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论文

合集下载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中学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它几乎涉及了美的各种领域,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美的风姿。

怎样引领学生发现美、感悟美,进而在生活中创造美、表现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采取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接触美、发现美1.精心设计导语,创造引人入胜的审美情趣“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如其分的导语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课文内容上,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结合课文内容和特点,设计一段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带领学生在新奇美妙的艺术享受中步入审美的殿堂。

如学习《雨霖铃》时,我是这样开场的:人生匆匆,聚散不定,生活中总是充满了离别的苦痛,这苦痛触发了诗人们的才情。

屈原说:“悲莫悲兮生别离”;南北朝时作家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国破家亡后的李煜更是写下了沉痛的诗行:“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今天我们学习的柳永的《雨霖铃》就是一篇写离愁别绪的佳作。

这样的开头,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领进美的境地。

2.利用多媒体,化抽象为具体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把文字符号转化为真切可感的直观形象,利用各种途径唤起学生的审美直觉,激活学生的审美情感。

如讲授《胡同文化》时,我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选取了有关北京老胡同的照片,播放了《前门情思大碗茶》的歌曲,展示了北京胡同的风貌,通过真切可感的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让学生体会到了北京传统文化的魅力,吸引很多学生迫不及待地投入到了课文的学习中。

二、激发感情,引领学生感悟美、鉴赏美1.利用美读激情课堂教学中,教师高水平的朗读,读出节奏,读出语调,读出感情,读出意境,可以把学生带到美的境界中。

以情感人,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让学生感受美的内涵。

高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摘要:审美对每一个人来说,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审美的过程中,一个人的灵魂可以得到有效的净化。

语文课不仅要关注教学程序的流畅,学生语文知识的扩展,理解能力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情操的陶冶。

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学契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热爱美、追求美,成为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的社会新人。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综合性基础学科,其工具性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为目的,其人文性则以陶冶学生的情感生命为指归。

审美素质是构成社会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与科学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文化素养体系。

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提倡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这是语文教学的固有要求,并不是外加的任务,而是要以此为先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素质发展的潜能,从而实现语文素质教育在素质培养方面的整体目标。

一、从汉字的审美教学入手,培养品文审美情趣作为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汉字,具有它独特的魅力。

一个个汉字就是一幅幅画面,让人一看就能感受到美之所在。

汉字结构具有和谐的对称美,如“从”,一人在前,一人在后跟随,谓之“从”,这种独特的对称形式,给人产生审美的愉悦感。

同时,汉字是一种以线条为基本组成部分的文字,线条组合具有丰富性和稳定性,这也决定了汉字造型的灵活和稳定。

有的灵活之中显得稳重,有的对称之中表现和谐。

汉字还具有形象意境之美,如大家熟悉的“龙”字,中国很注重崇拜龙图腾,在草书中的龙,就是一条张牙舞爪飞腾的巨龙的形象,意境深远,学生可以透过这个飞腾的龙字,看到古代的先民们的精神崇拜和中国古老且意蕴深邃的文化。

正由于汉字的独特性,才产生了众多书法家,从而也使汉字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

教师在教学中,可从汉字的审美教育入手,要求学生写字时写好笔画,搭好字架,这样学生写出来的字就端正、美观了。

二、从文学的角度提升感性审美文学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语文审美教育论文

语文审美教育论文

语文审美教育论文一、用审美的眼光观照语文教学罗丹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张开审美的慧眼,语文教学的每一因素,无不放射着美的光华。

(一)教材是美的载体用美的眼光观照语文新教材,它简直就是一本美的画册。

首先,从选文的思想内容看:1.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美:古长城、大青山、滕王阁及泰山日出的雄壮美;长江、黄河的波澜壮阔美,内蒙古草原的辽阔美……可谓美不胜收。

2.人文精神的美: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赵武灵王革故鼎新,王昭君申明大义,远嫁塞外,马克思、恩格斯领导全世界无产阶级砸烂旧世界……3.真挚的人情美:《与妻书》中丈夫对妻子情深意浓,《我与地坛》中母亲对儿子牵肠挂肚,《陈情表》中孙子对祖母至孝至诚,《与元微之书》中朋友两厢思念,《祭妹文》中兄长对妹妹的死更是撕心裂肺……其它诸如儒家思想中的仁政美,乡村田园的生活情趣美……不再一一列举。

其次,语言形式的美,如鲁迅、钱钟书的幽默讽刺美,孙犁、朱自清的清新自然美,庄子的汪洋恣肆美等,不胜枚举。

再次,“写作训练”的要求中也注重了审美因素。

如:“写出人物的个性”(个性美)、“写出事件的波澜”(跌荡起伏的美)、“写出景物的特征”(独特美)、“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条理美)、“生动形象的说明事物”(生动形象美)等。

总之,新教材到处充溢着审美因素,学生在这个美的艺术天地里徜徉,就会在审美愉悦中获取真知和思想。

(二)教师是美的点示者,学生是审美的主体我认为从审美的角度出发,教师应该是个导游,既不可以代替游客观览那美好的自然风光,又要让游客知道哪儿最美,得到最充分的享受。

(三)教学过程是美的组合教学过程的设计看起来似乎是个形式的问题,其实是个教学思想的问题,教学思想落后,琐碎地肢解课文,学生无兴趣,教师拍桌子,抱怨学生蠢笨,启而不发,那就无所谓教学过程之美。

二、用审美的思想指导语文教学(一)从学生的审美直觉出发是加强语文教学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首要因素我们反思一下,原来的教学大都是重理性轻感性,学生的喜怒哀乐湮没在教师的宣讲之中。

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在中、小学教育中,一说到审美教育,人们就会联想到音乐、美术课程,其实,语文和审美教育,尤其是语文课程中文学教学和审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

我认为:语文教学,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的重要的环节。

语文教师,应当成为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审美感情和高尚情操的美育工作者。

语文课程中有许多文学作品。

文学可以是某种政治思想和倾向的传者,但文学首先必须是文学。

否则,文学作品就成了某一抽象的政治概念的演绎,成了缺乏生气的,没有血肉的冰冷的“论文”,死的图式或比喻,而不是表现现实的活生生的镜子。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讲文学当然要将语言,但决不能因此而离开作品本身的剖析,孤立地讲字词句。

否则,将变成枯燥的说教,乏味的条条,支离破碎的知识。

就现代中学生而言,我感到他们对文学懂得太少了。

拿一篇他们学过作品,让他们分析,他们就背书似的讲开了,一时代背景,二主题思想,三段落大意,四写作特色------,问他们有何艺术上的感受呢?不清楚,理由是老师没讲过!我并不反对这样“一、二、三、四”,问题是这个“一、二、三、四”成了一个“套数”、“模式”,这样就把文学作品的味道和独创性抹煞了。

文学是感情的领域。

文学只所以美,主要就在“情”字上,净化人的感情,培养人的情趣,陶冶人的性灵,美化人的灵魂和情操,这些应是文学作为美的教育可以达到的基本方面。

文学的功能,主要是凭借界艺术形象以情感人,文学的美,渗透于它独具的“诗意动情力”之中。

文学“增人感”,也能“启人思”。

优秀文学作品对人生总有新观察,新的体验,新的发现,然而这一切是由“增人感”来实现的。

而我们的文学教学中,重在说“理”,很少言“情‘,甚至“情”“理”分家,有“理”无“情”。

殊不知,不言“情”,不能触及人的感情世界,是无以谈文学的,也就不可能通过文学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的。

看来,文学的美感教育,应当是通过艺术欣赏的途径,教人鉴别: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喜,什么是悲?什么是崇高,什么是卑鄙?什么是和谐,什么是矫揉。

审美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论文

审美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论文

审美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摘要:审美是人的高级精神需要之一,美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阅读课文,分析内容,说写训练等各种形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

关键词:审美教育;高中语文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284-03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审美是人的高级精神需要之一。

人们除了在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进行各种美的创造外,还要通过审美教育,实现自身的美化。

审美教育是以美和美的形态,主要是以美的知识和艺术使接受对象在情感上得以陶冶,在人格(人性)上得到完善的教育。

语文作为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美学理论和美的现象,实施审美教育,以陶冶学生的感情,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能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

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

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而且,纵观整个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其教学内容就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

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

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进行审美教育的天地,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我们指明了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方向。

那么,如何凭借这一巨大的美学资源优势,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略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不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努力寻求正确的方法,从不同角度,采用多种途经将审美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使学生在美的感染中学好语文知识,通过对学生的美育教育,使其自觉地把美育和智育、德育联系在一起,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在受到教育之中发现美、创造美。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

美感起于形象直觉。

语文课的审美教育源于作品的语言,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

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

例如,《风景谈》一开头,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是一幅“沙漠驼铃”的画面,望不到边际的沙漠“白茫茫一片”,发着“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黑点”,逐渐变成“黑线”,微风送来铃铛“丁当,丁当”的“柔声”,“昂然高步”的驼队排成整齐的方阵,加上那“长方形猩红大旗”与那“苍茫”“寂静”的沙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庄严、妩媚”的感觉。

我们可以抓住以上这些词语从色彩、感情、声音及动静变幻去指导学生感知形象,从中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及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力,进而理解“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深层内涵。

二、培养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

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和“回忆和联系”。

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

课堂教学审美教育探讨论文

课堂教学审美教育探讨论文

课堂教学审美教育探讨论文课堂教学审美教育探讨论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基础知识的传递是密不可分的,学生思维活动过程中应当有机地渗透审美教育。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课堂教学审美教育探讨论文,欢迎来参考!摘要:高中语文课堂的审美教育非常重要。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就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的情趣,从而使得学生的感知美和发现美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地提高。

教师必须不断地积极地投入到审美教育的工作之中,使得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还能感受到美的熏陶,使得高中学生能够得到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审美高中语文教学不仅需要传授给学生语文知识和学习语文的技能,还应该更多地培养学生陶冶情操的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美的熏陶,感知审美教育,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十分重要。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现状和成因由于高中教育存在很大的特殊性,因此,许多教学工作主要的重点总是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面,同时,学生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也把更多的经历放在语文知识的学习当中去。

所以,学生对于审美教育的重视度十分不够。

在大多数的高中生眼里,美往往就是指外表上的美丽,对于这种审美的人是十分片面的。

但往往因为这种对于美出现的片面的认识,就可能导致大部分的高中生对于外表的华丽盲目的追求,对学生长期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1.家庭因素大多数的家长往往觉得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学就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前程。

因此,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大部分的.人大多把语文学习仅仅当作一个文化课的学习,对于语文学习的过程重点也没有掌握。

从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文字练习,做很多的语文试卷,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法来帮助学生拿到高分,使得学生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教育几乎不存在。

这种现象的存在,就使得孩子的审美教育不能提高,使得高中生盲目追求潮流,审美观念严重缺乏。

2.学校因素作为高中生教育的摇篮。

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即使是一些说明文,也写得趣味盎然,引人入胜,隐含着作者的审美情趣。

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强烈浓郁的抒情色彩和优美深邃的意境,这些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

需要教师吃透教材,发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注重审美情操、品格情操的熏陶与培养。

即采用何种办法去熏陶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一、赏析词句,品味语言美。

各种体裁的文章,其语言都独具特色。

教学时,我们可透过课文优美语言的本身,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揣摩,品味语言美;通过优美的文辞,让学生审视高远素雅的画面,产生对自然美、风光美的热爱,激发他们对祖国河山壮美而喜悦的感情。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暮江吟》中描绘了深秋季节傍晚江上的幽美景色,诗人用珍珠比喻露珠,用玉弓比喻新月,不但贴切传神,而且创造了一个清新、幽美、静谧的境界,沁人心脾。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形象地写了出来,同时也透露出诗人深切思念家乡之情。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自己去找,,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体会、去品尝。

?人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

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情感可以感染、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

因此,教师要用爱憎分明的感情,真挚的语言和恰如其分的表情动作,去扣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使深刻的道理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在导入本课时我饱含激情地说:“为了把这些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为了给中国人报仇,有许多英雄抛头颅,洒热血。

其中就有五位英雄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当学生们看到五壮士跳牙的那一瞬间,我又对学生们说:“虽然五壮士跳下了万丈悬崖,但他们奋勇歼敌,英勇跳崖的壮烈场面却永远留在我们的脑海里,他们那热爱人民,仇恨敌人,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激励着无数革命战士跑头颅,洒热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虽然不断地进行改革,但以传授知识为主要
内容的唯理性教学模式及按“知识点”的条条框框和思考题逐一分
析、解答、落实的应试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对文章美的直觉感知和
体验,不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感受到美的魅力。如何扭转这种不良
现象,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塑造、建
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而学生的审美心理的建构是要通过审美教
育来实现,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
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一、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朱光潜说:“美感起于
形象直觉。”
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
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
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
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
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
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
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例如,《风景谈》
一开头,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沙漠驼铃”
的画面,望不到边际的沙漠“白茫茫一片”,发着“微微的白光”,
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黑点”,逐渐变成“黑线”,微风送来铃铛
“丁当,丁当”的“柔声”,“昂然高步”的驼队排成整齐的方阵,
加上那“长方形猩红大旗”与那“苍茫”“寂静”的沙漠形成了鲜
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庄严、妩媚”的感觉。我们可以抓住以上这
些词语从色彩、感情、声音及动静变幻去指导学生感知形象,从中
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及人们战胜大自然
的伟力,进而理解“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深层内涵。
二、培养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
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
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恰当地
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
接”和“回忆和联系”。
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
在两种突然同时迸发的意识内容a和b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
唤起另一种内容。”这种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联想的结果
是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
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
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
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
了。
一篇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很多,教学中宜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中心
主题的,反复出现或突出表现的主要人、景,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
情和审美意识焦点的“情结”,诱导学生阐发、品味。所以要充分
利用课本提供的“思考练习”,设置想象、联想的阶梯。如《荷塘
月色》第二题:“作者是抓住荷塘月色的哪些特点来写的?……并
联系写作实际说说如果不这样写,还可以有怎样的写法,效果会怎
样。”这是指导和提示作想象和联想操练的,施教者可以根据题目
设计出各种有益于想象、联想的训练台阶,使学生得到发生想象和
扩展联想的实践锻炼。
三、培养审美情感及审美理解能力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
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
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好妄;有的鞭扯落后,有的鞭挞黑暗……
这些丰富多采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去
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
世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读苏东坡的意境开阔、
场面宏大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时间流逝,
世事沉浮的怀古之幽情,就必须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
深层,把“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人道是三国周
郎赤壁”联系起来,同苏轼当时被贬黄州不得志的思想情绪联系起
来,体会作者对雄姿英发的周瑜建功立业的敬慕,体会作者感慨今
昔,由物及人,由人及己,抒发“人生如梦”的心理历程,由此而
获得自己的审美感悟。
当然,情感的输送除朗读外,还表现在其他一些方面,如老师的
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讲课的语言风格等,饱含情感的东西对学生
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当然,以上所谈的审美感知、想象、情感与理解并不是各自独立
的、泾渭分明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美的具体性和美感
的情感性,决定在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时候,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
和知识积累去进行联想和想象,以丰富审美对象中包含的情感因
素,使学生理解美的形象所展示的意义,明确美的情感所蕴含的理
性。当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这些心理要素结合起来,并达到自
由协调的状态时,一个审美感受、领悟、体验系统,即审美心理结
构也就组合而成了。这时愉快的审美体验也就产生了,在这种状态
中,不仅学生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学生的人格修养也
能得到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