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柏林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在柏林》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在柏林》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在柏林》课文原文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
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
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_____________本文作者是美国的奥莱尔,译者杨棣。
【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在柏林》知识点多音字:数:shǔ数一数shù数学假:jiǎ不假思索jià度假尽①jìn尽头。
②jǐn尽管。
本课读音同①。
假①jiǎ不假思索。
②jià放假。
本课读音同①。
词语解释:沉思:深思。
奇特:跟寻常的不一样;奇怪而特别。
指手画脚: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
也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
造句:他总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很令人反感。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假:凭借;依靠。
嗤笑:讥笑。
神志不清:知觉和理智不清醒。
文中形容老妇人因痛失儿子而极度悲伤导致的精神错乱。
大概: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
反义词:缓慢——迅速健壮——虚弱停顿——继续奇特——普通寂静——喧闹不假思索——犹豫不决近义词:虚弱——孱弱沉思——深思停顿——暂停大概——可能寂静——平静不假思索——毫不犹豫课内问题: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答: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的老兵,在被迫上前线之前,将他神志不清的妻子送往疯人院。
《在柏林》阅读及答案

《在柏林》阅读及答案《在柏林》阅读及答案在柏林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卡嚓切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加思考地嗤笑起来。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
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
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1.结合全文看来,第一段中的画线句子有何作用?2.“老妇人”为什么翻来覆去地数数?3.作者写小姑娘“笑”的目的是什么?下面分析不当得一项是:A写出小姑娘的天真幼稚,多老人举动的不理解B悲喜对照,指责小姑娘年幼无知,缺乏同情心C以喜衬悲,渲染了老妇人一家的悲剧遭遇D以小姑娘的笑,反衬出老妇人病态的严重。
4.试分析第三段画线句中“他们”一词的作用5.试分析文章段末的作用6.从全文看,本文采用了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通过一个家庭在战争中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
《在柏林》答案:1.暗示读者健壮的男子都上前线当了炮灰,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2.老妇人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受到巨大刺激而致疯,反复数数是想他的儿子4.强调老妇人是已死去的三个儿子的母亲,这样说,更能激起人们对老夫人的同情,更能深刻地认识战争的残酷性5.一方面以“静得可怕”写出了车厢里的人们听了老兵的话语之后,心灵产生的震撼,另一方面也激发读者去思考6.以小见大《在柏林》。
《在柏林》赏析(部编本六年级上册)

《在柏林》赏析(部编本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是美国作家奥莱尔写的一部微型小说。
反映了战争对人民带来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愿望。
[小说原文]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笑起来。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偷笑起来。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
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
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作品赏析一]战争是残酷的,它不仅剥夺人的生命,还让占领区的人们失去自己的语言,更残酷的是对人心灵上的摧残!柏林是德国的首都,而战争的阴云笼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侵略别国,殊不知也给本国人民造成巨大的伤害。
本文三百多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通过以小见大手法表现深刻的主题。
首先前伏后应,圆通自然,老妇人为什么重复三个数字?最后老兵的话解开了悬念。
其次细节描写生动传神。
两个小姑娘的笑声中引来了老头的狠狠的目光,但是他为什么要和这小姑娘计较呢?这为下文作了铺垫,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在小姑娘再次笑的时候,导出了文章的高潮,可以看出开始老夫人说数的“一,二,三”原来就是她的三个儿子,老兵的话更加反映了战争的危害遍及无数家庭,年轻的人死了,老的继续打仗,被战争的残酷弄得神志不清的老妇人也没人照顾,但是战争还得继续,老的死了呢?轮到什么人去了?再次巧妙对比,突出主题。
在柏林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在柏林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在柏林》阅读原文
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她在独自深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
那个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
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在柏林》阅读题目
19.请从情节和结构的角度赏析这则小小说。
(6分)
《在柏林》阅读答案
19.【答案】①悬念、伏笔。
②截取生活的横截面,以小见大。
③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④情节的延迟(能从一个或几个角度结合文本分析均可)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是D级(鉴赏评价)。
对小说来讲,把握小说的情节和结构,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
林》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课文原文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
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
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是美国的奥莱尔,译者杨棣。
【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教案
第1 页共11 页。
《在柏林》课件(版)

《在柏林》课件一、引言《在柏林》是德国著名作家克里斯塔·沃尔夫的一部杰出小说,通过描绘柏林城市的生活画面,反映了二战后德国社会的复杂现实。
本课件旨在深入剖析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其在德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之作。
二、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1.作品背景《在柏林》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正值德国战后重建时期。
在这一时期,德国社会面临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挑战,人们渴望摆脱战争的阴影,寻求新的生活方向。
克里斯塔·沃尔夫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捕捉了这一时期的柏林城市生活,展现了德国人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
2.作者简介克里斯塔·沃尔夫(ChristaWolf),1929年出生于德国拉脱维亚,是德国著名作家、剧作家。
她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被誉为“德国战后文学的代表”。
《在柏林》是她的代表作之一,为她赢得了世界声誉。
三、主题思想1.反思历史《在柏林》以二战后的德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对柏林城市生活的描绘,反思了战争给德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作品中的主人公们,无论是被迫流离失所的难民,还是生活在恐惧中的普通市民,都深受战争的影响。
作者通过这些形象,表达了对战争的强烈谴责和对和平的渴望。
2.探讨人性作品通过描绘柏林城市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冲突,探讨了人性的复杂。
在战争和困境中,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受到严峻考验。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丰满鲜活,既有勇敢、善良的一面,也有自私、丑陋的一面。
作者以此展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矛盾性,引发读者对人性本质的思考。
3.寻找希望在战争和困境中,德国人民并未完全失去希望。
《在柏林》中的主人公们,尽管生活在恐惧和绝望之中,但他们仍然努力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们在困境中的挣扎和追求,传递出一种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四、艺术特色1.独特的叙事手法《在柏林》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叙事手法,将柏林城市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与主人公们的内心世界相互交织。
《在柏林》教案

《在柏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在柏林》。
本文讲述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三个士兵在柏林的街头发生的感人故事。
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验战争背景下的人性关怀,培养珍惜和平、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难点:体会战争背景下的人性光辉,理解士兵们的情感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课文原文。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景引入:教师出示战争图片,让学生说说对战争的印象。
引导学生思考战争背景下的人性光辉。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圈画出生字词,并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课文。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士兵形象,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全班交流:每组选代表进行交流,分享讨论成果。
4. 精讲点拨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点拨,讲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
5. 课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练习解答: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反馈。
6. 情感体验分组朗读: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体会战争背景下的人性光辉。
分享感受:让学生分享朗读过程中的感受,表达自己对战争的看法。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士兵们的情感变化板书设计:在柏林战争的背景下士兵们人性的光辉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2. 写一篇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短文,表达自己的看法。
答案:1. 练习册上的练习题。
2. 战争给人们带来了痛苦和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热爱生活。
在柏林课堂笔记

在柏林课堂笔记《在柏林》是一篇短篇小说,描写了一对老夫妇在战争中失去了两个儿子,成为了“亡命者”,但他们的不幸遭遇并没有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反而被视为“疯子”。
故事通过对话的形式展开,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悲痛和无助。
以下是《在柏林》的课堂笔记,供您参考:一、背景介绍《在柏林》是奥莱尔创作的一部微型小说,反映了战争对普通人带来的痛苦和伤害,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二、人物形象1. 老妇人:失去两个儿子,内心悲痛欲绝,但仍然坚强地生活着。
2. 老夫妇:同样失去了儿子,相互扶持,面对生活的打击。
3. 乘客:对老夫妇的遭遇冷漠无情,甚至嘲笑他们。
三、情节梳理1. 老夫妇在火车上相遇,谈论着他们的儿子。
2. 老妇人讲述自己失去儿子的经历,老夫妇感到震惊和同情。
3. 老夫妇试图寻求乘客的帮助,但乘客们对他们冷漠无情。
4. 老夫妇决定自己解决问题,不再向他人求助。
5. 故事以老夫妇离开火车结束,留下乘客们反思自己的行为。
四、主题探究1. 战争对普通人带来的伤害:故事通过描写老夫妇的遭遇,表现了战争对普通人带来的身体和心灵的伤害。
2. 人性的冷漠:乘客对老夫妇的遭遇冷漠无情,反映了人性中的冷漠和自私。
3. 坚强面对生活:老夫妇虽然遭遇了巨大的打击,但他们仍然坚强地生活着,表现了生命的顽强和勇气。
4. 对和平的渴望:故事以老夫妇离开火车结束,暗示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厌恶。
五、写作特点1. 对话形式展开故事情节,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情感。
2. 情节简单明了,主题深刻鲜明。
3. 文字简练,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描写,但却能够深入人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在柏林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的重要内容。
2、在自主、探究学习中,抓住小说精彩的情节和环境描写,体会微型小说的特点。
3、通过对小说的品读,领会作者对战争的控诉,从而增强学生对和平的向往,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情感。
教学重点:在自主、探究学习中,抓住小说精彩的情节和环境描写,领会作者对战争的控诉。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卡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图片,请你们认真看一看,然后说一说你的感受。
(学生自由说看图片后的感受)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以战争为背景的微型小说——《在柏林》。
(板书课题)
二、探究学习:
1、补充资料一:(让学生了解这篇小说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2、自主学习:
(1)出示学习提示一:
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想一想这篇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汇报交流学习情况。
(3)补充资料二:(了解战争的残酷,为深入学习课文做铺垫)
3、探究学习:
(1)出示学习提示二:
轻声读课文,找一找这篇小说写了哪些情节,在老师提示的第一个情节后面依次写出来。
(2)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概括出小说的情节。
(学生自由表达,老师顺学而导)
4、再次探究学习:
(1)出示学习提示三:
带着自己的情感读课文,说一说哪个情节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2)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深入品读重点语句,体会环境描写的巧妙。
(3)补充资料三:了解此篇小说取得的成绩,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
5、听范读:
师:此时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再次谈自己对战争的体会。
三、课后延伸:
把学习《在柏林》这篇课文的心得体会写在心得笔记上。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