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合集下载

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中的价值体现

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中的价值体现

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中的价值体现引言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感受美、思考美和创造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还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探讨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中的价值体现。

一、培养审美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欣赏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学生可以在感受语言魅力的同时,培养自身的审美能力。

教材中的经典作品往往蕴含丰富的情感和美的意象,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这些作品,能够帮助他们理解美的表现形式,并发展自己的审美观。

二、增强语言表达审美教育不仅体现在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上,还可以通过创作活动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故事编写等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语言的韵律和节奏,从而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审美体验中深化对语言的理解,增加对美的感受。

三、促进情感发展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充满情感,审美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作品中的情感世界。

这种情感的认同与共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人,从而培养同理心与情感交流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分享对文本的感受,进而增强他们的情感认知。

四、提升文化素养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文化熏陶的重要时期,通过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和理解中华优秀文化。

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内涵。

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也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认同感。

五、促进综合发展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局限于学习和理解作品,还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通过审美活动,学生能够锻炼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

结论审美教育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它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还促进了他们的情感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融入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美、追求美,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

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

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审美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重要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就从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和写作活动等方面,介绍一些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

一、课堂教学1. 创设艺术氛围:教师可以布置课堂环境,如挂上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图片或名言警句,定期播放音乐等,使学生感受到艺术的氛围,增强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2. 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并通过精彩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艺术魅力和美感。

也可以通过课堂演讲、朗诵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的文学作品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3. 组织课外剧社和朗诵队等艺术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艺术活动,如课外剧社、朗诵队等,让学生通过表演和朗诵等方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也可以邀请一些文学名家或艺术家来学校授课,与学生进行交流,激发学生的艺术感知和创造力。

二、课外阅读1. 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学生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往往来源于他们所读的书籍。

教师可以提供一系列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名著、诗歌、散文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2. 引导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读书分享,让他们可以通过朗读、演讲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于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学生在阅读时,需要一个安静、舒适和有趣的环境。

教师可以布置一个阅读角,为学生提供安静的阅读环境,并定期组织阅读活动,让学生能够尽兴地阅读。

三、写作活动1.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活动,如日记写作、诗歌创作等,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乐趣,并从中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2. 提供多样的写作题材和形式:教师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写作题材和写作形式,如议论文、记叙文、描写文等,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结合语文教学实践,作者从审美教育的特点、作用和方法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审美教育的特点1.形象性学生接受知识,往往从具体形象开始。

中学语文教材中描绘了大量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

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描写了济南冬天下小雪的情景:山坡上的积雪,风儿吹动的山头,日落时的融雪。

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美妙的雪景画,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就是以形感人。

2.情感性凡优秀作品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如,《大堰河》的母子情、《背影》的父子情、《藤野先生》的师生情、《过零丁洋》的爱国情等,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以情动人,就是凭借这些强烈的思想感情,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引起学生情感上的震动,进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3.愉悦性语文教学的愉悦性,是以形悦人,以情悦人。

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采用了三个结合和三个调动的方法:三个结合就是把文章和诗、画结合起来,三个调动就是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器官。

导入新课时,我选用了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作为配乐,在乐曲的感染下,同学们沉醉在美的愉悦之中。

我再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进一步调动学生情感,初步沟通了作品情、教师情和学生情。

而后,我抓住课文所描述的对象:荷叶、荷花绘制了一幅彩图,引导学生读文看画,步入画境,体会荷塘月色的美;最后以南朝乐府诗中的《西洲曲》感受作者对美好人生的向往。

让学生感到即是看画人,赏心悦目,又是画中人,仿佛身临其境。

二、审美教育的作用1.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中学语文课本选录的大多数作品,是反映自然、社会、艺术、科学、语言等美的结晶。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美育是培养人的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的教育,通过美育,使人们具有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等,这也就是我们习惯上说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以培养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语文课具有丰富的美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语文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可以说,在学校众多的美育活动中,课堂美育是最重要的活动形式,而在课堂美育中,语文教学又是具有举足轻重的美育途径。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注意语文课在文化学习中的基础地位,却忽略了语文课的美育作用,只把它当成智育、德育的手段,而很少注意它在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及对美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具有的独到价值。

可以这样说,人类对美的信息的获得,对美的欣赏的视线,对美的创造的完成,对美的观念的确立,都与语文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可以说,语文课从内容到形式无不与美学有关,语文课自然也就有了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语文课可以培养人正确认识美的形态。

美的形态多种多样,可以是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艺术美。

而艺术美又包括文学美、绘画美、雕塑美、音乐美等多种形式。

先说自然美,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从徐霞客的《游黄山记》中认识了黄山的奇峰、怪石、云海、劲松,也从徐霞客的《黄山记》看到了大自然中黄山的鬼斧神工之趣,从而认识了黄山的自然之美。

《与朱元思书》中春江的清流幽谷,《风景谈》断壁残磨的“桃林小景”、《岳阳楼记》洞庭湖阴雨季节的浊浪排空和晴日的上下天光,一碧万倾……不同的自然景物,给与我们不同的自然美,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或诉诸于视觉——线条、形状、色彩,或诉诸于听觉——冷冷作响的清流、婉转悦耳的鸟鸣,或诉诸于味觉、嗅觉——暗香浮动、清香扑鼻、芳草诱人。

而这些感受,让人由自然而社会,在流连忘返之后,既感受到自然之美,也感受到美的意蕴。

如《与朱元思书》中描绘了自然美景之后,顺手带过“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论事务者,窥谷忘返”,说明自然景物让忙于事务的人也会在自然中得到心灵净化。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审美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如何挖掘文章中的意境美、开掘教材丰富的美育资源、培养健康正确的审美观、方法多样地加强美育教育、让学生学会欣赏语文的艺术美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审美教育美育资源审美观意境美美育教育艺术美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语文教学变得程式化、功利化和抽象化,许多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多大的兴趣,这样的学习不仅不能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而且还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何让语文这一实践性很强的科目走出枯燥而又程式化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笔者认为,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挖掘文章中的意境美审美教育其实是一种情感教育,它能丰富并纯化人的情感,使人的身心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

德育、体育主要与意志相关,智育主要增长知识与智力,而美育则直接与情感相联系。

美育的这种独特地位和作用,是不可缺少的,是德育、智育、体育所难以取代的。

中学语文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很大程度上也属于情感教育,因此,语文与审美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

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并熟读成诵,甚至可以举行一场读诗会,看看谁读得最好。

通过这些方法,能够将学生引入这个意境。

二、开掘教材丰富的美育资源我们通常把山光水色等大自然中存在的美,称之为自然美。

作家在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不仅再现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而且也表达了作家的审美观点。

反映自然美的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文中,占有一定的数量。

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刘增山的《秋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这些作品犹如一幅幅色彩绚丽的画卷,生动地再现了壮丽的祖国河山和鸟语花香的大自然景色。

这类写景作品易于理解,学生也喜爱阅读。

三、培养健康正确的审美观针对审美心理,引导阅读兴趣,兴趣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巨大动力,在课外文学阅读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美育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美育因素,既不能牵强附会,又不能视而不见,它需要我们潜心研究。

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恰到好处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思想,在审美中潜移默化,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素质。

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呢?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语文课本——美育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课本本身就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荟萃,就其中包含极高审美价值的单篇而言,又往往是思想美、形象美、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的和谐统一体。

如当我们随作者一起放舟《长江三峡》时,似乎“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那激流澎湃的三峡,那万千气象中优美动人的传说,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大自然的旖旎风光的意境美,更感受到了母亲河流长江孕育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雄奇和伟大。

读《风景谈》,我们难忘作者在那“高原归耕”一节绘制的“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缭绕的歌声”、“牵牛掮犁”交织着自然美与人物美的图画,令我们为作者讴歌的民族精神美而热血奔涌。

再听《荷塘月色》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随那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我们被带进诗一般的音乐仙境,那流水一般的月光,笼着轻纱般的青雾,高高低低的树,树梢上隐隐约约的山,旋律是那样清新、和谐,在这迷人的月色中,作者用心尽情吟唱了一支委婉、深沉而又悠扬动听的小夜曲,读者便从这优美动人的语言美、音乐美的旋律中深切感受到了一个出污泥而不染,极力追求理想世界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心灵美。

可见,语文课本是一本多么得天独厚的美育教材。

二、启发、体验——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怎样使我们的教学走向美学,使其成为洋溢着美的天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美育呢?(一)反复诵读,诱发美的情感高尔基说:“文学是借语言来雕型描写的艺术”。

捕捉住那些富有色彩、声音、形象的词句,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嗅觉等各种器官的功能,展开想象的羽翼,从无声的文字中跳动出一个色彩斑斓、有声有色的图景,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美的形象。

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

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

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注重文学欣赏1.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并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不仅仅局限于经典的文学作品,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现代文学、儿童文学等各类文学作品,让学生体验不同风格和表达方式的作品,拓展学生的审美领域。

3.进行文学创作活动: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可以写诗、写小说、写日记等,通过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表达能力。

二、开展美术欣赏活动1.学习名画欣赏:可以选取一些著名的艺术作品进行欣赏,让学生了解绘画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2.学校美术馆参观:组织学生到美术馆进行参观,了解不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3.进行美术创作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创作,可以通过绘画、手工、剪纸等形式,让学生体验艺术的乐趣和创造的快感。

三、音乐欣赏活动1.学习音乐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音乐的构成要素,包括旋律、节奏、音调等,通过简单的音乐理论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听音乐会:组织学生参观音乐会,让学生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了解音乐的多样性和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操。

3.进行音乐创作活动: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可以通过编曲、编歌、演奏等形式,让学生体验音乐的魅力和创造的乐趣。

四、戏剧学习与表演1.学习戏剧基础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戏剧的基本概念,包括剧本、演员、舞台等,帮助学生理解戏剧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2.观看戏剧表演:组织学生观看戏剧表演,包括话剧、音乐剧、舞剧等,让学生体验戏剧带来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培养学生的戏剧表演能力。

3.进行戏剧表演活动: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品、话剧等形式的戏剧表演,通过角色扮演和表演训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五、电影欣赏与评析1.观看电影作品:引导学生观看一些优秀的电影作品,既可以选择经典的文艺片,也可以选择一些儿童、科幻、动画片等类型的电影,让学生感受电影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审美能力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还能促进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 引导学生接触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选择经典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等,引导学生细读、欣赏和理解作品。

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多读各类文学作品,培养他们对文字的感受力和鉴赏能力。

2. 提倡创作与表达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通过创作与表达得到锻炼。

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写作任务,如写景、写人、写事等,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各类朗诵、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才能。

3. 培养学生欣赏文化艺术的兴趣学生对文化艺术的欣赏能力也是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方面。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剧院等文化艺术场所,让学生亲身感受艺术的魅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的文艺演出,如音乐会、戏剧表演等,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4. 注重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

语言是审美的媒介,只有掌握了准确、流畅、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更好地欣赏、理解和表达审美情感。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授、课外阅读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

5. 增加文化常识的学习学生的审美能力也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

教师可以适时增加一些与文学艺术相关的文化常识的学习,如文学史、艺术流派、文学名著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总结起来,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接触文学作品、提倡创作与表达、培养学生欣赏文化艺术的兴趣、注重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以及增加文化常识的学习等途径,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只有通过系统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艺术享受,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和独特的审美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美育,即审美教育,也叫美感教育,是一种形象教育、情感教育。

它借助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等美好事物陶冶感情.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而且在人的精神面貌上也受到了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内容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作为语文教师应重视和突出语文教学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发展学生的想像和创造力,让学生在语文课的有限时空中得到美的陶冶、美的净化,领略美的魅力,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素质。

那么,浯文教学如何进行美育渗透呢?
1.应注意挖掘教材的美.懂得欣赏美和感受美
1.1道德的美。

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通过描写母亲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纱、挑水、和气待人、救济穷人等日常小事,体现了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苦人民中的一员”的本质特征:勤劳俭朴的品质、宽厚仁慈的美德、坚强不屈的性格。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纬线,把这些典型事例巧妙地编织起来。

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构成一曲弘扬中华”女性”美德的颂歌。

1.2图画的美。

主要体现在说明文中。

如《苏州园林》、《桥梁远景图》等,无不从事物的构造、用材、做工、雄壮等等方面向人们展现这些建筑的美,给人以雄伟壮观的图画美。

那些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散文也给人以”人在画中游”的图画美的感觉。

如《济南的
冬天》、《竹林深处人家》等文章。

2.领略文章的情境美
很多文学体裁都需要描写环境。

一般说来.怍者在描写环境时都会带上他观察世界、感受世界的个性特点。

在这里,我们把文学作品中描绘的环境称之为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透过文章语言的具体意义.再参照自身的生活经验:这样日然而然就会在想像中加以补充,而形成一种”完整情境。

3.感受文章的人格美
人格美是社会美的核心。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

”在社会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美,主要通过社会性的人表现出来。

特定身份的人物反映特定的社会生活层面;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人物折射出来的审美因素也有各自的时代特征和美学内涵。

课本人物形象包括两个方面:作品人物形象和作者形象。

前者如深明大义、刚毅勇敢的花木兰;疾恶如仇、刚烈仗义的鲁达;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少年周恩来。

这些经过千锤百炼、融合了人类进步理想情操的人物群体.从不同侧面对我们进行了审美熏陶。

这些形象体系透射出来的人格感召力.己经并将还要影响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审美观乃至世界观、人生观。

其实.更有审美感召力的是千百年来给中华乃至人类文化缔结了灿烂成就的众多进步的思想家、文学家、爱国爱民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们以各自的感人事迹和流传至今的精美篇章.放射出太阳般的光辉.哺育着华夏儿女几千年来一脉相
承的文化良知、心灵品格和美学理想。

开堂讲课的孔子;放飞身心
的老庄;屈原在汩罗江边以身殉国的吟哦;李白对山河雪目的歌咏.傲视王侯的长啸;杜甫忧国忧民的的叹息.面对民生疾苦的泪流满面;陆游渴望统一的临终叮嘱;范仲淹胸怀天下苍生的乐和忧;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毛泽东。

这些顶天立地的光辉形象是构成中华品格的中流低柱;是汉文明的精神家园.时时刻刻以震天响地的撼人力量培育着我们民族的审美情操。

甚至旷达的苏东坡、遁人桃源的五柳先生、淡人松竹的王维等.也从不同侧面昭示另一层面的人生理想,从别的角度折射人性的温暖.表达的审美理念是主流审美观的必然分支和必要补充。

因而作者形象体系表达的审美态度就更多元、更坚决,影响也更久远。

4.言行揣摩,领会形象美
美好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从而产生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

语文教材中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有一心为民的孔繁森、大禹;有潜心科学研究的达尔文、爱因斯坦;有勤学苦练的梅兰芳、怀素;还有深爱自己母亲的陈毅、沉香……他们对事业、对科学、对真理、对人类之美孜孜不倦追求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无不体现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好好揣摩他们的言行,并透过表面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运用判断、比较等方法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寻找他们的思想根源,从而感知人物的形象与心灵。

5.拓展延伸,学习创造美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审美教育的归宿就
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创造美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宝贵的心理特征。

在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体会到美时,就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和灵感,这时教师就应趁热打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论文格式把整个审美过程进一步提升。

语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学习,诱导他们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

比如表演,既是一种欣赏,又是一种再创造;进行写作练习,也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可采用续写式、仿写式等多种表达方式进行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训练。

6.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感受和体验文本意境美
初中教材中描写景物的文章很多,特别是古诗,更是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典范。

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感那种有机融合、情景交融的情况是让学生体验美的很好平台。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作品内容本身简简单单,普普通通20余字,叙述羁旅漂泊人时逢黄昏,”感而发,发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的情怀。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萧萧凄凄,无声似有声;”断肠人在天涯”,顿时令人抚胸掩面哽咽,潸然泪下,泪悲情亦痛,化景为情,情从景出,勾勒出充满忧伤的旅人远离家乡、孤身漂泊的身影。

美在意境。

正如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所说:”文章之妙,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

”意境之美,在于以自身有限的形象引发欣赏者无限的想象,以文字所描摹的有形形象引发欣赏者
想象中的无形形象,向读者提供想象的广阔空间,充分满足欣赏者艺术再创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