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子的生理结构

合集下载

沙漠中的奇特生物

沙漠中的奇特生物

沙漠中的奇特生物沙漠,是一个极端恶劣的环境,炙热的阳光,干燥的风沙,以及匮乏的水源,都使得大多数生物无法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存下去。

然而,就在这看似一片死寂的沙漠之中,隐藏着许多奇特的生物,它们适应了沙漠的极端条件,并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生命力。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沙漠中最具代表性的生物之一——沙漠蝎子。

沙漠蝎子是一种生活在沙漠中的节肢动物,它的身体覆盖着坚硬的外骨骼,可以很好地抵御沙尘的腐蚀。

为了应对长时间的干旱,沙漠蝎子还具有很强的耐旱能力,可以在水源匮乏的情况下生活数月之久。

此外,沙漠蝎子的身体颜色通常呈现暗黄或深褐色,这使得它们可以更好地融入沙漠环境中,避免遭受天敌的袭击。

除了沙漠蝎子,沙漠中还栖息着一种独特的鸟类——沙漠雕。

沙漠雕是一种大型的猛禽,以其卓越的狩猎能力在沙漠中生存下来。

它们拥有锋利的爪子和强壮的翅膀,可以飞翔在沙漠上空,寻找食物。

与其他鸟类相比,沙漠雕的羽毛较为稀疏,这是为了保持体温和减少水分的蒸发。

沙漠雕以其敏锐的视力和迅速的速度,捕捉沙漠中其他小型动物,如啮齿类和爬行动物,从而获取足够的能量维持生活。

另一个生活在沙漠中的奇特生物是沙漠狐狸。

沙漠狐狸是沙漠地带最大的食肉动物之一,它们的身体非常柔软灵活,并且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为了在极端的温度下生存,沙漠狐狸的身体覆盖着密集的毛发,这既可以阻挡酷热的阳光,又能保留体温。

此外,沙漠狐狸的耳朵异常大,这是为了更好地散热和听到远处的动静。

沙漠狐狸主要以啮齿类和昆虫为食,它们可以利用沙漠中的植物作为水分补给,并在母狐狸离巢时,忍受长时间的口渴。

最后,我们还要提到沙漠中的植物奇迹——沙漠仙人掌。

沙漠仙人掌是沙漠中最著名的植物之一,它们的身体结构独特,以适应沙漠地带的极端环境。

沙漠仙人掌具有肥厚的茎,可以存储大量的水分,并且它们的表皮有一层厚厚的蜡质保护层,可以减少水分的流失。

此外,沙漠仙人掌的刺可以有效地防止被捕食动物吃掉,并且帮助植物收集雨水。

蝎的内部构造

蝎的内部构造

蝎的内部构造蝎子各体节由背板和腹板组成,各节有节间膜相连,能自由伸缩。

体腔内有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神经、感觉器官、生殖等系统和内分泌腹,各有其不同的生理功能(图2—7)。

(一)消化系统蝎子的消化系统主要由消化管和唾液腺组成。

消化管分前肠、中肠和后肠三部分。

食道下方有团葡萄状的唾液腺,蝎子进食时,唾液腺能分泌消化酶,并将其吐出体外,在体外将食物消化成肉糊状,而后吮吸人前肠。

中肠位于前腹部中央,肠壁的上皮细胞可分泌消化液,促进食物分解。

中肠是蝎子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主要器官。

后肠位于后腹部中央,是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的通道。

蝎子前腹壁内侧,有一串串褐色葡萄状腺体,这是贮存营养的盲囊。

盲囊的大小不固定,它与发育程度有关:蜕皮前蝎子肥胖时,盲囊就肥大;蜕皮后由于营养转化,盲囊就瘦小得多;孕雌蝎在卵子发育阶段,盲囊占去绝大部分空间,而临产前则收缩得很小。

(二)呼吸系统蝎子的每1个肺节孔里有一书肺,是蝎子特有的呼吸器官。

位于第3~6节前腹节的呼吸孔(书肺孔)内,每节1对,共4对。

崧肺具有一个坚韧的囊,它是由腹侧壁内陷形成的。

囊壁褶成叶片状,叶片相迭形成书状构造。

叶片内有几丁质构成的短棒,是盼片的支持物,使叶片形状较为固定,并且互相分开。

未褶部分形成的空间叫做前庭,前庭与叶片问的空隙相连续,前庭经裂缝状的书肺孔与外界相通连。

外界空气经书肺孔一前庭一叶片间空隙。

血液在叶片内流动,空气在叶片间空隙内,二者可以进行气体交换。

在前庭背侧囊壁上,有肌肉纤维,当肌肉收缩时,前庭的体积增大,空气进入前庭;当肌肉舒张时,前庭体积缩小,空气被压出来。

.(三)循环系统蝎子的循环系统由一条管状的心脏及一系列血管、血腔构成。

内脏充塞在血腔内,把血腔分成了许多间隙,称为血窦。

在蝎子的前腹部,可见到蝎子的背板下面有1条乳白色管子有规律地搏动,这就是蝎子的心脏。

蝎子的心脏呈管状,共分7个心室,每室有一对开口叫做心孔,能使血液由围心腔回心。

中药全蝎的组方配伍及应用

中药全蝎的组方配伍及应用

中药全蝎的组方配伍及应用师文涛;刘霞;白占涛【摘要】全蝎为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的干燥体,具有抗惊厥、抗帕金森、镇痛、抗癫痫、抗肿瘤和免疫兴奋作用,因此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配伍及中成药生产.本文综述了全蝎的中药组方配伍与全蝎提取物、蝎毒的生物医药及应用,以为资源药物全蝎的挖掘、保护和利用提供有益参考.【期刊名称】《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35)002【总页数】5页(P67-71)【关键词】中药全蝎;全蝎提取物;蝎毒;组方配伍【作者】师文涛;刘霞;白占涛【作者单位】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多肽资源药物研究中心/陕西省区域生物资源保育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延安716000;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多肽资源药物研究中心/陕西省区域生物资源保育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延安716000;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多肽资源药物研究中心/陕西省区域生物资源保育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延安71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6全蝎又名钳蝎、蝎子、全虫,为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Buthus martensii Karsch,BmK),主要分布于我国山东、河北、河南、辽宁、北京、陕西、山西、江苏、安徽、湖北等地。

在中国、韩国、印度及非洲作为药物使用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在中国宋朝时期(A.D.960-1279)全蝎已经作为药物使用[1]。

全蝎具有熄风镇痉,止痛通络,攻毒散结之功效,用于肝风内动,抽搐痉挛,小儿惊风,中风口歪,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2]等症的治疗。

中医中全蝎多以汤剂使用,药理学研究中多取其提取物。

中药全蝎在应用中有人提出全蝎去毒的用法,认为全蝎尾部的蝎毒在应用中也存在生物学活性。

并在研究中发现蝎毒确实存在一些活性。

近年来,全蝎与蝎毒素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发现了全蝎在临床应用中存在更多的使用潜能。

为中药全蝎的开发与应用奠定了基础。

中医中全蝎的应用主要以《蜀本草》、《本草图经》、《集验方》、《证类本草》、《中华医典》和《本草纲目》等古典文献以及《中国药典》(第一部)为用药指导和参考,多用于小儿惊风,痉挛抽搐,中风口歪,偏正头痛等的治疗。

蝎子养殖基础

蝎子养殖基础
●物种的进化演变史
经过7000万年地球的不断演变,大多数物种改变了原来的形态,由冷血动物进化为耐寒的能调节体温的热血动物(鸟类、哺乳类及人类)。当然,每次大规模物种进化后,总会有一些物种保留原状,像鱼类进化为两栖类后,鱼类还延续生存,爬行类中也有极少数,如蝎子至今仍然保持了7000万年前恐龙的原始形态。
胎在盲管的端部,此处再延伸出一管,其终端是一簇吸收细胞,紧靠着消化系的盲囊,吸收养料顺管传送给胚胎,有点象哺乳动物的脐带。发育经历数月甚至1年多。幼蝎6~90个不等,因种类而异。幼蝎产出后立即爬上母背,脱一次皮后,陆续离开母蝎独立生活。东亚钳蝎约在7~8月间产仔。产仔前,母蝎寻找一合适的场所,两栉状器向左右展开,从生殖孔陆续产出。幼蝎外包白色粘液,米粒状。数分钟后,幼蝎的尾和附肢从粘液中伸展开,顺母蝎的附肢爬上母背。每胎产15~35只幼蝎。初产幼蝎长约1厘米,色乳白,仅眼丘黑色;体和附肢上的齿、突起和爪都尚未长成;在母背上不吃任何食物。5天后脱皮成2龄蝎,体长达1.5厘米以上,仍生活于母背。约1周后脱离母体营独立生活。共经5次脱皮(6龄蝎),到第3年才变为成蝎,但到第4年秋天才能繁殖。从出生到繁殖,约需3年时间,大致可以连续繁殖5年,其寿命达8年。
亦称马氏钳蝎,属蝎目的钳蝎科(Buthidae)。东亚钳蝎数量最多,分布最广,遍布我国10余省,其中以山东外形,好似琵琶,全身表面,都是高度几丁质的硬皮。成蝎体长约50~60mm,身体分节明显,由头胸部及腹部组成,体黄褐色,腹面及附肢颜色较淡,后腹部第五节的颜色较深。蝎子雌雄异体,外形略有差异。头胸部,由六节组成,是梯形,背面复有头晌甲,其上密布颗粒状突起,背部中央有一对中眼,前端两侧各有3个侧眼,有附肢6对,第一对为有助食作用的整肢,第二对为长而粗的形似蟹螯的角须,司捕食、触觉及防御功能,其余四对为步足。口位于腹面前腔的底部。 前腹部较宽,由7节组成。后腹部为易弯曲的狭长部分,由5个体节及一个尾刺组成。第一节有一生殖厣,生殖厣覆盖着生殖孔。雌蝎可从生殖孔娩出仔蝎,雄蝎可从生殖孔中产出精棒,与母蝎殖孔相交。雄蝎体内只有两根精棒,一生只能交配两次。雌蝎交配1次,可连续生育4年,直到寿命结束。蝎子的寿命5~8年。蝎子为卵胎生,受精卵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气温在 蝎子

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
腹部 3 胸部 2 头部 1 4 触角
前足 5 9 翅
6 中足
气门 8 7 后足
蝗虫的膜翅
蜻蜓的膜翅
形态结构及生理-1
一、身体分部:头、胸、腹 二、有坚韧的外骨骼 1、支持和保护内部柔嫩器官。 2、防体内水分散失,适应陆地生活。 特点:不能随着虫体的长大而生长,所 以蝗虫一生会蜕皮五次。
形态结构及生理-2
蝗虫的危害
• 阅读教材50——51页
沼虾
• 阅读教材51页
节肢动物的特征:
• 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并且分部; • 体表有外骨骼; • 足和触角分节.
节肢动物大“家族”
蝗虫
蝼蛄 螽(Zong)斯
豆娘
牛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蟹、蝎子也是节肢动物
1、观察与思考
节肢动物大“家族”
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目前命名的 种类有120万种以上,占动物总数的80%以 上。常见的动物有:蝗虫、蜻蜓、蜘蛛、 蜈蚣、虾、蝴蝶、蝎等。
1、头部的器官:
触角(一对):有触觉和嗅觉的作用
复眼(一对):主要的视觉器官。 单眼(三个):只能感光,起辅视作用。 感觉器 官发达
咀嚼式口器:上唇、下唇、舌各一片,上 颚、下 颚各一对。咀嚼能力强,暴食庄稼。
形态结构及生理-3
• 运动器官 –胸部腹侧 • 前足一对(爬行) • 中足一对(爬行) • 后足一对(跳跃) –胸部背侧 • 革质翅一对(保护) • 膜质翅一对(飞行)
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 • • • • 捕捉农业害虫 为植物传粉 人类食物 家蚕——纺织原料 中药
原生动物
无 脊 椎 动 物
腔肠动物
扁形动物 线形动物
环节动物 软体动物

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
5主要特征编辑
第一,异律分节的高度发展。
节肢动物门
第二,体被几丁质蛋白质复合体的外骨骼。
第三,附肢分节并有关节。
第四,横纹肌发达,能迅速收缩。
第五,开管式血液循环。
第六,体壁内陷形成气管作为呼吸器官。
第七,排泄系统由肠壁向外突起而形成。
第八,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发达。
第九,绝大多数属雌雄异体,体内受精。
附肢分节
节肢动物每一体节上有一对分节的附肢。附肢有双枝型和单枝型两类。节肢动物的附肢也按节排列,与环节动物的附肢疣足相比,有了重大进步,疣足与节肢的比较见下表:
疣足
节肢
按节分布,数量多
体部分布数量少
形态划一
形态多样
与身体之间无关节附肢不分节
身体之间有关节附肢分节
无肌肉附着
有大量肌肉附着
具有发达的横纹肌
6分类系统编辑
对于节肢动物分类系统存在不同意见,对纲以上的高级分类阶元,各学者的意见大相径庭。根据体节
节肢动物门
的组合、附肢以及呼吸器官等暂将现存种类分为下列二亚门六纲:
原节肢动物亚门
原节肢动物亚门(Protarthropoda)体不分节,仅表面有环纹。附肢也不分节。只有一纲
⑴有爪纲(Onychophora)也称原气管纲(Prototracheata),如栉蚕等。
混合体腔
节肢动物的体腔在发育早期也形成中胚层的体腔囊,但在继续发育的过程中,不扩展为广阔的真体腔,而是退化为生殖管腔、排泄管腔和围心腔。在以后的发育过程中,围心腔壁消失,使体壁和消化道之间的初生体腔与围心腔的次生体腔相混合,形成混合体腔。混合体腔内充满血液,混合体腔也称作血腔。
开管式循环系统
血液经心脏——→动脉——→血腔——→心孔——→心脏。心脏能自主搏动,血流有一定方向。节肢动物循环系统的复杂程度与呼吸系统的复杂程度有关:呼吸系统简单(局限于身体某一部分),循环系统复杂如虾;呼吸系统复杂(分散在全身各部分),循环系统简单,如昆虫;用体表呼吸的小型节肢动物循环系统消失,如水蚤。

温度和湿度

温度和湿度
(3)、秋管:八九月份产出的幼蝎,入冬前要做好分群工作,多喂动物性饲料,增强体质,储备体内能量,其它各龄也是如此以便越冬,并要注意降低活动场地的温度。
(4)、冬管霜降以后,随着温度下降,钳蝎停止活动和吃食,开始进入冬眠,冬眠后要注意防冻工作。
(二)、不同蝎龄的管护:
蝎子怕风、怕水、怕光、怕震、喜温暖、怕寒冷。气温低于10℃便开始冬眠,12~20℃开始活动;其适宜生长发育温度是25~39℃;最适宜的繁殖温度是32~39℃;43℃以上开始死亡。所以,野生蝎子一年有6个月的休眠期,其中清明到白露是蝎子的生长繁殖期;秋分到霜降是蝎子填充期;立冬到雨水是蝎子的休眠期;惊蛰到清明是蝎子复苏期,故一只蝎子需3年才能长成出售,而人工控温养殖只要9~12月即可达到商品蝎的要求。蝎子为卵胎生,雌雄交尾后,受精卵在体内经过约40天完成胚胎发育。产仔要有适宜的温度,一般在33~38℃之间,产仔快,产后幼蝎的成活率也高。对不同年龄的蝎子需要的环境温度也不同,应分室养殖。初生仔蝎在32℃以上方能生长;非产蝎4个月以后,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5~32℃;产期蝎生长温度为32~39℃,一般室温应保持在35℃以上,特别是箱养更要注意加温保暖,创造无休眠状态的环境。但是温度不能超过40℃,以免高温引起蝎子脱水。
小蝎在母背阶段,不吃不喝,靠体内的卵黄为营养,一龄小蝎体重长一厘米,乳白色,体胖有规则地排于母背上。
五、交配和产后管理
蝎子在交配期能量消耗较大,因此在交配前,对雌雄蝎供给充足的,营养丰富的食物,促使蝎子受精后的胚胎迅速发育成长,雄蝎继续能给其它母蝎交配。
雌蝎在产仔前,进食量小,不爱活动,母蝎产后的负仔期间,一般不吃不动,伸出两只触肢,竖起尾刺,保护着背上的仔蝎,这时要保持一个安静环境,不要惊动,产后7至10天左右,仔蝎离开母背,独立生活,这时给于充足的食物,使母蝎恢复体力,为再次繁殖打基础。当仔蝎离开母体后,发现有前腹部干瘦的母蝎外出活动这即是繁殖后的母蝎,用夹子或竹筷夹出来,连续几个晚上可将大小蝎分离出来,也可利用自动分离滑梯,就是指大蝎池前面设一玻璃档板,玻璃档板与小池地面留一细缝,只有小蝎能通过细缝进入大蝎池,从而使大小蝎分离。

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

7 神经系统和感官
链状神经,神经节有愈合现象。 头部的3对神经节愈合成发达的脑,脑可以 分成前脑、中脑及后脑。前脑是视觉和行为的 神经中心;中脑是触觉的神经中心(没有触角 的蜘蛛等则没有中脑的分化);后脑发出的神 经分布到下唇和消化道。
视觉、触觉、化学感受器 视觉感受器除具有单眼外,还有复眼。单眼 仅有几个光感受细胞,只能感受光线强弱。复眼 则由成千上万个小眼组成,可以感觉物体的形状、 颜色、距离、运动以及光的强度等。还有平衡、 触觉、味觉、嗅觉、听器等。
分前肠、中肠和后肠。前肠和后肠 是外胚层向内凹陷而成,基本结构与体 表相同,故前、后肠壁上也有几丁质, 形成齿和刚毛等构造。前肠的主要功能 是取食、食物的机械研磨、贮存和初步 消化。中肠常形成盲囊、腺体等分泌消 化酶,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后肠可 以对一些离子及水分重新吸收。
具原始的咀嚼式口器
• 昆虫的口器类型复杂 由头部的3对附肢和部分头部的组成的,包括 3对附肢形成的大颚、小颚、下唇和上唇及舌。
• 海蜘蛛纲(Pantopoda)
海生底栖,分头和躯干,头部3对附肢, 躯干4-6体节 ,腹部退化,雌雄异体, 已知近千种。
3 甲壳亚门(Crustacea)
• 头虾纲(Cephalocarida) 原始,体长小 于4mm, 19个体节,栖息于海底泥砂表 面;头部有马蹄形甲,眼消失,触角2对, 附肢同形;雌雄同体,种类少。 • 鳃足纲(Branchiopda)多生活于淡水, 体长1mm-10cm,体节数不定;附肢基部 扁平,具鳃功能,附肢叶状,边缘有刚 毛,多在躯干部的前端,用于滤食和运 动;多具背甲和复眼,有记录800余种; • 桡足纲(Copepoda)多生活于海洋,少 数淡水生活或寄生;长几毫米,体圆柱 形,无背甲,大触角短小,小触角发达, 体末端有1对尾叉,7500多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研究的进步,蝎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由于人们长期开山采矿以及化肥、农药的使用和人为地大量捕捉,导致野生蝎子的自然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也在逐年上涨。

所以人工养蝎以成为必然的趋势,养殖蝎子的市场前景不用担心,关键是先掌握技术。

我国对养殖东亚钳蝎的最早探索起步于50 年代。

70 年代后,山东省率先开展人工养蝎的课题科研,初步摸清了蝎子的生活习性、生长发育规律和繁殖规律80 年代以后,在山东、河南等野生蝎的主产区,出现了第一次人工养蝎热潮,但由于没有完全掌握养蝎技术,所以真正成功并坚持下来的为数甚少,此间一些倒卖蝎种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人工养蝎业的发展,而且给蝎子养殖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90 年代以来,养蝎业又在我国部分地区迅速发展起来,随着养殖经验的日臻成熟,养殖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目前,我国的养蝎业正在探索着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目前,国家科委已将《全蝎养殖综合加工及开发利用与推广》项目列入“ 中国星火计划” ,规定家庭人工养蝎长期免征所得税。

并拔出专款作为重点工程予以推广,同时在中央及许多省、市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的农业科技栏目等反复播送和大力宣传人工养蝎技术及养殖的经济价值。

上海市政府已将人工养蝎纳入“4050 ”工程。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国家拔款宣传并推广人工养蝎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以农村增收为核心的富民政策,发展全蝎养殖,既可为国家赚取外汇,又可满足国民的物质生活需求;对农民增收,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为下岗职工再就业都有好处。

可每次中央台及省市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大力宣传人工养蝎的同时,都被很多倒卖蝎种、炒种的不法份子所利用;很多虚假广告夸大蝎子养殖的经济效益,利用广大农民急于脱贫致富、盲目从众的心理,加以高价回收、加盟等方式骗取人民利益!在这里我要提醒大家的是:人工养蝎是一个虽投资小,但见效慢、技术要求高、养殖风险大的项目,而且人工养蝎目前作为一门边缘科学,国家还没有一套系统成熟的技术资料,目前的养殖技术都是一些养殖户自发研究的结果、这些技术只掌握在少数养殖户手中,所以没有掌握养蝎技术之前千万不要盲目投资、就算掌握了养殖技术后也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不断摸索、完善,才能真正走向成功!我有必要强调的是目前国内最好的恒温养蝎技术一年只能繁殖2 胎(一年三胎只是在理论上可以实现,实际生产中最多2 年 5 胎),平均每胎产仔只能达到30 只左右,成活率只能控制在60—80% ,生长周期10 个月左右。

恒温养蝎是一项琐碎、操心、需要个人不断摸索、研究才能成功的投资项目。

所以,想养殖蝎子的朋友如其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各地考察、四处打听,还不如静下心来先学习一下蝎子养殖知识,在充分了解后,再做投资决定。

我会把自己已经掌握并经过实践证明可行的养殖技术分享给大家,我计划分十个部分(一、蝎子的生理结构;二、蝎子的生活习性;三、温度、湿度;四、饲料与饲养;五、育种技术;六、繁育技术;七、蜕皮技术;八、蝎房与蝎窝;九、疾病预防;十、成品加工),由于我的拍摄技术和语言组织能力不佳,部分图片和文字来源于网络或其它资料,但在讲解过程中一些资料上不正确的内容,我会给予指正。

在讲解过程中我会随时把想到的都讲出来,有些杂乱无章,有不成熟的见解希望大家提出,共同交流!第一节:蝎子的生理结构概述:蝎子又称全蝎或全虫。

属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蝎目钳蝎科。

全世界约有600 多种,我国有十余种之多。

常用以入药的为东亚钳蝎,东亚钳蝎又名远东蝎,属世界著名的蝎种类,是家庭养殖最普遍的良种蝎。

东亚钳蝎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其中以山东、河北、河南等省分布较多。

蝎子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

有息风止痉、通经活络、消肿止痛、攻毒散节等功效。

除药用外,蝎子体内含有人体所必需的17种氨基酸,14种微量元素,是一种滋补的佳品,已经作为一大名菜进了酒店(其实在清代满汉全席上就有道菜叫蝎子碟,就是每人一只油炸蝎子,我对蝎子的吃法稍有研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私下交流)。

以下主要介绍东亚钳蝎的生理结构,蝎子的生活习性都是由它特有的生理构造决定的,所以只有充分掌握了蝎子的生理结构和生活习性后,才能更好的养殖蝎子。

一、体态特征:蝎子外形好似琵琶,身体分节明显,全身表面都是高度几丁质的硬皮。

东亚钳蝎的成蝎一般体长4 ~ 6 厘米,躯干的背面,尾的末节和毒针的末端成灰褐色,其余部分均为黄橙色。

知识点:1 、蝎子品种:目前养殖的蝎子都是东亚钳蝎,药典规定:全蝎为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的干燥全体。

也就是说,只有东亚钳蝎才能用做药材,有些公司称自己的蝎子是** 几号,** 药蝎等,这都是为了吸引顾客自己起名字,其实都是东亚钳蝎。

传统的中药全蝎,主产于山东、河南、河北,因为这三个地方蝎子的品质最好。

2 、黑货与黄货的区别:( 1 )黑货:蝎子背部、后腹部(有些资料上也称为尾巴,在以后的讲解中,我会尽量把我知道的各种不同称谓都用括号罗列出来)的第五节和毒针部呈黑色,药用价值较高。

沂蒙山全蝎(药名:东全蝎),主要产于山东沂蒙山区。

体深褐色略呈黑色,体形较长、大、肚满、背色黑、腹青褐色,,产仔多,公蝎繁殖能力较强,母性较差,药性一般。

河南伏牛山全蝎(药名:会全蝎又称天蝎),仅产于河南南阳伏牛山脉腹地,体型中等,身较短,深褐色,产仔较早较多,会全蝎入药质量上乘。

以前纯会全蝎作为药材佳品只在“四大药市”(河北安国、河南禹州、安徽亳州、江西樟树)之一的禹州药材市场上才有,现在人工养殖多是以沂蒙山公蝎做父系,以伏牛山母蝎做母系,实行四系配套杂交法进行育种。

(2 )黄货:蝎子通身颜色淡黄,主要产于甘肃、宁夏地区,价格比黑货稍低。

具体药蝎的各种加工方法,我们放到最后详细讲解。

3 、雌雄蝎子的区别:成蝎的两性差别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 )性情:雄蝎行动迅速、性情粗暴;; 雌蝎行动迟缓、性情温顺。

(2 )体长:雄蝎体长大多在 5 厘米以内;; 雌蝎体长大多在 5 厘米以上。

(3 )体宽:雄蝎体宽1 厘米内,脊背窄;雌蝎体宽1 厘米上,脊背宽。

(4 )钳夹:雄蝎的钳夹粗短肥大,雌蝎的钳夹细长瘦小。

(5 )尾巴:同龄蝎子相比雄蝎的尾巴都比雌蝎的尾巴粗。

(6 )胸板:雄蝎的胸板下边较窄,雌蝎的胸板下边较宽。

(7 )栉状齿:雄蝎的栉状齿数为21 个,雌蝎的栉状齿数为19 个。

(8 )生殖厣:雄蝎的生殖厣较硬,雌蝎的生殖厣较软。

二、身体结构:蝎子的躯体分为头胸部、前腹部、后腹部三部分。

头胸部和前腹部统称为躯干部,后腹部俗称尾巴。

(一)头胸部:由六节组成,梯形,背部表面有坚硬的背甲,头顶部(眼丘)中央有一对中眼,前端两侧各有3个侧眼。

有附肢6对。

蝎子的嘴位于腹面最前端。

1、螯肢(也叫上腭俗称口钳):即蝎子的第一对附肢,长在嘴的上方两侧,呈三角形,上面有锯齿,形状如同剪刀,是帮助吃食用的。

蝎子没有牙齿,不能咀嚼食物,但蝎子又是食肉动物,所以蝎子只能吃无脊椎类体软多汁的动物(饲料的详细内容将在后面详细讲解)。

蝎子吃食物的时候先用钳夹夹住虫子,然后用毒针刺虫子,等毒液将虫子麻痹到没有反抗能力后,用钳夹把虫子送到嘴边,通过唾液腺会分泌出一种消化酶(唾液)涂到虫子的身体表面,消化酶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动物的体表溶解成浆糊状,然后蝎子通过上腭的搅拌、撕扯将食物吸食。

2 、角须(也叫触肢俗称钳夹):蝎子的第二对附肢,长而粗,形似螃蟹的钳夹,叫做角须,有捕食、触觉及防御功能,相当于人手的作用。

蝎子在交配时,钳夹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3 、蜕皮口:蝎子从嘴到生殖孔之间的垂直夹缝称为蝎蜕口(蜕皮口),各龄蝎子都从此处开始蜕皮。

(蝎子的蜕皮将作为一个独立环节详细讲解)4 、中眼、侧眼:蝎子头背部(眼丘)中央有一对中眼,前端两侧各有3个退化了的侧眼(见图)。

蝎子的视觉迟钝,视力较差,但能分辨出光线的强弱,畏惧强光。

知识点:蝎子只能看到10 厘米左右的距离(试验中在蝎子前方10 厘米的地方设置障碍物,蝎子根本不会发现)。

由于蝎子的视力很差,觅食主要是靠灵敏的嗅觉与触觉。

野生蝎子白天很容易被天敌发现,所以为保护自己,有昼伏夜出的特性(野生蝎子多在日落后晚8 点到12 点出来活动,早上 1 点左右回窝,多在温暖无风、地面干燥的夜间出来,有风或下雨时很少活动)。

蝎子的捕、蜕皮、交配、分娩等重要活动也都是在黑暗中进行的,所以蝎窝的建造要科学合理。

具体的注意事项在讲蝎房蝎窝时再详细阐述。

5 、步足:东亚全蝎的八条腿,在动物学上称为四对步足(很多人习惯上把沂蒙山全蝎称为十足全蝎,实际上只有四对步足,是把两条钳夹也算上了)。

蝎子的腿上有很多像汗毛一样的毛刺称为听毛,蝎子没有耳朵,听毛起到听觉的作用。

知识点1 、蝎子吃不吃死的虫子?蝎子因其视力差,难以发现静止不动的食物,故民间有“蝎了吃活食”的说法,很多资料上也都说蝎子不吃死的虫子,这是不完全正确的。

蝎子在饥饿状态下也会通过嗅觉发现并吃掉死虫子,但主要靠捕食正在活动的虫子为食。

因为蝎子的眼镜视力很差,也没有耳朵,蝎子只能通过腿上的听毛敏锐的感觉到周围的声响震动,从而准确判断猎物的位置,所以说蝎子多数情况下只能发现正在活动虫子并将其捕食。

2、有些人认为蝎子既然主要捕食活的虫子,如果看到垛体上有小部分剩余的黄粉虫,就认为是投喂次数或数量过多,这也是完全错误的。

因为那些残留的黄粉虫并不是蝎子吃饱了以后剩下来的,因为蝎子在垛体里的活动范围相对狭小,而切剩余的黄粉虫由于饥饿,活动量也很小,所以没有被蝎子发现。

具体的饲喂方法我们将作为一个独立环节详细讲解。

3、声响、振动对蝎子的影响:蝎子虽然没有耳朵,但它腿上的听毛对声响和振动极为敏感,所以蝎房内一定要保持安静。

突然的声响(比如在蝎房里手机突然想起、爆竹声等)或经常翻动蝎窝等对蝎子的应激很大,特别会对正在蜕皮、交配、繁殖的蝎子造成很大的影响。

(具体的注意事项和隔音的方法等,我们在讲蝎房的时候再具体讲)4、关节炎:蝎子共有八条腿,每条腿有七个关节,蝎子的关节是其身体最脆弱的部分,很容易发生病变,产生关节炎。

关节炎是蝎子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病,也很难治愈,是造成蝎子慢性死亡最主要的疾病之一。

我也查过很多资料,但大多对关节炎记录不够详细也不准确。

我认为任何病都不是突如其来的,关节炎也有病发阶段和感染阶段,我们要想预防关节炎就要在感染阶段及时发现治疗。

在这里我先把关节炎的症状给大家详细描述一下,以引起大家的重视。

要想在实际生产中能准确、及时的发现此病,还需要个人经验的积累。

(1)感染阶段:感染此病的蝎子经常静止在某个地方,腿不停的抖动、腿与腿之间相互摩擦(好像腿部发痒,就跟人心神不宁的感觉一样),如果你观察它的时候惊动蝎子,健康的蝎子都会迅速归窝,而感染此病的蝎子会慌忙乱窜,在行走的时候也表现的跟健康蝎子不一样,行走的姿势就好像腿部不协调一样,有的甚至会各处乱爬,不归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