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论文:试论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传承方式
调查云南佤族民间音乐传承现状引发的思索

调查云南佤族民间音乐传承现状引发的思索佤族是生活于我国西南部及印度支那半岛的古老名族之一,居住地域跨中国、缅甸、老挝、泰国等地,也是云南省15个独有少数民族之一。
主要从事农业劳动,种植旱谷、包谷、水稻等,过去生活水平低,特别是阿瓦山中心地区长期采取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
由于佤族没有文字,地处山区,交通阻碍,使得其他名族的史实记载也没有太多对佤族的准确、清晰的记载。
他们自己也就是凭崖画和祖辈们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来记忆他们遥远的历史,但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朴素而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艺术,无论在口头文学、诗歌、美术、音乐、舞蹈等方面都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佤族特别喜爱歌舞,“能说话就能唱歌,能走路就能跳舞”,歌舞在民俗生活中和佤文化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并且无处不在。
例如:佤族在田间劳动时唱的“点播调”,节奏清晰明郎,听得人干活浑身带劲,点播时男人抄着长长的竹竿铲在前面戳坑,女人挎着种子篮紧跟其后坑中播种,手撒一粒种,脚跟着就盖上土,女人们都是批肩发,弯腰干活中时不时直腰甩发,这一系列生动的动作都被记录在了佤族的传统歌舞当中。
还有,佤族传统盖房子是没有水泥砖瓦的,材料主要用木头和干草。
为了把地压平,就聚全村之力,大家在地上围着火塘整夜挽手踏歌而舞,叫“盖新房调”,里圈由年轻男人们作为领奏和领舞背着各个不同音高的鼓敲打着,时而快板,时而慢板,外圈有其他人们手挽手肩并肩的和着不同节奏高声唱着踏步而舞。
“夸新房调”,是指在新房落成,答谢众乡亲们的帮助,主人请大家到新家做客时,顺便介绍自家的梁是来自哪座山上的什么木,自家的窗是什么木,板是什么木等等。
在佤族地区的各式各类的民歌音乐现在多半被分为风俗歌、山歌、玩调、儿歌四类。
风俗歌:粗犷朴实的音乐风格突出,风俗歌中有:(1)劳动性风俗歌,是在野外集体劳动时对唱,以配合劳动,协调动作的歌曲,有《拉木鼓歌》等。
(2)祝贺性风俗歌,有《结婚调》、《盖房调》。
(3)欢庆性风俗歌,有狩猎满载而归后唱的《猎歌》。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音乐论文-艺术论文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音乐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经典影视作品对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20世纪50年代末,长春电影制片厂相继拍摄了描写拉祜族人民的电影《芦笙恋歌》,和描写白族人民的电影《五朵金花》,电影放映后便在全中国掀起了观影热潮。
电影《芦笙恋歌》制作于1957年,影片主要讲述了解放前,反动派对待拉祜族人民烧杀、蛮横掠夺,无所不为。
年轻猎手扎妥,因为面对反动派烧杀、蛮横抢夺而奋起反抗,然而匪军乔装偷袭,扎妥侥幸逃生逃进原始老林深处。
解放后,在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拉祜族获得了新生,扎妥与爱人娜娃这一对饱经苦难的情侣终于幸福地团聚的故事。
影片表现了拉祜族人民勤劳勇敢、淳朴善良、反抗压迫的坚强性格,也表现了他们对爱情的渴望和忠贞。
拉祜族的生存环境、民俗民风、民族性格与他们的民族音乐文化一起通过电影展示给了全国乃至世界的观众。
在旋律上取源于拉祜族民歌的插曲《婚誓》更是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
随着歌曲的传唱,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葫芦丝也被广大人民所认识。
傣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一次山洪爆发,一位傣家小卜冒抱起一个大葫芦,闯过惊涛骇浪,救出自己的心上人,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感动了佛祖,佛祖给葫芦装上了管子,小卜冒吹出了美妙的乐声,顿时,鲜花盛开,孔雀开屏,祝愿这对情侣吉祥幸福。
从此葫芦丝在傣族人家世代相传。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傣语称“筚郎叨”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主要流传于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中。
因其音色独特优美,外观古朴,柔美,典雅,简单易学,小巧易携带等特点,近年来受到广大中小学生,音乐爱好者及中外游客的喜爱,在我国民族乐器大花园中,它已成为一支引人注目的奇葩。
葫芦丝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婚誓》、《瑶族舞曲》、《军港之夜》等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曲,近年来葫芦丝作为民族乐器的一种被越来越多的音乐爱好者学习,葫芦丝演奏也频繁见于各大舞台,业界更是涌现了哏德全、李仲培、李春华等葫芦丝名家。
传播学视域下云南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探究

传播学视域下云南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探究本文主要研究了传播学视域下云南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的问题,并提出了保护民间音乐文化的具体措施,以提高民间音乐文化发展能力。
标签:云南;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与保护云南省是少数民族民族音乐最丰富的地区,云南少数民族的音乐起源久远,而且民族文化悠久,少数民族的自然生态环境多对音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自然环境的无限魅力影响下,充实了原有的人文哲理,同时赋予音乐以更多的生命力。
在丰富生动直观的民族音乐情怀下衍生出众多丰富的音乐风格。
现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少数民族音乐的生存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威胁,尤其是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逐渐消亡。
一、云南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特点云南省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主要包括歌舞音乐、器乐、戏曲等多种形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而且受到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差异性影响,以及风俗习惯的直接影响,形成了风格各异、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内涵。
云南省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歌曲多达3000多首,内容十分的丰富,而且民族间音乐的传承形式具有不确定性。
随着历史文化以及传唱者的感知能力等而出现了不同的版本。
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具有通俗易懂,容易被人理解和传唱的特征。
二、保护传播学视域下云南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性(一)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云南说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内容生动,情感真挚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
民族音乐中涵盖了真善美的人性特征,在对人们的生活价值观等进行正确引导的基础上,提升了人们的精神境界,让人们充分的意识到了民俗文化的价值,并且具有相当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云南省少数民族众多,不同的民族音乐承载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与我国的历史文化发展密切相关,构成了我国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二)现代文化价值的传播需要民族音乐的助力随着民族文化价值传播被充分的认知,在传播文化价值的过程中,民族音乐文化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通过音乐网络多媒体等形式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播都是对其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同时在长期的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下,人们对音乐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情。
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的传承分析

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的传承分析摘要:全球化时代,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令人堪忧。
而云南佤族音乐在文化传承中,却有着积极的因素,其音乐文化圈稳定,地理位置独特,同时民间文化传承机制良好。
深厚的文化底蕴,饱含着佤族先民们的教育智慧,折射出对英雄的崇拜。
本文首先介绍了云南佤族音乐概况,并剖析了云南佤族音乐传承良好的原因。
再次,对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进行了探讨,最后分析了佤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机制。
关键词:文化意蕴;云南佤族;文化意蕴;传承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一些外来音乐文化强烈冲击着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
导致一些有特点、有价值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很好的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作为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些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已经消失甚至是频临灭绝。
而佤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状态表现良好。
究竟有哪些积极因素,让佤族固守着自己的音乐文化呢?一、云南佤族音乐概况二、云南佤族音乐传承良好的积极因素(一)独特的佤族音乐文化圈佤族具有相对稳定和完整的地理环境,佤族支系还遍布在泰国和缅甸境内,但却具有较少的人数。
云南境内的佤族主要分布在两个佤族自治县,既沧源和西盟。
从现在的行政区划分析,在不同的境外和县内,都分布着佤族。
但从大的地理环境来看,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是佤族主要分布地。
其分布特点为小分散、大聚居。
在佤族居住的这一带,具有滞后的交通和稀少的平坝,很少与外界交往。
在这个居住地内,佤族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是依据祖辈相传的方式,他们很少与其他的民族打交道。
这样的居住环境和分布特点,使佤族的地理条件相对稳定和完整,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音乐文化圈,这也是传承佤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保障。
在佤族居住地,很少对其他语言和汉语进行使用,而仅仅是使用当地的佤语。
笔者在对佤族民间音乐调查过程中发现。
佤族文化中最基础的部分,就是佤语。
大部分佤族群众甚至不会说汉语,佤语则是最鲜活的部分。
它是最重要的原生环境,为更好的传承和创造佤族民歌提供了基础。
云南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路径浅析

云南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路径浅析作者:董捷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01期【摘要】云南民族音乐文化作为人类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一个剪影,却因为语言障碍、难度障碍等原因造成各民族之间难以广泛传唱与流行,这也让云南民族音乐文化难以继承和发展。
随着生产力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意识的不断更新与进步,现下人们早已形成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的看法与审美观。
因此,如何在保留其原本民族面貌的基础上创作出更具有当代文化代表性的艺术作品,是当下云南音乐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云南民族音乐;流行音乐;有效路径随着近些年来各级、各类歌曲大赛的举办,一系列具有本土民族特色的歌曲也逐渐让人们熟知并喜爱。
如《醉了,丽江》(徐荣凯词、土土曲)、《彩云之南》(何沐阳词曲)、《长街宴》(徐荣凯词、万里曲)、《阿么!澜沧江》(谢维耕词、丁煜伦曲)、《茶马古道》(徐荣凯词、徐荣旋曲)、《月夜倾诉》(李鹏词曲)、《白云》(王世雄词、杨云燕曲)、《土鸡蛋》(土土词曲)等。
从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创作者们已经开始打破传统模式,不论是词,还是曲,除了具有本土民族气息以外,还能体现出当下流行音乐中的时尚元素,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们看到了当前云南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发展的动态。
一、创作方面首先,既要有凝练、优美、通俗的好歌词,更要注重本土民族音乐元素的挖掘与整合;其次,音乐上敢于创新。
即通过现代音乐的创作手法来表现音乐,同时也让民族音乐元素更具时尚气息。
例如由何沐阳作词作曲、徐千雅演唱的歌曲《彩云之南》,就采用了现代的编曲手法,同时还吸收了傣族音乐元素和传统乐器巴乌和葫芦丝的音色,再加之歌曲的中间部分还采用了说唱音乐形式等,使其民族元素与现代音乐有了完美的结合。
与此同时,该曲歌词简短、精炼,且耐人寻味,它向人们描绘出了一幅云南特有的美景。
《彩云之南》这首歌曲不论是歌词、曲风还是旋律,都蕴涵着音乐创作者对现代民歌的感触与感悟,融入了现代元素的创新也让歌曲更具独特的魅力和现代的气息。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与思考word资料3页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与思考一、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传承的必要性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是云南本土音乐文化发展不容忽视的一个关键环节,然而,云南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传承现状却令人担忧:(一)当前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育面临的困境:随着大规模现代工业化生产生活方式的出现,从前那些原始的、简单的生产生活方式日益消退,使得各少数民族特有的音乐文化开始明显滞后发展,甚至部分偏远少数民族音乐和器乐出现失传的问题。
对此,我认为在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应把主流音乐文化教育和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相结合,以实现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二)我通过对省内几所普通学校的几千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喜欢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学生还不到5%,而知道了解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也不足20%,其他的同学则是没有了解过,毫不感兴趣。
部分老师在课堂上也从未向学生教授过云南少数民族音乐。
(三)当前的云南媒体没有一个或多个专门针对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宣传平台,在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交响乐,云南本土音乐相对较少,老百姓没有机会对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有更多的了解。
二、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传承的可行性(一)从教育上大力提倡发扬云南本土音乐文化。
应该把有代表性的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编入教材,收集整理各民族民间的音乐,把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有代表性的作品列入音乐考试范围,并奖励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
(二)引起媒体的重视。
目前的媒体对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宣传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我们需要通过电台、电视台,包括音像制品等主要的媒体来传播云南少数民族音乐。
(三)政府部门投入资金支持和建立保护机制。
在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传承这一环节相对欠缺的情况下,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传承的构想,没有资金投入和政府的扶持是很难前行的。
实例一:从4世纪开始,印度屡遭外族入侵,因此各外来民族的音乐文化在不同时期对印度民族音乐发展产生了部分影响,但是这上千年的古印度音乐文化,包括他们独有的24音律,印度本土乐器、本民族歌唱方法,以及本民族舞蹈,从未被淡化。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

第一章研究和构建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学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局十分独特的个性特点,因此研究和构建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学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它活着界音乐文化中,专门具有文化人类学的品质,专门具有音乐学的研究价值。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组成必将对云南的音乐社会,音乐人文化,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及各类音乐技术理论产生踊跃阻碍。
如,从音乐社会角度而言,它可说昰一部活的音乐社会博物馆,它为咱们进一步解决音乐社会中的生产,听众,流行等提供了实例。
它不仅展现了民族文化的的普遍性,深刻性,生动性,而且表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时期精神。
——价值观,主体观,时空观,质量观等,具重大意义;4构建一个现代的,实体的民族音乐学;5.系统组合研究法仍是建构民族音乐学的重要方式,这是由民族音乐与社会生活联系的普遍性,复杂性所决定的;6.在布局上要抓住重点,突出特点;7.关于学术讨论中的方式论试探。
云少民乐研究与相关学科研究:音乐社会学,音乐史学,音乐美学,音乐风俗学等;相关:基础学科,临近学科,应用学科。
“实体型”以某民族或某地域的民族音乐为实体,进行具体田野工作,调查采访,搜集整理,分析研究等。
分“乐志性质高作”(包括调查报告,音乐概述,音乐志),“乐论性质高作”。
“学科型”以研究民族音乐学本身的问题,如学科概念,性质,研究对象,方式,理论框架或模式等。
区别:体此刻研究对象上,“学”指研究者的价值观,时空观,网络观和质量观等。
“实”指人民群众——民族音乐的创作,利用和拥有者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功能观念,时空观念等。
前者围绕学科与学者,后者围绕民族音乐与人民群众。
第二章历史分期方式1.原始社会初期的音乐文化及音乐起源问题;2.原始社会中后期的音乐文化;3.具有某些奴隶制社会的音乐文化;4.封建领主土司制社会的音乐文化;5.封建地主制时期的音乐文化;6.社会主义社会时期的音乐文化;7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音乐文化双向交流源远流长。
试论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传承方式

样. 在 今 后 工 作 中少 数 民 族 音 乐 同 流 行 音
乐 就 应 该 充 分地 结 合 在 一 起 这 对 于 民 族
民族 音 乐 的 研 究 .要 不 断发 扬 民族 音 乐 而 要 想 实 现 这 一 目的 . 在今 后 工 作 中 就 应 该 不 断 加 强 对 流 行 音 乐 同 民 族 音 乐 结 合 的研 究 本 文 重 点 分 析 了两 者 如 何 结 合 传
承 今 后 要 进 一 步 加 强这 方面 的研 究 。
音 乐 今 后 的 发展 具 有十 分 重 要 的 意 义 三、 民族 音 乐 同流 行 音 乐 结 合传 承 方
式
少障碍 . 语 言的障碍 、 曲风 的 障 碍 以及 难 度 的 障碍 就 是 其 中最 为 典 型 的 障碍 为 了
克 服 这 些 障碍 . 实 现 民 族 音 乐 的 传 播 就 必
民族 音 乐 同流 行 音 乐 的 结 合 传 承 是 今 后 工 作 中 应 该 不 断加 强研 究 的 , 对 于 这 方面 的情 况 . 在 实 际 工 作 中就 必 须 要 把 各
试 论云 南少数 民族 音乐 与 流行音乐结合 的传承式
■ 张瀚 文 四川 I音 乐 学 院
摘要 : 少数 民族 音 乐 同流行 音 乐 的 结 合是 民 族 音 乐 实现 新发 展 的 必 然 选择 . 在 实 际 工作 中应 该 高度 重视 少数 民族 音 乐 同
流行音 f t . 结合 的传 承 方 式 , 这对于增强少数民族魅力 , 弘扬 传 统 文化 具 有 十 分 重 要 地 意 义 。本 文将 结合 云 南地 区 少数 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4347 音乐论文
试论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
的传承方式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一个地方,当前云南的少数民族就有25个,这些少数民族中有些具有悠久的历史,诞生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
这些民族音乐本身具有独特的个性,具有宝贵的价值,正是因为这样,在今后就应该把这些音乐发扬光大,而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利用流行音乐。
一、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现状及特点
当前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本身的形式非常多样,歌乐、戏乐、宗教音乐、器乐以及舞乐等都是属于民族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对这些音乐进行深入分析就有着十分重要地意义。
不同形式的所用范围也是不一样的。
器乐主要指的是少数民族乐器演奏的音乐,戏乐往往指的是大理州的白剧音乐、文山州的壮剧音乐等形式。
对于这些不同形式应该加强研究。
从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来看,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民族性、多源性。
这种音乐是要受到地域、音域等方面的限制的。
在实际传播过程中民族音乐会遇到不少障碍,语言的障碍、曲风的障碍以及难度的障碍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障碍。
为了克服这些障碍,实现民族音乐的传播就必须要同流行音乐结合起来进行传承。
二、民族音乐同流行音乐的结合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同流行音乐的结合传承是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这无论是对于民族音乐还是对流行音乐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地意义,在工作中对于这方面的内容就应该引起重视。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首先这两者是能够结合的。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本身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它同流行音乐的结合将有助于发挥其特点和优势。
作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产物,流行音乐当前在云南省已经得到了迅速发展。
对于少数民族而言,流行音乐也同样受到人们的欢迎。
正是因为如此,在今后这两者就有可能实现结合。
从对民族音乐的发展来看,民族音乐同流行音乐的结合是非常必要的。
民族音乐同流行音乐的结合对于促进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并增强其生命力是具有十分重要地意义
的。
在实际工作中流行音乐本身具有娱乐性、新奇性以及广泛的参与性,这就能够为民族音乐的传承提供重要地渠道。
正是因为其具有新奇性,所以才能够得到广泛流行并传播,这是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应该要引起高度重视的一点。
流行音乐本身具有很多优点,流行音乐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传播,一个很重要地因素就在于其借助现代技术来进行传播。
通过利用这些高科技发明成果将能够把流行音乐迅速推广到全国各地。
民族音乐同流行音乐的结合便能够充分利用这些现代技术,从而扩大民族音乐的影响力,让越来越多地人喜欢民族音乐。
正是因为这样,在今后工作中少数民族音乐同流行音乐就应该充分地结合在一起。
这对于民族音乐今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民族音乐同流行音乐结合传承方式
民族音乐同流行音乐的结合传承是今后工作中应该不断加强研究的,对于这方面的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就必须要把各种因素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在实际工作中只有不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才能够真正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创新结合传承方式:
(一)充分利用流行音乐的现代性、时尚性元素
在实际工作中应该从流行音乐自身特点来想办法不断提升民族音乐的知名度。
所谓利用流行音乐的现代性主要指的是实际创新过程中要利用更多地现代技术如MP3、唱片、广播、互联网等来传播民族音乐,通过这样的形式有助于扩大影响力。
利用时尚性元素主要指的是可以对少数民族音乐进行重新包装,要在不失原味地前提下来进行重新包装。
通过这样的形式将有助于吸引更多地人的关注。
(二)流行音乐也能够吸收民族音乐中的养分
在实际工作中对于流行音乐而言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实现创新,从民族音乐中来汲取养分将更有助于这方面工作的开展。
民族音乐中的养分在流行音乐中的应用将能够使得流行音乐本身将更有底蕴,更受人们欢迎。
对此,在今后工作中就应该不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音乐人三宝把原生态的海菜腔同流行音乐相结合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同时还配以时尚清新的编曲,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更容易受到人们地欢迎。
作为少数民族聚集的一个地区,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具有丰富的价值和人文内涵,在新形势下应该不断加强对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要不断发扬民族音乐。
而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在今后工作中就应该不断加强对流行音乐同
民族音乐结合的研究。
本文重点分析了两者如何结合传承。
今后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