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五首》上课课件-课件(PPT·精·选)
合集下载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 (共108张PPT)

黄河
译 文 : 浩瀚的沙漠上升起一股 孤 烟 又高又直, 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译文: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 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山前线。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这首诗的首联交代了哪些内容?
目的
地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露出失意情绪。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1.试着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2.疏通诗歌意思。
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只剩下。空,只、仅
译 文 : 举 目 四 望竟没有一个相识的人,(我) 只好放声歌唱来怀念古代的隐士了。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诗歌以《野望》为题,读首联,找找诗人“望”的 时间、地点,感受诗人“望”的心境。
地点
时间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呼应尾联,表现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 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诗人“望”到了怎样的景色 ? 由 此 描 绘 了 一 幅怎样的画面?
上 (绘景)
尾联:紧张的斗争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2.深入研读诗句,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2.诗歌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 天的“归雁”,它们正是远赴 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 以“蓬”“雁”自比,从中透 露出内心忧怨难言的激愤抑郁 之情。
3.《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 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 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 在哪里?
译 文 : 浩瀚的沙漠上升起一股 孤 烟 又高又直, 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译文: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 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山前线。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这首诗的首联交代了哪些内容?
目的
地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露出失意情绪。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1.试着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2.疏通诗歌意思。
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只剩下。空,只、仅
译 文 : 举 目 四 望竟没有一个相识的人,(我) 只好放声歌唱来怀念古代的隐士了。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诗歌以《野望》为题,读首联,找找诗人“望”的 时间、地点,感受诗人“望”的心境。
地点
时间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呼应尾联,表现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 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诗人“望”到了怎样的景色 ? 由 此 描 绘 了 一 幅怎样的画面?
上 (绘景)
尾联:紧张的斗争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2.深入研读诗句,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2.诗歌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 天的“归雁”,它们正是远赴 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 以“蓬”“雁”自比,从中透 露出内心忧怨难言的激愤抑郁 之情。
3.《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 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 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 在哪里?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40张PPT).ppt

颔联和颈联:写薄暮中所见景象,宛如一幅山 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 搭配得恰到好处。
尾联:巧用典故,表现诗人知音难觅、孤独无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合作探究
本诗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哪些值得学习的特色? 本诗虽写田园隐居生活,却表现了乡居秋夜特有的美以
及对这种美的心领神会,色调明朗,富有生活气息。率真自 然,不假雕饰。同时又融情入境,似不经意间地点出诗人孤 寂的情怀。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诗歌赏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首联:“徙倚”表示徘徊。“欲何依”不知该 归依何方 ,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诗歌赏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首联: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
四周的景象,后一句写出了春天湖面的特点。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黄莺和燕子都是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天的使者,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颈联:写初春的花草。充分展现了春天的特色。
背景链接
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他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 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刚 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恰到好处。
诗歌朗读
自读诗歌,并用“/”表停顿标注《渡荆门送别》,一起感受 诗歌的节奏美。
钱塘湖 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共39张PPT).ppt

感慨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 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合作探究
1.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 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
2.诗歌前两句和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后两句 是议论。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郞方便,那么结局就会相反,历史形势 将完全改观。由叙事引发议论。
01
春望
杜甫
作者简介
作者 评价
作品 风格
代表 作品
杜甫
字பைடு நூலகம்美 自称“少陵野老”
唐代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以古体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
诗作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被 称为“诗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三吏”(《新安吏》《石壕吏》 《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等。
写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 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 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 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 千古的名作。
古诗今译
都城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长安 城内草木凄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有版本写作“望”。苏轼说“因采 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 则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共68张PPT)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当时的青 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韩愈,当时韩 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 息,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 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 送过来的诗歌,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 句诗词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 详谈,而这仅已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 的诗,就是..........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 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到此所望结束了,诗人后两 联由悲痛国事转为想望亲人。
(三)赏析颈联和尾联
杜甫是前年八月为叛军所俘的,被困于长安一冬春,一直思念寄居在州的 妻子儿女,因此说“家书抵万金”。
杜甫在写《春望》的前一年(至德元年)秋,在长安就写有《月夜》:“今 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 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虽然同样远的是俗世的名利,但陶渊明是无须地偏而心远,“鸢飞戾天 者”是见地偏而心远。对陶渊明来说地是否偏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无论条件 如何他的心都是远的。也就是:超然——超然物外、超然世俗、保持本心。
第二层:品味“悠然见南山”的无我之境
1、“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能否换为“望”, 为什么?
不能,诗人在东篱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 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 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适悠然的氛围相吻 合,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而“望”字更有目的 性,更像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 成的意境。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有何深意? 鸟飞倦了,也知还家,那么人呢?也应该返归这美丽宁静的大自然,享
受田园生活的惬意,不要再为名利奔波劳累。此二句虽写景,实则抒怀悟理, 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反璞归真”。
语文 古代诗歌五首 课件(61张PPT)

学习任务二:游山西村
(2)诗人游山西村时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看到了村民的热情好客(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 豚),也看到了优美的景色(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 一村),还感受到了淳朴的风土人情(箫鼓追随春社近,衣 冠简朴古风存)。
学习任务二:游山西村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出自本诗的 名句,请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谈一谈其中蕴含的哲理。
第五单元 21 古代诗歌五首
设计说明
《古代诗歌五首》这五首诗富于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 沛,景象宏阔;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关 心国运;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对 《古代诗歌五首》的学习,要从读诗的角度入手,建议学生通 过诵读,品味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可在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 人情感的基础上,通过补充相关资料、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 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学习任务一:登飞来峰
(3)结尾两句中的“浮云”和“不畏”有何含义?这两句诗蕴 含了怎样的哲理?
浮云:这首诗中的“浮云”一语双关,既指飘浮的云,也用来 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反映了诗人对他们的蔑视。
不畏:表现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信心。 哲理:人不能害怕眼前的困难,应该关注大局,目标长远。
学习任务一:登飞来峰
1.诵读《登飞来峰》,感受诗韵,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 韵律。
2.反复诵读诗歌,借助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理解诗歌 基本内容。
学习任务一:登飞来峰
3.再次朗读诗歌,结合补充资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资料补充】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 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 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30岁,抱负不凡,正好借 登飞来峰一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唐诗五首》ppt课件

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 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 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 的激愤和抑郁。诗于记事写景 之中微露失意情绪,(与首句的 “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 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 孤烟 长河 落日
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 气象雄浑。并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 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 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 神。这一联是千古名句,为后人所激赏。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 及对归宿的向往。
使至塞上/王维
走近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 诘。他的诗写得好,看他 的诗,就像看画;他的画 也画得好,欣赏他的画, 就像读诗。所以称赞他的 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 有诗”。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 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 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犒赏三军,并留作 军队判官。 (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 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 寂的情怀。
理解性默写
1.《野望》中写出自然景色的句子是: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 《野望》中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诗句 是: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 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 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
作者
崔颢 朝代
唐
籍贯
汴州(今河 南开封市)
评价
才思敏捷,善于写诗,相传李白对 《黄鹤楼》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代表作品
《崔颢集》
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崔颢登临此 楼,产生了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 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蓄积 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唱出了这首 浑然天成的诗歌,这也是黄鹤楼题诗的 绝唱。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 孤烟 长河 落日
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 气象雄浑。并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 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 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 神。这一联是千古名句,为后人所激赏。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 及对归宿的向往。
使至塞上/王维
走近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 诘。他的诗写得好,看他 的诗,就像看画;他的画 也画得好,欣赏他的画, 就像读诗。所以称赞他的 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 有诗”。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 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 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犒赏三军,并留作 军队判官。 (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 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 寂的情怀。
理解性默写
1.《野望》中写出自然景色的句子是: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 《野望》中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诗句 是: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 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 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
作者
崔颢 朝代
唐
籍贯
汴州(今河 南开封市)
评价
才思敏捷,善于写诗,相传李白对 《黄鹤楼》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代表作品
《崔颢集》
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崔颢登临此 楼,产生了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 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蓄积 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唱出了这首 浑然天成的诗歌,这也是黄鹤楼题诗的 绝唱。
《唐诗五首》课件 (共65张PPT)

感悟品析
1、本诗的首联交代了什么?本诗中写景的句子是 哪几句?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的?
交代了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是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感悟品析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 度来写景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 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 峦从视线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 而去,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有,更加突出了诗人的怀乡思土之情。
感悟品析
3 、诗人登上黄鹤楼,极目远望,看到的是一幅什么 样的画面?诗人描绘这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 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 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 ,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感悟品析
3、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处。
“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 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 感。
感悟品析
4、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 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 在流速缓慢的长 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 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 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 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感悟品析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写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这是 远景、静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 来,这是近景、动景。 诗人运用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幅萧瑟静谧、 安逸闲适的山林秋晚图,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郁和苦闷。
《诗词五首》课件(共79张PPT)

句中“悠然”一词用得精妙,说明诗人所见 所感,并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见”表现 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 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
山间的云气
傍晚。
相伴。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辨识。
此句点明全诗主旨
诗意:傍晚山中的景象最美好,鸟儿结伴归巢。这里边 有人生的真意,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主旨概括
本诗描写了一场惨烈的战争孤 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 们浴血奋战,誓死抵抗,表现了将士 们为朝廷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 概和献身精神。
赤壁
(杜 牧)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 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晚唐诗人,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 以咏史抒怀为主。他的诗以文词清丽、 情韵跌宕见长。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代表诗作有《过华清宫》《江南春 》《泊秦淮》《赤壁》等。
诗歌解读
陷落。
国都,指长安。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都城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长安城内草木凄清。
jiàn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家时局,见花而飞溅热泪,悲恨亲人离 散,闻鸟啼而惊乱人心。
古时边防报警的烟 火。这里借指战事。 相当,值。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品析】“连三月”写 战乱时间之长,“抵万 金”极言家书的珍贵。
背景介绍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不久,安禄 山发动叛乱。次年六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陕 西。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八月,杜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不料 途中为叛军所俘,被押至长安;他因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 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 在地—凤翔。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集中表达了 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山间的云气
傍晚。
相伴。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辨识。
此句点明全诗主旨
诗意:傍晚山中的景象最美好,鸟儿结伴归巢。这里边 有人生的真意,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主旨概括
本诗描写了一场惨烈的战争孤 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 们浴血奋战,誓死抵抗,表现了将士 们为朝廷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 概和献身精神。
赤壁
(杜 牧)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 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晚唐诗人,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 以咏史抒怀为主。他的诗以文词清丽、 情韵跌宕见长。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代表诗作有《过华清宫》《江南春 》《泊秦淮》《赤壁》等。
诗歌解读
陷落。
国都,指长安。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都城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长安城内草木凄清。
jiàn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家时局,见花而飞溅热泪,悲恨亲人离 散,闻鸟啼而惊乱人心。
古时边防报警的烟 火。这里借指战事。 相当,值。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品析】“连三月”写 战乱时间之长,“抵万 金”极言家书的珍贵。
背景介绍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不久,安禄 山发动叛乱。次年六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陕 西。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八月,杜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不料 途中为叛军所俘,被押至长安;他因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 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 在地—凤翔。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集中表达了 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