的翅膀,能够让学生在文字的世界中自由翱翔,拓展审美空间。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谈如何 莅话 支教 学 审培 暮 生 审美能
云 南省 昆 明市石 林县鹿 阜 小学 吕维枫
小 学语文 的教 学过程 . 既是学生学 习 知识、 提 高能 力的过 程 , 也是 教 师进行 审 美 教育 的过程 。作为语文 教师 。 在教 学中 要让学生不 断感受 、 体 验这些教 材内容为 美 的规 律 , 引导学 生认 识美 、 鉴赏 美 . 为美 所 熏陶 感染 .从而 激起 求知 和创造 的欲 望, 达到主动 获取 知识 。 培养 审美 能力 。 养 样. 才能 更好 地在 阅读 教学 中进行美 的渗 透 。从 而提 高学 生的 审美意 识 与审美能 审美能 力的一些认识 。
对比切入 。 体 会 形 象 美
答. 或 与同学讨论 , 或向老师 求助 。 让学 生 解 读 , 学 生的心 里 充满着 想象 的激情 , 蓄 在读 、 悟、 写、 问、 议 的过 程 中, 进一步认识 积 着创 造的欲 望 . 扑 棱着翻 飞 的诗 情 . 经
热情的鼓励和严厉 的警 告都源于 爱 , 只不 历 着生命 的体 验 。自然从心 海深 处流 淌
二、 激 发想 象 。 拓 展 意 境 美
善 于指导 学生 发现 文章 中美 与丑 的强 烈 对比, 并 以此 为切入点 , 不 断在揣摩 、 理 解
中感受到美 的形象 。
景抒情 , 展现 了深邃的艺术意境 。为了开 拓 学 生的 想象能 力 ,教 师可先 让学 生 以 “ 假如我就 是诗人 , 那是 怎样的情 景 的假
… …
师生心弛神往 , 共同进入审美境界。
同的表达爱的方式。 作者在。 精彩极了” 的 在宽 松 和谐的教 学氛 围 中,师生 关系如
形如 影般 的 自然亲和 。 似 声 与响那 样 的 相得 益 彰 , 教 师倡导 学生 主动参 与 , 乐于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审美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

以下是一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
首先,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老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等,让学生进行阅读和分析。

在阅读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意境、修辞手法、情感表达等,从而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感受和理解能力。

其次,通过创作文学作品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写诗、散文、小说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在创作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表达、形象的描绘、情感的表达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表达能力。

再者,通过美术和音乐作品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除了文学作品,美术和音乐作品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和音乐作品,引导他们发现作品中的美感和情感表达,从而拓展学生的审美领域。

最后,通过讨论和分享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讨论和分享,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审美感受和理解。

通过和同学们的交流,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作品,拓展自己的审美视野。

总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创作文学作品、欣赏美术和音乐作品以及讨论和分享,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更好地欣赏、理解和表达文学作品,也有利于他们的情感体验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审美能力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还能促进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 引导学生接触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选择经典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等,引导学生细读、欣赏和理解作品。

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多读各类文学作品,培养他们对文字的感受力和鉴赏能力。

2. 提倡创作与表达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通过创作与表达得到锻炼。

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写作任务,如写景、写人、写事等,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各类朗诵、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才能。

3. 培养学生欣赏文化艺术的兴趣学生对文化艺术的欣赏能力也是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方面。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剧院等文化艺术场所,让学生亲身感受艺术的魅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的文艺演出,如音乐会、戏剧表演等,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4. 注重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

语言是审美的媒介,只有掌握了准确、流畅、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更好地欣赏、理解和表达审美情感。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授、课外阅读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

5. 增加文化常识的学习学生的审美能力也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

教师可以适时增加一些与文学艺术相关的文化常识的学习,如文学史、艺术流派、文学名著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总结起来,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接触文学作品、提倡创作与表达、培养学生欣赏文化艺术的兴趣、注重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以及增加文化常识的学习等途径,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只有通过系统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艺术享受,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和独特的审美观。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炼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让学生感受、理解、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下面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些做法。

1 从用词中感悟美在词语教学中,教师仅抓住语言准确、生动、形象是不够的。

那只能告诉学生作者是这样用的,却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用。

我认为,作者选词的过程,不只是对词的形音义进行判断,更主要是凸现自己对事物的审美感知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审美感知的情感性特征起着主导作用。

只有对作者选用的词、句、段有深刻的理解,再现出其意境,把握其审美感受,从作者的角度去感知所描绘的事物,才会透彻理解作者选此词而不选彼词的原因。

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如读杜甫《春夜喜雨》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回答“随风”、“潜入”写出了春雨的什么特点?“润”字怎么用得好?教师可作指导:“润”用的如何传神,如只从词的形音义和词性来分析,就忽视了其美学价值。

试想,如果作者没有对春回大地生机盎然的景象、微雨拂春夜的情景作审美感知,为之动情,并进行审美感受的清晰过程,只在词性上做文章,哪里会体会出“润”的妙处?作者在凸现这种独特的审美感知的同时,考察词语的音形义进行炼句,找出对应点和共鸣点,这样,作者就能在众多的词语中,找到最富表现力的词来再现那种独特的审美感知。

通过教师分析,学生理解了这一点,从作者的角度地位设身处地的去感知那种景象,从而促使学生自觉地培养其审美感知能力。

2 进入意境体味美教材中有许多文章都是在景物的传神写照中,自然地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对眼前景物的传神写照,即是“境”;而其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就是“意”,这“情”与“景”天衣无缝般的融合,就构成了文章的艺术境界。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教给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欣赏、理解和创造美。

本文将从孩子审美能力的重要性、审美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教师的角色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审美能力对孩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审美能力是人类的一种智力能力,可以帮助人们提高感觉、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审美能力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审美能力可以帮助孩子提高情感调节能力。

通过欣赏美的事物,孩子可以感受到美的情感,从而减轻负面情绪,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审美能力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审美过程中,孩子需要对所见所闻进行理解和思考,从而培养出独立思考的能力。

审美能力可以提高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欣赏美的作品,孩子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培养出独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语文学习中更具有创新精神。

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有以下几种方法。

老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进行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

选取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孩子们阅读并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孩子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进行自由创作。

给予孩子们一定的自由度和创作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经历进行创作。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老师可以组织一些美术展览和音乐会等活动。

学校可以邀请一些艺术家和音乐家来进行演出和讲座,让孩子们亲身感受艺术的魅力。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拓宽孩子们的审美视野。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孩子们的引路人和榜样。

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

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审美能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们培养审美能力。

教师要善于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通过设计一些趣味性的课堂活动和游戏,激发孩子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教师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创作和表达,让他们敢于发散思维,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重要的一环。

审美能力是指个体对美的感知、理解、欣赏和创造的能力,它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呢?一、引导学生感受文字之美文字是语文的基本元素,通过引导学生品味文字的韵味、节奏和表现力,可以让他们感受到文字之美。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经典的诗词、散文,体会其中用词的精妙、句式的变化和韵律的和谐。

例如,在教授李白的《静夜思》时,让学生体会“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两句诗中简洁而生动的文字描绘出的清冷月夜的景象,感受诗人思乡之情的深沉。

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同一主题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分析作者运用文字表达情感和描绘景象的差异,从而提高他们对文字美的敏感度。

二、挖掘文学作品的情感美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这些情感,体会其中的美。

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情感产生的根源。

比如,讲授《背影》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朱自清的家庭情况和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明白父亲背影中所承载的深沉父爱,以及作者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对亲情的珍惜和感慨。

同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提升他们对情感美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三、培养学生对意境美的欣赏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所营造出的独特氛围和情境,它能够给读者带来丰富的想象和美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作品中的意境。

例如,在教授王维的山水诗时,可以展示相关的山水画,播放宁静的古典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优美山水之间,感受那种宁静、悠远的意境美。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构建作品中的意境,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的主要教学形式,学生各项能力和素养的提高都可以在阅读教学中获得。

审美能力是小学课程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学科的教学担负着审美教育的重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重要表现。

本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能力人文培养审美能力是就是一个人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

我们语文学科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同一的学科,人文性的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审美能力的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我们的语文课程教学中,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突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文化品位,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并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重要教育途径。

1 重视审美能力培养的基石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而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欣赏能力是其发现美,欣赏美的前提。

因此,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首先需要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语文学习首先要突破语言关,小学生语感的培养是其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

郭沫若说过: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有对言语的敏感。

这种敏感的养成,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要紧。

”因此,语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素养。

语感这种特殊的言语能力,能够对文学语言有着敏锐的感受力。

我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非常重视着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小学一年级的《人有两个宝》、《升国旗》、《春笋》、《雨点》等课文基本都是现代诗歌的形式,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不仅能够很快记忆成咏,还能感受语句精炼的优美,情感表达的强烈,获得情感的熏陶。

语感的培养,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朗读和背诵,学生朗读,能够调动多种感官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声音语言,从而形成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也能将文章中的感情读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第一章引言语文学科是一门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每篇课文都是一个美的载体,教师应充分借助这个美的载体,引导学生熏陶自然美,感受社会美,欣赏艺术美,培养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从而塑造美的心灵,完善美的人性,创造美的人生。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因此,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美的陶冶,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第二章语文学科审美能力的内容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是两个有着不同内涵、外延的概念,不能相互论同,也不能相互替代。

然而,二者又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语文教学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从施教者的活动到受教者的活动;从课内、校内到课外、校外,也无不“含有美育之元素”。

因此,语文教学中必然渗透和贯穿美育教育。

2.1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感知能力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指由审美感觉上升为审美知觉的能力。

审美知觉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直觉呈现与感观;二是整体形象体验;三是情感反应,三者缺一不可。

如果仅仅把语文学科教育中的自然现象作为自然形态,而不能识得其中的情与理,那么,即使唤起了学生的表象记忆或想象也只是一般性感知,而不是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是学生矛盾力量的体现,是生命的体验。

语文学科美育必须培养学生自己的审美感知能力。

2.2培养审美想象力想象,在心理学上的意义是通过自觉的表象运动,借助原有的表象和经验,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智力结构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学生如果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审美经验,就难以构成由此及彼的联想,难以发生想象活动。

因而,语文学科美育必须根据效应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获得各种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审美联想与形象记忆、情感记忆分不开,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才可能把感知到的表象进行综合、创造,发挥想象在审美判断中的作用。

2.3培养直觉思维能力直觉是一种高敏度的感知能力,是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把握,具有更大的悟性。

直觉的猜想,往往是科学发现和美的创造的起点。

然而,现行的语文学科教育中,学生接受的大多是知识条文,文学概念。

儿童时代那种整体知觉的内心世界往往被与之互不相干、互不一致的东西所代替。

在常规教学中,往往把阅读教学确定为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把讲授课文归纳为对人物形象和景物的分析,把原有可以把握的整体形象支解开来,这些做法都会扼制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

2.4培养美好的情操情操,简言之,就是情感和操守,这是由情感和思想综合起来的,不会轻易转变的心理状态。

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渗透在其他的心理之中,又是审美心理的渗透。

情感往往同个人的要求、愿望、理想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而又具有个体性情感还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具有易变性。

小学阶段学生的情感不够稳定,操守尚不坚强,情绪极易冲动。

因而,以美育人,以美怡情,培养高尚美好的情操,是语文学科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语文学科美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坚定的意志。

第三章语文学科审美能力培养的方法语文学科美育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完成的,教学美、教材美、教师美都要通过教学活动得以实现,这是语文学科美育的基本途径。

在语文审美感受能力培养的方法方面,我做了以下探讨:3.1创造美的氛围“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校园、教室的环境自然应该美化,但这只是静态的美。

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和美感的诱发者。

在教学活动中,语言美则是中介。

语言取决于教师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取决于对教材透辟的理解,教学中,教师或娓娓道来,或抑扬顿挫,都是情不自禁、油然而生。

美育不同于别的教育就在于它是一种自由的形态,通过“寓教于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

所以一进入课堂就要精心营造美的氛围,抓住学生的心灵,爽其心、悦其目,使之情感上产生共鸣。

例如在学习《秋魂》这篇课文时一位老师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效果诵读课文:在多媒体的辅助下,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如诗如画;亮丽的秋景中,累累的果实低垂枝头,广袤的田野色彩缤纷,飒飒秋风吹舞树叶,……富含感情的朗读和这些精美的画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学生迅速进入了美的氛围,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审美兴趣,激发出强烈的创新欲望。

3.2加强朗读,诱发情感默读是个体活动,侧重于识理,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便于阅读者思考,发现问题。

在这个意义上讲,它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美的形态。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象,感受作品意境并能引发群体效应;同时,朗读也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诱发通感,起到培养审美感知能力的作用。

听别人读,可以自觉的进行审美判断,真切的感受到作品的情韵和气势,产生共鸣,受到感染,怡情怡性,自觉接受语文教学。

3.3直观效应,激发情感语文教材是由语言材料建构而成的。

语言就其总体作用而言,可分为两类,认识性语言和情感性语言,语文学科美育在一般情况下凭借情感性语言进行,这一类语言不只包括形象描写语言,而且也包括议论抒情语言,“寡情即无鉴赏力”,激发情感便是美育的主要中介。

对于小学生来讲,图画或实物促使一种与某种审美不只是模仿或再现,不是某种情感状态的完整结构呈现出来,图文相辅,直观效应将产生更大的审美教育作用。

3.4由境入情,发挥联想王国维曾说过:“一切境语皆情语也”。

可见,情与景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在这方面,通过赏析课文,着重于以审美的眼光从不同的层面上挑出美的亮点,深掘它的内涵,使学生步入课文所构筑的时空,体验和探索作者“寓褒贬,别善恶”的本意,从而使学生不仅在情绪上受到感染,在感情上乐于认同,而且在思想上、理智上也能跃上一个更高更新的境界。

比如,在《春》一文中,作者为我们画出了五幅春天美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人勤春早图”。

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一群生龙活虎的青少年,他们在“软绵绵的”嫩草上“坐”、“躺”、“踢球”、“赛跑”,还“捉迷藏”,尽情享用美好春光,作者把自然之春和生命之春融在一起,多么优美而蓬勃的画面呀!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修辞角度欣赏作者所用的巧妙比喻所展示出的美之韵。

在结尾,作者连用三个比喻“春天象刚落地的娃娃”,突出春天富有生命力的新:“春天象小姑娘”,突出春天欢乐之美:“春天象健壮的青年”,突出春天的创造活力。

这三个比喻,画龙点睛对“春”的内在深意作了揭示,也唤起学生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之情。

这样就通过抓住作者展示的景物之美以及这美景的感人力量,使学生领悟到作者对美景的倾心赞美和对美的生活的追求,让学生领略到景色之美与人的思想感情沟通、融合的意境。

第四章小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意义4.1 语文审美的教育功能语文是一门学科,语文教学有自己特定的性质、目的、任务,从小学语文的学科来说,它是一门“具有交际性的基础工具学科”这里的“交际”指的是语言的理解(听、读)和表达(说、写)。

这样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的目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识字、听话、说话、阅读、作文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审美教育是在学校方针中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等密切联系着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要求我们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发展学生感受美、鉴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并促进他们在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

4.2 语文审美对于人格塑造方面的功能语文审美教育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求“真”向“善”尚“美”的高尚人格,使他们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与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小学生处在童年和少年时代,他们纯真的心灵是渴望阳光雨露,等待撒播的春天的沃土,对于各种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形象和特有的现象都具有很强的敏感和渴望。

我们应该将小学中课时最多、容量最大的语文学科教学作为重要渠道,把美的甘泉引进孩子们的心田,这必将对他们的一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五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体会5.1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小学语文课本中经常出现一美一丑的两种事物或现象。

教师应抓住他们的不同点进行比较,使学生懂得美与丑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例如《美丽的公鸡》一课,讲的是一只花公鸡长得很漂亮,它先后去和啄木鸟、小蜜蜂、小青蛙等比美。

啄木鸟忙着给树治病,小蜜蜂忙着去采蜜,青蛙忙着去捉害虫,它们都不跟公鸡比美。

公鸡不明白为什么,去问老马。

老马告诉它: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还要看能不能帮助人们做事。

公鸡听了老马的话,再也不去比美了,它从此以后每天早起给人们打鸣报晓。

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好教材。

教学中可以进行两次对比:一是爱夸耀自己美的公鸡与爱帮助人们做事的啄木鸟等比一比,看谁的行为美;二是将公鸡以前和以后的表现比一比,看什么才是真正的美。

这样对比,对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5.2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形象思维是人类主要的思维方式之一,它的整个思维过程都离不开具体形象,而想象则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

美感中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的和谐统一是在想象中实现的。

小学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

因此,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要交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如观察一幅少先队员在山坡上植树的课文挂图,引导学生根据画面内容和已有的社会生活常识,想象当时的季节、天气、环境和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等。

5.3 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炼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5.3.1推敲传神的词语一般的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他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

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到:“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的特别的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的写出树叶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的栩栩如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