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祖鲲:《契合与转化: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安希孟[内容提要]本文以现代民主法制观念及基本人权标准为利器,深入剖析明清两朝顽固的守旧官僚对待西方天主教及基督教新教的刻薄态度,指出,这是对宗教信仰自由及基本人权的无知和蔑视。
基督教传教士梯山航海来中国布道传教,这本身就等于向中土华夏士子宣布,传播和信仰自由乃人权概念的题中应有之义。
传教士的宽厚仁爱与中国官员文人的刻薄尖酸形成鲜明对照。
中国守旧的士大夫文人及清政府昏庸官吏对上述基本理念一无所知。
他们只知一味捍卫“天朝上国”的国家尊严。
今天的人当从这一段历史事实中懂得:以封闭的中国酋长态度拒绝外人传教,适足以损害自己国内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信仰自由。
受害的乃是自己的国民。
中国政府种种表面胜利,其实包含着极大的危险——使自己远离主流国际社会不知几许远矣。
关起门来,拒人于千里之外,这总不是外交上的上乘之策!近代西方传教士来我华传道送经,为单一封闭的华夏文化增添一异质新颖的文化要素,给中国重此岸、轻彼岸的现实文化增添了一种向上的超越性文化因素。
奇怪的是:封建文化的狭小襟抱竟不肯接纳她。
亡国灭种的忧患意识忽然笼罩国人官宦心头。
我们必须知道,基督教的基本精神是一大二公。
教会是一种大而公的普世教会,视万国万民为一体,同为上帝之子,不分疆界与畛域,并非民族主义狭小器量所可包容的。
今天,我们必须发扬基督教中所包含的世界大同、万国一家、人人皆兄弟的精神,切莫以狭小的唯我独尊的家族情怀构筑壁垒,把中国宗教变成民族主义者拒绝交往的工具。
基督教在任何时候都不应当是民族沙文主义者手中的泥巴,可以被捏成任何一种玩物。
它同自以为是、自命不凡、自我封闭毫无共同语言。
督教从传入中国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开始,就经历了与中国固有儒家文化及佛教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风雨飘摇的过程。
在冲突中实现融合,在融合中产生冲突。
一方面,基督教不断改铸自己,逐渐适应环境;另一方面,中国知识分子和民众也渐渐习惯了这个外来“尤物”。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汉语研究的科学化——明清之际基督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汉语研究的科学化——明清之际基督
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陈义海
【期刊名称】《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26)006
【摘要】明末清初之时,天主教耶稣会士来华传播基督教的同时,也将西方的文化、科技,甚至科学方法传向中国.在研究西学东渐时,人们较多关注的是西方传来的自然科学和哲学思想,而对传教士对汉语的研究关注不多.利玛窦、金尼阁等人用西文字母拼读中国汉字的方法,直接影响到了后来汉语的拼音思潮和运动.同时,传教士们用西方的科学方法对汉语的研究,对后来的汉语研究的现代化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传教士对汉语研究所产生的影响,也启发我们对跨文化传播作深入的思考.
【总页数】5页(P80-84)
【作者】陈义海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76
【相关文献】
1.交织在历史中的中西异质文化碰撞——自唐至明清之际基督教精神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J], 孙翀
2.明清之际民间宗教信仰对基督教在华传播的影响 [J], 李琼
3.施拉姆传播模式与明清之际基督教传播范式 [J], 陈义海
4.明清之际基督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探讨 [J], 李波燃
5.明清之际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与影响 [J], 陈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考点01 整体感知(信息类文本阅读)-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通用)(解析版)

考点01整体感知(信息类文本阅读)目录1.考情探究(考点分布、命题规律及备考策略)2.考点梳理(基础知识、选材特点、课内梳理、方法指导)3.考点精讲(文体特征、借思维导图读文本)4.好题冲关(基础、提升、真题)1. 考点分布2021-2024新课标Ⅰ卷(含2023四省、2024九省命题)【命题规律】①形式上,有非连续文本和连续文本两种形式。
如:新课标Ⅰ卷2024年采用非连续文本形式,2023年采用连续性文本。
②文体上,有学术论著、论文、科普文等。
③题材上,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化和创新、美学的不同表现形式、社会生活现象、历史地理学、生物科普等。
④题型上,客观题+主观简答题,采用3+2或者4+1的模式。
⑤新变化:重视教考衔接。
2023年新课标I卷现代文阅读I《后真相时代》回扣教材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2023年新课标II卷现代文阅读1与教材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相关联,其中第1题B项提到的毛泽东《调查的技术》一文,正是第四单元的学习资源。
这些都是部编教材的新增内容。
【备考策略】1.重视教材研读以五册教材为本,在课堂教学中切实培养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提高理解文本的能力,指导学生提取文章有效信息,梳理文章思路与主要观点。
2.拓宽阅读视野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科技发展新动态。
加强具有学术性的、有深度的、有逻辑性的文章的阅读训练。
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并系统归纳文本类型,构建基础知识框架,以形成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技巧培养信息类文本的阅读方法应有别于文学类文本,信息类文本的阅读工具性、方法性更为突出,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思维导图等形式,提高阅读的速度与质量。
一、基础知识(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①论点二、选材类型信息类文本的选材分为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两大类。
(一)论述类文本主要文类①政论文: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指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性文章。
从跨文化角度浅谈基督教与儒家思想的融合

从跨文化角度浅谈基督教与儒家思想的融合作者:王怡心来源:《人间》2016年第21期摘要:与融会异彩纷呈重新审视基督教与中国传统伦理中积极向上的伦理价值观,并不意味着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根基,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各种文化的相互竞争熟优熟劣。
在基督教伦理和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人伦道德文化传统之间,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唐朝的景教、元代教廷使节的东来、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在中国的活动,近代新教的输入等四个历史时期,它与中国本土的社会与文化互相沟通、适应,最终实现了基督教与儒家思想的融合。
关键词:基督教;儒家思想;文化;融合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151-01一、基督教基督教是古希腊文化、犹太教宗教文化、古罗马政治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是西方文化的根基。
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可以分为唐朝的景教、元代教廷使节的东来、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在中国的活动,近代新教的输入四个历史时期。
综观历,基督教是公元一世纪时开始于犹太教的一门宗教。
公元年东、西教会大分裂,该教在原有教派的基础上形成天主教与东正教两大派系,在世纪开始的宗教改革运动中,又产生了新教等众多派别。
总之,鸦片战争之后数十年间,教会势力在中国已经取得了惊人的发展。
到了世纪初,中国更是成了传教士任意往来的乐土。
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支柱,它对西方文化的宇宙、自然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西方文化主要有三个根基:一是基督教的价值伦理理念;二是古罗马的政治法律制度;三是古希腊的理性逻辑思维。
然而,在三者中,基督教是最具有基础性与广泛性的。
虽然在基督教诞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古希腊的理性逻辑思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古希腊的理性精神在和基督教融合之后,才具有深厚的基础,有了广泛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基础。
但由于历史原因,儒家一直占据官方意识形态领域,每个统治阶级都以它为官方文化的主要形式,所以通常认为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作用更为重要,是中国的主流文化。
自觉融会中华传统文化助力中国基督教健康发展

广角It自克融会申华传纟充文化助力中国基督教健康发展文/高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老一辈基督教领袖发起三自爱国运动,积极主动认同中国的政治与社会,自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会,基督教因此健康发展,成为中国的基督教。
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充分尊重中华传统文化、自觉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基督教才能在中华大地上立根生长,不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为不适应所处社会文化的发展,就会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
为了推动中国基督教更好地健康发展,必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基督教,对教义教规进行新的阐释,推动宗教思想建设,使之充分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
从基督教中一国化层面来讲,基督教吸纳申华传统文化啲养分越多,就越利于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扎根生长。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可以被基督教吸纳的精髓。
比如,“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和标准,其核心是从对家人的爱,上升到对他人的爱。
孟子讲“仁者,爱人”,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仁爱”成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理念。
而在圣经的教导中,上帝是爱,上帝给人最大的诫命就是爱神爱人.爱入,就是要有舍己的精神。
五常当中最精髓的地方就是礼。
据《礼记》记载:“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而圣经认为,凡事都要规规矩矩地按着次序行。
儒家的“五常”,在圣经中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思想,可以纳入基督教的思想中,我们要将两者结合,引导信教群众遵纪守法,尊重中国社会传统礼仪,爱国爱教、正信正行。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既重赡养,又重视心理关怀和内心愉悦。
在《孝经》中有大量关于如何孝敬父母的陈述,例如“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意思是子女在事业上有一番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光荣和自豪。
终日碌碌无为,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正如圣经所说:“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叫母亲担忧。
”(参箴10:1)圣经当中,从至高信仰层面为孝找到了神圣的出处,而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孝的具体描述和理解,将孝拉进了人类的日常生活.此外,茶文化与基督教的灵修也可以结合.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有很厚重的历史沉淀。
基督教中国化培训感想

作为一名参与基督教中国化培训的学员,我有幸在这次培训中收获颇丰,不仅加深了对基督教信仰的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在培训过程中的几点感想。
首先,基督教中国化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要求我们在坚持基督教信仰的基础上,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基督教更好地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
在培训中,我们通过学习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交融史,了解到许多基督教领袖和神学家的努力,他们积极推动基督教本土化,为我国基督教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基督教中国化不仅是教会内部的事务,更是国家宗教政策的一部分,是我们每一位基督徒的责任。
其次,培训课程内容丰富,涉及基督教思想建设、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老师们深入浅出地讲解,让我们在短时间内掌握了大量知识。
例如,在“基督教信仰的跨文化之路”课程中,游斌教授从基督教信仰的跨文化之路、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基督信仰与中国文化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化基督教思想体系的跨文化构建之路。
这使我认识到,基督教中国化并非简单地移植西方教义,而是要结合中国实际,创新教义,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
再次,培训过程中,我们有机会参观邹城市基督教两会驻地、礼门义路亭和基督教中国化展室,直观地感受到了基督教中国化的实践成果。
这些参观活动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基督教中国化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可以通过具体行动来实现的。
同时,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基督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基督教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此外,培训期间,我们与来自各地的基督徒骨干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分享了各自在基督教中国化方面的经验和感悟。
这种交流不仅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
我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为基督教中国化贡献力量。
最后,我要感谢组织者为我们提供了这次宝贵的培训机会。
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刻认识到基督教中国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增强了我们的信心。
关于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与中国老庄哲学

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与中国老庄哲学神化了的哲学原则或实体,而中国老庄哲学的道,却是自然之道。
与此相应,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和中国老庄哲学,都宣称上帝或道,是惑官感觉以及建主在它上面的知识体系所不能把握的,是人的有限的语言和概念所不能表述的。
基督教冲秘主义主张否定神学,而中国老庄哲学的主张,则可以称作是否定形而上学。
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主张从外在的现象世界返回自我,借助於上帝的启示和恩赐,在心灵的迷狂状态中静观上帝,与上帝结合为一,即神人合一。
中国老庄哲学则主张怠物、怠我,在无恩无虑的精神状态中悟道。
神人合一的主体是人性中的神性,其结果是人的神化,是对人的否定。
天人合一的主体则始终是人,其结果是人的自然化,是人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和睦相处。
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在西方中世纪被视为异端,而中国老庄哲学则是显学,并与儒家哲学相互融化,共同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在西方,“神秘主义”(mysticism )一词出自希腊语动词myein,即“闭上”,尤其是“闭上眼睛”。
之所以要闭上眼睛,乃是出自对通过感官从现象世界获得真理、智慧感到失望。
不过,神秘主义并不像怀疑主义那样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它仅仅主张闭上肉体的眼睛,同时却主张睁开心灵的眼睛,使心灵的眼睛不受现象世界的熙熙攘攘所干扰,从而返回自我,在心灵的静观中达到真理、智慧。
因此,辞书中对神秘主义的解释一般是“通过从外部世界返回到内心,在静观、沉思或者迷狂的心理状态中与神或者某种最高原则结合,或者消融在它之中”。
作为一种宗教观念和哲学观念,神秘主义普遍地存在于世界各大宗教和哲学传统中。
就西方而言,神秘主义思想可谓源远流长。
流行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俄耳甫斯教就曾对古希腊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但作为一种独立的哲学体系,神秘主义最初出现在公元前1世纪犹太哲学家斐洛的哲学中。
公元3世纪,普罗提诺所创立的新柏拉图主义哲学把神秘主义进一步系统化为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中国化”:基督教在华更新的必由之路

60年前,基督教在华翻开了其政治意义上“中国化”的重要一页。这种政治层面的“中国化”则是以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为标志,而其成果就正是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的成立。我们今天纪念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60周年,研讨基督教“中国化”的意义及途径,既有历史的启迪意义,更是中国基督教现实开拓、创新之必要。
今天中国对于宗教的基本态度或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积极引导”、“加强管理”、“独立自办”这三个方面。这对于中国基督教尤为重要,也是其“中国化”所必须注意的。其中“积极引导”就应该包括在社会政治、宗教教义、实践伦理等方面对基督教的积极引导,这要求我们对基督教的信仰本真、教义教理和伦理道德等做出积极的解释,尽量发掘出其中有益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社会主义社会风尚的内容,而不能对宗教教义及其神学理论全盘否定;“加强管理”就应该包括依法依规来对基督教社会活动及其相应宗教活动的科学管理,使广大信徒具有自觉的公民意识,使教会礼仪等社会活动服从中国国情及其政治制度,促成社会组织建构之“外延”管理与宗教教理仪轨等传统之“内涵”管理的有机结合、相辅相成,而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情感对宗教随心所欲、无视法律的尊严;“独立自办”则应该包括形成我们国家宗教的中国特色,认识到促成外来宗教在华“中国化”的重要意义,充分了解中国政教关系的历史与现状,使中国宗教界积极热情地爱国爱教,使宗教社团组织成为属于我们社会系统的子系统,成为我国政治及社会建构的内在有机构成,把中国宗教的领导权、引导权牢牢掌握在爱国宗教领袖手中,而不能把广大宗教信众作为异己生硬地推出去,以免给外部或敌对势力的干涉、渗透和破坏提供可乘之机。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在教会政治层面的“中国化”上已经迈出了非常关键的一步,但要把这一领域的工作做好,则仍需付出艰辛的努力。
“中国化”:基督教在华更新的必由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如果我們期望將來中國也能崛起,我們是否應該致力中國文化更新與再造?
作者認為「文化更新」並不是一個新議題,他引述了大陸學者湯一介「中國(的)文化更新,已成為全球多元文化系中,一個令人矚目的現象」的一段話,包括上世紀八十年代,西方國家所關注由儒學主導的東亞經濟的發展。但過往的討論大多皆以哲學為進路,較少從宗教的幅度來思考。他傾向Christopher Dawson的論點,認為「宗教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該社會中的文化形式」。因此,他提出以宗教與文化會通的角度,來研究當代中國文化的更新問題。
作者在最後的小結中,從新強調基督信仰是可以促使各個文化轉化(transformation)或更新(Renewal),並得以的最終響應。在這點在論述上明顯有點含混不明,並帶有福音化(evangelization)才能成功的意味。關於這點留待討論與反思部份再作陳述。
2.
2.1.對中國文化更新的思考
中國由於現代化、都市化、國際化的壓力,在經濟發展及社會問題上出現嚴峻的挑戰,海內外的知識份子就以上課題,已有一個共識,大家認為直接或間接都與中國文化有關,因此,中國文化需要更新。
神與文化對立(God-Against–Culture)
神在文化之內(God–of-Culture)
神在文化之上(God–above-Culture)
神與文化在張力之下(God-andCulture-in–Paradox)
神能夠轉變文化(God-Transforms-Culture)
作者認為以上這些態度在每個時代都同時出現過。他比較傾向神能夠轉變文化(God-Transforms-Culture)的觀點上,並提出轉變上需要產生「本土化」(indigenization)和處理「處境化」(contextualization)的問題。他更說明近代基督教面對處境化下,應該產生一種超越文化的神學(Transcultural Theology)或超神學(Metatheology)去克服文化上的差異,同時又舉出不同宗教在面所對不同文化的底蘊下,對處境化作出的態度。
4.3莊祖鯤對現代下的一點迷思
綜觀全書莊祖鯤希望參考基督教的人性論與宇宙論,作為會通的焦點,從而改善中國文化「無法」(不守法)與「無天」(無神論)的特質,幫助中國走上現代化。這樣的說法未免將現代化看得太約化,把基督教說成一種俗世價值,只要中國人篤信了基督教,現代化下所帶來的問題,便能馬上水到渠成地解决。明白作者身為基督徒,希望透過基督文化,對中國社會問題上給予對治方案。但現代化是一個複雜的文化特性,包括理念和制度兩個層次上的特質。對於「個體自由」,傳統中國與西方在理念上有著不同的詮釋,在政府功能上,西方為配合自由經濟下大多傾向不干涉,強調尊重個人財產的價值,鼓勵追求自我利益(self interest);反觀中國一向傳統重農輕商及家天下的觀念,政府權力干涉經濟,認為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比自我利益利重要。因此,中國要邁向現代化是一個複雜結構和理念上的轉化,並不是單純的宗教問題。
啟的階段:這是指外來的宗教或文化,如何使找其列切入點。作者認為每個民族處於文化危機時,才有心胸去接納外來文化或宗教,同時亦要顧及傳播方式。
承的階段:是指出當外來文化或宗教與傳統文化相遇,避免兩者在會通時,將外來文化融攝、消融或變質。因此,找出相方有哪些元素達到相輔相成的結果。
轉的階段:外來文化或宗教是否促使傳統文化產生轉化,這關乎人的質與量以及傳播方法。
(1)莊祖鯤「改變和更新」的研究進路:
1.1.研究動機
踏入廿一世紀,由於現代化(modernization)的推展下,全球文化產生類似的問題和面臨同樣的挑戰。中國近年經濟起飛,已成功融入國際社會的一員,政府和民間都以「大國崛起」號稱自鳴得意之時,所面對的文化危機也似乎在所難免。因此,作者提出以下兩點:
3.2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交會點:
作者認為基督教在上具有原罪與懺悔意識的人性觀;上帝對人具有啟示的能力的宇宙觀,從而開出他力的拯救觀念。使人從自我否定,然後逐步達到自己新身份,達致超越自我的目標,這種超越是一種埋葬自己的野心或私心,來換取另一層次的新生命價值觀,可與中國文化所缺乏「無法無天」的特質作為會通的焦點。從而開出創造轉化的動力。
反觀,西方文化承襲了基督宗教改革,擁有多元開放性和自我批判的兩種特質,因此,擁有更高的自我更新的能力。作者認為自+六、七世紀,西方國家,都能借助這種自我更新的能力的機制,都能化險為夷。作者更提出宣教家所主張的批判式處境化和林毓生所提倡創造的轉化,有著異曲同功的效果。但基督教的觀點所強調的「文化更新」並不是文化的移植;也不是將基督教體系轉直接移到某地方或某些人中。相反地透過潛移默化的轉化,使得人生的重新界定和整合。基督教所提倡不是一套經濟、政治策略及一種劃一的文化形式,而是一系列「新人類」的觀念,由內心更新及創新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THEO 5926基督教與中國文化 Name:朱肇羽
閱讀報告:莊祖鯤:《契合與轉化: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關係》
莊祖鯤博士在《契合與轉化: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關係》一書中,試圖以辨證方式找出基督教(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點,從而尋索基督教對中國文化貢獻,並指出中國文化需要作出改變和更新。全書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三章嘗試以歷史的角度,闡述基督教與佛教對於中西文化的影響;第四章作者嘗試以「宣教學」Missiology作為理論,來探討基督教與中國文化會通的進路;第五、第六章則承此進路,探討當代中國文化所面對的危機,藉著透過基督教文化作為會通的交會點,並作為未來中國文化的轉化點。本文試從以四方面作出解釋和評論:
合的階段:合是有整合、融合、契合的意思。當外來文化或宗教與傳統文化經過以上三個階段後,終於達到一個穩定狀態。
1
2
2.1
2.2中國傳統文化之需要更新,首先要了解自身文化出了甚麼問題
作者以歷史說明宗教影響中西文化的發展,從而帶出中國文化的缺陷。
明清以來,中國文化廣受儒、釋、道三教影響,走向一個「華夷之分」的超穩性封閉系統,這種封閉性就是缺乏西方自宗教改革以來,所強調思想應具備多元開放性和自我批判的能力。因此,中國並沒有開出像西方的啟蒙運動,資本主義和現代科技更沒法萌芽。同時中國二千年來,一直維持小農經濟,社會結構只是依賴倫理關係去維持,導致超穩定性,缺乏一種自我更新的能力。
4.2中國社會結構面臨挑戰
莊祖鯤提出中國走向工業現代化,改變農業的人際關係,使得傳統的社會倫理像關係已不再適合。過往歷史可證明現代化是促使了形成都市化和工業化的主要成因,而工業生產也改變了農業的社會結構。我同意中國現代化的經濟的確改變了小農經濟,但不能同意說成為:「 (工業化就會把)中國原來以『孝』為中心的家庭倫理,如今在現代社會的小家庭及工作流動率極高的情況下變得窒碍難行。」這有點將「孝」誇大了其作用,當中包括教化和高度群眾壓力的功能,把全套傳統儒家道德哲學涵蓋其「孝」之中,有點以偏概全的感覺。同時更帶出宗教的影響力可為都市化走出困境,確實有泛道德論的之嫌或太約化的論述。
4.1中國文化真的只有基督宗教才有轉化的契機?
莊祖鯤認為中國是否具備現代化的特質,並不是單靠用一套西方制度或思想,便可將當前文化危機不可能迎刃而解。他所關注不單只是外在、有形的事物層面上,還要在「自我意識的思維模式」;「社會結構上的改變」兩個層上次著力。因為很多中國人缺乏一種自制的道德意識,原因是受著封建社會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因此,提出基督信仰可促各個文化得以轉化(transformation)或更新(Renewal)的最終響應。當中未免太一概而論了,因為中國傳統哲學本身就具有一種「轉化」意識。這種思想方法促成人的生活態度。這種態度是好是壞暫不作評論,但只想指出轉化或更新並不是基督教所獨有。
同時作者又指出傳統中國文化是向內具備落後和彊化的化身,缺乏一種自制的道德意識,這一點我並不認同。因為儒學中,承自陸九淵至王陽明所強調「良知」;到近代新儒家所提的孔孟「心性之說」,皆是強調自制的道德意識。相反西方基督文化由神開出的宗教及倫理觀,從罪性當中使人更有動力超越自身,從而開出是向外帶有進步與創新的特質。但也不能證明中國在現代化下,只要取決西方基督文化就能解決當前文化危機。
4.討論與反思:
4
當我們研究文化時,不可能離開生活領域(given world)與理念領域(idea world)的二重結構觀,而這些結構觀皆以歷史脈絡來連結起來。這就是所謂文化的「根」,當中包括傳統思想(考)方法和社會結構。現嘗試就以上兩點,來回應莊祖鯤在《契合與轉化: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關係》的一些論點:
1
2
3
因此,作者提出以基督教觀點,希望為中國文化注入自我更新的機制,這個機制並不是外在形式,而是一種內在心靈的創新。
(3)基督教(文化)及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
3.1中國所以病了-「無法無天」?!
作者提出基督教能產生自我更新的內在創新機制,是針對當前中國社會,缺乏了西方的法治精神(無法)和「超越的上帚觀」(無天)的概念。因為法治精神是源於基督教重現人與神的「立約」思維,並在聖經的客觀真理下,人人需要順服和平等;中國人缺乏一種外在、超越、創造的神的概念,著重自力的拯救,而非外力的救贖,不單導致不能開出科學發展,甚至在倫理道德實踐上大有不同。
作者提出以林毓生「創造的轉化」(Creative Transformation)的概念,作為更新中國文化的思考方法,因為這種創造需要對中西文化有著深入了解,具有傳統辨證的連續性,從而對傳統產生轉化作用。在轉化的模式上,作者參照了華勒斯(Anthony Wallace)文化的再造和化學動力學的觀點,並創出一個文化轉化的「動力學模式」(Kinetic Model),認為文化可分為啓、承、轉、合四個階段作為更新過程模式的探討:
(2)從方法論上談:
作者利用前三章作檢視了佛教、基督教分別在中國及歐洲文化的過程及結果,從而說明宗教對文化的影響。由第四章開始,他才正式闡述個人的觀點,他認為以「宣教學」(Missiology)是最好作為探討基督教與中國文化會通的研究工具,因為其涵蓋性相當廣泛,當中包括神學、歷史、人類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等,是具有一種綜合科學的特性。他借用了神學家尼爾(RichardNiebuhr)和宣教家克拉夫(Charles H.Kraft)來說明基督徒看待宗教與文化的互動關係上,所表達的五種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