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风俗习惯

合集下载

山东潍坊的风俗

山东潍坊的风俗

山东潍坊的风俗
在山东潍坊,过春节、元宵节和端午节,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山东潍坊的风俗。

一、元宵节
在山东潍坊,过元宵节是最热闹的。

首先要吃元宵,元宵即
汤圆,以面粉和米粉制成,煮熟后表面会浮一层油脂。

吃了元宵,寓意着新的一年生活甜甜蜜蜜。

在潍坊,元宵节还有一个重要的
风俗——放灯。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凶恶的怪兽叫“年”,它住
在海底深处的石缝里。

每到除夕,“年”都会爬上岸吃人和牲畜。

有一年除夕,人们发现“年”又回到海底的石缝里了。

为了吓走“年”,人们就把燃烧的火把插在石缝里,点燃火把后发出耀眼
的火光。

果然吓跑了“年”,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天,就把放灯习
俗延续了下来。

二、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之一。

春节在古代称
元日、元正、元旦等。

从汉代起又用“元旦”之名了。

春节这天
要放鞭炮、贴春联、吃饺子和团圆饭等活动。

一般从小年开始过年,除夕是新年第一天,也是春节最重要的节日。

三、端午节
— 1 —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 2 —。

元宵节祈福祈愿的民俗习惯

元宵节祈福祈愿的民俗习惯

元宵节祈福祈愿的民俗习惯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农历新年的最后一天。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办各种庆祝活动来迎接新的一年。

其中,祈福祈愿是元宵节最重要的民俗习惯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究元宵节祈福祈愿的民俗习惯。

1. 祭灯祈福元宵节的一个重要活动是祭灯祈福。

人们会在这一天点亮各种各样的灯笼,祈求来年的幸福和好运。

灯笼代表着光明和希望,相信通过点亮灯笼可以驱逐邪恶和不祥之气,为家庭带来好运。

在一些地区,人们还会祭拜神龛或家庙,向神灵祈福,祈求平安和健康。

2. 放烟花爆竹元宵节晚上,人们经常会放烟花爆竹。

这是为了庆祝元宵节的到来,也是为了驱逐邪灵,保佑家庭的平安。

放烟花爆竹的声音和色彩缤纷的烟火充满了喜庆的气氛,也象征着祈愿的心愿可以达到天际。

3. 燃放孔明灯孔明灯的燃放是元宵节最受欢迎的民俗习惯之一。

孔明灯是用轻而薄的纸材制作而成,搭配蜡烛或小灯泡。

人们将自己的心愿写在孔明灯上面,然后点燃灯泡或蜡烛,放飞孔明灯。

孔明灯在夜空中升起,象征着愿望的实现和心灵的净化。

人们相信,当孔明灯升起到天空时,他们的愿望将会传达给上苍,有机会得到批准和实现。

4. 吃元宵吃元宵是元宵节不可或缺的习俗之一。

元宵是一种由糯米粉制成的圆球状甜点,通常是甜的,也可以是咸的。

吃元宵的习俗可以追溯到汉代,人们相信通过吃元宵可以祈求团圆和幸福。

吃元宵还有一个寓意,即年年高升,象征着升官发财和越来越好的未来。

5. 舞狮子舞狮子是元宵节的传统表演之一,也是为了驱邪祈福。

人们会扮成狮子的造型,穿上华丽的狮子服装,在大街上舞狮子。

伴随着鼓乐和锣声,狮子像征着勇气和力量,能够吓走恶灵,为人们带来好运。

舞狮子的表演也是为了庆祝新年的到来,迎接新的开始。

以上是元宵节祈福祈愿的一些民俗习惯。

通过这些活动,人们表达了对来年幸福和好运的期盼,同时也希望催生疫气,迎接新的开始。

元宵节的祈福祈愿活动不仅有助于增进人们的团结和和谐,也为整个社区带来了欢乐和祝福。

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的习俗元宵节,又称为灯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庆祝一整天,家家户户挂灯笼、吃元宵、观赏花灯,以表达对新年来临和未来的美好祝福。

下面将为您介绍一些元宵节的习俗。

一、挂灯笼元宵节的一个重要习俗是挂灯笼。

人们用红纸剪裁出各种吉祥图案并将其固定在竹篾架上制作成灯笼。

在元宵节的晚上,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前或窗户上挂上美丽的灯笼。

透过灯笼的照耀,整个街道充满了喜庆和热闹的氛围。

二、猜灯谜猜灯谜是元宵节中广受欢迎的文化活动。

人们在灯笼下贴上写有谜底的灯谜,然后其他人可以通过阅读灯谜中的提示来猜谜底。

猜灯谜不仅考验着人们的智商和智慧,也增加了节日的乐趣和互动性。

猜中灯谜的人通常会得到奖品或者赢得一份祝福。

三、吃元宵在元宵节这一天,吃元宵也是一项重要的习俗。

元宵是一种由糯米制成的圆形糯米团子,通常包裹着芝麻、豆沙或其他各种馅料。

吃元宵象征着家庭的团圆和和睦,也带来吉祥和幸福的寓意。

人们在吃元宵的同时,通常还会互相送礼,表达对彼此的祝福和关怀。

四、观赏花灯元宵节的晚上,各个地方都会举办盛大的花灯展览活动。

人们结合传统和现代文化,制作出各种精美华丽的花灯,包括动物、人物、景观等等。

观赏花灯不仅能欣赏到艺术的魅力,也给人们带来快乐和喜悦的心情。

许多人会带着家人和朋友一同前往赏花灯,共度一个愉快的夜晚。

五、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大亮点。

在元宵节期间,人们常常会通过舞龙舞狮来庆祝。

舞龙舞狮是一种民间表演形式,艺人们穿着龙和狮子的服装,在街头巷尾表演舞蹈动作。

这种形式既有观赏性,又能带来欢乐和祝福。

人们相信舞龙舞狮可以驱邪,祈求好运和吉祥。

六、放烟花元宵节的晚上,人们也会放烟花来庆祝。

烟花绽放的美丽色彩和耀眼光芒吸引着大家的目光,营造出独特的节日氛围。

放烟花也是人们驱逐厄运和邪气的一种方式。

随着烟花慢慢升起,人们也将希望和祝福送给了自己和家人。

总结:元宵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习俗丰富多样,代表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祝福。

元宵节的习俗(精选15篇)

元宵节的习俗(精选15篇)

元宵节的习俗(精选15篇)元宵节的习俗(精选15篇)元宵节的习俗1农历正月十五日是谓上元节,因为这节日的活动主要在月圆的夜间,通称为元宵或元夜。

元宵的活动最主要的是灯会和灯猜。

旧日福建,大体说来,从正月初九起,灯市便开始热闹起来,正月十三日后几乎可见各居家门前都挂出花灯。

元宵节给新嫁女送灯,是旧日福建的习俗,各地送的灯品式样不尽相同,但目的一样:为了“添丁”。

福州一带已嫁女未生男者,娘家多于正月初以观音送子灯送之,是谓送丁;嫁后已生男者,娘家可送各式的灯,谓“添丁仔”。

闽南各地给新嫁女送的是一对白芙蓉灯,给嫁后已生男者则送一红一白的。

灯内点有蜡烛,弄不好会把灯烧了。

花灯失火,通常被视为喜事,叫“出丁”.白灯失火视为生男吉兆,红灯失火视为生女吉兆。

那当然是人们一种愿望的表达。

闽南一些地方,比如漳浦等地,灯节中还有一叫“穿灯脚”的习俗,即在元宵夜里,村中新娶进门的新娘子和当年生男孩的小媳妇,必须穿红着绿,打扮一新,在婆婆或其他年岁大的老妇人陪同下,手拿吉祥物,口中说吉利语,从大祖词堂的灯棚下走过,一展风采。

其所以这样做,目的在于向祖宗也向乡亲介绍新媳妇。

至于已生男孩的小媳妇也过灯脚,在于告慰祖宗。

灯节期间各地都热闹非常,有几个地方特别热闹,如福州的南后街,泉州的西门街,都是买灯、送灯、看灯最集中的地方。

灯的种类甚多:走马灯、关刀灯、莲花灯、兔子灯、骰子灯、钱鼓灯、薄饼灯,应有尽有。

旧日福州南后街,有一种桔灯(与“吉丁”近音),用纸糊成.形如巨大桔子,形状简朴大方,民众多爱观赏。

另外还有一种真的桔子灯,用较大的鲜桔桔皮制成。

做法是在近蒂处切平,取出桔肉,留下空壳,再用小铁丝札一烛托,放入空心桔中,插上小蜡烛,将蜡烛点亮。

桔灯烛光透过红红的桔皮,通明绚烂,成为一件具有实物美感的艺术品。

曾有人写诗赞道:“何人剖桔空中点,胜看莲花大盏灯。

”灯节期间,有些地方叠灯为山,人称“灯山”或“鳌山”。

这鳌山开头只是一些有钱的富贵人家所张设,任人观赏,后来更多设在寺庙、神祠或闹市路口,让更多人看热闹。

元宵节风俗习惯

元宵节风俗习惯

元宵节风俗习惯
一、元宵节习俗
1、放灯。

元宵节那天,各家把一个大大小小的灯放在家里或者院子里,表示充满希望、吉祥如意。

这也象征着晚上清灯熄灯、安静梳理心绪。

2、吃元宵。

吃元宵是最重要的习俗,因为“元宵”的谐音代表着“团圆”。

此外,由
于元宵本身口感柔软绵软,穿越口、缅怀爱侣,有利于传播爱意。

3、定公仔。

元宵节在中央历史悠久,民间有一种习俗叫做“定公仔”。

“公仔”就是
娃娃,定什么样的娃娃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4、春晚。

春节期间,除了看《春晚》表演,还会有一些传统中国艺术表演,从而带来一场快乐、精彩的盛宴。

二、元宵节文化
1、传统节日文化。

元宵节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它有很多的习俗和文化传统,比如看春晚、定公仔、放灯、玩王母凹凸朵等,深受民间喜爱。

2、象征意义。

元宵节的象征意义有很多,它代表着新的一年的到来,也代表着团圆、充满希望和吉祥如意。

3、游玩文化。

在元宵节期间,人们也不忘游乐,参加压轴活动,热闹非凡,气氛狂欢,欢度佳节。

4、社会文化意义。

元宵节不仅代表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也有深层次的社会文化意义,例如团结群众、合家团圆等。

因此,元宵节也被视为中国团圆节,在大家彼此团聚共庆期间,把希望、爱心传递给每一个人,让彼此的爱更加深厚。

古代的元宵节有哪些民间习俗

古代的元宵节有哪些民间习俗

古代的元宵节有哪些民间习俗元宵节是继春节之后的⼜⼀重要传统节⽇,在每年正⽉⼗五,⼜称上元节、⼩正⽉、元⼣或灯节。

那么你知道古代的元宵节有哪些民间习俗吗?下⾯⼩编就来解答⼀下⼤家的疑问。

⽬录古代的元宵节有哪些民间习俗1、偷菜民俗专家介绍,在中国古代,元宵节还曾是⼀年中有情男⼥“相约灯下”的浪漫节⽇,⼀些地区⾄今仍保有“偷菜传情”的元宵节习俗,还有在元宵节偷菜求⼦、偷菜求婿的习俗。

⾄今,在贵州省黄平⼀代的苗族中仍保留着在每年的正⽉⼗五偷菜传情的习俗。

这天,姑娘们会去偷⾮本族⼈家异性的青菜,希望能“偷”得⼀段好姻缘。

2、祈娃娃每到元宵节,⼈们就可以看到虔诚的⾹客在送⼦娘娘前跪拜上⾹,将⼀个个形态各异、活泼俊俏的泥娃娃带回家。

这就是河洛地区的祈娃娃习俗。

祈娃娃的时间不固定,但多在正⽉⼗五。

这也许是⼈们看重元宵节是举家团圆的⽇⼦,认为这个时候祈娃娃更容易如愿。

这时,各地的奶奶庙、娘娘殿前就会⾹烟缭绕,善男信⼥云集,虔诚跪拜祈祷,成为⼀道景观。

祈娃娃者多为⼀些久婚不育的⼈,也有⼀些性急的婆婆,为⼉⼦置办婚事后不久就去祈娃娃。

她们⼀般希望⼉媳第⼀胎就能⽣个男娃娃,有了男娃娃的家庭则会祈求⽣个⼥娃娃。

祈求完毕,⽼⼈会从神像前拿⾛⼀两个⼩泥娃娃,并在泥娃娃的脖⼦上系⼀根红线,表明泥娃娃已是⾃家的⼀员。

有意思的是,这时还要给泥娃娃取个名字,男孩多为“孬蛋”,⼥孩多叫“妞妞”。

然后郑重其事地对泥娃娃说:“奶奶带你回家啦!”还要告诉泥娃娃家在哪⾥,爸爸叫啥名字,妈妈叫啥名字等。

3、拜晚年⽼话说:“正⽉⼗五拜晚年”。

在传统民俗中,“过年”泛指腊⽉⼆⼗三到正⽉⼗五,这期间⾛亲访友统称为“拜年”。

由此来说正⽉⼗五是拜年的最后“期限”,只要拜访的时间不过⼗五,均视为拜年。

许多⼈由于节⽇期间事情较多,忙不过来,拜年时间便往后推迟,但最迟也要在正⽉⼗五这天拜访和送年礼,俗称“正⽉⼗五拜晚年”。

所以正⽉⼗五这天带着⼤包⼩礼物⾛亲访友的很多,成为⽼北京街头的⼀景。

元宵节的风俗习惯

元宵节的风俗习惯

元宵节的风俗习惯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也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以下是元宵节期间的主要风俗习惯:1. 吃元宵或汤圆:元宵节最为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就是吃元宵或汤圆。

元宵或汤圆是用糯米粉和各种馅料制成的美味食品,寓意着团圆和美满。

人们会在元宵节当天吃元宵或汤圆,分享美味和欢乐。

2. 赏花灯:赏花灯是元宵节最为盛行的活动之一。

人们会在公共场所或街道上挂起各种各样的花灯,形成一片璀璨的灯海。

人们会欣赏花灯的美丽,猜灯谜,感受浓厚的节日氛围。

3. 猜灯谜: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一项趣味性活动。

人们会在花灯上挂上谜语,供人们猜测。

猜灯谜不仅锻炼了智力,也增加了人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使节日更加欢乐和有趣。

4. 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元宵节期间的传统表演节目。

龙和狮子的形象都是吉祥和力量的象征,人们通过舞龙舞狮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利、事业有成。

这种表演节目充满了活力和激情,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5. 放烟花:放烟花是元宵节期间常见的活动之一。

烟花的绚丽多彩和热闹的气氛可以为节日增添欢乐和喜庆的氛围。

然而,在燃放烟花时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火灾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6. 打灯虎:打灯虎是元宵节期间的一种民间游戏。

人们会在地上画上一些图案,用灯照射,然后猜出图案的含义。

打灯虎不仅可以增加节日的趣味性,也体现了人们对智慧和勇气的挑战。

7. 击鼓传花:击鼓传花是元宵节期间的传统游戏之一。

人们围坐在一起,击鼓传花,当鼓声停止时,花在谁手中谁就要进行表演或接受惩罚。

击鼓传花是一种简单而有趣的互动游戏,可以增加人们的欢乐和互动。

8. 游园踏春:元宵节期间也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时节,人们会趁着这个机会走出家门,到公园、花园等地方游玩踏春,欣赏春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游园踏春不仅可以放松身心,也能锻炼身体,享受春天的美好。

9. 放河灯:放河灯是元宵节期间的一项传统习俗。

人们将点燃的蜡烛放入河中,让它们随波逐流,寓意着祈愿美好和幸福。

元宵节的活动内容

元宵节的活动内容

元宵节的活动内容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日庆祝。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元宵节活动内容:
1. 吃汤圆:元宵节吃汤圆是一种传统习俗,汤圆象征着团圆和和睦。

在节日期间,人们会吃汤圆来庆祝。

2. 赏花灯:赏花灯是元宵节最传统的活动之一。

人们会在这一天参观各种花灯展览,欣赏五颜六色的灯笼和彩灯。

3. 猜灯谜: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一项有趣活动。

人们会在灯谜下猜测答案,答对的人可以获得小奖品。

4. 放烟火:放烟火也是元宵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人们会在户外燃放烟花爆竹,观赏各种烟花绽放的美丽瞬间。

5. 舞狮舞龙:在元宵节期间,一些地方还会有舞狮舞龙的表演。

人们会穿上狮子或龙的服装,进行舞蹈表演,为节日增添欢乐和喜庆的氛围。

6. 赏月:在元宵节晚上,人们还会赏月。

月亮是这一天的象征之一,赏月也是一种表达团圆和美好的方式。

7. 家庭聚会:元宵节也是一个重要的家庭团聚的节日。

在这一天,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共度佳节。

这些活动内容都是为了庆祝元宵节的到来,表达团圆、美满和幸福的美好愿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宵节的风俗习惯
本文是关于教育教学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元宵节的风俗习惯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2、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

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

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

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3、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

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
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

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4、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

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里列举二三。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

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5、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

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

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6、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

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

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

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

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7、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8、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

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9、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
平安安的。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

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10、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

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

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11、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

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