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试论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

试论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其通过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进行引导,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有着独特的渗透作用,既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又能提升语文素养。
本文将探讨审美教育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并探讨其意义与作用。
一、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践1.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和感受优秀的文学作品、诗歌、散文等,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美的存在。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借助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手段来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感受的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的问题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中的美的元素,如形象描写、唯美的语言、情感的抒发等。
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其能够主动去感知和欣赏美。
3.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在于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通过欣赏文学作品,可以提升对语言的敏感性和表达的能力。
在解读文学作品时,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注意到语言的表达方式、词语的搭配和结构的合理性,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作用1.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语文是一门情感教育的学科,而美是情感的来源之一。
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使学生能够通过欣赏文学作品来感受、理解和抒发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和理解情感,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积极的发展。
2.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欣赏文学作品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通过阅读优秀的经典作品,可以使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背景、历史等,从而增加学生的文化内涵。
这样培养学生的广泛知识面和多元文化视野,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一、审美教育的意义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的教育活动,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审美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动力。
它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他们的感知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
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判断力和表达能力。
审美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1.引导学生培养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了解和了解语文学科的价值和意义。
2.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音乐会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和欣赏各种艺术形式。
3.设计丰富多样的语文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1.加强对课外文学作品的学习和欣赏,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设计一些艺术性的活动,如诗歌朗诵、文学创作、语文演讲等,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美术创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美术创作,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三)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1.通过教学材料和多媒体无形式,给学生展示各类艺术作品,如文学作品、音乐作品、舞蹈作品等,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
2.组织学生进行对艺术作品的评论和分析,培养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批判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艺术欣赏活动,如观看音乐、舞蹈等表演,参观艺术展览等,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感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教学手段,设计出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美的力量,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语文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审美教育则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拓展文化视野、培养审美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进行探讨。
一、注重文学作品的选材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阶段,而文学作品是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选用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不仅要注重作品的情节和内容,更要注重作品的语言之美、形式之美和意境之美。
通过精心的文学作品选材,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美的力量,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二、注重课文的解读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文是学生接触语言文字的主要途径,而对课文的解读不仅是对知识点的理解,更是对美的感悟和审美情感的培养。
在课文解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词语的解释和句子的分析,引导学生品味文字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语言的美感和意境的深远。
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和思想,从而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三、注重诗词歌赋的传承诗词歌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对诗词歌赋的传承。
教师可以精心挑选一些优秀的古诗词,让学生在朗诵中感受古人的情感和审美追求;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诗词创作,让学生在创作中体会到诗词的美感和表达情感的力量。
通过诗词歌赋的传承,可以让学生在审美实践中体验到诗词之美,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注重美术作品的欣赏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局限在文学作品,还应该涉及到美术作品的欣赏。
美术作品是审美教育的另一种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美的世界。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欣赏一些著名的美术作品,让学生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背景和艺术作品的内涵,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审美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阅读兴趣,以及启发情感。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并启发情感。
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而且也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关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融入审美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探讨。
【关键词】审美教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综合素质、审美能力、阅读兴趣、情感、融入、全面发展、研究方向1. 引言1.1 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提升其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能力。
通过审美教育,学生能够更加细致地感知和理解文字、语言中蕴含的美,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领会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意蕴。
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兴趣,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愉悦感,从而增强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通过审美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情操,提升其审美观念和审美品位,从而使其在生活中更加细腻、完整地感知和欣赏美的存在。
将审美教育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还可以为他们的综合素质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1.2 研究背景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已经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认识到审美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影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学生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知能力,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
目前国内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的探讨。
本文旨在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从而探讨如何有效地融入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学的重要性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学的重要性探究1. 引言1.1 审美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审美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提高其审美水平和文学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正在逐渐形成和发展,注重审美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增强其文学修养、提升其综合素质十分关键。
通过审美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感受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提高对语文的关注度和理解能力。
审美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丰富其精神世界,提高其人文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审美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还可以促进其全面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审美眼光和文学情怀的人才。
审美教学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更体现在学生的人格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上。
【2000字】1.2 审美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审美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对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
审美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更加专注和投入。
通过审美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境,感受到美的力量,从而提高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审美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审美教学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创造力,使他们成为有思想、有情感、有文化底蕴的现代人。
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学的重要性,并分析审美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通过深入了解审美教学的概念和内涵,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审美教学,以及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
我们还将探讨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重要性,以及加强小学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
通过研究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可以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学的重要性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学的重要性探究一、引言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会阅读、写作和表达,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实施。
二、审美教学的重要性1. 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审美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让他们在课堂上领略优美的语言、美妙的音乐和动人的文学作品,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
通过对于文学作品、音乐、绘画等艺术品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和欣赏,提高他们的审美情感,使他们的心灵得到滋养。
2. 提高语文素养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文学作品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拓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修养,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审美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发他们进行跨学科的思维和创造性的思考。
通过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学的实施1.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老师可以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供学生欣赏和感悟。
除了教授文学常识和知识外,还可以通过古诗词赏析、绘画作品欣赏、音乐鉴赏等形式,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接触文学艺术,感受到美的力量,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
2. 整合跨学科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整合跨学科的教学资源,引入科学、历史、地理等不同学科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全面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拓展他们的知识面,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的发展。
浅谈小学语文审美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审美教学摘要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着本质的统一性,它们实在是一对同胞兄弟。
在语文教学中,把审美教育融入其中是顺理成章之事。
关键词审美教育选择性同一性审美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培养人、美化人。
高尔基说:"美化人,赞美人是非常有益的。
它可以提高人的自尊心,有助于发展人对自己的创造力的信心。
此外,赞美人是因为一切美好的有社会价值的东西,都是由人的力量、人的意志创造出来的。
"鄱开语文课本,无论是应用文体,还是文学作品无不与人的美化有关。
可见,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着本质的统一性,它们实在是一对同胞兄弟。
在语文教学中,把审美教育融入其中是顺理成章之事。
语文课好教也难教。
寓教于乐,趣味无穷,教师乐在其中,学生百听不厌。
大凡称得上优秀语文教师的,没有一个不是在充满乐趣的氛围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
所以,寓教于乐是语文课的优选手段,而它正是审美教育的基本特征。
首先,审美教育有感性的吸引力。
审美对象的形色声味等因素按照一定的艺术规律组合起来,直接给审美主体以感性的刺激,从而激发审美主体的审美欲望。
其次,审美教育有情感的感染力。
由此可见,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息息相通,这自然构成了二者教育手段的同一性。
审美教育内容的选择性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审美教育内容,每一篇课文就是一个审美对象抑或审美过程。
它为教师对学生施以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也正因为语文教材中审美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又决定了在实施审美教育时内容上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一、用自然形态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作家描摹山川河流、名胜古迹、花鸟虫鱼,都能状形表味,绘声绘色,这是作家的审美体验。
读者阅读这些文章见形品味,闻声见色,则是对审美客体的间接审美体验。
在这两种不同的审美体验中,自然景物的形色声味始终是审美过程中的情感载体和关照物质地。
语文教学中就来能忽略这些审美客体对学生造成的审美感受。
从审美教育的角度出发,教师的教学不应该仅以"作家如何如何写得好"为重点,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祖国河山是多么多么美",进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巨大的感人作用,语文教学贯穿审美教育。
可以使语文教学充满情趣,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这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心性,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美育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心性,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美育内容,那么,我们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审美能力呢? 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绪。
学生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通过感知,形成表象。
语文教师就是要用作品形象的可感性、直接性,抓住形象的分析,感情的熏染,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开作品所描绘的生动画面,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他们感知美、热爱美。
如(《林海》一课,教师要紧扣“亲切与舒服”,围绕“景”与“情”,引领学生在“林海”中欣赏、邀游,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通过对“岭”、“林”、“花”一幅幅画面的讲述,使学生感受到“岭”的温柔,“林”似大海,“花”美得醉人,并辅以有感悟地朗读,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也自然会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其次,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绪之后,就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准确地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
由于美的事物是由美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所以,要认识一个具体对象是美是丑,不仅要观察它的种种表象,更重要的是剖析它的内在本质。
《背篼》课文中的山里孩子,论外貌,我们这里的孩子起初认为他不美,可是论行为呢?他把采集的野柿子给了邻家小弟弟,把一小捆药材交给爷爷,想自己积攒学费,他善良、勤劳。
大家通过与他比较,认识到他的行为是美的,他的心灵更美。
再者,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了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发展学生表达美的能力。
通过阅读、分析,学生加深了对作品的艺术美及作品再现的生活美、自然美的认识和理解,受到了美的感染并和作者感情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指导学生作文,运用语言文字去表现美的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深圳镇中心小学王文行语文教学不仅要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还要有文化的传播,更要有审美的熏陶。
大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
”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朱潜说得更明白:“美育具有三种解放功能。
一是情感的解放,二是眼界的解放,三是自然限制的解放。
”美育就是将人最大限度地从动物中解放出来,升华到一个无限美好的自由王国。
审美教育是指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育。
它反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求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并使学生具有发现美的意识,促成学生自觉的爱美意识,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兴趣。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因此,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进行美学知识的渗透,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任务.每一篇文学作品无论在语言上,意境上,形象上,甚至在结构上都充分表现着美,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自觉地挖掘教材中美的语言,美的形象, 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在阅读教学中, 让学生去感知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韵味及审美理想. 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美好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素养,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去认识美,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美学素养, 让“美”从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放飞。
那么在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如何让学生去体验美呢关键是如何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样他们才能正确的审视文章中的"美",感知文章中的"美".别林斯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作品是一个美的宝库,所在皆有,俯拾即是,作为古今中外"现实生活反映"的每一篇文章在内容上都有无数"美"的因素,负载这些内容的形式都是姿态纷呈的"美的形式".但这些美的因素并非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像欣赏美术,音乐那样直接获取美的愉悦,而是隐藏在形形色色的"内容"和"形式"上,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所以要给学生一双审美的眼睛,同时还要凭借这一巨大的美学资源优势,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并通过自主阅读,分析内容,说写训练等各种形式,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敢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这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用眼睛去观赏美美感首先来自于对事物形象的直觉感知,通过看,使美的形象更加明确、具体,不仅给人的印象突出,而且给人以精神愉悦。
1、利用课文插图欣赏美插图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年级越低,插图越多。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插图由于颜色鲜艳,形象生动,使学生强烈的情绪感染,达到显著的审美效果。
如九册《小桥流水人家》一课,描写了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
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
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
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
课文是按小桥、流水、人家三部分来写的,我就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感受河水绕着村子缓缓地流着那种优美恬静的感觉,体味美丽的随风起舞的柳树,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画面中感受美、欣赏美,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描绘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恰当地运用图片、投影、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欣赏美恰当地运用图片、投影、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教材内容转化为视觉形象,使学生觉得生动、真实,如身临其境。
如《鲸》一课,我制作了课件,以神秘变幻的海底世界,鲸进食、睡觉的样子在学生眼前展示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再配以教师精彩的讲解,让学生在直接用视觉感知的基础上,充分了解鲸,从而收到更好的审美效果。
二、在自主阅读中充分感受美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作品为主的,所以作品内容则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而自主阅读文本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1、激发美的情趣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为其接受机制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诱发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其中.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而自主阅读必须坚持"自读自悟"的正确取向,并在感悟自得的过程中培养语感,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创造.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中教师以"读"为着眼点,使学生由读生疑,由读求悟,由读生趣,由读生情,而教师的引导就是重要的桥梁.实践证明:自读文章是激发情趣的关键和前提.通过读,文章中的美学意蕴得到了初步的揭示,美学价值得到了相应的开掘.2、树立美的意识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以后,潜移默化逐步确立起来的.教师要分外珍惜,精心呵护,要在阅读范文上下功夫,花气力.阅读范文既有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更有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如前者是导径的灯,后者则是寻路的杖.学生在寻路之时则能把教材中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童话故事,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体味出作品的美感,从而进入作品中特定的意境,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发现美,感受美.3、增强美的感受朗读不仅要再现文章的情境,更要能深刻体会文章的情感,只有真正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学生正值一个初步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内心世界一刻也不会平静,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因势利导,使其从作品中吸取营养,产生爱心,升发美感.比如课文《春》,教师通过舒缓,欣喜的语调,再现了坚韧的青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璀璨的春花等形象,使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景. “读”美,即我们平时所说的美读,是指灌注了充沛饱满的感情,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朗读,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美读极富节奏感和旋律感,以声传情,将文学中的情感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以此来打动听众,给人带来审美愉悦。
a、读出音乐美小学语文课本的大多数课文,读焉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如《桂林山水》的文字描写音调优美,三个“啊”字,赞美之情倾泻而出,“奇”、“秀”、“险”三字,音高而不重,读来节奏鲜明,顿挫响亮,使美一直渗透到人的心灵深处。
又如《小小的船》中“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等句,因用了形容词的重叠形式,读起来有一种音韵美;又如对偶句“房前花果香,屋后树成行”,读起来富有一种对称美,从而使学生从朗读中感受美。
b、读出意境美加强朗读训练,体会作品独特的意境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书不厌百回读。
好的文章需要多读,让学生在优美的朗读中,细细品味作品美的意境。
例如《曼谷的小象》一课,文章一开头就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派美丽的景象,在这都市的郊外,景色色彩绚丽,气氛宁静平和,空间开阔而又充满生机。
文中对晨雾作了生动的描写,“淡紫色的晨雾”“橘红色的晨雾”“金色的晨雾”,晨雾的奇异色彩给人以无限美好的遐想,对于这些不用过多讲解,而应让学生用轻柔舒缓的语气、明快的语调反复朗读,从而唤起他们的想像,使他们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美好意境中,融入美的氛围中。
c、读出情感美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是作者的真情流露,朗读时要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去把握作品中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情感,以作品美的情感打动听众,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获得情感得以宣泄和净化后的轻松愉悦。
如课文《凡卡》写得生动细腻,感情真切,读来催人泪下。
为使学生进入语言所描绘的感情氛围中,可以借助各种形式的读,以读激情。
通过指导,让学生在动情的朗读中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增添悲剧感人的力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用耳朵去聆听美“听”,首先要求师生都坚持讲普通话,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同时,“听”能获得美的信息,给听话者带来审美享受。
小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文章,都含有生动的艺术语言,从各个方面反映了美好的事物和人们美好的心灵。
可见,利用小学语文教材进行审美教育是得天独厚的。
1、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中感受美朗读中教师的范读,以音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来抒发文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音美和语感美,由此形成深刻的印象,产生积极的学习欲望和良好的心态。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回忆她的老师将《满江红》读得“出神入化,语调十分感人”时,“一室寂静无声,我们全班同学都被深深地感动,他课上完,学生也能流畅地背诵了。
”这就是学生从教师成功的范读中感受到的美的力量后产生的优良效应。
2、听音像资料感受美专门为指导课文朗读所录制的磁带更是学生朗读的优良范例。
学生通过欣赏磁带中的朗读范例能更好地体味课文所描写的意境和情感。
3、听同学优美的描述感受美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利用已有生活经验课文中的情境,让学生在倾听同伴生动的描述中感受美。
如教学三册《下雨》一课时,让学生说说小宝、小玲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激发学生乐于助人,知道关心别人、乐于助人是一种美好品德,从而自觉指导自己的行动。
四、在深入阅读分析中正确鉴赏美语文作品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如颐和园的优美,白杨树风格的崇高等等.教师通过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1、抓住美的语言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如《春》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春景图画,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浓浓的喜悦,当教师讲析到这段文字时,一幅光彩相间,色彩分明,充满生机的春天的景象显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语言的中介使他们感觉出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激起了活跃的想象,升发出喜悦和满足.这正是美的语言产生的奇妙效果.2、抓住美的形象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作品中所展示出的往往是使人身临其境的风景,或有血有肉的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如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严守纪律的邱少云,聪明可爱,机智勇敢的雨来等.抓住人物形象,并深刻体验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情感,细心揣摩,反复品味,必能使学生作出富有情感的审美评价,从而使审美鉴赏跃上一个新的台阶.3、抓住美的意境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实践证明,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如初中课文《春》的重点就是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要让学生想象出那春光明媚的春天,小孩,老人,男女老少在春天里的活动,然后在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想,你可曾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意境,于是作品的艺术美唤起了学生心中生活美的回忆,从而加强了对《春》作者创设的意境的理解.我在教授古诗鉴赏时,有个学生给我写了这么一封信上有这么几句话:“您知道吗?自从这个学期开始,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古人的诗词以及现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