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美育,即审美教育,也叫美感教育,是一种形象教育、情感教育。
它借助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等美好事物陶冶感情.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而且在人的精神面貌上也受到了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内容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作为语文教师应重视和突出语文教学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发展学生的想像和创造力,让学生在语文课的有限时空中得到美的陶冶、美的净化,领略美的魅力,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素质。
那么,浯文教学如何进行美育渗透呢?1.应注意挖掘教材的美.懂得欣赏美和感受美1.1道德的美。
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通过描写母亲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纱、挑水、和气待人、救济穷人等日常小事,体现了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苦人民中的一员”的本质特征:勤劳俭朴的品质、宽厚仁慈的美德、坚强不屈的性格。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纬线,把这些典型事例巧妙地编织起来。
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构成一曲弘扬中华”女性”美德的颂歌。
1.2图画的美。
主要体现在说明文中。
如《苏州园林》、《桥梁远景图》等,无不从事物的构造、用材、做工、雄壮等等方面向人们展现这些建筑的美,给人以雄伟壮观的图画美。
那些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散文也给人以”人在画中游”的图画美的感觉。
如《济南的冬天》、《竹林深处人家》等文章。
2.领略文章的情境美很多文学体裁都需要描写环境。
一般说来.怍者在描写环境时都会带上他观察世界、感受世界的个性特点。
在这里,我们把文学作品中描绘的环境称之为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透过文章语言的具体意义.再参照自身的生活经验:这样日然而然就会在想像中加以补充,而形成一种”完整情境。
3.感受文章的人格美人格美是社会美的核心。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
”在社会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美,主要通过社会性的人表现出来。
特定身份的人物反映特定的社会生活层面;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人物折射出来的审美因素也有各自的时代特征和美学内涵。
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

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审美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重要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就从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和写作活动等方面,介绍一些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
一、课堂教学1. 创设艺术氛围:教师可以布置课堂环境,如挂上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图片或名言警句,定期播放音乐等,使学生感受到艺术的氛围,增强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2. 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并通过精彩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艺术魅力和美感。
也可以通过课堂演讲、朗诵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的文学作品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3. 组织课外剧社和朗诵队等艺术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艺术活动,如课外剧社、朗诵队等,让学生通过表演和朗诵等方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也可以邀请一些文学名家或艺术家来学校授课,与学生进行交流,激发学生的艺术感知和创造力。
二、课外阅读1. 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学生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往往来源于他们所读的书籍。
教师可以提供一系列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名著、诗歌、散文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2. 引导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读书分享,让他们可以通过朗读、演讲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于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学生在阅读时,需要一个安静、舒适和有趣的环境。
教师可以布置一个阅读角,为学生提供安静的阅读环境,并定期组织阅读活动,让学生能够尽兴地阅读。
三、写作活动1.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活动,如日记写作、诗歌创作等,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乐趣,并从中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2. 提供多样的写作题材和形式:教师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写作题材和写作形式,如议论文、记叙文、描写文等,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语文教学中如何强化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如何强化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是借助于语言媒介,依靠形象的力量,通过想象和联想以美陶冶学生的性情,启发学生的心智,净化学生的灵魂,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强化审美教育呢?一、加强“美读”,发现美美读是在传统朗读的基础上带有审美欣赏性质的朗读,是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象,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进而发现美。
美读既指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也包括学生自己掌握朗读技巧有表情的朗读。
优美的散文、诗歌,动人的小说,戏剧最适宜美读。
如在指导美读《海燕》时,让学生从神态、乐观、动作三方面体味作者如何塑造海燕,表现海燕的勇敢、坚强、自信。
全文基调深沉有力,朗读时声调宜过高,应张驰相间,时而沉抑低缓,时而昂扬激越,速度加快,表现革命者迎风而上的革命气概,体现一种精神之美。
其次,在美读的过程中,要讲究仪态和声音美。
美读时昂首挺胸、潇洒自如,给人自信、有神采又悦目舒心之感。
如《敬畏生命》和《热爱生命》两篇短文,都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意义和本质的冷静思考,深刻感悟,前文认为生命是“豪华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应读出深沉、凝重、理性的思考;后文认为“生命受到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应读出欢快、高扬、感性的愉悦,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之美。
对于诗歌的美读,要有更高的要求,要建立在比较深刻,细致地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了内容,也就能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感情,然后试着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自然就有抑扬顿挫。
比如《天上的街市》和《静夜》这两首诗,写的是夜空景色,手法也相近,但在情调上还是有细微的差别。
《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繁星满天的夜空,作者引发出的联想和想象是牛郎织女在天街上闲游,这个景象给人的感觉是自由、轻松、令人愉悦的;《静夜》写的则是天上飘着团团白云,月亮不甚明亮,天河被云遮掩的夜空,引起的想象是皎人在天河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这首诗给人的感觉是静谧、辽远、朦胧。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践审美教育是指通过艺术教育和文化活动的方式,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美的事物。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践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小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小学生发现和欣赏文本中的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美感的文本进行阅读教学。
这些文本可以是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也可以是其他具有文学价值的文本。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帮助小学生理解文本中的美,引导他们发现文本中的艺术魅力。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阅读教学中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帮助小学生提高审美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意境,提高他们的想象力;通过分析文本中的语言技巧,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欣赏文本中的艺术魅力,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二、写作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小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小学生发现和欣赏写作中的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美感的范文进行写作教学。
这些范文可以是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也可以是其他具有文学价值的文本。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帮助小学生理解范文中的美,引导他们发现范文中的艺术魅力。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写作教学中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帮助小学生提高审美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写作中的意境,提高他们的想象力;通过分析范文中的语言技巧,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欣赏写作中的艺术魅力,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三、语文综合性活动中的审美教育语文综合性活动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小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综合性活动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小学生发现和欣赏活动中的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结合语文教学实践,作者从审美教育的特点、作用和方法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审美教育的特点1.形象性学生接受知识,往往从具体形象开始。
中学语文教材中描绘了大量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
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描写了济南冬天下小雪的情景:山坡上的积雪,风儿吹动的山头,日落时的融雪。
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美妙的雪景画,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就是以形感人。
2.情感性凡优秀作品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如,《大堰河》的母子情、《背影》的父子情、《藤野先生》的师生情、《过零丁洋》的爱国情等,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以情动人,就是凭借这些强烈的思想感情,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引起学生情感上的震动,进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3.愉悦性语文教学的愉悦性,是以形悦人,以情悦人。
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采用了三个结合和三个调动的方法:三个结合就是把文章和诗、画结合起来,三个调动就是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器官。
导入新课时,我选用了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作为配乐,在乐曲的感染下,同学们沉醉在美的愉悦之中。
我再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进一步调动学生情感,初步沟通了作品情、教师情和学生情。
而后,我抓住课文所描述的对象:荷叶、荷花绘制了一幅彩图,引导学生读文看画,步入画境,体会荷塘月色的美;最后以南朝乐府诗中的《西洲曲》感受作者对美好人生的向往。
让学生感到即是看画人,赏心悦目,又是画中人,仿佛身临其境。
二、审美教育的作用1.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中学语文课本选录的大多数作品,是反映自然、社会、艺术、科学、语言等美的结晶。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美育是培养人的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的教育,通过美育,使人们具有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等,这也就是我们习惯上说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以培养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语文课具有丰富的美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语文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可以说,在学校众多的美育活动中,课堂美育是最重要的活动形式,而在课堂美育中,语文教学又是具有举足轻重的美育途径。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注意语文课在文化学习中的基础地位,却忽略了语文课的美育作用,只把它当成智育、德育的手段,而很少注意它在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及对美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具有的独到价值。
可以这样说,人类对美的信息的获得,对美的欣赏的视线,对美的创造的完成,对美的观念的确立,都与语文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可以说,语文课从内容到形式无不与美学有关,语文课自然也就有了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语文课可以培养人正确认识美的形态。
美的形态多种多样,可以是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艺术美。
而艺术美又包括文学美、绘画美、雕塑美、音乐美等多种形式。
先说自然美,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从徐霞客的《游黄山记》中认识了黄山的奇峰、怪石、云海、劲松,也从徐霞客的《黄山记》看到了大自然中黄山的鬼斧神工之趣,从而认识了黄山的自然之美。
《与朱元思书》中春江的清流幽谷,《风景谈》断壁残磨的“桃林小景”、《岳阳楼记》洞庭湖阴雨季节的浊浪排空和晴日的上下天光,一碧万倾……不同的自然景物,给与我们不同的自然美,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或诉诸于视觉——线条、形状、色彩,或诉诸于听觉——冷冷作响的清流、婉转悦耳的鸟鸣,或诉诸于味觉、嗅觉——暗香浮动、清香扑鼻、芳草诱人。
而这些感受,让人由自然而社会,在流连忘返之后,既感受到自然之美,也感受到美的意蕴。
如《与朱元思书》中描绘了自然美景之后,顺手带过“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论事务者,窥谷忘返”,说明自然景物让忙于事务的人也会在自然中得到心灵净化。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审美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如何挖掘文章中的意境美、开掘教材丰富的美育资源、培养健康正确的审美观、方法多样地加强美育教育、让学生学会欣赏语文的艺术美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审美教育美育资源审美观意境美美育教育艺术美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语文教学变得程式化、功利化和抽象化,许多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多大的兴趣,这样的学习不仅不能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而且还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何让语文这一实践性很强的科目走出枯燥而又程式化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笔者认为,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挖掘文章中的意境美审美教育其实是一种情感教育,它能丰富并纯化人的情感,使人的身心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
德育、体育主要与意志相关,智育主要增长知识与智力,而美育则直接与情感相联系。
美育的这种独特地位和作用,是不可缺少的,是德育、智育、体育所难以取代的。
中学语文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很大程度上也属于情感教育,因此,语文与审美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
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并熟读成诵,甚至可以举行一场读诗会,看看谁读得最好。
通过这些方法,能够将学生引入这个意境。
二、开掘教材丰富的美育资源我们通常把山光水色等大自然中存在的美,称之为自然美。
作家在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不仅再现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而且也表达了作家的审美观点。
反映自然美的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文中,占有一定的数量。
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刘增山的《秋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这些作品犹如一幅幅色彩绚丽的画卷,生动地再现了壮丽的祖国河山和鸟语花香的大自然景色。
这类写景作品易于理解,学生也喜爱阅读。
三、培养健康正确的审美观针对审美心理,引导阅读兴趣,兴趣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巨大动力,在课外文学阅读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指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
审美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使学生能够积极地感知和欣赏文学、语言、艺术等领域中的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审美教育,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文学作品欣赏: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童话等,培养学生对文字、形象、情感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言表达艺术:通过语言游戏、修辞手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敏感性,提高语言的美感,使学生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注重语言的韵律、修辞和形象的表达。
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欣赏: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培养学生对不同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
手工艺美术活动:通过手工制作、剪纸、折纸等活动,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对手工艺美术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环境美化:在语文教学环节中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如美化教室、布置文化墙等,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力,使他们能够真正欣赏、理解和创造美的事物。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综合素养的提升,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要: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虽然不断地进行改革,但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唯理性教学模式及按“知识点”的条条框框和思考题逐一分析、解答、落实的应试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对文章美的直觉感知和体验,不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感受到美的魅力。
如何扭转这种不良现象,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塑造、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而学生的审美心理的建构是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在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的素质教育中,将美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并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一条基本经思想,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存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存在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
我们要长期坚持,不断挖掘,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他们热爱美、追求美的激情,以切实提高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审美教育想象联想
中图分类号: 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虽然不断地进行改革,但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唯理性教学模式及按“知识点”的条条框框和思考题逐一分析、解答、落实的应试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对文章美的直觉感知和体验,不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感受到美的魅力。
如何扭转这种不良现象,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塑造、
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而学生的审美心理的建构是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曾经一度被忽视的美育日益受到重视。
在全国教育会议中,美育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多次得到强调。
初中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的精华,内容上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形式上则有结构美、节奏美、语言美,对称美。
所以教师可以用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欣赏、体味这些名篇,使学生获得身心的陶冶和情趣的升华;使学生的创新不仅仅局限在课文内容上,而且可以拓宽到课文的深处。
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另一方面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和美育教育。
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结合一些恰当的问题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
例如,在《安塞腰鼓》一课中,可以主要让学生读,然后提出问题:应该怎样读?你的体会是什么?最后结合教师讲评,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所体现出来生命美和力量美。
同时,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
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课外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可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出来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
给学生的创新插上翅膀。
一、语文教师应有的美育素质
作为美育活动主体的教师,其素质将直接影响进而决定着美育能否得以顺利实施和实施效果。
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要具有审美的感知力,善于发现美、感知美、捕捉美、表现美。
要做到这些,语文教师必须注意平时积累生活,丰富阅历,把握作品的形象美,感悟语言的音乐美,品位词语的意蕴美,领会句式的变化美,领悟整体的风格美,为美育的实施提供认知性方向。
同时语文教师要有审美的鉴赏力、丰富的情感、审美的创造力等。
另外教师的仪表、举止、人格魅力,也将对美育的实施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美的教育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美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十分重要。
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
“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
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
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
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
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初中语文教材具有语言美的特色。
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
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
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比如说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的第一段: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鉴于以上所述,可以说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行为美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美的教育。
三、初中语文教学与自然美的教育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
自然美包括两种: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都是自然美的典范。
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无一不体现自然美。
一种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
“五讲四美”中的“环境美”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美,尤其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美。
四、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
”
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
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
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
例如,《风景谈》一开头,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沙漠驼铃”的画面,望不到边际的沙漠“白茫茫一片”,发着“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黑点”,逐渐变成“黑线”,微风送来铃铛“丁当,丁当”的“柔声”,“昂然高步”的驼队排成整齐的方阵,加上那“长方形猩红大旗”与那“苍茫”“寂静”的沙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庄严、妩媚”的感觉。
我们可以抓住以上这些词语从色彩、感情、声音及动静变幻去指导学生感知形象,从中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及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力,进而理解“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深层内涵。
五、美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相长”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
美育可以通过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来感染人、启发人,这就与智育的抽象概括和德育的理性论证区别开来。
情感性是美育的特殊功能,美育将理性蕴含在感性之中,以情感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不像智育和德育那样的理性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美育不靠灌输,更不靠强迫,它是自由而轻松愉快的,正如黑格尔所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美育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对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这也使得它较之于某些抽象的说教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积
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在人的智力结构中,思维处于核心地位,是整个智力活动的最高调节者。
如果没有思维的积极参与,智力活动将停留在较低的层次和水平上,语文教学活动就难以进行。
六、培养审美情感及审美理解能力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
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好妄;有的鞭扯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采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
这就要求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读苏东坡的意境开阔、场面宏大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时间流逝,世事沉浮的怀古之幽情,就必须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深层,把“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联系起来,同苏轼当时被贬黄州不得志的思想情绪联系起来,体会作者对雄姿英发的周瑜建功立业的敬慕,体会作者感慨今昔,由物及人,由人及己,抒发“人生如梦”的心理历程,由此而获得自己的审美感悟。
总之,在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的素质教育中,将美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并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一条基本经思想,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存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存在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
我们要长期坚持,不断挖掘,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他们热爱美、追求美的激情,以切实提高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书目:
1、张粹然,贾炳清《美育内涵与途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报),2006,(03))
2、许书明《美育的性质新探》[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19(1):14—15)
3、周敏《王国维的美育思想略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32(03))
4、高志广《论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版),1995,( 3):88)
5、廖艳君《中外美育异同论》[j](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学报),2003,(05)::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