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地震勘探设计样本

合集下载

三维地震勘探课程设计

三维地震勘探课程设计

济宁二号煤矿1989年动工建设,1997年投产,井田面积87.1km2,煤炭储量731Mt,设计生产能力4Mt/a,目前开采深度超过600m,是兖矿集团所属的大型矿井之一,地质单元上位于济宁煤田北部,是全隐蔽型煤田。

1997-2003年间,济宁二号煤矿的主要采区布置在井田东部的5个采区,主要工作面都处在3煤层合并区,煤层厚度较大,原煤产量持续稳产高产,2003年达到600多万吨。

济宁二号煤矿二采区中部地质构造复杂,煤层厚度变化大,为保证矿井生产正常接续,经兖矿集团批准,二号煤矿决定在二采区中部开展三维地震勘探工作。

在认真已知的地质资料基础上,遵循质量第一,技术经济合理的原则,编制出设计报告。

第1章勘探区概况1.位1置、范围及交通济宁二号煤矿位于济宁市东南地理位置为东经°4〜°',北纬。

/〜5',见图°本次三维地震勘探区位于二采区中部,其范围:东起北翼运输回风大巷,西 至八里铺断层,南起23下04面轨道顺槽(原回风上山),北至前十里营村南侧,东西长.南北宽.面积约。

区内交通方便,铁路、公路和水路运输都很发达。

1.2地质任务矿方确定的三维地震勘探任务如下:1查明区内落差大于的断层落差〜的断点给予解释;2、查明幅度大于5宽的褶曲;3、落差大于5宽的断层平面位置摆动不大于15;宽4、控制煤层底板深度误差小于1%;5、查明3上、3下煤层赋存状况,煤厚误差小于北.;5宽6、查明八里铺断层的结构、产状、位置;7、查明3煤层宏观结构及3上、3下煤层分叉、合并范围;8、解释16上煤层的构造及煤层底板变化情况;9、控制第四系底界,深度误差小于1%,尽量解释侏罗系底界。

①第一勘探区②第二井田⑨第三井田④第四勘探区图1交通位置图1.1以往的地质工作济宁二号煤矿自199年8以来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14个区域开展了三维地震勘探工作,总面积超过itf。

采用了多种三维地震观测系统,用多种手段处理资料,消除了地面建筑物多,浅层及深层地质条件复杂等影响,取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

一矿地面三维地震勘探工程文字

一矿地面三维地震勘探工程文字

阳泉煤业(集团)五矿五采区西地面综合物探工程技术设计书(招标用)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9.28目录三维地震部分1 概况 (1)1.1 勘探范围 (1)1.2 地质任务 (1)1.3 交通及自然地理条件 (1)1.4 以往地质勘探工作 (3)2 地质概况及地震地质条件 (4)2.1 地质概况 (4)2.2 地震地质条件 (13)3 资料采集 (15)3.1 资料采集技术难点分析及对策 (15)3.2 观测系统和采集参数 (15)3.3 试验与表层调查 (19)3.4 测量工作 (20)3.5 野外施工技术措施 (20)3.6 质量指标 (21)3.7 工程量 (21)4 资料处理与解释 (24)4.1 资料处理 (24)4.2 资料解释 (26)4.3 提交成果 (28)4.4 提交报告时间 (28)附图1、一矿地面三维地震勘探工程布置图三维地震部分1 概况1.1 勘探范围三维地震勘探范围总面积2.74km2。

坐标范围见表1-1。

三维地震勘探范围拐点坐标表1-11.2 地质任务1、圈定勘探区内的物探异常区,并对异常区做出定性解释。

2、查明勘探区内长轴直径大于20米的陷落柱,平面误差不大于15米。

3、查明、控制勘探区内3#、8#、15#煤层埋深及起伏形态,编制出基本等高距为2米的煤层底板等高线图,标高相对误差不大于1.5%。

4、查明勘探区内落差大于5米的断层,解释出落差大于3米的断点,查明断层在3#、8#、15#煤层中的性质、落差、延伸方向和范围。

要求断层平面摆动误差不大于15米。

5、查明勘探区内3#、8#、15#煤层中褶幅大于5米的挠曲;基本查明煤层倾角大于15度的区段,其平面控制误差不大于15米。

6、圈定奥灰顶界面起伏形态,编制顶面等高距为5米的高程等值线图。

7、查明勘探区内3#煤层的厚度变化,圈定3#煤层薄煤区。

8、3#、15#煤层是本次三维地震需控制的主要煤层,8#煤层为本次勘探控制的次要煤层。

三维(3D)地震勘探优秀课件PPT

三维(3D)地震勘探优秀课件PPT

4.三维资料是一个数据体,可以在任意方位上切片显示:如 主测线方向In line,横测线方向Cross line,过井切片,斜切 片,水平切片,层切片,尤其象水平切片和层振幅切片是 三维解释中所特有的功能。
30
用水平切片直接 做构造图。
31
5.彩色显示:三维资料
均采用彩色显示,彩色 成图,彩色输出。这样 提高了地震资料的视觉 分辨率。
14
3)积木型(又称斜交型)炮点线与接收点线彼此斜交
15
4)路线型(宽线剖面)
沿测线布置检波和炮点,可以得到测线附近条带上的反射资料。 宽线剖面处理后,能确定地下反射界面的位置、倾角和倾向, 分析波的来源,提高剖面信噪比。
16
2、不规则型观测系统
不规则型观测系统仅适用于地表障碍物多,通行条件 差,不能接正常观测系统施工的地区,可根据地面条件 和地质任务的要求设计成各种类型。
三是进行高精度精细地震解释。随着微机性能的提高、成本的降低以及可 视化解释软件的发展,三维可视化解释技术的发展趋向是微机群,即用于解释 的微机群将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集成并行机群,用于大数据量的计算和三 维可视化分析;另一种是分布式机群,人手一台,通过网络连接,用于精细解 释研究。
5
用三维的观点和方法 研究地下三维问题, 才能得出地质构造的 全面认识。
43
层位解释
某地区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数据体的三维立体显示
44










总之,通过一系列的方法结合属性预测圈定单砂体,对各段单砂体
的进行空间立体展示。
45
46
1、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能想 出什么 好办法 解决新 中国工 业化的 问题呢 ? 1.依据辐 射方向 确定“ 辐射源 ”,确定 辐射名 称和热 量传播 空间 2、假如由你来主持制定“一五计划 ”,你 将优先 发展什 么? 3.材料二中“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的含义 是什么 ,邓小 平提出 它的根 本目的 是什么 ? 4.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的知识,说明香 港问题 能最终 解决的 主要原 因(至 少列出2 点), 并指出 其历史 意义。 5.正面战场的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和 世界反 法西斯 战争的 重要组 成部分 ; 6.正面战场的抗战,粉碎了日本三个 月灭亡 中国的 战略计 划和“ 速战速 决”的 方针, 消耗了 日本的 军事和 经济实 力; 7.正面战场的抗战,有力地支援了中 国共产 党领导 的敌后 战场; 8.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 括吸收 和反射. 9、含义: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 程,其 实质是 土地退 化。

三维地震勘探采集参数设计——以沁水盆地南部长平井田为例

三维地震勘探采集参数设计——以沁水盆地南部长平井田为例

三维地震勘探采集参数设计——以沁水盆地南部长平井田为例李京涛;张茗;邢磊【摘要】Shanxi Qinshui basin is the largest coalbed gas field in China. Changping minefield is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Qinshui basin, which is a favorable area of coal-bed gas accumulation. In order to ascertain the tectonic development and coal seam occurrence in Changping minefield, the 3Dseismic is adopted.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complex near-surface environment in the region, the hole depth and the shot dose of different environment were obtained by analyzing the bedrock exposed area, the farmland area, the weathering area and the valley area. The receiving conditions are analyzed to confirm the combination of the detector and the best observation rang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ultiple intervals and the great changes of depth of the buried body, the 8-line 12-shot 3Dobservation system is adopted to obtain the better effect of imaging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low signal-to-noise ratio in the study area. The design of the regional parameters provides guidance for the follow-up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and also provides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eismic exploration in similar areas.%山西沁水盆地是我国最大的煤层气田,长平井田位于沁水盆地南部,是煤层气成藏的有利区域,为查明其长平井田内构造发育、煤层赋存状况,采取三维地震勘探方式.针对该地区复杂的近地表环境,分别对基岩裸露区、农田地段、风化物区及沟谷地段进行的井深和药量参数分析,获得不同环境的激发井深和药量;对接收条件进行分析,确定检波器组合接收方式及最佳观测范围.根据本区域目的层段多、埋藏深度变化大等特点,采用8线12炮制束状三维观测系统,以获得较好的成像效果,解决研究区域信噪比低的问题,为该区域后续开发提供指导,也为今后同类地区地震勘探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借鉴.【期刊名称】《工程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18(015)002【总页数】9页(P227-235)【关键词】三维地震勘探;采集参数;观测系统;长平井田【作者】李京涛;张茗;邢磊【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100;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100;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41 引言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沁水盆地作为我国最大的煤层气田[1],位于华北板块吕梁—太行断块上,是一个最大的次级构造单元。

地表建筑物下的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及效果

地表建筑物下的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及效果

地表建筑物下的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及效果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地球资源的勘探和开发越来越重要。

其中,地震勘探技术是探查地下结构、地下油气资源的重要手段之一。

传统的地震勘探方法是在地面上潜在地震源产生震动波,然后测量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传播速度和振幅。

但是,在某些地方如城市、高山、森林和农田中,受限于地形地貌和建筑物,传统的地震勘探方法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需要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方法。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可以在地表建筑物下进行,通过找到适当的埋深和角度,让信号能够穿过地下建筑并传导到地层下方。

三维地震勘探方法是在地表附近埋设多个地震触发器,形成一个类似于网格状的信号发射数组,连续产生震动波进入地下,最后通过不能穿透的障碍物反弹回来,被地表上的接收器捕捉并进行记录,数据会保存到计算机中,并通过软件进行处理,生成地震图像。

这种方法可以在检测一组坐标的同时,获取包括建筑物在内的更多地下结构的详细信息。

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在建设期间尤其有用。

在建筑物、桥梁和其他地面结构的上下铺设许多地下管道和电缆网的情况下,使用该项技术,工程师们可以了解建筑物下方的地层情况和沉降情况,同时了解潜在地震风险、水文地质状况、土壤稳定性等信息。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可以帮助工程师们评估工程安全风险,提前预测地面沉降、地洞和结构裂缝的形成情况,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总之,三维地震勘探是一种安全、精确、有效的勘探技术,在
建筑物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它可以提供更准确的地下结构图像,为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更新,相信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范围将越来越广泛。

(第六讲)三维地震勘探

(第六讲)三维地震勘探
常用的三维地震数据显示图件: (1)各种垂向剖面(纵测线剖面,横测线剖面,任 意斜交方向的剖面,不同方向的连井展开剖面) (2)水平剖面(或称水平切片) (3) 动态显示
1. 铅垂剖面图
铅垂剖面图是用一个铅垂平面去切三维数据 体得到的该垂直剖面内各道的信息。它与二 维地震剖面类似,由于已经过三维偏移,它 能更准确地反映地下构造形态。
模型4:
程叠前深度偏移的比较
偏移比较
4.1 三维地震反射资料的显示
经过三维偏移处理后的三维地震资料,组成了一 个三维数据体,它可以用定义在(x,y,t)空间每 个结点的数据(振幅或频率或相位)A(xi,yj,tk) 来表示。在平面上按CDP网格排列分布,在垂向 上按深度换算的时间采样组成立体数据网格。对于 这个数据体的数据,可以用各种方式显示,以供解 释人员选择。
叠加速度
地层倾角
炮检线的 方位角
界面倾向 的方位角
(二) 三维速度分析
3.建立三维速度模型
用三维数据分析得到的速度可建立三维速度 场。三维处理只有准确地建立三维速度场,后面 的处理、解释才能保证精度。建立三维速度场 要合理,这也是一个难点。
(二) 三维速度分析
4.扇形分析技术
考虑一个CDP选排中象蜘蛛网似有炮检矢量分布。 将它划分成若干个扇形。划分的原则是不能太小, 太小会增加工作量,且造成一扇形内保持有数量 相近的道数。划分了扇形之后,将一个扇形内的 所有道组成一个虚二维共反射点道集,用标准的 二维速度分析方法计算速度,结果置于扇形的中 心方位。然后用最小平方拟合技术求出叠加速度 方位椭圆(求最大叠加速度、最小叠加速度和椭圆 主轴方位角)。为了完成椭圆的计算至少需要划分 三对扇 形。用虚二维CDP道集计算叠加速度时可 适当考虑加权问题。

三维地震勘探施工设计

三维地震勘探施工设计

第一章概况第一节三维地震勘探区位置及范围一、井田位置***井田位于******东约10km,行政区划属******管辖。

地理坐标为:东经**°07′45″~**°12′30″,北纬**°47′30″~**°51′30″。

***井田范围:***市国土资源局2006年5月6日文《*********煤探矿权挂牌出让范围》确定。

全区走向长8km, 倾向宽3.8km,面积25.24km2。

二、三维地震勘探区范围先期开采地段、下步接替地段和主要井巷工程附近采用三维地震、瞬变电磁勘探,目的是了解先期开采地段、接替采区及井筒与井底车场的构造情况、含水层富水区分布情况。

按照招标文件要求,本次三维地震勘探区范围在20线与25线之间,勘探范围以下4个拐点圈成的近似矩形,其北西方向长约为2.55 Km,北东西方向宽长约为1.99 Km,面积为5.00Km2,勘探范围坐标见下表。

三维地震勘探范围拐点坐标一览表表1-1第二节三维地震勘探地质任务按招标文件要求,本次三维地震勘探地质任务如下:1、查明勘查区内主采煤层二2煤层、三煤、四煤的构造形态,控制底板标高,深度误差≤1.5%;查明上述煤层的露头位置,平面误差小于30m。

特别是四煤层的分布范围。

2、查明区内二1、二2煤、三煤、四煤层中落差5m以上断层,其平面误差小于30m,并对落差小于5m断层进行解释;3、查明区内新生界地层的厚度及底部起伏形态。

4、控制区内直径大于30m的陷落柱,并解释其它地质异常现象。

5、了解煤层中火成岩侵入情况。

第三节位置与交通***井田位于******东约10km,西北距***市约25km,东北距汝南县约25km。

区内交通以公路运输为主,有到***的简易公路,**高速公路、**铁路、**国道在本区以西约5km、12km由南向北通过,交通甚为方便(见交通位置图)。

图1-1 交通位置图第四节以往地质工作程度1958~1960年,原***煤田地质局物探队和***队对***煤田(包括***矿区和***矿区)进行了大量的普查工作,完成实物工作量:电法勘探物理点623个,地震测线107.2km,物理点758个,施工钻孔42个,总进尺18369.65m。

三维地震勘探章(共108张PPT)

三维地震勘探章(共108张PPT)

V2
x t
§1 采区三维地震勘探野外采集前试验
将折射波时距曲线延长与t轴相交,可得到交叉时ti
ti
2h0 cosi V1
又有 sin i V1 V2
§1 采区三维地震勘探野外采集前试验
低速层厚度计算公式:
如果有降速带,折射波时距曲 线折射线段增多,计算公式:
h1 2
t01v1 1(v12
两种情况。埋置检波器尽量使同一组检波器 或者同一排列检波器埋置条件一致,表层条
件(特别是岩层) 变化剧烈时,应将检波 器埋置在相对单一的地方。 检波器埋置做 到插直、插实、插正。
§1 采区三维地震勘探野外采集前试验
组合法是利用干扰波和有效波在传播方向上的差 别提出的压制干扰方法,包括检波器组合、野外震 源组合和室内混波三种。
调查通常有两种方法,即

(相遇法)。
§1 采区三维地震勘探野外采集前试验
• 测定点的密度以能全面了解工区低、降速带的 变化为准。在沙漠地区施工时应同时做好沙丘 表层的结构调查(高度,低、降速带的厚度) ,及时提交准确的静校正量。
• 小折射的排列应布设在较平坦地段,采用坑中 放炮,一般用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排列长 度、偏移距、道距的选择应以求准低速层、降 速层和高速层的速度、厚度为依据。在时距图 上低速层、高速层至少有四个控制点。
• c) 针对要解决的地质和地球物理问题,通过定量计 算对激发因素、组合参数、观测系统、仪器因素等 采集参数范围进行预测,制定试验方案。
§1 采区三维地震勘探野外采集前试验
• 测量工作 地震测线按照设计进行测量,设计前做好踏勘工
作,使测线尽量为直线。如遇到障碍物,如村庄、 水塘等,测线可平移不大于1/4线距;若平行移动 无法避开障碍物,可使测线提前转折,转折角不大 于6°,偏移原测线垂直距离不大于1/3线距。避开 障碍物后要转至设计测线实际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三元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三维地震勘探设计二0一0年十二月目录第一章勘探区概况 (1)第一节勘探区范围及交通 (1)第二节地质任务 (1)第二章地质概况及地震地质条件 (2)第一节地质概况 (2)第二节地震地质条件 (2)第三章野外工作方法 (3)第一节低速带调查 (3)第二节试验工作 (3)第三节观测系统及采集参数 (4)第四节设计工作量 (7)第五节施工技术措施 (8)第四章资料处理 (10)第五章资料解释 (12)第六章质量目标及质量保证措施 (13)第七章三维地震勘探效果预测及成果 (16)第一章勘探区概况第一节勘探区范围及交通第二节地质任务第二章地质概况及地震地质条件第一节地质概况一、地层二、煤层三、构造第二节地震地质条件一、地表条件二、浅层条件三、深层条件第三章野外工作方法第一节低速带调查通过收集测区水井、机井水位等资料初步估算测区潜水位情况,并辅以小折射法或微测井进行低降速带调查,为资料处理提供依据。

本区设计低速带调查物理点8个,施工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工作量。

第二节试验工作为了保证地震勘探原始资料的质量,必须进行系统详细的试验工作。

一、试验点选取3个试验点,全区均匀布设,主要试验激发、接收效果。

二、激发因素试验主要试验不同激发井深、激发药量、不同组合个数激发效果。

三、接收因素试验采用主频为60Hz检波器接收,为了压制高频干扰,采用2串2并检波器串组合,组合形式:小基距面积组合,组内距0.5米影响检波器埋置的为第四系松散耕植土,加上风吹会引起检波器产生高频谐震,所以埋置检波器时必须挖坑并清除浮土,坑的深度取决于当地的耕作深度,并通过试验确定,坑深:30cm。

四、仪器参数仪器使用法国sercel公司新型多道遥测数字地震仪。

根据所勘探的目的层深度和精度要求,所选用仪器参数如下:采样间隔:1ms记录长度:1s,因煤层埋深位于300~400m之间,双程反射时间200~450ms,因此1s记录长度能满足要求。

记录频带:全频带接收。

第三节观测系统及采集参数一、观测系统类型根据本区地形特点、煤层埋深情况和地质任务要求,同时借鉴类似地区施工经验,本次采用规则的八线八炮束状观测系统,这种观测系统横向偏移距较小,施工效率高,同时保证了CDP道集内的地震道偏移距与方位角的均匀分布。

据勘探钻孔及煤矿开采揭露,井田内地质构造简单,地层总的走向为北西—南东向。

倾向南西,由于线束状观测系统对构造控制具有方向性,本次勘探考虑控制主要断裂构造(为NW走向)的需要,布设地震线束方向近似垂直地层走向,为N34°E。

二、三维观测系统参数1、叠加次数为了保证勘探效果,提高资料的信噪比,本次勘探采用24次覆盖观测。

2、CDP网格考虑空间采样定理及控制小构造的需要,采用5×10m的CDP网格。

3、最小炮检距最小炮检距选择取决于使浅层目的层反射波能尽量避开近激发点的声波、面波、不规则干扰波等的影响。

在能避开干扰波的情况下,要求最小炮检距应尽可能小,本次采用中间点激发,纵向最小炮检距为0m,横向最小炮检距为10m,则最小炮检距为10m。

4、最大炮检距和接收道数、接收道距最大炮检距的选择一方面要考虑所用仪器的道数和道距,另一方面考虑主要反射波的最佳观测窗口,既要保证反射波能量的稳定、动校正的拉伸畸变不至太大、又要考虑压制多次波及避开折射波干扰干涉等因素。

一般情况下,以最大炮检距与主要目的层深度相当为原则,测区内目的层(二1煤)最大埋深约为400m,最浅为300m。

本次采用中间点激发双边观测采集方式,每条接收线采用720道接收,本次勘探的CDP网格密度为5×10m,采用10m道距,故纵向最大偏移距为360m。

八线八炮制观测系统和CDP网格为5m×10m决定了接收线距为40m,所以横向最大偏移距为210m。

本次所用八线八炮观测系统如图3-1所示。

5、三维观测系统参数1) 观测系统类型:八线八炮束状观测系统2) 每束接收线条数及线距:每束接收线8条,线距40m3) 接收道数及道距:每炮总接收道数8⨯24=192道,道距10m4) 接收点网格:10m⨯40m5) 激发接收方式:中间点激发6) 炮点网格: 60m⨯20m7) CDP网格:5m⨯10m8) 纵向最大炮检距:360m9) 横向最大炮检距:210m10) 最大炮检距:416.8m11) 纵向最小炮检距:0m12) 横向最小炮检距:10m13) 最小炮检距:10m14) 叠加次数:24次(横向4次,纵向6次)15) 第一束获满覆盖横向宽度:90m16) 以后每滚动一束横向获满覆盖的宽度:160m17) 横向相邻两束线重复接收线条数:4条18) 纵向上每放一排炮向前滚动道数: 6道图3-1 八线八炮观测系统图图3-2 8线8炮制观测系统炮检距及方位角分布图根据试验结果及时对观测系统参数进行调整。

第一束线 第二束线第四节设计工作量一、三维地震勘探工区范围及面积确定三维地震勘探的地面施工范围比要求控制的范围向外扩展,扩大面积的大小与目的层埋深、地层倾角以及观测系统参数有关。

1、由目的层倾角引起地面施工范围扩大地震勘探水平叠加资料为地下目的层界面的法向观测数据。

为了控制勘探边界,满覆盖观测点必须向地层下倾方向移动,从而造成勘探范围的扩大。

目的层愈深,倾角愈大,扩大的范围就愈大(如图3-3和图3-4)。

设目的层埋深为H,地层倾角为ϕ,由地层倾角和目的层埋深引起的施工扩大宽度为L,则L=H⨯tgϕ。

本区地层倾角为5°-10°左右,目的层最浅约300m,地层倾角取10°,则L=53m,为了保险,不再内推。

目的层最深400m,则L=70.5m,外推80m。

2、为保证资料精度,必须在控制区达到满覆盖次数,因此地面施工范围要扩大,其扩大范围由观测系统所决定。

纵向上,本次采用中间点激发,每条线72道接收,10m道距,要使南、北控制边界达到6次覆盖,应分别外推3个激发点;横向上采用八线八炮观测系统,横向边缘(东、西边缘)不满覆盖宽度为45m,故东、西部激发线应分别外推45m。

综合上述两种因素,同时考虑到线束方向并非完全垂直地层走向,从控制边界考虑,北部炮点外推240m,南部炮点外推180m。

东、西部激发线均外推50m。

二、三维设计工作量本次设计共布置三维线束15束,共计物理点7762个,详见表3-1。

第五节 施工技术措施三维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精度要求高,而原始资料采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地震勘探工作的成败。

因此,本次野外施工中,除严格执行《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外,在现场数据采集中还重点采取了以下质量保证措施:D 1 φS 0、S 1、S 2分别为控制面积、考虑地层倾角影响扩大后的面积和考虑满覆盖影响扩大后的面积。

D 1、D 2分别为由地层倾斜和不满覆盖引起施工扩大的宽度。

图3-3 目的层埋深和倾斜引起施工范围扩大宽度计算示意图 图3-4 三维施工面积扩大示意图φ1、野外施工生产前对职工进行培训和实际操作训练,学习规范和勘探设计,掌握施工技术要点,树立质量意识。

2、施工前完成仪器的测试和年、月检以及检波器的测试等工作,保证仪器的正常运行。

每天施工前必须录制日检记录,日检不合格,不准投入生产。

3、测量成果严格保证精度,检波点和炮点位置准确定位,放点到位并实测高程。

测量成果每日及时送交技术项目组,经检查合格、无误后方可进行施工。

4、检波器按试验确定的方式安置,并做到插直、插紧、插准,检波器周围清除杂草,防止电缆随风晃动。

同一接收点的四个检波器必须放在同一水平面上。

5、放炮前录制环境噪音,对噪音大的道重新安置。

6、激发炮井井深由专人实测和记录。

如遇障碍物空炮或炮点移动,要做实测偏移距离并记录;空炮时采用邻近加密放炮加以弥补,以保证满叠加次数。

7、建立了现场资料处理工作站,对观测系统、各种试验资料、生产资料等及时输入、处理和输出,以指导野外生产。

8、项目组技术人员在每束线施工前几天进行踏勘,当遇到连片建筑,不能成孔时及时记录下来,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观测系统加以解决。

当遇到的建筑群比较宽,如村庄,接收线通过较容易,但炮线无法通过,采用接收线直接通过村庄,在村庄两边和横向加密炮点来增加障碍区段的叠加次数。

第四章资料处理地震数据处理质量关系到地震资料解释的精度,尤其是复杂地区,地震数据处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整个勘探成果的质量。

三维地震数据处理是把整个地震数据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任何一点或局部出现数据处理瑕疵都会影响到全区资料的品质,因此,三维数据处理中既要把握全区资料特点,又要慎重对待每个处理步骤及处理参数。

根据本次地质任务的要求及采集资料质量特点,确定了本次地震数据处理的目标如下:1、消除地形差异,提高分辨率:测区地形复杂,沟坎发育,因此数据处理重点为静校正和提高分辨率,保持和拓宽地震信号的有效带宽,以确保查明小断层、小褶曲及其它小构造。

2、坚持地表一致性处理和保持振幅处理:消除近地表因素的影响,保持地震信号的相对振幅和反映地层界面特性的动力学特征,以利于煤层厚度及岩性变化的研究。

3、坚持全三维处理思路:通过精细速度分析、三维剩余静校正、DMO 叠加与三维偏移处理,保证地震资料的成像质量、使得构造清晰,归位准确。

整个处理过程经历了试处理、处理流程和参数的确定以及批量处理等。

资料处理工作是在我公司计算中心进行的,处理系统为SUN-Ultra80处理工作站,处理软件为法国CGG公司开发的GEOVECTEUR PLUS及Green Mountain静校正处理软件。

资料处理流程如下:图2-2-1 资料处理流程第五章资料解释三维地震野外采集的原始资料经过全三维处理后获得三维地震数据体。

地震资料解释工作就是利用现代化的解释手段并结合地质资料对三维地震数据体内的地质信息进行提炼,并转换成地质信息的过程。

因此资料解释工作要求技术人员对井田地质构造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并将解释经验与解释软件的智能功能相结合,对地震资料反复认识,不断的深入分析、研究。

本次解释工作是在SUN—Ultra80图形工作站进行的,利用美国斯伦贝谢公司GeoFrame4.3地震解释组合体软件(IESX)、可视化软件(GeoViz)以及地质绘图软件(CPS3)。

图6-1 资料解释流程图第六章质量目标及质量保证措施一、质量目标1、技术要求严格按照《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和《煤炭资源勘探工程测量规程》的标准执行。

2、质量要求:根据本区地震地质条件,要求原始炮记录甲级率应不低于65%,丢炮率不高于7%;物理点合格率:全区合格率不低于99%,单条测线合格率不低于95%。

3、Ⅰ类地震剖面大于70%,消除Ⅲ类剖面;对比的主要目的层反射波交点时间闭合差应不大于三分之一视周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