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与美学教育

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与美学教育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多年来我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注重发现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在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
“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
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
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
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
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自然美的教育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
自然美包括两种: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一种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
“五讲四美”中的“环境美”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美,尤其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亦不乏自然环境美的材料。
如初中语文第三册的《国宝——大熊猫》,内容是通过对大熊猫这一国宝的说明,提出了对于动物的保护这一主题。
在教学中,就可以渗透这一主题,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保护自然环境,同时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环境,美化环境。
三、初中语文教学与艺术美的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可以用来进行艺术教育的资源。
教师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1.自制语文教学挂图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象化的事物和场景,其中一些已在教材中以插图的方式反映了出来。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插图放大、加工成彩色挂图,以图画的方式将课文内容描绘出来。
2.根据课文内容排演短剧初中语文教材中几乎每册中都有由多个角色组成的文章,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改编成短剧,自己演出。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复述课文,将课文内容加工、改编成故事,讲述出来。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述活动都可以在学生中开展竞赛活动。
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美学的概念与原理能够为教学提供重要的启示。
接受美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促进语文课堂的艺术感受和文学素养培养。
首先,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之一是注重审美体验。
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美感元素,如意象、意境、修辞手法等,来提高自己的审美体验。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注重对文学作品的细致解读,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美感,培养学生的感受和感悟能力。
例如,在学习一首诗歌时,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和声韵的运用,帮助学生领悟到其中的美感,并引导学生写作感受和心得。
其次,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之二是培养审美趣味。
通过接触和欣赏各种文学作品,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趣味。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各类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等,展示各种不同的审美风格和创作手法,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喜爱。
例如,通过让学生阅读一篇情感细腻、叙事动人的小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沉浸在其中,欣赏作者的创作手法,感受故事情节的张力和引人入胜的情节设计。
通过这样的培养,学生会逐渐形成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鉴赏趣味,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第三,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之三是培养艺术修养。
通过接受美学的熏陶,学生能够增加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艺术魅力,如作品的情感表达、形象塑造、场景描写等,通过欣赏和学习这些艺术元素,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艺术情趣和眼光。
例如,在学习一部文学名著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艺展览,观看相关的电影或舞台剧,与实际的艺术作品互动,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最后,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之四是促进语文课堂的艺术感受和文学素养培养。
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感受和体验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学科教育中的美学教育论文(共8篇)

学科教育中的美学教育论文(共8篇)第一篇:中学语文中的美学教育一、自然欣赏美的景色,开拓审美视野自然赋予我们一切,自然中的万物都是绚丽多彩的,大自然的景色美不胜收。
在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同时,既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又可以美化人的心灵。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自然放松地欣赏美的自然景色来开阔他们的审美视野。
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作者先情景导入———通过联想唤起学生对美的记忆,用多媒体放映大自然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的美丽画面,迅速将学生带入美的氛围,完成美的第一步。
接着通过二步朗读法让学生感悟春的美景。
初读达到准确流畅,声音明亮。
再读则要注重声音的高低起伏、轻重缓急、停顿连贯,跟随文句的意思和情感自然变化。
尽量以情带声,感知文句的情感含义,不要拘束,达到这些即是完成了美的第二步。
最后是通过音乐画面产生联想,将自己融入情景中,开启心灵去创造自己心中的春天。
这篇课文描绘了大地回春,生机勃发的自然美和春到人欢的生活美。
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再仔细品味,感受春天的活力,体会其中蕴含的蓬勃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的美胜于春天的自然美。
二、以适当的教学节奏,奏出优美的曲调一堂好的语文课,如同一支动听的乐曲,美妙的旋律能使学生久久沉浸其中,学生与其说是在上语文课,不如说是在欣赏音乐。
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教材的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节奏。
快节奏的语文课,能使学生在高度紧张的气氛中获得激烈的美的情感体验,享受到险峻之美。
一些议论文可采用这种节奏进行教学,如,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针见血地指出一味求神拜佛的危害,批驳敌方论点,然后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盛赞中国的脊梁,把敌人驳得体无完肤。
”慢节奏的语文课,犹如一支清柔的小乐曲,舒缓自如,怡然自得,让学生在静静的思绪中感受到优美的情调,如《背影》一文里,学生可以从中细细品味世态炎凉和父爱之深。
三、以教学实例,展现内在美孙犁作为当代文坛上“白洋淀”派的代表作家,其作品以文笔清新优美著称。
语文课中的美育教学

语文课中的美育教学
语文课中的美育教学指的是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感和欣赏能力,
促进学生的情感、思维、创造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在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美育教学:
1. 文学鉴赏:通过导读文学经典、赏析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
学审美能力,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2. 绘画写作:在语文课堂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写作活动,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
的情感、观察和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绘画审美和创造力。
3. 朗诵表演:通过朗读经典诗歌、散文、戏剧台词等,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和表演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能力。
4. 影视音乐欣赏:在语文课堂中,可以播放精选的电影片段、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欣
赏和分析影视作品中的美学元素,培养学生对影视音乐的鉴赏能力。
5. 写作创作:通过写作创作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情感抒发等,培养学生的
想象力、思维逻辑和创造力,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通过以上的美育教学方法,可以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美的享受和启发。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策略探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策略探析1. 引言1.1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美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审美能力,提升他们对美的敏感度和欣赏能力。
通过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词歌赋、小说散文的美学内涵,从而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其次,美育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传统文学作品的学习,孩子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此外,在当今社会,美育教育已经成为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美育融入语文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将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未来的素质提升。
1.2 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美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审美情感的培养,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更加关注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美感。
其次,通过美育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美,让他们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文化的热爱。
此外,通过文学作品传递美育教育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感受到其中蕴涵的美感和情感。
同时,开展美育主题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艺术和美学知识,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
最后,注重师生互动体验美的过程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师生互动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美的魅力,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综上所述,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重大,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审美情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 正文2.1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审美能力是指学生对美的感知、欣赏和评价能力,是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重要素质。
首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美术作品、音乐作品等,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提升对美的感知能力。
小学语文教育中美育教育的实施与效果

VS
美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育密切相关, 二者相互促进。美育教育可以通过艺 术手段和审美活动,丰富小学语文教 育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积极性。同时,小学语文教育也 可以为美育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载 体,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全面提升。
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想象力的拓展
美育教育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 拓展想象空间,丰富想象内容,提 高想象能力。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对文本的 深入分析和评价作者观点,能够培 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
情感的疏导
美育教育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学习 中抒发内心情感,缓解心理压力
,保持心理健康。
THANKS
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形象的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图片等),营造美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
通过朗读和背诵优美的诗文,让学生感受 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语言感受力 和表达力。
课外阅读中的美育拓展
01
推荐优秀读物
向学生推荐适合年龄段的优秀 读物,引导他们阅读具有审美 价值的文学作品,拓宽审美视
美育教育可以通过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 传承和弘扬,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 自信,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03
小学语文教育中美育教育 的实施途径
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03
挖掘教材中美育因素
创设美的教学情境
强化朗读和背诵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 美等元素,引导学生感受美的存在,培养 审美情趣。
鉴赏美的能力
学生能够在欣赏文学作品 的过程中,鉴别和评价不 同风格、流派和时代的美 。
小学语文教学中美学问题论文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学问题【摘要】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也在日新月异地进步着。
在今天的教学工作中,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再封闭式地发展。
作为各科基础的现代语文学科,素来具有综合性、丰富性的特点。
语文教学作为一种具有浓厚美感的创造性的活动,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其中生动、丰富的审美内容和审美形式。
本文就语文教学中应把握的美学原则作出了全面的阐述,创新地提出了“把握好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原则”这一论点,对于语文教学有着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美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素来具有综合性、丰富性的特点。
美是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小学语文教学兼具阅读、写作两大要求,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思维训练和发展模式,不少课文生动活泼,具有浓厚的美感,在培养学生的美学思维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
特别是对于中、小学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正是其思维特点、抽象思维能力日渐增强的时候,是培养美学思维的最佳阶段,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发展和训练其美学思维。
一、语文教学中“美学”教育的必要性教学是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为基础的,主张学生应在积极的探索活动中以及与同伴的交往中获得发展和认知。
因此,教学主要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探索的、丰富的、轻松的环境,帮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达到智力提升的目的。
其实所谓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即为一种态度,一种自由。
这种自由是指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与老师站在平等的角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这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与蓬勃的朝气。
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历来被人们所重视。
一千多年前韩愈就提出过“文以载道”,其中的“文”就包含了美学教育的内容。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美学理论, 掌握美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使教育中的“德智体美劳”高度统一。
二、语文教学中“美学”教育的原则1.传统教学与美学适度有机结合。
人云“过犹不及”,是指任何事物一旦超过了原则性的限度,就同未达到目标的效果一样都不好。
语文教学中运用美学教育

语文教学中运用美学教育初探所谓美学是研究美及对人美的感受和创造的一般规律的学科,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情显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它具有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之功效。
可令人遗憾的是有很多语文教师往往忽视了美学在语文中的作用,而现行初中语文课本70%内容属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童话、寓言民间故事等;授课时对这些文质兼美、文情并茂的名家名篇仍只停留在分析课文的字句文法、篇章结构层面,从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与蕴陶!这也是一些学生学到语文心就烦的原因吧!如何才能加强美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呢?处于主导地位的语文教师可从以下两方面多做文章。
一、语文教学要体现出美学的“情感性”的特征。
“情”是美育的主线,灵魂。
用称之为“美的世界”的语文课本进行教学,自然要注入“情”突出“情”,使之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真正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
如何做好这一点呢?笔者认为较为可行的办法是:(一)、要丰富学生的情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欣赏的主体,语文教师要采用各种教育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主人公的悲、欢、离、合等情绪,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感情的投入铺路。
没有感情的投入,就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就不能提高教学效率。
备课、上课都要有激情,用教师的情感转化学生的厌学感,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情感转化。
(二)、创设情境,体验作品的情感美。
“情者,文之经”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
“一切境语皆情语”教师应根据教材不同体裁、不同内容、不同基调,进入文章角色或情境,把作者寄托的情感化为自己的真实情感,从而感染学生。
而创设作品的情境方法多种多样,要按照作品的不同特点加以选择。
同是杜甫的作品,《望岳》和《登高》前者我们可以采用导读法进入情境,后者可用提问想象法进入作品情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摘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贯彻美学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阅读、写作、感受和体会,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学教育教学模式
引言:语文教学是具有审美价值的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融入了施教者对人生的体验、情感、创造等。
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组织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发展智力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且要让美学教育深入其中,尤其重要的是充分利用汉语本身的优美词韵,对课文进行深入挖掘,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阅读、作文、感受和体会,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美学教育问题为人们所忽略。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以单一的分析串讲法把文学作品割裂开来,归纳段落大意,给出文章中心思想,领着学生在一篇篇的作品中兜圈子。
程序化的语文课堂教学使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
其实,语文是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我们的语言具有特色美,我们的文学具有艺术美。
语文是美,语文是文化的语文,是鲜活的生命;语文也是科学的语文,科学意义上的语言是美化生命、强健生命、表现生命的皮肤和骨骼。
学生有了爱语文之美、追求语文之美的心理,语文的学习就会变成自觉自愿学习的事情。
所以,对于教育者而言,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汇浓郁的美学气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行美学的艺术教育,是需要正视的问题。
当我们面临应试的压力,语文教学在痛苦和困惑的时候,当我们面临老师怕教,学生怕写的尴尬之时,当语文的美不断流失的时候,我们不妨把美学带进语文课堂。
语文教师只有解放自己才能解放全体学生。
不急不躁,乘美游心。
让我们的学生逐渐优雅起来,让我们的学生逐渐崇高起来。
一、语文本身就是美
语文的美,俯拾皆是。
语文教学,路在脚下,语文学习就是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表现美、挖掘美的思维过程。
语文是朦胧的美,是空中楼阁般的梦幻,是荡气回肠的美妙乐曲,是意蕴悠远的诗韵。
我们要深刻领悟语文之美:“渔舟唱晚”的恬静、“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柔、“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不
为五斗米折腰”的正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怨无悔、“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大义凛然……
二、语文与美学珠联璧合
语言文字,承载美的形象,在自然美和社会美之间,自然美和艺术美之间,以及每一种形态内部各个美的事物之间多相互融合渗透。
例如韩愈“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是在自然美中渗透进人的美,《洛神赋》中“若轻云之蔽月,若流风之回雪”是在人的美中渗透进自然美,形容怀素草书“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是在艺术美中渗透进自然美,“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在各种自然美之间的相互渗透。
我们教师站立讲台,畅谈、宣扬纯美语文醉人的韵律和魅力是当之无愧的本分,学习语文是激情地对美的感悟,把感悟美当作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事情。
把语文学习当作是如饥似渴地畅饮华夏文化源远流长的滋养。
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流动着美的韵律……因为语文是一种厚实的涵养,是人文的沉淀,是美的升华,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动人心魄的美!语文教学需要美学的滋润,我们要领着学生畅游在五彩缤纷的语文海洋,尽情享受荡人心魄的流动曲线,倾心触摸着热烈欢跳的至美的感觉,我们是用激情体味语文的活力与生机,体味语文的美。
语文教学是师生互动的韵律,语文教学是活化思维的韵律,学识,智慧,张扬了个性,抒写了充满生命活力的美丽。
活化“美”的思维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
美给予语文养分,为她浇水,为她施肥,让美的语文茁壮成长。
语文教学又是审美的交响乐:是诗歌的韵律美,小说的人性美,散文的天籁美,从平凡处走进极乐世界的激动美,语文让美学插上翅膀。
美学与语文结合,不仅会使学生活力、仁爱、宽容,而且不断追求崇高、不自主的优雅起来。
三、真善美是语文教学永远的追求
语文教学与美学,都是用真善美来塑造人性美。
时代是涌动激情的长江黄河,我们的教育是为这个时代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的人,那么人的美和理想有紧密地联系,课堂学习需要社会大背景的充实和洗礼,语文探究活动也需要在实践中获得启示和灵感,上层次的思想内涵、思辩能力、文化品位更是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是真真切切的对社会、对人、对自然的思考与感悟,在美的引领下,力争培养学生在崇高的理想下,不懈地勤奋追求,诚实、自信、优雅的言谈举止,增加人性的光辉。
四、要善于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在语文教学中,美文千差万变,我们的教学模式就不能一成不变
教学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审美过程。
应根据每一篇美文的特
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通过课文的感染力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不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像说相声演小品一样,以引起学生笑声为目的。
应从课文本身出发,把学生引入崇高的美的意境,引导学生去联想,去深思,去探求,使学生在美的气氛中受到熏陶。
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优美的文学气质和儒雅的文化风度。
久而久之,学生身上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即文化味,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健全人格层次得到了提升
2、在阅读中去感受美
通过富有思想感情和艺术性作品的阅读,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能力。
由于文学作品是人对美的追求的产物,是人们审美的集中表现,是现实美和艺术美的积极反映,它比现实美更集中更典型。
例如:自然美中不仅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夔门天下雄,华山天下险,黄山天下奇,就是在同一风景区在不同的气候,时间,也会显出不同的特点。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生动的描述了洞庭湖景色的变化,霪雨时节是“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春和景明时节是“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入夜,则是“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这些都说明自然美是丰富多彩的。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应该把一篇美文拆解得支离破碎,而应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朗读原文,在阅读中感悟语言美,内容美。
作为教师,你的普通话应当标准流利,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或浑厚雄亮,或圆润婉转;应准确生动,表达清晰,讲解深入浅出,举一反三;风格应爽朗明快、朴实无华,或幽默风趣,诙谐生动;或清新秀雅,文采飞扬,吐珠泻玉……学生在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技巧时,也从中会享受到老师滔如江海、润如温玉般的语言所带来的美感。
这样的教学效果将肯定是完美的,教师应努力在这方面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
3、在写作中创造美
学生学习了课文后不仅能随口吟诵其中的佳句,使谈吐生色,而且能信手拈来其中的名言,使文笔增辉。
更可喜的是他们产生了写作的热情,他们要用丰富的想象,强烈的感情,精炼的语言来反映生活了。
你看,一位同学在一次秋游后写了《金秋十月游万佛山》一文。
文中抓住万佛山的特色,用移步换景法描绘了万佛山的风光,结尾处说:“被晚霞裹着的景物比平时更有一番魅力,我仿佛觉得自己不存在了,完全溶入眼前绝妙的景色中。
远处传来牧牛人的悠扬的笛声,使奇景又成了仙境。
我回味着‘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顾海阔天空’的对联,情不自禁地喊道:‘可爱的家乡,你的前景灿烂,你的前途辉煌!’”。
一位同学暑假中跟父母去旅游,曾冒雨游览了万佛湖,回来后他写道:“晨间阴雨绵绵,浮云朵朵,给近山远水涂上了一层朦胧神奇的色彩,一丝丝清凉的风裹着团团云
雾,拌着毛毛细雨迎面而来,带走了我们旅途中的疲劳,卷走了朦胧睡意。
我们拨开云雾,一头扎了进去。
一会儿,风大些了,雾却淡了些。
站在大坝往远处看,只见云雾迷漫一片,湖面和远山形成了白色的海洋,只露出点点的山峰,它们象这‘海’中的岛屿,我这才体会‘云海’的真正含义了。
”观看得多么入微,描写得多么生动,词语选得多么准确,年轻的学子不正是用自己的心在创造美吗?
如果说应试教学让语文成为不断凋零的美丽之花,曾几何时教师“喂”得津津有味,学生却饥肠辘辘。
我们语文教师更需要把美学带进课堂:语文课堂教学需要生活的滋润,美的语文更需要生活注入鲜活的血液;生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是语文课堂蹦跳出的欢快的小河。
我们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描绘美,歌颂美。
美,是我们沉心耕耘语文这块方塘的源头活水。
她让语文教学“枝繁叶茂稻花香,蛙唱莺歌人欢笑”。
教学中的美学教育不仅能使学生认识美、欣赏美、理解美、创造美,而且能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塑造美的心灵。
只要青少年学生勇于用21世纪的理想、道德、情操来要求自己,他们一定会成为新时代最美的人。
参考文献
[1]萧涤非等.唐诗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2]吴建明.中国古代诗学原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2004
[3]许定国.文学鉴赏概论.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陈铭.意与境—中国古典诗诗词美学三味.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5]陆久富.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贵州教育科研,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