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艺术源流华沙卷21 深潭微澜,总得朗月光照花

合集下载

现代钢琴创作中的民族风——谭盾钢琴组曲《八幅水彩画的回忆》论析

现代钢琴创作中的民族风——谭盾钢琴组曲《八幅水彩画的回忆》论析

饰音 手法 上 并不能 确 立它 在调 式 中的重 要性 。 以下 分别 从 对 #So 和 #R I e音的运 用上 来明确 它们在 这个 乐章 中的重
要 作用 。
谱 例 I一 2
规范— —半升 .半降 的情况
常约 为四分 之三音 三 由特定的 乐器大筒 伴奏 引起的 在 大筒 演奏过 程中 +S I +R o和 e是 由左手 中指按弦 时的特殊
耳 动听 。
参考文献 :
[]缪 天瑞 律 学【 】北京 人 民音乐 出版社 1 M 1 9 年 6 9
【】 李玫 民间音乐中 中立音 现象的律学 分析 【】 2 J 中央 音乐学 院学报 ( 季刊 ) 2 00年 第 3期 0
[】 赵 宋光 论 五度相 生调式体 系[ 3 M】 上 海 出版 社 1 6 4年 9 上 海 文 化
拟不 同调 高的 两个 笙在 不 同音 高上 相互 配合 ,追 逐 。
谱例 1 1 — 0.
1、2模 拟古筝 左手 推弦
下 倒 是 《秋 月 》 乐 段 部 分 高 声 部 层 次 以 固 定 音 型 为
旋 律 声部 伴奏 低 声部 层次 为旋 律声 部 装饰 音 的应用 模 拟古筝 左手 推 弦 . 推 弦 会使一 个音 上滑到 另外 一个 弦 我国 当代 民族音 乐的 创作 和发展
下例 低声 部层 次 第一 小节 第四拍 上 和 弦中 结合 了 # G f 定音 高 )音 固 在 时值上 ,节 奏强拍 上得 到强化
因而 下 例 为 《山 歌 》 旋 律 骨 干 音 片 段 成 的调 类 阳平 为 主
谱 例 1— 6
其 中以 A 与 C形
与高 声部
音 程 度数 为三 度 。

钢琴艺术源流华沙卷22 三代厚积,薄发出的浪漫光华

钢琴艺术源流华沙卷22 三代厚积,薄发出的浪漫光华

第九届赛事比赛时间:1975年10月7日~28日;地点:华沙爱乐大厅;评委会主席:作曲家、教师、音乐理论家、华沙国立音乐学院院长卡齐米·西科尔斯基(Kazimierz Sikorski,1895~1986);卡齐米·西科尔斯基(Kazimierz Sikorski)此届选手来自22国家和地区,共84名:决赛名次:波兰选手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KrystianZimerman)、苏联选手蒂娜·乔菲(Dina Yoffe/ Joffe)、苏联选手塔蒂雅娜·菲德金娜(Tatiana Fedkina)、苏联选手帕维尔·吉利洛夫(Pavel Gililov)、美国选手迪安·克莱默 (Dean Kramer)、巴西选手戴安娜·卡齐奥(Diana Kacso);肖邦协会波兰舞曲最佳演奏奖,波兰电台马祖卡舞曲的最佳演奏奖: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

卡塔琳娜·波波娃-齐德隆(KatarzynaPopova-Zydroń,1948~)获得荣誉奖(提名奖)。

1975年的华沙爱乐乐团音乐厅从这届起,华沙肖邦国际钢琴赛举办的固定活动增加了“肖邦逝世周年纪念会”;赛事举行期间的10月17日为肖邦纪念日,华沙、克拉科夫的圣十字教堂为此举行莫扎特《安魂曲》的演奏。

本届赛展主题:肖邦的画像;主办单位:华沙肖邦协会;展出地点:奥斯特洛斯基皇宫(Ostrogski Castle)。

█三代厚积,薄发出的浪漫光华是届华沙国际肖邦赛中,获第1名的是波兰犹太裔钢琴家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Krystian Zimerman)。

这是此赛设立以来,波兰籍钢琴家第3次获得这一名次。

华沙参赛时的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Krystian Zimerman)前面篇章中已经谈到,华沙第8届国际肖邦钢琴赛获奖选手彼得·帕勒茨尼的师承中,波兰钢琴家、卡托维兹音乐学院教授斯特凡·埃莉诺芙娜(Stefania Allinówna,1895~1988)是其主要老师之一。

钢琴曲《蓝花花》的艺术特色

钢琴曲《蓝花花》的艺术特色

钢琴曲《蓝花花》的艺术特色篇一:钢琴曲《蓝花花》是一首优美抒情的钢琴曲,由著名的钢琴演奏家理查德·克莱德曼创作并演奏。

这首曲子的特色在于它的旋律清新优美,充满了自然的清新气息,同时也融合了一些现代音乐的元素。

《蓝花花》的旋律非常优美,采用了轻快的节奏和流畅的旋律,让人听起来非常愉悦。

曲子中加入了一些理查德·克莱德曼常用的音乐元素,比如重复的和弦和富有变化的琴键,使得曲子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蓝花花》还采用了一些现代音乐的元素,比如电子合成器和节奏乐器。

这些元素让曲子更加富有活力和创新性,同时也为曲子增添了一些独特的感觉。

《蓝花花》是一款非常优美的钢琴曲,它的旋律清新优美,充满了自然的清新气息,同时也融合了一些现代音乐的元素。

如果你还没有听过这首曲子,一定要去听听,相信你会被它的美妙旋律所吸引。

篇二:钢琴曲《蓝花花》是中国现代钢琴家李斯特创作的一首著名练习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音乐感染力。

以下是对该曲的艺术特色的详细介绍和拓展:1. 独特的旋律和和声《蓝花花》的旋律简洁优美,以六级小调为主,旋律在保持流畅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变化和起伏。

同时,该曲的和声运用也非常独特,使用了李斯特常用的“斯特罗夫斯基和声”和“变调”等技术,使得和声具有丰富的层次和变化。

这些技术和风格的特点,使得《蓝花花》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 强烈的动态和节奏《蓝花花》的节奏非常强烈,尤其是在演奏者能够熟练掌握技巧之后,可以感受到其节奏感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同时,该曲也采用了一些李斯特常用的节奏变化和模式,如“连音”、“跳音”等,使得节奏更加复杂多变。

3. 对钢琴技巧的极致追求《蓝花花》是一首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练习曲,需要演奏者具备高超的钢琴技巧和表现力。

李斯特在创作该曲时,对钢琴技巧的极致追求体现在各个方面,如对音符的精确控制、对速度和节奏的准确把握、以及对钢琴音色的充分利用等。

这些技巧和风格的特点,使得《蓝花花》成为钢琴练习曲中的经典之作。

钢琴艺术源流华沙卷7 波兰犹太钢琴家艺术和生命的追问

钢琴艺术源流华沙卷7 波兰犹太钢琴家艺术和生命的追问

内容导读:安东·鲁宾斯坦曾言:肖邦音乐将人带入流连忘返的梦境,李斯特音乐则是令人眼花缭乱的遍地光辉。

在同一时代中,肖邦追求键盘音乐的深度表现和歌唱,与李斯特在键盘上追求乐队效果,从织体技术上挖掘钢琴的表现力相互映衬,将钢琴艺术推向历史的极致。

李斯特有言:肖邦不喜欢管弦乐队的轰鸣巨响,而满足于把自己的构思完全体现在钢琴键盘上。

他达到了目的而丝毫没有丧失表现力。

任何认真研究和分析其创作的人,都能发现其最高度的美、完全新颖的感情、新奇而巧妙的和声织体。

其大胆的尝试都自有其据,丰富、甚至过于丰富,而不会破坏乐曲的明晰,独特而不至于古怪,修饰的细致合乎法则,装饰的华丽不致成为优美旋律的累赘。

其许多优秀的创作富于巧妙的配合,在音乐风格的掌握上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作为浪漫派音乐创作和钢琴艺术创新的代表,没有研究并能够演奏肖邦作品,很难称为全面的演奏家。

成功演绎肖邦音乐需要表现力、表情和美的声音品质、高超的技术、深微的体察和高度的智性、灵性和即兴性。

以肖邦音乐演释为标的华沙肖邦国际钢琴赛的创立,逐步克服了早期或有的遴选肖邦演奏专家的刻意,最终走向了遴选发寻全面的演奏家之路。

有鉴于此,挖掘、分析和介述历届华沙肖邦国际钢琴赛获奖选手的师承背景和走向,足以从一个很重要的侧面展示世界钢琴艺术的百年概貌。

█波兰犹太钢琴家艺术和生命的追问这一届国际肖邦钢琴赛中,于无国籍选手亚历山大·乌宁斯基、匈牙利选手伊姆雷·温加尔之后,排名第三的是波兰选手波列斯瓦夫·科恩(Boleslaw Kon)。

他的获奖,体现出俄罗斯、波兰两大钢琴艺术学派的深厚传统。

波列斯瓦夫·科恩1906年12月9日,波列斯瓦夫·科恩生于华沙的一个贫困的犹太家庭,其父为裁缝。

约 10岁上,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康斯坦丁·伊古姆诺夫(KonstantinIgumnov,1873~1948)接受艰苦的钢琴训练,直到1924年18岁成年返回波兰,首先由俄罗斯著名钢琴门派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音乐学毕业论文析黎英海钢琴曲春江花月夜

音乐学毕业论文析黎英海钢琴曲春江花月夜

析黎英海钢琴曲《春江花月夜》摘要黎英海的《春江花月夜》是中国钢琴民族化的里程碑,此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微的音型变化、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的描绘了月夜的春江迷人的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长期以来1直受到国内外广大听众的喜爱,至今还以其久远的生命力感染着听众。

本文就如何理性的演奏钢琴曲《春江花月夜》对黎英海先生的简历及对乐曲的创作背景进行分析,着重分析其演奏技巧与创作艺术手法的演奏方式,并从伴奏织体上分析其和声手法,通过对乐曲的演奏评析,了解我国优秀音乐的悠久传统,培养热爱优秀音乐文化感情,继承祖国悠久文化,弘扬我国优秀音乐钢琴文化。

关键词:钢琴曲;《春江花月夜》;创作手法;特征;演奏ABSTRACTMoonlit Night with Spring River and Flowers, played by Li Yinghai, is a milestore in China’s piano nationalization. The piece of music vividly depicts the charming view over the spring river in moonlight and fascination of the water villages in South China by simlicity of moledy, smooth chages of rythms, delicate variation of note porttern and performance. The piece enjoys a high popucarity among people de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and this trend is still going on. The paper deals with how to play the piano piece in a rational way, and has an analysis about Mr.li’s career life and his creation backgrounds of the piece, as wellas taking a careful look at his playing techniques, creation, performance and his merthods of putting companian elemerts into the piece momoniously. It is expected that more people would have an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traditional masterpieces, develop anappriciation for music and futher advance China’s piano culture. Key words: Piano piece, Moonlit Night with spring River and flowers; creative Approach; Features; Performance摘要黎英海的《春江花月夜》是中国钢琴民族化的里程碑,此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微的音型变化、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的描绘了月夜的春江迷人的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钢琴艺术源流华沙卷18 一朵奇葩,一面深厚的传奇背景

钢琴艺术源流华沙卷18 一朵奇葩,一面深厚的传奇背景

█一朵奇葩,一面深厚的传奇背景巴西选手阿图·莫雷拉-利马(Arthur Moreira-Lima),获得这届赛事的第2名。

阿图·莫雷拉-利马(Arthur Moreira-Lima)的参赛登记照阿图·莫雷拉-利马1940年7月16日生于里约热内卢,6岁起师承当地音乐学院钢琴教授卢西亚·布兰科(Lúcia Branco,1921~2010)——没有资料查证卢西亚·布兰科的师源背景,据称为李斯特再传弟子,可知她门下弟子多出,证明了她的教学成就。

1949年,他9岁时于巴西交响乐团举办的比赛中获一等奖,得以与该乐团在交响音乐会中合作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

1957年在里约热内卢,17岁的阿图·莫雷拉-利马参加帕德雷夫斯基的学生、波兰演奏家亚历山大·显克微支(Aleksander Sienkiewicz)创办的首届国际钢琴赛,获名第10;这使他获得了巴西政府的奖学金,1960年得以前往巴黎玛格丽特·隆-雅克·蒂博音乐学校,两年中师承玛格丽特·隆(Marguerite Long)本人及其弟子让·杜瓦扬(Jean Doyen,1907~1982)。

在巴黎就学期间的1961年,他曾于当地参加玛格丽特·隆-雅克·蒂博国际音乐赛,1962年又于美国沃斯堡参加范·克莱本国际钢琴赛,两次大赛虽然落败,却为他在1962年第2届里约热内卢国际钢琴比赛中获3等奖奠定基础。

经该赛评委列夫·奥伯林和雅科夫·扎克力荐,1963年由苏联政府提供奖学金,他开始于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师承雅科夫·弗里耶尔的门生、德裔苏联钢琴家鲁道夫·克雷尔(Rudolf Kehrer,1923~;后居瑞士苏黎世),直到1968年毕业。

在一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中,阿图·莫雷拉-利马(中前弹琴者)与同时代的雷雅克·克莱因(Jacques Klein,1930~1982)、路易斯·伊卡(Luiz Eça,1936~1992)、纳尔逊·弗莱雷(Nelson Freire,1944~)在一起,后中部是卢西亚·布兰科教授。

钢琴艺术发展史

钢琴艺术发展史

钢琴艺术发展史
钢琴艺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8世纪初期。

最初,钢琴的外形和结构与现代钢琴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它们都使用键盘和弦牙来产生音响。

在19世纪,钢琴工业逐渐发展成熟,并且钢琴音乐的创作和演奏技巧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这一时期,许多钢琴大师如弗朗茨·李斯特和弗雷德里克·肖邦都创作了许多著名的钢琴作品,并且他们的演奏技巧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崇。

到了20世纪,钢琴艺术在欧美地区达到了一个高峰期。

许多钢琴家如拉赫玛尼诺夫和亨利克·尼尔森都成为了当时的钢琴巨匠。

同时,钢琴音乐的风格也开始多样化,包括古典、浪漫、爵士、流行等不同的风格。

在当代,钢琴艺术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和最广泛的音乐形式之一。

许多钢琴家如兰兰、李云迪和文亮等都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同时,钢琴音乐也不断创新和发展,例如现代钢琴技术、电子钢琴等新技术的出现,使钢琴音乐更加多样化和富有魅力。

- 1 -。

建国初期十七年中国钢琴作品民族化发展趋势——浅析钢琴曲《蓝花花》

建国初期十七年中国钢琴作品民族化发展趋势——浅析钢琴曲《蓝花花》
用;
乐 曲散 发出浓郁 的泥土气息” ②, 魏廷格 先生在他 的《 汪立三
的钢琴创作》 中如是说。 新 中国成立的前 十七年 间中国钢琴音乐创 作具有题材选 择形式广泛 , 内容新颖 民族化 , 感情淳朴充满乐观向上的新 时
( 3 ) 在 和弦音响结构方面 , 三度和声叠 置 、 二、 四度 和声叠 置和七度 、 九度不协和音程 的运用 , 极大增强 了旋律 的民族色 彩和韵律 ; ( 4 ) 在节奏方面 , 中国 民间的打击乐节奏 , 如锣鼓节奏 , 在
手法 , 巧妙柔和 的交织了紧张激烈 、 哀怨愤怒 、 坚强不屈 、 英 勇 抗争、 自由愉悦等多种情绪 , 鞭笞 了封建买办婚姻对妇女的残
段空前繁荣时期。


建国初期 中国钢 琴发展的 民族化趋 势
害和压迫 。 钢琴 曲《 蓝花花》 以三段体结构为原则构思全 曲, 第

( 1 ) 在标题方 面 ,这一 时期 的中国钢琴作品多是写意性标 题或者叙事写实性标题 , 常常以一 幅画、 一首诗一个景 点或者
们眼 前 ;
民歌特有的歌 唱发声装饰技巧 ,更加生 动的表现 出女主角蓝 花花的情绪变化 , “ ……更带有作曲家的个性特点 ,是他探索 了一种钢琴用民间唱法 ‘ 歌 唱’ 的技巧 , 可谓钢琴的土嗓子 , 使
( 2 ) 在旋律方面 ,中国钢琴作 品主要采用 民族调式为主的 旋律 , 内蒙古 、 维吾尔族 、 藏族等 民族特 色旋律得到较 多的运

治时期 ,对爱情忠贞不渝敢于追求 自由的女性蓝花花 同封建
旧势力做斗争的顽强精神。 这部作 品的主题是民族调式 , 但是
旋律却大胆配 西洋调式 , 该 曲运用变奏性 的原则 , 在篇 幅不 长的整部 作品中 , 作者大 胆运 用七 度 、 九度等不协和音程 , 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潭微澜,总得朗月光照花荣获这届赛事决赛第3名并获维托尔德·马尔库任斯基设立的特别奖——肖邦协会波兰舞曲最佳演奏奖的选手,是彼得·帕勒茨尼(Piotr Paleczny)。

这是一位重量级的波兰钢琴家。

他1946年5月10日生于波兰南部的雷布尼克(Rybnik)。

作为波兰钢琴家,他曾获1968年索非亚国际钢琴赛金奖,获1969年慕尼黑国际比赛3等奖;本届华沙肖邦国际钢琴赛获第3名后,又于1971年获普列文(Pleven)国际钢琴赛和1972年波尔多(Bordeaux)青年演奏家大赛两项金奖。

华沙参赛时的彼得·帕勒茨尼(Piotr Paleczny)在雷布尼克音乐学校,彼得·帕勒茨尼的首位钢琴老师是玛利亚·科瓦尔斯卡(Maria Kowalska),此人史料未详。

第二位老师是波兰钢琴家、该校校长查尔斯·萨弗拉内克(Charles Szafranek)。

作为彼得·帕勒茨尼的重要老师,查尔斯·萨弗拉内克1904年12月14日生于雷布尼克;1918年14岁于德国埃森音乐学院师承波兰钢琴家伊格纳齐·帕德雷夫斯基(Ignacy Paderewski,1860~1941)的弟子阿尔弗雷德·帕齐希(Alfreda Patziga /Alfred Patzig);1921年起于波兹南音乐学院师承西吉斯蒙德·里希奇(Sigismund Lisicki/ Zygmunta Lisickiego)5年,期间也师承指挥家和作曲家瓦迪斯瓦夫·拉茨科夫斯基(Wladyslaw Raczkowski,1893~1959),作曲家、合唱指挥和音乐评论家维霍维奇(Stanislaw Wiechowicz,1893~1963)。

此后他于巴黎圣乐学校(Schola Cantorum)师承保罗·布兰德(Paul Brande)。

1928年起,萨弗拉内克于柏林音乐学院师承犹太裔钢琴家列昂尼德·克勒策尔(Leonid Kreutzer,1884~1953),著名作曲家乔治·谢尔(George Schell)、保罗·欣德米特(Paul Hindemith)和德国出生、后定居美国的犹太裔音乐学家柯特·高盛(Curt Sachs,1881~1959)。

1932年毕业后,他又于波兰师承费鲁乔·布索尼弟子埃贡·佩特里(Egon Petri,1881~1962)观众拍摄的第8届国际肖邦钢琴赛现场一角名师之承奠定了深厚的艺术学养,但萨弗拉内克并没有展开职业演奏生涯,而将精力致于专业教学。

1933年他与他的兄弟安东尼一起创办了雷布尼克音乐学校。

从第一和第二,从私立到国有,直到1970年,两所音乐学校和稍晚创立的雷布尼克爱乐乐团均以“萨弗拉内克”命名。

因其卓越贡献,1958年波兰政府授予他金十字勋章;1971年获金十字文化勋章;1973年获波罗尼亚学院骑士十字勋章。

1997年7月29日查尔斯·萨弗拉内克逝世。

彼得·帕勒茨尼之外,他的学生还包括华沙1955年第5届第7名获奖波兰钢琴家莉迪娅·格雷赫托洛夫娜(Lidia Grychtołowna,1928~)、波兰钢琴家和作曲家亚当·玛科韦茨(Adam Makowicz,1940~;后移居加拿大),以及斯特凡·库特尔泽巴(Stefan Kutrzeba,1946~)、玛利亚·瓦科尔-索别沙克(Maria Warchoł-Sobiesiak)等。

彼得·帕勒茨尼的师承中,还有波兰钢琴家和教育家斯特凡·埃莉诺芙娜(Stefania Allinówna)。

后者1895年11月19日生于罗兹。

其父齐格蒙特·阿利斯(Zygmunt Allis)为西班牙裔,其母朱莉娅(Julia)为捷克裔。

1910~1917年,埃莉诺芙娜于华沙音乐学院师承卡罗尔·米库利弟子,波兰钢琴家、作曲家米查洛夫斯基(Alexander Michalowski,1851~1938),并师承作曲家、钢琴家和乐评家费利奇安·斯左普斯基(Felicjan Szopski,1865~1939),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卡齐米·西科尔斯基(Kazimierz Sikorski,1895~1986)。

此后于柏林接受埃贡·佩特里(Egon Petri)钢琴课程,并师从德国犹太裔作曲家雨果·赖希滕特利特(HugoLeichtentritt,1874~1951)学习作曲。

演奏中的彼得·帕勒茨尼埃莉诺芙娜1929年起任教于卡托维兹音乐学院;1931年加入波兰籍。

1937年在波茨坦,她师从瑞士钢琴家埃德温·菲舍尔。

1944年10月华沙起义失败后,她被驱逐到德国强迫劳动。

在其职业生涯中,她与她的同事——另一位女钢琴家瓦迪斯瓦夫·马凯维丘芙娜(Władysława Markiewiczówn a,1900~1982)的双钢琴组合持续20余年。

其门下弟子有20余位钢琴家、作曲家和著名教师:彼得·帕勒茨尼之外,还包括扬·加夫拉斯(Jan Gawlas,1901~1965)、米哈尔·斯皮萨克(MichałSpisak,1914~1965)、斯坦尼斯夫·托姆金斯基(Stanisław Tomczyński,1914~2002)、约瑟夫·斯韦德(Jozef Swider,1930~)、维斯瓦夫·施拉赫塔(Wiesław Szlachta,1937~)和切斯瓦夫·斯坦奇克(Czesław Stańczyk)等。

斯特凡·埃莉诺芙娜1988年4月20日于华沙逝世。

1953~1964年,彼得·帕勒茨尼分别于雷布尼克第一、第二国立音乐学校师承玛利亚·科瓦尔斯卡和查尔斯·萨弗拉内克。

10余年中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以优异成绩毕业;而后他考入卡托维兹国立音乐学院斯特凡·埃莉诺芙娜(Stefania Allinówna)钢琴班,毕业后于华沙音乐学院随扬·埃凯尔(Jan/John Ekier,1913~)深造。

职业生涯中的帕勒茨尼,所合作的乐团包括芝加哥交响、皇家爱乐、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伦敦BBC交响、莱比锡音乐厅、苏黎世音乐厅、日本《读卖新闻》、罗马RAI、圣锡西利亚艺术学院、墨西哥国立、布宜诺斯艾利斯国立、马德里国立、华沙国家爱乐、波兰国家广播交响等,于纽约卡内基厅(Carnegie Hall)、艾弗里费雪厅(Avery Fisher Hall)、爱丽丝杜利厅(Alice Tully Hall)、芝加哥交响乐团音乐厅(Orchestra Hall)、东京桑德利厅(Suntory Hall)、布宜诺斯艾利斯科隆剧院(Teatro Collone)、莱比锡音乐厅、柏林爱乐音乐厅,维也纳金色大厅(Musikverein)和维也纳音乐厅(Konzerthaus)、萨尔茨堡节庆大剧院(Festspielhaus)、阿姆斯特丹音乐厅(Concertgebouw)、伦敦皇家节庆厅(RoyalFestival Hall)等著名场地和音乐节演出。

2001年,他与担任肖邦钢琴比赛决赛协奏的官方乐团,有着“国家乐团”之称的华沙爱乐乐团合作百年庆音乐会,受邀担任协奏曲钢琴主奏。

晚年的彼得·帕勒茨尼依然事业鼎盛在其包括古典、20世纪经典作品的丰富曲目中,波兰作曲家的钢琴协奏曲占居显著比重。

除了肖邦、帕德雷夫斯基和席曼诺夫斯基的协奏曲,他还与作曲家亲自执棒的乐团合作,演奏鲁托斯拉夫斯基(Witold Lutoslawski,1913~1994)的《第1钢琴协奏曲》。

包括勃拉姆斯、穆索尔斯基和巴拉基列夫作品在内,他的诠释赢得广泛赞誉。

他为EMI、Sound、Naxos、Olympia、BBC Classic及波兰和外国广播电台、电视台录音,其中全套肖邦叙事曲、奏鸣曲和协奏曲被纳入国家版肖邦全集录音。

其肖邦精选辑CD获1999年波兰唱片奖。

作为当世重要的波兰钢琴家,彼得·帕勒茨尼于肖邦音乐学院任教。

1985年起,他担任数届华沙肖邦赛评委;1993年起担任波兰最古老的音乐节和世界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国际钢琴节——“杜什尼基-兹德鲁伊国际肖邦音乐节”艺术总监,并担任波兰北部彼得哥兹“帕德雷夫斯基国际钢琴赛”艺术总监。

其他国际赛事评委还包括巴黎、桑坦德、东京、滨松、布拉格、基青根、台北、克利夫兰(2007年7月担任该赛钢琴赛主席)、伦敦、日内瓦、洛杉矶和莫斯科(柴科夫斯基赛)、首尔、洛杉矶、明尼阿波利斯、蒙特利尔、多伦多、特拉维夫、卡萨布兰卡、深圳、高松、仙台、阿马迪奥等,并在阿姆斯特丹、波尔多、巴黎、布宜诺斯艾利斯、东京、卢加诺、墨西哥城和华沙举行大师班。

彼得·帕勒茨尼获得了甚多的荣誉:1974年荣获波罗尼亚十字勋章;1976年获波兰共和国外长奖;1998年5月,他由波兰总统亚历山大·克瓦希涅夫斯基亲命教授职称。

2005年获波兰“凯莱阿蒂斯”文化和国家遗产保护金奖。

雅努茨·奥勒基尼扎克(Janusz Olejniczak)这届肖邦赛中获第6名的雅努茨·奥勒基尼扎克(Janusz Olejniczak),1952年10月2日生于波兰西南部的弗罗茨瓦夫。

他6岁学习钢琴,不久迁居华沙,入读国立音乐小学和国立音乐中学,师承钢琴老师路易丝·瓦莱夫斯卡(Luiza Walewska)。

1967年师从里查德·巴克斯特(Ryszard Bakst,1926~1999),后者1968年移居英国后改从兹比格涅夫·杰维耶茨基到1969年。

期间的1967年,他于“布拉格协奏曲”青年演奏家国际比赛中进入决赛。

1979年在巴黎青年演奏家国际比赛中,获得参加戛纳德国际音乐博览会(MIDEM)演出的资格;同年获得华沙肖邦国家钢琴赛第6名。

两年后获那不勒斯“阿尔弗雷多·卡塞拉国际钢琴赛”第4名。

此后的1971年起,他赴巴黎师承波兰钢琴家维托尔德·马尔库任斯基(Witold Malcuzynski)等深造3年。

他1974年返回华沙音乐学院,继续师承芭芭拉·赫塞-布科芙斯卡(Barbara Hesse-Bukowska,华沙第4届肖邦赛第2名)教授,毕业后继续师随另一位华沙肖邦赛的获奖钢琴家——苏联的维克多·托卡尔波维奇·梅尔扎诺夫(Victor Karpovich Merzhanov);此后又赴德国埃森(Essen),请益于奥地利钢琴家鲍尔·巴杜拉–斯科达(Paul Badura-Skoda,19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