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纲要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纲要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纲要》读书活动读书报告汇编专业风景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班级景建1班学委黄艺日期:2015-5-21《重读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作者简介】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个性鲜明,在嬉笑怒骂中藏着严肃的悲悯之心。

社会责任感使然,张鸣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关注天下事,为历史与当下人物事件虚华假面,使真相豁然,真知毕然。

主要学术著作有《辛亥:摇晃的中国》、《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武夫治国梦:中国军阀势力的形成及其社会作用》、《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乡村社会权利和文化结构的变迁》等;历史文化随笔有《中国心绞痛》、《直截了当的独白》、《历史的坏脾气: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历史的底稿》、《历史的空白处》等【写作背景】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课,大学本科都在开,但是名义上讲的是历史,实际上却不是当成历史课开的,而是按政治课开的,即使在历史系也是如此。

这种课的主要目的是想给大家灌输一种世界观,一种意识形态,所以它其实是一个观念史。

所谓史实,是被要求服从某种观念的。

可以说,我国的近代史讲解都走着一个基本模式。

这种模式通常有两条线索,其中一条是帝国主义侵略论--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总是侵略、欺负中国。

强调这样一条脉络,由此证明我们这个民族是苦难深重的,同时说明我们的落后是因为别人侵略、欺负我们造成的。

另一条线索就是革命线索--三大革命高潮,从太平天国、义和团然后到辛亥革命,总之就是一个反抗、革命的过程。

这样一段悲惨的近代史,一段总是折腾的历史,很容易使我们忽略从晚清以来这么多丰富的变化,不知道该怎么走后面的路,不知道为什么要改革、要开放,为什么还要学洋人那一套东西。

事实上,我们大多不知道近代中国是怎样融入世界的,或者完全无视这个过程,而只强调我们一直在革命,那么我们就不会明白为什么要放下革命搞建设,不会明白为什么要重新开放。

结果也就只能是我们重来,再重来,重新开始鼓噪革命,重新开始鼓噪排外。

中国现近代史纲要心得

中国现近代史纲要心得

中国现近代史纲要心得
中国现近代史纲要是一本介绍中国近代史的教材。

通过学习这本教材,我了解了中国从晚清时期到当代的历史和变革,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首先,我认为这本教材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介绍非常全面、真实。

它包含了很多历史事件的详细描述,让我了解了中国在近现代所经历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和演化过程,同时也展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变革中的生动故事。

其次,这本教材从多个维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近代史的特点和历史事件的影响。

比如,它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思想等个方面介绍了这段历史。

在介绍一个事件时,还会联系到历史背景和未来的发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这本教材也教会了我如何看待历史。

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

同时,历史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以期更好的面对未来。

总之,通过学习这本教材,我更深入地认识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也更加感受到历史的重要性和意义。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纲要》是一本介绍中国自19世纪以来历史变迁的著作,作者是邓小平。

该书主要分成16个章节,涵盖了从鸦片战争到中国改革开放的近代史重要事件和人物。

在阅读该书时,我收获了以下几点:
第一,该书用简明易懂的语言,对中国近代史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解析。

以流畅的笔调,条理清晰的叙述方式,作者将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有机地联系起来,描绘了当时的大背景和历史脉络。

这对读者帮助理解历史的演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二,该书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了中国近代史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

该书不仅阐述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而且也提到了具体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变革。

同时也解释了这些政策措施和制度变革对当时社会的深远影响。

第三,该书对一些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剖析和评价,其中包括中共领导下的第一代领导人。

作者对这些领导人的贡献和不足都有客观的评价,并列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和证据,使读者在历史的长河中清楚地看到各位历史人物的强弱点。

在总结中,我认为该书是一部非常好的介绍中国近代史的入门著作。

它既很全面地介绍了历史事件和人物,又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背景。

而且作者的写作风格清新简洁,包容开放,富有启发性。

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专业人士的必读之选,一般读者也会从中受到启发。

近代史纲要读后感

近代史纲要读后感

近代史纲要读后感提起近代史,那可真是一段波澜壮阔又饱含血泪的岁月。

读了近代史纲要之后,我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经历了那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

近代史,就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大戏。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大门被列强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我们的国家陷入了深深的苦难之中。

那时候的中国,就像是一个病弱的巨人,被一群贪婪的恶狼围着,不停地撕扯着身上的血肉。

我还记得书里提到的甲午战争,那简直就是一场让人痛心疾首的悲剧。

北洋水师,曾经被寄予厚望,号称亚洲第一的舰队,在与日本的海战中却落得个惨败的下场。

邓世昌指挥着致远舰奋勇冲向敌舰的那一幕,让我热泪盈眶。

他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真的让我感到敬佩又心痛。

想象一下,海面上硝烟弥漫,炮声隆隆,致远舰在枪林弹雨中勇往直前,邓世昌站在舰桥上,一脸坚定,大声喊着:“撞沉吉野!”那种决心,那种勇气,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可最终,致远舰还是沉没了,邓世昌也以身殉国。

这一场战争,让我们失去了太多,也让我们看清了自己的落后和软弱。

再说说八国联军侵华,那简直就是一场噩梦。

一群列强,像强盗一样闯进了我们的家园,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圆明园,那曾经的万园之园,被他们洗劫一空,付之一炬。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圆明园的复原图,那是多么美丽,多么壮观的一座园林啊!亭台楼阁,曲径通幽,奇珍异宝,数不胜数。

可如今,只剩下一片废墟,那些断壁残垣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惨状。

每次想到这里,我心里就有一股无名的怒火在燃烧。

凭什么他们可以这样欺负我们?凭什么我们的家园要被他们肆意践踏?不过,在这黑暗的历史中,也有一些闪光点,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比如辛亥革命,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这场革命,终于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

这是多么伟大的一次变革啊!虽然革命的成果后来被袁世凯窃取了,但它给人们带来的思想解放是不可估量的。

还有五四运动,那些年轻的学生们,走上街头,大声呼喊着“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他们充满了朝气和勇气,为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未来,不惜一切代价。

《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学习体会与建议

《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学习体会与建议

《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学习体会与建议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许多历史事件都对中国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近代史纲要》是一部系统介绍这段历史时期的教材,通过学习这本教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从中吸取历史教训,并对当下和未来有所启迪。

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体会,同时也有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学习这部教材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首先,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近代史的曲折和风云变幻。

从鸦片战争开始,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再到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这段历史时期的中国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了民族的独立和发展而英勇奋斗,他们的事迹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其次,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对当代的重要性。

通过对过去的经验教训和成功经验的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当前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的瓶颈,从而找到更好的前进道路。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只有深入学习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当下的现实,指导未来的前进。

最后,针对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这本书,我有一些建议。

首先,学习历史要注重全面性和系统性,不能只满足于死记硬背一些历史事件和名词,而应该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比较,找出其中的规律和道理。

其次,要善于思考和总结,不能只是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背诵,而应该通过学习历史,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最后,要善于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不仅要了解历史,还要关注当下和未来,思考历史对我们的启示和警示。

总而言之,《中国近代史纲要》是一部了解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教材,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规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指导我们更好地前行。

希望广大学生能够重视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600字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600字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600字摘要:一、读书报告概述二、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背景三、中国近代史的主要内容四、中国近代史对我们的启示五、总结与建议正文:一、读书报告概述近期,我阅读了一本名为《中国近代史》的书籍,作者为知名历史学家。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围绕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结合自己的思考,对中国近代史进行概括和分析。

二、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背景中国近代史一般是指从鸦片战争(1840年)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为止的这一段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时期,也是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众反抗斗争此起彼伏的时期。

三、中国近代史的主要内容这个时期的历史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1840-1894年):这一阶段的历史事件有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等。

这个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开始,西方列强通过武力侵略和强制通商,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2.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1895-1911年):这一阶段的历史事件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

这个时期是中国民众对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抵抗运动不断发展的时期。

3.辛亥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11-1949年):这一阶段的历史事件有北洋政府时期、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这个时期是中国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取得胜利的时期。

四、中国近代史对我们的启示通过阅读《中国近代史》,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落后就要挨打。

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危机,归根结底是由于国家的落后。

只有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才能真正摆脱被侵略的命运。

2.民众的力量是伟大的。

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历史事件,都是由民众的力量推动的。

只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3.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

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只有顺应历史潮流,才能把握机遇,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五、总结与建议《中国近代史》这本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

近代史纲要读后感

近代史纲要读后感

近代史纲要读后感近代史,是一段充满血泪与抗争、变革与觉醒的历史。

在研读近代史纲要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

1840 年,英国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古老的大门,中国从此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鸦片战争的失败,让我们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闭关锁国政策带来的恶果。

《南京条约》的签订,割地、赔款、通商,中国的主权开始受到严重的侵犯。

而随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更是让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如《天津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使中国的领土被割让,财富被掠夺,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段黑暗的历史中,中国的经济也遭受了巨大的冲击。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使得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

同时,西方列强通过控制中国的海关、银行等重要经济部门,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经济的控制和掠夺。

然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面对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中国人民从未停止过抗争。

从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到太平天国运动,从义和团运动到辛亥革命,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抛头颅、洒热血。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有着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但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表达了农民阶级对于平等、公正的渴望。

义和团运动,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敢于抗争的精神,尽管它存在一些盲目排外的倾向,但在抵抗列强侵略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而辛亥革命,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变革。

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为中国的民主革命指明了方向。

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中国依然没有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也在不断探索。

林则徐、魏源等思想家开眼看世界,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收获与体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收获与体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收获与体会1500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本系统梳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教材,对于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变革和演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这本教材,我获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与体会。

首先,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整体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梳理和归纳,将中国近现代史分为了五个时期:晚清、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时期。

通过对每个时期的关键事件和主要人物进行介绍,我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整体发展有了更系统、更全面的认识。

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和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帮助。

其次,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于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分析,比如甲午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以及孙中山、毛泽东等重要人物。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些事件和人物的背景、影响和作用,对于我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节点和人物形成了更深入的认识。

再次,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强调了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基本韵律和规律,比如中国近代史的主题是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等。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和主要特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增强了我分析和理解中国历史的能力。

最后,对于自身的历史责任和担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我看到了近现代中国经历了多少艰辛和曲折的发展历程,看到了那些为中国近现代史作出了巨大贡献的英雄和先贤,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作为当代中国人的历史责任和担当。

我们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稳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总之,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我不仅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整体发展脉络、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有感
11121607 机自学院
摘要: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主要写了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的历史,本书在一开始就从中西的对比入手,指出“到了十九世纪,西方的世界已经具备了所谓近代文明,而东方的世界仍滞留于中古。

”对于中国怎样才能脱离当时的困境,蒋廷黻继而对:“近百年的中华民族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人吗?能废除我们的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这些问题作了自己的论证,他从中国学习西方的技术,制度,文化等一系列过程中认识到必须用“近代化”来改变“中古”的面貌。

中国的近代化是一个缓慢和曲折的历程,虽然蒋廷黻不可能找出导致这一现象的社会根源,但是他却看到了我们民族的惰性。

为什么中国在鸦片战争的震撼当初迅速走上维新之路呢?他回答到:第一,中国的守旧性太重。

第二,我国文化是士大夫的生命线。

第三,中国的士大夫阶级是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

关键词:中古、近代化、民族惰性
一民族的致命伤
在书中第一章第四节有这样一句话:“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这一句话无疑有着振聋发聩的效果,近代中华民族所受的压迫与屈辱,都与民族的惰性有着极大的关系。

鸦片战争的失败几乎是必然的,那时的中国就如蒋廷黻所说的,是一个仍滞留于中古的国家,“我们的军器和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在内,是中古的人民。

”而此时的西方国家在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已经具备了近代文明,所以鸦片战争在一开始胜利的天平就已经倒向了英国。

但是,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就起始维新呢?如果国人能够早点觉悟,那么远东的近代史恐怕要完全改写了,可惜的是当时的人们在战争前后依然麻木不仁,妄自尊大。

对于这个问题,蒋廷黻的想法是:第一,中国的守旧性太重,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使
得要人们做出变革极不容易;第二,我国文化是士大夫的生命线,实行改革必然会影响科举出身的士大夫的利益,反对也随之而来;第三,中国的士大夫阶级是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总有人看事较远较清,但是他们怕清议的指责,默而不言。

本书中第一章对于国人对中英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反应让我们对当时中国的落后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由于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式,丢失了国家主权却还洋洋得意,以为自己外交成功。

二自强及失败
接连的战争失败让部分人认识到西洋的军事是优于中国的,于是他们开始学习西方的军事部分,以恭亲王、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开启了国防近代化的进程。

他们办军工厂,设武备学堂,派遣军官留洋,创立工厂支持国防费用。

但是任何的改革在古老的封建制度下都不可必免的会受到重重阻力,这不仅包括外界的反对,也包括改革者自身的局限性,在旧有的体制下进行军事改革无疑不可能成功,但是改革者自身的局限性使得他们不可能去改变中国的体制与文化,这种不触及根源的改革在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甲午战败只是为它划下了结束的句号。

三瓜分及民族复兴
甲午战败引来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浪潮,各国都在中国划分利益,看到国家处于生死存亡之际,一些有识分子站了出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开始提倡政治改革,在光绪的支持下,开始了维新变法。

但是顽固势力的阻力无疑是巨大的,变法仅仅推行百日就失败了。

书中蒋廷黻对于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很是认同,他认为孙中山的思想伟大是古今无比的,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革命方略是民族唯一复兴的路径,相比于李鸿章等人的自强,康有为等人的变法,及义和团的反对现代化,孙中山的思想都是极为伟大的。

辛亥革命打倒了满清,虽然扫除了民族复兴的一个障碍,但是民国元年的民国还不具备民国的条件,民族内在的各种矛盾还依然没有就解决,军权就是政权的结果就是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

而蒋廷黻认为遵照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实行军政、训政、宪政就可以让国家逐步走向近代化。

参考文献:
[1]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1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