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自燃发火的原因及治理(通用版)

合集下载

煤层自然发火机理及其规律与防治应用

煤层自然发火机理及其规律与防治应用

煤层自然发火机理及其规律与防治应用煤层自然发火是煤矿工作面主要的安全隐患之一,煤层自然发火发生后,不仅会造成矿井安全事故,还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煤层自然发火的机理及其规律与防治应用是煤矿安全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煤层自然发火的机理、规律及其防治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煤层自然发火的机理煤层自然发火是指煤层内在没有受到外部热源干扰的情况下,由于特定条件的存在而自行燃烧的现象。

煤层自然发火的机理比较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煤的热氧化煤的热氧化是煤层自然发火的主要机理之一。

煤在受热的情况下会发生氧化反应,产生大量热量。

如果煤层内的氧气供应充足,就会导致煤层内部温度升高,最终引发煤层自然发火。

2. 煤的自燃煤的自燃是指在煤层内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煤自身就能够开始燃烧的现象。

当煤层内部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煤的自燃就会发生,然后引发煤层自然发火。

3. 煤的火源煤层自然发火的机理中还包括了外来的火源。

在矿井内部,可能会有一些不明火源,比如机械设备的摩擦热、电气设备的发热等,这些都可能成为煤层自然发火的火源。

以上就是煤层自然发火的机理的主要内容,通过对这些机理的了解,就能够更好地预防和治理煤层自然发火。

煤层自然发火的规律主要包括了发火的条件和发火的规律两个方面。

1. 发火的条件煤层自然发火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主要包括氧气、煤、热量和火源。

只有当这些条件同时存在时,才会引发煤层自然发火。

煤层自然发火的规律主要包括了发火的时间、发火的地点和发火的程度。

一般来说,煤层自然发火的时间是比较难以确定的,有的可能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有的可能在几个月之内就发生。

而煤层自然发火的地点一般是在煤层的深部,因为那里的氧气供应比较充足。

煤层自然发火的程度也是比较难以确定的,有的可能只是轻微的燃烧,有的可能会造成大面积的火灾。

针对煤层自然发火的机理和规律,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和治理煤层自然发火。

1. 加强巡检通过加强对矿井的巡检,发现矿井内部的异常情况,比如异常的温度、气味等,及时采取措施,可以减少煤层自然发火的发生。

防治煤层自然发火管理

防治煤层自然发火管理

防治煤层自然发火管理煤层自然发火是指煤矿井下煤的自发性氧化和燃烧现象,它是煤矿安全生产的一大隐患。

在煤层自然发火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和高温,对矿井和人员造成巨大威胁。

为了防治煤层自然发火,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需要加强煤层自然发火管理工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煤层自然发火的原因煤层自然发火的原因主要是煤的氧化和燃烧,其具体原因如下:1. 煤的物理性质:煤的物理性质决定了煤的易燃性。

煤的煤种、粒度、含水率等都会影响煤的自燃性。

2. 煤的化学性质:煤的化学性质决定了煤的易氧化性。

煤的氧化活性、氧含量、挥发分含量等都会影响煤的自燃性。

3. 煤堆中的外部因素:如空气、水分、温度等外部因素会促进煤的氧化和燃烧。

4. 静态和动态因素:静态因素主要是煤的储存条件和堆放方式,动态因素主要是煤的运输、装卸等过程中产生的摩擦和破碎。

5. 其他因素:如地质构造、测量误差等也会影响煤层自然发火的发生。

二、煤层自然发火的危害1. 有害气体:煤层自然发火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如CO、CO2、SO2等。

这些气体对人体有毒害作用,可导致窒息和中毒。

2. 高温:煤层自然发火会产生高温,导致矿井温度升高,严重时会引发火灾。

3. 矿井烟尘大:煤层自然发火会产生大量烟尘,影响矿井的通风和透光状况,增加矿井事故的发生几率。

4. 矿山设备和基础设施损坏:煤层自然发火引起的高温和火灾会导致矿山设备和基础设施的损坏。

5. 矿工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煤层自然发火会对矿工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矿工在遇到自然发火时容易被困、中毒或烧伤。

三、防治煤层自然发火的管理措施为了防治煤层自然发火,需要全面加强煤层自然发火的管理,下面提出几点管理措施:1. 加强煤层自然发火预测和监测:通过对煤层气体含量、煤温变化、煤体的氧化特性等进行监测和预测,及时掌握煤层自然发火的动态情况。

2. 严格煤矿通风管理:合理设置通风系统,保持矿井内部空气流通,降低煤矿内部氧浓度,减少煤的氧化和燃烧。

防治煤层自燃发火措施

防治煤层自燃发火措施

防治煤层自燃发火措施引言煤矿自燃和火灾是目前全球煤矿安全问题的重要热点。

这不仅影响着煤矿的生产安全,也直接威胁工人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

了解防治煤层自燃发火的措施十分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防治煤层自燃发火措施。

煤层自燃的原因煤层自燃是指煤体在没有明显的外部热源作用下自然地发生氧化反应并释放热量。

当这种反应发生时,火源所在的位置很难被确定,且火势会逐渐扩大,直到煤层完全被包围或堵塞。

自燃发生的原因很多,但是由于煤层中的煤与空气的接触,会引起“氧化反应”,煤炭还可能含有一些容易引燃的可燃气体,如甲烷等,衍生气体也容易形成自燃。

此外,在采掘时煤体小块化及水分含量降低对自燃的发生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防治自燃和发火的措施煤层采取应孔把气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安装特制通风孔,在煤层内部达到一定的氮气浓度和阻挡氧气的进入,从而减轻氧化反应的发生机会。

此外,还可以通过暴风抽放法积极控制瓦斯的积聚量,从而控制瓦斯爆炸的可能性。

优化煤炭物理性质提高煤的水分含量有助于阻断氧气,降低自燃的可能性。

处理注意不超过垛高3m,过多的堆积有不利后果,提高煤的容重可减少氧气进入的数量和降低容易受潮的体积。

此类措施都可以有效避免煤层因过于干燥而容易自燃。

制定安全管理体系完善管理,降低发生危险的可能性。

在公司内部设置安全管理部门,对煤矿设施的设备和日常生产进行全方位的检测,从而保证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煤炭生产的正常进行。

预防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易导致火灾和煤矿事故发生,要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

在气象遭遇恶劣天气时暂停采矿作业,以确保劳动者的安全。

做好水源保护工作,保证抽水设备能够正常使用,确保排水系统通畅。

结语煤层自燃和火灾是严重威胁煤矿生产安全和工人安全的问题,防治煤层自燃和火灾是煤矿安全管理的关键。

本文介绍了几种对防治煤层自燃发火的措施,如优化煤炭物理性质、制定安全管理体系等,希望对读者有所启示。

露天矿煤炭自燃的原因及防治

露天矿煤炭自燃的原因及防治

露天矿煤炭自燃的原因及防治随着矿业工业的发展,露天矿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常见的采矿方式。

然而,由于露天矿的开采方式特殊,常常会出现煤炭自燃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会对矿山开采造成影响,还会给采矿工人的安全构成威胁。

因此,研究露天矿煤炭自燃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露天矿煤炭自燃的原因1. 低温氧化:煤有吸氧能力,在露天矿堆积时可以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产生低温氧化的现象。

一些煤种在空气中温度达到了40-50度就会开始自发的低温氧化,一旦放任不管,可能会形成自燃。

2. 集肥:露天矿采用挖掘车和掘进机举行装载,运输,煤种在运输中不时会有割裂掉的,煤块所割裂下来的细末由于受到挤压的原因,会产生空气被梳理,这和在室外打开散缩煤堆有相似之处,因此,长时间堆积下来,零头的细末会产生高温,再加上其容易和氧气结合,引发火灾。

3. 窖缝空气热交换:露天堆积煤层中,所干的细小倾角、穿堆停堆、梳子的堆砌等处,都有非常丰富的煤层接触面。

在干时期,空气可以大面积流动,引发空气中热交换,容易引发自燃。

二、露天矿煤炭自燃的防治1. 预防低温氧化:在露天矿中,预防低温氧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因此,在采取装载、运输等要领时必须慎重处理每一段岩石,严禁在生产中过早装载,挑拣煤堆的过渡要做得越简略越好。

此外,还可以利用覆盖物,比如专门的防燃覆盖被布置,在煤的堆积中进行掩护,降低自燃的风险。

2. 加强堆积管理:堆积煤的波动比较大,特别是受雨雪天气影响大,且面积比较大,一些角落不容易管理。

此时就需要设立设施提高管理的水平,比如设置专门的监控系统,每日进行巡查管理,及时散煤,防止大量烟尘和灰尘的堆积。

3. 做好现场消防:露天煤矿堆积贮存,是煤层自燃最容易发生的环节。

因此在现场不能缺少有效的消防设备。

同时加强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总之,为了防范露天矿煤炭自燃的风险,主要还是要预防为主,加强堆积管理,减少煤在露天堆积过程中的低温氧化,加强消防设备等措施,彻底防范煤炭自燃所带来的安全隐患。

防治煤层自然发火管理模版

防治煤层自然发火管理模版

防治煤层自然发火管理模版煤层自然发火问题是矿山开采中常见的安全隐患,严重威胁矿工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了防治煤层自然发火,保障矿山的安全生产,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模版。

本文将从煤层自然发火的原因分析入手,探讨预防措施、应急处置以及后期管理措施等方面,制定一份防治煤层自然发火管理模版。

一、煤层自然发火的原因分析1. 煤层自身属性:煤层中含有一定的易燃物质,如硫、铁、磷等,这些元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导致煤层自然发火。

2. 外界因素:地震、风化、氧化等外界因素都可能引发煤层自然发火。

3. 人为因素:矿井开采、矿井充填、矿井透水等人为活动可能导致煤层发火。

二、预防措施1. 强化巡视监测:加大煤层巡视频率,对矿井内部进行及时有效的巡视和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上级。

2. 保持矿井湿度:通过加强矿井降温、喷雾降温、增加湿度等手段,控制矿井内部湿度,降低煤层自然发火的可能性。

3. 控制烟尘浓度:加强矿井通风系统的管理,降低矿井内烟尘浓度,减少自然发火的风险。

4. 合理施加支护:对于存在自然发火风险的煤层,需采用合适的支护方法,增强煤层稳定性,减少自然发火的可能性。

5. 加强培训教育:对矿工进行防治煤层自然发火的培训教育,提高其对自然发火风险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三、应急处置1. 发现煤层自然发火,首先要通知所有相关人员撤离危险区域,并迅速启动应急预案。

2. 使用适当的灭火器材进行初期扑救,同时通知指挥中心和消防队伍前往现场。

3. 在灭火过程中,必须要确保通风系统的正常运行,防止煤层火灾的扩散。

4. 根据火灾现场情况,及时做出应急决策,采取合适的灭火措施,确保灭火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后期管理措施1. 事后对煤层自然发火事件进行全面的事故调查,找出事故原因,总结教训,完善管理措施。

2. 加强煤层自然发火预警系统的建设,引入先进的监测技术和设备,提高自然发火的预警能力。

3. 定期组织矿工进行煤层自然发火安全教育,强化矿工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

煤炭自燃机理及防治措施

煤炭自燃机理及防治措施

煤炭自燃机理及防治措施1. 煤炭自燃机理煤炭在长期堆放或运输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会发生自燃。

煤炭自燃是指煤炭在空气中氧化产热,炭渣在热的作用下又反过来氧化,从而释放出更多的热,不断形成自蒸自燃的链式反应,最终导致整个煤堆自燃。

1.1 自燃的原因自燃的原因很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煤本身所含的杂质会使氧化反应更加迅速; 2. 煤的结构特性,例如表面积、孔隙率、含水率等都对煤的自燃性质有影响; 3. 煤的存储和运输中遇到的气候和环境变化会产生影响; 4. 存储堆放方式不合理,破坏了煤堆的组织结构、增加了煤堆的密度和湿度等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5. 存放时间过长,不适当的处理方式等也会导致自燃。

1.2 自燃的过程煤的自燃过程发生在空气中。

煤堆中的空气和煤堆表面的空气形成煤堆空气层。

在运动的空气的作用下,煤堆表面的水分开始蒸发,导致煤堆表面温度升高。

随着温度的升高,煤中的水分挥发,煤内部局部升温。

当局部温度达到煤的自燃点时,就会引起自燃。

同时,煤中还可能存在化学反应,例如氧化、聚合等反应,加速了自燃的过程。

1.3 自燃的类型自燃可分为三类:微观自燃(微小的火花、电火花等导致)、局部自燃(局部温度升高、氧化反应开始时产生)、全面自燃(煤堆内多处同时发生火灾,煤炭质量严重下降)。

2. 煤炭自燃防治措施为了预防煤堆自燃,要采取一系列防治措施,包括: 1. 煤堆的布放和运输要注意放置、通风和排水,保证煤质的稳定。

2. 在堆放和运输中,要注意煤堆的密度和高度,堆放时间不宜过长,防止煤的自然风化和氧化。

3. 堆放地的基础要坚实,同时要注意煤堆的密实度和排水,确保煤堆安全。

4. 监测煤堆的温度,及时检测异常情况,采取相应防止措施,避免煤的自燃。

5. 对煤堆的管理要循环利用,减少浪费,以便提高效益,节约资源。

6. 加强对科研和技术的投资,提高煤堆的安全性,有选择地适当地提高煤的自燃点,减轻煤的自然风化和氧化过程。

防治煤层自然发火管理(三篇)

防治煤层自然发火管理(三篇)

防治煤层自然发火管理煤层自然发火是煤矿安全生产的一大隐患。

煤层自然发火会引发煤矿火灾,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对于煤层自然发火的防治管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煤层自然发火的原因分析煤层自然发火是由于煤体中的一些化学反应引起的。

主要原因包括:煤体中的煤中硫、煤中氧以及火成岩中的硫矿石等与呼吸过程中的氧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等物质,使煤体氧化产生热量,引起火灾。

二、煤层自然发火的危害煤层自然发火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煤矿火灾:煤层自然发火是引发煤矿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

火灾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煤矿瓦斯爆炸:煤层自然发火会导致煤矿瓦斯大量释放,增加了瓦斯爆炸的风险。

3. 煤层变形破坏:煤层自然发火会引起煤层的变形和破坏,导致矿井安全失控。

三、煤层自然发火的防治措施为了防止煤层自然发火,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包括:1. 煤质优化:选用低硫低热值煤和无烟煤,减少煤体中的易燃物质含量。

2. 减少氧气:控制通风量,减少煤层中氧气的含量,降低煤体的氧化速度。

3. 加强巡检:定期对矿井进行巡检,及时发现煤层自然发火的迹象,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4. 管理员培训:加强煤矿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煤层自然发火的防治能力。

5. 安全设施完善:煤矿应配备完善的自动监测、报警和灭火设备,及时发现并扑灭煤层自然发火。

四、煤层自然发火的管理煤层自然发火的防治工作需要通过规范的管理来实施。

1. 建立预防机制:通过编制煤层自然发火的预防方案,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加强组织领导。

2. 预警系统建设:建立煤层自然发火的预测预警系统,通过监测和分析煤矿的各项指标,提前预警。

3. 建立应急救援机制:针对煤层自然发火可能引发的火灾,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预案和队伍,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救援。

4. 加强技术研发:加大对煤层自然发火的科学研究力度,研究解决煤层自然发火的关键技术和设备。

总结:煤层自然发火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问题,需要加强科技研发、加强管理和加强预防工作。

煤层自燃发火的原因及治理

煤层自燃发火的原因及治理

煤层自燃发火的原因及治理煤层自燃发火是指煤矿内煤层自身产生高温,然后由于氧气接触,引发火灾的现象。

自燃发火是煤矿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隐患,它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矿井设施损毁,还会释放有害气体和会破坏环境。

下面将从原因和治理两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首先,了解煤层自燃发火的原因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煤层自燃发火的主要原因如下:1.煤炭成分:一般来说,煤中含有的氧化性物质越高,易发生自燃发火。

例如,含有较高硫和较低灰分的煤比别的煤更容易发生自燃。

2.煤层温度:煤层内部的温度过高也是煤层自燃发火的原因之一、当温度超过一定范围时,煤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产生燃烧,最终引发火灾。

3.煤层中的气体:煤层中包含的甲烷气体也是自燃发火的一种重要原因。

因为甲烷是易燃气体,一旦气体泄漏并遇到点火源,就会引发火灾。

治理煤层自燃发火的方法主要包括预防、监测和灭火等措施。

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预防措施:在开采煤矿前,在煤岩构造存在自燃隐患的地方进行预探。

对具有自燃倾向的煤岩要及时探明其隐秘火源,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避免煤层发生自燃。

此外,采取煤层注氮等方法降低煤层温度,减少自燃的可能性。

2.监测措施:对煤炭矿井进行定期监测,以便早期发现自燃发火的迹象。

通过盗风、微风和典型气体等监测方法对煤矿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防止火灾的发生。

3.灭火措施:一旦发现煤层自燃发火,应立即采取灭火措施。

常见的灭火方法包括喷洒水、压缩空气泡沫灭火剂等。

此外,也可以采用加汽止热、盖板平压等措施,将煤炭进行深埋或覆盖,降低氧气的接触,使之停止燃烧。

总之,煤层自燃发火是煤炭矿井中的一个严重问题,但通过预防、监测和灭火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自燃发火的概率,并及时处理火灾,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然而,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煤矿企业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科学研究,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理方法和技术,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的水平。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共同维护煤矿的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afety is the goal, prevention is the means, and achieving or realizing the goal of safety i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safety prevention.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煤层自燃发火的原因及治理(通
用版)
煤层自燃发火的原因及治理(通用版)导语:做好准备和保护,以应付攻击或者避免受害,从而使被保护对象处于没有危险、不受侵害、不出现事故的安全状态。

显而易见,安全是目的,防范是手段,通过防范的手段达到或实现安全的目的,就是安全防范的基本内涵。

朱仙庄煤矿位于宿县矿区宿东向斜的北部,设计年产量120万t,1983年投产。

主要可采煤层为10煤层(平均厚度2.3m),8煤层(平均厚度9.98m)和7煤层(厚度1.5m)。

煤层间距分别是75m和20m,倾角12°~40°;矿井瓦斯等级为高瓦斯矿井,矿井南翼8层煤曾经发生过瓦斯动力现象;矿井地压大;煤尘有爆炸危险,爆炸指数在31.4%~50.81%之间;煤层具有自燃倾向性,发火期在3个月左右,为一级自然发火矿井。

从1986年至1998年共发生过18次自然发火事故,不仅威胁矿井安全生产,危及职工人身安全,而且打乱了矿井的正常生产秩序。

特别是1997年“2.10”事故,造成矿总工程师、安全矿长、通风区长等8人遇难,教训十分惨痛。

为此,朱仙庄煤矿痛定思痛,认真地吸取了教训,总结了经验,强化了安全管理。

实现了近2年无自然发火事故。

1朱仙庄矿煤层自然发火情况及特点
1.1煤层自然发火的特点
朱仙庄煤矿自1986年至1998年12a间先后共发生18次自然发火,其中17次发生在8
层煤,发火规律明显,发火地点集中,在回采面收作线附近(7次,占38.9%)和巷道施工或生产过程中漏顶及区段溜斜过煤段处(10次,占55.6%);每次发火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自1986年8月22
日至1998年1月19日,共发生自然发火18次,平均每年发火1.5次,每次发火时间平均231d,1992年8月28日和1992年2月10日和1997年2月12日,两次发火的间隔仅为2d。

发火征兆较为明显,有CO,其浓度呈上升趋势,有煤油味,出现烟雾,有高温点及出现明火等。

1.2煤层自然发火的原因
(1)生产接替紧张,打乱了生产布局,导致一个区段布置多个采煤工作面同时进行回
采,采煤工作面之间的压茬时间和压茬距离均不够,有些采煤工作面的开切眼和收作线不可避免地落在高负压区,增加了采空区漏风。

(2)矿井地压大,巷道失修严重,巷道围岩裂隙发育,封闭墙墙体时常被压坏,致使采空区封闭困难。

同时,因巷道失修严重,通风断面缩小,通风阻力增大,增加了采空区的压差。

(3)预测预报手段落后,对于高温点不能及时发现,导致了火灾
范围扩大。

总之,煤层自然发火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煤层本身具有自然倾向是内因,有足够时间的供氧条件和蓄热条件是外因。

2防治煤层自然发火的措施
2.1加强组织领导提高防火意识
针对近年来全矿区煤层自然发火事故的频繁发生,威胁着矿井安全,制约了矿井生产能力的发挥这一现实。

淮北矿业集团公司先后制定了《预防煤层自然发火15条措施》,把防治煤层自然发火与瓦斯综合治理一并作为集团公司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集团公司、矿都成立了防治煤层自然发火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解决发火工作所需的人、财、物。

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及培训活动,提高全员防火意识和防火技能。

2.2组织防火会战促进防火措施的落实
为把防治煤层自然发火工作放在重要议事日程来抓,切实把防火工作落到实处,成立了以集团公司总工程师任组长,以集团公司通风、生产副总、安监局副局长、朱仙庄煤矿矿长任副组长,以集团公司生产、通风、计划、供应、工资、财务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防治煤层自然发火会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通防处,负责会战的日常工作。

制定了会战目标、会战重点、会战措施及奖罚方法和防火会战工程量。

半年进行一次考核验收,实现了会战目标的给予奖励;对完不成会战目标或出一次高温及发生事故的,视情节给予罚款或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2.3实行齐抓共管综合治理
(1)加强全矿高温点的探查工作。

矿成立专业精干的防火隐患探查小组,认真做好防火的预测预报工作。

特别是要做好全矿的高温火点的普查工作。

对放顶煤工作面机、风巷及及上隅角的普查,主要采用了远红外测温仪、CO检测报警仪和锥形管取样等方法进行普查。

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实用、可靠,能够查出所有自然发火不安全的隐患。

对查出的隐患点,实行挂牌、建档、填图管理;并根据隐患的危险程度,采取相应的防火措施。

(2)装备矿井火灾预报束管监测系统,进行煤层自然发火的早期预报。

为更好地做好煤层自然发火的预测预报工作,朱仙庄矿安装了矿井火灾束管监测系统。

在开切眼、收作线等可能发火的地点埋管监测,进行煤层自然发火的早期预报,将高温点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对现有的气相色谱仪进行技术改造,达到能化验分析标志自然发火的烯、烃、烷类气体的要求。

(3)加强采煤工作面均压通风工作。

从龙头抓起,严把设计关,避免将开采切眼和收作线布置在高负压区内;同时,合理安排生产接替和生产布局,保证上下分层采煤工作面压茬时间大于6个月,压茬间距大于200m。

对于高瓦斯工作面,要加强瓦斯抽放,减少配风量。

同时,要加强采煤工作面两巷的维护,降低通风阻力,以降低其进、回风侧的压差。

(4)做好喷浆、堵漏工作。

对可疑地点或出现隐患地点进行全封闭喷浆,隔绝空气,控制煤层氧化,是防治煤层自然发火的有效手段。

朱仙庄矿地压大,封闭墙难以维护,漏风大,是导致自然发火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对所有的永久封闭墙进行喷浆处理。

喷浆范围包括墙面和墙前5m范围内的巷壁,喷浆厚度不小于110mm,每次喷浆结束后,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验收,保证工程质量,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加强防火的灌浆和注氮工作。

采煤工作面收作前,通风区必须按规定把灌浆管路接到收作线,留好三通,并沿收作线向下5~10m 安设试通管路,经矿收作面领导小组验收合格后,再移交给施工单位使用。

对8层煤所有的采煤工作面,必须实行随采随灌,对倾斜较长的采煤工作面,下部必须进行洒浆,并重点落实采后集中灌浆的质量。

另外,根据工作面直接顶的稳定性、推进度及工作面漏风压差等参数,
确定每次灌浆间距和灌浆量。

一般情况下,工作面每推进25m,每次灌浆量不少于360m3。

管好用好现有的井下移动式制氮机,制氮机设专人进行维修与保养,备足其易损件。

保证制氮气纯度不低于97%,并随时可以向采空区注入氮气和调往其它发火隐患地点进行注氮工作。

(6)注凝胶防火。

注凝胶防火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防火措施。

朱仙庄矿采取注凝胶防火技术处理了8410—2机、风巷,831—3上风巷及8413—2上风巷冒顶区的高温和CO隐患,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8410—2工作面为简易放顶煤工作面,其机、风巷由于沿底板掘进,巷道顶部为全煤,在施工过程中共发生40多处2~5m左右的冒顶。

为此,采取了在每处冒顶区,及时地打一个注浆孔,共打46个,经取样化验分析,孔内CO最高达600×10-6以上,随即对各孔进行注凝胶处理。

共注水玻璃6.36t,化肥4.79t,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孔内CO 浓度均大幅度地下降,有些孔内CO绝迹。

从而排除了这些冒顶区的自然发火隐患,保证了8410—2放顶煤工作面的安全回采。

XX设计有限公司
Your Name Design Co., Lt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