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五四运动

合集下载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
/GB/79889/14872587.html
章宗祥,1916年任驻日公使。 曹汝霖,1915年代表政府跟 日本签署了二十一条。 陆宗舆,出卖国家,激起全国 人民的愤怒。
“卖国贼”的 “英雄事 迹”
章宗祥与当时的交通总 长曹汝霖、前驻日公使陆宗 舆勾结,向日本大量借款, 签署“二十一条”,出卖国 家主权。
五四运动著名领导人
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李大钊,中国共产党的创始 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蔡元培,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 育家。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 彻底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功绩:启导人民的觉悟, 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 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开端。
什么是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 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 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共同参 与,通过示威游行、罢工、 等多种形式的爱国运动。
在民国初年这种影响随着陈独秀所创办的《新 青年》杂志等刊物,自由、反抗传统权威等思想, 影响了学生青年,也就有了后来的五四运动。
1915年1月,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新 闻界所得知并发布该协定,使中国人民对日本以及 卖国政府的强烈不满,这种情绪在五四运动中得到 了进一步的发展。
团结 进步 爱国 科学
这就是伟大的“五四精 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谢谢大家!
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三所高校的三千多名学 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许多 爱国等口号,并且要求惩办卖国贼。
学生团体和社会团体纷纷支持。1919年5月11、14日, 上海、天津成立学生联合会,全国各地的学生和工人也 给予支持。全国各地的学生在北京各校学生罢课以后, 也先后宣告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斗争。

1919年五四运动口号

1919年五四运动口号

1919年五四运动口号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青年发起的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运动,这场运动的口号为“拒绝不平等条约,争取民族独立;倡导民主自由,发展科学文化。

”这场运动起源于一个小小的抗议活动,当时中国政府代表在巴黎和平会议上没有得到平等对待,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更将山东等地割让给日本,这引起了全国各地学生的不满,很快演变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的口号正是反映了这场运动的主要要求和宗旨。

首先拒绝不平等条约是反对帝国主义的表现。

中国在19世纪末亡于列强,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受到了严重的侵略和剥削。

五四运动发生的时期正是列强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重新瓜分世界的时期,中国的利益被各方面肆意地侵占。

所以在这种时候,拒绝不平等条约就成了青年们的主张,这是一种反抗帝国主义的表现,也是表达中国人民反抗殖民主义侵略的声音。

同时也呈现了青年学生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诚。

其次争取民族独立是表达中国人民独立自主的主张。

独立自主是每一个国家的基本权利,不可能被剥夺,而中国在过去被列强侵略后一直处于衰落状态,民族自尊心严重受损。

五四运动口号中的争取民族独立,代表着中国人民对过去所遭受的屈辱的抗争感,也是目光长远的一种表达。

表达了中国人民必须要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避免外来侵略再次带来破坏与浩劫。

青年学生们担心中国永远处于被侵略的地位,因此开始提倡争取民族独立。

第三倡导民主自由表达了中国人民追求进步的渴望。

民主自由是一种理念,代表的是公民的权力和国家公器的审议方式。

其追求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拥有自己的发言权和行使权。

五四运动统一口号“倡导民主自由”,反映了中国青年人对民主自由的渴望。

他们呼吁实行民主政治,让每个人有投票的权利,减少官僚机构对社会的影响,创造一个自由和平的社会生活。

民主自由也包含了女性权益、劳动权益等方面的改革内容,五四以后的政治与文化重构,正是对民主自由的推动,宣示了中国人民的期望。

1919年重大历史事件

1919年重大历史事件

1919年重大历史事件1919年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发生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着重分析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发展及影响。

一、五四运动1919年的五四运动堪称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具标志性的事件之一。

这场运动是一场学生运动,起初是为了抗议中国政府在《凡尔赛和约》中对中国利益的出让。

之后,运动逐渐演变成为革命运动,要求废止对外国列强的特权,推动中国政治变革。

五四运动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掀起了空前的民族主义热潮,激发了人们对新文化、新思想的探索和追求。

五四运动的影响远不止于当时。

它振奋了整个中国民众的爱国热情,激发了中国人民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同时,这场运动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契机,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二、巴黎和会1919年的巴黎和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几十个国家代表参加的国际性会议。

这次和会对中国影响深远。

在这次会议上,中国的代表遭到排斥,对中国的利益被英、法、日等国垄断。

最终签署的《凡尔赛和约》将德国在中国的特权移交给日本,引发了五四运动。

巴黎和会的不公正对待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慨,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社会的不稳定局势。

这次会议的举行,使中国人民对西方列强产生了更深的矛盾和敌意,为中国的抗争奠定了基础。

三、上海工人运动1919年的上海工人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工人运动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重要契机。

工人们为争取工资增加和权益保护,先后发生了上海五四抗议、上海和平街罢工等事件。

这些运动在当时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激励了更多的工人参与到工人运动中来。

上海工人运动的影响在于,它使工人阶级逐渐意识到自身权益的重要性,为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这些运动也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力量,为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四、《五四宣言》1919年的五四运动最终导致了一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件的诞生——《五四宣言》。

五四运动是哪一年发生的

五四运动是哪一年发生的

五四运动是哪一年发生的五四运动是哪一年发生的?五四运动时间是1919年5月4日。

五四运动是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一般将其定义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并以此运动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五四运动的影响五四运动的影响是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从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五四运动的意义是这场运动孕育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五四运动从形式上是中国学生的爱国运动,但从整个社会背景社会发展来说,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除了波及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亦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对现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亦有着不可低估之影响。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五四运动狂飙般的呐喊声早已散去,五四运动精神却一直沉浸在中华民族奋斗的血脉里。

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我们回望那段历史,重温100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加深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认识,可以更好推动新时代中国青年继承五四精神,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是:是一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群众爱国运动,是20世纪初叶中国历史发展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

五四运动对20世纪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乃至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

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五四运动的意义

五四运动的意义

五四运动的意义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运动,发生于1919年5月4日。

这次运动以反对日本对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对于中国西南地区的问题为导火线,最终发展成了一场反对封建统治和追求民主自由的运动。

五四运动的重要意义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理解:一、民族意识觉醒五四运动加深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

此前,因为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内部统治者对于文化的压制,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较弱。

五四运动中,学生们反对不平等条约、主张国家独立、民族尊严和文化自觉,使得整个社会开始有了更加清晰的民族自豪感。

二、启蒙思想的传播五四运动以较大程度上启蒙思想的传播为特征。

运动期间,新文化运动得以兴起,学生们开始反对传统的封建礼教,主张新文化、新思想和新道德。

这种思想传播让更多人有了启蒙的机会,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

三、促进了政治改革五四运动为实现政治改革提供了动力。

当时的政府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贪腐严重、官僚专制、人民权利无保障等,在运动中得到了学生们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运动后,政府为了平息社会的不满和恢复民众的信任开展了一系列政治改革。

四、革命思想的传承五四运动传承了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向世人传达了革命的思想。

例如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等,这些思想对于中国20世纪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革命先驱的凝聚力五四运动促成革命先驱的形成及团结,为以后的中国革命奠定了基础。

五四时期,林育南、陈独秀、毛泽东等许多共产主义先驱均在此时期涌现出来。

这些先驱人物的成长与五四运动密不可分,他们与运动时期形成的新知识分子群体联结在一起,为中国的革命进程打下深厚的基础。

总之,五四运动的意义深刻而广泛,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乃至现代史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它不仅标志着一个导向更加明确的民族主义成长和觉醒,而且也是中国近代政治、文化和思想的基础之一,成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源头和传承。

五四运动的背景

五四运动的背景

五四运动的背景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它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而要深入理解五四运动,就必须了解它的背景。

本文将从国际背景、国内背景和社会背景等方面来阐述五四运动的起因和背景。

一、国际背景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世界局势发生巨变的时期。

在战争的影响下,世界上许多旧秩序全面崩溃,殖民主义遭到了严重挑战。

同时,亚洲国家之间的民族解放运动也蓬勃兴起,为五四运动提供了有力的国际支持。

此外,新兴的社会主义思潮以及民族自决主义也对中国的思想潮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不仅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还激发了很多中国年轻人的革命意识。

领导亚洲解放运动的东方之星孙中山也为五四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国内背景五四运动的国内背景极为复杂。

当时,中国虽然已经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但政权并未稳定下来。

北洋政府的威权统治以及外国列强的干涉使得中国社会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此外,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加剧,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并存。

在近代化进程中,中国青年面临严重的社会压力,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与西方先进文化的冲突使得他们陷入痛苦的迷茫之中。

此外,战乱和经济困难导致民不聊生,社会不稳定,导致人民的怨气和不满情绪逐渐积聚。

三、社会背景五四运动的社会背景主要包括学生运动和文化运动两个方面。

学生运动是五四运动的主力军,五四运动前夕,全国各地的大学和中学里的学生组织积极开展着各种反对封建与帝国主义的斗争,师生们团结起来,形成了强大的思想力量。

五四运动前夜,北京学生提出了“抵制巴黎和约,保卫国家”等口号,积极参与到了反帝爱国的斗争中。

文化运动则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文化前奏。

文化界的一批有识之士开始鼓吹自由民主和科学主义思想,他们试图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主张独立自主地为中国寻求前进的道路。

这些新思潮以及其积极的实践为五四运动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综上所述,五四运动的背景既有国际背景,也有国内背景和社会背景。

五四运动的意义及影响

五四运动的意义及影响

五四运动的意义及影响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场运动的爆发被视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彻底的、民族性的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为中国的现代化、民族复兴和民主化开展了新的篇章。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五四运动的意义及影响。

一、五四运动的起因五四运动的起因是国内外形势的交汇和中国社会的尴尬处境。

一方面,战后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一案被卖国求得和平的北洋政府所压低,对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反对列强压迫民族主义情绪的拒斥引起了激烈反应。

另一方面,农民工人阶级的民族困境和经济矛盾、学科专业领域过程升级的引导下,形成了群众中唤起爱国热情和民主情绪的社会背景。

因此,五四运动正是针对当时的困境,要求进行国家独立、民主激发、社会革新和文明进步。

二、五四运动的影响1.民族主义思潮崛起五四运动将“爱国主义”引导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上。

它不只是简单的呼吁“爱国”,而是将爱国主义纳入了现代化的框架中。

青年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对“反侵略”的正义感过程确立了“外敌”“民主”和“科学”的价值观念,也反映出了现代化和民族解放的要求,同时也给那些努力为国民提供穷人救助和异议者提供保护的爱国同事带来蓬勃生机。

2.推动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前进五四运动对我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发展起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它启发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精神,让人们认识到了习惯或惯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积极创新、自主发展。

五四运动给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推动,从兴办新学院、推崇科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社会调查,为我们国家建立了现代文化教育基础。

中国青年实现了自己的“心灵红太阳”。

3.推动社会制度变革五四运动的推动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理念、思潮和观念都在以巨大的力量向前推进,包括了一些基本的身份、权益、职业、制度的逐步变革,并在建设现代化新国家、实现人民幸福、民主自由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五四运动的意义五四运动是塑造了现代中国的标志性事件,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历程和中国现代化的步伐,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意义。

五四运动简介

五四运动简介

五四运动简介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一次爱国革命运动。

该运动于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由于学生们对于和约内容的不满而起义。

这次运动的目标是反对外国侵略,并推动中国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进程。

这次运动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对中国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运动起因五四运动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915年的“二十一条”,这是一份由日本提出的对中国实施的不平等条约。

此后,中国政府的被动态度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引发了人们的愤怒和不满情绪。

在这个背景下,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是巴黎和约签订后,中国未能取得德国在中国的租借地。

运动特点五四运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学生运动:五四运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大学生和中学生,特别是北京的学生。

他们成立了许多爱国团体和学生组织,并举行了大规模的抗议示威活动。

2.反对帝国主义: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对外国侵略和压迫的爱国运动。

学生们愤怒地反对“二十一条”和列强在中国的干涉,并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维护中国的主权和尊严。

3.爱国主义和民主思潮:五四运动强调了爱国主义和民主思潮。

学生们认为,只有通过现代化和民主化的国家建设,中国才能真正崛起,并摆脱外国的压迫。

4.文化思潮: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些学生运动领袖提倡西方文化的革新,称之为“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提倡自由、科学和民主,反对旧有的传统和封建的价值观。

运动影响五四运动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以下几个方面:1.意识觉醒:五四运动使得中国人民的意识觉醒。

人们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的问题,并主张改革和革新。

这种觉醒促进了中国思想和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2.政治影响:五四运动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和其他革命团体的崛起。

运动期间,一些学生运动领袖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成员,并为中国革命和独立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3.文化变革: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变革。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推动了一系列文化改革,包括对汉字的简化、对文学艺术的新探索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19:少年中国学会1919年最耀眼的历史标签是“五四运动”;但最重要的历史标签,则是“少年中国学会”。

这一年,他的一个边缘成员,在《湘江评论》创刊号上大呼“民众的大联合”——“我们已经得了实验,陆荣廷的子弹,永世打不到曹汝霖等一般奸人,我们起而一呼,奸人就要站起身来发抖,就要舍命的飞跑”——这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宣言,但这宣言意味着:时代已经输掉了他的青年,青年已经决心造就一个新时代。

如今我们回来了,你们看便不同了!“如今我们回来了,你们看便不同了!”这是1919年的7月,28岁的胡适在北京“少年中国学会”演讲时的结束语,胡适说:“这便是少年中国的精神。

”这一年,“少年中国学会”将中国最优秀的青年聚集到了一起。

这些青年厌倦了这个时代;厌倦了这个政府,厌倦了现实政治,乃至于厌倦了父兄辈的谆谆说教。

他们要为混乱的中国,寻一条新的出路。

又过了20年,时人不无惊讶地发现:活跃在政坛上那些鼎鼎大名的人物,许多都是“少年中国学会”的会员;天下,果然成了“少年中国学会之天下”。

聚合:“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少年中国学会”于1918年6月30日,由王光祈、曾琦、李大钊、周无、雷宝菁、陈愚生、张尚龄等七人在北京发起。

此后,经过长达一年的酝酿与筹备,于1919年7月1日正式在北京成立。

发起人王光祈日后曾如此解释当日发起“学会”的缘由:“学会何为而发生乎?有数十青年同志,既慨民族之衰亡,又受时代之影响,知非有一班终身从事社会改革之青年,不足以救吾族,于是不度德、不量力,结为斯会,以‘社会活动’为旗帜,奔走呼号,为天下倡。

”另一位会员李璜的描述,要更为具体一些:“民国成立之后,军阀主政而卖国也如故,士大夫之肥家养己与醉生梦死也更有甚于昔日。

故从‘五四’之前一年又从政治改革转向到了思想改造。

”——这里面显然深受新文化运动“改造国民性”的影响,少年中国学会的成员们大多认同“国民程度与国家程度呈正比例关系”这样一个观念。

所以,学会当日定下的宗旨就是:“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

”基于这样的理念,又有鉴于往日旧政治的教训,王光祈们希望学会的会员们远离现实政治,专心从事社会活动,尤其致力于思想文化的社会传播,以此为理想中的“少年中国”打下根基。

于是有了这样的学会规定:“凡加入‘少中’会友一律不得参加彼时的污浊的政治社会中,不请谒当道,不依附官僚,不利用已成势力,不寄望过去人物;学有所长时,大家相期努力于社会事业,一步一步来创造‘少年中国’。

”首批会员,日后的南京分会创始人黄仲苏,如此回忆学会初创时的气氛:“‘少中’学会初非一种纲纪严整、规律详密、服从某一领袖、遵守某一主义之集团,而是一种追求光明的运动。

会员莫不反对封建主义,祟尚进取,重视新知识,于各种新制度极感兴趣,思想自由,.不受约束,所持信仰亦不一致。

”“(会员们)平日务求言行一致,尤以虚伪、敷衍、放纵、标榜诸恶习为戒。

聚首时每有辩论,无不面红耳赤,据理力争,事后则又握手言欢,不存芥蒂。

会员间来往通讯,讨论修养、科学、政治活动及一般社会问题之函件,载在《少年中国》月刊者,皆至亲切感人,尤为当时一般青年所争诵者也。

”另一位会员方东美晚年回忆:“(学会会员)共计一百有八人,皆个性独特,而思想自由,情感富赡。

平居生活抑又律己甚严。

吁衡时艰,触发问题,写为文章,先后发行《少年中国》及《少年世界》两种杂志,风声所播,全国掀动。

”理想:思想不革新,社会不改造,政治改革皆是虚想理想中的“少年中国”究竟是何模样?如何达成那种模样?学会并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答案。

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是如此描述的:“我们‘少年中国’的理想,不是死板的模型,是自由的创造,不是铸定的偶像,是活动的生活。

……我们各个不同的‘少年中国’的理想,一定都集中在那光明里成一个结晶,那就是我们共同的‘少年中国’,大家都在共同书写“这一部‘少年中国’史。

”相对于李大钊抽象的描述,另一位创始人王光祈心目中的“少年中国”似乎要具体很多:“理想中的‘少年中国’,就是……要使中国成为未来的大同世界的一部份,使中国人民的风格,制度和学术生活等等都能适合于世界人类进化的潮流。

”什么样的“少年中国”才“适合世界人类进化的潮流”呢?王光祈主张先从改造每个人的生活开始:“我们要创造一个天机活泼的生活,打破形式主义,打破不自然的个人生活”;在一封给夏汝诚的书信中,王光祈谈及自己从困顿人生中获得的感悟:“(我)是一个极穷的小子,未曾受过家庭一文的遗产,也未用过官厅一文的公费。

我所有已过去的生活,都是半工半读。

……这个世界是我们活动的舞台,一切不平等、不自然的束缚,我都要彻底的脱离。

”具体到政治体制,王光祈也有很具体的看法,他曾研究过同时期载欧洲风靡的社会主义,也研究过在俄国推行的列宁主义——1919年的青年,多少都有过类似的思想经历——王光祈担忧列宁的俄国会导致“国家权力入侵私人生活”:“该国列宁等所奉的马格斯之国家社会主义,采集产制度,国家权力甚大,究竟与个人自由,有无妨碍,实是一个疑问。

我极反对机械的个人生活,受这种劳农政府支配的国民,处处都有一种国家权力紧紧跟随,个人生活便成一种机械了。

”虽然王光祈们对现实政治往往有自己独立的认知,但少年中国学会的活动,一开始仍然坚持了会规中“不得参加彼时的污浊的政治社会”的规定,远离政治活动,而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社会活动中,包括教育事业、出版事业、新闻事业、以及各种改造个人生活的乌托邦试验;先后创办了《少年中国》月刊、《少年世界》月刊以及《星期日》周刊,先后出版“少年中国丛书”30余种;《少年中国》月刊畅销九省,远至日本,影响力与《新青年》并驾齐驱;又成立了“平民教育讲演团”,倡导推行了“新村运动”实践、“工读互助团运动”实践。

总而言之,学会达成理想的“少年中国”的手段,绝不能是政治的,而只能是社会的。

对此,王光祈曾特意撰文《政治活动与社会活动》,详细回顾中国自戊戌以来所有政治变革遇挫的历程,最后沉痛说道:“主张政治改革者之效果,我国民在此三十年中已饱览遍尝,几疑黄帝子孙将从此永无得见天日矣。

”基于这样的历史认知,归国青年胡适打出的“二十年内不作政治运动”的宣言,得到了王光祈和学会高度的认同,王光祈宣布:“吾人须从今日起,即以毕生精力投之于社会事业。

若思想不革新,物质不发达,社会不改造,平民不崛起,所有其他一切政治改革,皆是虚想。

”许多年后,学会会员左舜生如此回忆当年的学会生涯:“在少中最初几年的会员间,实在没有给我留下半点不良的印象。

这与我后来所过的党人的生活,和政治上一切勾心斗角的把戏,真是截然不同,而具有充分的人味。

”另一位会员,“战犯”李璜,也在台湾回忆起当年意气风发的日子,他谈起一位老朋友——毛泽东——用了“会友”两个字来称呼他。

王光祈曾在1919年评价这位湘潭青年:“此人颇重实践,自称学颜习斋(作者按:清初儒学大师颜元)之学主实行”。

1919年,这名叫做毛泽东的青年公开刊文,如此描述自己的理想:“我数年来的梦想新社会生活,而没有办法。

七年(1918年)春季,想邀数朋友在省城对岸岳麓山设工读同志会,从事半耕半读,因他们多不能久在湖南,我亦有北京之游,事无成议。

今春回湘,再发生这种想象,乃有在岳麓山建设新村的计议。

”——在他的这个“新村计划”中,学生每天睡眠8小时,游息4小时,自习4小时,教授4小时,工作4小时。

毛泽东说:一边读书、一边工作的“工读主义”,是一种创造性的新生活;这种新生活,是创造新社会必需的细胞。

毛泽东希望,新学校里的学生,能够成为创造新社会的种子:“新学校中学生之各个,为创造新家庭之各员。

新学校之学生渐多,新家庭之创造亦渐多。

……合若干之新家庭,即可创造一种新社会。

”他所描绘的这种“新社会”的蓝图中主要有:公共育儿院、公共蒙养院、公共学校、公共图书馆、公共银行、公共农场、公共工作厂、公共消费社、公共剧院、公共病院、公园、博物馆、自治会等。

毛泽东说,这种新社会,是一种“新村”;“新村”,就是一个个财产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人人平等,互助友爱的“共产主义”细胞。

那一年,毛泽东接到学会印制的一份“‘少中’会员终身志业调查表”,他明确地填写了四个字:“教育事业”。

离散:青年们抛弃“社会改良”,投身“社会革命”但终究,不涉入现实政治活动,只关注社会改造的学会规矩,还是被打破了。

这种打破,或许是某种必然,用会员李璜的话说:“要救国而又不及政治,乃是其中具有言行上的矛盾的”,所以,《少年中国》月刊从出版之日开始,搞社会活动还是搞政治活动、能不能搞政治活动的争论就已经开始了。

王光祈也很清晰地看出,会员中“有信仰国家主义的,有信仰社会主义的,有信仰安那其主义的,而且各会员对于他自己所信仰的主义,非常坚决,非常彻底。

”如果学会的活动局限在社会活动中,信仰的不同并不是非常要紧的事情;但倘若设计到政治活动,信仰的不同就足以造成学会的分裂。

会员邓中夏说:“甲会员理想的少年中国,容或是过去的德意志;乙会员理想的少年中国,容或是现今的俄罗斯。

”但在创始人王光祈看来,这种主义信仰的不同,不是坏事,反是好事。

因为“我觉得现在中国人的思想行为,无论在什么主义之下,都不能生存。

要想中国人有适应多种主义的能力,非先有一番预备工夫不可”——换言之,王光祈认为当日国人的思想陈旧,不足以成为任何主义生存的基础土壤,故而首要之务不是决定采取何种主义去进行政治活动,而是先必须用社会活动来更新国人的思想。

单纯地抄袭美国宪法,模仿英国政治,是不能成功的——“我们所做的事情,是一切主义必须的预备工夫,先决问题”,这个“预备功夫”,就是“革新思想,改造生活”。

王光祈说:““我不是反对鼓吹主义,我是反对专鼓吹主义而不设法训练。

……少年中国学会的任务便是从事各种主义共同必需的预备工夫。

把这第一段路走完了……再商量走第二段的路程。

”但通过社会改造来造就新中国这条路,路漫漫其修远兮,部分青年们显然是等不及了。

1920年,李大钊首先站出来,要求学会确立自己所信奉的主义。

理由有二:1、学会已经有了两年的“切实研究”,该对主义问题做个结论;2、这段时间社会上冒出各种团体,都有鲜明的主义的旗帜。

到了1921年,北京的部分会员甚至提出了“必须采用一种主义,而且必须是社会主义”的要求。

1921年7月,学会成员在南京集会,共到会23个代表。

会上,就是否要有一个主义,发生了激烈争论,最后表决:主张不要主义的六人,主张要主义的十七人,其中有些只是主张要研究主义。

讨论主义问题,自然而然地就讨论到了是否应该容许会员自由从事政治活动,结果也发生了很大的分歧,讨论的结果是:将直接加入现在政界,定义为狭义的政治活动,将打破现在政治组织从事革命,定义为广义的政治活动;然后将广义的政治活动包括到“社会活动”之中,表决结果,十九人赞成,三人反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