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法炼锌的浸出过程
湿法炼锌的浸出过程

濕法煉鋅的浸出過程一、鋅焙燒礦的浸出目的與浸出工藝流程(一)鋅焙燒礦浸出的目的濕法煉鋅浸出過程,是以稀硫酸溶液(主要是鋅電解過程產生的廢電解液)作溶劑,將含鋅原料中的有價金屬溶解進入溶液的過程。
其原料中除鋅外,一般還含有鐵、銅、鎘、鈷、鎳、砷、銻及稀有金屬等元素。
在浸出過程中,除鋅進入溶液外,金屬雜質也不同程度地溶解而隨鋅一起進入溶液。
這些雜質會對鋅電積過程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在送電積以前必須把有害雜質盡可能除去。
在浸出過程中應儘量利用水解沉澱方法將部分雜質(如鐵、砷、銻等)除去,以減輕溶液淨化的負擔。
浸出過程的目的是將原料中的鋅盡可能完全溶解進入溶液中,並在浸出終了階段採取措施,除去部分鐵、矽、砷、銻、鍺等有害雜質,同時得到沉降速度快、過濾性能好、易於液固分離的浸出礦漿。
浸出使用的鋅原料主要有硫化鋅精礦(如在氧壓浸出時)或硫化鋅精礦經過焙燒產出的焙燒礦、氧化鋅粉與含鋅煙塵以及氧化鋅礦等。
其中焙燒礦是濕法煉鋅浸出過程的主要原料,它是由ZnO和其他金屬氧化物、脈石等組成的細顆粒物料。
焙燒礦的化學成分和物相組成對浸出過程所產生溶液的品質及金屬回收率均有很大影響。
(二)焙燒礦浸出的工藝流程浸出過程在整個濕法煉鋅的生產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生產實踐表明,濕法煉鋅的各項技術經濟指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浸出所選擇的工藝流程和操作過程中所控制的技術條件。
因此,對浸出工藝流程的選擇非常重要。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大多數濕法煉鋅廠都採用連續多段浸出流程,即第一段為中性浸出,第二段為酸性或熱酸浸出。
通常將鋅焙燒礦採用第一段中性浸出、第二段酸性浸出、酸浸渣用火法處理的工藝流程稱為常規浸出流程,其典型工藝原則流程見圖1。
圖1 濕法煉鋅常規浸出流程常規浸出流程是將鋅焙燒礦與廢電解液混合經濕法球磨之後,加入中性浸出槽中,控制浸出過程終點溶液的PH值為5.0~5.2。
在此階段,焙燒礦中的ZnO 只有一部分溶解,甚至有的工廠中性浸出階段鋅的浸出率只有20%左右。
湿法冶金浸出新工艺

湿法冶金浸出新工艺1 技术领域本工艺适用于锌的湿法冶金行业。
2 背景技术无论是火法还是湿法炼锌,只能处理氧化物料,故硫化矿都需预先焙烧脱硫;低品位氧化锌矿、含锌残渣和烟尘等用烟化或威尔兹法处理。
2.1 焙烧广泛采用沸腾焙烧(湿法炼锌)和烧结焙烧(密闭鼓风炉),旧式的多膛炉和闪速焙烧已基本被淘汰。
为从低品位氧化锌矿、残渣、烟尘和其他含锌废料中回收锌,用烟化或威尔兹法富集,回收的氧化锌在经湿法或火法产出金属锌。
2.2 金属锌的生产当前,世界约80%的锌产自湿法,但最初是普遍采用火法炼锌。
约在1800年,在比利时和上西里西亚地区开始用平罐炼锌,后来美国开发了新泽西法,又称竖罐炼锌。
现在这两种工艺都已基本在国外被淘汰,主要的火法炼锌是密闭鼓风炉法。
(1)密闭鼓风炉法世界许多地方产出选矿难分离的Pb-Zn混合精矿,因此20世纪50年代英国就开发了密闭鼓风炉工艺,又称帝国熔炼法。
鼓风炉炼锌曾有较大发展,英国的斯温西、阿望茅斯,日本的八户和播磨,德国贝采留斯以及澳大利亚等,世界相继建立了十几家铅-锌鼓风炉工厂。
毕竟该工艺还有一些缺点,如需消耗昂贵的焦炭,环境问题也较严重,进入20世纪80年代就不再发展了。
(2)湿法炼锌现在,湿法炼锌技术已有较大发展,主要在提高锌回收率和原料综合利用方法、生产过程机械化和自动化控制。
一些难点技术相继得到解决:①黄钾铁矾法除铁。
过去,湿法炼锌的主要缺点之一是锌回收率低。
后来开发了高温高酸浸出工艺,使锌浸出率大大提高,但大量铁也被浸出,除铁成了问题。
黄钾铁矾法是除铁工艺之一。
从1960-1965年开发出该工艺后,在世界许多湿法炼锌厂采用。
最终浸出渣含锌量降至4%-6%,锌回收率提高到96%-98%。
缺点是黄钾铁矾渣含有部分可溶的锌,为防止环境污染,必须小心堆存或处理。
②针铁矿法。
浸出液加硫化锌使铁还原成两价,再在PH2-3.5和70-90℃温度下以FeO(OH)沉淀。
针铁矿法的渣量比黄钾铁矾渣少。
湿法炼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湿法炼锌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
2. 掌握湿法炼锌的主要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湿法炼锌是将锌精矿中的锌通过浸出、净化、电解等工艺步骤提取出来的过程。
实验主要采用硫酸浸出锌精矿,通过控制反应条件,使锌离子溶解于溶液中,然后进行电解得到纯锌。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锌精矿、硫酸、氢氧化钠、锌粉、氧化锌等。
2. 实验仪器:烧杯、漏斗、玻璃棒、锥形瓶、滴定管、pH计、电解槽、电极等。
四、实验步骤1. 锌精矿的浸出(1)将锌精矿加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硫酸,搅拌溶解。
(2)调节pH值,使锌离子充分溶解。
(3)过滤得到浸出液。
2. 净化(1)将浸出液加入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调节pH值,使锌离子沉淀。
(2)过滤得到沉淀物,洗涤。
(3)将沉淀物加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硫酸,溶解。
(4)过滤得到净化液。
3. 电解(1)将净化液加入电解槽中,加入适量的锌粉,作为阳极。
(2)将氧化锌作为阴极。
(3)通入直流电,进行电解。
(4)观察电解过程,记录电流、电压、时间等参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浸出实验结果(1)锌精矿浸出率:80%(2)浸出液pH值:2.02. 净化实验结果(1)锌离子沉淀率:95%(2)净化液pH值:6.03. 电解实验结果(1)电流:2A(2)电压:4V(3)电解时间:2小时(4)电解得到的锌纯度:99.5%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成功掌握了湿法炼锌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
2. 在浸出、净化、电解等工艺步骤中,控制反应条件对锌的提取率和纯度有重要影响。
3. 实验结果表明,本实验所采用的湿法炼锌工艺可行,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在浸出过程中,注意控制pH值,避免锌离子过度溶解。
2. 在净化过程中,注意沉淀物的洗涤,提高锌离子沉淀率。
3. 在电解过程中,注意电流、电压等参数的控制,保证电解效果。
4. 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操作,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冶金学-Zn-08-7-30湿法炼锌

2.1 硫化锌精矿的焙烧:2.1.1-硫化锌精矿焙烧的热力学基础
(1)欲控制硫酸化焙烧,1是降低焙烧温度;2是提高 PO2; 3是提高 PSO2 (2)欲控制氧化焙烧,1是提高焙烧温度,2是降低氧分压 PO2 ; 3是降低二氧化硫分压PSO2
2.1 硫化锌精矿的焙烧:2.1.1-硫化锌精矿焙烧的热力学基础 (2) 硫酸化焙烧
气相边界层 ZnO
ZnS
2.1 硫化锌精矿的焙烧: 2.1.3-焙烧生产实践
硫化锌精矿的焙烧大都采用沸腾炉焙烧,有的还采
沸腾焙烧的应用是在1944年开始,首先用于硫铁矿
用多膛炉焙烧或悬浮焙烧。 的焙烧,1952年才应用到炼锌工业中。我国于1957年末建 成第一座工业沸腾焙烧炉并投入生产,且在后来新建的炼 锌厂都采用了沸腾焙烧。 沸腾炉焙烧是在焙烧过程中使空气自下而上地吹过 固体炉料层,使固体颗粒相互分离,不停地翻动,有效地 进行硫化物氧化反应的强化焙烧过程。 沸腾炉所用设备简单,易于实现自动化控制。
2.1 硫化锌精矿的焙烧:2.1.2-硫化锌精矿焙烧动力学
决定硫化锌精矿氧化焙烧速度的控 制环节: (1) 氧通过颗粒周围的气膜向其表 面扩散(外扩散); (2) 氧通过颗粒表面的氧化物层向 反应界面扩散(内扩散); (3) 在反应界面上进行化学反应; (4) 反应的产物SO2 向着与氧相反 方向的扩散。
2.1 硫化锌精矿的焙烧:2.1.1-硫化锌精矿焙烧的热力学基础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1、如果湿法炼锌希望保留一部分硫酸锌存在,就意味 着降低焙烧温度、维持较高的氧浓度和二氧化硫浓度。 2、要想少生成一些铁酸锌,就需要较低的氧分压和较 高的温度(生成磁铁矿) 湿法炼锌的焙烧实际上受到上边两个矛盾的制约,很难 兼顾。因此往往采用较高的温度和适度的氧分压。越来越朝 着过程强化的方向发展。 3、较高的温度抑制了铁酸锌的生成,促进了氧化锌的 生成;而适度增加的氧分压在强化焙烧脱硫的过程中,会利 于硫酸锌的部分保留 因此焙烧产物就是氧化锌、碱式硫酸锌、硫酸锌和铁酸 锌的混合物 湿法炼锌的焙烧温度一般控制在1143~1193K,有的 达到1293K。空气过剩系数为1.20~1.30。
3.3 湿法炼锌 4

MeOn + nH+ = Men+ + 0.5nH2O K= aMen+ /anH+
当反应达到平衡时,有: lgaMen+ = lgK + npH
根据上式,可作出离子活度-pH图(298K)。
中和沉淀是分离金属离子的最简单的方法。 氢氧化物 lgM pH 关系
当搅拌强度达到一定程度后,扩散过程能够比较顺利地进 行,这时氧化锌的溶解速度取决于界面反应速度。 4 设 W0 4 r03 为球状矿物的原始质量, r 3 为某 W 3 3 一t时刻的重量,则反应率
(W0 W ) / W0 1 r 3 / r03
反应速度
r r0 (1 )1/ 3
锌焙烧矿中各组分在浸出时的行为
锌的化合物 (1)氧化锌 氧化锌浸出时与硫酸作用进入溶液: ZnO + H2SO4 = ZnSO4 + H2O (2)硫化锌 ZnS在常规的浸出条件下不溶而入渣,但溶于热 浓的硫酸中,其反应为: ZnS+H2SO4 = ZnSO4+H2S 在硫酸铁的作用硫化锌可部分溶解:
3.3 湿法炼锌 湿法炼锌过程可分为焙烧、浸出、净化、电解 和熔铸五个阶段,以稀硫酸溶剂溶解含锌物料中的 锌,使锌尽可能全部地溶入溶液中,得到硫酸锌溶 液,再对此溶液进行净化以除去溶液中的杂质,然 后从硫酸锌溶液中电解析出锌,电解析出的锌再熔 铸成锭。 与火法炼锌相比,湿法炼锌具有产品纯度高、 金属回收率高、综合利用好、劳动条件好、环境易
当pH值升高到5.2~5.4时,硅酸发生凝聚: 2ZnO· 2 + 2H2SO4 = 2ZnSO4 + SiO2· 2O SiO 2H 如果少量生成,则与氢氧化物一道沉淀,但可溶硅 高时,导致大量硅胶产生,使矿浆澄清、过滤和洗 涤困难。
锌的湿法冶金方法概述

锌的湿法冶金
锌的湿法冶金是指使用水溶液作为冶炼锌的介质,其主要包括电解法、酸浸法和氨浸法等几种方法。
1.电解法:将锌精矿放入电解槽中,加入电解液(主要成分为硫酸和氯化铵),在外加
电流的作用下,锌离子被还原成金属锌沉积在阴极上。
这种方法具有效率高、能耗低等优点,是目前最主要的生产方式。
2.酸浸法:将锌精矿浸入硫酸水溶液中,利用硫酸的氧化作用将锌离子溶解出来。
这
种方法适用于高品位的锌矿石,但浸出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酸性废水,对环境造成污染。
3.氨浸法:将锌精矿浸入氨水溶液中,通过氨水的配位作用将锌离子溶解出来。
这种
方法对锌矿石的品位要求较低,同时产生的废水为碱性废水,对环境污染较小。
但该方法的操作成本较高。
以上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冶炼方式。
除了上述的电解法、酸浸法和氨浸法外,还有其他一些较为次要的湿法冶金方法。
4.氯化法:将锌精矿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锌,再通过还原反应得到金属锌。
这种方
法主要应用于高品位的锌矿石,但因为氯气对环境的危害性较大,所以逐渐被淘汰。
5.氧化焙烧法:将锌精矿加入到反应炉中,通过高温氧化反应,将锌矿石中的锌转化
为氧化锌,再通过还原反应得到金属锌。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低品位的锌矿石,但因为会产生大量的氧化废气,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总的来说,湿法冶金方法相对于干法冶金方法来说,工艺流程更为复杂,但其适用范围更广,能够处理更多种不同品位的锌矿石,且可以生产出较为高纯度的金属锌。
但湿法冶金方法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和废气,需要进行处理和净化,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冶金学XXXX8锌冶金湿法炼锌.pptx

3.1-焙砂的中性浸出-3.1.3 浸出速度及影响因素
(4) 中性浸出作业实践
3.1-焙砂的中性浸出-3.1.4 浸出主要设备
(4) 中性浸出作业实践
1-搅拌风管;2防腐衬里;3-混 凝土槽;4-杨升 器;5-矿浆输出 管
3.1-焙砂的中性浸出-3.1.4 浸出主要设备
(4) 中性浸出作业实践
3.1-焙砂的中性浸出-3.1.1中性浸出热力学基础
在中性浸出时, Zn、Cu、 Cd 、Co 、Ni和Mn溶解;Sn、 Al不溶; Fe2+入溶液 、 Pb2+、 Fe3+沉淀 。
图3-10 氢氧化物 lgM n pH 关系
3.1-焙砂的中性浸出-3.1.2 Fe2+的氧化及As、Sb共沉淀
加热可促使硅胶凝聚胶结,有利于沉淀。也可利用各种絮 凝剂加速硅胶的凝聚和沉淀。絮凝剂有丹宁酸、二丁基苯磺 酸钠和树脂等。澳大利亚电锌公司在处理含SiO230~40%的锌 矿时,采取先低酸浸出后迅速中和的方法,使硅胶快速凝聚 长大沉淀。
3.1-焙砂的中性浸出-3.1.3 浸出速度及影响因素
(4) 中性浸出作业实践
C
单位时间反应的摩尔量:
CS
dn DF (C CS )
dt
式中C、CS-溶液本体和反应表面处酸的浓度;
δ
ZnO
r
F-反应表面积,F=4πr2(球形);
δ-扩散层厚度,对静态溶液δ=0.5mm,搅拌下δ≈0.01mm;
D-扩散系数,可用D=(RT/N)·(1/3πμd)来计算;
R为气体常数;N为阿伏伽德罗常数;μ为介质粘度;d为直径。
r r0 (1 )1/3
反应速度
dW dt
W0
湿法炼锌文档

湿法炼锌湿法炼锌简介湿法炼锌是一种常用的炼锌方法,采用湿法熔炼的方式将含锌原料转化为锌金属。
湿法炼锌的主要原理是利用氯化锌溶液对含锌原料进行浸泡和反应,将锌转化为可溶性的氯化锌,随后通过电解法将溶液中的锌电积出来。
在湿法炼锌过程中,含锌原料通常包括锌精矿、锌冶炼炉渣、锌含量较高的废弃物等。
这些原料首先经过破碎、磨矿等预处理工序,然后与氯化铵(NH4Cl)或氯化氢(HCl)等反应剂一起加入反应釜中进行浸泡反应。
在反应釜内,原料与反应剂在高温的条件下进行反应,锌被转化为氯化锌溶解在溶液中。
湿法炼锌工艺流程湿法炼锌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工艺步骤:1.原料准备:将含锌原料进行破碎、磨矿等预处理工序,以满足后续反应的要求。
同时,根据原料的硫化程度进行除硫处理,减少硫对炼锌过程的影响。
2.浸泡反应:将预处理的原料与反应剂(如氯化铵、氯化氢等)一同加入反应釜中,使其充分混合。
调节反应釜内的温度和压力,促使反应剂与原料发生反应,将锌转化为氯化锌。
反应结束后,溶液中的氯化锌被转移到下一个处理步骤。
3.过滤与洗涤:将反应后的溶液通过过滤装置进行过滤,将固体颗粒和杂质分离。
随后,通过洗涤装置对固体颗粒进行洗涤,去除残留的溶液和杂质。
4.浓缩与结晶:将过滤和洗涤后的溶液进行浓缩和结晶处理,以获得高浓度的氯化锌溶液。
浓缩过程通常通过加热和蒸发的方式进行,而结晶过程则利用冷却或添加结晶剂来促使溶液中的氯化锌结晶出来。
5.电解炼锌:将浓缩和结晶后的氯化锌溶液送入电解槽内,进行电解炼锌。
在电解槽中,通过施加电流,在阴极上将溶液中的锌电积出来,生成纯净的锌金属。
同时,在阳极上则发生氧气的析出或氯化过程。
6.锌的处理和产品制备:经过电解后,得到的锌在阳极上以固体锌棒的形式存在,需要进行处理来得到可用的锌产品。
这包括锌的脱水、熔炼、浇铸等工序,最终获得纯度较高的锌金属产品。
湿法炼锌的优点和应用湿法炼锌相较于其他炼锌方法,具有以下优点:•原料适应性强:湿法炼锌可以利用多种含锌原料,包括矿石、废弃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法炼锌的浸出过程一、锌焙烧矿的浸出目的与浸出工艺流程(一)锌焙烧矿浸出的目的湿法炼锌浸出过程,是以稀硫酸溶液(主要是锌电解过程产生的废电解液)作溶剂,将含锌原料中的有价金属溶解进入溶液的过程。
其原料中除锌外,一般还含有铁、铜、镉、钴、镍、砷、锑及稀有金属等元素。
在浸出过程中,除锌进入溶液外,金属杂质也不同程度地溶解而随锌一起进入溶液。
这些杂质会对锌电积过程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送电积以前必须把有害杂质尽可能除去。
在浸出过程中应尽量利用水解沉淀方法将部分杂质(如铁、砷、锑等)除去,以减轻溶液净化的负担。
浸出过程的目的是将原料中的锌尽可能完全溶解进入溶液中,并在浸出终了阶段采取措施,除去部分铁、硅、砷、锑、锗等有害杂质,同时得到沉降速度快、过滤性能好、易于液固分离的浸出矿浆。
浸出使用的锌原料主要有硫化锌精矿(如在氧压浸出时)或硫化锌精矿经过焙烧产出的焙烧矿、氧化锌粉与含锌烟尘以及氧化锌矿等。
其中焙烧矿是湿法炼锌浸出过程的主要原料,它是由ZnO和其他金属氧化物、脉石等组成的细颗粒物料。
焙烧矿的化学成分和物相组成对浸出过程所产生溶液的质量及金属回收率均有很大影响。
(二)焙烧矿浸出的工艺流程浸出过程在整个湿法炼锌的生产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产实践表明,湿法炼锌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浸出所选择的工艺流程和操作过程中所控制的技术条件。
因此,对浸出工艺流程的选择非常重要。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大多数湿法炼锌厂都采用连续多段浸出流程,即第一段为中性浸出,第二段为酸性或热酸浸出。
通常将锌焙烧矿采用第一段中性浸出、第二段酸性浸出、酸浸渣用火法处理的工艺流程称为常规浸出流程,其典型工艺原则流程见图1。
图1 湿法炼锌常规浸出流程常规浸出流程是将锌焙烧矿与废电解液混合经湿法球磨之后,加入中性浸出槽中,控制浸出过程终点溶液的PH值为5.0~5.2。
在此阶段,焙烧矿中的ZnO 只有一部分溶解,甚至有的工厂中性浸出阶段锌的浸出率只有20%左右。
此时有大量过剩的锌焙砂存在,以保证浸出过程迅速达到终点。
这样,即使那些在酸性浸出过程中溶解了的杂质(主要是Fe、AS、Sb)也将发生中和沉淀反应,不至于进入溶液中。
因此中性浸出的目的,除了使部分锌溶解外,另一个重要目的是保证锌与其他杂质很好地分离。
由于在中性浸出过程中加入了大量过剩的焙砂矿,许多锌没有溶解而进入渣中,故中性浸出的浓缩底流还必须再进行酸性浸出。
酸性浸出的目的是尽量保证焙砂中的锌更完全地溶解,同时也要避免大量杂质溶解。
所以终点酸度一般控制在1~5g/L。
虽然经过了上述两次浸出过程,所得的浸出渣含锌仍有20%左右。
这是由于锌焙砂中有部分锌以铁酸锌(ZnFe2O4)的形态存在,且即使焙砂中残硫小于或等于1%,也还有少量的锌以ZnS形态存在。
这些形态的锌在上述两次浸出条件下是不溶解的,与其他不溶解的杂质一道进入渣中。
这种含锌高的浸出渣不能废弃,一般用火法冶金将锌还原挥发出来与其他组分分离,然后将收集到的粗ZnO粉进一步用湿法处理。
由于常规浸出流程复杂,且生产率低,回收率低,生产成本高,随着20世纪60年代后期各种除铁方法的研制成功,锌焙烧矿热酸浸出法在20世纪70年代后得到广泛应用。
现代广泛采用的热酸浸出流程见图2。
图2 现代广泛采用的热酸浸出流程热酸浸出工艺流程是在常规浸出的基础上,用高温(>90℃)高酸(浸出终点残酸一般大于30g/L)浸出代替了其中的酸性浸出,以湿法沉铁过程代替浸出渣的火法烟化处理。
热酸湿法炼锌的浸出过程35浸出的高温高酸条件,可将常规浸出流程中未被溶解进入浸出渣中的铁酸锌和ZnS等溶解,从而提高了锌的浸出率,浸出渣量也大大减少,使焙烧矿中的铅和贵金属在渣中的富集程度得到了提高,有利于这些金属下一步的回收。
二、影响浸出反应速度的因素锌焙烧矿用稀硫酸溶液浸出,是一个多相反应(液-固)过程。
一般认为物质的扩散速度是液-固多相反应速度的决定因素;而扩散速度又与扩散系数、扩散层厚度等一系列因素有关。
(一)浸出温度对浸出速度的影响浸出温度对浸出速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因为扩散系数与浸出温度成正比,提高浸出温度就能增大扩散系数,从而加快浸出速度;随着浸出温度的升高,固体颗粒中可溶物质在溶液中的溶解度增大,也可使浸出速度加快;此外提高浸出温度可以降低浸出液的粘度,利于物质的扩散而提高浸出速度。
一些试验说明,锌焙烧矿浸出温度由40℃升高到80℃,溶解的锌量可增多7.5%。
常规湿法炼锌的浸出温度为60~80℃。
(二)矿浆的搅拌强度对浸出速度的影响扩散速度与扩散层的厚度成反比,即扩散层厚度减薄,就能加快浸出速度。
扩散层的厚度与矿浆的搅拌强度成反比,即提高矿浆搅拌强度,可以使扩散层的厚度减薄,从而加快浸出速度。
应当指出,虽然加大矿浆的搅拌强度,能使扩散层减薄,但不能用无限加大矿浆搅拌强度来完全消除扩散层。
这是因为,当增大搅拌强度而使整个流体达到极大的湍流时固体表面层的液体相对运动仍处于层流状态;扩散层饱和溶液与固体颗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附着力,强烈搅拌,也不能完全消除这种附着力,因而也就不能完全消除扩散层。
所以过分地加大搅拌强度,只能无谓地增加能耗。
(三)酸浓度对浸出速度的影响浸出液中硫酸的浓度愈大,浸出速度愈大,金属回收率愈高。
但在常规浸出流程中硫酸浓度不能过高,因为这会引起铁等杂质大量进入浸出液,进而会给矿浆的澄清与过滤带来困难,降低ZnSO溶液质量,影响湿法炼锌的技术经济指标;4此外,还会腐蚀设备,引起结晶析出,堵塞管道。
(四)焙烧矿本身性质对浸出速度的影响焙烧矿中的锌含量愈高,可溶锌量愈高,浸出速度愈大,浸出率愈高。
焙烧的可溶率愈高,则浸出速度愈低。
焙烧矿粒的表面积愈大(包括粒度矿中SiO2小、孔隙度大、表面粗糙等),浸出速度愈快。
但是粒度也不能过细,因为这会导致浸出后液固分离困难,且也不利于浸出。
一般粒度以0.15~0.2mm为宜。
为了使焙烧矿与浸出液(电解废液和酸性浸出液)良好接触,先要进行浆化,然后进行球磨与分级。
实际上,浸出过程在此开始,且大部分的锌在这一阶段就已溶解。
(五)矿浆的粘度对浸出速度的影响扩散系数与矿浆的粘度成反比。
这主要是因为粘度的增加会妨碍反应物和生成物分子或离子的扩散。
影响矿浆粘度的因素除温度、焙砂的化学组成和粒度外,还有浸出时矿浆的液固比。
矿浆液固比愈大,其粘度就愈小。
综上所述,影响浸出速度的因素很多,而且它们之间,又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不能只强调某一因素而忽视另一因素。
要获得适当的浸出速度,必须从生产实际出发,全面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并经过反复试验,从技术上和经济上进行比较,然后选择最佳的控制条件。
(六)常规法浸出的一般操作及技术条件的控制1、常规法浸出流程湿法炼锌常规浸出工艺指的是采用一段中性浸出、一段酸性浸出,浸出渣经过一个火法冶金过程使锌还原挥发出来,变成氧化锌再进行湿法处理,其原则工艺流程见图1。
湿法冲矿工艺流程的特点是:在焙烧炉的排料口下面设置一溜槽,从炉内排出的热料直接落入溜槽内,并被连续流经溜槽的稀硫酸溶液(含30~50g/LH2SO4,俗称氧化液),带到矿浆分级器,分级溢流进中性浸出,分级底液经球磨后进酸性浸出。
其优点主要有:①省去了热焙砂的冷却设备;②可以利用热焙砂的显热加热浸出溶液,减轻浸出槽的加热负荷。
株洲冶炼厂新建的湿法炼锌系统未采用冲矿工艺,焙砂经冷却、球磨后送浸出系统,多余焙砂送焙砂储仓储存。
其优点是:①焙砂经干式球磨后,粒度较细,能取得较好的浸出效果,浸出渣含锌比冲矿浸出工艺低1.0%~1.5%;②由于设置了焙砂储仓,浸出部分不会因焙烧系统发生故障停产而受到影响。
2、浸出过程的技术条件控制为确保浸出矿浆的质量和提高锌的浸出率,一般来说,浸出过程技术条件控制主要有三个方面:中性浸出终点控制、浸出过程平衡控制和浸出技术条件控制。
水解沉淀,并中性浸出控制终点PH为4.8~5.4,使三价铁呈Fe(OH)3与砷、锑、锗等杂质一起凝聚沉降,从而达到矿浆沉降速度快、溶液净化程度高的目的。
过去浸出终点PH值控制是通过操作人员用试纸或PH计测定,然后调整浸出过程的加酸量来达到控制终点PH值的目的。
随着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浸出过程终点PH的控制可以通过PH自动控制系统来实现。
浸出过程的各个浸出槽出口的PH值设定后,自动控制系统可根据设定的PH值信号自动调整酸的加入量,使浸出终点达到设定的PH值。
湿法炼锌的溶液是闭路循环,故保持系统中溶液的体积、投入的金属量及矿浆澄清浓缩后的浓泥体积一定,即通常说的保持液体体积平衡、金属含量平衡和渣平衡是浸出过程的基本内容。
湿法炼锌溶液的总体积,一方面因水分蒸发、渣带走水以及跑、冒、滴、漏损失等原因会随过程进行不断减少,另一方面又由于贫镉液、洗渣、洗滤布、洗设备等收集的低酸、低锌废水,给系统带进许多新水,二者必须保持平衡,即保持系统中溶液体积不变,否则有可能因带入的水过多,系统的溶液量增加,致使溶液无法周转,打乱生产过程,导致生产技术条件失控。
如果带入的水不足,则系统溶液体积减少,同样会使正常溶液周转受到影响,影响正常生产技术条件控制。
同时溶液体积减少相当于系统溶液浓缩,将导致溶液含锌量升高,如果偏离允许范围,将直接影响浸出以及后续净化及电解工序。
实践中,夏天气温高,溶液体积容易减小;冬天蒸发量少,且蒸汽直接加热的冷凝水增加等原因,溶液的体积容易膨胀。
故为了保持溶液体积平衡,必须严格控制各种洗水量,因时、因地保持水量平衡。
浸出过程的金属量平衡是指浸出过程投入的焙砂经浸出后进入溶液的金属量与锌电解过程析出的金属量保持平衡。
如投入的金属量与析出的锌量不平衡,将导致电解产出的废液量不平衡,影响正常生产。
渣平衡是指焙砂经两段浸出后所产出的渣量,与从系统通过过滤设备排出的渣量的平衡。
如果浸出产出的渣不能及时从系统中排走,浓缩槽中浓泥体积增大,不仅影响上清液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到下一工序生产的进行,无法保持浸出过程连续稳定进行。
浓泥体积的变化往往是造成上述恶性循环的起因,如酸性浓泥体积大,澄清困难,使酸性上清液含固体量升高,当返回一次中性浸出时,又增加了一次浸出矿浆的固体量,从而减少了一次浸出矿浆的液固比,使一次浸出矿浆澄清困难,结果是中性上清液中悬浮物大量增加,净液工序的压滤负担加重,甚至无法完成净液作业。
浸出过程的好坏与选用的技术条件密切相关。
实践表明,只有正确选用操作技术条件,严格操作,精心控制,方能取得好的浸出效果。
常规法浸出一般控制的浸出工艺条件如下:①中性浸出的技术条件浸出温度60~75℃浸出液固比(浸出液量与料量的质量比)10~151浸出始酸浓度30~40g/L浸出终点PH值4.8~5.4浸出时间1.5~2.5h②酸性浸出的技术条件浸出温度70~80℃浸出液固比(浸出液量与料量的质量比)7~91浸出始酸浓度25~45g/L浸出终点PH值2.5~3.5浸出时间2~3h由于原料和酸同时加入,故按浸出矿浆最后从浸出槽出口终酸的PH值控制始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