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优质课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优秀12篇

说木叶教案《说“木叶”》教案优秀12篇说木叶教案一等奖篇一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一、导入: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
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
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引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说木叶》教案(精选4篇)

《说木叶》教案(精选4篇)意象是诗歌思想内涵的载体,是诗歌艺术的精灵。
要阅读、欣赏古代诗歌须了解有关意象的知识,领悟语汇产生固定的暗示意义的原理。
林庚先生的这篇《说“木叶”》为我们理解古代诗歌意象,并且能够举一反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说木叶教案,作者整理分享了4篇《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一等奖篇一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从文章所阐述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做到融会贯通。
3、注意理解诗歌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1、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
2、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
3、本文又是一篇可以用来作“引子”进行迁移性练习的好文章,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性学习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二课时一课时一、导入诗歌的语言它在现实中的意义是有所不一样的,我们先来看这么两个例子。
举“憔悴”(“为伊消得人憔悴”、“斯人独憔悴,荷戟独徘徊”、“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秋风秋雨悉煞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说明它们的在诗歌中的意义和在现实生活在的不同。
(艺术美感和生活素材的关系)为什么一入诗,它们就有了美感,而且往往有相对统一的情感内涵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说“木叶”》就知道了。
二、自由朗读全文,把重要字词句子摘录在书右。
三、默读全文,理清结构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2、(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两个。
3、(7)总结四、思考明确一个问题:古诗中为什么用“木”不用“树”?叫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明确:因为“木”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则没有。
五、作业:思考:为什么“木”就有了这种暗示呢?第二课时一、导入:1、从上节课的问题开始,从国旗下讲话中“做人上人”的思想入手,说明思想是有传统的,而文化、文学也是如此。
《说“木叶”》教案(公开课)

《说“木叶”》教案(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日本文学中的“物哀”观念,以及本课的主题——说“木叶”。
1.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感受作者对“木叶”的深入思考。
第二章:文学背景2.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日本古典文学中“木叶”的意象,如《源氏物语》、《万叶集》等。
2.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木叶”在日本文学中的丰富内涵。
第三章:文本解读3.1 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探讨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木叶”的观察和思考,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哲学观念。
3.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创作手法4.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创作手法,如象征、暗示等。
4.2 学生尝试分析这些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和效果。
第五章:拓展延伸5.1 教师鼓励学生思考“木叶”这一意象在当代文学中的运用,如电影、诗歌等。
5.2 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教学目标:1. 理解日本文学中的“物哀”观念和“木叶”的意象。
2. 深入解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木叶”的深入思考和情感表达。
3. 掌握课文中的创作手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4. 拓展自己的文学视野,了解“木叶”在当代文学中的应用。
教学资源:1. 课文《说“木叶”》原文。
2. 日本古典文学中涉及“木叶”的作品。
3. 相关论文和评论。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日本文学中“物哀”观念和“木叶”意象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课文深度解读和创作手法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拓展延伸活动的参与度和表现。
六章:对比分析6.1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其他日本文学作品,比较“木叶”与其他自然意象在文学表达上的差异。
6.2 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探讨“木叶”的独特性和它在文学中的特殊地位。
七章:文化探讨7.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木叶”意象背后的日本文化特质,如对自然的敬畏、季节感等。
7.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研究“木叶”在日本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八章:审美体验8.1 教师鼓励学生通过绘画、摄影等形式,表达对“木叶”的审美体验。
《说“木叶”》教案(公开课)

《说“木叶”》教案(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木叶”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激发学生对“木叶”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1.2 教学内容:介绍“木叶”的定义和特点。
分享“木叶”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引发学生对“木叶”文化的思考和好奇心。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木叶”的样本,让学生观察和描述。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木叶”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功能。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讨“木叶”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章:木叶的种类与特点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木叶”以及它们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类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不同种类的“木叶”,如阔叶、针叶等。
分析各种“木叶”的特点和区别。
2.3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不同种类的“木叶”样本,让学生观察和分类。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比较不同种类的“木叶”的特点。
第三章:木叶的生态功能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木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功能。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3.2 教学内容:介绍“木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探讨“木叶”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木叶”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木叶”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树木和森林。
第四章:木叶的文化意义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木叶”在各种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应用。
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4.2 教学内容:介绍“木叶”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和平、坚韧等。
探讨“木叶”在艺术、文学等领域的应用。
4.3 教学活动:教师分享“木叶”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应用实例。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收集和分享关于“木叶”在艺术、文学等方面的作品。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木叶”文化意义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木叶”文化的深入思考和反思能力。
说木叶教学设计一等奖7篇

说木叶教学设计一等奖7篇《说木叶教学设计一等奖7篇》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说木叶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篇一、教学三维目标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三、教学方法:1、学生探究为主,师作引导;2、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筛选主要信息来解答有关问题,把握文意;3、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诗词填空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讨论明确,以上诗句中“落木”与“落红”分别是“落叶”与“落花”,作者为何不用“落叶”与“落花”,却用“落木”与“落红”?这个问题我们请著名学者林庚先生来作解答,导入课文学习。
二)释题:“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三)作者介绍(指生读屏幕上内容)四)研读课文(老师作方法指导:各种读法结合,通过抓文段中关键词句,筛选有效信息,来把握文意,回答有关问题。
)1、略读文章前三段,讨论明确以下问题:1)本文谈到了一个什么文学现象?2)“木叶”是什么?对此作者有何质疑?3)“木叶”到“落木”,其与“落叶”或“树叶”的不同,关键点在哪?4)小结前三段:我国历代诗人们钟爱“木叶”这一形象,其关键在“木”字。
(下文具体分析“木”的特征。
)2、重点研读第4、5、6段(全文中心)1)读第4段,探讨以下问题:(1)“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2)生读这段内容,找出引用的诗句,仔细体会其内涵。
高中语文:说木叶_优质课件

王安石《梅花》,表现了梅花“凌 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我国古代 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 是高贵圣洁的象征,这首《梅花》 的意象表现的就是我国这种传统文 化精神。
陆游《卜算子· 咏梅》表达的是 “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 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 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
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 然不同,毛词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 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 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毛词中有一种超越 时空的壮美和豪放乐观,振奋人心。
生活语言(概念解释) :忧伤的心情
诗歌语言(形象解释) :
酒 雁 梧桐 雨(意象)
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李煜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 絮,梅子黄时雨。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怎一个愁字了得?
说‘‘木 林庚 叶’’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 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 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 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 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 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 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 言说。
皎 皎 云 间 月 , 灼 灼 叶 中 华
萧 纲 《 折 杨 柳 》
。
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叶 密 鸟 飞 得 , 风 轻 花 落 迟 。
无 名 氏
庭 中 有 奇 树 , 绿 叶 发 华 滋 。
树 叶
浓密繁华
——
——
——
飘零透些微黄
木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 路间。柔条何冉冉, 落叶何翩翩。
——曹植《美女篇》
阅读1~3段,思考:
作者列举了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什么现象?
“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说木叶公开课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3/16
林庚先生原籍福建人,19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汉字系。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新诗人尝试新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它》。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研究主要包括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最著名论点是“盛唐气象”。
4/16
一、初 读: 快速阅读课文,梳理全文结构,共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写“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第二部分(4-6): “木”被人喜欢原因。
第三部分(7): “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同,艺术形象上差异却是一字千里。
(现象)
(特征 )
(总结 )
5/16
第1段:
第2段:
15/1616/16思乡思亲 爱见证
14/16
最终用一首小诗来结束今天这堂课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能够静静坐下倾听;也能够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生活。
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审美体验 之后,能愈加热爱我们传统文化,读诗,学诗, 爱诗,成为有激情,有涵养人。
字典(概念解释) :忧伤心情
诗歌(形象解释) :
7/16
1、“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对象。2、“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3、“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
作者谈论了哪些文学现象?
8/16
2、筛选信息:
阅读4、5、6段,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上怎样特征?
木
暗示:落叶。 微黄与干燥、展示整个秋天疏朗气息。
高三语文《说木叶》一等奖说课稿

高三语文《说木叶》一等奖说课稿《高三语文《说木叶》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高三语文《说木叶》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本单元是必修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或探究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美学现象,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
阅读这些文章,能打开我们的思路,启发我们去探究某些问题。
三篇课文都阐述诗歌鉴赏的知识,《说“木叶”》排在第二篇,也可看做恰恰是第一篇《咬文嚼字》的范例。
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作者旁征博引、条分缕析,思路清晰,说理形象透彻,便于接受。
学习本文,一面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另一面可以引领学生学习文艺随笔本身的写作特点。
二、说学情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阶段的语文学习,阅读了一定量的诗歌作品,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体验,学习了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具备鉴赏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解能力。
随着我校课堂改革的发展,学生普遍适应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但对诗歌鉴赏相关的题目存在畏难情绪、惰性思维,对本文的难度预期值较大,影响学习的内动力。
而且学生层次水平不一,理解鉴赏的差异较大。
针对这一现状,在教学中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性,让各类学生都可以对接文本,同时由浅入深地突破,借助品味诗句中的审美体验,于形象中认识艺术的规律。
三、说目标和重难点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知识与技能:1、筛选信息,比较归纳,认识木叶这一艺术形象。
2、理解本文借说“木叶”的艺术特征,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筛选信息法理清作者观点,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通过比较、联系,理解引用诗词中的意象及情感,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含有落叶的因素。(4)因为诗
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 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5)
2、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 来疏朗的秋天气息。(6)
第四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 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从“木”所用的场合可以看出,自屈原 开始把“木”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后, 后代诗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 明形象效果。作者把曹植诗中的“树” 的形象与吴均诗中“木”的形象作比较, “树”没有落叶的形象,而“木”显然 是落叶的景况。
第7段的主要内容?
小结。说明“木叶”与“树叶” 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
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全文结构:引题——主体——小结
1、“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木”——叶落的形象 “树”——树叶多
2、“树叶”与“木叶”的潜在意 味有何不同?
“树叶”——繁密湿润 “木叶”——微黄干躁
落木
第六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 天气息。
正因如此,《九歌》中的“木叶”才如此生动。 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是饱含水分的
繁密的叶子;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是
在蒙蒙细雨中,没有干燥之感,因此都与“木 叶”的形象不同。 至于“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
树
繁茂的枝叶 密密层层的浓阴 褐绿色的树皮
生机活力
古代诗歌中,类似“木叶” 的意象不胜枚举。试析 “月”、“柳”在不同诗歌 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
的对 思故 念乡
、 亲 人
千里共婵娟。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诗:纤柔轻盈,妖媚多情。反 衬邀宠取媚的小人的无耻和朝政 的腐败。
朗读三首咏梅诗,体会其中“梅”这一意
象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王安石《梅花》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陆游《卜算子》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
第一段:
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 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王褒《渡河北》为例。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歌词描述了湘君、湘夫人的悲 欢离合,他们虽然生死契阔,欢会 难期,思而不见,却彼此爱恋不忘。
陆游《卜算子·咏梅》表达的是 “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 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 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
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 然不同,毛词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 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 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毛词中有一种超越 时空的壮美和豪放乐观,振奋人心。
说‘木叶’
学习目标:
学习诗歌的暗示性 艺术特征,辨析诗歌精 微的语言
林庚
清华大学中文 系教授,既是诗人, 又是学者。在唐诗 和楚辞的研究中卓 有建树,提出了著 名的论点“盛唐气 象”。
阅读1~3段,思考:
作者列举了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什么 现象?
“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 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
第二段:
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 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 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 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第三段:
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 叶”的不同,关健在于“木”字。
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 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阅读4~6段,思考:
干躁之感
落叶
饱含水分的繁密叶子
木 特征
本身含有落 叶的因素
微黄干燥
单纯、空阔、 疏朗的清秋 气息。
场合: 秋风叶落
干躁之感
更显空阔, 完全是一片 悲凉、凄清。
木叶
落木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 中寄寓夔州时所作,诗人历经 战乱,长年漂泊,老病孤愁, 在一个深秋时节独自登高远 望……
作业:
月落乌啼霜满天 杨柳岸晓风残月 波心荡,冷月无声
尽可能多 的搜集有关 “月”的诗 句,分析月 的形象的多 样的暗示性。
第五段:说明“木”为什么会有这个 特征。
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背后,还躲着暗示 性。“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 还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 等影子。这潜在的形象让我们想起树干, 而不大想到叶子,“叶”因此被排斥在 “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 而“树”与“叶”的形象之间是十分一 致的。以周邦彦的词为例加以说明。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
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 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 饿种纤腰学不成。
贺诗: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 条分披,细叶精致。诗人借咏柳 赞美春色的美丽和自然的活力。
李诗:用春日之柳的繁茂衬秋日 之柳的枯凋。借咏柳自伤迟暮, 倾诉隐衷。
毛泽东《卜算子》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王安石《梅花》,表现了梅花“凌 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我国古代 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 是高贵圣洁的象征,这首《梅花》 的意象表现的就是我国这种传统文 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