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绿山水发展史浅析
现代青绿山水画的继承与发展研究

任何人初看《枯木怪石图》,都会有所惊异,那一株枯槁的树干,一块突兀静立的大石,怎么可能让人百看不厌呢?是的,尤其是树,没有挺拔的造型,没有蓬勃的树冠,甚至没有一个叶片,残秃的样子让人顿生凄凉之感。
但是瞬间,观者就会从它的转折之后看到枝丫的伸展,看到不同寻常的向上的力量,这就是许多中国艺术所营造的“外枯”和“中膏”的体现,在残与枯的外表下,蕴藏着深刻的坚韧不拔,这深深埋藏的力量,是一种注视,是一种守望。
由此,可以窥见中国哲学与中国绘画的紧密结合。
另外,中国画向来秉行“生”“拙”“老”“辣”的文化,尤其“拙”和“老”,常常被引申为“丑”,所以,在文人绘画中,更是故意取“丑”,使得画面去除甜腻之味,经得起时间的品读和推敲,也更符合中国绘画工具“墨”的运用和发挥。
文化因地域不同而不同,因时代不同而不同,在绘画的境界中,万物各张其性,各任其新,即使人人所见之物雷同,因其心力不同,审美的眼光不同,却获取了不一样的精神体验和力量。
至于对枯槁之木的偏爱,后世多见其人,由此延伸,许多表面看来并不活泼的对象,也就成了画家笔下的宠物。
比如残山,比如剩水,比如折枝,等等。
一段枯木,枯槁虬曲,全无生意,而画家多好之,其中的缘由,必有它的过人之处和精彩意义。
宋代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山水画逐渐成为文人和画家钟爱的画种,人们在以山水为情怀表达感受的同时,着力对“树”“石”进行研究,创造出各种绘画技法,来表现树木的姿态和意蕴。
但是,无论怎样变迁,在树的气韵表上,无不以荣枯穿插作为典范,正如董其昌所说:山水画中,无枯木则不能呈现出苍古之态。
山水,表现的是气象,在大的气象中,穿越地域,穿越时空,体现在树的描绘中,有的幼小,有的葱茏,有的苍劲枯老,各种形态交会在一起,展现着生命从有到无、从弱到强、从枯谢到繁荣的生命轮回之道。
这种隐与现,不仅丰富了画面,更让观看的人明澈、顿悟生命的意义。
当我们再次审视苏轼的《木石图》时,感知到的并不是枯萎和寥落,而是吸引和凝思。
写意青绿山水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写意青绿山水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青绿山水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青绿山水旅游成为了许多人向往的休闲度假方式。
青绿山水景区以其独特的山水风光、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本文将对青绿山水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青绿山水旅游在近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观念的改变,他们更加追求与自然环境的亲密接触,以及远离喧嚣和压力的标志性度假体验。
青绿山水景区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成为了这一需求的最佳选择。
从世界范围来看,亚洲地区以中国为主的青绿山水旅游发展最为蓬勃。
雄厚的自然资源、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完善的旅游设施,使得中国的青绿山水旅游受到国内外游客的热烈追捧。
其次,青绿山水发展现状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投资。
中国政府近年来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将青绿山水旅游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政府大力推动青绿山水景区的规划、建设和保护,提供了政策和经济支持,为青绿山水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政府还积极引导和推动各地加强合作,形成了区域性青绿山水旅游带,进一步提升了整体发展水平。
然而,青绿山水旅游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由于旅游资源的有限性,过于依赖自然环境和景观的吸引力,一旦资源受损或过度开发,会对青绿山水旅游产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因此,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是青绿山水旅游面临的重要课题。
其次,青绿山水旅游产业链不够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特别是在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还需加大投资和改善服务,以提升游客的体验和满意度。
再次,随着越来越多的青绿山水景区开发建设,如何实现区域间的协同发展和资源共享也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
对未来趋势的展望来看,青绿山水旅游仍然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首先,消费者对健康、环保和文化内涵的追求将进一步推动青绿山水旅游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并更愿意选择环保、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目的地。
青绿山水名词解释美术史

青绿山水名词解释美术史
青绿山水是中国绘画中的一个传统画类别,主要描绘自然山水景色。
它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五胡乱华时期,兴盛于唐宋时期,发展至
元明清时期。
青绿山水之名来自于其主要采用绿色、青绿色的颜料来表现大自
然山水的特点。
这种独特的色彩运用赋予作品以宁静、清新、雅致的
感觉,同时也表达了中国古代文人士人对自然山水的理解和寄托的情感。
在青绿山水画中,画家通常会选择画山水、水、山、树木、云雾、石头等元素来表现自然景观。
创作中注重形神兼备,以简约、抽象、
富有变化的笔墨表现自然景色的特质。
画家通过使用写意而不过细微
的笔触,以及通过水墨的流淌、湿润的质感,来表现苍茫壮丽的山水
世界。
青绿山水不仅是一种绘画形式,也是国内外美术史中具有重要地
位的艺术流派。
它代表了中国绘画的经典传统,并对后世绘画尤其是
宫廷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大家和名家都曾致力于青绿山水的创作,如僧人画家顾恺之、王翚和北宋著名画家李唐、松江等。
青绿山水在艺术发展中还有其他的拓展。
在现代艺术中,有许多画家通过改变传统山水画的形式、风格和语言,重新诠释和演绎青绿山水的艺术内涵。
同时,青绿山水画的艺术技巧和美学观念也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绘画艺术发展,成为东方美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青绿山水作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和典型特征的绘画形式,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力,在中国美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艺术发展中不断拓展和演进。
青绿山水解析

青绿山水解析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青绿山水是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一种风格,以描绘山水为主题,将自然景物描绘得生动而富有生气。
青绿山水代表了中国绘画艺术的高峰,也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国绘画史上,青绿山水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它是中国山水画的典范。
青绿山水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色彩鲜明。
青绿山水在使用颜色上非常讲究,主要以青蓝色和绿色为主调,辅以少量的红、黄等暖色调。
这种色调的运用使画面更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
二、笔墨简练。
青绿山水在笔墨运用上注重精简,偏向于以简练的线条勾勒出山水的轮廓和纹理,不注重细节的描绘。
这种简练的笔法不仅能让画面更富有动感,还能让观者有更多的联想空间,增加观赏性。
三、造型生动。
青绿山水在形式上多以山、水为主题,将自然景物描绘得生动而富有生气。
通过运用丰富的线条和色彩,使画面更具有鲜明的对比和层次感,让观者仿佛置身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四、意境深远。
青绿山水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更注重表达出画家对自然的感悟和情感。
在青绿山水作品中,往往能看到画家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以及对生命、历史、文化的思考。
这些深刻的意境会让观者在欣赏画作的产生共鸣和思考。
青绿山水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美学观念。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青绿山水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心境和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体现出中国文化中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在今天,青绿山水依然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璀璨明珠,不仅仅是一种画风,更是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态度。
青绿山水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除了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对自然的热爱。
中国山水画的精髓在于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青绿山水画家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悟,将自然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展现出自然的奇幻和壮美。
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贯穿于整个青绿山水画系列,使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内涵。
青山绽新颜——青绿山水画实践探索

【中国美术研究】中国画自古就有“丹青”的别称。
丹是朱砂,青是青雘,都是中国画中常用的矿物颜料,可见色彩在传统中国画中的发展由来已久。
在山水画形成初期,色彩是重要的表现形式,历代画家将自然山川与自身内在精神体悟相融汇,以心造景,用青绿、浅绛的视觉语言表达自己心中的景象,并逐渐形成独特的山水画色彩观。
一、传统青绿山水画发展历程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曾提到过,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时代又是一个充满热情和智慧的时代,是一个极其自由、解放的时代。
在这一时期,一些文艺理论家已经对色彩进行了研究: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指出了“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的原理;谢赫对前人和当时的绘画色彩实践和理论进行了总结,并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随类赋彩”的理念。
这足以证明,中国的青绿山水画于此一时期已有发轫。
在美术史研究中,研究者们普遍认为青绿山水画的出现受到了佛教美术的影响,佛教绘画的传入给中国绘画带来了新的色彩感知。
敦煌不仅是古代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之地,同时也是各种活动举办的中心,其地理位置不仅优越而且重要。
敦煌早期壁画主要受到了犍陀罗艺术的影响,大量使用青绿色,在佛教美术、龟兹画风等因素的作用下,早期敦煌壁画以石青、石绿所构成的冷色调为主色调。
敦煌石窟壁画的青绿色调又影响了中原传统绘画,促进了青绿山水画的产生。
从敦煌壁画中对山水的描绘到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都呈现出早期青绿山水画的面貌。
南北朝以后,中国绘画中比较单一的平涂式手法逐渐丰富为华丽斑斓的强调厚薄轻重的染色法。
隋唐时期,青绿山水画经过全面发展,已经脱离了人物故事而形成独立的画科,并在技法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此时的青绿山水画通常先以中锋单线勾勒,再用石青、石绿、赭石、花青等色渲染,具有画法工致、赋色浓丽的特点。
目前已知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山水画作品为隋代展子虔的青绿重彩山水画《游春图》,其线条细劲圆滑、色彩浓丽,对贵族、仕女在郊外湖光山色中骑马、泛舟、踏青游春的景象进行了详细的描绘。
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研究

究2023-10-29•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发展背景•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演变过目录程•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艺术特点•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代表画家及作品分析•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意义与目录价值•对当代山水画创作的启示与思考01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发展背景青绿山水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是当时宫廷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色彩鲜艳、画面华丽,深受皇室贵族的喜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墨山水画逐渐兴起,并在宋代成为主流。
这主要是因为文人画的兴起,强调个性和情感的表达,与青绿山水画的装饰性有所不同。
历史背景青绿山水画的兴起与唐代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密切相关。
唐朝时期,社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皇室贵族对艺术品的收藏和赞助也大大增加。
与此同时,宋代时期,社会逐渐趋向保守和内敛,文人更加注重内心世界的表达,因此,水墨山水画逐渐成为主流。
社会背景唐代文化繁荣,各种艺术形式百花齐放,青绿山水画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其色彩鲜艳、画面华丽的特色与当时的文化氛围密切相关。
宋代文化更加内敛和深沉,文人更加注重内心世界的表达,因此水墨山水画逐渐成为主流。
同时,宋代文化对于个性和情感的强调也促进了水墨山水画的发展。
文化背景02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演变过程早期的水墨山水起源早期的水墨山水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山水画以描绘自然风光为主,用笔简单,色彩朴素。
特点早期的水墨山水以简约、朴素为主要特点,注重用笔的轻重缓急和线条的流畅度,画面以黑白二色为主,表现出自然山水的空灵和神秘感。
唐宋时期的青绿山水起源唐宋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青绿山水逐渐成为主流。
特点青绿山水以色彩鲜艳为主要特点,用笔细腻,画面注重细节表现和层次感,山水的形态和纹理更加丰富。
元明清时期,水墨山水逐渐回归主流,与青绿山水形成了对比。
特点水墨山水以黑白二色为主,用笔简练,注重笔墨的意境和气韵,画面追求自然与和谐的氛围。
起源元明清时期的水墨山水VS03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艺术特点从青绿山水到水墨山水,线条的表现力逐渐增强。
青绿山水画发展的渊源

青绿山水画发展的渊源作者:陈雅秋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10期摘要:在山水画的渊源之中,青绿山水可以说是中国山水画最初开始萌发时期的山水艺术形态,对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作用。
自从山水画独立成科以后,青绿山水成为山水萌芽的开端。
起初山水画的绘制方法是以青绿颜色作为画面的主色调,而纵观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历史长河,可以明确发现传统青绿山水画是古典绘画史上较早出现的一种绘画样式。
关键词:青绿;山水;发展我国古代的绘画可以说是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劳动而产生的,我们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中就可以领略到原始人类绘画的创造能力。
那些流畅的线条和有意味的图形,一方面反映了原始人类的精神生活世界,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们的艺术审美趣味。
在中国古代绘画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当时的社会生活之中。
特别是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富有特色的艺术。
在魏晋时期可以说是山水萌芽时期,主要在这一时期,它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特别在当时威望极高的顾恺之不仅仅在绘画艺术方面表现了卓绝的才能,他还擅长文学,被誉为:‘才绝、画绝、痴绝’三绝。
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第一句就是:‘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
’可见这时候的山水绘画艺术已经成为一个主要表现题材。
而且结合最早的山水画笔记《画云台山记》里谈到了山水画的构思、设色等具体内容。
我们结合宗炳的《山水画序》和王微的《叙画》都对早期山水画的发展提供了实质性的理论指导。
任何一种画科的出现都必须经历相当长的历史,也必然有一个从绘画到理论的发展过程,山水画也是如此。
不断对山水画科进行完善。
自五代之后,人物画便开始逐渐退出画坛的主导地位,而由山水畫作为画坛的主流,到那时候便不再是作为来烘托人物的背景山水了而是以人物为背景来的山水画。
从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中对那些还属于背景装饰物的山石树木描绘之中,我们已经看到了早期山水的表现形态而根据文献的记载,可以从中图画和理论中得到山水画的萌芽过程。
青绿山水丹青不渝——浅析中国青绿山水绘画的起源、发展与继承

392文|姜向阳青绿山水,丹青不渝——浅析中国青绿山水绘画的起源、发展与继承摘要:“青绿山水”绘画风格的出现为中国绘画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给我们展示了古代画师对自然的理解和颜色的掌控。
尤其是北宋画家王希孟的传世奇作——《千里江山图》,奠定了“青绿山水”在美术史上不可替代的席位,本文通过分析研究青绿山水绘画的起源、发展与继承,进而探寻这种山水绘画风格中所蕴含的奇特艺术魅力。
关键词:青绿山水、山水文化、山水画一、早期山水画的萌芽早期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就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审美意识,他们不仅学会用泥土制作出精美的陶器,并且还在陶器上绘制出了精美的图案。
而在早期人类制作的陶器图案中我们就发现了类似山形、水流形状的纹案,这些山形和水流形的纹案和现在意义上的山水画还相差甚远,但从某种意义上讲,也算是较早出现的“山水画”了,说明此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对大自然中出现的事物有所记载,早期的人类对待山川河流一种特殊的 “山水情结”。
当绘画以单独的艺术形式出现的时候,足以说明古人极高的生活品味。
除了汉代画像石上出现的“山水”元素,再者就是到了魏晋时期,画家们的绘画题材主要以人物为主,并且人物造型也多是用线条进行勾勒,我们从顾恺之的传世作品《洛神赋图》中可以看到古代画师卓越的勾线技术,此时期的绘画作品中也可以看到画面背景之中出现的比例与主题对象较为不协调的的山川树石,我们常说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就是当时对绘画作品中山水物象最为直接的概 括。
二、“青绿山水”的出现与发展中国绘画史上公认的,以山水主题单独出现的最早的画作是隋代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此画作中出现的“青绿”颜色的山脉和我们讲的“青绿山水”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展子虔也可以算是“青绿山水”绘画的开山鼻祖。
《游春图》中描绘了远山、近山、河流、山中的行人与周边的树石。
此时期的山水画还没有出现皴擦等技法,都是将物象勾勒出来之后进行染色,所以画面整体给人们呈现出了一种柔和之美,并且对于画面中的物象交代的非常精准和清楚,如优美动听的故事向人娓娓道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的传统绘画从总体上看经历了一个由青绿向水墨转变的过程。
传统的设色山水画则自从魏晋六朝萌芽以来。
形式上由隋唐的“大青绿”逐渐向宋元的“小青绿~浅绛”山水画转变,设色由浓艳转向淡雅,手法则由工致向写意发展这样一个大趋势。
但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青绿山水画逐渐在传统绘画样式中失去了主流地位。
观其盛衰,它的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萌芽时期(魏晋时期)
一般认为,中国的山水画,滋育于东晋,确立与南北朝,兴盛于隋唐。
这在文献资料中是不乏记载的。
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第一句就是“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
,可见这时山水已成为一个主要表现题材。
而且作为最早的山水画笔记《画云台山记》淡到了山水画的构思、设色的具体内容,可以看作是山水的早期画论。
我们以为在绘画史上,但凡一种画科的出现都必须经历相当长的历史,也就是说,它必然有一个从绘画到理论的发展过程,山水也是如此。
而在此之前,中国传统绘画的人物、山水、花乌还没有独立成科,都以人物描绘为主,山水、花鸟内容仅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存在。
所谓萌芽是指山水题材从人物画中独立出来前的一种趋势或初步形态,除了彩陶、画像石、画像砖和帛画体裁中的山水形象以外,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往往是我们切入山水画史的第一件作品,作为独立山水画的雏形,此图不乏幼稚之处,没有透视观念,正如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所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
其中对山石云水树木的画法虽是精心处理,但表现手法仍显得稚拙简单,山石空勾无皴,淡赭石为底,山脚稍浓,向上晕染渐淡,沿山石边线着石绿色,然后向下晕染渐淡与赭色相接。
高低起伏排列有序,具有装饰味。
这些南北朝时期作为背影的画山画水虽然不能说是真正的山水画,但为后来隋唐时期山水画的形成起了一个铺垫作用,这种设色工整华丽的平面化风格,是青绿山水的源头,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第一种稳定而突出的风格,成为后来山水从大色块、粗犷变为色彩丰富和线条变化的准备阶段。
二、形成时期(隋唐时期)
隋代大兴土木,大建宫苑,仅隋炀帝一人从洛阳到扬州就修离宫四十余所。
宫苑大都建在依山傍水的地方。
宫苑的建造离不开画家。
而设计宫苑的建筑家也必须画出宫苑的背景,这些背景的主要部分当然是山水。
从张彦远所说的“国初二阎,擅美匠,学杨、展,精意宫观,渐变所附”。
看来,当时的山水画多数附于宫观。
隋代的山水楼台画家,又以杨契丹和展子虔为代表。
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可以说是我们能见到最早的山水画了。
画中景物比例安排趋于合理.空间关系的难度也基本解决了而且效果很好。
画面继承了《洛神赋》勾勒填色的方法但却更高一筹。
在此作者已有意识的区分相邻色块的色彩,将《洛神赋》中所运用的色彩镶嵌的方法强化从而使色彩的镶嵌性成为青绿山水色彩处理的最重要特性。
此卷的艺术特征向我们展示了大青绿山水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连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类似于《洛神赋》图一类的绘画样式向大小李青绿样式的转变。
青绿、工细的山水画到二李已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他们将色块镶嵌这一方法运用到顶峰。
色彩的块面镶嵌被进一步的主观化,更加注重相邻色块的色彩对比。
对色相、明度、纯度、冷暖的运用更加成熟。
几乎能做到让每块相邻色彩都有变化而决不类同。
唐代初期的青绿山水画,就技法而言,仍是用细匀的线条勾出轮廓和脉络,而后填写青
绿颜色,赋色生硬,不同色彩的渲染过度衔接并不十分融冶,勾线道劲随意,劲健如铁丝,也就是多为“空勾无皴”。
初唐的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即为杰出的青绿山水大家,史称“大小李将军”。
李思训的画法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继承了前代画家的优秀画法,首创大青绿山水及金碧山水一格,所谓“青绿为质,金碧为文”,“阳面涂金,阴面加蓝”,形成“金碧辉煌”的豪华富丽效果。
把青绿山水推上一个高峰,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位真正的青绿山水画家。
他的山水画对后世山水画的影响很大,正如画史品论:“着色山水宗李思训”。
他之前的展予虔在当时是一位以人物为主的画家,其《游春图》也只是偶而的山水画作,还称不上是一种风格,也未成气候,故未成为开宗立派之人。
明代山水画家董其昌将中国山水画分为南北二宗,誉李思彭被为“北宗之祖”,从历史渊源的角度看,北宗的青绿一体被视为山水画之正宗。
唐代以后水墨山水画迅速发展,在技法和审美上所取得的成就对青绿山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再这种绘画样式中水墨画的一些技法变得越来越重要,使色彩的运用越来越服从于水墨技法的表现。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可谓典范,整个画面统一于大青绿的基调中但也有较丰富的皴法,技法写实,呈现出光彩夺目的千里山河。
它是大青绿发展史的又一高峰。
两宋以后大青绿衰落,小青绿样式出现并成为青绿山水域的主流。
三、兴盛时期(两宋时期)
唐朝末年至五代时期,是我国山水画大变革、大提高和大裂变的时期,这种风气一直影响到宋朝初期。
青绿山水从唐代至宋代,步入了成熟期,由于帝王爱好,曾受到重视,以李思训,李昭道为代表,成为唐代早期画坛优势。
由于受文人画的影响,五代水墨山水大兴,刨宗立派,青绿山水渐被人漠视。
至北宋哲宗时,哲宗年幼,其师程颐辅政,提倡复古,山水画上追初唐二李,于是青绿山水遂得以复兴,并促使青绿山水艺术发展到兴盛时期,取得杰出成就。
小青绿样式的出现是青绿山水的进一步演变发展。
这种发展体现了水墨山水对青绿山水的影响以及两宋以后中国画审美的转变。
在此形式中笔墨的作用越来越大。
对意境的表现也从臆造真实转向笔墨本身的意蕴抒发上来。
对笔墨审美的不断加强就直接导致了色彩主导地位的下降,使色彩的运用变的小心,以免破坏墨气。
设色就成了水墨表现的一种补充与丰富。
在这种情况下,石色由于其覆盖力强的特性而在使用中变得尤为禁忌。
而水色的特性可以使水墨变化得以充分的体现,因此,石色便被水色所代替。
两宋以后的青绿山水基本上是以这种青绿设色为主。
到了元代,赵孟烦提出了“古意论”,注重古典的青绿着色。
此时青绿山水虽然作品很少,但意笔水墨和浅降的山水程式却高度发达。
对此后青绿山水的发展影响很大,它决定了此后数百年青绿山水的发展样式和面貌。
四、潜隐时期(元明清时期)
元朝年代虽然短暂,但山水画是中国古代山水画抒情写意一格的最高峰,超出其它画种。
由于受文人画思潮的影响,山水画家主要以水墨山水为主,从事青绿山水的比较少,青绿山水正如王伯敏所说“有所发展,但不发达”。
到了明清时期,小青绿样式又有所改变,它是在以披麻一路皴法为主要样式的文人水墨画加上色彩。
而色彩则多以水色渲染为主,偶以石色点缀。
这样水色较强的透明性可使水墨变化、用笔不为所伤。
明清所谓青绿山水画的发展其实只是水墨山水发展的一种演绎,真正意义上的青绿山水实际上早已经不存在了。
明清以降的山水画家也都普遍的落于这一程式之中。
当然,小青绿作是一种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艺术样式,其独有的艺术魅力是任何一种艺术样式都不能替代的。
青绿山水的发展与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渐进的过程,它由唐宋时期的极盛到以后的逐渐衰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水墨山水画的兴起是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笔墨中心论”的审美价值体系以及时代审美趣味的转变也是青绿山水逐渐走向衰落的原因。
文人画家特有的审美体系以“水墨为尚”,青绿山水受到排挤而边缘化。
另一方面随着文人画观念的确立,文人士子认为工笔青绿是匠人所为,对之抱着不屑一顾的态度,也是使青绿山水失去画坛主流地位的原因之一。
纵观青绿山水的发展历程,在个时期都留下了绚丽的篇章。
在今天,我们应该在加强对古老传统文化艺术精髓的学习和继承和学习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及体验,让青绿山水那古朴典雅、金碧辉煌的艺术语言重新绽放出灿烂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